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1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几天到达西山大营的青壮,多是来自京城比较近的周边府县,有的更是昨天都已经来到,身上的干粮都已经吃完正发愁怎么挨到征兵的日子。

    现在听到军营不管是否符合要求都会管饭,更是高兴的齐呼万岁,对刘鸿渐的夸赞也是溢于言表,西山大营有自己的军粮储备,刘孔昭也不言语,自是去火头军分配任务而去。

    兵部和都督府的下级官员随即摆开案子开始对士兵进行筛选,刘鸿渐下了箭楼招呼梁阳等人在兵部旁边也开始了征兵。

    万岁山千户所作为天子亲军,不仅待遇比京营略高,且天子亲军嘛,听起来就比京营的名头更加霸气。

    于是乎刘鸿渐征兵的案子才刚摆开,就被热情高涨的青壮围了个里三层外三层。

    为了加入万岁山千户所,刚满十岁的小崩豆也争先恐后的挤到案前,手里攥着出门时母亲给的兵部阵亡书,眼含着泪水嚷嚷着要为父报仇。

    更有二十好几的大汉,声称自己才十五六岁,只不过长的捉急了些,一个个努力挤出纯洁的笑容想加入万岁山千户所。

    刘鸿渐被这些汉子的热情搞的哭笑不得,只得指了指兵部,示意这些大汉去那边。

    明代军制十人为一小旗,设小旗官,五个小旗为一个总旗,设总旗官,两个总旗为一个百户所,设百户官,十个百户为一个千户所,故千户所满员为一千一百二十人。

    万岁山千户所的征兵条件十分的苛刻,年龄达不到要求的不要,家中无战死军人的不要,眼睛视力不好的不要,有过劣迹的不要……

    可即使这样到得傍晚时分,虽然一再增加条件,万岁山千户所仍然征到了一千两百余人,这已超过千户所的征兵数额。

    这期间还发生了一个小插曲,几个明显年龄稍微大些的青年人,没有路引也没有户籍文书,操着满嘴的东北口音,却偏偏要入这万岁山千户所。

    最后争执不下,老梁头正准备派人把这些流民扭送到顺天府,刘鸿渐跑来过问才得知,面前的这四个人父辈均来自辽东,因不满将官的压榨,跑于此地,是鼎鼎大名的关宁铁骑骑兵的后人。

    刘鸿渐与崇祯上演的一场鸿门宴,三千多人头滚滚落地,一向对朝廷动向颇为敏感的边关驻军自然得知了消息,甚至刘鸿渐还在北境有了名号——屠夫。

    几人从山海关而来,本就走投无路,到得京畿忽闻京营招募士兵,本想着继续干老本行,可又听闻万岁山千户所也在征兵,且千户官是为朝廷惩贪除恶的安国伯刘鸿渐。

    几人当即决定不论如何也要加入这个万岁山千户所。

    为首的一人自称祖仇清,今年已十九岁,按理说这个年纪不符合刘鸿渐的征兵要求,且没有户籍文书和路引不说,还是个逃兵。

    但刘鸿渐观几人面容坚毅,尤其是这个为首的祖仇清,虽才十九岁,却长得虎背熊腰,说话也是一副军人的口吻,再加上刘鸿渐对关宁铁骑的大名如雷贯耳,随即大手一挥,破格征用了几人。

    刘鸿渐不知道的是,正是他这随意的一挥,成就了日后万岁山千户所的无上威名。

    祖仇清、王朗、刑山、岳成泽,抱着对满清野猪皮的滔天恨意,直把多尔衮杀的闻风丧胆,加上牛壮,自此大明六屠齐聚西山大营。

    朱纯臣臃肿的身子站在西山大营的高处,就像个没人理的局外人一样看着大营外热火朝天的征兵场面,心中对刘鸿渐却更加愤恨。

    可刘鸿渐身后的牛壮后背背着那个奇怪的火器,听说能打几十丈远,还威力巨大,怀里还抱着一个外裹锦黄的绸子,不用想也知道肯定就是天子剑。

    国公爷的名头对这厮不好使,用强的话他也吃不准这小子会不会狗急跳墙真的请出天子剑,按照昨天的经历,想来也许大概会吧!

    朱纯臣越想越不是味儿,不行,必须杀杀这小子的威风,既然老子动不了你,总有人能整治你,随即朱纯臣命人备娇回都督府。

    他要去召集自己的盟友,抚宁侯朱国弼、安远候柳祚昌、忭城伯赵之龙、永昌侯徐宏爵等一干勋贵,去宫中告御状,弹劾刘鸿渐祸乱军营。
………………………………

第56章 祖仇清的身世(求推荐票!)

    兵部和都督府的征兵还将持续多日,刘鸿渐征完了兵便带领一千余兴高采烈的少年们去了一趟户部领取军需,户部尚书倪元璐还以为炸了营,见是刘鸿渐忙满脸含笑的迎接。

    之前被兵部催饷催的差点上吊,自从有了刘鸿渐倪老头再也没为银子的事发过愁,就是现在户部的几大仓库里还塞的满满当当的。

    一听刘鸿渐是来领取军需,二话不说大手一挥开了仓库,需要啥尽快拉,反正这支千户所由皇上的内帑供养,完事后拿着清单去找皇上报销就成。

    刘鸿渐指挥着小伙子们,拉车的拉车扛东西的扛东西,军帐、常规兵器、盔甲、军粮等所有京营该有的物件全部装车。

    人多好办事,一千多小伙子们在刘鸿渐的指挥下,把东西都拉到了距离西山大营约一里的地方。

    之所以选择这里,原因有三,第一是与京城距离相宜,西山大营位置本就极佳,四周有山有水。

    第二刘鸿渐准备在这里训练少年们使用AKM,枪声甚大,离城区近会扰民。

    这第三嘛,背靠大树好乘凉,身边就是数万京营,就算以后有了战事,有京营士兵顶着,跑个路什么的,时间都比较充沛。

    天已经完全黑了,可千户所的小伙子们都还干劲十足,刘鸿渐让常钰回去时去一趟自己家,告知家里人今晚在军营过夜不回去了。

    可常钰却表示他也不想回去了,他想入军营,相比锦衣卫的监察工作,常钰更喜欢上阵杀敌来的爽快,刘鸿渐见常钰是认真的,考虑了一下就答应了。

    反正锦衣卫也是他一手掌管,无非就是禀告一下皇上转个部门,不过目前万岁山千户所除了刘鸿渐这个千户官,最高的职位就是副千户。

    常钰任锦衣卫千户好几年,重整锦衣卫时更是提升了镇抚使,对各种事务极为熟识,刘鸿渐第一次统兵也乐得有人为他分忧,直接给了常钰副千户的职位。

    由一个从四品的镇抚使降职为从五品的副千户,二十岁出头的常钰做这个决定时却是目光坚定。

    明朝的爵位必须来自军功,且无大功者不得封爵。

    在他看来也许现在是降职了,但他知道刘鸿渐深受皇上信任且目光远大,跟着他混绝对是错不了的,看刘鸿渐对这支部队的重视程度就知道了。

    晚上搭建营盘是不可能了,刘鸿渐吩咐众人点上火把,只得先暂且把军帐拉好。

    刘鸿渐脱去华贵的蟒袍往牛大棒槌肩上一搭,跟小伙子们一起支帐篷,一开始众多小伙子们都有些拘谨。

    刘鸿渐身为他们的最高长官,大明伯爵,却与他们一起干粗活,这如何不让众人吃惊?

    但刘鸿渐对此浑不在意,甚至还爆着粗话吆喝小伙子们,不大会儿就与众人打成一片。

    帐篷搭好,早已有擅长做饭的兵士做好了饭,米粥馒头大锅菜,累的满头大汗的刘鸿渐饭量大开,与士兵们一起蹲在地上干掉两大碗。

    从山海关逃出来的祖仇清蹲在刘鸿渐的身边一直欲言又止,在刘鸿渐再三追问下,才道出几人的实情。

    原来几人并非逃兵,还是罪犯。

    说是罪犯也许不合适,祖仇清原本叫祖泽清,是前辽东镇总兵祖大寿的第四子。

    崇祯四年大凌河之战,祖大寿粮尽援绝,诈降,后逃往锦州,崇祯七年,又弹尽粮绝,又诈降。

    直到崇祯十四年松锦之战,援军洪承畴兵败,锦州解困彻底无望,也许是对明廷彻底绝望,遂率部降清,这次是真的投了降。

    得知其父投降,远在山海关从军的祖则清被吴三桂扣押,一同被扣押的还有祖大寿两个部属的儿子刑山、岳成泽。

    由于吴三桂是祖大寿的外甥,且一直处于降清与否的犹豫中,没有对此三人下杀手一直羁押在山海关军营,这一扣就是三年。

    直到前些天他们的好兄弟王朗趁守卫不备,私自将三人放出,并一同逃出山海关。

    四人对于父亲的做法都极为不满,他们都曾有家人、袍泽死在满清女真的铁蹄之下,怎可为贪生而行此不义之举?

    祖泽清遂把名字改成了祖仇清以告诫自己不能忘记仇恨。

    可对于今后的去处四人犯了难,满清去不得,边镇这边也容不下他们。

    走投无路的四人只好脱下军服,一路逃到京畿,之后便是恰好碰到刘鸿渐征兵。

    刘鸿渐听了几人的经历感慨万千,祖大寿其人他是知道的,却是一员虎将,但孤立无援也好,弹尽粮绝也罢,降了就是降了。

    观几人诉说自己经历时个个眼含泪水,危难之中不忘本,这让刘鸿渐颇为欣赏。

    由于四人有从军经验,还是边军的小旗、总旗,刘鸿渐直接提了四人为百户官。

    四人从山海关一路逃窜,吃尽了苦头,也尝尽了人间冷暖,如今刘鸿渐不仅不在乎他们的真实身份,还指派他们为百户官。

    四人随即流着泪下跪效忠,立誓为大明赴汤蹈火,荡尽贼寇。

    由于万岁山千户所都是新丁,缺乏有经验的将官,连牛大棒槌也被提为了百户官,直乐的牛大棒槌咧着满脸胡子的嘴笑个不停。

    其他的空额刘鸿渐想着明天找李邦华要几人教官担任,等训练初成再从士兵中选出表现优异者顶替。

    由于缺乏战马,千户所均按照步兵配备,军令也暂参照大明统一军令。

    刘鸿渐暂定的训练计划是除了早上增加所谓的负重越野外,上午进行京营常规的劈砍训练。

    刘鸿渐还打算从城中请一个教书先生,下午教授他们读书识字,虽然不求个个都博闻强识,但最基本的通读军令还是必须的。

    万岁山千户所没有弓箭手的训练项目,开玩笑!手握着一百把AKM,还要弓箭手干嘛!

    刘鸿渐分配了值夜人手,与常钰等几位新任的万岁山千户所将官共挤在一个帐篷里,商议了一番日后的训练计划。

    晚上的西山大营星光灿烂,身边的几人早已入眠,四周传来虫鸟的鸣叫声。

    刘鸿渐躺在帐篷里想着日后的的事,久久不能入睡。

    似乎朱纯臣那老杂毛去告老子的状了!搞不得明天还得去趟宫里听皇上唠叨,刘鸿渐心里诅咒着朱纯臣,闭上了眼睛。
………………………………

第57章 社会平头哥(求推荐票)

    第二天刘鸿渐破天荒的没有睡懒觉,这是军营,作为将领,更应该以身作则。

    早上刘鸿渐身着千户官军服,带着一千多少年们绕着西山大营长跑了半个小时,许久没有运动,刘鸿渐也是气喘吁吁的。

    还不时的给少年们打气,这些军户子弟几乎全部出身贫寒,没有土地为了补贴家用,大多数人几乎都会每天上山砍柴,体力比刘鸿渐好的不止一星半点。

    看千户官大人如此‘礼贤下士’,小伙子们一个个受宠若惊,使出吃奶得劲,最后反倒是刘鸿渐撑不住了。

    西山大营仍旧有不少的青壮在参与征兵筛选,万岁山千户所的新兵从周围跑过,就像在向京营示威,搞得青壮们也个个摩拳擦掌,恨不得马上加入京营。

    五千米越野跑后,早有留守的火头兵做好早饭,刘鸿渐在吃上从来不打马虎眼,只要不影响训练,能吃多少就吃多少,管饱。

    吃过饭接下来是常规的拼刺训练,由于刘鸿渐给兵部李邦华打了招呼,一大早几位训导将领便来到了万岁山千户所。

    这一千余新兵将接受为期一周的考核,不合格的兵士将被发放盘缠遣返。

    琢磨着时间差不多了,崇祯大帝也该上完了早朝,刘鸿渐交代完各种事项后,带着牛大棒槌返回了京城,他要去趟宫里,接受皇上的唠叨。

    崇祯皇帝这两天确实被愁的不行,朝臣一半都是新来的寒门,虽一开始觉得这些新官上任的庶吉士们还不错,干活积极性挺高。

    可奈何过犹不及,积极性是高了,但却由于是新手,总是东一杆子,西一棒槌,毫无章法的给崇祯找麻烦。

    今天上奏山东大旱请求拨款放粮,明天上奏陕西匪患请求派兵除贼,也不知到底有没有对大明目前的兵备状况进行评估,反正就是上奏、上奏,上朝不说点啥怎么显示在在努力工作?

    一开始为了不打消寒门们的积极性,显示自己勤政爱民的光辉形象,崇祯都是大手一挥,在官员们满脸恭维声中拨款。

    可怜崇祯的钱袋子,今天拨出去三十万两,明天又拨出去五十万两,只消一周,几百万两银子不翼而飞。

    而京营征兵更是花销甚大,征十万兵只每人一套盔甲就是一百多万两,还不算安家费、军饷、粮饷……

    昨日成国公、抚宁侯、安远候、灵璧侯、忭城伯联袂找他告状,说是安国伯祸乱都督府,要求承办刘鸿渐以正视听,崇祯更是头疼了。

    都督府都是明朝勋贵,两百多年前都为大明流过血,从太祖到成祖都给后世子孙反复强调,要与勋贵们休戚与共。

    可刘鸿渐又是崇祯颇为依仗的左膀右臂,手心手背都是肉,你说闹心不?

    “皇上,安国伯求见!”秉笔太监王承恩奏报,现在京城之困已破,他请辞了提督京营的差事,安心伺候崇祯。

    “宣!”崇祯放下笔杆子,皱了皱眉,该来的还是来了。

    “皇上,昨日是不是又有人告微臣的状?”行了礼后,刘鸿渐单刀直入。

    “……”

    “爱卿听谁说的,没有的事儿!”崇祯一阵无语,忙安慰道,现在他需要刘鸿渐为其出谋划策,但秉承着祖宗的遗训,他也并不想动这些祖上为大明流过血的勋戚。

    “微臣不信,昨日我见到那老杂……成国公进了宫!”刘鸿渐一如既往的展示着作为一个钢铁直男的风采。

    “反正微臣不管,现在大明急需练兵,这支部队关乎着大明的存亡!”也关乎着老子的生死,刘鸿渐在心中补充了一句。

    “皇上,有些勋贵已经烂透了,你若下旨,微臣马上去派锦衣卫的人查去,一查一个准儿,你信不?”

    见崇祯手一抖,似乎有些不愉,刘鸿渐才意识到话说的有些过分,随即又补了个刀道。

    “……”崇祯又是无语,这位子他也干了十七年了,那些勋贵们什么德行他何曾不知道。

    “此事容后再议!爱卿还有其他事吗?”崇祯这人做事本来就感情用事,与勋贵休戚与共又是祖宗传下的遗训,他又能如何?

    “哦,那啥时候皇上缺钱花了,告诉微臣,保管你大吃一鲸,喜笑颜开!”刘鸿渐见崇祯一脸苦逼也不坚持,终了又将了崇祯一军。

    “皇上,微臣还有一事,这不微臣的万岁山千户所刚开张嘛?目前缺乏有治兵经验的将官,臣绞尽脑汁、冥思苦想,终于找到几个合适的人。

    望皇上下个旨帮微臣征召一下!”

    “哦?都是谁?”崇祯现在对刘鸿渐真是又爱又恨,这人有才能不错,就是说话……太欠揍了!

    “也不是啥名人!就是江阴县两个典史和一个训导官儿!叫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

    刘鸿渐不假思索的道,前两日他闲暇时翻阅了那本全球通史,看到南明弘光政权那段不禁虎躯一震!

    话说1645年,清军南下打到了江阴县城,县官老爷跑了个屁的,面对清军的铁骑、汉奸部队共计二十四万士兵的围困,江阴典史阎应元、陈明遇二人振臂高呼。

    “头可断!发型不可乱!”

    于是乎二人会同江阴一个名曰冯敦厚的训导官,三人召集了十万义民,誓死保卫江阴县城。

    典史在明代只是不入流的小官,没有品级,是县令的佐杂官,说句不好听的就是打杂的,哪里缺人就去哪里。

    但正是这三个默默无闻的硬汉,率领着十万义民,困守孤城八十一天,使满清野猪皮连折三王十八将。

    最后气急败坏的多尔衮拉来两百多们重炮,轮番的对着小小的江阴县城轰了半天,江阴城破,义民无一降者,整个江阴县城幸存者,仅老幼五十三人。

    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三人被俘后更是坚决不向野猪皮低头下跪,最后被刺穿胫骨,英勇就义,史称抗清三公。

    关于江阴八十一日的惨烈,后人有诗云:

    腐胬白骨满疆场,万死孤城未肯降。

    寄语路人休掩鼻,活人不及死人香。

    ……

    在非洲广袤的大草原上有这样一种动物叫蜜獾,成年蜜獾身长约90厘米,肩高39厘米,体重不过10千克,但就是这样一种不大的小家伙,在非洲草原可谓称霸一方。

    它们的口头禅就是‘生死看淡,不服就干’,惹毛了,管你是狮子还是老虎,上去就是干!

    社会平头哥,人狠话不多!

    在和平年代,阎应元三人也许终其一生都是个打杂的典史,但是,乱世出猛人!

    鲁迅同志也说过,只要是金子,总是会花光的!

    这么猛的狠人必须收归账下有木有!必须来我万岁山千户所有木有!刘鸿渐当时就心中立誓。
………………………………

第58章 脸皮厚的境界

    崇祯搞不明白刘鸿渐为何对三个名不见经传的人物如此上心,但身为皇帝征召三两个人还不是手到拈来?

    随即崇祯便写就一道圣旨,用了印后让王承恩送去通政使司通报。

    说完了自己的事,刘鸿渐行了礼就想转身闪人,可刚踏出两步就被崇祯叫住了。

    先前的内阁被刘鸿渐差点一锅端了,直到现在朝廷的内阁还是半残废状态,近几日朝臣多有建议重组内阁的,崇祯想问问刘鸿渐的意见。

    额,刘鸿渐挠了挠头有些为难,你要说抄家,咱在行,让俺举荐内阁成员,那些个老头子长的都差不多,俺哪知道谁合适呀!

    不过崇祯既然问了,刘鸿渐还是准备说下自己的意见。

    首先就是要找办实事的人,像魏藻德那样的,察言观色,之乎者也信口拈来之辈有什么卵用?满清打过来,还不是撅着个屁股不知所言?你还能用唾沫把人喷死还是咋的?

    别跟我说什么大学中庸、德才兼备,老子只看谁能办事,兵者,看你练兵、带兵、指挥作战的能力,工者,看你营缮、虞衡、都水的成果……

    像目前的各部尚书,干的就不赖嘛!

    简而言之就是经世致用!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多的也没说,刘鸿渐只是表达了自己的想法,见崇祯眉头有皱了起来,似乎在思考刘鸿渐说的话的意思,刘鸿渐也不打扰转身就打算离去。

    “你这竖子慌什么,现在你也是内阁大学士了,可朝会总不见你!朝臣多有非议,朕命你至少每三日来上一次朝!”

    刘鸿渐踮着脚,苦着个脸转回身去。

    “七日一次行不?”跟一堆老头子开会,还是没完没了的会,想一想刘鸿渐就觉得无聊。

    “还敢跟朕讨价还价?不行!”崇祯板着个脸,每次与刘鸿渐讨论过问题,虽一时想不明白问题的根源,但过后他总有所启发。

    以至于崇祯恨不得刘鸿渐每日里呆在他身边,当个专职的顾问。

    可他又知道刘鸿渐属于牵着不走,赶着后退的性子,还很懒,唉,真是让人头痛。

    “那就五日?皇上你也知道臣最近在练兵,忙的不行,臣可不想练不好遭人笑话,那可是皇上您的亲军呀!”

    刘鸿渐是真的不喜欢开会,能厚着脸皮赖一次就赖一次。

    “哼!”崇祯冷哼一声,心里想着就你那千把个士兵,练好了又能顶什么事,不过他也懒得和这个惫懒的小子讨价还价了。

    呼——终于混过去了!

    刘鸿渐见崇祯默许,长出了一口气,行了礼出了乾清宫。

    脸皮厚就是好呀!早知道脸皮厚可以通天下,说啥也得塞本厚黑学进去,刘鸿渐心想。

    脸皮厚大概可以分为以下几种境界,第一自己不知道自己脸皮厚,第二自己知道自己脸皮厚,但是怕别人知道。

    第三所有人包括自己都知道自己脸皮厚。

    这第四种境界,也是最高境界,不但知道自己脸皮厚,别人也都知道你脸皮厚,你还生怕别人不知道,没事就提醒一下大家。

    这种境界简称:不要脸!

    跟那些嫌水太凉的朝廷大臣想比,想想自己估计才刚刚入门吧!

    路漫漫其修远兮呀!吾将上下而求索……

    刘鸿渐摇了摇头,出了宫又去了一趟工部。

    自从上次刘鸿渐把AKM交给工部尚书范景文,刘鸿渐总共见了老尚书两次,每次范老头都眉头紧皱,一副陷入沉思的样子。

    相比李邦华兵部的严整,工部就显得热闹一些了,一堆工科大佬要么是围着各种图纸讨论着施工方案,要么就是商量处理下级各部提出的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