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扛着AK闯大明-第2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相比李邦华兵部的严整,工部就显得热闹一些了,一堆工科大佬要么是围着各种图纸讨论着施工方案,要么就是商量处理下级各部提出的工程项目。
工部尚书范景文站在最里面的案子边,案子上摆放着一堆零件,刘鸿渐大眼一瞄。
乖乖!那不是俺的AKM吗?
怎么成一堆零件了?范老头对它做了什么?我的枪!
范景文见来了位稀客,忙放下手里的活,走出来迎接。
“稀客呀,安国伯!正好老夫有问题请教你!来来!”老尚书把刘鸿渐请到桌边,指着那一堆零件。
“说来惭愧!老夫前些天把那阿卡爱母给拆分了,现在……竟不知如何拼装……”
老尚书一脸的不好意思,若不是满脸的皱纹遮挡了窘态,真成个红屁股的老猴子。
这就是工科生与文科生的区别呀,若是魏藻德或者钱水凉在这,刘鸿渐敢保证人家面不红、耳不赤不说,还会让你自惭形秽。
虽然当初对枪械也是个门外汉,但刘鸿渐没事就去戒指里瞎摆弄,现在组装个AKM还是问题不大的。
中厅的其他官员也放下了手里的活计,围了过来,只消三分钟,刘鸿渐就把AKM重新组装完毕,直看的老尚书暗暗叫奇。
周围的各位工科大佬也都拍手叫好。
刘鸿渐问老尚书对这AKM研究出什么名堂没有,老尚书叹了口气直摇头,这支枪他几乎拿给工部所有的铸造大师观摩,可都摇头不知是何原理。
也难怪,明朝这时还是火绳枪,而AKM属于击针枪,中间还隔着一代遂发枪呢。
刘鸿渐此次来一是要把AKM取走,这玩意现在每一支都是宝贝,而以现在的科技水平就算能研究明白也造不出来,倒还不如研究研究遂发枪,这也是他造访工部的第二件事。
刘鸿渐也不言语,伸手拿过桌案上的毛笔,在宣纸上凭着想想画出了遂发枪的原理图,笔法粗糙,但基本上能表达清楚意思。
范景文拿过纸张细细观摩,眉头紧皱,年纪大了,似乎是看不清楚,老尚书随即又走到窗边,迎着光看了一会儿,但仍然皱着眉头,把图纸交给了身边的同僚。
图纸在周围人只见传阅着,可最后的结果是,由一个人皱眉,变成了一堆人皱眉。
刘鸿渐好整以暇的看着这群大明帝国的建造精英们。
并非眼前这些人不够聪明,事实上工部聚集着整个大明帝国的建造、工匠精英,但有时候科技的突破就像是一层很薄的窗户纸,你明明知道窗户纸后面有东西,可就是看不透。
所谓遂发枪,在击锤的钳口上夹一块燧石,传火孔边设有一击砧,射击时,扣引扳机,在弹簧的作用下,将燧石重重地打在火门边上,冒出火星,引燃火药击发。
刘鸿渐就像一个捅破这层窗户纸的神棍,只消三言两语,便把遂发枪的核心原理公布于众。
火绳枪不仅引火麻烦,效率低下,每遇阴雨天或者稍微潮湿的环境,便不能使用,这极大的阻碍了兵士们的积极性,甚至到现在仍有许多将官不喜火器。
“天纵奇才啊!大明又将增添一杀敌利器,安国伯年纪轻轻便有如此大才,必将载入史册!
老夫这就去安排工匠试制,不,老夫要先去给皇上报喜!老夫先走一步。”老尚书兴冲冲的出了门,还不忘带上那张草图。
没有人比工部尚书更明白这个发明对于大明的重要性。
………………………………
第59章 组建军队的艰辛(求推荐票)
其实关于枪械,刘鸿渐还知道一种对大明作用更大的技术,即是膛线枪。
膛线又名来复线,膛线的作用在于赋予弹头旋转的能力,使弹头在出膛之后,仍能保持既定的方向,不仅能大大增加子弹的射程,还增高了精度。
可以说膛线就是枪管的灵魂。
如果没记错的话,十五世纪时在遥远的西方便有了使用膛线的记录,但直到十九世纪才被普及。
究其原因就是前装线膛枪装填速度太慢,由于弹丸必须嵌入膛线才能随着膛线旋转,士兵往往需要用锤子敲击送弹棍才能将弹丸装进枪膛。
射击速度也因此降低到滑膛枪的三分之一甚至更慢,这么低的射速对于对军队来说,是无法容忍的。
另外膛线的制作要求技艺极高,稍有偏差便会报废,无法实现量产,这也是为什么刘鸿渐明明知道这么先进的技术,而没有告诉范景文。
先进的科技需要与强大的工业基础相匹配,现在的大明别说工业,刚萌发出的资本主义火花马上就要被满清浇灭,还是得等呀。
按照刘鸿渐的臆想,自己以后肯定是要开工厂的,军工厂用来干架,民用工厂用来赚钱,外挂一个帝国伯爵,醒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白天数钞票,晚上那个啥?
岂不是美滋滋?
接下来的七日里,除了回了几次家看了下小妻子的伤势外,刘鸿渐一直跟这一帮少年们待在军营里。
由于傍着崇祯这个大佬,刘鸿渐擅自提高了少年们的伙食待遇,这些千户所的新兵大多十四五岁的年纪,还在长身体,刘鸿渐可不想自己班底个个发育不良。
于是乎除了管饱之外,每日还新增了一顿荤菜,这在军营里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要知道明末各种天灾人祸,别说肉食,许多人家连米糠都吃不饱,几年没碰过荤腥的少年们简直高兴坏了。
肉食当然不是白吃的,除却常规的劈砍训练,刘鸿渐不仅增加了越野跑、负重跑,还引进了更加有助于肌肉群发育的俯卧撑、仰卧起坐,甚至于单双杠。
下午更是请来了几个摇头晃脑的老先生,本来刘鸿渐的老爹刘德隆在家闲的发慌想来凑个热闹,顺便想给儿子省份工钱。
但还是让刘鸿渐给劝住了,且不说工钱有皇上买单,他可不想让老爹看到他每日在军营里的作为。
与一群少年同吃同住不说,还扛着块大木头跑步,哪有一个帝国伯爵的样子。
少不得要每日受老爹数落,见老爹实在闲不住,刘鸿渐干脆走了后门,去了趟吏部,死活让吏部老尚书郑三俊给谋了个差事。
郑三俊本来是个极其顽固的老头,对这种光明正大走后门的作风十分不乐意,最后还是扭不过脸皮愈加厚实,朝着第三境界发展的刘鸿渐一番胡搅蛮缠。
得了个户部提举的差事,提举隶属于户部宝钞提举司,大明从太祖朱重八起,成立了这个衙门,专门负责印发钞票。
印发钞票的差事,牛批吧,不过想多了,大明朝印发纸币,不以大明的经济状况为参考,也不以金银的储备为基础,印发纸币的多少,基本看心情,随缘!
导致纸币产生严重的通货膨胀,严重到买一石米要找个拉车,拉一整车子的纸币,到了后来一整车子的纸币也不行了,大伙也不傻,干脆不用了。
于是乎,户部宝钞提举司成了户部最清闲的衙门。
官职不高,正八品,但是却把刘老秀才乐坏了,老秀才六十多了,当了半辈子的账房,早已对功名断了念头,现在突然成了大明的正式官员。
光宗耀祖呀!于是乎老秀才再也没提过去军营教书的事儿。
新招来的几个教书先生都是行事比较古板的老秀才,教书的内容也是乏善可陈,什么‘人之初性本善’,要么就是‘天地玄黄宇宙洪荒’。
刚听了一会就被刘鸿渐给叫了停,且不说都十几岁的人了适不适合学这些幼儿园的启蒙教育,他可不想这些青春萌发的少年,最后个个都变成呆头呆脑的书呆子。
于是刘鸿渐直接给几个老头要求只许教识字,然后夹杂些大学、中庸,虽然里面颇多糟粕,但至少蕴含了些做人的道理。
至于以后的学啥,刘鸿渐也有自己的想法,他前身大学本科,是名副其实的大学士,想来编个小学生课本应该不成问题吧。
阿拉伯数字那么简单易懂,比什么壹贰叁肆不知道简便了多少倍,再夹杂些数学的运算,基础地理知识的拓展,什么叫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什么叫出将入相?
经过七日的训练,刘鸿渐也初步了解了这些小伙子们各自的长处,长得浑厚有力的被选为盾牌兵,个字高大的为长枪兵,眼神好又机灵的选为AKM射击手。
战斗时,盾牌兵在前,左手持盾,右手战刀,除了护住身后的射击手外,还有一定的反击能力,长枪手据后侧应,进可攻退可守。
在一个无人的屋子里,刘鸿渐从宝贝戒指里搬出了自己的存货,一百支AKM以及三大箱子子弹。
本来他有一百二十支,被崇祯克扣了一支,牛大棒槌一直扛着一支,剩下的十八支要留着备用。
子弹倒是很多,诺大的戒指空间,除了这百十把枪,其余的全是子弹,粗略估计就算把这百十支枪全打报废也用不完。
早知道就扔几箱子子弹,多塞进去点实用的东西了,刘鸿渐不仅懊悔当时的失误。
刘鸿渐招呼一声,马上就有一队少年过来,眼见地上的奇怪火器个个变得新奇起来。
待到把所有东西都抬到外面,由于懂得使用AKM的目前只有他和牛壮,刘鸿渐不得不分成两拨,每拨20人,就像当初教授牛壮和曹文泰一样一个个指导起来。
直忙活了半天才让每个小伙子都对枪械有了个基本的了解,战斗中虽然不是每个人都有机会做射击手,但至少每个人都要会用。
射击手铁律有二,其一人在枪在,战斗中若是人跑了回来,枪丢了,将会被千户所直接除名,重新打入军户。
其二,永远不要把枪口对准自己的袍泽,刀枪无眼。
这七日里,万岁山千户所从无道有,从一片混乱变得井井有条,常钰、祖仇清四人等有整兵经验的人都居功甚伟。
刘鸿渐也见识了组建一支部队的艰辛,从一片荒地,到建立营盘,请工部的人搭建房屋,请军医、请教书先生、以及各种制度的制定。
这天上午,刘鸿渐正在指导千户所的士兵,军营门口忽然来了一队太监,领头的正是随堂太监王二喜,一进军营就高喊。
“安国伯何在?”
刘鸿渐不明所以,忙丢下手里的活计走过去。
“安国伯,皇爷有紧急事召见你,快跟咱家去一趟宫里!”
………………………………
第60章 绝望的崇祯(求推荐票)
“小王呀,到底啥事啊,你没看本爵爷正忙着呢吗?”刘鸿渐现在兴头都在练兵上,哪有空去宫里听人唠叨,况且崇祯找他一般都没啥好事。
“哎呀,伯爷你看你!”王二喜见刘鸿渐一副满不在乎的模样,知道不说出实情是不可能请得动这尊大神了。
随即驱散身边的下人,伸手附到刘鸿渐耳旁。
“太子殿下染了重病,快不行了!”说完王二喜眼中便涌出了泪水。
作为皇室家奴,王二喜与其老师王承恩一样,都秉承着作为家奴的本分,除了为皇上分忧外,不贪权、不逐利。
毕竟只有皇上一家安好,他们才能安好,现在太子殿下染了重疾,如若真的遭了不幸,这才刚有些起色的大明又失了国本,怎能不叫人扼腕垂泪。
刘鸿渐也是惊得犹如晴天霹雳般呆在当场,前些日子不是还好好的吗,怎么就突然……
直到被着急的王二喜唤醒才醒过神来,刘鸿渐才直接唤牛壮牵来马匹,翻身上去直奔皇城而去。
皇城太子东宫——端本宫外,一个个太医进进出出,每个太医身后都跟着三两个身背药箱的药童。
整个端本宫都被用幔布围了起来,只待太医进入时,方才打开个口子,太医随即用棉帕捂住口鼻进入其中。
端本宫门口几个侍候太子的太监像热锅里的蚂蚁似的右手锤击着左手,满脸的焦急。
端本宫偏殿。
“皇上!太子他……他从小就懂事,他要是有个三长两短,臣妾也不活了!”
周皇后跪坐在地,右手掩住鼻息,双眼的泪水顺着脸颊流下,说不出的悲痛。
崇祯站在殿中,满脸铁青,一个太医模样的老者跪在崇祯面前,头上豆大的汗珠从额头渗出。
“太医,这病真的无药可医了吗?”崇祯目光如炬般盯着老太医。
这些年里,他每日里为大明的事焦头烂额,几乎很少去关心皇后母子几人,心中一直充满着内疚,毕竟是自己的亲生儿子,说不伤心是假的。
“禀皇上,太子殿下染上的正是鼠疫,鼠疫在大明泛滥了十多年了,微臣与太医院的同僚也是研究多年仍未曾找到治疗此病之法,微臣愚笨,微臣万死!”
谁不知道太子的重要性?谁不知道治好太子将对自己有多大的好处?非不为也,是不能也!
鼠疫早在崇祯从政之初便在北方蔓延,由于一开始不甚严重,朝廷又忙着剿匪,便没太在意,到了崇祯十四年,鼠疫已经蔓延到顺德、河间等府。
鼠疫所过之处,十室九空,灭门者不计其数,患了鼠疫长则五日,断则两日,便浑身长满毒疙瘩而死,死状甚恐。
“只要能治好我儿,朕赏千金,封太子太保,朕命你不管用什么办法都要保住太子的性命,否则你们全都要死!”
崇祯强忍住眼中泪水,他是皇帝,所有人可以随意挥洒眼泪,但他不能。
太子从小便由周皇后教养,以至于学业之事也是多由周皇后把关,太子为了替他分忧,不仅一再缩减吃穿用度,更是每日苦读政略到深夜。
二人仿若一脉相承般,凌晨时分宫中灯火尽灭,唯有乾清宫和这端本宫烛光闪动,一个在处理政事,另一个在学习处理政事。
“回皇上,太子殿下已然昏迷不醒,汤药无济于事,臣听闻一土法,名曰放血疗法,以放血为机,刺激全身穴位达到遏制病体的疗效,但是……”
太医右手拭去额头将要滴落的汗水,断断续续的道。
“但是什么?说!”崇祯怒道。
“但是此法也无法保证能根治此病,只有……不到五成的把握!”说完太子便俯首在地不敢再多言。
身为太医也是悲催,把病治好是你的本分,如若治不好?呵呵,有明一朝可没少给皇上、太子陪葬的太医。
“皇上!让高太医一试吧!”周皇后请求道,高太医是整个太医院里最德高望重,也是医术最好的太医,如果他都没有把握,相信这天下还真没人能根治此病了。
“还不快去!”崇祯似是犹豫了一下,想了一想又作罢。
见高太医起身朝太子居所而去,他还是招手把殿外侍候的王二喜喊了过来。
“朕命你速去一趟西山大营旁的万岁山千户所,把安国伯给朕召过来!”
不仅太医对着土法子没有把握,放血疗法,崇祯何曾不知道此法的凶险,他刚刚突然想起曾一直给他创造奇迹的安国伯刘鸿渐来。
可是如此重疾,喊他来又能有什么用?但他想了想还是命人去通知了,也不知是为什么,他对那个惫懒的小子有着莫名的信任。
使崇祯意想不到的是,就是这莫名的信任,给大明帝国留下了希望。
刘鸿渐一路上心急如焚,不仅把传令的王二喜远远甩在了后面,为了加快速度,更是骑马直冲宫门。
宫内任何人不得骑马,这是禁令,宫门值守的将官见是刘鸿渐,还待行礼去接马匹,可眼见刘鸿渐没有停下的意思,不仅大惊。
还没来得及喊人关城门,刘鸿渐便一骑绝尘般冲向了端本宫。
“皇上,微臣听闻太子身染重疾,不禁心急如焚,刚才骑马闯了宫禁,望皇上恕罪!”
北方的初夏,天气燥热,刘鸿渐头上也见了汗水,跪下行礼道。
崇祯挥手让周皇后等人全部退下,片刻殿中只余君臣二人。
“爱卿快请起!朕的儿子,太子他……他染了瘟疫,听闻爱卿懂医术,爱卿可有法子……”
先前孙秀秀的伤便是刘鸿渐亲手医治的,崇祯当然知道,现在的他说话声音再也不像刚才般沉稳。
此刻,三十多岁的崇祯不像一个皇帝,更像是一个父亲,一个儿子染了重疾却没有任何办法的绝望的父亲。
鼠疫?刘鸿渐心想,今年连降大雨,鼠疫不是早已被遏制住了吗?近来也没听说过京畿有重大疫情呀!
鼠疫他在李自成的军营里见过,他戒指里也有治疗鼠疫的链霉素胶囊,但这种胶囊只能治疗鼠疫的早期症状或者预防时服用,如若到了后期,即使是链霉素,也效果甚微。
刘鸿渐起身看着崇祯的眼睛,这眼里充斥着悲伤以及希冀,他明白崇祯对他的期望。
“皇上,臣定当尽全力医治太子!”
刘鸿渐想起自己的老爹,想必自己躺在床上昏迷不醒时,也是这般焦急吧!
………………………………
第61章 定王朱慈炯(求推荐票)
太医院的太医们虽对鼠疫束手无策,但却知道最基本的隔离,刘鸿渐走到幔布边,自有一个太监递过来一块锦帕。
刘鸿渐摇了摇头,走了进去,他先前已经服用过抗生链霉素,身体对鼠疫已经有了免疫力。
由于四周围着幔布,屋子里有些昏暗,太子朱慈烺躺在寝殿的软塌上,似乎已经昏迷不醒了。
朱慈烺床榻前蹲着一个老者,由于视角正好被他挡住,也看不到老者在作何诊治,刘鸿渐走近了才大吃一惊。
“你在干什么!”刘鸿渐双眼圆睁,几步走过去推开了高太医。
高太医正全神贯注的用一个瓷制的瓶子接着朱慈烺右胳膊流出的血,身边的童子也是一手捂住自己口鼻,另一只手帮着高太医。
二人都没注意有人进来,以至于突然被人推了一下,高太医手中的瓷瓶当啷一声落地摔了个粉碎,瓶中有些发黑的血流了一地。
“你是何人!怎敢闯入太子寝殿!”除了皇上,哪个人请太医看病问诊不是客客气气的,高太医已经记不起自己上次被人推搡是什么时候了。
“我是安国伯,奉皇上之命,前来查看太子殿下病情!这里没你们什么事了,退下吧!”
“你能治的了这瘟疫?”太医口鼻上捂着手帕,说话声音有些粗重,不过还是难以掩饰心中的惊讶。
在宫里当差,高太医当然听过安国伯的名头,但是你勇则勇已,看病治病可不是力气大身手好就能行的。
“此事你无须过问!”朱慈烺的手臂还在淌着血,刘鸿渐赶紧捡起床边的一块丝质锦帕给朱慈烺箍紧包扎。
能有人背锅自己就不用当那替死鬼,高太医虽然心里觉得安国伯无礼,但还是很承情,弯腰给刘鸿渐行了一礼,便指示药童随他离开。
走了两步似乎想起些什么,从腰间取出一块手帕递给刘鸿渐,鼠疫可以通过空气传播,他见刘鸿渐只身前来,好意的递了过去。
刘鸿渐摆摆手谢绝,高太医叹了口气走出来了大殿,不知在想些什么。
屋子里除了昏迷不醒的朱慈烺,只剩下刘鸿渐自己。
朱慈烺胳膊上已经起了不少黑红色的疙瘩,仔细看就能看到疙瘩里的脓血,这是鼠疫后期的症状,如此这般下去,不出两日,定是神仙来了也无法医治。
看来口服是没有作用了,且不说现在昏迷不醒,药物无法顺利到达肠胃被吸收,就算可以咽下去,现在这般情况,也难以奏效,看来只能试试静脉注射了。
打定了主意,刘鸿渐随即让门口侍候的太监取来煮沸放凉的白开水,然后从戒指中取出整整一板的链霉素,全部拆开倒进了水中,直到抗生素与水完全溶解。
又取出一次性注射器,把药水分多次多个部位注射进朱慈烺的身体。
他是外科医生,且是个还没毕业没实习过的外科医生,于他来说这已经算是尽力了,接下来便是等了,他不想出去看崇祯那充满希冀的眼睛。
这一等就是三个时辰,期间着急的周皇后派人来问过两次,为了暂时安了皇后的心,刘鸿渐只说还在治疗。
而崇祯则一直笔挺的站立在偏殿中丝毫未动,也不知是在祈祷,还是在懊悔。
直到天色将暗,刘鸿渐趴在床边昏昏欲睡时,突然感觉朱慈烺的手动了一下,刘鸿渐随即大喜。
“水!我要喝水!”朱慈烺意识还有些模糊,只是下意识的想满足身体的需求。
“殿下稍待,微臣这就取水来!”刘鸿渐满含笑意终于放下心中的石头,起身出门而去。
外面的太监早已听到了动静,待到听到朱慈烺的声音,更是高兴的跳了起来。
“太子殿下醒了!皇上,太子殿下醒了!”王二喜比任何人都高兴,眼中含着激动的泪水向着崇祯所处的偏殿跑去。
听到外面高呼,崇祯终于是挪动了沉重的脚步,待看到随堂太监王二喜高呼,太子殿下醒来的时候,更是双手猛的激了一掌,以示心中的激动。
刘鸿渐端着个杯子把水递到朱慈烺嘴边,朱慈烺随即咕咚咕咚一饮而尽。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