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扛着AK闯大明-第5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黄得功深吸了一口气,整理了一下衣衫抬步进了侯府。

    “黄得功冒昧来访,特来感谢侯爷大恩!”黄得功刚进得中厅,便朝着刘鸿渐弯腰行礼。

    在明朝,拱手礼是熟人相见最普通的礼节,而黄得功此举,已是以一个下属或者晚辈的身份行礼。

    “黄老将军折煞本候了!莫要如此。”刘鸿渐眼见黄得功如此,大吃一惊,赶紧上前。

    “老将军不来,本候也正有事要拜访的,快请坐!”刘鸿渐说道。

    “侯爷恩德,黄某记在心里了,以后若有差遣,黄某当在所不辞!”

    黄得功灰白的胡子抖动间,话是说的极为铿锵。

    得,这是来递‘投名状’的!唉,世风日下,人心不古啊,居然连……

    “都是自己人,说这些做什么,辽东战乱之地,以后要老将军多担待了!”

    刘鸿渐表面上充满忧虑,但心中实在是很舒坦,掌兵是很威风,但打打杀杀总归是不好的。

    “那是卑职的责任,卑职定当精忠报国,不负皇上的器重和侯爷的举荐。”黄得功向上拱手道。

    “老黄!你再这般唯唯诺诺,本候就也不待见你了!走,喝酒去!”

    刘鸿渐瞪了黄得功一眼,他当然不知道,一个没有靠山的武夫行军在外要受多少桎梏。

    但他实在是不忍一个老将,明明是顶天立地、尸山血海中走出来响当当的汉子,如今却如此低声下气。

    听闻黄得功嗜酒,他早已命红姐张罗了一桌好菜,他要用烈酒唤醒武人的血性。

    一声老黄,黄得功被吓了一跳,这是没把他当外人了,又听闻有酒喝,眼神也是一亮。

    要说这黄得功,那可真是嗜酒如命了,打仗之前要喝酒,血战之后也要喝酒,高兴了要喝酒,不高兴了也要喝酒。

    简直就跟后世的人抽烟一样。

    桌子上摆了一桌子菜,但盛酒的器皿却极为怪异,刘鸿渐身前是一个小小的酒盅,而黄得功面前却是一个大海碗。

    “来,喝!”刘鸿渐端起酒盅。

    “这……”黄得功:……

    “怎么,不敢?我听闻老黄你可是很能喝的!”刘鸿渐似笑非笑,如此行事一来是想让老黄放飞自我,二来嘛!

    他确实喝不过人家!

    “行,干!”

    ……

    几碗酒下肚,黄得功仍然是面不改色,看的刘鸿渐啧啧称奇。

    “老黄,本候问你,若鞑子来边城袭扰,你当如何行事!”该说正事了,刘鸿渐放下酒盅道。

    “黄某当率铁骑迎击。”黄得功几乎没多想。

    “辽东已没有铁骑!”

    辽东仅剩的两万骑兵已经留在大同至延绥一线驻防,哪里还有什么铁骑。

    “这……”

    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就算你再能打,以步卒对抗满清的铁骑,也是只能望洋兴叹。

    两条腿如何跑得过四条腿?

    “本候送你一个字,守!”刘鸿渐喝了一口酒,道。

    “此去辽东,你不必非要与鞑子硬碰硬,只要守住现在的防线,已经是大功一件了,记住小不忍则乱大谋,

    万不可逞一时之气。”

    他的工坊有那许多工匠和建筑工人,想来不过了多久便能建成,等遂发枪试制成功之日,便是大明出关与鞑子决战之时。

    但是当下,极度缺乏战马的情况下,才是最难熬的,太被动了。

    “黄某记住了。”虽然不知道侯爷所说的什么遂发枪是个什么玩意儿,听起来很厉害的样子,但没有战马他也没什么别的法子。

    “再者,老黄你现在已是宣辽总督,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也不用本候说明,你只需记得只要对我大明有利的,便不用有什么顾忌。

    朝廷这边有我,放开手脚去做便是。”

    边将悍勇,这空降过去的总督难免有人不服,刘鸿渐此举,便是给黄得功吃下一颗定心丸。

    辽东与江南一样,再没有生力军加入之前,能守住现在的局面便是大功一件,如今太仓银充盈,明岁皇上必定要大肆征兵。

    等这些部队训练初成,大概也需要半年时间,那时,他的秘密武器大概也能派上用场了。

    一个字,等!

    黄得功自是感激不尽,此番前来的目的已经达到,几碗酒下肚黄得功也是眉开眼笑。

    等送走了黄得功,刘鸿渐正想去内院看看两个小妻子,谁知还没走两步,便被下人喊住。

    “老爷,外面来了个叫顾然的,说是从山西而来!”

    山西,这应该是本候的第一批无烟煤到了,来的可真是时候啊!
………………………………

第162章 黄金家族(求推荐票)

    黄得功心事重重的离开了安国候府,刘鸿渐也在侯府门口见到了自ShanXi而来的顾然。

    二人寒暄一番进了屋子。

    “锦衣卫副百户顾然拜见指挥使大人。”外面人多口杂,顾然到得屋子才敢见礼。

    从ShanXi归来之前,刘鸿渐专门面见了顾大通顾然父子,顾大通心怀仁义,又经商多年,是个难得的代理人。

    而ShanXi初定,为了监察各处动静,刘鸿渐专门在边镇大同建了一个秘密据点,以顾然为锦衣卫副百户,专门负责侦查境内官员、兵源动向。

    副百户是从六品职位,而锦衣卫又是世袭制,顾然自是感激刘鸿渐的信任,不仅迅雷之间组起了一只缇骑队伍,更是很快的便把网铺开。

    此番前来,除却运送煤矿外,便是来汇报工作的。

    他此番总共从山西运来无烟煤三百大车,按照后世约120吨,这已经是马车的极限了。

    “大人,ShanXi境内目前还算太平,只是百姓们苦于无粮,甚是艰难,好在近日按照大人指定的方位,家父又在大同以北又开了一个较大的煤矿。

    征集数千民壮,开采出来的无烟煤除却供给宣府、大同的军营外,家父做主把其余产量皆卖给了南方来的行商,以换取米粮,只是……目前还未有盈利。”

    顾然也是有些不好意思,煤本来是烂大街的东西,虽然他们的无烟煤可以直接使用,但那些南方来的豪商根本看不上。

    富户都用惯了焦炭,即使你的煤再如何耐烧,奈何这等低劣的东西入不了他们的法眼,一句话,用煤太掉价了。

    顾大通联络了几个之前的旧交,好说歹说,卖出去几批无烟煤,换得的米粮堪堪够救济饿的两眼发花的百姓,哪里还有什么盈利。

    “之前答应你们顾家,煤炭生意的毛利分两成与你顾家,如今国难当头,你父亲能顾及百姓安危,本候甚是欣慰。

    不过本候自然不会亏待为大明抛洒过汗水的有功之人,最迟两月,本候会把推广无烟煤的器械以及方法交付给你们。

    到得那时,本候向你们保证,他们会争着去买。”

    万事开头难,总要有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同时这也是一个考验,不能共患难的朋友不是真正的朋友。

    “大人为救家父,战死了那许多兄弟,还提携在下入了锦衣卫,我顾家纵是万死不能报其一,家父说了,以后不论处于何种的境地,无论多么艰险,就跟着大人干。”

    顾然说的倒是真心话。

    “哦对了大人,前些日子,卑职被一个陌生人造访,那人自称是来自蒙古察哈尔汗国,奉其部苏泰太后之命想要面见大人,卑职不敢草率决定,便把他也一同带到了京城。”

    “哦?察哈尔部,他们不是在九年前便投降了建奴吗?

    有点意思!把人带过来吧!”刘鸿渐眼光突然冷冽了起来。

    其他部落的情况他不清楚,但这个察哈尔部,他可是印象深刻。

    当初察哈尔部的林丹汗也算是一代天骄了吧,作为蒙古帝国的嫡系,黄金家族的第三十五任大汗,林丹汗曾励精图治,试图恢复蒙古帝国往日荣耀,重建祖上成吉思汗的霸业。

    但奈何天不随人愿,创业未半,中道崩殂,又屡遭建奴的威胁,而他的盟友大明也不争气,还自顾不暇,不得已林丹汗举族西迁,客死青海,年仅四十三岁。

    通史里只提了这么几句,至于之后的事刘鸿渐便一概不知了,想来肯定是投降了建奴,否则不可能这么久没听朝廷说蒙古部族的事。

    来人是一个老者,许是为了掩人耳目,穿着倒是明服,但高大的身躯,狂放的虬髯却与刘鸿渐身后护持的牛大棒槌和李百达不相上下。

    “察哈尔汗国阿布奈汗帐下孛罗赤拜见大明伯爵阁下。”老者上前单膝跪地,向刘鸿渐行礼。

    自蒙元帝国分崩离析,蒙古诸部向来以藩属国的身份换取与大明互市的利益,但两百多年间与大明分分合合,也没少发生战争。

    他们知道大明的官员向来注重礼节,如今有求于人,是以孛罗赤也不敢怠慢。

    “你会说我大明语言?”孛罗赤一口流利的汉语,让刘鸿渐有点惊讶。

    “孛罗赤三十多年前还曾与大明的一位边镇将军一起征战,在察哈尔部中也有不少明人,是以我学会了大明的语言。”

    三十多年前,那时大明还与蒙古诸部是盟友,曾一起征伐过女真,但最后无功而返。

    “嗯,不错不错,不过你们情报似乎慢了点,如今本人已不是伯爵了!”

    “哦?大人在ShanXi、山海关立下如此功劳,我察哈尔部皆震惊不已,难道大明皇帝陛下竟然有功不赏,昏聩到如此地步了吗?”

    孛罗赤年六十多岁了,经历了大明数个皇帝,他似乎知道一些明朝内部的事情,边镇的将军即使有了战功,也多被上头埋没,甚至还要被怪罪。

    他还以为面前的伯爵也被如此对待,不仅面露惋惜,看来此番又白跑一趟了。

    “大胆,竟敢污蔑我大明皇帝,我看你是不想活着出去了!”蒙古人性子直,顾然也不知内情,还没来得及劝阻就被李百达嗷了一嗓子。

    “实不相瞒,目前本人已经是侯爵了!”刘鸿渐微笑着摆手止住了李白达的咋呼,这一刻,,,他要装个C。

    蒙古人向来以实力为尊,想来此番蒙古人找上他,也是多番探查。

    “啊……是孛罗赤唐突了,孛罗赤代表阿布奈大汗以及苏泰太后恭贺大人荣升侯爵!”孛罗赤自知冒犯了人家,赶忙右手扣胸弯腰道歉。

    “无妨,本候心胸大着呢,说吧,你们那个阿什么汗找本候什么事?”

    “是阿布奈大汗!”孛罗赤提醒道。

    “哦,你说!”刘鸿渐端起茶水装作不以为意道。

    他大抵上知道一些此人的来意,虽说蒙古诸部皆以投降了建奴,但此人方才给他行了跪礼,说不定就是还有转机。

    既然是谈判,那么……姿态就必须高一些,虽然大明现在在关外很缺乏一个盟友,但该装,还是得装。

    “孛罗赤奉阿布奈大汗和苏泰太后之命,送来来自察哈尔部的问候!希望与大明重归旧好!”
………………………………

第163章 察哈尔部(求推荐票)

    孛罗赤从怀中珍而重之的掏出阿布奈大汗的信件,呈交给刘鸿渐。

    刘鸿渐眯着眼慢条斯理的打开来看。

    我日……这什么玩意儿!怎么全是鸟语,除却盖压的印信看起来有点眼熟外,其余皆是一串串的符号。

    刘鸿渐瞅了又瞅,还是不知就里,身后牛大棒槌有些好奇,趴上去看了一眼,也是撇了撇嘴。

    他连汉字都不识,纯属瞎凑热闹,还吃了个白眼。

    刘鸿渐抬头看了一眼孛罗赤,孛罗赤也满脸希冀的看着他。

    “你们的阿布奈大汗,可是林丹汗的后裔?你们既已经投降了女真,为何又来找我大明?”

    刘鸿渐当然不会请孛罗赤来翻译,那太有失我大明体面了,况且这信中无非也就是说些要结盟的话,稍后肯定要去趟宫里,还怕没通译吗?

    “尊敬的侯爵阁下,阿布奈大汗乃是林丹大汗的幼子,额哲大汗的亲弟弟。

    我部前来是带着诚意的,希望侯爵阁下也能摒弃前嫌,毕竟我们都有共同的敌人!”

    孛罗赤似乎听出了刘鸿渐的嘲讽之意,虽然心中有些恼怒,但毕竟活了六十多岁,又身负重任,仍是面带着和气。

    “哦,阁下所说的是建奴吧!粗鄙之族而已,在我大明铁卫之下,翻不出什么浪花,本候率两万大明百战之师便能打的建奴鞑子丢盔弃甲!

    如果阁下是为此事而来,还是请回吧!”

    刘鸿渐大言不惭。

    “哈哈哈,侯爵大人的能耐孛罗赤必然不敢小觑,但据本部查勘,山海关到宣府乃至延绥防线,大明并无多少边军,且骑兵更是稀缺,已经到了匮乏的地步!”

    孛罗赤大笑。

    “难道侯爵大人,能以区区步卒扫灭女真人近六万铁骑吗?”

    察哈尔部虽然饱受女真压榨,但蒙古人最不缺的便是马匹,孛罗赤有些得意。

    “关你什么事?”刘鸿渐看不惯一脸臭屁的孛罗赤,直接怼了回去。

    孛罗赤:……

    孛罗赤一脸黑线,他是察哈尔部的必阇(du)赤(相当于明朝的礼部尚书),论辩才,在族中一向是口若悬河、从无败绩。

    他想过无数种明人可能的答复,也想过无数种反驳的方法。

    可一句‘关你什么事?’,孛罗赤竟噎的无言以对。

    是啊,大明固然缺乏骑兵,但跟他们有什么关系,又没吃你家的喝你家的,哪用你来蹦出来嘚瑟。

    但孛罗赤必须忍下这口气。

    察哈尔部自林丹汗去世后,继任者额哲年仅十二岁,部族事务皆是苏泰太后处置,然而额哲刚刚亲政没两年便去世。

    接任者是林丹汗的遗腹子,额哲的弟弟阿布奈,阿布奈更小,如今只有九岁,苏泰太后不得已又撑起了察哈尔部的重任。

    奈何女真人势强,不断的压榨、凌弱于她们孤儿寡母,苦不堪言之下,听闻大明出了一位战神级的人物。

    不仅旬月之间打败了济尔哈朗,还生擒了多铎,这还不算,几个月之后竟然把与他们毗邻的大顺给灭了国。

    老成持重的苏泰太后再也坐不住,女真人不仅在他们部落大肆征兵,还收走他们的马匹,离间察哈尔部落内部关系。

    族内不少头领皆已心生间隙,图谋分离出察哈尔部,察哈尔部是林丹汗一生的心血,她怎能忍见汗国在自己手中覆灭?

    大明虽然羸弱不堪,不是一个强大的盟友,但至少从不插手他们族内之事,女真族太可恶了,他们同是游牧民族,自然知道如何削弱一个部族。

    听闻大明出了位不世出的将军,甚得大明皇帝的信任,是以火速派了孛罗赤前来拜会这位大明帝国的新贵,想探寻一番大明的意向。

    孛罗赤此番受苏泰太后百般托付,他可是打了包票了,就是忍辱负重也要把事儿办成,如此灰溜溜的回去,如何面见大汗和太后。

    “大人,我们大汗的意思是,大明缺马匹,我们愿以马匹换取粮食茶叶,重归旧日茶马互市的荣光,我们愿与大明重新结盟,共同抗击女真族人!”

    在谈判桌上,谁先亮出底牌,就代表谁先失去了先机,孛罗赤心中恼羞,自己的对手只是一个年轻人,而他,竟然莫名其妙的败下阵来。

    “哼,你们还知道茶马互市,当年我大明待你们不薄,何以背信弃义投降了建奴?现在想来与我大明交易,可是贵部没有粮食吃了?

    或者说,你们从大明换取珍贵的粮食,转手送到建奴那边?好讨好你们新主子?”

    刘鸿渐声色俱厉,虽然他知道眼前之人所说应该是实情,但这些鞑子,一向欺软怕硬,你越是强硬,越是不讲理,他们就越是惧怕你。

    但若换做一个垂垂老矣的老文臣,之乎者也跟他们说一通,只会让这些蒙人觉得不堪一击。

    “侯爵阁下,孛罗赤带着诚意而来,我们察哈尔部现在已经限于崩溃的边缘,那女真人不仅要分割我们的族人,还要征集我们的马匹和牛羊。

    如此诸部皆是人心惶惶,我苏泰太后也是极为后悔当初投降了女真族。

    对了,据我部在女真那边的细作奏报,女真族已经在蒙古草原各部新征集了数万步骑,如今正在厉兵秣马……”

    “什么?”孛罗赤惶恐之下,刚说出一半就被刘鸿渐打断。

    满清又征兵了?还征兵数万?莫非建奴打算举族背水一战了?刘鸿渐脸色阴晴不定。

    这是关乎大明的大事,消息还是太滞后了,看来锦衣卫必须马上着手布置哨骑到关外了。

    否则如此重要之事竟然还要外人来报,实在是太被动了。

    但眼下刘鸿渐顾不得思虑太多。

    “你所说之事本候记下了,本候这就去面见圣上,你且先去等消息吧!”刘鸿渐沉声说道。

    侯府管家牛大年一直在外面候着,听到刘鸿渐言语,马上进来安排孛罗赤和顾然的住处。

    牛大年知道这个身高马大的孛罗赤是外族人,还专门安排了两个精干的下人,美其名曰保护其安全。

    刘鸿渐则马上令人备马,向着皇城疾驰而去……

    PS:前日有书友说寒寒一更,是不把书友们放眼里,天可怜见,寒寒看了实在心里很难过,我没有存稿的习惯,如果手里有许多存稿怎能不发出去,我的工作加班很严重,有时候回来什么都不想做只想好好睡一觉,但寒寒直到有朋友在等着这个故事的更新,寒寒虽说更的少,但除非有不可抗因素,基本不会断更,现在上架在即,我不得不熬夜多写一写,大家再体谅两天,后天,周五上架,我会多更些。
………………………………

第164章 欺我无人(求推荐票)

    待到入得乾清宫,崇祯果然还在与内阁商议事务,刘鸿渐突然前来,倒让崇祯分外诧异。

    “爱卿今日不来上朝,此番前来又是所为何事?”有其他大臣在,崇祯自然佯装微怒。

    “皇上,有大事,你看这是什么?”刘鸿渐把阿布奈的书信交给崇祯。

    崇祯疑惑的打开,只扫了一眼便气不打一出来,你猴急的跑过来,敢情就是让朕看这鸟语?

    崇祯当然也不识蒙古语,瞪了刘鸿渐一眼,把信件交给了首辅郑三俊。

    郑三俊老眼昏花,对着微弱的光看了好一会儿,大抵上看出乃是蒙古文字,便找过来一个礼部的通译。

    一番折腾和查验之后,通译断定此信件乃是真的。

    信件内容与刘鸿渐所料不差,无非是大吐女真族不是人,他身为察哈尔大汗,念及与大明旧日情义,想重修旧好,一起对抗强大的敌人云云。

    “此信是一个蒙古老头送来,此人叫孛罗赤,微臣断定此老头在那察哈尔部也是有着重要的地位。”

    孛罗赤的气度、见识别说是在蒙古部落,就是在大明也是少见,若不是刘鸿渐不按常理出牌,换一般人还真不见得能攻破此人的防线。

    “此人还说,建奴那边目前正在大肆在蒙古诸部征兵,微臣觉得事关重大,是以不敢耽误,马上来此向陛下禀告。”

    满清本族全族人口不过四五十万,能从中召集六万强兵已是不易,若想与大明争锋,征兵必然要从蒙古草原诸多的部族下手。

    崇祯面色也是变得凝重,十几年来,区区满清把他折腾的精疲力尽,大明的财政也是被九边拖垮,如今满清又卷土重来,半年后……

    “皇上,此事需要慎重对待,臣听闻满清为了整合蒙古诸部,大搞和亲政策,如今十几年过去,许多部族已经与满清达成合议,此番征兵,必是为了图谋我大明!”

    次辅李邦华说完叹了口气,他这个兵部尚书当的也真是累,四处缺兵缺粮不说,手下竟然连个能征善战之人都没有。

    “皇上,臣素闻察哈尔部与满清不合,察哈尔部乃成吉思汗直系后裔,草场广阔为满清所嫉,虽说限于局势不得不屈从于满清,但其骨子里仍然桀骜不逊,满清必然不容于他。

    既然察哈尔部主动提出与我大明重新结盟,依微臣看,此事可行,察哈尔部不仅可以为我大明提供所需战马,真待日后与满清作战,察哈尔部还能牵制其后方,当时百利而无一害!”

    建极殿大学士户部尚书倪元璐也发言。

    其余几位阁老也皆是附议,这倒是让崇祯和刘鸿渐深感欣慰。

    现在内阁的七位阁老虽多已老迈,但其战略眼光都很独到,虽然也是读四书五经出身,却并不像其余诸臣般迂腐。

    此事若在朝堂之上廷议,估计现在早已吵翻了天,刘鸿渐甚至都可以想象,肯定会有不少文官大呼背信弃义之辈不足以谈合盟之事云云。

    听完诸位阁老的意见,崇祯并未下定论,而是看了一眼刘鸿渐,示意他也说下。

    也不知从何时起,似乎这已经成了习惯,一些关乎大明的大事,崇祯听完内阁的意见后,往往是还要等刘鸿渐发表完意见才下定论。

    而刘鸿渐的意见往往又得崇祯青睐和看重,似乎……他安国候已然凌驾于内阁之上。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1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