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昏君自救记-第5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
第102章 正德帝2
四朝元老的刘健,赫赫神童出身的李东阳,光明磊落的谢迁,这是朱厚照的辅政大臣。。
时人称:“李公谋,刘公断,谢公尤侃侃。”天下称贤相!
朝臣有贤名,那么不贤不德之人是谁?
爱享乐,贪女色,将东宫当成“百戏场”的当今自然就是那戏文中的昏君了,是不是?
十六岁的少年皇帝哟,日子难过。
不过他绝对不会坐以待毙就是了。
以刘瑾为首的宦官党们已经在皇帝闪烁的言词中,开始为自己谋取足够的筹码了。
至于皇帝自己么,每天在朝堂上妆扮无知小儿,应声虫。回到了自己的东宫之后,这位就开始想法子取乐了。
在宫中模仿街市的样子建了许多店铺,让太监扮做老板、百姓,武宗则扮做富商,在其中取乐。
这是在取乐吗?
是的,就是在取乐,可是完全是取乐吗?朱厚照只是神秘地一笑,并不多做剖白。
可惜的是,即便是这么点小乐子,朝臣们也不会允许皇帝拥有,害怕他因贪玩移了性情。
简直可笑!
不过还没有大婚的正德帝在朝臣们眼里显然就是个无法让人信任的毛孩子罢了。
所以十六道言官弹劾皇帝的折子蜂拥而至,将乾清宫的书桌给占满了。
朱厚照的表情很微妙,似哭似笑,身边的刘瑾只觉得陛下深沉的不像话。
第二天的朝堂,简直就成为了皇帝的批判会,皇帝听的很仔细,很认真,若不是手头上没笔,他甚至都想将这些亲自记录下来,真是太精彩了。
他略微地总结了一下,自己似乎犯下了诸多的大错:一是单骑驱驰,轻出宫禁;二是频行监局;三是泛舟海子;四是鹰犬弹射不离左右;五是内侍进献饮膳,不择而食。
朱厚照回忆起了曾经的自己,是多么的惶恐无助,双手死死地扒拉着冰冷的龙椅,这才让自己不至于失态。
至于现在,这一切落在他眼里,简直可笑。
为了求名,这些人简直不要面皮了。
包括三位首辅在内的大臣们苦口婆心之后,朱厚照才悠悠地开口了,
“沈赉沈大人,昨夜你在万花阁(京城有名的烟花之地)待了两个多时辰方才回府,你是去那里思考国事了吗?”
“李延光李大人,昨夜……”
“费宏费大人……”
……
除了三位德高望重的首辅现在他还没资本抗衡之外,其他人,朱厚照可不会给他们留面子,一个个地单独拎出来,面皮揭下来再说。
这几位往日里都是操守,人品,能力为朝臣钦佩,赞赏、推崇之人。
一个个儿地涨红了面皮,复又似青似白,煞是好看。
当然,也不是没有诡辩之言,不过皇帝压根儿就不给他们开口的机会。
“朕就纳闷了,你们都能有自己的私人时间,怎么着朕就一点儿都不能有呢?朕到底耽误了什么军国大事呢?还是说,又让多少的百姓陷入了灾祸之中呢?为何要‘宽以律己,严于律人呢?’这份儿双重标准为何是独独对着朕呢?圣人之言,都学到狗肚子里去了?
十六道言官,好大的手笔啊!李爱卿,刘爱卿,谢爱卿,三位身为当朝首辅,可有所教朕?”
战火一下子就烧起来了,都是老臣了,都是老油子了。可是愣是没一个人发现过皇帝的真面目。
李东阳,刘健,谢迁三位的脸也是红彤彤一片,好似被人闪了巴掌一般。
真是太解恨了!
虽然知道自己这般作为有打草惊蛇之嫌,可是朱厚照真的是忍不下去了,当然了,他现在底气足足的,一点儿也不想忍!
想到自己脖子上挂的祖传玉佩(系统附身),朱厚照信心更足。
……
最后,这场朝会不欢而散,朝臣们尴尬地至极,老油子们对于皇帝已经产生了忌惮之意,几人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的眼睛里看到了忧虑之意。
一个十六岁的少年啊,怎么会呢?
当然了,让他们更加忌惮的是,陛下手上似乎还有一股子未知的力量,宫中已然由着刘瑾等八人把持了。
他们想要插手进去,难上加难,看来陛下倚重阉宦,已成事实。
大明朝文官,武将,宦官三党,算是并重发展的,就是想要让他们相互钳制,好让皇帝轻松掌控朝堂。
不过能掌握好度的皇帝并不多,常常弄的尾大不掉,麻烦连连,陷入了无线的死循环之中。
朱厚照也不知道自己到底能不能逆袭,不过他想要尝试一次。
反正这一世就像是白捡的一般,不肆意妄为,简直对不起上天的青睐。
张太后听说了儿子和朝臣们对峙起来了,打发人将他请了过去。
后人评价,张氏的贤良淑德几乎能和唐朝的长孙皇后齐平,可见这位的能耐。
可是在唯一的,“嫡亲”的儿子跟前呢,显得有些冷漠,似乎并不放在心上。
朱厚照尽管已经告诫自己不去奢求了,可是呢?还是忍不住地有些期待。
可惜,看到她的面容和冰冷的目光之后,朱厚照觉得周身再一次地被冻住了。
母子二人僵持着,情形有些诡异。
“母亲,言官们弹劾承恩公府肆意妄为,您能私下提点两位舅父一二么?”
这老太太还有好几十年的好活呢,甚至比自己这个当儿子的还长寿了十好几年,所以最后妥协的也只能是自己。
朱厚照看的清楚,想的明白,很是光棍地开口了,置气做什么?有意思吗?
还是算了吧,现在内廷需要稳定,他至少要有一个稍显安稳的大本营在。
“唉,你父皇在世时,都不曾让他们改了,哀家何德何能?皇帝要是看不惯,申斥一二即可。”
朱厚照深深地阖了下眼,呼出一口浊气,
“朕知道了。不知母亲唤儿子过来,所为何事?”
“听说你和朝臣们闹了起来?别任性,你还年轻,要多多听取朝臣的意见才好呢!”
“儿子知道了……”
他也不反驳,直接认了,这倒是让张太后觉得有些诧异,
“既然知道了,就好生地认个错,你还年轻,需要他们辅政呢。”
是呀,上嘴皮碰下嘴皮子,说的多么地轻松啊。
认错不难,可是自己这个当皇帝的脸面呢?
世人不还有一句话么,蹬鼻子上脸,来文雅一点儿的,得寸进尺!
现在朝臣们已经不将自己放在眼里了,再认错,他还能和那些老油子一起愉快地玩耍吗?
朱厚照想的有些多了,所以张太后等了不短的时间,仍旧没有得到皇帝肯定的答复。
不是自己生的,果然养不熟啊!
想到拘禁在浣衣局的郑氏,张太后暗骂道。
“儿子还有折子要批阅,先告退了。”
不接话茬,直接离开了。
承恩公府的情况,他一直都很了解,父亲因为爱重张氏,所以一直都是引而不发,各种维护,背着皇后申斥那两兄弟一二也就罢了。
曾经的朱厚照也是这般做的,可是现在的他,不会了。
外戚从来就不受欢迎,朱厚照觉得,这个时候将张氏兄弟推出来,只怕朝臣们还会欢天喜地地觉得自己这是在变相的给他们台阶下吧。
那就让他们这般地认为吧……
果不其然,听说了皇帝下旨让人查张氏兄弟之事,朝臣们心气儿平顺了许多,看来小皇帝还是知道怕的,并不敢和大家撕破了脸面啊。
正德元年,朱厚照如愿地大婚了。
夏氏,柔弱的女人再次地成为了朱厚照的妻子,他本来不愿意的,可惜,这种事情,压根儿就不是他能做主的。
朱厚照倒也无所谓,夏氏就夏氏吧,总归是她命不好罢了。
不过自己大婚之后,很多事情就比较好办了,至少可以亲政了,对吧?
当皇帝可真可怜啊!什么都不得自专,也不知道那些所谓的大权在握、随心所欲、任性妄为、独断乾纲之类之类的词汇是怎么来的。
既然想不通,那就别折磨自己了,还是来点轻松之事吧。
可惜的是,尽管娶了个媳妇,还不和自己一条心,朱厚照越发地心塞起来。
什么情况都不了解,甚至连问询一下都没有的皇后夏氏,竟然跑到自己跟前劝谏,让自己收敛一些,别胡来。
大意如此,至于具体言语么,自然是委婉许多。
朱厚照前世对这个女人没什么好感,现在竟然也是,他前世甚至就没怎么碰过皇后。
如今,似乎也没有这个兴致!
既然如此,那就好好儿地当个皇后吧,将后宫打理起来,这种事情,就别累着太后了。
看看这俩女人是不是能继续“你好我好”下去,希望能一直和和睦睦的,朱厚照觉得自己也就放心了。
本来就是抱着目的的成亲,自己似乎期望过高,朱厚照冷嘲热讽了自己一通,觉得心气儿平了之后,再次地来到了自己建立的宫中集市上。
夏氏永远也不知道自己就是因为说了几句场面话罢了,因此就一辈子不受皇帝待见,寂寞深宫!
她永远也不知道!
作为皇帝,缺什么都不会缺了女人,现在的朱厚照尽管不会像前世一般,喜好奇葩,什么不良女子,寡妇,人、妻之类的,可是他真的不会在女、色方面委屈自己就是了。
………………………………
第103章 正德帝3
朱厚照将承恩公府给推了出来,朝臣们在试探了皇帝的心思之后,猛烈地向张家开火了。︾樂︾文︾小︾说|
在孝宗皇帝的撑腰下,张家兄弟就没一个干好事儿的,坏到了肚子里流脓的地步了。
只要皇帝下旨严查,这些御史言官们就能将他们三岁时欺负学里幼童之事拿出来说事儿,可见这些人的节操。
既然确有其事,那就着大理寺,刑部,锦衣卫三方联合查查也好。
反正太后娘娘也说了,让自己看着办了,自己就看着办好了,若是没了娘家,太后娘娘还能嚣张的起来?
朱厚照带着几分恶意地想到,不过这外戚么,自然也是不能一下就解决了的,总要废物利用才行。
所谓的“八虎”中竟然真的有和张家往来密切的,也难怪,太后的娘家,多多巴结一二,总有好处。
这位接了皇帝陛下的暗示,去找张家人接头去了,如此如此,这般这般,大明正德年间的第一场风暴,马上就要刮起来了。
张氏兄弟能屹立这些年不倒,除了有够硬的后台之外,也不能否定这兄弟俩的钻营能力。
所谓的朋友遍布京都也不是说说的,很快,几位最先弹劾张氏兄弟的言官们就首先倒霉了,而且还是从内部被人给瓦解了。
言官们互相看不顺眼,彼此之间弹劾,真是好戏一场。
朱厚照瞧的挺乐呵的,不过这张氏兄弟的问题,自然还是要继续查下去的,总归就算是走走过场,也要给天下人一个交代,不是吗?
否则,何以堵住这悠悠众口呢?
这话虽然听上去好听,可是张氏总觉得事情不是那么简单的,她辅佐丈夫这么多年,最起码的政治敏感度还是有的。
不过她并不觉得如今的皇帝能有这样的能耐,所以这才是让张氏觉得纠结的地方。
若真是皇帝要整垮张家,自己有一套应对方案,若是朝臣,自然就要分情况了。
现在整个朝堂简直就是一团乱麻,即便张太后也算是身处其中,一直在关注着这些,可还是有些闹不清楚怎么一下子就乱成了这样子了
皇帝与女色上生冷不忌,可是对于皇后夏氏却是冷冷淡淡的,张太后也弄不懂到底夏氏哪儿不好了,博取不了皇帝的欢心,按理来说,这么个美人儿在侧,按着皇帝之前的德行,早就扑上去了,不是吗
自己亲自挑选的儿媳妇,入不了皇帝的眼,想想也是心塞。
至于另外的两个狐媚子,张太后自然是看不上眼的,可是现在的皇帝朱厚照,似乎是继承了父亲的良好品质,后宫之中的女人甚至比他父亲还少,加上皇后,也只有三个。
不能从儿媳这里入手,她还跑来和自己要宫权,张太后的心情一下子糟糕的不能再糟糕了。
外加上娘家的这么一摊子事儿,简直就让人崩溃,抓狂。
歇斯底里的太后一下子没了当皇后时的气度和从容,让宫人们特别地不习惯。
简直心塞,到底要怎么样呢?
皇帝继位之后,太后就觉得自家哪儿都不顺,现在更不顺了,发了一通脾气之后,她的心情虽然好了一些,可也仅仅是一些而已。
太后在后宫的情况朱厚照自然是心知肚明的,不过他也没上赶着去找虐的打算,听说夏氏去太后宫里了,朱厚照也只是微微一笑,这女人,蠢的够直白。
至于夏氏的下场,朱厚照才懒得管呢。
要说来,夏氏当初劝阻皇帝,倒也是一番好意,可是落在朱厚照的耳朵里,就不是滋味儿了。
现在的夏氏还是弄不明白皇帝为何不喜欢自己,只能四处地钻营,希望能找到一条通关之路。
身为母亲的太后张氏显然就是个很好的攻略人物,身为亲生母子,太后若是喜欢自己,皇帝总会有所改善的,不是吗?
要说她这般想也没错,可惜了。
在太后哪儿受了气,连眼眶都不能红,夏氏回了自己宫中,据说连晚膳都没吃。
能有个比自己更倒霉的,朱厚照觉得心情舒服了一些。
这种变态心理真是不知道算什么!
关于承恩公府的事情总算是有个大框架出来了,张氏兄弟的“光辉业绩”甚多,甚至因为张氏之故,这俩兄弟一点儿遮掩都没有。
被皇帝派下去的人一抓一个准,尤其是锦衣卫,他们的危机感最重,而且是直接隶属皇帝的,所以做事毫无顾忌,也最为卖力。
至于大理寺和刑部,更多的是走过场的感觉,拿不定皇帝的心思,揣摩不准朝中大佬的态度,大家谨慎一点,没问题。
触目惊心的几页纸张,朱厚照难得的产生了一点儿爱民之心,觉得张氏兄弟真是千刀万剐都不足以解恨。
真是遗憾啊,他们显然是不会遭受那般酷刑的。
到底是该流放好呢?还是流放好呢?还是流放好呢?
岭南之地?北寒之地?总归有一处是能让他们喜欢的。
现在就等着朝臣们和张家狗咬狗吧,自己想掌控几个自己人,这些人不腾位置,能怎么办?
如今的杨廷和似乎已经攀上了某些大佬了,他再不动作,只怕是将来,还是要受杨廷和的摆布呢。
朱厚照人生中最恨的就是这位杨廷和了,誉满天下的宰辅大人啊!
而且他还有个好儿子,可是自己呢?别说是儿子了,就是闺女也没见一个,能不心塞吗?
朱厚照觉得,自己有必要让夏氏诞下嫡长子了,虽然夏氏不受自己待见,可是自己真的需要一个孩子,嫡长子。
到时候抱过来自己养着就行了呗。
想好了之后,他也懒得迂回,直接行动就是了。
夏氏还以为自己所做的一切感动了皇帝,让他回心转意了呢,殊不知,朱厚照只是想借她的肚子一用而已。
女人就是这么悲哀,不过她不知情,一副心甘情愿之态。
当然,并不是现在,总要再等等,再等等。
朝堂上吵的不可开交,三位宰辅大人的表情煞是好看,皇帝一副虚心请教的模样,可是涉及到太后的母家,大家还真是不知道该说什么了。
这就是自己颇有风骨的臣子啊!
朱厚照的表情有些微妙地叹道。
“几位爱卿,都是国之重臣,皇父当日将朕,将这大明江山托付给了几位,现在,谁能告诉朕,到底该如何?”
“……”
大家的动容的表情让朱厚照觉得更加地恶心了,你们不是要联合告老逼朕吗?
这一世,朕就不给你们这机会,绝对不会让你们一副“忠贞良臣”的态度离开这朝堂,既然都是一摊烂泥,大家一起臭,一起烂才好呢,是不是?
朱厚照继位之后不到半年,先皇留下的三位辅佐大臣就集体递了折子告老,这是几个意思?
说明了什么问题?
朝野间议论纷纷,都说是因为帝不明不贤,让几位德高望重的老大人心灰意冷,所以才会选择集体告老还乡。
甚至一而再,再而三地告老,曾经的朱厚照没啥经验,可玩不过这些老东西,一再地诚恳挽留,让他们白白地得了一个好名声。
至于现在吗?
朝堂上就是个烂摊子,皇帝也摆明了是个励精图治的态度,难道几位不应该“鞠躬尽瘁死而后已”吗?
难道说大行皇帝的托付在你们的眼里就不值得一提吗?
虽然没有实质上的伤害,可是朱厚照还是觉得心情愉快地不得了,这就足够了,当了女表子还想立牌坊?想得美呢!
朕不好过,你们也别想好过,等朕手头上有人手之后,你们就直接地滚蛋吧,爱去哪儿随便!
正德二年,颇受世人瞩目的张氏一案,终于迎来了最后的审判。
太后娘娘也早就没了之前的那股子傲气,对着便宜儿子好话说尽,然并卵!
只要提及张氏一案,朱厚照要么是转移话题,要么就是跪倒在地,一声不吭。
任由张太后跟一拳打到棉花上一般,无力透顶!
现在的张氏若是还不明白皇帝的心意的话,她这个太后还真是别做了。
甚至为了娘家,张太后还老泪纵横了一回,对着儿子叙起了母子情分。
朱厚照虽然也是感动的泪流满面,觉得母后为了自己,付出了极大的心力,将自己抚养长大,殊为不易!
可惜的是,舅舅一家人真是的是犯下了不可饶恕之过,朕忍着千刀万剐之痛才让人从严处理的。
母后,您别伤心,您还有儿子呢!咱们是一家人啊!
这些话,恶心的可不只是朱厚照一个人,还有张太后,更何况,张太后更甚!
她扭曲的表情让朱厚照觉得特别地爽,要的就是这种虐啊!让你也尝尝!
已经变态了的朱厚照啊!简直不可理喻。
苏轼流放岭南时曾经留下了一首脍炙人口的诗句“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这种好地方,怎么能不让张氏一族人去领略一番呢?
南国风光,和大气朗阔的北方是截然不同的,所以,到了最后,朱厚照顶住了朝臣的压力,硬生生地将死刑弄成了流放。
赶尽杀绝什么的,简直是太血腥了,朕不忍直视,不能让母后伤心啊!
所以呢,背了黑锅的朝臣们还能说什么?
皇帝和太后感情深厚,母子天伦,为张氏求个情么,也不好说什么。
三位宰辅大人真是没想到,皇帝到了最后,竟然轻飘飘地放过了张氏,这和之前的大张旗鼓简直就是虎头蛇尾啊。
三位的眼里现过忧色,谁能想到,才十八岁的少年人,成长的如此之快呢?
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又能如何?
皇帝对于这些人,简直要恨死了,他才不会留情呢,死了一了百了多不好,活着才受罪呢。
流放之后,还有岭南之地呢,哪里才是好地方,让北方人去潮湿的南方住上半年,看你习惯不习惯?
更何况是养尊处优的张氏一家人呢。
虽然太后已经极力地为他们打点了,可是架不住有个猪队友的朱厚照啊。
朱厚照是绝对不会让张家人有好日子过的,咱们拭目以待。
两年时间,和朝臣们各种折腾,各种斗法之外,朱厚照总算是有了一批秘密的人手,这次是真的有了自己人,是**于宦官,文武官员之外的秘密人手。
这让他心情好了很多,而且马上就要出孝了,很多东西都能大肆地折腾了。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谓之孝!”
圣人之言啊,自己也算是大孝子了,朱厚照想到后宫中憔悴的太后张氏,满意地笑了。
反正太后的身体康健,长寿之人,这种小挫折肯定不会为她带来什么大伤害的是不是?
至于浣衣局死了个使女之事,朱厚照沉默了许久,下了密令,让人厚葬就是了。
虽然生了自己,可是架不住没有脑子啊,一副好牌,弄成了今天的这幅局面,真是不知道该吐槽什么了。
尽管是自己的生母,可是黑了心肝儿,烂了肠肚的朱厚照并没有表现出孝顺之意来。
他死了,肯定就是个下十八层地狱的货色!
朱厚照自嘲道。
不过随便吧,老子不在乎!
朱厚照尽管嘴上说着不在乎,可是不管衣服饰品,还是吃喝,似乎都素了一阵子。
其他人莫名其妙,只是太后眼明心亮知道他的意思,只觉得心里堵得慌!
不是亲生的,果然养不熟。老话在理啊!要不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