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回到上古当大王-第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寅尚书唤某不知有何事?”
“卫尚书可否有空到在下家中一叙,吾以吩咐家中准备了饭食,你我可喝上几杯。”
卫看了看寅,似有所悟,点点头道:“那某就叨扰了,寅尚书请!”
寅笑了笑道:“卫尚书请!”
朱雀大街的一处僻静宅院,青砖砌成的院墙,涂了红漆木门,都显示出此处主人的身份不凡。
而在那朱红色的大门之上,悬挂这一块精美的匾额,书写着两个工整的大字,李府。
这便是齐国吏部尚书的府邸,对于齐国的大多数人来说,只知道寅是吏部尚书,掌管着大齐的百官,却不知道他有着李姓。
两辆马车停在院门前,寅走下车,对随从道:“好生照看好马匹!”
随从恭敬的欠着马车前往后院。
寅推开院门道:“卫尚书请!”
卫也是第一次来寅的府邸,看着颇为气派的院落,赞叹道:“好一座气派的院落,真是羡煞吾也。”
寅笑了笑道:“一座住处而已,有何羡慕的,和卫尚书比,吾只能掩面羞愧了,尚书之简朴大王以多有称赞,吾还得多想你学习啊!”
卫道:“吾也只是不喜这些身外之物罢了,有口吃的便可,呆在工地上,却也是有着一番乐趣。”
二人说话间进了院落,诺大的院子中移栽着两株果树,在夜晚的微风中树叶沙沙作响,在火光的照耀下,别有一番景致。
青砖铺成的地面上,在院子中央,已经摆放了两个案几,上面已经摆好了酒菜,用竹子编成的盖子盖着。
两名在这里做工的侍女见到二人进门,连忙位置收拾好,恭敬的站在一边。
二人落座后,寅挥退了两名侍女,而诺大的院落中只剩下二人。
寅小酌了一口美酒道:“卫尚书觉得今日如何?”
卫笑了笑道:“寅尚书所指为何?”
“自然是从民间借钱一事!”
“此事今日已定,寅尚书难道还有想法不成?”
“卫尚书掌管大齐工部,应该知道大王所提之事耗费几何?”
卫沉默片刻道:“如果借钱一事可行,此事某认为可行。”
“卫尚书难道不知,如今我大齐大部分犯人与野人都投入到了其他的工程之中。
这些人一年的消耗就是庞大无比的数字,而修建水坝,堪比修建一条从长安到莘成的石板路。
保守估计,最起码得动用数千人才行。
就算是不算粮食。数千人的工具,物资这可不是个小数目,这借钱一事万一不成,朝廷脸面何在,大王不想这件事,吾等大臣却不得不考虑啊!
”
卫闻言却不以为然道:“某觉得寅尚书多虑了,这些年你也应该看到大齐的变化,百姓虽然愚钝,但也知道如今的生活是谁给的,大王没有强征赋税,已是千古难出的仁君,如果我大齐百姓真如寅尚书所说,对朝廷的困难毫不关心,那便是他们毫无感激之心,既然如此,吾等自然上书大王动用强硬手段,以示朝廷之威严。”
………………………………
第三百一十九章 民心所向
寅叹息一声道:“哎,也罢,你我都是大王之臣,只能尽所能完成此事了,看来这几年你我也无法清闲了。”
卫笑道:“寅尚书说的在理,同为大齐之臣,理应为大王分忧,况且此事也是利国利民之大事,寅尚书乃大王老臣,理应熟悉大王性情,想那么多作甚,今日既然来你这里,理应赏月饮酒,不谈政事,不谈政事。”
寅道:“善!今日月圆,你我便饮酒赏月。”
数天之后,从长安城发出的公文,以快马发往齐顾二城。
在长安城中,经过官府张贴的告示,与官员的耐心解说。
长安城的百姓们,都听明白了朝廷的这项新政策,只不过百姓们反应平平,丝毫没有要捐款捐物的意思。
两天下来,户部衙门冷冷清清,甚至都没有一人过来咨询的。
杨浩对此无比的失望,这说明自己处心积虑的想让自己治下的子民,能够吃饱穿暖活的有尊严,如今看来都是自己一厢情愿罢了。
在杨浩有些心灰意冷之时,少炎慌慌张张的跑到王宫。
“大王,大王!”
杨浩见此心中又是一沉,猜测难道又有什么让人恼火的事情发生了?
但是这次他却是想错了。
“又发生了何事?”
见杨浩脸色难看,少炎顾不得休息,连忙道:“大王!这次是好事。”
杨浩眉毛一挑道:“好事?”
少炎道:“大王,即日一早,户部衙门刚开门,便有百余名百姓前来户部报名,一开始臣也有些意外,询问之后,才知道这些百姓都有子嗣在学府求学,这些人最少的都捐出今年半成的收入,甚至不求回报,大王,我大齐百姓如此,真是我大齐之幸啊。”
杨浩闻言猛的从椅子上坐起来道:“当真!”
“臣不敢有所欺瞒!”
少炎拜道。
杨浩兴奋的难以自抑,以拳击掌道:“好,好啊!传令下去,不能亏欠了百姓,谁捐了多少都要仔仔细细的记录下来,该如何做,都要按照制定的政策办理。”
少炎道:“大王放心,臣自是晓得,户部官员已经详细将百姓的物资记录在册,不会亏待百姓分毫。”
杨浩点点头:“好,你现在先回户部,有新的消息,立即派人通传。”
少炎一拜道:“臣告退。”
说罢,连汗都顾不得擦一下,便风风火火的朝宫外跑去。
此时的户部衙门前,几十名学府的学生们扯着脖子叫喊着。
“大齐百姓,大齐对百姓不薄,如今大齐有困难,正是吾等回报大齐回报大王的时候,如果坐视不管,尔等可还有良心,你们忘了我们是如何才能有今日之生活?”
随着围观的百姓越来越多,学生们越说越激动,他们的词汇是贫乏的,但依旧将长安城的百姓说的无地自容,那些已经报名捐款的人家,鄙视的看着这些同胞,有些情绪激动的,甚至开始破口大骂起来。
不知是哪一个人良心发现,在一道道目光中朝着户部衙门走去。
有了第一个带头的,长安户部衙门前的人越聚越多,这让以往看起来颇为宽敞的衙门,顿时有些拥挤起来。
百姓们如此踊跃,顿时忙坏了户部的官员,为了加快记录的速度,户部官员直接放弃了竹简,从户部仓库中取出昂贵无比的羊皮纸。
即便如此,直到天黑,衙门前的人依旧没有散去。
这中状态持续了三天时间,数万人口的长安城,可以说没有一人选择坐视不管,即便是捐的最少的也有百斤粮食。
数万人数千口的人家,所得的物资是一个无比庞大的数量。
只要将这些物资都收上来,别说修一个水坝,甚至足够支撑目前施工中的管到全部完工了。
长安城的消息1极快的速度在齐国腹地传开,另外两城百姓虽然没有长安人那么财大气粗,但捐献的热情丝毫不下于长安人。
杨浩无比的欣慰,这说明人都直到虽对其好,大齐百姓已经从心中彻底的认同了这个国家。
一个民族形成的关键便是相互的认同感,杨浩不知道大齐什么时候才能从一个封建集权国家,蜕变成一个封建民族国家,但大齐的百姓让他见到了这个希望。
一个民族国家的凝聚力是无比可怕的,无论大齐亡与不亡,今后的子孙后代们都有一个共同名字齐人,这个称呼不再呼你是否改朝换代,还是异族入侵,齐人始终都是齐人。
百姓的支持,让杨浩彻底的没了后顾之忧,看着户部送过来的记录,杨浩觉得这些物资已经远远的超过了自己预期。
为此杨浩准备从这些物资之中拿出一部分,在三城之中建立养济院,专门照顾那些失去生活能力的伤残人士,老人与孤儿。
杨浩现在所能保证的就是让他们免于冻饿而死,至于舒适的生活是无法保证的,但这一项政策一出,在百姓心中他又有了新的称号,千古仁君。
其威望甚至直接超过了那些传说的上古贤王,大齐百姓甚至觉得即便是传说中的轩辕黄帝复生,大神女娲降世也比不上杨浩所做的一切。
毕竟大齐带给他们的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好处,对于普通人来说还有什么比这更重要的呢。
洪武九月中旬,当齐国大地开心收秋的时候,勘探水坝建设的工部人员已经将水坝周边的地形测绘完毕。
在地图测绘方面,齐国已经有了一套较为专业的办法,杨浩首次提出了等高线的概念。
利用这个办法,能直观的以二维平面描述三维的地形结构,这对于沙盘的制作尤为重要。
拿着勘探的结果,工部用了一个星期的时间制作出了一个大约七八平方的沙盘。
以这个沙盘为参考,加上杨浩的参与,开始探讨水坝的建设。
杨浩不是要建设一个现代化的大坝,只是需要一个能控制水流的堤坝而已,这样以来在工程难度上便小了很多,大齐现在没有水泥,在修建堤坝的过程中,只能将木石结构的能力最大程度利用到完美,只有这样他才敢将其投入使用。
………………………………
第三百二十章 拉屎很重要
洪武二年对于以农耕为主的齐国来说,是风调雨顺的一年。
今年的收成要比去年好了许多,加上耕作技术逐渐成熟,齐国的农业生产已经完全的步入到了正轨。
加上鸟粪这种天然复合肥的使用,在产量上虽然远步入后世现代农业,但比起上下五千年的古代社会最高产量也不逞多让了。
粮食就是这个时代的国力,只有吃饱了肚子,才能繁衍出更多的人口。
齐国鼓励生育,如今成年的男子都已经组建了家庭,除了齐国的官员之外,普通百姓一般只是一夫一妻,这并非齐国政策上的限制,而是民间自发的一种行为。
杨浩估计这种情况持续不了多久,等到齐国慢慢的富起来,有些积蓄的男人,肯定会多找几个女人为自己传宗接代。
百姓虽然没什么文化,但并不是傻子,在生孩子这方面,也会考虑到自己的承受能力,如果生的太多让自己的生活质量下降,没人会做这么愚蠢的事情。
齐国这一年的孕妇很多,相信不久之后,就会有许多的新生命降临在这个世界上。
秋收忙碌但是快乐,看着一车车的粮食蔬菜,整个齐国的仿佛都洋溢在丰收的喜悦之中。
也许是老天在这一年真的在庇护齐国。
在齐国即将完成收获时,停滞了许久的造纸技术,终于有了重大的突破。
在耗费了数之不尽的野草和竹子之后,杨浩的造纸作坊终于生产出了一张真正意义上的草纸。
当工匠小心翼翼的将这张草纸交到杨浩手中时,杨浩的双手是颤抖的。
多少年了,这张草纸是他在这个时代见过的,最像另一个时空的东西。
泛黄的草纸粗糙无比,这样的东西虽然不能用来写字,但这却是划时代的进步。
杨浩重重的的嘉奖了参与制作纸张的工匠们,便迫不及待的体验了一把草纸的魅力。
看着扔进茅厕的草纸,杨浩咧着嘴傻笑起来。
第一张真正意义上的纸,诞生之后的命运居然是这般,不知道这个时空的子孙后代们,会不会有一句妈卖批当讲不当讲。
制作出了草纸,便意味着距离真正具有书写功能的纸张不远了。
杨浩让工匠们停止用枯草为原料,全部采用木屑与竹子进行制作,并继续试验不同材料生产出来的纸张有何不同。
他要从中选出最合适廉价的纸张来,只有便宜实用,才能让知识迅速的传播开来。
至于草纸,杨浩还没打算将其推广到民间,普通百姓们用石头木棍擦屁股就行了,至于他堂堂一国之君,如果还是这般,岂不是有**份,因此在他的想法里,草纸暂时只能作为贡品,仅供王宫使用。
这是他这么多年来第一次的如此明目张胆的为自己捞好处,因为他已经受够了现在如此恶心的擦屁股行了,是可忍孰不可忍,这是很影响食欲的一件大事。
影响食欲,那就会对他的龙体不利,如果龙体有恙那他还怎么领导时代的发展,往小了说,那是对自己不负责,往大了说,那就是人类的罪人。
杨浩如此心安理得的为自己**的生活找了个冠冕堂皇的理由。
造纸术有了紧张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杨浩是个实干家,既然纸张有了眉目,那与之配套的印刷术就必须同步进行。
印刷术对于现代人来说根本不是什么复杂的事情。
在杨浩的印象里,古代的活字印刷术分为铅活字,木活字,泥活字等等。
这其中有什么区别他倒是没有研究过,不过他也不在乎这些。
他要的只是提高效率,至于印刷出来的质量如何,根本不是他主要考虑的问题,在他看来印刷术,只要能保证字迹不是模糊一片,能辨认出来就算是成功了。
至于印的清晰无比,那是以后要考虑事情,现在的齐国要的就是效率,要的就是傻大憨粗,什么精美艺术都是可有可无之事。
齐国从建国到现在,如同上了发条一般,在实用的道路上狂奔不止。
正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杨浩如此,齐国的官员百姓也是如此。
什么艺术行为少到几乎没有,人类的艺术发展往往与宗教密不可分,但是如今的大齐,基本啥啥宗教信仰也没有,除了杨浩弄出来一个莫须有的不周山,还有太极八卦理论之外,甚至连原始的神明图腾崇拜也渐渐的在齐国境内消失。
和后世的华夏先民一样,齐国现在的状态,就是祈祷的时候如果老天正好满足了自己祈祷,那这老天自然是值得敬畏的,如果祈祷之后,啥效果也没有,那我还拜你作甚,一句贼老天便骂了回去。
杨浩很想知道千百年后,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在自己开了个这个头之后,会演变出怎样的文化,他估计应该会很有意思。
齐国现在的文字大概有两三千字,这些文字除了一大部分是简体汉字之外,另外一些是杨浩胡编乱造出来的文字,杨浩对自己这种半文盲的行为却是不以为耻反以为荣,反正这个时代也没人知道正确的文字到底该怎么写。
如果后世研究的文字起源的科学家们定会对此头大无比,对于这些胡乱编造出来的文字而言,根本毫无规律可言,也只能感叹古人脑洞奇葩了吧。
文字的整理,杨浩让所有的部门共同参与进来,数千字虽然不多,但也是一个颇为繁琐的工程,这其中不能有重复的文字,而且必须要按照一定的规律进行排列。
这就相当于编纂一个简易的字典,并不是一件简单事情。
因此杨浩给的时间也很宽裕,为期半年,他相信半年的时间已经足够了,等到纸张与印刷术完成之后,在花费大量的人力,进行真正意义上的字典编纂,将会事半而功倍。
洪武二年十月初,在大齐彻底完成秋收,征收完赋税与捐献的物资后,杨浩从三城之中征召了近三千民夫着手开始水坝的建设。
………………………………
第三百二十一章 农民工
大齐一年都在忙碌,光阴短暂,杨浩不会让大好的时光浪费在混吃等死这件事上。
朝廷忙碌,齐国的百姓便跟着忙碌。
女人们在收秋之后,便开始将沤好的麻纺成麻线,大齐虽然有国营的纺织作坊,但并没有商用,国营的纺织作坊生产出来的大部分布匹,都用在军中。
百姓想要有布匹做衣服,主要的来源还是自己织布做衣。
从这点上来看,齐国却是有了那么些男耕女织的味道。
除了在齐国各个工地忙碌的人之外,剩余的男人们也不能闲着,烧荒捕鱼砍伐树木,修补城墙,一项项的工作,可以说整个大齐只要还能动的人,都不会闲下来。
为朝廷工作,除了能免费吃一顿饭之外,每三天还有一个铜板的补贴。
这点钱对于后世来说,可以说是**裸的剥削了,即便是最嗜血的资本家也无法做到如此不要脸。
但杨浩并不担心齐国百姓会因此不满,他只是让他们工作,并没有要求他们加班加点的干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效率虽然不高,但总比躲在家里无所事事要好上很多。
十一月,济水开始结冰。
齐城与长安之间的一处河道附近,黑压压的民夫只用了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就将河流附近的树木砍伐一空,金属的运用,让人类的破坏力彻底的暴露出来。
杨浩知道如此大规模的破坏下去,说不定哪一天还没等这条河流消失,就变得与后世的黄河一般浑浊不堪了。
这种结果不是他希望看到的,只能等到大齐彻底的统一全境之后,再以国家的力量对环境进行保护。
比如每砍伐一棵树,必须在原有的位置上种活两颗树,也许这种办法能稍微的减缓一些水土流失。
毕竟后世的黄土高原,在这个时空可是有着大片的原始丛林,甚至杨浩还听说在夏朝那边,还生活着大象这种只在南方的存在的动物。
可想而只这个时空的自然环境是多么的完美,杨浩希望在发展的同时,能够找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之道。
水坝的建造,杨浩并不担心,根据沙盘的试验与推演,大齐已经找到较为稳妥的办法,只要严格的按着计划进行,不出太大的意外,便没有太大的问题。
剩下的只是时间问题。
等到水坝建设完毕,他估计水力机械便可以正式的投入使用了。
传动技术虽然还没有找到一种最大效率的设计模式,但通过制作出来模型,却已经能够作出有规律的机械动作。
只要在上面安上锤子,在永不疲倦的锤打之下,炼钢也许并不是一件痴心妄想的事情。
杨浩不知道自己的这种炼钢办法靠不靠谱,但古人言千锤百炼总是有一定的道理的,不管怎么说反正一直捶打总不会有太大的错误。
即便是这种办法效率低下,却也能在这过程中不断的改进,这个时代不缺少聪明人,也许就有哪一个天赋异禀的家伙,找到了更好的办法。
杨浩从没有觉得自己智商要比这些古人要高,而是能让那些天才为自己所用,才是一个帝王应该要做的事情,能用人敢用人会用人,只要做到这几点,便能让他少了很多的麻烦。
其实在他的心里,也想过几天的**生活,只不过革命尚未成功,他杨浩同志还需要继续努力。
大齐的钢铁还没了炼成,不过杨浩一直都觉得自己前进的道路是正确的,自己知道自己要做什么,想做什么。
堤坝正在轰轰烈烈的建设当中,南方的有虞氏,也从苗人那边收到了第一笔过路费。
苗人对此自然是不满的,不过当有虞氏搬出大齐的名头,凶悍的苗人也要掂量一下惹怒齐人的后果,最终还是极不情愿的从与齐人交易的货物中拿出了一小部分作为通过有虞的路费。
过路费虽然不多,但是对于有虞来说这可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之事,好勇斗狠的苗人居然低下了他们狂傲的头颅,想有虞氏的腰板顿时硬气了许多。
嵘让人放走了苗人的商队之后,立即选择个交通要道,让自己的族人在此筑城,并将新的城邑命名为虞城。
和他对杨浩说的那样,有虞确实已经废除了奴隶,而且他对三年之内让,有虞这数万族人,都不饿肚子很有信心。
他的信心来源,除了收入过路费之外与放牧耕地之外,最重要的是,他们是被大齐允许雇佣的族群。
通俗一点说,在齐国南方边界这一带,只有他们有虞可以用自己的力气去齐国那边打工赚钱。
齐国现在的工程极多,南方的大大小小的城池需要修建,道路需要铺设,矿场需要人手,只看着齐国的那点野人和劳改犯人手并不够用。
因此齐国朝廷出台了一项政策,那就是从友好族群中招募工人,缓解人手不足的压力。
这个时空的第一批农民工,也不是想来就来的,齐国只允许两个族群有这样的待遇,北方的自然就是有仍氏,而南方的就是有虞氏了。
支付他们的薪水不是粮食物资,而是齐国生产的铜钱。
想要一个族群彻底的离不开自己,经济攻势是必不可少的。
通过外来务工人这种方式,齐国可以将自己的货币推行出去,让这些人习惯用钱来购买东西。
而齐国的物资丰富,最后这些铜钱还是会流入到齐国,一定程度上可以刺激经济的发展。
没了外族的威胁,有虞氏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改变,在安全上有齐国这个靠山为自己保驾护航。
原本躲在深山老林中的人慢慢的走出大山,来到平原上开始新的生活。
经过有嵘高层的宣传,几乎所有人都对北方那个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