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扛着AK闯大明-第2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孙秀秀掏出手帕擦了擦额头的汗水,他知道小兰担心自家老爷是其次,毕竟是新婚夫妻,想来是有点想念自己的夫君了。
“夫人,您又取笑奴婢了!”见自家夫人看出了她的小心思,小兰羞怯的转过身去。
“你啊就放心吧,老爷那么聪颖的人,什么都吃,就是不会吃亏,咱们啊,就在家里等着他们凯旋就行,其他的不要挂怀了,快去把黄瓜给红姐送去!”
小兰接过黄瓜向厨房走去,只留下孙秀秀轻轻的叹了口气,轻轻的抚摸着肚子。
夫君,你可知道你要当爹了?你一定要平安归来,否则到了下面秀秀也不会饶了你……
她是刘家的正妻,内院的主子,就算心中再是担心,也不能乱了阵脚,她只能故作轻松,又有谁知道难免的夜里,她留下多少思念的泪水。
“夫人,外面来了官差,好像是宫里的,老太爷让您过去!”刚走没多会儿,小兰便从外面小跑着进来。
宫里来人了?是夫君来了消息吗?肯定是了,是好事,还是……毕竟边关正在打仗,什么事都有可能发生!
事不关己,关己则乱,孙秀秀此刻再也顾不得之前的端庄,整理了下衣容,便快步走了出去。
“刘德隆、孙秀秀接旨!”负责传旨的是刘家的老熟人王二喜。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安国伯刘鸿渐以弱冠之年,远赴边关,解大明忧患,灭建奴两万余,扬我大明国威,朕心甚慰。
赏白银两万两,其父刘德隆,为我大明成就栋梁,特敕封奉议大夫,其妻孙秀秀,满门忠烈,衷心可嘉,封为二品诰命,赐宫中行走。
刘爱卿已及弱冠,朕赐其表字佑明,待到刘爱卿凯旋,朕当亲自为其行冠礼,钦此!”
听完王二喜公鸭嗓般的宣读,老秀才有点蒙圈,敢情俺刘老汉又升官了?我那败家子般的儿子灭建奴数万?皇上亲自给我儿行冠礼?
一连串的赏赐让老秀才呆在当场。
“老大人,还不快快领旨谢恩?”一家人都跪在院中发愣,王二喜也是见怪不怪,哪次到安国伯家不出幺蛾子?
“老臣替犬子谢过皇上,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老秀才猛然惊醒,赶忙谢恩。
奉议大夫和诰命都是散阶,并无实职,但却代表着皇上的宠幸,朝中无数的文臣混一辈子到告老还乡都捞不到的荣誉,给了他这个啥事都不干的老头子,这如何不让老秀才激动?
孙秀秀也是喜极而泣,扶起自己的爹爹。
她不在乎这些银子以及诰命,只要她的夫君在外能平平安安的,她愿意舍弃一切。
“公公辛苦,这是点心意,还请公公笑纳!”老秀才从腰间摸出一块儿碎银子,拱手递给王二喜。
“哈老大人,咱家也不是外人了,安国伯为大明为皇爷排忧解难,现在朝中都在传着伯爷的功绩,咱家怎还会行这事儿!老大人就不要难为咱家了!”
王二喜师从王承恩,是个一门心思为皇上办事的老实太监。
“承蒙皇上厚爱,我刘家方能为国尽忠,此是一点小意思,公公勿要推辞,上次公公就没收,咱不能坏了规矩,这次一定要拿着……”
自从他的儿子被雷劈了后,他老刘家就再也没缺过银子,见这小公公又推辞,老秀才不依了。
“……如此,咱家就却之不恭了……”见老秀才没开玩笑,王二喜嘴角抽抽了两下,接下了这笔“巨款”——约有一两的样子……
吩咐身后两排小黄门把一盘盘用红绸盖着的银两搬到院中,又珍而重之的把诰命文书、诰命锦袍交给婢女小兰。
“老大人,天色不早,咱家还要去宫中复命,就不叨扰大人一家子了,咱家这就告退了!”王二喜向刘德隆拱手道。
“这位公公,老夫家中已备好酒菜……”老秀瞎掰道。
“下次下次,皇爷还等着咱家复命呢,咱家告退,告退。”王二喜也不待多言,又行了一礼后,转身落荒而逃。
“公公慢走,当心脚下……”老秀才纳闷,这位公公怎的每次来都如此匆忙?
一句关心的话让王二喜脚下一抖!
这安国伯家真真个个都是奇人,惹不起,惹不起……
………………………………
第83章 崇祯阅军(一)
第二天,京城西山大营。
西山大营的十万新兵早早的就被众将集结到宽广的京营校场,所有的新兵脸上不仅毫无怨言,反而充满了兴奋。
因为昨日全军得到命令,皇上要来校阅京营。
大明的皇上要来军营?这对于刚刚入伍的新兵来说无疑是个炸雷般的消息,要知道以往的崇祯皇帝,是连皇城都很少出,更别说去军营看他们这些苦哈哈。
这主意当然是刘鸿渐出的,他激活了边军的士气,但京营那十万新兵,就要交给崇祯了。
你是皇帝,这些兵就是你的刀,如果连刀都握不稳,那实在是太差劲了。
当然刘鸿渐不敢这么说,他知道自己的这位老大,玩政治权谋跟自己一样不怎么地,但跟这些大字不识的大头新兵们,用不着这些。
在信中,刘鸿渐甚至连点子都给崇祯出好了,而且,在这样一个皇权至上的朝代,根本不需要什么点子。
只要崇祯肯放下自己的身份架子,到军营晃一晃,随便说两句鼓励的话,就能让京营的新兵为之赴汤蹈火,多么简单的事。
可崇祯仍然是考虑了良久,他,已经一年多没出皇城了,上次出城还是为前前前任内阁首辅周延儒出征建虏送行,结果几个月后,这厮就挂了。
京营新军已经在西山大营里训练了将近四个月,这四个月以来,在李邦华的反复督促下,将士们都绷着劲儿,即使是训练强度远超以往,也没有怨言。
这其中当然是练兵老司机李邦华的功劳,他练兵的套路其实很简单,每天训练结束由督导官选出一百名成绩优异者,赏银十两,赏肉食一餐,成绩最后一百个杖则二十,军粮、饷银减半。
现在国库里有钱,而崇祯也知道这十万兵的重要性,批准时连眉头都没皱。
棒子加大枣,老尚书玩的一手好牌,直让京营的新兵是又爱又恨。
巳时三刻(上午十点左右),西山大营外浩浩汤汤的车队从京城方向逶迤而来。
当先打头的是三千营的红盔将军,之后是锦衣卫的大汉将军护持着崇祯的銮驾,锦衣卫扩编后,指挥同知梁阳挑选了五百名身手好的锦衣卫,恢复了旧制。
在后面则是众多朝中大臣,以及明甲将军、五军营叉刀围子手……
崇祯步下御辇,走向校阅台,身后是扛着AKM的亲军统领曹文泰,以及司礼监秉笔太监王承恩,再往后则是六部等重要官员。
崇祯站在台前一言不发,身后的大臣们也不敢多言,他们也是早朝时才突然得知要随驾校阅京营。
西山大营的校阅台比边军的校阅台不知大了多少,卫士、大臣都站在了台上,仍然有不少空间。
“开始吧!”崇祯背负着双手,给身边的王承恩下了命令。
王承恩一挥手,七百多被绳子串成蚂蚱串儿似的建奴俘虏被带到了阵前,叛将孔有德以及建奴的亲王、定国大将军多铎也在其列。
老兵油子恭顺王孔有德运气不错,AKM子弹穿过盾牌以及士兵尸体后竟然没伤到他,可豫亲王多铎就没那么好的运气了。
两个兵士拖拉着多铎的双肩把其拖到阵前,边军并没有因为他是亲王,而对他特殊照顾,哦这么说也不对。
多铎上身的绳索比其他鞑子要多不少,也算是特殊照顾了,没办法,多铎年方三十,正是当打之年。
即使是双腿都受了伤,捉拿他时,仍然有一个士兵被其扭断了脖子。
多铎的双腿各中一枪,特别是左腿小腿肚的一枪直接把腿骨打碎了,他的双腿被绳索牢牢的扎紧,以保证其不会因失血过多而死。
十多天的折磨,即使是强壮如牛的多铎也只是吊着口气,特别是被绳索紧紧箍着两条腿,下部因为缺血而坏死。
又是暑伏天,伤口溃烂,生了蛆虫,看起来要多恶心有多恶心。
其他的鞑子俘虏更是凄惨,从山海关到京城,一路上建奴那金钱鼠尾的小辫子,已经被边军士兵虐的没剩下几根头发,大多光着脑袋。
七百多俘虏有气无力的被压到十万京营新兵面前,依次跪下,而建奴的两个亲王则被安排在前面,还被绑缚在了立柱子上。
即使是再没打过仗,这些新兵也知道面前的这几百人来自哪里。
“京营的将士们,你们不用怀疑,在你们面前的这些人,正是侵扰大明几十年的建奴鞑子。
说起来汗颜,朕继位十七年以来,也是头次见到鞑子,头一次见到如此多祸害大明几十年的强盗!朕现在不知道是开心还是愤怒,也许愤怒不足以表达朕的心情。
但是,朕知道现在该做什么,朕现在需要七百八十八位百户官,替朕斩杀面前这七百八十八个建奴的头颅!”
阵前几十位大汉将军,扯起嗓门复述着崇祯的话,以让所有兵士都能听到崇祯的发言。
崇祯第一次在正式发言时说如此直白的话,没办法,这些新兵识字率估计还不到百分之一,你讲些之乎者也,他们也听不懂。
一开始京营新军们都还在仔细听着皇上的训话,听到皇上的命令,初生牛犊们还没待阵前的千户官点名,呼啦啦的从后方冲了出来。
这可是为皇上办差,在皇上、大臣、十万军士面前斩杀建奴鞑子,这牛够这些人吹半辈子了,而校场有千余百户官,速度不麻利点以后怎么吹牛?
一声令下,兴冲冲的新任百户官们抽出战刀,手起刀落,七百八十八颗建奴鞑子,人头落地。
老兵油子孔有德吓的两腿有点不受控制,身边的多铎也醒转了过来,扭头看了眼身后,又无力的低下了头颅。
崇祯回头对曹文泰说了句什么,曹文泰满脸喜色的小跑着下了校阅台。
自从见识了AKM的威力后,练家子曹文泰一下子就喜欢上了这玩意儿,每天不打几枪过过瘾,就感觉少了点啥。
他快步走到孔有德和多铎面前,摘下背后的AKM,咔擦上膛,阴笑着看了眼面前的二人。
哒哒哒——哒哒哒——一阵枪响,两位亲王跟这个世界说了再见。
孔有德双眼翻白、双腿抽抽个不停,玛德,早知道折腾半天还是要死在这奇怪的火铳之下,倒不如直接死在山海关,也许这是孔有德心中最后的想法。
不知是离得太近,还是AKM的威力实在太大,曹文泰被二人溅了一脸血。
玛德,老子的枪终于也开光了!曹文泰用袖子抹了一把脸上的血水,朝着孔有德的尸体吐了口唾沫暗道。
………………………………
第84章 崇祯阅军(二)
七百九十个俘虏尽数伏诛,七百九十具尸首各自身前都流出一滩血,空气中血腥味儿顿时浓重起来……
“奉天承运皇帝,敕曰,山海关总兵、安国伯刘鸿渐临危受命,远赴边关,诛杀奸佞,毙敌数万,扬我大明国威,赏银万两,山海关参将王元霸统兵有方,升为山海关副总兵,赏银千两,敕封王元霸为平虏伯,领铁券。
另有山海关游击唐峯、向雄作战勇猛、提升二人为参将衔,敕封唐峯为子爵,赏银五百两!
万岁山千户所副千户常钰封子爵,赏银五百两……
百户祖仇清封子爵,赏银五百两……
阎应元、陈明遇、冯敦厚、王朗、刑山、岳成泽封男爵,赏银三百两……钦此!”
王承恩遵圣意把给边军的赏赐念一遍后退下。
“建奴祸害我大明几十年,几十年来多少子民妻离子散、命丧贼手,十几年来朕不断的派出军队,欲扫灭不臣,可听到的全是溃败的消息!
朕一度自责,一直在想,是朕大明兵士真的不如人吗?
半个月前,大明边军在山海关外大败建奴,斩敌两万余,朕的安国伯用实际行动告诉朕,朕错了!”
崇祯双目炯炯,声音愈加的高亢。
“朕,不会亏待这些为大明浴血奋战的将士,故朕启用我朝二百余年来不曾出现的子爵、男爵,所有勇于杀敌者,皆可拜将封侯,朕定当不吝赏赐!
朕决定对边军追加赏赐,王承恩拟旨,凡参与山海关战事者皆赏银五两,凡有斩获者,免其赋三年,加派饷银一百万两,加派粮饷二十万石!
大明缺粮,但是,朕就算节衣缩食,也断然不会让兵士们饿肚子!”
说到痛处,本就极易激动的崇祯终于是潸然泪下。
哗啦——不知从哪一处方阵开始,所有的兵士都自觉的单膝下跪,向他们的皇上行最高的礼仪。
十万军士,不论是参将、游击,还是普通兵士,皆无声的抹着泪。
这是他们的皇上,这是一万万大明百姓的皇上,他们之前从未见过皇上,更没见过宁愿自己缩食,也不让他们饿肚子的皇上。
主忧臣辱,主辱臣死,即使是大字不识的京营新兵们,也懂得这个道理,他们也感受到了皇上的情绪。
“朕,将在朕的列祖列宗,太庙之侧为我大明将士建造忠烈祠,不论是边兵,还是京营兵,亦或是卫所兵,所有为了抵御外辱内贼牺牲的兵士。
大明都不会让你们籍籍无名般死去,每年清明、除夕,朕亲率皇后以及百官祭拜,只要大明不灭,所有为国牺牲的将士,当永享血食!
此为定制,大明不灭,香火永续!”
刘鸿渐的信中只是提了句有位大明将士建造忠烈祠的想法,见识了那段边关血战的录像后,崇祯深思熟虑,决定如此而行,这些将士值得百官的祭奠。
一向把身后之事看的极重的士兵们呆住了。
大明皇帝亲自祭拜他们这些苦哈哈的士兵,大明不灭,永享血食,所有的士兵都在消化皇上的话。
瞬间,京营新兵们爆发了,所有人都眼含着热泪望着台上的皇帝。
上阵杀敌,拜将封侯,就算是不幸牺牲,也能入这忠烈祠,还有什么说的,京营的新兵恨不得马上就能上战场去搏一搏。
“老王!你说咱俩死后也能进这忠烈祠吗?”
……
一同呆住的还有崇祯身后的诸多大臣。
要变天了,皇上许下如此重诺,端的是要重用武将,首辅郑三俊也是满目惊骇,偏头看了一眼身旁的户部尚书倪元璐,也是看到了震惊。
几个老大人不用想就知道,这肯定又是安国伯的主意,以他们十几年来对皇上的了解,皇上是断然不能想出如此激励士兵的策略来的。
乱世当重用武将,几位老尚书阅尽群书,当然是知道这个道理,他们也并不是很抵触,只是一时无法接受。
昨天上朝崇祯问倪元璐户部存粮时,倪元璐还在纳闷,现在看来,皇上早已有此定意,可是照这么个造法儿,不出两年,国库估计又能跑老鼠了。
他本想上前跟崇祯说明时下的情况,劝谏皇上赏赐过甚,但看了一眼崇祯的眼神,以及台下的将士,还是压住了自己的想法。
开玩笑!这个时候去触虎须,哦不,龙须,只要崇祯一声令下,信不信被底下正呼喊着皇恩浩荡的兵士乱刀砍死。
崇祯也很满意士兵们的反应,想来这些士兵也有了安国伯所说的精气神儿了吧!
这个惫懒的臭小子治兵还真是有一套,崇祯慢慢的收住了激动的情绪,又挥挥手示意底下的士兵安静。
“边军镇守北境,与鞑子浴血沙场,当受此赏,京营也练了四个月了,朕不知尔等可敢为朕、为大明铲除不臣?”
“请皇上下令,刀山火海,臣万死不辞!”一个参将当先拜倒。
“刀山火海,万死不辞!”十万将士,齐声高呼,端的是山呼海啸。
“江北三镇刘良佐、高杰、刘泽清拥兵自重,于京城危难之际,盖不奉诏勤王,图谋不法、鱼肉百姓,朕命你们为大明除害,踏平三贼,可敢尔?”
虽然安国伯的信中未曾提及此事,但江北三镇一直如鱼刺般卡在崇祯的喉咙里,使他寝食难安。
“谨遵圣命!”
“好!兵部尚书李邦华听令,十日后京营出征江北,朕将在京城等着,为尔等庆功!”
崇祯此刻胸中可谓豪情万丈,忍了半年了,终于可以惩治那三个贼子了。
京营虽初训有成,但毕竟远赴江北,路途遥远,且三镇皆是地头蛇,这些新兵真的可以吗?
李邦华面色有些为难,但他看了看皇上的表情,如果这时说京营训练不足,打不赢三镇,且不说士兵们答应不答应。
败了皇上的兴致,估计他这又得回老家养老了,想了想,李邦华还是跪下接了这个差事。
户部尚书也是皱了皱眉,但也是没敢这时逆了皇上的意,之所以十日后出征,想来是给他留了时间调派粮草。
可大明疲敝至此,哪里还有粮草可调?唉!走一步看一步吧!
……
两日后,祖仇清带着边军所属两千骑兵,从京城出发赶赴山海关。
随行的还有一队队骡车,骡车上是皇上加派的一百万两白银,以及户部仅余的二十万石粮草。
他的心情格外舒爽,跟了刘大人后,才几个月便封了子爵,皇上如此看重大人,端的是没跟错人。
然而,使祖仇清以及崇祯意想不到的是,此时的安国伯刘鸿渐,已然陷入危机之中……
………………………………
第85章 西行买粮(求推荐票)
“老陈,前方便是井陉(xing)县城了吧!”刘鸿渐勒住马匹,从腰间摘下水袋喝了两口,转头问身后的陈明遇。
此次去山西除了买粮之外,刘鸿渐还想给购些马匹,蒙古全部皆降了清,搞的大明失去了战马来源。
亲自去山西买粮也是迫不得已,山西、陕西全境皆在李自敬的控制之下,李自敬禁止商贩卖粮于大明边军。
山西北临蒙古,左边是农民军,右边是边军,乃战乱之地。
但境内的商人们却过的很不赖,没办法,不论是蒙古各部,还是农民军,都得吃粮食不是?
把商人全搞死,谁给你去南方调运粮食?
八大巨商与李自敬达成合议,山西境内的商人联合给民军供应粮草,条件是允许他们与蒙古人、明人做生意,并且保证他们商队的安全。
双方一拍即合,你有饭吃,我有钱挣。
虽然供养六万民军有些肉疼,但从南方以一两二钱一石的价格收购粮食,转运到山西后价格马上便翻了两倍多,市场价就到了二两六钱。
等到转手卖给附近府县的明人则变成了二两八钱,蒙古人性野,对数字更是不甚精明,直接以马匹牛羊换取粮食,以至于晋商们在这法外之地,如鱼得水,赚得个盆满钵满。
“是啊大人,此地距离山西平定县仅三十里,按照之前的计划,我们就在这里联络山西的商人!”陈明遇上前一步回道。
刘鸿渐把水袋递给与他同乘一匹马的杨雪,杨雪摇摇头。
大人怎的如此无礼,你都喝过的水,如何让我喝?
杨雪从小就待在粮铺里,一直帮其父打理粮铺,他们的粮食也皆从山西运来,在山西有专门的接洽人,故此行带上了她。
从山海关到山西,相距七百余里,万岁山千户所两千余兵士皆乘马匹,不可能专门给杨雪备上马车。
身为辽东人,杨雪也不矫情,直接同意共乘一匹马,作为一个现代人,刘鸿渐倒没觉得有什么。
但杨雪却从未如此近的靠在一个男人的怀中,一开始总是低头红着脸一言不发默默赶路。
由山海关一路向西南,过保定府、真定府,四日的急行军,终于到得目的地。
临城地处真定府、顺德府与山西交界,是一座小县城,其县官乃是万历年间的一个老进士,姓方名醒字文山,天军突至,把老头吓的不轻,还以为是朝廷要来办他。
给老县令验了官印说了来由,方醒才把悬着的心放到了肚子里。
“大人,临城乃小城,没甚好住所,大人携夫人而来住在外面也不方便,倒不如直接住在下官的县衙,下官……”
“你……不许乱说!”老头话还没说完,就被杨雪红着脸打断,说完便欲翻身下马。
“方大人说笑了,杨小姐尚未出闺,乃是本官此行的重要人物,可不敢乱讲扰人清白!”刘鸿渐边说边下马扶持着杨雪。
“下官失礼,失礼!”方醒赶忙拱手道歉,但其眼中却充满得色。
还未出阁?开什么玩笑,二人共乘一匹马举止亲昵,肌肤相亲不说,还让人如何嫁人?
况且这下个马,还如此关照的去搀扶……想来大人是正在追求此女?
嗯,得好好想个法子帮一帮大人!
有了!方醒捋着胡须眉头一皱计上心来,老夫果然是个人才!
“方大人,还不带路,本官远道而来,已是疲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