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昏君自救记-第3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要知道,这太祖皇帝是多么英明神武,一辈子心心念念地想要比前前朝李世民伟大,要开疆扩土,要收回燕云十六州,可惜,宋朝都到了第八位皇帝了,“幽云十六州”连个影子都没见过呢。
现在可好,宋辽两国重启谈判,商议的就是关于“幽云十六州”的归还之事。
这可比金人的一张空口实在许多了,朝臣们自然是不会想着要和金人联合了。
再者说了,金人多不开化啊,看上去更像是茹毛饮血,刻木结绳的野蛮人,高傲的宋人压根儿就不想和他们有什么关系呢。
辽人总算是觉得放心了许多,这大后方总不会时时刻刻的提醒吊胆了就是。
当然,其实历史上虽然说的是宋金联合灭辽,其实活儿都是金人干的,大宋只出了银子,辽灭之后,大宋还额外地付了一笔的雇佣费。
现在,大宋的将士们就要战场去接受血的洗礼了,杨广心中激荡不已,男人么,都有战争情节,都想开疆扩土。
不过他如今堪比国宝,根本就别想着出京了。
李纲、宗泽等人上了前线,督战的督战,打仗的打仗,总之意气奋发的让人眼红。
谁都知道,这战争的主力肯定不是宋人,咱们去,也不过是去争军功罢了,回来之后升官发财的,谁不喜欢?
宋朝官员的俸禄本就高的离谱,外加上官场上的潜规则,所以大宋的官僚们压根儿就没有穷的,不过功劳可就不一定了。
这次的助辽行动看上去更像是去镀金的,参合不上的人怎么会不嫉妒呢?
不过这些都是闲言碎语,朝堂上没几人会去理会,宗泽去带兵打仗了,老成持重,信奉佛教的张商英成为了新一任的宰辅。
尽管此人和章惇关系密切,不过杨广也没有迁怒之意,中书舍人,坐镇吏部,通议大夫,翰林学士,尚书左丞,观文殿大学士,到现在的宰辅,这位的官路走的稳稳当当,四平八稳,和其人为官做事的态度一致。
现在的大宋已经足够强盛,也不需要激进派掌权,所以杨广才选了这么一位资历、威望、能力足够之人为相。
张商英为政持平,不过小修小补的还是可以的,革除弊政的条陈得到了杨广的大加赞赏。
这说明了自己没有选错人,张商英的作为让他很满意。
宋辽联合,金人失望而归,不过他们也不会坐以待毙的,不是吗?
既然宋辽联合,那么咱们就去找西夏结盟吧。
反正西夏和宋辽一直都不睦,而且还野心勃勃,金人也不觉得西夏人有什么可怕的,找西夏联合应对宋辽联军,也算是个不错的办法。
………………………………
第66章 宋徽宗5
女真人在完颜阿骨打的领导下,不仅开启了抗击辽国剥削的大幕,而且还建立了女真人自己的国家,这实在是女真人的一件大事。
作为战神,完颜阿骨打自然是不满足的,继续地去找辽人复仇,剥夺侵占更多的财物,占领更大的地盘,成就一番霸业,这方是英雄所为。
不过金辽之间的战争竟然惹的南宋加入了,而且恰好糟心的是,这南宋竟然会选择助辽抗金,实在是想不明白啊,想不明白!
按理来说,这辽宋之间的矛盾和利益冲突甚至比西夏还要更强些,至于金人,他们还没想过要和大宋对抗呢。
可是现在,大宋竟然选择了助辽,实在是一头雾水。不过金人也不是什么傻子,自然是知道有盟友的好处。
金人本也想与宋人结盟,可谁知,辽国竟然会想着归还“幽云十六州”作为筹码,以换取南宋对于大辽的继续支持。
这下子,金人可没法子了,暗搓搓地回到了会宁之后,越想越不甘心,完颜阿骨打既然能建立大金,那么政治智慧自然也是不缺的,这位立即就想到了大宋的另一个敌国,这西夏的侵略性可比辽国强了许多,而且西夏和大宋之间的关系更加僵硬。
完颜阿骨打立即地派出了使者,双方你有心,我有意,自然是一拍即合,这大辽这般大的国土,两国商议好了一起瓜分,利益上有了保障之后,西夏大金联军便和宋辽联军彻底地杠上了。
好在这战争只停留在大辽境内,宋人虽然也知道要打仗了,不过不在大宋境内,况且从真宗的檀渊之盟之后,大宋已经有一百一十九年不闻战事了,国人压根儿就不知道这战争的残酷性。
当然,朝廷太过懦弱,总是在送钱求和,这种事情虽然大家颇有微词,边疆地区很有怨气,可是不打仗,总归是一件好事儿。
现在官家轻起战端,也不知道是好还是坏。
朝野之间,都有些忧心忡忡,杨广也没想到这宋人如今的心里素质这般地差。
好在朝堂之上不乏有识之士,也知道这是个难得的好机会,也许能一改大宋从立国以来的疲软,直起腰板来说话。
如果能强硬的话,谁喜欢卑躬屈膝?皆因军队缺乏战斗力。
现在好了,自从军事改革之后,大宋的兵力大大的提升,军监器(王安石变法时设立,研制武器的专门机构)又有成批的武器、护具生产出来。
大宋军队的装备绝对是当世第一。
至于改进的战火驾车(火箭炮),新式的地雷(三国时期便有地雷),大规模的杀伤性武器虽然没有多带,可是这两种东西的出现还是让朝臣们信心大振。
精兵良将,这是杨广对于此次出征军的评价,只是希望不要让自己失望才好呢。
回到朝堂上,张商英作为新一任的宰辅,开始了革除弊政的举动,许多很久之前,哲宗,甚至是神宗时期的各种政令还都残存着。
张商英从小处着手,一一地去修正这些,让杨广满意,不过朝臣们就觉得张商英太过保守,与之前大宋的大阔步形象不符,弹劾张商英的折子似乎一直就没断过。
好在有杨广一如既往的信任,当然,张商英本人做事平稳,轻易地别人也抓不住他的把柄,至于其他方面,甚至是人身攻击啥的,杨广一般都采取了漠视不理的态度。
时间就了,大家自然就知道这位张大人简在帝心,本人又是个稳妥之人,很多人就放下了毫无理由的攻讦。
张商英能得了官家的信任,自然是有他的魅力之处,时间久了,大家反而喜欢上了这种四平八稳的生活。
人生么,大多数时候都是平和的,哪里有那么多的大风大浪呢?
朝堂上平稳,那主要也是因为战场上的不平静,大家的视线都被这次的出征给吸引住了。
宗泽,种师道,李纲等人都去了前线,这三位都没有带过兵,谁也不知道到了最后,能出现个什么结果来。
大宋派兵参加对小金国的战斗,天祚帝还是很高兴的,至于还了“幽云十六州”什么的,咱们这不是在打仗么?自然是要等到有胜利之后才行。
这位没有啥能耐,不过心气儿可不小,对于完颜阿骨打一直就看不上眼,上次战败,更多的他认为是因为自己人的背叛,谋乱才会造成这样的结果。
等自己收拾了完颜阿骨打之后,再来剿灭国中逆贼。
对于辽国内部的争斗,宋人自然是不去掺合的,辽国自然也不想外人掺和自己的内政,不是吗?
战争,尽管从来都是残酷的,不过还是让无数的男儿热血沸腾,建功立业,马上封侯,被主帅描述出来的这种场景刺激的无数人两眼发光。
恨不得立即去战斗,所以说,嘴遁技能点满的文人自古就是一件利器。
不过即便是自己这一方节节胜利,可是辽人的战斗力大打折扣,外加上时不时地就有叛逃,就有人降金,越发地人心惶惶起来。
天祚帝本人并没有什么大本事,不过好高骛远的性子也不知道是随了谁。
对于武将们严重的不信任导致了君臣相疑,这若是能打胜仗了,只怕早年间的大宋已经天下无敌了。
这些压根儿就不是什么秘密,别说是大宋将领们了,就是普通的兵卒都知道,都能从金人口里听到对于天祚帝的种种抱怨之言。
天怒人怨,这是否就是传说中的天怒人怨呢?
大宋的将士们突然有些庆幸大宋如今有个精明能干的官家了,想想当初的那个文艺青年出身的端王,现在英明神武的官家,也不知怎的,突然觉得好庆幸,好幸福。
战争过程中,这种交流越多,大宋人的优越感便越足,许许多多的辽人开始了逃离大辽,前往南宋的举动。
尤其是幽云十六州的汉人,听说宋辽两国正在谈判,很快这里就属于大宋了,百姓们尽管有些辽化,可是很多人还是记得自己是汉人,燕京很多的百姓哭着喊着朝南磕头。
杨广听说了此事之后,心中突然觉得沉甸甸的,百姓何辜?
他下旨,让张商英为首的谈判团加快进度,当然,还要传旨给前线的将士们,表现的更加的英勇一些,很快地,咱们就能收回祖宗基业了。
张商英是宰相,具体可不负责谈判事宜,不过既然皇帝发话了,他自然是要去关心一二的。
论嘴皮子功夫,还是翰林院的老先生们比较利索,当然了,还有各位御史言官们,他们玩儿的就是嘴上功夫。
能做御史言官的,大部分性子耿直,嘴皮子利索,谈判时常地会因为辽人的沉默而陷入僵局。
辽人自然也不是傻子,若是这燕云十六州还回去了,大宋撤军了可怎么好?
从国内传递来的消息便是,现如今抗击金兵的主力已经从辽军变成了宋兵,所以他们也只能继续地拖延下去。
不过这一星半点儿的好处还是要给的。所以,燕京给为了第一个收回来的城市。
这也算是一个极大的进展了,是个阶段性的胜利了。
杨广举行了盛大的宫宴,不仅褒奖了前线努力奋战的将士们,自然也少不了耍嘴皮子功夫的谈判团,果然,人人满意。
能掺和进来的基本上都掺和进来了,一时之间,官家堪比尧舜,虽然这话天天听着也腻歪,不过文人耍嘴皮子功夫,他能将你夸成一朵花儿,谁不稀罕听别人夸啊?
至少杨广觉得自己挺俗,他听着这些人夸自己,心情挺好的。
大宴群臣之后,谈判团顿时觉得自己浑身充满了力气,对着辽人步步紧逼,一个燕京怎么够呢?
他们的胃口变的更大了,有什么样的君主,自然就有什么样的臣子,呃,皇帝的性子决定了国家的属性。
这种事情想想还是挺无奈的,遇上庸主,自然就国破家亡了,若是得遇明主,自然是振兴山河。
好在大宋历朝历代先祖保佑,官家是个圣明的,朝臣们的腹黑程度一点儿也不能小看。
杨广听着使团们传递来的消息,笑的很开心。
历朝历代从来就不缺乏有性子的朝臣,越是开明的君王,包容性便越强,这也是考核一个君王是否贤明的标准了。
杨广觉得自己完全担当的起开明这个评价(不要脸的自夸)。
经过一阵子的谈判,涿州、易州、檀州、顺州、景州、蓟州回归了大宋的怀抱。
太行山以南的几个行省都回到了大宋,好歹地从现在开始,大宋有了天然的屏障了,这才是最让人高兴的。
至于这些地方要如何治理,聚居生活在此的契丹人该如何处置,这些都是问题,不过也都不是问题。
关于收回的这七个行省该如何治理,人人都有自己的看法,大家吵成了一锅粥,人人都带着一种亢奋之情,杨广虽然也能理解,不过总归这种事情不能是脑袋一热就能决定的事情,所以还是派个使团去实地考察一番再说吧。
官家果然是老成持重之言,张商英很是欣慰,他都快七十的人了,还想着去北方亲自考察去,杨广可不敢让这位老人家劳动,若是死在了外面,还真是不吉的很。
所以,派上几个年轻力壮的就行了,也别太过劳动老人家了,张商英自然也知道自己只怕是没那个精力,表达了自己的忠心之后,再不多言,任由皇帝决定便是。
老人家的智慧啊,人生经验什么的,总能让他做出最正确的决定,杨广也佩服他,做人能做到这个份上,也算是成精了。
不过大致上还是有决议的,契丹人若是想要迁出去,自然是不会拦着的,想要留下来,也不会赶走他们,一切随他们的吧。
现在的大辽基本上四处在征战,成为宋人还能得到庇护,普通的小老百姓谁会想着离开和平之所去经历流离失所啊?
所以除了一小部分的死忠份子之外,大部分人还是留在了这儿,他们生与死长于厮,这里就是家,如何能割舍呢?
至于其他,老百姓可不管那些,只要能活着,能吃饱肚子,什么都不重要。不过这大辽国还真是烂泥扶不上墙,到了现在,辽人看上去更像是来拖后腿来的,被逼成为主力军的大宋将士们心中骄傲的同时也有些不爽,幽云十六州即便是回到了大宋手上,其实也没有多大的底盘,再说了,那本来就是咱们汉人的,现在回到了汉人手上,不是应该的吗?
显然,这些人完美地诠释了什么叫做得寸进尺,为了安抚宋廷,辽国也只能不断地割地,割地,割地。
在某种意义上来说,杨广这也算是开疆拓土了。他一辈子没有离开过汴梁一天,日子过的散散漫漫的,最近的杨广大多数时候都是将手上的政务交到了儿子的手上。
至于他自己,总算是有时间来研究自己的爱好了,比如说蹴鞠,比如说书画,绘画啥的。
大宋皇家蹴鞠队终于登上了历史舞台,开始发光发热,收获了一大批的死忠粉,高俅成功地借着蹴鞠这么个玩意儿成为了职业足球的祖师爷,留名后世。
尽管只是杨广的消遣,蹴鞠还是在大宋引起了极大的跟风现象,各地的蹴鞠队不断地涌现出来。
皇家蹴鞠队恶意的挖人活动让人讨厌的同时也挺骄傲的,艾玛,一不小心,咱们可是培养出了一个国家队队员,想想都觉得带感。
杨广了解了一番蹴鞠行业的发展情况之后,让人组建了一个蹴鞠联盟,然后开始了联赛制的运营。
最后的冠军么,自然是有金牌的,皇帝也会亲自接见的,不过到目前为止,举办了三年而已,每年的胜利者都是皇家蹴鞠队,主要是因为皇家蹴鞠队财大气粗,挖人狠,别人还不敢得罪,一家独大的情势让人无奈的很。
羡慕嫉妒啥的就不说了,虽然每年都在发狠话,明年一定要战胜皇家蹴鞠队,文无第一,武无第二,蹴鞠这种事情,咱们怎么能输呢?
不过每次培养出来的队员还是会被人家毫不费力的给挖走,人往高处走,你还真不能怨别人!
高俅此事做的很好,既挖了人,又不会引起别人的嫉恨,果然是个有能力之人。
不过这辈子他的能力也只能用在这上面了,对于他私下里谋取好处的事情,杨广自然是知道的,不过是看着他知道底限的份上,杨广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至于书法绘画啥的,杨广组建了书院、画院,这倒不是特意做的,只是他最爱去的就是这俩地方。
大家也都知道官家在登基之前是个字画双精的文艺青年,他的这种行为自然是极大地刺激了书画的发展。
老百姓吃的饱,穿的暖,自然是追求精神上的满足了,越来越多的人进入了这些被斥之为小道的行业之中。
文化上的极大繁荣,经济上的极繁荣,自然是有强大的国力支撑的,自然有强大的军事支持的,杨广觉得自己做的不错。
一切都上了正轨之后,赵恒做了这么些年的太子了,就由着他来试试吧。
每次都要退位的杨广这次也不例外,带着自己的蹴鞠队,书法绘画部门,离开了京城,全国去采风流浪去了。
赵恒成为了新一任的皇帝,那是既惶恐又兴奋的,他家老爹身强力壮,他还以为自己只怕是要熬个几十年呢,谁知道老爹这般洒脱地就放手了呢?
这份儿信任和爱护让赵恒痛哭流涕,杨广看着自己被浸湿的一副袖子,很是嫌弃地推开了他,头也不回地离开了京都……
………………………………
第67章 番外1
赵恒番外
宋钦宗赵恒在位一年零两个月,为人优柔寡断、反复无常,对政治问题缺乏判断力和敏锐力。》し(全文字)他是历史上懦弱无能的昏君,靖康之变时被金人俘虏北去,南宋绍兴二十六年(1156年)六月,金主完颜亮命钦宗出赛马球,钦宗皇帝身体孱弱,患有严重的风疾(心脑血管方面的疾病,李治就是患此症,无法理朝,武氏代政。),又不善马术,很快从马上摔下,被乱马铁蹄践踏死。
宋钦宗在位仅一年多时间,却走马灯似地拜罢了二十六名宰执大臣。其中对危局产生关键性影响者,则是耿南仲、李纲、种师道等人。他们的一些重要的救国之策不被宋钦宗采纳,而一些重要误国之谋却又被宋钦宗采纳,可见此人的心性!
赵恒生母为王皇后,身为嫡长子,身份不可谓不显贵。元符三年四月赵恒出生,赵佶继位三月后便得了嫡长子,朝野欣喜。
不过这位显然不是那么好命之人,生母容貌一般,又是个节俭的性子(若不是拥有这个品质,只怕还成不了端王妃,宋朝皇家最为注重的品质便是节俭,时常都是臣子钱多的没处花,四处摆排场,皇帝则不然,一分一毫的花费都要弄的清清楚楚,简直苦逼。)
依着赵佶风流爱俏的性子,又是个文艺青年,如何会喜欢这样的王妃呢?
可怜王氏出身大家,德容言功半点不差,可只落得一个老妈子的待遇,想想都觉得不甘。
王氏,开封人,其父为德州刺史王藻。哲宗元符二年,十五岁的王氏嫁给当时还是端王的赵佶,被封为顺国夫人。
崇宁二年,王氏又生下皇二女荣德帝姬赵金奴(即崇国公主、永庆公主、荣福公主)。不受宠又高居皇后之位的她,被人诬告说有暧昧不检的行为。昏聩的赵佶竟以此为真,命刑部侍郎周鼎设秘狱追查。结果查来查去,毫无实情,可怜的王皇后受此奇耻大辱后只能忍气吞声。自知理亏的赵佶,这才动了恻隐之心,开始对她产生爱怜。
北宋徽宗大观二年(戊子,公元1108年)十月,王氏病卒,时年25岁,追谥为‘靖和皇后’。
八岁的赵恒和五岁的妹妹成为了没娘的孩子,本身王皇后不受宠,在这捧高踩低的宫中,赵恒母子三人的生活可想而知。
不过有王氏在,赵恒和赵金奴还是有那么点保护的,可惜的是,王氏早早地就被作践死了。
后宫倾轧,并不是两个孩子可以应对的,尽管赵恒是嫡长子,并不会有人直接地要了他的命,不过赵恒的日子过得如何,可想而知。
他的性子懦弱,身子不好,似乎是理所应当之事,生而不教,赵恒能顺利成长,实在不知道是不是老天保佑。
赵恒虽然身为长子,可并不得赵佶欢喜。哲宗无子,这才便宜了赵佶,他当然不想自己死后这个位置便宜了别人。有了继承人的赵佶初时对赵佶还是有那么点喜爱之情的。
不过很快,就不是这么回事儿了。赵恒的性子和赵佶截然相反,赵佶张扬、爱好奢华,尊崇道教,赵恒恰好相反,节俭谨慎。
赵佶一生中子女繁多,光儿子就多大三十一人,成年的有二十五人,其中,他最宠爱的便是三子赵楷。
赵楷生母王氏,为太后向氏身边的女官,赵佶继位之后,成为了赵佶枕边人。
不过相比于另一位的郑氏,王氏得宠的时间很短,赵楷十岁之前,王氏便失宠了。
不过赵楷自小聪明伶俐,尤其喜欢绘画,后来琴棋书画皆精,文艺青年的爹有一个志趣相投的儿子,如何能不让赵佶高兴?父子相类,子肖父,想想都觉得骄傲的不行。
而且这位皇子又是个善解人意的,他自己喜欢绘画,自然也喜欢收藏名家名作,每次得了什么好东西,第一时间便是想着要进给自家皇父。
又一个品质,孝顺!
当父母的,谁不喜欢能有个孝顺儿子呢?
不过赵佶对于赵楷的偏爱还不止于此,赵楷尽管有才,也没有到惊天动地的地步,甚至是绘画上的成就还比不上赵佶。
不过这并不妨碍赵佶的偏心,这位不仅参加了科举,成为了状元(康熙爷去参加科举,也不过是个探花而已),而且还被赵佶授予实职。
大宋立国之后,便有了“宗室不领职事”的规矩,不过赵楷却是个例外:“‘嘉王楷差提举皇城司,整肃随驾禁卫所;兼提内东门、崇政殿等门。’从这时开始;终徽宗一朝,他均提举此司,任期达10年之久。”(皇城司的主要职责是拱卫皇城幷侦察臣民动静;率领数千名被称为亲从官、亲事官、内等子等不同名目的禁卫与侦探)
此举被认为是赵佶在替爱子铺路,当时入主东宫的赵恒心情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