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昏君自救记-第6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命都督同知聚佩平蛮将军印,充总兵官,率南京、云南、湖广、四川、贵州官军士十五万人征讨思机发,复又命令靖远伯王骥总督军务,侍郎焦弘督饷。

    正统十二年十月发兵,两月之后,大明三军抵达金沙江,渡江直抵孟养,斩杀无数,思机发死于乱兵之中。

    大捷的消息传来,朝野振奋,能在和蒙古瓦剌大战之前,迎来喜讯,激励军民,实在是大善。

    最主要的是,这一战不仅是平定了思机发,而且还极大地震慑了南越其他部落(自古汉人无渡金沙江者,今王师至此,真是天威),省的这些人成天地当大明是块儿肥肉,今天你也扣边,明天我也出兵,烦不胜烦。

    正统十四年,让朱祁镇热血沸腾的一年终于到了,也先率部先寇大同,至猫儿庄;脱脱不花进犯辽东;知院阿剌寇宣府,围赤城;又有一路专攻甘州。

    这次,一直装成绵羊的大明大军彻底地给了也先一个良好的教训,外加上也先的部下阿剌知院的背叛!

    双方夹击之下,也先只能仓皇逃窜,至于脱脱不花战死,瓦剌部再次陷入内乱之中,后来分裂成为了杜尔伯特部和准噶尔部

    也先虽然并没有丧命,不过身受重伤的他也只能带着轻骑逃往西域……

    战争直接呈一面倒的趋势让朱祁镇在振奋的同时也有些惊讶瓦剌人的不抗打。

    所以说,前世的朱祁镇被俘,完全是因为王振太作,以及自己太无能所致,对吧?

    这样的结论真是太过伤人,好在现在的朱祁镇不是原版,也不会觉得特没面子,特跌份。

    朱祁镇抱着新得的儿子,笑的欢畅。

    这次,打仗赢了,钱氏得偿所愿地诞下了皇长子,朱祁镇真的觉得自己就是人生赢家了。

    犒赏三军之后,皇帝又干了一件让朝野觉得大快人心之事,司礼太监曹吉祥被诛!

    原因么,在他置办的私宅中,搜出了很多的武器,当然还有私兵。

    这说明了什么?这人有异心啊,有反心的,这样的人物竟然是在皇帝身边的司礼太监,想想真是太可怕了。

    至于曹吉祥是不是真的这么傻,藏武器和私兵,谁也不知道,反正命令是皇帝下的,人是锦衣卫抓的,朝臣们只是欢庆阉宦伏诛,其他的一概不去深究就是了。

    曹吉祥被诛,朝臣们欢欣雀跃,皇帝又一次地被“圣明”了。

    曹吉祥搜集受贿的金银珠宝成为了皇长子的私库之物,当然,长公主也有一份,皇帝尽管不缺儿子闺女的,不过能多一些,他也不嫌多是不是?

    长子朱见浚封太子,闺女封为嘉安大长公主,这是景泰元年之事。

    朱祁镇解决了南北之患后,开始了养孩子的安逸日子。他发誓,自己临死之前,一定要留下遗言,大明后宫,永远不许进姓万的女人。

    不管是宫女还是什么,都不能姓万。

    这和清朝不许叶赫氏女人入宫的流言倒是有的一拼,不过最后叶赫氏还是入宫了。

    现在,就是不知道朱祁镇的这道遗命能是个什么样子了。

    不过防女人还不如教育好儿子呢,只要朱见浚自己贤明,能把持的住,就算是来上三十个万姓女子,也都无法危害大明江山,不是吗?

    当然,道理朱祁镇也明白,不过是为了求个心安罢了。

    皇帝的这些胡思乱想无人得知,太子殿下目前还在襁褓之中。

    渐渐地,朱见浚又多了几个庶出的弟弟,朱见泽、朱见潾、朱见湜、朱见治、朱见淳、朱见澍、朱见沛。婴儿潮过去之后,朝臣们总算是不为皇帝陛下的子嗣问题操心了。

    至于闺女,倒是一直都是嘉安一个,是皇帝的掌中宝。

    太子朱见浚的性子平和,为人谨慎,宽和,信任别人,话说的急了,有些小结巴,不过皇帝并不觉得这是个毛病,反而鼓励儿子多说话。

    这种并不是生理上的疾病,而是心理障碍,这番话朱祁镇尽管不明白,不过系统给出的解释就是如此。

    所以他耐心地陪着儿子,鼓励儿子多说话,多联系,渐渐地,朱见浚逐渐地恢复了正常。

    不过钱氏很自责,她第一次发狠,太子属宫的宫人大面积换人。

    朱祁镇倒是欣慰钱氏的干净利落,宠了她这么些年,总算是有长进了。

    朱祁镇活到了朱见浚十八岁,将江山交给了刚刚与吴氏女大婚的太子手上,撒手人寰。

    留下遗命:万氏女,不可入深宫。

    后人百思不得其解,怎么研究都觉得英宗皇帝是莫名其妙。不过朱家子弟中,朱见浚这一支却是一直遵守这个奇怪的遗命,从不与万姓人家婚嫁。
………………………………

第112章 唐肃宗1

    唐肃宗李亨(711年—762年),初名李嗣升、李玙,唐玄宗李隆基第三子,唐朝第七位皇帝(不算武则天和殇帝李重茂),756年—762年在位。 章节更新最快

    初封忠王。公元738年被立为太子,改名李亨。安史之乱起,被玄宗任为天下兵马大元帅,领朔方、河东。平卢节度使,负责平叛。唐玄宗西逃,他在马嵬坡为百姓所留,与玄宗分道,北上至灵武。

    公元756年七月十二日,李亨在灵武即位,史称肃宗。先后于至德二年(公元757年)6月、10月收复京城长安、东都洛阳。唐肃宗曾与回纥兵约定:“克城之日,土地、士庶归唐,金帛、子女皆归回纥。”致使洛阳遭受很大的破坏。

    唐肃宗命郭子仪与李光弼等讨安史,使唐朝危而复兴。在位7年,762年在宫廷政变中惊忧而死,终年51岁。

    ————————以上来自百科

    “聪明强记,属辞典丽,耳目之所听览,不复遗忘”、“仁爱英悟,得之天然”的李亨,在杨广看来,就是个懦夫!

    为了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这位竟然两度休妻,懦弱的让人不忍直视。当然,在他自己看来,这是谨慎小心的表现。

    成为刚封为太子的李亨,杨广心中憋屈(李家人果然没一个好东西)。

    不过好歹还有的救,有足够的时间让自己折腾。

    请跟我默念:系统在手,天下我有。(乱入的系统飘过……)

    开元二十六年七月,李亨成为了大唐的太子殿下,妻子韦氏为太子妃。

    一朝成为太子,也不知道是欢喜傻了还是吓傻了,总之,壳子里换了个灵魂!(有个一天杀三子的爹,能不怕么?)

    一代暴君杨广重生。

    他要面对的敌人不仅仅是高高在上的皇帝,而且还有来自朝中的敌视。

    敌人的来头甚大,宰辅李林甫!

    李林甫出身于李唐宗室,是李渊叔伯兄弟李叔良的曾孙。善音律,无才学,会机变,喜钻营。也算是自家人,皇帝能信任他,可见并不是无缘无故的。

    这位一度以为自己推荐的寿王李瑁会成为下一任的太子。毕竟皇帝最疼爱的女人是武惠妃(武则天的侄孙女),至于儿子中么,自然就是武惠妃之子,寿王李瑁了。

    可惜的是,皇帝也不知道是个什么心思,李林甫并没有揣测明白,竟然封了忠王李玙(后来才更名为李亨)为太子。

    (皇帝立忠王为太子,原因有二:李玙是实际上的长子,立嫡长的原则下,选择李玙是理所当然的。

    其二,李瑁虽然为爱子,不过是爱屋及乌的结果,武惠妃如今已经死了,他对于这个儿子的感情自然就没多少了,可见其心性之凉薄。)

    这下子,压错宝了,至于与他交好的武惠妃也与开元二十五年亡故。

    李林甫尽管已然为相,权倾朝野。可是为将来计,深惧太子找他麻烦,自然是要先下手为强的。

    太子妃韦氏之兄韦坚此刻为长安令(相当于现在首善之地的市长),以能干闻名。

    李林甫一边以皇帝的意思把持朝政,另一方面,私下里与太子妃韦氏之兄韦坚交好,二人过往丛密。

    杨广这个时候还真顾不上来自李林甫的算计呢,他现在在应对太子的功课。

    作为太子,每天要听先生们讲经,讲儒家经典,讲圣人之言。

    当然,还要跟着武科师傅(不是师父)学习骑马射箭,这些功课基本上就能将他的所有时间占完,甭提有什么交际了,应付这些就花费了他所有的精力了。

    好在原主在学习方面,一直都是优等生,应付的倒也不错。

    当然,他顾不上李林甫还有另外一个原因,他要熟悉东宫属官,彻底地掌握东宫的一切,为自己营造一个安全的后方,省的不断地起火,起火,起火。

    最后弄的跟原主似的,不断地和妻子割袍断义(休妻),割袍断义(休妻)。

    简直脸面丢尽了,尽管太子之位保住了。

    而且这个时期直到天宝四载,对于自己来说,是难得一段平和时间,高高在上的皇帝对于太子也没有多少的防备之心,至于李林甫,似乎还在试探准备阶段,所以彼此之间并未有什么明目张胆的刀兵相见。

    他要好好利用这段时间,积攒足够的力量,然后一朝让这天下变换了颜色才行!

    反正李隆基自己不也是搞政变爬上去的吗?那么以彼之道还使彼身,咱也这么办,不也挺好?算不算是一种轮回呢?

    自开元二十七年开始,大家(唐时对皇帝的称呼,同宋时的官家)开始频频召寿王之妃杨氏入宫。

    一同缅怀逝去两载的武后(武惠妃死之后,追封为后),(森森地诡异感,和儿媳妇一起缅怀妃子什么的)对于朝政,悉数委托与知情识趣的李林甫处置。

    当然,陷入了寂寞空虚冷的皇帝也是顾不上太子的,太子一向又是个安分守己的,他也不觉得太子会有什么心思。

    杨广觉得自己有些龌龊,不过此事并不只是自己参与了,还有皇帝身边的红人高力士积极奔走,这才成功的,所以,也怨不得自己,是吧?

    毫无诚意地替自己开脱了几句之后,就彻底地将什么寿王妃杨氏给抛到了脑后。

    他与自己从小一起长大的王忠嗣,皇甫惟明等人渐渐地感情深厚了起来。

    这也正是算计他的李林甫想要看到的,就怕太子木愣,一点儿动静都没有,只要他有动作,自己就能将他扯下来。

    当然,李林甫也不是只盯着太子这一处就算完事儿了,他要忙着处理朝政,忙着在朝堂上和人斗智斗勇,忙着应付朝政,忙着应付皇帝。

    李林甫好忙,所以精力不足也是有的。

    言而总之,总而言之,杨广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来壮大自己。

    当然,这一切都要注意保密,一切都要小心从事,省的走漏了风声,招来了外面的目光,尤其是高高在上的皇帝的注视,那就大事不妙了。

    皇帝之所以让李林甫咬着太子不放,为的是什么?

    不就是双方斗来斗去,自己正好居中调停,轻松掌控朝堂吗?

    现在的皇帝年岁也不小了,马上六十的人了,精力难免不足,再者说了,他还忙着享乐,玩、女人呢。朝政是什么?能吃还是能看?

    杨广一方面低调为人,一方面怒刷太子太傅诸人的好感,为自己的将来赢得更多的支持。

    当然,李氏王朝有血腥的先例,玄武门之变时间长了些,可是当今不就是政变上位的,这次才多久呢?他也不怕自己的行为会被诟病。

    开元二十八年十月,与寿王李瑁成亲五载的杨玉环离开寿王府,来到骊山,玄宗令她出家为女道士为自已的母亲窦太后荐福,并赐道号“太真”。

    “寿王妃杨氏,素以端懿,作嫔藩国,虽居荣贵,每在精修。属太后忌辰,永怀追福,永敦宏道之风,特遂由衷之请,宜度为女道士。”

    睁着眼睛说瞎话也不过如此了,不过是想着武曌就是出家为尼,然后又被高宗皇帝纳入后宫,这位依葫芦画瓢,照样来一份罢了。

    连点儿创意都没有,简直了。

    一场感动后世的旷世之恋发生在自己眼前到底是个什么心情?

    杨广此刻恨不得戳瞎了自己的双眼了事!

    众人的暧昧神色,讳莫如深的表情,杨广自己么,无语至极。

    紧接着,杨氏以“娘子”的身份堂而皇之地出现在了后宫之中。

    呃,还算隐秘,此事是该知道的都知道,不该知道的都不知道。

    第二年,宁王李宪卒,寿王李瑁因为在伯父家长大,李宪与其妻元氏对其有乳养之恩(几乎是当亲儿子养大的),所以李瑁禀报了皇帝之后,开始了守孝生涯,深居简出,一般都不大露面。

    杨广竟未曾在大庭广众的局面下见过这位十八弟,心情复杂。

    开元二十八年,天下县一千五百七十三,户八百四十一万二千八百七十一,人口数四千八百一十四万三千六百九十。西京、东都每斛米值钱不过二百文,一匹绢也一样。海内富安,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虽行万里,不拿兵器。

    开元盛世,到达了巅峰,已经在走下坡路了,十大节度使,经略使的设置使的朝廷空虚,各地的节度使壮大,为将来埋下了祸患。

    杨广只恨不得马上进入天宝年间,让人热血沸腾的日子即将降临。

    当然,这仅仅是对他来说,至于别人,还不一定是不是灾难呢。

    不过他是猪脚,也不用管别人的态度了。

    积蓄着力量,静静地等待吧!
………………………………

第113章 唐肃宗2

    唐初沿北周及隋朝旧制,重要地区置总管统兵,旋改称都督,惟朔方仍称总管,边州别置经略使,有屯田州置营田使。

    唐睿宗景云元年(公元710年),丁酉,以幽州镇守经略节度大使薛讷为左武卫大将军兼幽州都督,节度使之名自讷始。景云二年,贺拔延嗣为凉州都督充河西节度使,节度使开始成为正式的官职。

    至玄宗开元、天宝间,北方逐渐形成平卢(今辽宁朝阳)、范阳(今北京河北一带)、河东(山西西南)、朔方(今宁夏灵武一带)、陇右(今甘陕一带)、河西(指甘肃、青海两省黄河以西的地区)、安西四镇、北庭伊西8个节度使区,加上剑南、岭南共为10镇,始成为固定军区。

    节度使受命时赐双旌双节,得以军事专杀,行则建节,府树六纛(dao;四声)(大旗之意),威仪极盛。节度使集军、民、财三政于一身,又常以一人兼统两至三镇,多者达四镇,威权之重,超过魏晋时期的持节都督,时称节镇。于是外重内轻,节度使拥兵自雄,越发地不将朝廷放在眼里,渐渐地,朝廷也失去了对于地方的控制,贻患无穷。

    开元二十九年,韦坚替代韦光乘为朔方节度使;开元末年,皇甫惟明出任陇右节度使。

    杨广尽管需要军队,自觉自己也能掌控的了韦坚和皇甫惟明。

    不过各地的节度使坐大,这真是个让人头疼之事。

    尤其是日后范阳起兵的安禄山,真是让人头疼!

    当然,其他的节度使也没有几个好东西就是了。

    秘密掌握了北庭禁军的杨广觉得,自己有必要趁着事情还没有乱到一定的程度之前,先下手为强。

    玄宗时期,禁军分为南北两部分,北庭禁军一般都是直接听命皇帝的,拱卫宫廷。

    掌控了北庭禁军,杨广觉得自己可以,最起码能在东都掀起一场风波了。(西京、东都,从天宝元年开始,玄宗就一直居住在东都了,两都制,两者并重。)

    李林甫也觉得差不多该是时间慢慢地试探太子殿下了,他掌控了越来越多的资料,几乎能一下子扳倒太子。

    只是李林甫也深知大家的性子,并没有采取这般激进的策略,反而是慢慢地打击。

    今天弹劾一下,明天弹劾一下,慢慢地将他在皇帝心中乖巧的印象抹去再说。

    杨广对于这种无聊之事并没有多少的惶恐之意,皇帝让他上折子自辩什么的,杨广都懒得做,让幕僚起草,抄录,然后送上去了事。

    尽管身边有个可以模仿笔迹的人有些危险,不过杨广却是信心十足,一点儿也不怕背叛。

    对于李林甫弹劾太子之事,朝堂上还是有很多人不爽的,一国太子,关于社稷传承,轻忽不得,所以李林甫的弹劾尽管安排的挺好,可架不住有人早早儿地通风报信啊。

    一般弹劾的折子送上去之后,杨广这边就能收到消息了。

    基本上,这边有弹劾,那头很快地就有人主动地站出来替太子辩白,甚至是皇帝倚重的大伴儿高力士都会时不时地说几句太子的好话。

    忙着宠、幸杨氏姐妹的皇帝,也有些烦李林甫无中生有,偶然间也会斥责一二,让他少生事。

    杨氏姐妹因为妹妹杨玉环的得宠后,她的三位姐姐因为皆有才貌,获得了皇帝的宠幸,且封为夫人:韩国夫人,虢(guo)国夫人,秦国夫人。

    四姐妹并承恩泽,出入宫掖(ye);势倾天下。

    所以说,杨广才会在听到人家说皇帝和杨玉环是真爱时,想吐的缘由了。

    杨广并不知道正儿八经的爱情到底是个什么模样,不过明显,玄宗的这种行为和爱情无关。

    少玷污爱情这两字了。

    “生女勿要悲酸,胜男勿要欢喜”;“男不封侯女作妃,君看今女作门楣”。

    杨家靠着四个闺女,终于飞黄腾达了,杨国忠也因为和虢国夫人(杨玉环的二姐)的裙、带、关系(据说她和杨国忠有一、腿),爬了上来。

    小赌徒(杨国忠为发迹前,就是个赌徒)也能和太子殿下平起平坐说话了?

    杨广眉目冷凝,盯着有些傲然的杨国忠想到。

    太子不高兴,你也只能不高兴,捏着拳头离开的杨广如是想到。

    所以,只要成为万人之上的天子,你才能有话语权。

    天宝二年,夜晚黑的有些不正常,宵禁之后,东都一片肃静。

    这样寂静的夜晚,内城火光冲天,马蹄声震震。各家各户,门庭紧闭,生怕一不小心就招来杀身之祸。

    好在这些人训练有素,并未侵犯平民之意。

    李林甫其实也算是个人物,自处台衡,动循格令,谨守格式,百官迁除,各有常度。

    忙着处理朝政的李林甫这个点儿还没有休息,被外面的动静惊动。

    看到一脸坚毅的韦坚时,他还能不知道发生什么事了吗

    倒也真是个聪明人,态度良好,十分配合地成为了阶下囚。

    他也韦坚的关系不错,所以并不认为韦坚会为难他。

    李林甫料事精准,韦坚确实没有为难他,只是限制了他和府上的行动。

    许进不许出,周围别说是人了,就是只鸟也飞不出去。

    两人独居书房,开始泡茶畅谈了。

    尽管知道自己的将来也许不妙,不过总不能坐以待毙,挣扎挣扎,也是应该的。

    他现在倒是庆幸自己之前交好韦氏的举动了,看吧,天无绝人之路!

    再者,自己出身宗室,即便是太子想要杀人,总也要顾忌一二的。

    韦坚毕竟年轻些,城府不如李林甫也是有的,眉眼间有些激动雀跃。

    “太子殿下好谋算!”

    “这还要多谢李相相助!”

    韦坚如是回道,真心不是嘲讽。

    也是,如果不是此人一手把持朝政,皇帝那边半点儿不关注朝堂,他们的许多动作还真是没法子迅速展开呢。

    现在看来,太子殿下若是能成功,说不定还真是要好好儿地谢谢这位宰辅大人呢。

    有了他的瞒哄,皇帝天天醉生梦死,大家私下做点什么,真是方便至极。

    杨广一身戎装,白马长枪,各处人马控制了东都之后,他才将整个儿大明宫围了起来。

    皇帝竟然一直高枕安睡,没有被惊醒,真是不可思议!

    只有高力士知道为何皇帝深睡不醒。

    这位忠心耿耿的老太监想哭,只是现在还能找的到坟头吗?

    第二天,朝臣们听着皇帝禅位太子的旨意,心下狠狠地颤了一下。

    当然,朝堂上包括李林甫在内的很多人不见了踪影,也是让大家伙儿心惊的缘由之一。

    只是太子笑的志得意满,皇帝表情有些勉强而已。

    尽管皇帝和太子殿下都吩咐了一切从简,可是礼部还真不敢怠慢啊。

    这大唐,也不是没有过上皇。

    国立初期,太、祖李渊禅位太宗李世民,不就是现成的例子?

    现在太子殿下照猫画虎,毫无创意地来了这么一回。

    大家想想倒也好,一切的仪式就照搬太宗时期就好了。

    太宗胸怀宽广,这一段有详细的记载,大家也不发愁!

    三天之后,太子即位,上皇带着杨真人姐妹以及自己庞大的后宫团,一起搬去了华清宫。

    哎哟,政变其实也没啥难度么!是不是?

    皇帝陛下问自己身边的小宫人李辅国道。

    小宫人慈眉善目,点头认同。

    陛下您说什么就是什么,您说的对!一副没出息的狗腿子模样!

    在面貌丑陋的李辅国的映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