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283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西征罗刹是他与刘鸿渐共同的主意,朝臣们虽然有怨言但也迫于二人的强势选择了妥协,但打仗是要花钱的,朱慈烺刚回来没多久,户部尚书张天禄就开始给他算账,是真的算账,算大明今岁税收和支出。

    真怀念打仗的那些日子呀!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快意恩仇,唉,也不知道刘卿现在如何了,朱慈烺想着想着似乎重又回到了两个月前的日子。

    “陛下,陛下?”庞大海站在一边小声喊道。

    “哦,张爱卿刚才说什么?”朱慈烺回过神儿来发现朝臣们都大眼瞪小眼的盯着他,而张天禄手里抱着个账簿面色有些不愉。

    “陛下,国库现存银只剩一千八百多万两,简言之,若朝廷按照目下的支出速度,太仓银将在半年之后告罄。”张天禄合上厚实的账本道。

    “什么?只剩这么点了?半年前不是还有六千多万两的吗?”朱慈烺眉头一皱道。

    你瞧瞧,这是人说的话吗?

    这话若是让崇祯大叔、亦或是他的大伯天启、爷爷泰昌、曾祖万历听到估计都会大吃一鲸。

    万历老爷子往各地大肆派遣税监、矿监,折腾了一辈子也仅仅是勉强维持,若是四处再闹个灾国库仍旧还要跑老鼠。

    只不过吃完惊老祖宗们肯定要撩起袖子揍朱慈烺这瘪犊子,特么的一年花掉五千万,有这么败家的吗?

    他说完话发现朝臣们表情都很奇怪,甚至有几个上了年纪的大臣微微摇了摇头,刚才张天禄林林总总的将今年的支出说了一遍,很显然,朱慈烺一句没听到。

    于是乎张天禄又翻开了账簿。

    “陛下,可能刚才臣说的有点快,臣再复述一遍。

    今岁工部共支出现银两千六百四十余万两,用于建筑各行省的新官道,也就是水泥混凝土官道。”张天禄抬头看了一眼朱慈烺解释道。

    “另外就是各府县新式学堂的建造、黄河大堤加固、以及宫殿翻修等其他事项。”

    这事儿朱慈烺知道,大明耗资颇巨、贯通南北的第一条主干道刚修完,刘鸿渐就建议修各行省之间的主干道。

    用他那句话说,上百万工人散起来容易,再聚起来可就难了,还不如趁着这批工人技艺日渐成熟,趁热打铁多修几条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对此朱慈烺也是点了头的。

    还有科举改制的问题,二人商议、朱慈烺下旨要在各行省建立一座综合性的学府,科目要涵盖工学、理学、医学以及原有的儒学,刘鸿渐将之称之为大学。

    户部出银子、工部出匠人,各省建造一座综合性大学、各府则建立一座中学,各县则建立规模比较小的、针对某个学科的萌学。

    这番大阵仗银子肯定花得跟流水似的,朱慈烺心里自然有了点逼数,恍惚了一下示意张天禄继续说。

    “另外就是军械所的研发支出、赏银、匠人工人的工钱等,今岁共计支出现银一千两百余万两。”

    张天禄说完停顿了一下,似乎在等朱慈烺问话,若是朱慈烺有异议,他马上就会将银子具体都花在哪儿了说得明明白白。

    但朱慈烺并未深究,大明军队能有如今的雄风,除了严格的训练外靠的就是更先进威力更强的火器,而这些都要归功于军械所里夜以继日搞研发的工匠。

    而军械所目前的摊子铺的实在是太大了,简直就是一个国家财政支撑的军工、研发集团,上到火炮、火枪的研发与迭代,下到新发明例如拖拉机、橡胶、自行车林林总总的项目足有几十个。

    除却关乎军国大业的火器制造由军械所负责外,民用产品军械所只负责研发,技术成熟后的量产则交由近水楼台先得月的西山商合,而西山商合负责交税。

    之所以军械所还要研发民用产品也是没办法的事,大明上下最优秀的匠人全都聚集在军械所,靠其他地方的匠人自己来搞工业革命估计等到他死也看不到,将图纸散播到各地又不现实。

    所以大明只能竭尽全力的搞教育,培养出一批思维新颖、敢想敢做的信任出来。

    刘鸿渐也曾经跟朱慈烺说过,军队只靠勇猛不畏死不行,要有先进的火器,火器靠科技,科技靠教育,教育投入和研发投入肯定会很大。

    教育和科技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一代人、甚至两代人、三代人慢慢的培养,而他们将是未来帝国的根基、柱石。

    所以,这笔支出也是没毛病。

    仅此两项一年就花了将近四千万,烧钱,绝对是烧钱,朱慈烺好像看到刘鸿渐将大明国库辛苦赚到的钱一车一车的往外拉,他还无能为力的那种。

    “最后一笔大的开支就是目下朝廷正在与罗刹国、荷兰国进行的战争了。”张天禄接着道。

    他甚至都没有提官员们的薪俸,因为与这三大支出一比,官员们的薪俸就有些不够看了。

    尤其是今年的战争,在张天禄以及大多数官员来说一直觉得有些莫名其妙,在这些儒学集大成者的官员们看来,大明只需要守住固有的疆土就完全可以了。

    毕竟儒学讲究的就是个礼,打仗更是讲究个师出有名,向刘鸿渐这般行为在他们眼里无异于入侵,这与儒家的本意是相违背的。

    大明富有四海,有红薯、土豆、玉米等高产作物,再加上本地的小麦、稻谷完全可以自给自足的过上太平日子。

    可当今天子和安国郡王却偏要谋求什么海洋,还与罗刹国、荷兰国同时交战,真是没事找事儿闲的蛋疼。

    “户部必须保证安国郡王以及远征军的补给,要不打任何折扣,朕再说这最后一遍!”

    朱慈烺闻言丝毫不马虎,直接站起来瞪着户部尚书张天禄道。

    ……

    PS:昨儿腰疼进了医院,今儿吃着止疼药更了一章,明天继续,所以你们不要离开我呀,我也在努力呀,以后别人再问我有什么突出,我就可以正儿八经的告诉他们,我椎间盘突出,身体又喜提新病一枚,难受。
………………………………

第861章 南北二炮(第一更)

    十万大明将士在前线拼命,如果朝廷连补给都无法保证,那才真教是让人失望,朱慈烺在这一点上不打一点马虎眼,这是他的父皇给他的忠告。

    忠告之一就是竭尽所能的将手中的利剑擦亮,这利剑就是军队,给将领以恩德、给士兵以优渥,皇帝方能无往不利。

    且不说西征罗刹本就是他的首肯,他是万不能让刘鸿渐在补给上吃亏的,如果事不可为他会毫不犹豫的将刘鸿渐调回来,他想象不到如果刘鸿渐没了大明以后将如何走。

    “陛下,补给线太长了,足足有三千里而且如果安国郡王继续往西打,这补给线还会继续延长。

    大明开国三百年从未打过一场补给线面前三千里的战争。”张天禄叹了口气道。

    虽然有政见上的隔阂,但张天禄在军国大事上也还能分出轻重,当然他知道以目前他的能力想给刘鸿渐玩阴招还不是对手,是以在补给上也算是用心。

    奈何补给线太长,从南方调集到大同,再转运北海或者新疆距离都不短,出了两地再往西还是战乱地界,每次出国界必须派遣更多士兵防备。

    再加上北境严寒阻碍了运粮队的速度,最近两个月共有两千多个运粮队士兵被冻伤,深夜里还遭遇到数次狼群的袭击,以至于十万石军粮运抵前线沿途消耗者十之五六。

    “你就说今岁军费共支出多少吧!”朱慈烺听了张天禄的解释,仍旧不为所动。

    “回陛下,共计支出一千一百万两,其中七百四十万两乃是大明各地一百一十万陆军、水师的粮饷、军饷、装备等。”

    张天禄说到此连账本都不翻了,很显然他对目前大明的军队支出耳熟能详。

    全部驻军的粮饷、军饷是七百四十万两,也就是说剩余的三百多万两就是西征罗刹的费用了。

    几个月时间就消耗掉三百多万两,而且很可能还会持续下去,这对只剩一千多万两存银的国库来说无疑是个挑战,况且朝廷的支出可不止是军队一块。

    “税收呢?”朱慈烺沉默了片刻,突然问道。

    “回陛下,截止目前国内共征收商税两千四百万两,关税由于受荷兰国封锁,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支出多于收入数倍,这是很严重的财政赤字。

    朱慈烺又沉默了,他在龙椅前来回走了好几圈似乎在想办法,同时朝堂上的大臣们也不敢多言。

    “庞大海拟旨,新宫殿立即停止建造,旧宫殿也停止修葺,朕今年的皇袍也不用购置,皇宫里的一切开支全部削减,所省出来的银两用于军队。”朱慈烺皱着眉头道。

    “这……”朝堂上的大臣左右看看都有些吃惊,他们似乎觉察到了熟悉的味道。

    但是只满足军队还是不够的,新式学堂和军械所的支出也不能省,但是哪里还有银子呢?

    朱慈烺仍旧在动脑筋,他看了看朝堂上的大臣们,突然想到了个好主意。

    “先不聊这些糟心的事儿了,诸位爱卿最近都过得如何,家中可都能衣食无忧?”朱慈烺突然露出个仁慈的微笑,看着众臣道。

    闻言站在最前列的张天禄等人身子一哆嗦。

    但是其余的臣属却没有回过味儿来,还当是皇上是在关心他们温饱。

    “回禀陛下,自前两年朝廷给官员们加发俸禄,臣等虽说不上锦衣玉食,但一家人的温饱还是不成问题的,谢陛下关心。”后排的一个员外郎弯腰鞠了一礼带着笑意道。

    上次加薪对官员们的冲击还是挺大的,尤其是那些为官清廉的官员,朝廷发的薪俸足可以让一家人过得不错还有盈余了。

    这官员说完立即就有其他不明真相的中级官员附和,不多时朝堂内就满是对朱慈烺的盛赞声。

    “唉!诸位爱卿倒是衣食无忧了,朕现在只担心前线的将士能否吃饱,他们在罗刹国拼命,朕却连补给都供应补上,朕每每想及此,这心里就痛,隐隐作痛!”朱慈烺和适宜的捂住了胸口。

    张天禄与程志翻了翻白眼,心说早知如此,内阁首辅李邦华、次辅韩郁自然也心知肚明但却并未言语。

    朱慈烺话都说到这份儿上了,其他臣属若是还明白不过味儿来,那就真是对科举制度的侮辱了,朝堂上的气氛变得很尴尬。

    “启奏陛下,古语有言君忧则臣辱,君辱则臣死,臣愿捐出本月薪俸以及家中余银共两万八千两,以解陛下燃眉之急!”

    中极殿大学士、刑部尚书史可法当即出班奏道。

    史可法自从进京入了内阁后本性展露无疑,其怼天怼地怼空气的能力与远在广州府的黄道周不相上下。

    只要让其看到、听到哪里有知法犯法的官员、或者其他不公之事,史可法立即就会发起攻击,以至于不到半年时间史可法就得了个新外号——史大炮。

    与远在广州府的黄道周合称南北二炮,由于二人从来不捕风捉影弹劾的官员也确实有罪,再加上二人都是某人提拔,朝臣们也是惹不起就躲,二人方能蹦跶到现在。

    “史爱卿这话就不对了,这不是朕的燃眉之急,此是朝廷、是大明的燃眉之急,不过史爱卿能有这般觉悟,真是让朕宽慰呀!”

    朱慈烺冲着史可法露出个迷之微笑并纠正了他的语病。

    “是臣考虑不周,谢陛下提醒!”史可法抱拳承认了自己的过错。

    二人一唱一和的诠释了什么叫君臣一心,这让其他臣子们心里就像吃了老鼠屎般的难受。

    史可法退下后朱慈烺便不再说话,而是坐在龙椅上看着群臣们,似乎在等待他们的表示。

    气氛更加尴尬了。

    “臣愿捐三万两,以供朝廷解燃眉之急。”次辅韩郁出班奏道。

    韩郁说完,首辅李邦华迟了一步才发言。

    “臣愿捐一万两。”

    “臣捐两万两。”

    “臣捐八千两。”

    ……

    到底是京官,再加上不少老大臣本就有些积蓄,在史可法和首辅、次辅的带动之下,各官员自发的根据自己的职位和家庭情况开始报上自己的数额。

    同一时间站在御座后头的庞大海握着毛笔奋笔疾书,这写下来的可都是银子呀!

    “如今大明财政危急,朕与诸位爱卿更应该荣辱与共,朕意,暂将天下百官薪俸减半,一直持续到财政宽容后吧。

    退朝!”

    朱慈烺满意的下了御阶,而后昂首挺胸的出了皇极殿。

    ……


………………………………

第862章 你不懂(第二更)

    朱慈烺确实很开心,他为官员们的觉悟感到骄傲,因为募捐这事儿他的父皇搞过好几次,但效果都不怎么好。

    暂停修葺宫殿、削减皇宫开支也是朱慈烺能想到的为朝廷省银子的方式,之所以有朝臣们感觉到了熟悉的味道,是因为这事儿崇祯一直在干。

    朱慈烺的想法很简单,既然钱不够花了那就省着点花呗,他又不是没有过过苦日子,现在想想忆苦思甜呀!

    同时这也是一直以来朱慈烺向他父皇看齐的方式,崇祯帝当年穿着打补丁的皇袍上朝,吃的更是粗茶淡饭。

    父皇能做到的,我也能做到,朱慈烺如是心想。

    只不过如果此时刘鸿渐在这儿,肯定要气的给这厮一个糖炒栗子。

    什么玩意儿?怎么还越过越回去了?是新衣服穿得不得劲儿?还是鲍鱼熊掌不好吃?

    解决财政问题的办法有两个,要么开源,要么节流,而崇祯父子都选择了后者,也就是节俭。

    刘鸿渐活了两世,他从来都不认为节俭能解决穷的问题,如果是他在这儿,那肯定是要大举开源的旗帜。

    至于怎么开源,那肯定是出去抢呀!

    养了那么多的军队,还实打实的发军饷、发装备,为的是个啥?

    军队不打仗战力还会慢慢削弱,所以就应该没事多出去浪,然后抢点东西、签订点合、捞点油水,反正欧罗巴那边没有一个好东西。

    但是朱慈烺意识不到这些,他还沉浸在自己的小聪明里怡然自得并不可自拔。

    朱慈烺下了朝便回到了乾清宫,正是深秋时节,朱慈烺脱下皇袍打算换常服,庞大海识趣的取来一套崭新的常服就要伺候朱慈烺穿衣。

    “这套新的留着过年穿,去将去年的旧衣服取来,朕要穿那件。”朱慈烺想了一下道。

    既然打定主意要削减开支,那肯定要说到做到,还要做表率。

    穿上旧衣服他突然没心思处理奏疏,在皇宫里溜达着溜达着就溜达到了秦贵妃所在的景仁宫。

    秦贵妃挺着大肚子正坐在亭子里赏秋景,几个宫女端着果盘侍候在两侧,才两岁的朱和坪在奶妈的搀扶下吃着点心。

    “有了身孕怎的还四处乱跑?”朱慈烺不悦的坐在秦贵妃身边宠溺的道。

    自从秦贵妃不再与皇后陈氏内斗,朱慈烺也轻松了下来,虽然他本来就十分喜欢秦氏,而很少去皇后所在的坤宁宫。

    “天气又不冷,整日坐在屋子里太闷了,皇上今日怎么得空来看臣妾?”秦贵妃没有起身行礼,而是嘟着嘴瞥了一眼朱慈烺道。

    “唉,你们妇道人家不懂男人的痛,朕现在也发愁呀!”朱慈烺从奶妈手里接过朱和坪,将其抱在怀里道。

    削减皇宫开支自然也包括后宫,他这次来是要提前给后宫的老婆们打好招呼,皇后那边他倒是不担心,毕竟陈皇后本来就很识大体,朱慈烺主要是提醒秦氏。

    秦氏仗着朱慈烺的宠溺在后宫用度上一向很奢侈,甚至在景仁宫里加了些皇后才能布置的违禁物件,但陈皇后并未向他主动提及此事,朱慈烺也没太当回事。

    秦贵妃见状马上问朱慈烺为何事犯愁,朱慈烺自然将削减皇宫用度的事说与她听。

    “朝廷的事儿怎么还影响到咱们的生活了?皇上,臣妾倒是能吃苦,可肚子里的孩子呢?还有你的儿子朱和坪呢?”秦贵妃不满的道。

    “这不是特殊时期嘛!又不是一直削减,等刘卿回来了他自然有法子解决朝廷的财政问题。”朱慈烺也觉得有些愧疚,仍旧解释道。

    “哼,什么事儿都要靠你那刘卿,皇上你自己什么时候能真正的独当一面呀!”秦贵妃意有所指的道。

    整个后宫里除了朱慈烺的生母周太后以及懿安太后,也就秦贵妃敢如此对朱慈烺说话,关键是朱慈烺还就吃这一套,不仅不生气,还觉得秦氏是性子直、是为他好。

    “嘿嘿,朕跟刘卿还是差不少呢,想当年父皇都指望刘卿,朕自认在处理政务上不如父皇,这有什么好比的。”朱慈烺笑道。

    “这事儿臣妾知道了,以后臣妾会注意的。”秦贵妃闻言愣了一下道。

    虽然跟安国郡王只见过寥寥几次,但上次安国郡王对她说的话还历历在目,她心里清楚,即便是将她与后宫内的妃子绑在一起,在朱慈烺的信任上也敌不过一个安国郡王。

    只要朱慈烺的心还在朝政上,只要安国郡王还在,她就必须顺着来。

    一直以来都是这样,之所以生完朱和坪才半年秦贵妃就又怀上孩子,就是因为刘鸿渐的那句,若想以后孩子承继大业,那就多生几个吧。

    朱慈烺如今已经有十二个孩子,其中五个皇子,七个公主,也就意味着太子会是五个皇子之一,如果她再生一个皇子,那么几率就会更高。

    “还是朕的爱妃懂礼,朕亏欠你们娘俩了,待以后财政宽松了朕必会好好的补偿你们娘俩儿。”朱慈烺信誓旦旦的道。

    他相信只要他的刘卿回来,一切问题就都不是问题,因为向来都是这样的。

    “呸,怎么是娘俩儿,臣妾肚子里的难道不算吗?”秦贵妃揶揄道。

    “是朕疏忽了,和坪过了年就三岁了,朕听闻刘卿在西山搞了个私塾,专门教他的那几个孩子识字,朕想着等明年开春将和坪和和坷也送过去,与他的孩子一起识字。”朱慈烺想了想道。

    “皇上若想教孩子识字,大可以在宫中啊,朝堂上那么多大臣,如果听说皇上要给皇子们找老师,不知道有多高兴呢!”秦贵妃不太理解的道。

    大明的皇子向来都是在宫里接受有才能的大臣们的教育,即便是需要侍读也多是从亲王、郡王家里找同龄的孩子还充当。

    何曾有过让皇子去外边跟别人一起读书,且不说西山距离皇宫足足有二十里路,真那样的话,岂不是皇子成了侍读了吗?

    这有违祖制呀!

    “你不懂!”朱慈烺不屑的道。

    ……


………………………………

第863章 至少曾经拥有过(第三更)

    在这一点上,朱慈烺确实是发自内心的鄙视,他甚至都懒得与秦贵妃讲原因。

    想让安国郡王将孩子送到宫里给他的儿子当侍读,门儿都没有!

    朱慈烺心里清楚的知道刘鸿渐是什么脾气,也算是跟着父皇和刘鸿渐好几年,他到底是明白了点味道来。

    在他看来,安国郡王并不是讨厌繁琐的规矩、厌恶勋贵,如果非要去形容一下的话,可能在他看来,他的孩子并不比皇家的孩子差吧。

    如果刘卿不想,即便是他以皇帝的身份来压迫,估计也没有丝毫的用处,一直以来都是如此,所以朱慈烺压根就没想过召刘鸿渐的孩子来宫中陪读。

    而朱慈烺又十分看重自己那些孩子的教育,这也得益于刘鸿渐的言传身教,良好的教育才是孩子的未来,家庭如此,国家也如此。

    既然无法让安国郡王的孩子来宫里接受教育,那么何不自己找上门来呢?

    他可不信刘鸿渐会拒绝,也不信刘鸿渐不想法子努力去教,最重要的是,倘若他的孩子能从刘鸿渐那儿学到哪怕一半东西,就足够继承祖宗的基业了。

    至于祖制,大明若是一直遵循祖制早就亡了,安国郡王若是遵循祖制,那他就不是安国郡王了。

    所以送皇子去接受安国郡王孩子一样的教育,是势在必行的,这一点他并不打算跟皇后以及秦贵妃商量,而是自作主张。

    从景仁宫出来,朱慈烺又晃悠到了坤宁宫,陈皇后见皇上来了自然起身行礼,朱慈烺摆了摆手自顾自的坐在了屋内。

    朱慈烺同样对陈皇后说了削减皇宫用度的事,他知道陈皇后自然不会有异议,陈皇后一直都是这样,不争不抢、恬静如斯。

    “朝廷有难,宫里自然是节省一点好,臣妾知晓了,容后便知会宫里的下人们。”陈皇后温柔的起身来给朱慈烺揉捏肩膀。

    “臣妾虽然没什么能耐,但缝缝补补的还是会的。”陈皇后发现朱慈烺身上已然穿着去年的旧衣服,她不了解情况,心疼的道。

    “没有那般严重,顶多几个月时间,待刘卿凯旋了,问题就差不多能解决了。”朱慈烺有些不耐的道。

    他只是下旨削减宫中用度,但并没有想穿打补丁的皇袍,对于刚满二十岁的朱慈烺来说,他觉得那样太丢份儿了。

    可是安国郡王究竟什么时候能回来呢?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