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昏君自救记-第6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现在嘲笑人家一个二十三岁的小少年,啧啧,人都是这般地双重标准啊!
闲话休提。
皇帝现在主要的责任就是跟着先生们学习圣人之言:以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等共知经筵事,少詹王直、王英、侍读学士李时勉、钱习礼、侍讲学士陈循、侍读苗衷、侍讲高谷、修撰马愉、曹鼐兼经筵官,翰林春坊儒臣分直侍讲。并令礼部进仪注,始定月讲,御文华殿,诏以月之九日行之。续定每月三日,日以逢二为期,每月初二、十二、二十二会讲。以二、八月中旬起,四、十月末旬止,寒暑暂免。
然后过目浏览下朝臣们的奏折,了解一下国家大事。
不过要说起来,这位年幼的英宗和朱厚照的共同点么,还真有,都是没有母缘之人。
朱厚照的母亲据说是宫中的使女郑氏,后来死在了浣衣局,朱祁镇的母亲,表面上是贵妃孙氏,因为生了朱祁镇,使的宣宗皇帝废了当时贤明的皇后胡氏,立了孙氏为后,朱祁镇也由此成为了嫡子,立为了太子。
可实际上呢,朱祁镇的母亲据说是不知名的宫女儿,孙氏借腹生子,借子上位。
现在,宣宗皇帝驾崩,孙氏成为了太后,假子朱祁镇成为了皇帝。
这难道就是自己能一朝变成自己祖宗的缘由吗?
发现真相的朱厚照真想掉几滴鳄鱼泪!
朱祁镇还真是个好孩子,对母亲孙氏,孝顺恭敬异常,对于他的弟弟,朱祁钰,也是爱护有加。
让人赞叹不已。
所以伪儿童版的朱祁镇每天都要在孙氏面前逗乐表孝心,也真是累啊!
朱祁镇面对朱祁钰时,观感就复杂了许多,尽管“土木之变”是朱祁镇自己作死,被瓦剌人俘虏,可是继位之后的朱祁钰是怎么对朱祁镇的?
他也能理解朱祁钰的做法,可是理解和原谅,这是两码事。
尤其是受害者是自己的时候,那是绝壁无法原谅的,好伐!
被软禁了七八年,朱祁钰死了之后,朱祁镇才再次复位,想想也是苦逼。
朱祁钰倒是对于皇帝哥哥错综复杂的心思半点儿不了解,小孩儿觉得大兄很好,乐呵呵地跟在朱祁镇身后,兄弟俩的模样,让很多人感慨兄弟情深。
对此,朱祁镇也只能呵呵。
还能如何?
孙氏也发现了皇帝的变化,总觉得有股子违和感。
要不说女人的心思敏感呢。
好在朱祁镇平时忙,不是上课就是在看奏折,和太后的相处时间还不如和太皇太后来的多些。
太皇太后张氏也算是个奇女子,教导孙子如何看奏折,如何从那些又长又臭的溢美之词中看出大臣们到底想表达个什么东西。
这让朱祁镇觉得特别的新鲜,男人和女人的视角总归是不同的,曾经皇父(这里指的是朱厚照的父亲)也教导过自己如何地看奏折,可是和太皇太后教导的有很大的不同。
朱祁镇觉得新鲜,视角不同,又能发现很多的东西,太皇太后竟然能从奏折中看出朝臣的性格来,朱祁镇诧异的同时,学习的也更加认真了。
他觉得这是自己的福气,并没有因为张氏是女性身份就心存不敬,也没有因为自己如今三世为帝就自傲。
朱厚照,你果然长进了!为自己点赞。
皇帝还是太子之时,就聪慧异常(我发现太子的评价都是聪慧异常,礼贤下士。囧一个。),现在就更加了不得了。
太皇太后欣慰异常,渐渐地“三杨”也认同了她对于皇帝的评价,一时之间,朝野称颂。
这种“自家皇帝(孩子)就是好”的欣慰感让朱祁镇哭笑不得。
少年天子,敏而好学。
就是他身边日后的大奸大恶之人王振都带着几分欣慰,要知道,如今的王振,名声可好。
自正统元年始,朱祁镇开始苦练骑射,他想着,将来瓦剌人再南下的话,自己一定要亲征,洗刷自己几辈子的耻辱,成就一番太、祖,成祖的成就。
就是和父亲比肩也不错啊!
皇帝的这种选择大家也不以为意,毕竟年幼,喜好耍枪弄棒的,大家自觉自己也是从幼年过来的,能理解他。
朱祁镇诡异地拥有了一个广阔舒服的生存环境,这种不科学的事实是建立在朝政不在自己的掌控基础上的。
朱祁镇能说什么?
他除了一日比一日沉稳,一天比一天沉默之外,什么事儿都不能做。
想要亲政,必须得大婚之后才行,所以等着吧。
正统二年,太皇太后张氏并英国公张辅、大学士杨士奇、杨荣、杨溥以及尚书胡焕五位大臣,开始了一场让朱祁镇郁闷的审判。
朱祁镇觉得自己尽管还算看重司礼太监王振,可并没有到偏听偏信的地步。
不过,太皇太后和几位大臣们似乎不能接受皇帝英明神武一般,厉声要除去王振。
王振尽管有野心,也想成就一番“伟业”,可是现在他的野心也没暴涨到那个疯狂的地步。
不过张太后似乎不愿意有人能影响到皇帝,所以要处死王振。
朱祁镇一边觉得憋屈的同时也稍稍地替王振求情了下,没想到,张太后竟然高高举起,轻轻放下。
在朱祁镇以为王振必死无疑时,竟然放过了他。逃过一劫的王振感激涕零的模样,谢恩之后随着众位重臣一同退下了。
“祖母,这是何故?”
朱祁镇并不觉得自己有必要在张氏身边装蒜的必要,所以也问的直接。
“日后你便知。”
张氏笑的很欣慰,朱祁镇郁闷了,日后个鬼啊!最神烦的就是这种打哑谜了。
后知后觉的皇帝回到自己的寝宫之后,这才明白,这似乎就是一场试探,是不是?
难道说自己年纪变小了,智商也降低了?
朱祁镇皱着眉头地想到,地上跪着的感激涕零的王振,半晌儿没等到皇帝的反应,他心里也忐忑啊。
“行了,将你那些小心思收了,滚吧!”
回神过来的皇帝对着王振道。
这位战战兢兢地滚蛋了,不过心却是落到了实处。看来自己还没失宠,大有可为。
正统四年四月,倭船四十余艘,连破台州、桃渚、宁波,大嵩二千户沿所,又攻陷昌国卫,官庾民舍,焚劫一空。
朱祁镇听闻此事,怒火中烧,这个时候的皇帝也顾不上再扮嫩了,连夜地写了平倭条陈,一大早地就跑去张太后处,将自己的条陈递上。
张氏远见卓识,自然是能看出来皇帝的这份条陈不俗之处来。
召集朝中重臣至便殿(偏殿),将皇帝的条陈散了下去,几位大人大呼“太后圣明”。
张氏带着几分欣慰地告诉朝臣:“条陈为皇帝所为。”
朝臣们也是一副欣慰之态,不过他们心中存疑,以为这是太后为皇帝亲政做出的“答辩”。
朱祁镇察言观色,自然是能发现“事实真相”,觉得自己好累,所以说,祖母贤良,朝臣能干,皇帝真心难为!
………………………………
第110章 明英宗2
发现了皇帝难为之后的朱祁镇也并没有后路可退,自古华山一条道,只能拼了。…………
对于朝臣心中的疑虑,太后其实也是有的。她也想知道十一岁的皇帝到底是如何写出这份条陈来的。
朱祁镇清咳两声,压住了自己久违的紧张,然后条理清晰地开始解释。
“自大明立国以来,海寇和倭人联合,在东南作乱,是以太、祖设下了‘禁海令’,至成祖时……”
洋洋洒洒一番话说完,他也顾不上众人的惊诧,从内侍手中接过了茶盏,一饮而尽。
话说多了,嗓子干啊!
太后和朝臣们如出一辙的表情算是让朱祁镇满意了,别拿朕当孩子了,都十一岁了,真心不想再继续地被当成不懂事儿的了。
装嫩也是很费力气的,很累的,好伐!
太后一脸地欣慰,朝臣们一脸的敬佩。
然并卵!
该怎么做,大家继续怎么做,尽管条陈被内阁拿走了,并且执行了,不过皇帝继续当自己的稚子,朱祁镇总算是明白了。
所以他得继续成为稚子,继续地当个傀儡,等到太后驾崩,老臣退位,才是自己的朝堂。
朱祁镇的第一次试探之旅,结束。
正统五年,“三杨”之一的杨荣请准回乡展扫先墓,事毕返京,途经杭州武林病卒,年七十。
长孙杨泰侍侧含殓,护行内侍阮江讣告京师,朱祁镇恸悼,辍朝视一日,赠封光禄大夫左柱国太师,谥文敏,派礼部尚书胡濙谕祭,命阮江护丧回葬故土。
“三杨”成“两杨”,王振逐渐地开始掌权。这也是朱祁镇的无奈之举,没法子之下,只能利用外力来达成自己的目的了。
至于王振是否坐大,是否威胁皇权,他也顾不上了(才没有)。
对于孙儿的作为,张太后似乎一副痛心疾首之态,可是朝政仍旧掌握在她和“二杨”手中。
朱祁镇能说些什么?总觉得自己是个孩子,不大靠谱,他除了呵呵哒之外,都懒得吐槽了。
正统七年,朱祁镇的妻子人选经过重重选拔,终于决定了下来,海州钱氏,比朱祁镇年长一岁。
她的曾祖父钱整,是成祖朱棣做燕王时的老部下,任燕山护卫副千户,一直对成祖忠心耿耿。祖父钱通官至金吾右卫指挥使,父亲钱贵继承了祖传的武职,多次随明成祖、明宣宗北征,凭借战功升至都指挥佥事(正四品)。
说起来也算是官宦世家了,也不算寒酸了,是不是?
只能说各人的标准不同,钱氏的出身在正儿八经的高门大户眼里,就是寒门出身。
不过既然是太皇太后定下来的人选,别人也无权置喙。
正统七年五月初三,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为副使,持节至钱府行纳采问名之礼;
五月初七,成国公朱勇为正使,少保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杨溥、吏部尚书郭剌为副使,持节再至钱府行纳吉纳徽告期礼;
五月十九日,英国公张辅为正使,少师兵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杨士奇、户部尚书王佐为副使,率领仪仗大乐和放置着皇后册宝的龙亭以及文武百官,再至钱府行发册奉迎礼。
大明朝第一次帝后初婚礼于正统七年举办完毕,此之前的皇帝们早在即帝位之前就已经完成了终身大事,册后只不过是登基以后过过场面而已。
所以,这次皇帝大婚的场面十分盛大,朱祁镇迎来了自己的皇后。
至于平民女周氏,还是继续做她的民女好了。据说生了朱见深的贵妃周氏是皇帝狩猎时,从百姓家里直接带回宫里去的……
至于继承人,果真钱氏生不下来,总会有别人的,过到钱氏名下就好了。
朱祁镇打算的很好,不过事实不按着他设想的来啊。
成婚半载,钱氏竟然怀孕了,这简直就是什么?
反正皇宫内外,一片沸腾。
太皇太后张氏在一脸的欣慰中谢世。
正统七年十月,太皇太后谢世。能看到钱氏有孕,这位也是欣慰的。有遗诏勉诸大臣辅佐皇帝笃行仁政,语甚诚恳,与仁宗合葬献陵。
朱祁镇觉得天空似乎明朗了许多。
“瓦剌人贪图朝廷赏赍,入贡人数超过五十人的规定,骤增至二千余人,在同供亿之费竟至三十余万,屡加敕责而仍不加约束。
其使臣所过又多杀掠,邀索财物不成,便动辄挑起衅端。正统七年(1442)春,英宗以贡使太多,限只许三百人入关。
冬十月,至大同之使臣仍有二千余人,旬日之后又来百余,英宗下诏姑且接纳之。其使臣暗中以马易弓者,不可胜计。”
“欺人太甚,瓦剌人狼子野心,朕总要收拾了他们不可!”
皇帝大发雷霆,不过并不是在朝堂,而是在书房。不过身边陪伴皇帝的已然不是王振了,而是另一位宦官曹吉祥。
王振被诛,究其原因么,就是偷偷地毁了一块儿碑,不过被皇帝给抓了个正着(早就在这儿等着你了)。
明太、祖朱元璋为了预防宦官专权,危害国家,专门制造了一块儿碑文,上书“内臣不得干预政事”八个大字,来提醒和限制官宦的权力。
太皇太后去世,王振认为皇帝信任倚重自己,之前的那点谨慎都丢到了脑后,然后偷偷儿地去毁碑。
不料被“英明神武,料事如神”的皇帝给抓了个正着。
王振血溅当场,伏诛!
王振被诛,杨士奇等人欣慰不已,皇帝远小人,亲贤臣,明君所为。
这种夸赞在朱祁镇看来,一文不值。不过为了一个好名声,他还不得不咬牙谦逊两句,真是胃疼!
亲政之后的朱祁镇总算是能做点什么了,经过了王振的搅和之后,朝臣们对于皇帝的要求也降低了不少,似乎只要他不乱来,不重用宦官,一切都是他说了算。
朱祁镇对于这种情况,还算比较满意。
皇帝越级提拔了于谦为兵部尚书,大肆地修武备,招募练兵,其用心一目了然。西北之患!
原兵部尚书邝(kuang)野五十八岁,也不算年轻了,入内阁。
驸马都尉井源驻守大同。井源战功卓著,能征善战!
正统八年,翰林院侍讲刘球应诏陈十事,这位一下子也成为了皇帝眼中的红人,逐渐取代四辅臣的地位。
朱祁镇发现,做一个好皇帝远比做一个独断专行的坏蛋皇帝要难上许多。
尽管自己提拔了许多人,也渐渐地冷落了许多人,可是和朝臣的对抗一直都存在,都是周而复始地在重复那些步骤。
时间久了,他也觉得厌烦啊!
正统八年八月,朱祁镇的嫡女降生,钱氏的第一胎是个女儿,让人未免失望的同时很多人也松了口气。
只要不是嫡长子就行,说不定其他人还有机会。
尽管是个女儿,朱祁镇的心情还不错,只要钱氏能生,儿子总会有的。
钱氏为人谦逊谨慎,朱祁镇还算满意。后宫还算安稳,也不怕太后出来作妖,朱祁镇也乐得孝顺孙太后,子孝母慈,大家一起演好这场戏。
至于他的弟弟,朱祁钰,两人的关系渐渐地淡了下来,毕竟皇帝忙,也没多少的空余时间,“不知不觉间”两人就越走越远了。
朱祁镇的心思复杂,远了也好。
朱祁钰为郕(cheng;二声)王,做个闲散王爷倒也好。至少现在的朱祁钰是没有野心的。
所以,朱祁镇对于这个弟弟还是很放心的。
正统九年,多灾多难的一年,苏州府风雨暴至,平地水溢数尺。太湖水高一、二丈,沿湖人畜庐舍无存,渔舟漂没凡尽。松江大风雨,湖海涨涌,近海居民有全村漂没者。宜兴大风拔木,水溢漂没千余家。十二月,松江府又降大雪,连续七昼夜,积一、二丈,居民不得出入。
镇守陕西右都御史陈镒奏:陕西州县数月不雨,麦米俱伤。民之弱者鬻男女,强者肆劫掠。
说白了,就是南方大雨,北方大旱,日子简直没法过。
开仓赈灾,施药散粥,减免税赋,朱祁镇忙了个昏天暗地。
正统九年三月十四日杨士奇卒,年八十。赠太师,谥文贞。
“两杨”只剩下一个了。可惜对于皇帝来说,他们早就不是障碍了。
皇帝也没有什么高兴或者不高兴,反正没了杨士奇,还有其他人,总归不会让自己随心所欲就是了。
“正统十年也先侵略哈密,围其城,杀其头目,虏掠人口。瓦剌破三卫,胁朝鲜,边将知其必为大患,奏报朝廷,上怒而击之。”
瓦剌人越发地没有节制了,朱祁镇觉得自己也做好准备了,一方面加紧修长城,另一方面,准备出兵西北了。
至于亲征,朱祁镇呵呵了,亲征毛线,他绝对是走不出北京城的。
这一点,所有人保证!(群臣的自豪脸)
正统十年,始定京城九门各门名称。分别为崇文、宣武、朝阳、东直、正阳、阜成、西直、安定、德胜。
皇后钱氏又传来了喜讯……
………………………………
第111章 明英宗3
时隔一年多,长公主三岁(虚岁)时,皇后娘娘再次有孕,前朝后宫一片欢腾庆贺。本文由 。。 首发
最起码,朱祁镇是挺高兴的,女儿他也喜欢,可是架不住女儿不能继承皇位,不成传承国祚啊。
所以,儿子必须得有,而且还只能是嫡出的。
为什么非得是嫡出的呢?
看看大行皇帝的第一任皇后就知道啦,就是因为她无子,所以当时为贵妃的孙氏才能借子上位,逼着皇帝废后,立了自己为后,而她的儿子,两岁的朱祁镇成为了太子。
也就是如今的皇帝!
太子一朝即位,孙氏成为了天下最尊贵的女人,可先皇的原配发妻呢?
日子过的凄凄惨惨,之前张太后在朝时,对于这个儿媳还颇为怜惜,能护着她。可是张太后驾崩之后呢?
朱祁镇就生怕自己的妻子钱氏重蹈覆辙,原以为钱氏不能生,想着将来借腹生子,抱到她名下,充作嫡子养。
现在倒好,钱氏的身体没问题,大妞妞已然三岁了。
她又有了身子,只盼着能是个儿子,大明朝的下一任继承人就算是有了。
对于钱氏,朱祁镇起先还真没有为她考虑过这么多,不过帝后大婚之后,日常的相处下来,发现这个女人是真不错。
尽管是小家碧玉出身,也没有多少的学识、高谈大论,不懂什么诗词歌赋,可是为人真诚!
钱氏待人以诚,这实在是个优点,尤其是对朱祁镇很管用,他周围虚伪之人也太多了些。
和那样的人周旋,耍心眼,回到后宫,和钱氏待在一起,他总是能觉得整个人放松下来。
皇帝也是人,也会觉得累,能有个倚靠放松的地方,实在是大善。
而且这个人和你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永远不会背叛你,朱祁镇的心情就更甭提是多美好了。
他也开始真心地替钱氏打算了,能有个嫡子,即便将来自己有个万一,钱氏的日子也好过些。
傻女人,没了丈夫,再没了儿子可怎么活?(一秒变言情)
现在倒好,钱氏再次有孕,朱祁镇比谁都高兴。
皇后有喜,皇帝的心情比较好,看谁都顺眼,即便是时不时骂自己几句,写折子死谏之类的国子监祭酒李时勉都能赢得皇帝的一个笑脸。
平日里皇帝都是爱答不理的模样,现在猛地柔和下来,李时勉还心惊胆战了几天呢。
尽管他爱上谏,他爱写折子批评皇帝,可是李时勉认为自己是对的,一心为公,没有半点儿私心,所以心里不怕,死了就死了,还能“一片丹心照汗青”。
皇帝对他的态度不好,李时勉也能理解,谁喜欢听别人天天说自己,骂自己?
所以,冷不丁地皇帝给了个笑脸,李时勉反而不习惯了。
朱祁镇似乎是发现了什么了不得的一样,三不五时地就在李时勉跟前露个笑脸,看着他一脸的便秘样,心情更好了。
皇帝,你也就这么点出息!
一年之后的正统十二年,李时勉选择了致仕回乡,不过临走前还恶心了朱祁镇一回。
上疏谏言:务必亲君子,远小人!
朱祁镇恨不得将已经上了船的李时勉给抓回来,然后糊他一脸唾沫才好呢。
不过看在老头一片好心的份上,朱祁镇只能自己忍了。
三年之后,老头子李时勉卒,年七十七。谥文毅。倒是和他刚鲠,以天下为已任的性子相符。
正统十二年,大同总兵官武进伯朱冕、侍郎沈固等上疏建言御虏之策:一为守,每秋即收田禾窖藏,老弱尽入城寨。二为战,大同兵分为三路,若遇小寇,则一路抵御;若遇大寇,则三路丞援。三为劫、虏昼驰夜宿,选锐士夜劫其营,斩获重赏。四为追,虏得利出塞,负重行迟;不得利则疲困。或据险设伏,或分兵追击。五为选将练兵,保持士气。六为加强兵器,备战车炮弩。
朱祁镇觉得挺有道理的,外加上如今固守大同的井源传回来的消息,大明加快了各种部署,总归要让也先吃个大亏,揍的他呼爹喊娘才行。
皇帝动动嘴,朝臣跑断腿,兵部尚书于谦等人倒是开心,陛下心存大志,大家就该同心戮力,为君尽忠。
钱财花费了无数,新式大炮总算是建造了出来,秘密地运往大同等地。
不过这个时候,西南竟然也不太平了,麓川土司思机发(缅甸宣慰使索思任发之子)开始在西南折腾。
竟然在这样的关头,竟然在自己要和也先火并的关头闹事儿,朱祁镇觉得分分钟不能忍。
命都督同知聚佩平蛮将军印,充总兵官,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士十五万人征讨思机发,复又命令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侍郎焦弘督饷。
正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