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皇叔-第10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至于茶叶方面的收入就更是少的可怜。

    1542年,根据官方的报告,在四川课税的茶叶数量超过500万斤,还不包括政府茶园生产的茶叶。然而在1578年,省级官员征收的茶叶收入总共还不超过2万两。……16世纪中期,四川巡抚也承认广泛存在私贩茶叶现象。

    其他省份的茶课名存实亡。绝大部分地区仍然沿用宝钞来评估地方税额,当16世纪折成白银时,税额减少到了可笑的地步:云南17两,浙江约为6两。当时的一位学者对此作了如下的概述:‘内地茶户不知官茶、私茶之说久矣。天下之言生财者,亦罔闻知’”

    浙江应该是产茶大省,而茶叶的税收居然仅仅只有6两,这可以当成是荒唐的笑话来看。正税本身就低,而偷税漏税现象也是相当普遍。这点从崇祯时期的西方传教士曾德昭在《大中国志》的有关记载中就能看出来。

    “在海关……有更多的方便。没有堆放、过磅和检查货物的房间,也不需从船上取出货物,只察看一下并根据商人的簿册,征收一笔适当的税。若旅客不是商人,即使他一人带着奴仆,载运五、六口箱子以及许多其他物品,他从一地赴另一地时,一般都把东西留在船上,并不打开检查,更不付税。这对欧洲的海关和税务所是一个好榜样,欧洲的穷旅客遭到凶狠野蛮的劫掠搜夺,随身携带的所有东西还抵不上向他索取的税”

    从这段记载来看,所谓检查商人的货物不过是走走形式,基本上商人自己愿意交多少就交多少。甚至如果假装不是商人,那就无论带多少货物都不会被征税。

    在这种装装样子的检查之下,大量偷税漏税的行为恐怕是占所有商业交易的绝大部分了。

    而许多偷税漏税行为甚至是政府官员故意鼓励的结果,他们似乎觉得只要自己征收来的那点东西可以交差就行了,其他就不管了。

    黄仁宇记述如下的怪诞事情,“何逊在1510年以后的十年中管理沙市税课使司。一旦完成定额,他就减少对

    (本章未完,请翻页)木商抽税。在16世纪20年代,邵经邦开始主管了沙市税课使司,他采取了一项更为惊人的改革,在三个月内完成定额之后,在本年度余下时间内启关任木商往来。1560年,杨时乔榷税杭州,建立了一个令人敬佩的制度,令木商自署所入(就是自己写下自己的收入)进行税收评估。这三个官员赢得了传统历史学家的高度赞扬”。

    这里就已经根本谈不上什么税率高还是低的问题。如果税率很低,比如明初规定的三十分之一,但能够真正落实的去收取,那好歹也是一笔不小的收入。而看这几位的做法呢。一个是只收三个月的税,完成定额(所谓的定额自然是过去传下来的),等于把原来很低的税率再乘以四分之一,三十分之一的税率变成了1/120(其实更抵,因为连收税的那三个月里,都未必认真的收)。另一位呢,干脆就是让商人们看着给,你高兴给多少就给多少吧。或许哪个商人当是做慈善事业,就多给一点(说句老实话,那些真慈善的商人给讨饭的钱恐怕都比给政府的税多)。

    他们这样忠实的为工商业集团谋取利益,自然是能赢得传统历史学家(这些人基本上也是工商业集团的利益代言人)高度赞扬。

    正是因为有这样怪诞的情形,我们也就理解了为什么有如下情形的发生。

    “在帝国早期,有400多个税课司局,但到了17世纪早期仅存112个。其余的因无利可图而被关闭。1568年,户部报告某个税课司巡拦每年俸粮工食费不下400余两,而其征收折钞银仅为110两”。

    征收来的银子还不够收税人员吃饭用的,也确实只能关闭了。

    我们还可以和唐朝宋朝时期的情况对比一下。

    “唐代大历年间仅食盐一项即达600万缗;占全部财政收入的一半。宋代绍兴末年,盐、茶榷货为2400万贯,占全部财政收入的49%。而至淳熙、绍熙年间,茶、盐、酒等抗冶榷货更高达3690多万贯,占据全部财政收入的565%”

    “到了中唐时期,榷盐利税占整个征赋的一半以上,《旧唐书・刘晏传》:‘大历末,通计一岁征赋所入,而盐利且过半。’”

    黄仁宇说“一些明朝的官员在阅读史书时,惊奇地发现唐朝仅从两淮地区每年就可得盐利600万缗铜钱”。

    唐朝饮茶尚非很普及,对茶叶征收的税率就已经相当高,一开始是10%,到后来增加百分之五十,再后来还实行了专卖“《新唐书・食货志》又记曰:‘武宗即位,盐铁转运使崔珙又增江淮茶税。是时,茶商所过州县有重税,或掠夺舟车,露积雨中;诸道置邸以收税。’对于私商贩运茶叶,采取残酷的重罚,贩运之百斤以上都是死罪。”

    如果把盐茶还有其他商税收入总和在一起,则在国家整个财政收入中占据的比例当是远超过一半。

    事实上,这还是常规的税收,如果算上其他临时征收的则就更多了,比如“肃宗即位,遣御史郑叔清等籍江淮、蜀汉富商右族訾畜,十收其二,谓之率贷。诸道亦税商贾以赡军,钱一千者有税。”这就相当于对每个商人征收百分之二十的财产税了”。

    (以上资料,来自于网络整理)

    (本章完)
………………………………

第217章 打草搂兔子

    八珍楼上吃饭,朱常浩也就是打打牙祭,再说,马上都要进入三月中旬了,今天就要对自己新建的三大产业计划做一个总结了,是骡子是马,下午的时候拿出来遛遛,心里也就有谱了,吃饭也即是任性傲娇一回。

    八珍楼上,许多富商大贾也在上面吃饭,他们看到朱常浩上楼的模样,也就是一白面书生而已,心里根本就没有想到这是天下赫赫有名的大明瑞王爷。

    再说,现在到汉中投资,入股的那些府上子弟,看起来比朱常浩更有派头。

    朱常浩才带了二十八人,其他那些富家豪族的少爷,家主如果身边没有百八十个人,就好像显示不出他们的身份似的。

    边吃边小心说话的朱常浩和王伯,还有这一桌的其他亲卫,随意的地闲聊。

    朱常浩这一次在八珍楼上除了吃饭,还有一个打算,就是从这里听到一些东西。例如在商人的眼里,这三大产业怎样?大明皇家银行的信贷业务怎样?

    差不多吃了一刻钟了,朱常浩也没有听到自己想要听的东西,大多数谈论的是风花雪月,什么那个赛西施,那个胜貂蝉,还有什么chuang上的功夫不错,折腾地小爷欲仙欲死的。

    朱常浩听了,心里大是感叹,“这大明朝现在都走下坡路了,这些豪强巨富竟然还有心情说风月春情之事,过去有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现在,大明商人也一样,他们觉得这大明的亡不亡国,无所谓,大不了就是皇帝轮流做,今年到我家的戏码。而且,他们是那样,新政权的建立可以去投诚,但大多数的老百姓呢?大明的统治阶级是士大夫,有士大夫共天下之称,但更大的是大明最大的阶级是农民啊,没有农民承载他们,这些士大夫就是想吃泡屎,那也做不成热的。”

    恶心地想到在这么多,竟然从阶级成分上对大明社会进行了剖析,朱常浩顿时觉得自己就是站在巨人的肩上,看的更大,是富有实质。

    本来打算今天也听不到有用的东西的时候,突然一张桌子的西南角,传来了一个淮阳口音,“三狗子,不是爷说,我爹的想法太保守了,这两天,本少爷就在那个商务衙门外面的茶馆边,看着那个什么劳什子银行钱庄,其实是最赚钱的营生。

    这个银行钱庄,不但借钱给他们利息,如果存钱,他们就会给你利息。就不说现在这个银行已经在这条汉江边开遍了。我爹怕我路上带钱不方便。愣是给我一张存票,不说别的,那张存票就要花三元银钱啊,就这薄薄的一张纸,就要三银元,这营生真是一本万利的好事情啊。”

    “少爷,那我们回去也开这个劳什子银行钱庄?”

    “不行啊,我们如果开钱庄,肯定和老李家的大兴钱庄一个模样,再说,我们也制定不了那样的存票纸张啊。”

    “那我们让王家书坊来仿造,可以不?”,三狗子小声地说道。

    “当时我们请人做过,但根本不是那回事,一个是上面的的那些洋码子数字做不好,另外一个,就是那

    (本章未完,请翻页)个铅锡涂层,做不上去,还有那金线,金线上面还有数码字,老王家请微雕师傅,抠了三天,感觉上还是不行。

    在紫阳县,我们淮阳的周家,拿着一张面额为一万银元存票兑银元,结果被那里面的伙计(柜员)一检验是假的,立即就被人带走了,说要斩立决,后来周家交了十万两纹银,才给赎买回来,但死罪可免,活罪难逃,现在听说在什么地方挖矿去了,当地的巡检司还说这是什么劳动改造。”

    三狗子听完自家少爷这样说,心里也就打消了伪造的念头。但朱常浩知道,等大明的工业系统建成的时候,还是会有人伪造的,毕竟山寨,那是深入到大明这些士绅骨子里面的。这样,自己也只有不断地提高防伪水平,和打击力度了。

    朱常浩其实已经在创建银行之前,就将这些事情都考虑到了,但是他有其他人所没有的优势,那就是大明皇家银行就是自己一家独资,发行银币,还有身边有近十万的水师和陆师护卫,还有三千里汉江周边的上千万百姓。

    有地盘,有武力,有钱财,更主要的是现在更加尾大不掉,这是有“名望”啊,大明自古以来,就讲究名正言顺,现在朱常浩简直就是天时地利人和,都占全了。

    这顿饭吃的很不错,朱常浩也听到了自己想要东西,临下楼结账的时候,才发现这四十块银元吗,真的很心疼啊。

    朱常浩在街上慢慢踱步回去了,刚回到正气堂,才喝了一杯热茶,孙承宗,孙传庭,卢象升,瞿式耜联袂来找来了。

    “得,国之大事,唯祀与戎,既然来了,那自己还是不能懒惰的”,朱常浩心里无奈地想到。

    在正气堂里,一张大圆桌上,孙承宗递来了一份名为《獠牙行动》的计划书。

    朱常浩也没有说话,直接翻开了,大概看了一刻钟吧,朱常浩才将这五张纸的计划书看完。

    看完是看完了,但朱常浩却没有说话,而是看了一眼眼前的四人,因为这一套计划太大胆了,他们竟然妄想将蜀王给收拾了。

    但朱常浩却知道,自古这巴蜀之地,就有“天下为乱蜀先乱,天下未治蜀先治”的说法,另外,自己也没有做好和大明宗室各地藩王开战的准备啊。再说,四面开火,两线作战,也不是朱常浩所要的结果啊。

    记得在二十一世的教科书上,德意志那么牛逼,在两次世界大战中,也没有取得胜利,这两线作战,自己是耗不起的。

    另外,朱常浩心里一直有一句话在提醒自己,“不要小觑天下人,更不要看不起古人的智慧。”当然,如果打草搂兔子,让流民冲击蜀王朱至澍的王府,最后自己在来个瞒天过海,泥沙俱下,那蜀王府肯定就要自己保护了,这也就意味着自己的军事力量已经将触角伸到了蜀中,只是这两千流民力量的王大梁,那势力太薄了。蜀王府虽然看家护院不多,但朱至澍对自己的小命看的很重。从鹰眼那里送来的情报显示,蜀王府护家看院的丁卒都是学过行伍间的搏击之术,特别是五六十年前的戚帅戚继光的鹦鹉阵,现在已经练出了七分精髓。

    (本章未完,请翻页)朱常浩否决了这份计划,还将自己心里面这份顾虑对四人说了,不过,没有说自己两线作战的事情,只是说蜀王府分军事力量不弱。

    以后如果有强大的流民组织,还是可以将他们驱赶到蜀中,去祸祸蜀王,也是可以的,这一次主要就是为二位练兵。

    四人也被朱常浩给说服了,接下来就说道,明天一早,就快船东下,直逼汉阴县。

    孙承宗也说道,“王爷,老朽昨天已经发布了兵部四百里加急令,要求各地村寨的安民队做好防御工作。”

    “恩,不错,本王下来就让王府发王命,要求各地巡检司做好防护工作,配合青龙军和白虎军,将王大梁这只丧家之犬给赶到粤西南去。”

    和四人谈论一会军政大事,四人走后,朱常浩还估摸着,自己放弃这次搂草打兔子灭掉蜀王的事情,是不是大失良机呢?

    就在朱常浩还举棋不定的时候,王怀珍进来说道,“王爷,王徵,卢纶,秦如珍三人求见。”

    “带他们去紫气堂吧。”

    紫气堂里,三人拿着三本厚厚的文书,已经在等待朱常浩了。

    见过礼之后,朱常浩让徐拂进来,因为这次的汇报,必须要做记录的,这也是朱常浩从这三大产业的布局开始,对此事做一个跟踪记录,以便产生一个样本,对大明的财力和物力进行样本调研。

    毕竟种植园是人力畜力混合型的,纺织业是人力密集型的,钢铁联营,那可是代表大明最高科技水平的。

    以这三大产业,列一个x、y、z的三维样本,相信大明的社会发展水平的估计,就比较可观了。

    这些都是朱常浩给在心里面预谋的计划,毕竟现在大明x、y、z的三维表示图谁也看不懂啊,最多他们认为,这三个字字母,也就是佛郎机的人的文字而已,就像大明的字典,《说文解字》里面的部首,不过认识这文字,可不是《说文解字》上的反切法。

    徐拂的鹅毛笔已经握好了,“三位,你们谁先说?”

    “还是我来吧,毕竟这一次,卑职看了一下,钢铁联营的银钱最多”,王徵激动地说道。

    “那是多少?”

    “王爷,从今天截止,我们钢铁联营,已经有一千二百万银元的达成协议了,特别是徽商,晋商,他们简直就是好值千金啊,还有,这一次联营作坊有三十六家,主要集中在汉江下游。”

    “恩,下来将此文书的存档运到王府来,本王下来在细看,那个老秦,种植园咋样?”

    “王爷,种植园超过四十万亩,不过,多是一些汉江周边人,交易银元总共是三百八十六万两,区域多分布在河流大川边,有十九家。”

    “恩,存档文书运来,卢大人,说说银行借贷和纺织业吧。”

    (本章完)
………………………………

218章 客从北方飞来

    第

    四人像朱常浩汇报完毕,自己这一次的獠牙计划之后,对于这种打草搂兔子的做法,也让朱常浩也明白了一个道理,“华夏民族从来不缺乏积极进取的人,他们缺乏的是缺少一个积极支持他们,施展希望的舞台。”

    对于三大产业的汇总,现在还在继续,朱常浩已经知道了庄园种植业和钢铁联营,现在要做的就是纺织业的汇总。

    最后,卢纶说出来一串数字,朱常浩知道,自己的这三大产业算是成功了。

    “王爷,纺织业总共有二十一家,交易总额是五一十四万银元,大明皇家银行这次为三大产业共贷出去了六百一十四万银元。”

    “恩,那些实物抵押都是有效靠谱的吧?”

    “回王爷,我们验证过了,都是靠谱的,那好,这个商务衙门现在就交给王徵主管了,但是王大人,皇家科技大学的学业你也不能落下啊。”

    “王爷放心,微臣一定会作好两方兼顾的”,王徵立即站起来躬身说道。

    这是商业的事情,但农业朱常浩还是不放心,抬头看了一眼秦如珍说道,“老秦,本王三千里的汉江农业就交给了,下来,你要做好各地农业的巡视,督导和检查。”

    “王爷放心,卑职明天就去巡视汉江的棉花,玉米,番薯的种植。”

    朱常浩听了,点了点头,又迅速撕下来了一张纸,提笔写到,“着工部宋应星部署能工巧匠,随农业侍郎秦如珍东下。

    瑞王常浩,二年三月十六。”

    写完,朱常浩还加盖了王府的印章,然后将其交给了秦如珍。秦如珍看到朱常浩上面所写的内容,有点不明白,“王爷为啥要给自己派遣工部的人呢?”

    朱常浩也许是看出了他的疑惑,笑着说道,“都过三月中旬了,这农田水利也是需要修缮的,还有的需要新建,这选址,规划,还有营造模式,也只有工部的人才是专业的啊。

    这一次随你下去,也就是为了一次到位,在今年九十月份,整个汉江三千里水道周围,孤这个大明瑞王府,必须完成农田灌溉排水工程。”

    朱常浩说道这里,就不在多言,这秦如珍虽然是一小吏出身,但智商并不笨。他听到这里,才明白王爷真的是智珠在握。

    自己农业部和工部的一块下去,这就相当于那个什么“联合钦差”啊,而且,还是一次省事,避免再派遣人下去,铺张浪费。还有,农业部和工部是王府所辖的两个部门,这样联合下去,也有一种互相监督的意思。

    想到这里,秦如珍立即跪下来,大呼“王爷英明”,朱常浩听了没有说什么,只是心里有一种感叹,“为什么那些真正地读书人,做官的速度为啥就比不过那些进士出身的人呢?这最起码就是情商太低了。

    你看,本王刚说完工部下去,这秦如珍沉思了一下,就大呼本王英明。最主要是他沉思了一下,领会了本王的意图,再说“本王英明”,这样的马屁最是舒服,自然天成,不矫揉造作,拍的本王是神清气爽啊。”

    (本章未完,请翻页)朱常浩对秦如珍的事情基本上就说完了,那经济大杀器的银行业,还有纺织业,朱常浩更加不会忘记对卢纶的嘱咐了。

    “卢大人,这次皇家银行只是铺垫了汉江三千里的地域,但是,孤想要告诫你一句,这与银钱有关的营生,一定要做好管理监督工作,那个巡查小组已经下去了,对于这一次出现的问题,你们要做好严惩和查缺补漏的工作。如果有人携款潜逃的,本王会让他明白,会让他们祖宗十八代都明白,本王的大明皇家银行,并不是谁能染指的。”

    “是,王爷,卑职下来一定做好。”

    恩,好了,你们三人下去吧。

    卢纶,秦如珍,王徵离开了,朱常浩对身边的徐拂说道,“发动一下你的红粉组织,加强对各个府县银行行长,还有纪检副行长的监督,必要的情况下,配合卢纶他们,明白吗?”

    “是王爷,奴家遵命”。

    朱常浩在崇祯二年做的最不顺心的事情,就是大明皇家银行了。大明皇家银行的运作模式,毕竟是超越历史长河二百年的事物。历史周期律上有一句话这样的描述,“凡是超越人类当前生产力而出现的新事物,都会坎坷多难,而且还会给人类带来深重的灾难。例如那个原子能武器。”

    事情处理完了,朱常浩来到花园的假山上,正看着夕阳西下的天边彩云,打算自己这会静静心。

    就在假山上,闭目假暇,浮想联翩的时候,布木布泰一奔一跳地来到假山上,一把就捂住了朱常浩的眼睛。

    “猜猜,我是谁?”

    朱常浩闭上眼睛,听到布木布泰这个带有科尔沁银铃般的声音,耐心差点笑岔了气,“这小皮娘子,还是个孩子啊!”

    当然,这是朱常浩的心里话。他没有出声,而是用右手捏住了布木布泰,然后将她拉到自己怀里,坐在腿上。

    “玉儿,咋了,今天怎么这么开心?”朱常浩说着,还用自己的大手掌,轻轻地揉捏着布木布泰那脂玉的手掌。

    一丝异样的感觉从布木布泰的心底里升起,再看看这是花园里假山的最高处,周围还有下人从花园下边走过。

    在这种情境下,朱常浩的大腿上,依偎这年轻貌美的布木布泰,一股让人既刺激又害羞的感觉的在布木布泰的心里蔓延。

    另外,在科尔沁,特别是在十七世纪的科尔沁,像布木布泰这般大的姑娘,那就是草原上的格桑花。特别是七月流火的季节,科尔沁的姑娘们,在草原上,看着年轻的小伙子在河边摔跤,烤羊羔肉,累了,拥在年轻汉子的怀里,在长生天下面,听他们讲述遥远的祖先荣光。

    现在,朱常浩将布木布泰抱在怀里,身边没有马头琴,也没有摔跤,但恰逢十八,玉兔虽然不怎么圆润,但在王爷那威武的胸膛上,布木布泰感受到了一种久违的安全感和温暖。

    这会,布木布泰已经忘记了自己来找王爷的初衷,轻轻地哼唱起来阿妈交给她的歌谣。

    “阿妈的金格劳,在绿水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给我一个套马杆,攥在他手上,给我一朵格桑花……给我一次邂逅,在青青的牧场,科尔沁的汉子,给我一个眼神,**滚烫,科尔沁的汉子,草场下,你威武雄壮,飞驰的骏马蹄声声,像疾风一样,一望无际的原野,卓玛随你去流浪。

    卓玛愿融化在,马蹄声的大青山,看着你宽阔的胸膛……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