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21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你说的没错,朕是自己将自己的眼睛戳瞎、自己将自己的手臂折断,实是咎由自取。

    然朕不想慈烺也走这条老路,故佑明需时时提醒慈烺,朝臣之言,不可不信,亦不可偏信。

    慈烺性格温仁处事优柔,你为兄长,亦需多加指点。

    关于海事朕不甚明了,然既海外有可用之资,你亦可为之,当为万民之幸。

    以后无论朝廷发生何事,无论出于何种境地,你们二人皆需互相表里、互为倚重,此乃朕之唯一祈愿。

    若为之,则朕泉下亦安矣。

    本以为朕已无憾,然朕此刻,突然又很留恋,希冀着看到你们子孙满堂,看到大明愈加强盛,然而一切已不可为……

    以后无朕,你当恪尽职守,万不可再胡为,人心叵测,切莫大意。

    朕此去,佑明勿需忧痛,生老病死,实乃天意。

    朕之丧事,已着礼部从简为之,不可铺张浪费。

    愿你与慈烺精诚合议,共创大明之不朽功绩。

    此询顺安

    朱由检

    崇祯十九年丁亥月乙卯夜”

    刘鸿渐看完了信再一次抑制不住情绪,趴伏在崇祯的棺椁前失声痛哭,边哭边捶着楠木制的厚重棺椁……

    赶了两日夜的路,又是寒冬腊月天气,初一进这屋子身体不适外加上心间极度的悲伤,片刻后刘鸿渐竟晕厥在了崇祯帝的棺椁旁。

    “刘兄!刘兄!快,传太医!”朱慈烺大惊,直接冲着殿外高喊。

    少倾,头发花白的老太医捏着刘鸿渐的人中好一顿揉捏,刘鸿渐终于醒转。

    “王爷这是身体劳累过度,外加上悲痛郁结所至,好生将养几日便无大碍。”身周都是亲王、郡王还有朱慈烺盯着,老头儿跪坐在地上小声道。

    刘鸿渐嘴唇干裂,目光呆滞的望着殿顶的浮雕。

    两年多来,他南征北战为得便是报答大叔的这份器重,不忍让其失望。

    然而,现在大叔都不在了,送他过来的那位老祖宗的要求他也做到了,大明,活了。

    仿佛所做的一切都没了支撑般,无力。

    “有劳李太医了,且下去吧,庞大伴儿,着尚膳监送碗参汤过来。”朱慈烺吩咐道,庞大海自领命而去。

    “刘兄为朝廷操劳,更需注意自己身体啊。”朱慈烺坐在刘鸿渐身边关切的道。

    朱慈烺一直以他的父皇为榜样,崇祯的死对他的打击,虽然他的父皇将位子传给了他,以往有崇祯在,即便遇到了解决不了的大事,他心里总是有个安慰。

    如今父皇去了,朱慈烺也感觉心里空落落的,崇祯眼睛闭上的那一刻,朱慈烺眼睛都哭肿了。

    朝廷里张天禄、程志等他的一应师傅仍旧与李邦华等人明争暗斗,他夹在中间左右为难。

    前几日锦衣卫自关外传来消息,罗刹国结束了与邻国的征战,并打赢了波兰、瑞国联军,如今正在厉兵秣马,意欲夺回被大明攻占的土地。

    南洋的局势也动荡不安,荷兰国、弗朗机国的战船已经开始在大明海域游荡……

    “父皇远去了,以后外事上,还需刘兄你多多帮衬……”朱慈烺跪坐在崇祯的棺椁前,拱手施礼。

    毕竟是个才十七岁的少年人,朱慈烺欲止住内斗而不得,外加上外患仍在,心间更是忧愁。

    “慈烺,你是不是在怀疑我故意放走郑家匪军?”刘鸿渐没有答话,反而是沙哑着嗓子反问道。

    “没有,慈烺怎会如此,父皇嘱咐慈烺,内事不决问内阁,外事不觉问刘兄。

    大明若没有刘兄,也许在两年多前便已倾颓,大明是刘兄救下的。

    而且……而且刘兄你曾屡次拒绝父皇给予的封赏,慈烺知道刘兄是个淡泊名利之人。

    但是……慈烺担心你的那些部下呀!”朱慈烺哭诉道。

    此时的朱慈烺说的也是心里话,因为崇祯曾对他说过,刘卿此人视名利如草芥,唯一可留其所用的便是情分,亦或是信任。

    倘若连这个都做不到,他很可能会远离朝堂、远离是非。

    朱慈烺对此毫不怀疑,因为他亲政的这半年多来,刘鸿渐压根就没去过一次朝堂。

    他既担心刘鸿渐真的不问政事,同时又担心他手下的那些骄兵悍将……

    赵宋是如何上位的,每个皇帝都清楚,大明何以重文轻武,也并不是空穴来风。

    “我的部下?你担心的是我的部下?”

    PS:今天QQ收到许多的生日祝福,虽然单身28年了有种蛋蛋的忧伤,但仍旧谢谢诸位,也欢迎朋友们来书友群一聚,群号85880765。


………………………………

第641章 叫我一声兄长,还你一片河山

    “我的部下?你担心的是我的部下?”刘鸿渐对此十分的诧异。

    他有想过与朱慈烺坦诚相见互诉衷肠,尽力的去解决这个信任危机,毕竟大叔的遗命仍旧希望他能尽力的去帮朱慈烺。

    但是他没想到朱慈烺担忧的不是他,而是他的部下。

    “刘兄,父皇的龙体就在这里,慈烺对父皇发誓,慈烺从未怀疑过你,只是……慈烺虽不通兵事,但也知道长此以往……”

    “慈烺你多虑了。”刘鸿渐沉声道。

    为什么要费那么大劲儿去办那讲武堂,除却是规范化、批量化的培养军事人才外,讲武堂还有最重要的一环便是对这些中层将领做帝国主义教育。

    “待此事了了,我带你去讲武堂看看,去看看基层的将领的面貌,去倾听一下基层将领的心声,到时一切你都明白了。

    至于如今分布在大明关内外各地的总督,他们虽与我有统属关系,但心间装得皆是大明,倘若他们先我而后朝廷,我必第一个不允。

    一个连家国都分不清的将领,不足以担当总督重任。”刘鸿渐郑重的解释道。

    还是太年轻啊,崇祯大叔若在的话就绝不会说出如此的话。

    去岁远征的情形刘鸿渐还历历在目,那些苦哈哈的大头兵们,一见到身着金黄龙袍的皇帝后那种疯狂,刘鸿渐相信,如果那时大叔下令让这群人砍他,这群人绝对不会犹豫。

    皇权在普通士兵、普通百姓心里是至高无上的,对于士兵来说,当皇帝与长官的命令同时下达,去执行哪个更是连犹豫都不用。

    谋反是个危险职业,华夏自古以来士兵和百姓一样,只要有饭吃,谁会去想着造反。

    只要你朱慈烺能保证军队系统按时足额发放军饷粮草,功者赏、过者罚,将领想变天?看看有几个跟着他。

    “是慈烺多虑了。”朱慈烺听了刘鸿渐的一通解释瞬间安心不少。

    “还有那东厂,此是你以后监察百官的眼睛,可着一可靠之人为厂督,方可省去你不少麻烦。”刘鸿渐随口道。

    他知道朱慈烺想将庞大海扶上厂督之位,正好老曹志不在此,也算是做个顺水人情。

    “刘兄,我……”刘鸿渐这么说,倒令得朱慈烺更加的难堪,一时羞愧的不知说些什么。

    原来刘兄都知道……

    “婆婆妈妈的作甚,又不是什么大事,你父皇就在这儿,今日你有何话,都说与我听,我必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刘鸿渐突然抬高了音调。

    他是身正不怕影子歪,在他眼里,那所谓的什么九五之位不过是个囚笼,还要有干不完的天下大事,都不如开个军舰抱着老婆出去溜达来得痛快。

    身为皇帝,每天的日程基本就是固定的,什么时辰起床、什么时辰吃饭、什么时候早朝,早朝过后要批阅多少奏疏、要与内阁开多久的会、要去接见这国、那国的使臣……

    从清晨到深夜一刻不得清闲,即便是晚上跟老婆睡个觉都要有几十种规矩,想成长一番外头还要站个太监盯梢,唯恐皇爷被人宰了。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如果你不去按部就班,那你就是个昏君,只需史官寥寥几笔,就能让你遗臭万年。

    这就是被万人敬仰的皇帝,且不说他朝,也不说大明的其他皇帝,看看崇祯大叔就知道了,他快乐过吗、幸福过吗?

    也许有吧!

    人生有一百种活法,唯独这种生活不是他想要的。

    这与后世的中学生一样,当第一太难了。

    他是这样的人,也会这样教育他的孩子,没有必要为了第一而去拼个头破血流,处在第一梯队就够了。

    能够掌握自己的命运,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这就够了,人这一生啊,开心最重要。

    “慈烺羞愧,此事慈烺听刘兄的便是。”朱慈烺羞愧的道。

    刘鸿渐越是大义凛然,朱慈烺越觉得自己心胸太狭隘,真想找个地缝钻进去。

    “近来锦衣卫传来消息罗刹国意欲东进,还有荷兰国的一个什么公司着使节发来封信件,意欲与我大明通商。

    只是他们的战船一直游弋于我大明海,有挑衅之嫌,还有那弗朗机国。

    听闻郑氏匪军如今也在南洋,慈烺担心若南北战事一齐爆发,于我大明不利。”朱慈烺皱着眉头说出了心间的担忧。

    “不过土鸡瓦狗尔!”刘鸿渐一言以蔽之。

    你既叫我一声兄长,以后这些事就由我来应对,我虽不惜上朝,但对于这些外藩人,还是很感兴趣的。

    到时候就怕地方太大,慈烺你管不过来呀!”刘鸿渐叹了口气道。

    这句话若是在两年前,他还真不敢说,但是如今,他有信心。

    只要老百姓能吃饱饭,只要朝廷能发得起军饷,华夏子孙就不会缺乏兵源。

    外加上军械所提供的精良火器,刘鸿渐真想对这群不知天高地厚的白毛鬼、红毛鬼们高喊:放马过来吧,只要你有银子可赔!

    “管不过来?怎会有这等事呢?”朱慈烺心间欣喜,但又疑惑道。

    “呵呵,你还记得我送你的那个地球仪吗?”刘鸿渐声音沙哑,轻笑而无声。

    小朱啊,你连顺天府都没出过,又岂能知道这世界有多大,我若说在我们的脚下还有一片土地,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

    “当然记得,那地球仪如今还在朕的书房摆着呢!”朱慈烺回道。

    “也罢,待以后荡平了南洋,我带你出海巡视一番,你必能明白我刚才为何如此说。”刘鸿渐也懒得解释。

    如果没有更快的通讯手段,一个庞大到传递个消息都要半年的帝国,是难以持久的,这也是当年铁木真、忽必烈遇到的问题。

    他的解决方式是分封,但分封之后又难免各自为政,而后分崩离析。

    除非研究出一种更先进的的通讯工具,能够上令下行,否则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他的解决方式是分封,但分封之后又难免各自为政,而后分崩离析。

    除非研究出一种更先进的的通讯工具,能够上令下行,否则这几乎是个无解的问题。


………………………………

第642章 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我想对你说的是,一个帝王,首先要让臣子们畏惧,倘若你做不到,那最终也不过是个平庸的君王。”刘鸿渐跪坐在崇祯大叔的棺椁前掷地有声。

    这事儿若是传到朝堂里,朝臣估计都要炸了窝。

    朱慈照这小子没心没肺,见没他什么事儿,自顾自的又去梦里给父皇守灵,侍候在几筵殿门口的庞大海听得心里直突突。

    这特娘的,以一个外人身份训斥当朝天子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

    皇爷是什么性子他是明白的,即便对朝臣们很温和,但若有任何人敢这般口出狂言评价他,定然是抄家灭族的大罪。

    问题是皇爷不仅没有丝毫生气,还一副认真接受训导的模样,这简直是……

    本来想着自己日后掌握了司礼监和东厂大权之后,即便是外庭的内阁首辅也要对他毕恭毕敬,现在看来,这个王爷他还是招惹不起呀。

    “刘兄,孟子云,君之视臣如手足,则臣视君如腹心,君之视臣如犬马,则臣视君如国人,君之视臣如土芥,则臣视君如寇仇,文官乃国朝根基,为君者又岂能如此待臣子呢?”

    朱慈烺虽然知道刘鸿渐是为了他好,但仍旧很不同意他的观点。

    “老子还曰过夫唯不争,故天下莫能与之争呢,倘若朝臣一致劝谏你停止商税征收,你当是争还是不争?”刘鸿渐反问道。

    这大道理谁不会说,什么君君臣臣,不听话不办事都是扯犊子,不过是儒生桎梏天子的一种手段而已。

    “太祖高皇帝、成祖皇帝何以能有那般成就?势也,威也,朝臣知道不按照他们的意思去做就会死、就会丢掉官位。

    就比如说目下朝堂里的新派和旧派,也就说你的东宫之臣和朝中老臣的交锋,你若放任不管,必将酿成大祸。

    你想一想,二者不论哪家赢了,对你有什么好处?倘若朝臣拧成了一股绳,他们唯一的对手便只有一个了,那便是你!”刘鸿渐厉声道。

    千万不能小看这些朋党,倘若真到了那个地步,那不跟崇祯大叔当年干掉阉党后所遭遇的境遇一样吗?

    东林党一家独大,整个朝廷变成了东林党的一言堂,崇祯想干个什么事,集体都要跳出来反对,上令不能下达,你扎心不?

    为君者既不能偏帮而使一家独大,又不可坐视不理,到头来两边不讨好,最好的处置方式便是两边各打一棍,警告他们都要老实点,这叫制衡。

    既然是帝国就要有帝国的样子,要有强有力的手腕、雷厉风行的处政风格。

    当然这就要求为君者要有雄才大略,至少不能是个二傻子。

    这一点刘鸿渐倒是不担心,现在他还年轻,至于以后对接班人的教育必定要改革,从小就去灌输强兵、强国的思想,以及物理、化学等各门科学。

    不用多,只需大致模仿后世的十二年义务教育,还是多个老师只教几个皇子的那种,这种模式下挑选出来的接班人定然不会差。

    什么?礼制规定接班人只能是嫡长子?不好意思我没听清,你敢再说一遍吗?

    “倘若如此,天下仕子必定离心,若朝廷无可用之才,如之奈何?”朱慈烺遂问道。

    “呵呵。”刘鸿渐笑而不语。

    这特么的,跟两年多前崇祯大叔问他的问题简直别无二致,这一老一小简直是一个模子里刻出来的呀!

    “慈烺敢不敢跟我打个赌,即便真到了那个地步,依然会有人削尖了脑袋想要入朝为官。”刘鸿渐笑道。

    通古斯人入主中原后,让天下人都剃发成金钱鼠尾,那些文官又有几个高喊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而去反抗的?

    大多数人还不都是乖乖的弯腰去讨好新主子?

    现在的文官之所以敢这么嚣张,还不是惯的?

    此时庞大华端着参汤进来,这厮也是心细,正是寒冬时节还不忘给朱慈烺也做上一碗。

    “刘兄之言,慈烺会细细思量,当下最要紧之事还是父皇的入葬之事。”朱慈烺端起参汤喝了一口道。

    朝堂之事还在他的掌控范围内,倘若这些官员真的不识好歹,那么便试试刘兄的法子又有何不可,反正除了岔子有刘兄撑着。

    “父皇临去前嘱咐葬礼当从简,可父皇辛劳一生受尽苦难,慈烺并不想让父皇的葬礼也那般默默无闻……”朱慈烺放下汤碗道。

    “嗯,必须大办,要用我大明最高的规格。”刘鸿渐对此毫无疑义。

    大叔虽然没什么大能耐,但为大明付出的心血没有人可以质疑。

    而且现在国库有银子、大把的银子,花就是了,反正都是百姓们挣,这一点也不亏。

    银子必须流通起来,这是很早以前刘鸿渐就对崇祯大叔说过的。

    大把的银子花出去让百姓手中有余钱,有了余钱方能购买所需之资补贴家用,商人才有利可图,国家才有税可收,这是一个良性循环。

    “嗯,慈烺也是这么想,明日下了朝慈烺便着内阁并礼部商议出个章程来。”朱慈烺又道。

    明朝时一个普通百姓家的长辈过世都要有一整套的规矩,更别提是皇帝的葬礼。

    明朝国丧沿用周礼,皇帝驾崩后朝臣服丧二十七日而入葬,二十七日之内,新帝对朝臣的奏折,不能用朱笔批示,一律改用蓝笔,称为“蓝批”。

    各部院衙门行文也要改用蓝印,服丧期内,各寺、观必须鸣钟三万次,诵经和吊唁活动也连续不断地贯穿于整个丧期。

    自皇帝驾崩之日起,第二天在京城上班的官员要统一穿戴素服、乌纱帽、黑角带,三天之后,官员们需要从素服换成成服。

    且每日要在规定的时间、规定的地点进行哭丧和吊灵,而这个程序需要一直持续到皇帝下葬才能结束。

    文武官员及所有百姓一百天之内不准作乐、四十九天内不准屠宰、不准吃肉、一个月内禁止嫁娶。

    这还只是国丧期间,待出殡那日则更是麻烦,其程序之多、礼节之繁杂只听了一会儿就令得刘鸿渐头皮发麻。

    “皇爷,再有一刻钟大臣们就该来吊灵了。”庞大海在一旁提醒道。

    “若无他事,我便先回西山了。”刘鸿渐放下手中的参汤,又对崇祯大叔的棺椁磕了三个头后起身道。

    他对崇祯大叔的敬意没人怀疑,但他讨厌这种按部就班式的吊唁。

    一群与大叔根本就没多少感情的糟老头子来哭丧,想想就够了,朱慈烺自然深知这一点也没有多说什么。

    走出宫门的那一刻,刘鸿渐忽觉寒风阵阵,心里空落落的,他回望了一眼雄伟的城墙摇了摇头向着家的方向行去。

    ……

    PS:推一本书《拯救明末》穿越到崇祯二年冬,恰逢后金兵入关抢劫。大明的江山风雨飘摇,无数的百姓水深火热,身为新建伯世子的王业泰岂能坐视?

    掌神机营练精兵,万军之中射杀奴酋。以一镇孤军频频向后金发起攻击,试图挽狂澜于既倒。

    然天灾人祸流民遍地外忧内患,身为穿越者的他,能够拯救这个已经走到末路的大明吗?

    感兴趣的朋友可以一阅。


………………………………

第643章 永别了,大叔

    一转眼离家已经将近三个月,望着自家院子里的烛火刘鸿渐竟有种近乡情更怯的感觉。

    外加上出去一趟又沾惹了风流债,刘鸿渐心里头也有点愧疚的感觉,在院子外踟蹰了一会儿,刘鸿渐才迈开脚步想院内走去。

    虽然已经腊月二十六,但由于国丧期间,平静的小院子并无一丝喜庆。

    门咯吱一声被推开,刘鸿渐缓步进来。

    “夫君,你回来了。”孙秀秀、杨雪、坤兴三人各自抱着一个娃起身相迎。

    先前几个亲兵已经前来西山通传,所有三女也并未有太多惊讶。

    “嗯,这些日子家里都还好吧。”刘鸿渐见坤兴眼睛红红的,自知这妮子是因为什么,便从他怀里接过了小棉袄。

    “滴滴,爆……”三女还未回话,却是刘家小少爷刘傲天认出了来人,边在杨雪怀里挣扎边叫道。

    “是爹爹,不是滴滴,快叫爹。”刘鸿渐愣了一下才回过味儿来。

    “滴滴……”

    ……

    “小白,且去着人将门口灯笼换作白的,挂上丧幡。”刘鸿渐吩咐道。

    也许对于所有的百姓来说,崇祯是大明的皇帝,是他们的天子,但于刘鸿渐一家来说,崇祯是他的岳丈、是他们的家人。

    说完便将坤兴拥入怀中……

    这个年对于京城乃至整个大明的百姓来说,注定是个不平凡的年,即便是除夕夜当晚,整个京城最繁华的地段仍旧黑灯瞎火、包括除夕的饭食也见不得荤腥……

    一直到正月十九这一天,街道上才热闹起来,因为这一天是崇祯皇帝出殡的日子……

    这一天刘鸿渐在天还未亮便从床上爬了起来,穿戴好白色的衰服,带着几个同样穿着衰服的亲卫出西山而去。

    虽然今天注定会很累,但为自己的长辈送最后一程,他心甘情愿。

    崇祯大叔的陵寝早在一年前便开始修建,陵寝所在正是昌平外的天寿山麓,这里已经埋葬着明朝的十二位皇帝,崇祯大叔将是第十三位。

    按理说,皇帝给自己修陵寝都是在生前,并且一般是提前数年,甚至在皇帝还健在的时候自己的陵墓都已经修葺完毕。

    但崇祯大叔从政十九年压根就没空去给自己修陵寝,或者说是没钱,还是真没钱。

    一直到第一次鸿门宴结束国库有了余银后,崇祯大叔才开始着手修葺陵寝。

    也许是当初穷怕了,崇祯修葺的陵寝乃是历朝十二个皇帝中最小的,在今年四月份才堪堪完工。

    经内阁几位大学士一再商议,并考虑了朱慈烺的意见,崇祯大叔的年号被定为敬天体道纯诚至德弘文钦武章圣达孝昭皇帝。

    关于庙号,大臣们提出以熙、睿、肃等字号,而朱慈烺皆不甚满意。

    最后朱慈烺还是与刘鸿渐商议,太上皇一声皆忧愁幽思希冀大明中兴,不如便以思为庙号,同时寄托二人的感念思人的意愿。

    而崇祯的皇陵也因此落名为思陵。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