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昏君自救记-第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前后后的事儿皇帝刘协很快地就了解清楚了,姥姥的,袁绍,朕自认为对你不薄啊,你这般做,对的起朕的器重,对的起朕的俸禄么?
董卓南下进京的消息传来之后,刘协将自己人召集到了一起,这一次,曹操也出席了。
这似乎是第一次,皇帝将曹操提到了自己身边,尽管这位掌着自己手中的大部分兵权,不过皇帝对于曹操的态度亦是颇为暧昧。
依着闷骚男荀攸的说辞,那就是皇帝信任之中有防备,似乎并不像其他人那般全然信任,这种感觉虽然不明显,不过荀攸还是特别地信任自己的直觉。
荀氏叔侄俩这么一嘀咕,事情便很明了了,皇帝是谁啊?曹操是谁啊?这就是用文官与武将的不同。
文人造反,三年不成,可是武将呢,手中有兵,皇帝心中忌惮一二,自然也是可以理解的。再者说了,按着目前的情形,这曹操只怕是还有上升的余地。
况且,不管是荀氏叔侄还是卢植王允等人,都发现了这个小校尉出身的曹操的能耐,看来确实有皇帝重视的资本啊。
这皇帝身边就没有几个庸人,大家伙儿在高兴的同时也是心里忐忑,几乎就没有不可取代之人,没了自己,皇帝还是不缺辅佐之人,所以,姿态还是放低些,可别觉得自己个儿就是不可或缺的。
除了卢植之外,剩下的几位,包括曹操在内,态度上似乎更加恭顺了?
刘协也不知道这是不是自己的错觉,不过这种变化对于他来说,只有好的,他心悦之!
显然,今天皇帝找了大家伙儿来,就是为了商量董卓南下的对策的。
“当然是拒敌与外,总归不能让董卓进了雒阳城,这是最后的底限了。”
这是刘协的底线,他是绝对不会再让杯具发生重复的,如若不然,自己重生的意义又在何处呢?
“依着雒阳的兵力,只怕有些困难。”
曹操虽然放下了西园军,接受了何进手上的大部分兵马,不过想要战胜董卓的西凉军,显然有些不足。
所以他很快地就表态了。
大家自然是知道这雒阳兵马的具体情况的,也知道曹操说的不是推辞之言。所以一个个儿的皱起了眉头。
“陛下是不是可以征召各地诸侯前来勤王,大家一起御敌?有了天下诸侯的助阵,是不是董卓也会忌惮一二?”
这是荀攸之言,这倒也算是个好主意,不过走的还是前世的老路子罢了,若是再落到前世的那个下场,他只怕是想弄死自己的心都有了。
这是刘协心里不能诉说的秘密,所以主意虽然是好主意,可是皇帝的迟疑让荀攸也有些拿不定了。
“陛下,咱们可以只征召三五位诸侯进即可,况且兵马不进雒阳,只在虎牢关附近驻扎,陛下以为然否?”
荀彧在侄儿主意上面更进一步的优化了下,驻扎虎牢关即可,进京干嘛?
这倒是可以接受,不过该招谁入京?
白马将军公孙瓒,还是说,那位酷爱做戏装酷的皇叔刘玄德?
“公孙瓒是卢尚书的学生,陛下招他入京,问题不大,至于其他人,老臣推荐丁原。”
荀彧紧接着又回了一句。
“唔,先生有什么看法?”
“陛下发出诏令即可,剩下的谁想来都行,只要咱们将此事控制在一个范围内即可,别弄的到时候尾大不掉就不好了。”
卢植沉吟了半晌之后,这才说道。
在这几位之中,刘协是最知道诸侯入京的弊端的,所以对卢植的提醒深以为然,招谁入京从来都不是问题,可是问题是善后问题。董卓其实也不是没有其他的解决法子,不过刘协对于董卓恨大于其他,再听说他要入京,心中也有些惶然,这才想着借助天下诸侯之势,来对抗董卓。
这其中,还有些其他说不得的小心思,刘协现在势小力微,没法子一下子将这些诸侯消灭光了,借着这样的名头,让双方火并起来,消耗一下彼此的实力,然后说不定他这个当皇帝的能在后面捡漏,慢慢地壮大了自己之后,这才能进一步地削弱诸侯,巩固大汉江山。
这就是皇帝为什么不自己出兵的最深层的一个原因了,不过这个原因,是上不得台面的,尽管众人都是有些明白的。
不过即便是要招诸侯入京,不过该做的准备自然不能少,皇帝的征兵令来了。这次的征兵,分为全国和雒阳两部分,面向全国,他更想要的是那些战将,至于士兵,还是来自雒阳附近才更让人放心。
缺兵少将是他现在最大的困境,而且天下兵马都放在一个人手上,他总觉得不安全,刘协这人,从小性命似乎就没有得到过保障,长大之后不是被这个胁迫就是被那个威胁,无一日不是活的战战兢兢,别说是其他人了,就是妻子儿女,都护不住,所以他没安全感,这是必然的。
现在,自己雒阳的兵马都集中在曹操手上,可曹操是谁?“挟天子以令诸侯”的人物,前世逼死了自己妻子儿女之人,他的儿子夺了自己江山之人,若不是刘协心胸宽大,又颇为看重曹操的能力,只怕曹氏一门,早就头颅搬家了。
当然,也不能不提一句,刘协对于曹操还是小有畏惧的,不过并不明显,他自己没有发现罢了。
现在,有了这样大好的机会,若不能好好儿地在雒阳兵马中安插几个自己人,削弱曹操的权力,他就不是皇帝了。
卢植在听了皇帝的征兵令之后,只是叹了口气,并没有说话,曹操虽然是个聪明人,可是这个时候的曹操可不觉得自己有让皇帝大动干戈的必要,所以他压根儿就没往自己身上想,只觉得卢植的表情有些奇怪。
征召令一下,大汉各地开始炸窝了,尽管大家都在等着陛下的反应,知道只怕是不会有好果子给董卓,可是在听到这个诏令之后,还是引来了一片哗然,陛下这是要和董卓火并啊!
这种事情,似乎无利可图?
怎么可能?江东一向胆小的刘表都想掺和一脚,就更甭提是其他人了,什么冀州刺史韩馥,豫州刺史史孔铀,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北海太守孔融,西凉太守马腾,长沙太守孙坚等人纷纷上表,表示自己愿意带兵拱卫京师。当然,这里面也是少不了袁术的,不过他是袁家人,大家都觉得这厮是来恶心皇帝的,并不理会他就是了。
瞧瞧这话说的多好,不过是双方都有需求,是以皇帝对于这些人的响应很是感激,发下诏令,招丁原、马腾、韩馥、孔融、孙坚等人带兵入京,这些人说的好听些都是能征善战之辈,不好听的么,自然就只是些莽夫罢了。
自然,还有些忠勇之士,是真心地想要效忠陛下的,刘协自然欢迎至极。
皇帝的心思谁也弄不大清楚,不过有了兵马,有了外援,这就很好。
董卓名头上是清君侧,皇帝这边就来了个诛佞臣,针锋相对,还真是有趣的很。
至于谁能笑到最后,谁也不知道。
不过袁氏一族,不管是董卓还是刘协,都不打算放过他们了。
这些挑拨离间的家伙,弄的咱们双方火并,反而他们一点事儿都没有,能忍么?而且袁术还掺和了一脚,成功地膈应到了刘协,真真儿是好样儿的。
其实大家都错怪了袁术,他是真的想要建功立业,不过似乎选错了立场,所以才会造成这种结果,就是袁家人,也不会觉得袁术是要来真的,大家都觉得他这一步走的妙,袁术欲哭无泪。
整个雒阳似乎陷入了一片焦灼之中,随着董卓大军慢慢靠近,气氛越来越紧张了,人心惶惶,谁也不知道这董卓是不是会打到京城来,不过皇帝的的讨贼令发下去之后,听着四方诸侯接连响应入京的消息传来之后,气氛不仅没有缓解,反而越发地紧张起来。
可见这里面不是没有聪明人,而且聪明人还不少。
民心向背,刘协知道这其中的问题。
不过里面是不是有人在搞风搅雨的,这就有些说不清楚了。流言四起,似乎明天,董卓就要进入雒阳城似的。当然,董卓的形象也坏的不能再坏了。
一个吃人肉,喝人血的大魔王竟然带着几万铁骑入京,这民心若是能不乱,怎么可能?
不过这摸黑也不算是摸黑了,董卓本来就不算是什么好东西,杀人不眨眼的大魔王,倒也没说错。
不过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作为一个能在乱世横行霸道的诸侯,董卓自然也是不缺能力的,所以,他从女婿李儒这里得知了一些乱七八糟的消息之后,冷哼两声。
袁氏一族倒是好样的。
不过既然是大魔王,那自然就要干点事儿出来,也算是一个震慑了,对于董卓来说,杀个把人,其实真不算什么,他这次借着的是清君侧的名头,不要惹的太天怒人怨就行了。
不过董卓所到之处,鸡飞狗跳自然是少不了的。
时间走的不紧不慢,双方之间也给足了彼此准备的时间,这不,在虎牢关,终于相遇了。一方是遏地势之险,另一方惩悍兵之利。大家就想知道,到了最后,谁能成功?
这个时候,可没有人会认为自己会输。
刘协也不是没干点别的,这个时候将自己的军队的装备给搞了上去,马蹬、马掌这种小发明对于刘协来说不是什么大事,不过对于军队来说,实在不下于弓箭这种利器。
虎牢关一战,各方人马粉墨登场,刘协在紧张的同时就只当是看了一场大戏。
到了最后,虽然说是险胜,董卓退居长安,这已经够让刘协高兴的了。
尽管这一切都很不容易,不过还是让刘协高兴,足够让他高兴的了,自己终于摆脱了流落长安的窘境,这就足够让自己满足的了,还有什么不满足的?
刘协自己志得意满,不过事情还是一大堆没处理。
大肆地封赏一通之后,刘协就开始调动军队开始运作了。
………………………………
第53章 汉献帝7
皇帝手上并不是没有计划,只是少了执行计划之人,现在,手上集中了一批得用之人之后,刘协立即地开始扩充军队,四处征战的历程了。|
曹操在南征北战中职位是一升再升,卢植死后,似乎能压制住曹操的人便不多了。
像王允这些人虽然有资历,不过架不住皇帝并不是很信任啊,这就是大事儿。
皇帝的信任对于朝臣们来说,这是至关重要的,否则,即便你真的有经天纬地之才,可是没有地方施展,也不过是一场空谈罢了。
全国征兵之后,三五年间,刘协见识了很多人的风采,很多都是之前只闻其名,不闻其声之人。
皇帝特别爱召见这些战功卓著之人,也算是本朝的一个特色了。不过皇帝是少年人,喜欢这些打打杀杀之事,大家倒也能理解。
当然,皇叔刘备什么的,还是出现了,尽管提前了很多年,不过刘协还是依着规矩,称呼了一声皇叔。
要说这位皇叔什么都好,就是忒爱哭了些,让刘协深表受不了。当然,还有就是爱回忆祖上的荣光,这一点也让刘协觉得很憋闷。
爱回忆祖上荣光之人,一般有两种,当初显赫,如今落魄,第二种就是爱显摆之人。
这位皇叔似乎就是属于第一种,落魄之人就想借着当初祖上的荣光来抬高自己,这一点,大家都能理解,谁家没有几个厉害的祖宗呢?
你一天两天的说,大家还附和两句,可是时间久了,大家就不大爱听了,“嗯嗯啊啊”的附和你两句,就算是给当今皇叔面子了。
刘协在听了别人的诉说之后,就将这位皇叔送到了宗正大人的手底下,让他去协助宗正大人去了。
在这里,你可以找到无数的同道中人,大家都爱回忆一下祖上的荣光,攀比一下现在谁过的更好。
都是落魄户,谁也被笑话谁就是了。
对于这样的“重用”,刘备是心里有苦说不出,想在两位结拜兄弟面前长叹短嘘一般,不过关、张二人忙着练兵,打架,一天两天都累的半死,谁还有哪个心思听大哥的那些鸡毛蒜皮子的小事儿呢。
再者说了,这差事可是大哥你同意之后小皇帝才会派给你的,怎么时至今日,你反而怨怼起皇帝来了?
张飞是个粗人,不过是长的五大三粗,看上去一点心眼也没有,并不是说他就真的是个大傻子,也比起精明来,这位一点也不比其他人,不过是被掩盖起来罢了。
大哥的心思关张二人都明白,不过也只能听听罢了,小皇帝的重用让两人看到了建功立业的曙光,要是为了大哥放弃了这样的机会,谁知道这辈子还会不会有这样的好机会呢。
再者说了,在军营里,和自己一样能征善战者不知凡几,自己不过是无名小卒,现在受皇帝重用,不正是报答之时么?
所以关张二人对于刘备的抱怨之言也不过是当成一阵风而已,富贵的生活很容易地腐蚀人的心志。
渐渐的,刘备也不大会抱怨了,反而开始吹嘘自己的美妙日子了,这陛下啊,对自己这个皇叔果然不差,美色不缺,好酒不差,这般地真心实意地当成长辈供养着,实在是让玄德不知该如何感激皇帝。
关张二人对于刘备的种种变化自然是看在了眼里,不过是对视一眼,长叹一番,然后再不去理会了。
不过三兄弟的桃园结义之情是不会有所改变的,大兄将来若是有了难处,自己两兄弟自然也是不会撒手不管的。
两人无形中达成了这样的共识,关羽如今和曹操走的更近一些,曹操对于关羽的赏识简直人人皆知,三不五时地就要拉着关羽喝上一顿酒,好在这关羽果然是一员战将,倒是更让众人都说曹操有识人之明。
这英雄相惜之事,让曹操和关羽成为了莫逆之交,两人之间见面的机会并不是太多,不过每次见面,都要喝的大醉而归。
刘协对于这种事情并不觉得奇怪,这就是男人之间的基情了吧。算了,反正也朕无关就是了。
七八年下来,刘协十六七岁的时候,天下初定,董卓还是逃不过被杀的结局,好在不用被人给点了天灯。
至于其他人,被皇帝杀的杀,收编的收编,天下总算是安定下来了。
不过这并不能说明刘协就能高枕无忧了,军队该如何安置,有功之臣该如何地分赏,接下来,这大汉的道路该往哪儿去,这都是问题。
不过皇帝的心情是真的好,总算是天下大定了,大批的士兵解甲归田,回乡耕种去了,每人按着功绩三五亩地各自不等的开始了大肆的封赏。
当然了,银子自然是少不了的,不过是因为这些年造纸和印刷以及战争得来的银钱还是足够支撑这大汉的开支的。
天下初定,似乎一切都是全新的局面,皇帝也趁势地就颁布了科举的诏令,这是全新是选拔制度。
引得大家议论纷纷,这些年下来,因为纸张和书籍的增多,读书人也是成倍成倍的增加,这些人的出路就成为了大问题。
汉朝的选官制度,有察举制和征辟制。
察举即选举,是一种由下而上推选人才为官的制度,是两汉选用官吏最主要的途径;察举制,初期以“乡举里选”为依据,注重乡里舆论对某位士人德才评判的权威性,在选官制度日趋腐朽的情况下,出现了一批世代为官、把持中央或地方政权的豪门大族,累世公卿的世家地主因此形成并发展起来。后期,宦官把持用人大权,选官制度更加腐朽,出现“举秀才,不知书;察孝廉,父别居”的腐朽局面。另外,西汉皇帝还征召才能之士,令官吏陪同入京,授予官职。
征辟是一种自上而下选拔官吏的制度,主要有皇帝征聘与公府、州郡辟除两种方式。
皇帝征聘是采取特征与聘召的方式,选拔某些有名望的品学兼优的人士,或备顾问,或委任政事。征聘之方,由来已久,如秦孝公公开下令求贤即属征聘性质。秦始皇时叔孙通以文学征,王次仲以变仓颉旧文为隶书征,亦皆属征召性质。到了汉代,汉高帝十一年(公元前196年)求贤诏,也是继承了这一方式。以后自西汉武帝以至东汉,相沿成例。
对于德高望重的老年学者,且特予优待。如武帝即位之初,即“使使者束帛加璧,安车以蒲裹轮,驾驷迎申公”,可谓开了汉代安车蒲轮以迎贤士的先例。
皇帝征聘,为汉代最尊荣的仕途,被征者来去自由,朝廷虽可督促,如坚不应命,亦不能强制;且于既征之后,地位也不同于一般臣僚,大都待以宾礼。
辟除是高级官员任用属吏的一种制度。汉代辟除官吏有两种情况:一种是三公府辟除,试用之后,由公府高第或由公卿荐举与察举,可出补朝廷官或外长州郡,故公府掾属官位虽低,却易于显达。一种是州郡辟除,由州郡佐吏,因资历、功劳,或试用之后,以有才能被荐举或被察举,亦可升任朝廷官吏或任地方长吏。
现如今,显然这两种制度都不能用了,皇帝也并不是那种迂腐之人,相反,他正年轻,正是励精图治之时,提出了科举,天下一片哗然,叫好声不绝。
当然,反对党也不少,不过自从皇帝将袁氏一门屠戮殆尽之后,朝中反对之声却是少了很多。
袁氏一族按理来说也是累世公卿,权倾一时,不过谁让他们站错了位置呢?
谁让他们在董卓和皇帝之间摇摆不定呢,更有流言说,这董卓会南下,就是袁氏一族招来的,所以才有了这虎牢关一战。
这种事情一出,皇帝若是能饶了他们,那才是见鬼了呢。
大家都觉得皇帝做的好,袁氏一族被杀了个乱七八糟,就算是还有小猫三两只,也不众人眼里了。
一个小少年,有这样的杀伐决断,即便大家觉得在当时那种情况下,说不定是卢植在为皇帝保驾护航,在为皇帝清楚障碍,可是朝中近臣和稍微有点门路之人谁不知道这就是皇帝自己下的杀令呢。
卢植当初还有些反对之意,就怕惹的朝臣们的联合抵制,那可是大大的不妙。
那个时候,董卓虽然刚刚败退长安,可是实力上并未损失多少,所以皇帝这般做,只怕会适得其反。
不过刘协还是坚持了自己的主见,西园军一分为二,一支成为了皇帝的秘卫,这些人就以诛杀了袁氏一门横空出世。
皇帝的作为也让很多人心颤胆寒不已,许是被皇帝的动作给吓破了胆儿,卢植所担心的事儿压根儿就没有出现。
当然,西园军私下里杀了不知道多少人,这就是卢植所不知道的了。
这个时候,卢植等人早已不当皇帝是少年人了,很多事情都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皇帝表现出了他杀伐决断的一面。
作为一个志在掌控整个王朝的帝王,杀伐决断,卢植在欣慰的同时也忍不住地有了后退之意。
他不想到了最后落的个“走狗烹”的结局,是以早早地开始请辞。皇帝虽然不舍,可也知道卢植在担心什么,为了不让士人心寒,只能捏着鼻子认了。
卢植告老还乡,皇帝大肆封赏,君臣之间依依惜别,大家都赞赏皇帝重情重义。
这事儿就这么了了。
至于武将们,并不觉得皇帝杀个把人算什么,反而很多人在听说了此事之后,更加地觉得皇帝值得自己效忠,大丈夫立世,自然不能优柔寡断,否则成不了大事。
现在,天下初定,皇帝大肆封赏将士朝臣们之后,有抛出了科举的提议。朝中虽然有零星的反对之言,不过这天下士子,可是欢迎之至。
一下子,皇帝简直堪比尧舜,圣明的不能再圣明了,大家伙儿也不都是瞎子,自然是能看出来这科举的好处来,好在天下初定,士族们如今也不成气候,所以才能让刘协趁着空子,定下了此事。
皇帝的这个决策也不能不说是英明的,不过大家伙儿一下子还是有些不适应的,所以国子监的组建也应用而生:定置国子祭酒、博士各一人,助教十五人以教生徒。博士皆取履行清淳,通明典义者。国子学限五品官以上贵族子弟方可入学。
当然,少不了的还有翰林院,科举士子在通关之后,还要入翰林院再学习三年,方可入朝为官。
这套匹配的政策一出之后,朝臣们显然明白了皇帝的坚决之意。你看,你不是怕你家孩子比不上那些庶民么,现在,朕连专供贵族子弟的国子监都弄了出来,若是你家儿子再争不过那些庶民,只能说明你家孩子是个废物。
既然是废物,你这般哭丧着脸,到朕这里哭诉是到底是有多大的脸啊?
皇帝很聪明,他只动文官这一块儿,对于武将们,还是继续之前的选拔制度,这循序渐进的道理刘协从来都知道的,好伐!
科考,国子监,翰林院,此三件事儿一出,皇帝的声望瞬间上升到了另一个高度,即便是再出现一个曹操这般文韬武略之人,刘协这个时候表示,朕如今是真的不怕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