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皇叔-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就在朱常浩昏昏欲睡的时候,旁边刘紫莲突然用手捅了捅他。
朱常浩一下子就精神起来,好像每个男人都不言自明一样,准备翻身上马,要跃马驰骋,进行夫妻之间的夜晚活动,但却被婉拒了。原因是刘紫莲今晚不干禽兽之事,她有话要对朱常浩说。
朱常浩一下子就变得兴意阑珊,有气无力地说道,“莲儿,有什么话就说吧。”
过了一会儿,朱常浩没有听见刘紫莲的一句话,心里有些惊异,转过头,发现自家的老婆在直勾勾地看着自己。
月光从窗棱子照进来,刘紫莲的眼睛里闪动着水汪汪的光芒,朱常浩促狭心立起,赶紧伸出自己手掌,在刘紫莲的眼前晃来晃去,一副把刘紫莲当做瞎子的画面油然而生。
刘紫莲立即气鼓鼓的一把按住了作恶的手,并白了一眼,幽幽地说道,“王爷,我发现你变了?”
“何以见得?”
“过去王爷虽然敛财,却不会亲口下令杀人,而且,对二掌柜有些惧怕,今晚,王爷不但当场斩杀了二掌柜,而且,就连他的三名得力手下也一同诛杀。”
“这难道不好吗?”
“好是好,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王爷竟然明天要赈济灾民,在臣妾的眼中,王爷过去是是简朴异常,放肆点说,王爷就是一只一毛不拔的铁公鸡,想从王爷的手里抠出一粒米,一文钱,那简直就是要王爷的命啊”
“莲儿,过去本王顽劣
(本章未完,请翻页)不堪,贪财渔利,蠢肥愚笨,主要是因为在皇宫里,本王怕啊,父皇一直喜欢三哥,也就是朱常洵,现在封为福王,最有钱了。大哥朱常洛,本来是太子,过去由于受到后宫和父皇的压制,当上皇上后,被郑贵妃,也就是朱常洵的母亲,派人诱惑纵欲,最后精尽而亡,最终登基三十九天,传位给朱由校。我那可怜的侄儿,也就是现在的天启皇帝,什么都不干,就喜欢做木匠,除了做木匠以外,年轻漂亮的嫔妃皇后他不碰,就喜欢和魏忠贤对食的半老徐娘――破鞋客氏。
我那可怜的侄儿本来小身板就不行,还夜以继日地做木工,又碰上虎狼之年的客氏,估计也是命不久矣。
唉――
本来本王还想再继续这样混下去,但这几年大明内忧外患,关内天灾**,简直就是白骨露於野,千里无鸡鸣,关外女真人磨刀霍霍,南征北战,就连草原上黄金家族林丹汗都臣服在皇太极的胯下,额,本王口误,应该是臣服在武力之下。
东南海疆,郑氏家族亦盗亦商,佛郎机人,葡萄牙人,不断盘踞各个物产富饶的岛屿,本来三宝太监带走的我大明子民,现在在这些夷人逼迫下,战战兢兢。
最北面吧,不管是狼居胥山,还是北海(贝加尔湖),已经被罗刹人占据,他们在哪里奴役我们大明百姓,当地的喀尔喀人也和他们一起,为虎作伥,肆意妄为。这些事情本王一直都不想的,不过现在不行了,如果本王还和过去一样,那等待我们的,就是大明社稷被这些灾民倾覆,东北的女真人会纵马南下,到时候,万里疆域,生灵涂炭,你我也就成为阶下囚,就像前宋的靖康之变一样,最终是死无葬身之地。
所以,本王变了,也必须变,不过,本王对这佛祖发誓,此生永不作皇上!”
特别是最后一句,朱常浩一股王者霸气直接让刘紫莲迷醉不已,情动之处,刘紫莲在朱常浩有心算无心的跳动之下,不断地耸动起来,而里间的巧儿,鼻息也越来越重。
一股异样的感受让朱常浩大发雄威,而刘紫莲也察觉到自己的丫头在偷窥,不但没有变得矜持,反而更放肆了,这一夜,两人超常发挥,这一夜,八喜宫内春色无边,这一夜,巧儿顶了双熊猫眼。
辰时过半,也就早晨八点左右,朱常浩起床了,明显感到是腰膝酸软,双目无神,想到今天要做救灾之事,那自己还是要出面的,可是这形象,一看就是色中饿鬼的病痨样,朱常浩立即将王怀珍叫来,问有没有什么好办法,来祛除这副衰样。
王怀珍说道,“王爷,这事你还是找七掌柜折忠信啊,他对这些有研究。”
折忠信来了,朱常浩说了一下自己的想法后,折忠信说道,“老爷,小的的手里有一种药丸,名叫六阳丸,专门就是补充男子体内阳气的,不过,这药也有个忌讳,就是服药以后,三天之内,不许接近女色,如若不然,就会七窍流血而亡。”
朱常浩想了一下,点头答应了,就让丫鬟端来温水打算服药,不过,折忠信说道,“这药丸最好就着烧酒服下去,效果最好。”
白酒端来,打开药丸,朱常浩问道一股酸
(本章未完,请翻页)臭味,不过,本着用人不疑的原则,他还是将药丸就着白酒喝了下去。
半个小时后,药效出来了,朱常浩感到自己双腿生劲,双目清亮,精神百倍,喝完巧儿端来的人参粥和包子后,起身来到了正气堂。
正气堂内,参将张志新,三掌柜张公礼,四掌柜华芝廉,六掌柜刘正,七掌柜折忠信,正在恭迎王怀珍陪伴的朱常浩的到来。
一声“免礼”之后,朱常浩坐在靠北的位置,其他人分别按照东西方位坐下。
一壶清茶被下人送上来后,折忠信立即起身,给每人斟茶。
然后,巧儿又拿来七本牛皮纸笺,砚台,笔墨。
以前商议的时候没有,不过从今天开始,瑞王的规矩就是商议之时,必须带上笔墨纸砚,重要事情记在纸上,正所谓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是也!
清了清嗓子,朱常浩说道,“本王今天把大家叫到这正气堂,就是要安排一个赈济灾民的行动,在安排之前,由于李有信和王恺仁的卑劣,本王决定,将此二人的职责划给其他人,张公礼从今天开始,管理以前李有信的地租田亩职责,华芝廉掌握王恺仁的商贾票号,另外,本王决定取消“掌柜”的称谓,从今天起,全部为管家,排名如下,参将:张志新;大管家:王怀珍;二管家:张公礼;三管家:华芝廉;四管家:刘正;五管家:折忠信。”
朱常浩说完了,不过,几位管家竟然没有反应,就连感谢的话都没有说,这让朱常浩生气不已。
其实,不是五位管家不感谢,而是朱常浩今天这番举动超出了大家的预料。
按照大家的揣摩,这一次,赶走一位,斩杀一位,那肯定在弥补两位新人进来,可是,想不到瑞王竟然没有弥补,而是将这两项大权划分给别人,所以大家一时有些惊异,才忘记了感谢。
当掌柜的这些也是人精,瞬间看到瑞王爷不高兴了,立即起身说道,“多写王爷栽培!”
朱常浩笑着说道,“大家不要多礼,都坐下吧,本王下来安排一下赈灾的事情。”
大家看着瑞王爷的笑容,怎么就那么地不自然呢,笑起来简直比哭还难看!
“王大伴,现在王府有存粮多少,田亩几何?药材布匹多少?”
“回王爷,根据老奴上面的统计,王府现有存粮有一万石,土地八千五百亩,布匹无数,各种药材齐全。”
朱常浩听完后,心里默默做了个换算,“现在一石是一百二十斤,那一万石就是一百二十万斤,按照人均年耗八百斤粮食计算,也只能养一千五百人,尼玛,就这点人数,到时候李自成和高迎祥的流民大军以来,孤绝对被点了天灯了。不过,接下来汉中府,渭南府的秋粮就要收割,可以再存点粮。实在不行,本王派人到暹罗和马六甲海域买大米去。
这一次本王一定要招够三千人,每户最多一人当兵吃粮,也就是说,至少可以挽救三千户百姓啊,再招收一千名十四岁以下。七岁以上的小孩,再施以忠诚教育,洗脑成功以后,本王忠诚度非常高的活,就交给这些小娃娃了,不过,最好是孤儿优先。”
(本章完)
………………………………
第八章 左手举着刀,右手提着米(下)
历史告诉我们,啪啪是有持久性的,那思考也是有限度的,朱常浩的脑子刚才思考了好多,他接下来就要把王怀珍的数据,转变成有效的行动。
“既然我们有这么一些东西,那下面我就分配一下接下来的行动,我的决定就是灾民不能进城,所有的灾民安置在孤王的就藩之地,也就是南郑县的濂水河的高坝河滩及下面的冷水河高坝河滩进行安置。还有,安置人的时候,必须要各地杂居,打乱同宗同村的聚居模式,张公礼负责濂水河这段,华芝廉安排冷水河的。
八百人的王府亲卫,派出五百人进行灾民安置,主要负责分离灾民,弹压惹是生非,如有恃强凌弱,抢劫者,当地格杀。
这是本王的赈灾方案,几位管家,谁在补充一哈!”朱常浩杀气腾腾地说道。
“王爷,我们从城外到濂水河,冷水河,要建多少粥棚?”王怀珍问道。
“当人挨饿的时候,走一步路都觉得艰难,这样吧,我们前三天,就五里路修建一个,后面就十里路吧”
“王爷,就这样下去,我们的粮食不够啊,现在,河南,山西,河北都遭灾了,大旱过去就是飞蝗啊,连草叶子都没剩下多少,现在王爷这样做仁义之事,到时候周边灾民都来,那汉中就危了”刘正焦急的说道。
“无妨,本王心里自有打算!”朱常浩心有成竹的说道。
“王爷,我们的兵力不够,能否让知府老爷帮忙?”张志新说道。
“本王下来写一道手谕,你给王在台知府拿去,相信他会帮忙的。另外,着汉中所有的郎中,全部集中起来,全力赈济灾民,注意,不能让灾民喝生水,撒尿屙屎到统一的地方,一天进行一次掩埋。”
“王爷,我觉得就是汉中府的人还是不够进行收拢灾民啊,我的意思是,不如从这些灾民里面,挑选一些年轻力壮的小伙子,年龄就在十八到三十岁之间的,到灾民里面进行安民靖乡,不知王爷意下如何?”,折忠信说道。
朱常浩一听,心里大呼,“这折忠信看来是个妙人啊,本来孤王还不好说招兵的事,现在,以“安民靖乡”的名义,招一些人,相信京师的那位也不好明说什么了,不过,本王还得给完善一下。”
“折管家说的不错,不过,本王有一个要求,灾民当中,每家每户,够年龄的,只能招一个,每人每天发五斤粮食,还有,灾年来到,相信孤儿也有不少,本王决定,这次再召集一千名左右的孤儿,年龄就在七岁以上,十四岁以下吧。还有,折管家留守王府,各位开始行动,午时左右我要看到粥棚的在西门,南门,东门有烟火。好了,散了吧!”
“遵王爷令”,六人起身抱拳说道。
王府开始忙碌起来,朱常浩也不例外,他回到白虎堂,立即给知府衙门书信一份,大概意思就是让王在台帮忙,命人立即送往知府衙门。
救灾的事情基本上安排下去,一时间太阳暴晒,瑞王爷也不知道自己要到哪里去,想了想,昨夜王妃和自己春风一度,早晨没有时间去关心,这会去看看吧!
(本章未完,请翻页)八喜宫,还是一如既往的安静,虽然外面的知了还在竭嘶底里的鸣叫,里面的寝室中,刘紫莲还在睡觉,外室的圆桌上,巧儿一边流口水,一边在打盹。
朱常浩本来想去叫醒巧儿,可以想到昨晚的“春风荡漾”,小姑娘眼皮薄,估计不好意思的。
寝室里,刘紫莲披着锦被,就很薄的那种。
她听到轻踏的脚步声,就知道是王爷来了。
刘紫莲睁开眼,就想起身行礼,却感到下面一疼,她的眉头立即皱紧了。朱常浩明白,昨晚为了给自己的女人消除“砍头”的恐惧,自己的行动有些过火了。
赶紧制止了王妃的请安问好,自己也倚靠在床头,陪着王妃说了一些体己话。
时间就在两人的耳鬓厮磨中悄悄流逝,当巧儿把午饭端进来的时候,朱常浩才意识到,自己今天竟然和刘紫莲交谈了这么长时间。
两人在饭桌上吃着爽口的小菜,巧儿也一样,只不过在下方的小桌上,这丫头吃上几口就会偷看一眼朱常浩。
朱常浩明白,这是昨晚的后遗症。
饭菜适量,刘紫莲顾忌食不言的古训,说话很少,朱常浩下来还要去巡视灾民,所以,吃饭的速度很快。半个时辰后,就在朱常浩剔牙的时候,对巧儿说道,“巧丫头,你让裁缝房制作九面红色的条幅,宽六尺,长一丈,上面绣上‘天地不仁,皇家有情,大明瑞王,赈灾救民’,本王明天要用!”
“好的,奴婢马上就对裁缝房说去”,巧儿红着脸一边收拾碗筷,一边急急忙忙地说道。
午时到来,王怀珍急急忙忙地回府,接朱常浩去城外巡视粥棚的搭建和灾民的安置。
就在王怀珍请朱常浩上桥的时候,朱常浩却拒绝道,“本王今天要亲自到街面上走一走,轿子就不坐了。”
王怀珍本来还想说安全,暴晒之类的话,看见王爷这样坚决,也就罢了嘴,不过,王府里面的供奉的江湖好手,精悍的亲卫,都被他叫来,拱卫王爷。
朱常浩对王妃和折忠信说了一声吼,就出府了。
二十八名亲卫保护着朱常浩朝东门走去,而街面上,王府标志的牛车上,大量的米包,正押送着朝东门,西门,南门走去。
周围的市民们,看见米袋,脸上逸散着一股贪婪的**,但一看到王府亲兵雪亮的长矛和绣春刀,只好哀叹一声。
大家纷纷向朱常浩行礼,朱常浩也含笑免礼。当经过孝子坊和贞节牌坊的时候,看见知府衙门里面,人也是进进出出,一拍忙碌景象。
朱常浩着王怀珍上前询问一下,知府大人是不是还在衙门。结果里面的坐班师爷说道,“知府大人已经到城外安抚灾民去了”。
朱常浩听罢,朝东门走去。
东门口外,三义庙附近,一个用竹子,泥巴筑成粥棚已经建起来了,朱常浩进去一看,里面支了九口六尺的大锅。
热腾腾的米香味已经从锅里逸散出来,周围的灾民都一拥而前,等着开饭。
朱常浩觉的很不满意,王府的这些施粥
(本章未完,请翻页)的人,明显就是敷衍了事,认为只要这些灾民不冲进粥棚,管外面的灾民是否被挤死踩死。
王怀珍注意到王爷皱起的眉头,心里明白了,赶紧让维持秩序的亲卫去将这些灾民疏拢一下,最起码排队吧!
王怀珍悄悄地对亲兵的一个百总说了声,百总点了点头,立即就让亲卫行动起来,王府的文案也对这些灾民们说道,注意秩序,不要拥挤,听从官兵安排,否则,杀无赦。
亲卫们要大家有序排队的时候,一群从榆林府逃荒的精壮汉子们不愿意了,特别是一个看起来有些泼皮、痞子般的年轻人,一脚将一名拿着破碗的小女孩踏倒在地,朱常浩看在眼里,对后面的一名亲卫说了声,“乱世须用重典,将最前面的那个痞子给本王揪出来,待本王说过几句话之后,砍了”。
就在痞子挤眉弄眼地看着地上女孩哭泣不止的时候,突然被一名官兵一把拽了出来,不过却没有立即砍头,他在等王爷说话。
朱常浩说道,“诸位父老乡亲静一静,灾荒年月,本王添为大明瑞王,今日散粮救灾,接下来还要安顿各位父老乡亲,但前提是乡亲们要听本王和知府的安排,如有恃强凌弱,寻衅滋事的,直接砍了,到时候不要怪本王心狠手辣,大家须知,乱世必用重典啊。”
灾民们一听是王爷,赶紧都跪了下来,大呼“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乡亲们不要跪了,大家快起来吧”,朱常浩和蔼地说道。突然,朱常浩脸色一变,指着痞子喝道,“将刚才寻衅滋事之徒砍了!”
“噗―”,一颗大好的头颅高高飞起,灾民们都被惊呆了,当头颅在地上滚了两滚之后,刚好落在了被打的小女孩脚边,不过,这个小女孩没有害怕,反而一脚将头颅踢开,朱常浩笑了笑,眼中精光一闪,走到小女孩身边,俯下身问道,“孩子,你几岁了?”
“十一岁了”
“你爸爸妈妈呢?”
“饿死了”
“家里还有其他人吗?”
小女孩摇了摇头。
“那你是哪里人?”
“我是从延安府逃出来的。”
“本王现在没有女娃,想认你做女儿,你愿意吗?”
小女孩咬了咬嘴唇,说道,“愿意”,并且跪下叫了声“爹”。
其实应该叫父王的,但小女孩以前估计没有念过书,朱常浩也不以为意。
接下来,朱常浩牵着小女孩瘦骨嶙峋的手,进了粥棚。
经过这一系列事情,粥已经熬好了,刚才朱常浩举刀杀人,现在提勺施粥,秩序井然。
按照施粥原则,挨饿太久的人,不能暴饮暴食,故第一次一人就吃一碗,小女孩也一样。
施粥在继续,朱常浩派人将小女孩送回王府后,继续朝南门,西门的粥棚,进行了巡查。
路上又陆续斩杀了几名逞凶作乱之徒,使得大快民心。
几年以后,百姓都安居乐业了,有人说起朱常浩当年的施粥的事情,都说瑞王爷是左手举着刀,右手提着米!
(本章完)
………………………………
第九章 皇太极,来,给本王笑一个
赈济灾民的事情有条不紊,朱常浩上火的事情也不少,赈灾已经三天了,除了第一天大家还都在期盼吃食之外,第二天,好多灾民竟然到了施粥的时候,就去吃饭,吃完后,随便在树荫下,或者屋檐下,破庙里,反正只要是遮阳的地方,就呼呼大睡,还恬不知耻的说,“反正有人管饭,虽然不是干饭,但有吃的啊!”
朱常浩想起了前世的一句话,‘国人不患寡而患不均’,灾民现在就是这种情况,看到其他人呼呼睡大觉,也有大白粥吃,自己每天砍竹子,搅泥,建泥篷房,又苦又累的也是这样吃,那自己为何不能和他们睡觉的人一样呢?
这些事情的出现,还不是由于瑞王现在实力太弱,而新招的安民队,没有经过培训,现在还形成不了战斗力,朱常浩决定将治疗懒散之人的事情暂且放在一边。
灾民还在继续安置,从汉中到南郑,要经过汉江,沿着汉江,直接驾船到濂水河和冷水河的河口。
这几个渡口,日夜人流不息,朱常浩昨日已经向陕西巡抚乔应甲、三边总督史永安、延绥巡抚朱童蒙三人发去了求助信,请求他们尽快提供农具,种子,耕牛。
回信最近的西安府,还得一周以后,最远的延绥巡抚,估计要到半个月以后,还给北京的天子也发了一份求助的折子。但朱常浩估计,这份折子最后会被魏忠贤拿去,用来点香料,熏屁股,因为太监嘛,由于阉割问题,撒尿无力,尿渍经常沿着大腿根往下流,夏天就会酸臭和尿骚,胃阳弱的人,一闻见这为,立马就会“呕”的一声,吃过的隔夜饭都会给你喷出来,用香料熏熏耐闻嘛!
三天过去了,灾民也基本上分流出去了,在濂水河和冷水河,差不多安置了近五万人,城外的灾民少了,不过,汉中府,应该说整个北地的粮价今年都在上涨,南方的粮食也运不进来,海运方面,都是走私,各地的市舶司一旦发现运粮船,立即就地没收,粮食也被相关的官员贪墨。
朱常浩觉得,自己一时半会无法从海外获得粮食,但有一句话说的好,猪肉炖烂了,它还在锅里面。当前的整个大明朝里面,最富有的就是自己的三哥,就藩洛阳的福王朱常洵了。
朱常洵的粮食,有的从仓库的门缝里面溢出来,都已经发霉腐烂,但这厮就是舍不得平价给粮商们卖出一粒,就不要说濒临在死亡线上黎民百姓了,朱常浩决定从福王那里“弄些”粮食。
还有一层因素就是,天防地防,家贼难防。朱常浩这一次就要做一次家贼,去把朱常洵的粮食偷来。
所以,朱常浩觉得,自己必须偷粮了。
不过,偷粮计划困难也是不少,汉中到洛阳,路程差不多有两千多里路。为了避免计划暴露,避开沿途的灾民。朱常浩计划在河南境内走陆路,然后在丹江口,行船入汉江,一路逆流而上,而且目标这么大,如果没有明显的借口,那会被残暴,贪婪的福王带兵抓住,到时候人赃俱获,估计朱常浩说不定连藩王的帽子都保不住了。
但为了灾民,也为了自己的头颅,朱常
(本章未完,请翻页)浩决定和宫中的那位,进行合作,虽然自己的把柄会被宫中的那位掌握,但何尝不是宫中的那位给朱常浩给了自己的把柄呢?
偷粮的事情暂且缓缓,现在皇宫里面,小丑乱舞,灾民还不是最活跃的时候,等待着秋粮也颗粒无收,朝廷的钦差救灾不力,灾民们揭竿而起,崇祯焦头烂额的时候,朱常浩将自己的建议一提出来,宫中那位就会和自己二一添作五,分粮救民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