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扛着AK闯大明-第2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是大明又给了你们什么呢?你们军饷被克扣、军功被冒领,缺衣少穿、饥寒交迫……
我真是替你们心痛,究竟是什么支撑着你们在这样的苦寒之地,仍旧忠于职守,保卫边疆?
是朝廷里那些大臣吗?还是那些蒙着祖荫的勋贵?”
刘鸿渐语气铿锵,字字诛心,身边的户部侍郎吴甘来听的心里一阵突突,想这小子怎敢如此狂妄,一句话把朝廷的文臣武将全得罪了……
但是底下的将士们可没想那么多,多少年来,从来没有将官问过他们凛冬是否有取暖之衣,军饷是否够家中用度……
现在突然被远处高台上那位新任的比他们还年轻的总兵大人质问,大多数的士兵都眼中泛红,扪心自问,是啊,老子究竟为了啥?
“谁要说是,现在就给我滚回老家去,山海关不要虚伪的士兵!
你要保护的是你们的家人、孩子不受蛮夷欺辱,然后才是你们的亲戚、朋友,以及万万个曾像你们一样在饥饿边缘生死挣扎的贫苦百姓们!
大明这几年天灾人祸,很困难,并且这样的状况还将持续下去,皇上为此也是愁白了头发,朝廷有愧,朝廷对不住你们,在此我代表朝廷向你们道歉!”
刘鸿渐弯腰向着左中右各鞠了一躬。
对于这些大字不识苦哈哈的汉子们,扯那些之乎者也他们听不懂,倒不如说的直白些,让他们明白并非朝廷有意亏待他们,而是朝廷也很难。
铁骨铮铮的东北汉子们,再也忍不住眼中的泪水,任由汗水和着泪水从脸颊流淌。
所谓士为知己者死,他们不是文人,却也有一种为面前这位体恤他们苦难的大人赴死的冲动!
“我说这些是想告诉你们,皇上从来没有忘记过你们,他老人家知道,正是有你们这些边关将士们的枕戈待旦,皇上才有暇去惩贪除恶,请诸位,给大明一些时间吧!”
“你听到了吗?皇上说他老人家没有忘记我们!”
底下众将士们窃窃私语,大多面露喜色。
哗啦啦,不知道是谁起的头,六万余将士在两息内波浪般单膝跪倒在地。
“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皇恩浩荡!吾等万死不能报恩!”
……
这是来自六万边军汉子的呐喊,当得是响彻九霄,振聋发聩!
看着这些兵士们终于一扫之前颓废的士气,重新对大明燃起了希望,刘鸿渐也是面露微笑,但他知道光有精神食粮还不够。
这世上有几个人是靠着心灵鸡汤成就大业的?得来点实际的呀!
刘鸿渐挥挥手示意士兵们安静下来,然后一声令下,从军营库房方向逶迤过来一队马车,每个马车后面都装着一口大箱子,箱子被密封,不知道里面装着些什么。
车队很长,第一辆车停在校阅军士方队的最左边,从左至右,依次排列。
士兵们不知道新任总兵大人葫芦里卖的什么药,都抬头看着远处高台的刘鸿渐。
刘鸿渐示意士兵打开箱子,箱子打开的一瞬间,居于前排的士兵们都倒吸了一口气。
乖乖!一整箱一整箱的全是白花花的银子!
“肃静!”居于陈列前方的游击喝止了后方士兵的聒噪。
瞧你们那点出息,是没见过银子还是咋的,游击心里鄙视了一番,眼神却不自觉的被眼前白花花的银子所吸引,老子也没见过这阵势呀!
“众将士不用奇怪,这些银子就是给你们准备的!皇上为体恤你们的辛劳,特命我来犒军。
现在我宣布,所有边军将士,包括火头军、马夫,除军饷外每人发纹银十两!
另营兵中步兵军饷提升到每月二两,骑兵提升到每月三两,卫所兵军饷提升到一两!
除此之外,本官打算提升战功的奖赏,一颗北虏人头计五十两,战功卓著者,本官会禀明皇上,封爵也并非不可能!
还是那句话,本官身为锦衣卫指挥使,谁敢克扣、欠发军饷,欢迎你们前来举报,本官会让贪墨者知道我大明的刑罚不是摆设!”
边军的军饷在整个大明的军队中本就算是较高的,而如今刘鸿渐又一次提升了他们的军饷,让这些东北大汉们乐的嘴都合不上,直呼万岁。
也有人怀疑朝廷是不是又耍他们,马上就有人在他头上来了一个糖炒栗子,你傻啊,面前这些银子少说也得有个几百万两吧!
就咱们这几万人,花到明年也花不完!
而这个军功奖赏就更了不得了,明末时战功奖励分四等,最值钱的北虏蒙人三十两,其次女真人二十两,再次西番苗蛮十两,最便宜的当属内地的流寇五两。
可明末时朝廷哪有钱呀,军饷都发不齐,别说奖赏了,而如今新任总兵大人不仅提高了他们的军饷,顺带连军功奖励也大幅提高。
大头兵们都开始盘算如何杀敌拿赏钱,本就有军职在身的游击们则回想着刘鸿渐所说的封爵。
封爵对于军人来说是最高的荣誉,有明一朝对于封爵十分谨慎,甚至于苛刻,而看总兵大人的言行,莫非朝廷要开始重用武人了吗?
底下的众人不论是普通士兵还是将官,双眼都迸发出战斗的热焰……
将欲取之,必先予之,刘鸿渐对将士们的反应极为满意,这才是他想要的军队。
枣子给了,接下来该是棒子了,刘鸿渐收敛笑容,对身旁的常钰道。
“带犯官吴三桂、谭洪、吴之茂过来!”
………………………………
第69章 凌迟吴三桂
吴三桂三人都是被拖着拖到校场的,前者是因为用刑过甚,腿上已经没什么好肉,走不得路,谭洪也好不到哪去。
而吴之茂则完全是被吓的,他本就没什么能力,只是因为跟吴三桂是本家,再加上溜须拍马技术一流,才得了参将的位子。
“犯官吴三桂、谭洪、吴之茂贪赃枉法,里通外寇,不思朝廷危难,克扣将士军饷,经查三人共贪墨纹银三百八十万两,珠宝器物无算。
为将者,上不知体恤国之弥艰而报皇恩,下不能抚慰将士以安黎民,胆大妄为,人神共愤。
本官上承皇命,以便宜行事之权,特判处三人凌迟处死,以儆效尤!”
听到刘鸿渐的判处,底下的兵士都倒吸一口冷气,虽然得知他们的军饷并非朝廷没给,而是被吴狗官克扣了很是气愤。
但总兵毕竟是一品官衔,说杀就杀,一点含糊都不打,这也太猛了吧!
对于此刘鸿渐也没有办法,现在这局势必须杀伐果断,快刀斩乱麻,哪有空再去审查、上报皇上,这一来一回的黄花菜都凉八遍了。
你吴三桂里通外寇,反正横竖也是个死,不如借我人头一用,让本官来立威吧!
至于皇上身边,那些老大臣肯定会有人弹劾他擅权,爱咋咋的吧,老子在前线玩儿命给你干活儿,你若连这个都搞不定,老子何苦来哉。
三人被绑缚于三根立柱,吴三桂披头散发,谭洪无光呆滞,吴之茂……额,这厮吓晕过去了!
“吴三桂,你可有话说?”按照前世电视剧里的套路,行刑前,好像得装个X才行,于是乎刘鸿渐也开始摆谱。
“哼!只恨吴谋有眼无珠上了你的奸计,成王败寇而已,放马过来吧,吴某人若皱一皱眉头就不算好汉!”
吴三桂倒是很硬气,这点让刘鸿渐也有点佩服,唉,奈何心术不正,留不得,随即挥挥手示意开始行刑。
由于地处边关,王元霸找遍了全城也只找到了两个会凌迟这门手艺的人,不得已只好找来个屠户凑数。
王屠户杀了十年猪了,在山海关这地界,论杀猪解骨,没人能出其右,昨晚被王元霸找上门来,听说让他客串一把刽子手,王屠户把头摇的像拨浪鼓。
开玩笑,老子只会杀猪,最后王屠户被五两银子收服,玛德,就当杀猪了。
行刑时吴三桂果然一声不吭,谭洪倒是嚎叫声不绝于耳,反倒是以儒将自诩的吴之茂,瞪着眼前手握杀猪刀的王屠户,眼神中充满了绝望。
还没开始行刑,吴之茂的裤裆就湿了,搞的王屠户一脸嫌弃,这人的胆子果然还是没猪的大!
由于刘鸿渐有意走个过场,只是想向士兵们表达自己对惩戒克扣军饷行为的决心,只过了大约半个时辰,三人已经一命呜呼。
最惨的便是吴之茂了,王屠户这一刀那一刀,把吴之茂当猪给解了……
唉!吴老爷生前也是体面人,刘鸿渐暗叹道。
处死了吴三桂三人,刘鸿渐也没有命人打扫,就这么晾在了烈日炎炎之下,数万士兵全程看着,没有作声。
接着刘鸿渐提升山海关参将王元霸为副总兵,唐峯、向雄也由游击升为了参将。
而他自己则为三边便宜行事大将军,总揽山海关防线大权。
为了一改一味防守的被动局面,刘鸿渐规定出战时,实行连坐制,士兵后退,士兵所属小旗以及旗官编入敢死营,小旗退,总旗连坐。
所谓敢死营,是对犯了过错军人的一种处罚方式,军队里处理违反军队的军人,多是简单粗暴,编入敢死营,冲锋在前,撤退在后。
活下来是你命大,赎清了罪过重归原职,否则,去找阎王告状去吧!
对于总兵大人的军规,士兵们也无多大反响,本来嘛,后退者死几乎是所有部队的第一条军规,只不过现在变成一个后退,一群人死。
嘶——士兵们左右看看,突然感觉有些头皮发麻,以后干仗可得用点心了!
当天晚上刘鸿渐给皇上写了封奏疏,简单的给崇祯汇报了自己的工作进度,以及对吴三桂的处置方式,查处银两的用途,刘鸿渐也提了一提。
毕竟数额太大了,明朝一年的财政收入才堪堪四百万辆,想留下这么一笔巨款,必须说出明确的理由。
书信由锦衣卫负责呈报给崇祯,锦衣卫有自己的消息传递渠道,从山海关到京城,快马加鞭连夜赶路,不消三日便抵达京城。
七月十五日,北京城皇极门,崇祯皇帝临门听政。
底下大臣有的上奏说某某地发生蝗灾请求户部派银赈灾,有的御史则弹劾某某地的一个县官贪赃枉法,奏完事的臣子见崇祯不言语,只得起身行礼退回班列。
崇祯这几天一直惴惴不安,他的心思都在山海关那边,于是索性只要不是关乎大明存亡的大事他都懒得理,反正稍后会由内阁待其处理。
内阁首辅吏部尚书郑三俊,次辅兵部尚书李邦华,其余阁老均为几个大学士。
崇祯在位十七年,换了五十多位阁臣,却越换越觉不趁手,但自从大臣们吃了那次鸿门宴,现在这新组的内阁明显比之前好多了。
虽然偶尔也会闹点小摩擦,但基本他下达的命令,底下人也确实在按部就班的执行着,当然,这其中少不了锦衣卫的功劳。
得了刘鸿渐命令的梁阳,扩充了锦衣卫的编制,只在京城周边就布置了近万人,其余人手分散各地,锦衣卫就向黑暗中无所不在的眼睛,让一切宵小战战兢兢。
崇祯机械般的摆摆手,示意他明白了所奏之事,不时又有一个御史右跨一步准备奏事。
“皇上,山海关来信使了……”
作为一个太监,在朝臣议事之时如此大呼小叫,治他个杖毙也不为过,可这是崇祯的交代。
崇祯让他不论昼夜密切关注边关局势,有任何消息不论任何时候马上报于他听,乃至于底下的小黄门刚把消息传到王二喜耳朵。
王二喜便大声说了出来,毕竟在太监们眼里,只有皇上一人。
“宣!”崇祯精神一振,脸上再无疲惫之色,只是……会是好消息,还是坏消息?
“锦衣卫南镇抚司驻山海关百户林动叩见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也许是星夜赶路,百户官看起来满脸疲惫。
“爱卿免礼平身,山海关那边如何了?”崇祯目光炯炯。
“禀皇上,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已被我们指挥使大人用计除去,边镇无虞!哦,这是指挥使刘大人的……!”
“好!”崇祯听到边镇无虞四个字,心情激动,直接打断了百户官接下来的话。
“……的奏疏。”百户官被崇祯突然的一声‘好’吓了一跳。
王二喜随即接过奏疏交于崇祯,崇祯大致浏览了一遍,面色看不出忧喜,又递给了王二喜。
“念!”
“臣安国伯刘鸿渐百拜吾皇万岁:
臣受命山海关以来,夙兴夜寐,枕戈待旦,唯恐托付不效,以伤皇上之明,所赖边军虽靡,然心仍存大明也,臣……臣……”
王二喜看着信读着读着读不下去了,这安国伯跟咱家有仇啊!
“念,接着念啊!”
“怎么不念了?”
底下马上有大臣唠叨,他们听的正起劲儿呢!
王二喜看了眼崇祯,崇祯示意他如实念。
“所赖边军虽靡,然心存大明也,臣……编不下去了,臣用计诱捕了山海关总兵吴三桂,以其为人质震慑其亲兵,然后微臣又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诱之以利、胁之以威,余部遂皆诚服。
为以儆效尤,激发士兵士气,微臣擅自做主把吴三桂等三名主犯凌迟处死,其所贪墨的纹银三百八十余万两,除却发放克扣的军饷外,余下的微臣想作为奖赏,以鼓励边军士气。
建奴猖獗,屡次犯边,我大明皆是防守之势,建奴攻城不下,每次遭殃的必是周边的百姓,导致士气低落,十分被动。
臣得知吴三桂与建奴的密谋,忽觉此也是一个机会,故臣打算将计就计主动出击,一来灭灭建奴的威风,二来微臣觉得只会防守的部队不是真正的部队。
边军并非不敢战,也不是不能战,而是缺乏一种刺激,或者说信仰吧,既然他们不知战斗的意义,那么就大把大把的发钱好了。
只要你拿到人头,就能大把的领银子,有了银子家人就不用挨饿了,这就是最简单的意义!
目前山海关粮草充足,士气高昂,军心可期,皇上请等候微臣的好消息吧!
哦,忘记说了,户部吴甘来大人无恙,皇上收到此信大约再过个三五日应该就能见到他。”
呼——信念完,王二喜终于松了口气,他从没见过如此奇葩的奏疏,前几句还像那么回事,后来的咋的就成了大白话了?
所赖群臣并没有在意奏疏的格式问题,只是诸多老臣都眉头紧皱
总兵作为一品官职即使是犯官若要处置还是得皇上来点头的,刘鸿渐不仅随意的杀了,还顺手就提拔了副总兵、参将,这使他们想起了曾经的督师袁崇焕。
不知这位新晋的安国伯是否也有铲除异己、拥兵自重的嫌疑呢?
况且三百万多万两白银可不是一笔小数目,既然是查处贪墨所得,自然是要入户部,你这留中不发,是何道理?
再次近年来建奴一直不得入关,自然是靠着大明边关城坚炮利,现在你要舍弃这些优势出城与建奴野战,脑子被门夹了吧!
崇祯也是皱着眉头。
“内阁诸位爱卿来朕的乾清宫议事!退朝!”
………………………………
第70章 内阁之争(求推荐票,求打赏)
乾清宫内,崇祯皇帝换了一身明黄色便服,居首坐于殿内。
新任内阁首辅是吏部尚书郑三俊,老尚书今年都七十大几了,头发早已花白,眼神微眯。
郑三俊老于世故历经四朝而不倒,深得和而不流的中庸之道,且他不贪不腐,不结党,不营私。
吏部作为大明最重要的衙门之一,掌管全国的官员升迁、调任,如果想贪,那简直不费吹灰之力,以至于几十年宦海诸多同僚都已烟消云散,他仍是如柱石般屹立不倒。
哦也不能这么说,听说魏忠贤当权时混的也挺惨,但是人家能忍呀,斗不过你,就活过你!
崇祯刚落座东阁大学士蒋德璟便坐不住了。
“皇上,山海关总兵吴三桂图谋不轨,安国伯杀之微臣并无意见,可吴三桂身为皇上钦封的平西伯,按礼当移交三法司处理,山海关乃边关重地,微臣觉得安国伯目无朝廷,行事鲁莽,微臣认为应该尽快召回安国伯,另派稳重之将驻守山海关。”
蒋德璟是礼部尚书,对这些条条框框那是门儿清,虽然他对安国伯并无旧怨,只是就事论事而已。
但在其位,必须谋其政,安国伯屡次把我朝礼法视为无物,这简直是可忍孰不可忍。
“嗯,朕知道了!”崇祯面色冷淡。
开什么玩笑,安国伯什么德行朕不知道吗?这厮简直就是个混不吝,拉着不走,打着倒退,你跟他谈礼法?
再说了,把人弄回来,你去帮朕打建奴?真是站着说话不腰疼。
大明的礼法、祖制甚多,两百多年过去,有许多已经不符合当今国家的需求,就得改,崇祯回想起某一日刘鸿渐喝醉时说的话。
自刘鸿渐入朝以来,惩奸除恶,查处贪腐,乌烟瘴气的朝廷终于见到了些许光明。
崇祯对于安国伯的倚重,这些在座的大臣们哪个不是心里跟明镜儿似的,这老蒋也是的,怎么如此死脑筋!
“李爱卿以为如何?”崇祯看了眼内阁次辅李邦华。
“臣觉得山海关之变,安国伯行事果决,处理得当并不不妥,安国伯所言给士兵以信仰,老臣为官多年,深以为然,边军安居城墙之内已经太久了,一味防守把士兵的锐气都打磨掉了……”
李邦华与刘鸿渐甚是投缘,且不说他这官职还是刘鸿渐的举荐,事实上李邦华从来没把这事当成事,而是从刘鸿渐的处事风格上就让李邦华看重。
甭跟我扯什么仁义礼教、之乎者也,是骡子是马,拉出来溜溜,只会说,有个毛用?
“李大人啊,兵者,诡道也,安国伯屡次匡扶社稷于将颓,使我大明重获新生,老夫对安国伯也是充满敬仰,但是山海关乃边关重地。
安国伯年及弱冠,万一有失,大明危矣!”
户部右侍郎文渊阁大学士方岳贡忍不住打断了李邦华对刘鸿渐的维护。
“哼,从山海关到这里最快也要两三日,且不说现在命令能否及时传达过去,方大人对我大明军队这般没有信心吗?”
“二位爱卿莫要争论此事了,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任用安国伯为山海关总兵乃是朕的决定,朕既决定放权,便不会去拖他的后腿,朕信任安国伯,你们明白吗?”
崇祯见二人各持己见,争执不下,忙挥手打断二人,在崇祯看来,二人争吵的毫无意义,且不说这时战斗是否已经打响。
退一步讲就算边军输了,仍然可以退守坚城,再退一步,现在京营被整顿的还不赖,有锦衣卫盯着没人敢在军饷上动手脚,京营士兵们士气高涨。
十万京营步军驻防京城,谅那建奴有六万铁骑也必然是无功而返,只不过京畿地区的百姓,又要遭殃了。
他找内阁主要是想商议下,如何处理这最坏的情况,见郑三俊这位大明常青树仍在微眯着眼不发言,崇祯示意其发表意见。
“皇上,老臣愚见,安国伯虽年及弱冠,然却屡建奇功,是我大明肱骨之臣,故李大人所言无错,只是其性格乖张,还需要时日磨炼,山海关乃边关重地,如若有失大明危矣,是矣方大人说的也有道理。”
说完还不忘向方岳贡以及蒋德璟拱拱手。
“但玉不琢不成器,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如若山海关真的有失,皇上也无须担心,京营士兵定可阻满清于城墙之外。
据老臣所知,南方江北四镇中,黄德功素有报国之志,如今黄德功部已经讨伐平定叛将刘超,皇上可赐其恩赏,令其速速领兵勤王。”
首辅大人两手虚抬,垂手侃侃而谈,先肯定了皇上的好,然后又卖同僚个面子,最后提出处理方案,端得是一手好牌,打到了崇祯心坎里。
老狐狸!方岳贡和蒋德璟心中不约而同的暗道。
只有李邦华没事人一样,见崇祯面色有了改观,忙招呼崇祯开新的议题。
“皇上,刚郑大人不说江北四镇,臣还没想起来,朝廷养他们多年,真到了用他们的时候怎地一个不来。
黄德功不来还情有可原,其余三镇作何解释?亏得刘泽清三人还有脸每月上奏疏要粮要银子,还有那盘踞于武昌的左良玉,皇上不可不防啊,再这么搞下去国库吃不消!”
江北三镇以及左良玉一直都是崇祯心中的痛,以至于近两个月来朝臣几不敢提。
江北四镇是既泗州的刘泽清,庐州的高杰,扬州的刘良佐,以及淮安的黄德功,其四镇各有兵马三万余,其中以黄德功距离京城最远,且确实是忙于平叛。
其余三人高杰来自李自成的农民军,据说是给李自成戴了顶绿帽子,没办法带着手下跑路降了明。
高杰农民军里待惯了,朝廷发不起军饷,于是就到两边的老刘家的地盘打秋风。
二刘也不是吃素的,为了自己的地盘,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