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皇叔-第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件事现在就等待时机,但东北的白山黑水,现在也是那样欣欣向荣,满汉矛盾逐渐被皇太极给消弭了,又和科尔沁部落勾勾搭搭,不但姑姑给了皇太极做老婆,现在外甥女也去了,将来外甥女的姐姐也会去,尼玛,这简直就是母女花,姐妹花啊,皇太极的艳福不浅啊!
朱常浩想到这里,心里就像得了便秘一样,难受地挠心抓嗓子,于是,这厮想到世界上有这三件事让人可恨,分别“夺其爱妻,杀其子女,挡其前途”,他决定让皇太极尝一下。
但这三件事,只有夺其爱妻可以做。朱常浩决定,一定要让草原上的这对姐妹花收到自己的帐下,这样,既可以满足自己的的‘审美需要’,也可以打击皇太极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朱常浩尝尝幻想这样的一个场景:每天早朝结束,当皇太极回到自己后面的坤宁宫,轻轻地呼唤,“大玉儿,海兰珠,朕回来了,给朕更衣…大玉儿,海兰珠,朕回来了,给朕更衣…”呼唤了几遍,结果才想起,大玉儿和海兰珠已经失踪了,那这位后金朝的皇帝会不会感到无比的憋屈和苦闷呢?
行动要实施了,天启七年八月二十八日,瑞王府的白虎堂里,两个有些龌龊和卑鄙的男人正在下贱地笑着,他们分别是大明的瑞王爷朱常浩和他的四管家刘正。
烛光摇曳,当朱常浩将自己的谋想说给刘正听完后,这位情报,间谍,暗杀为主的四管家,也大吃一惊。不过,当朱常浩说道,“孤王这样做的一个原因,就是为了扰乱后金和科尔沁部落的关系,让这两家心生隔阂,为大明的战略空间争取一点时间……。”
满嘴的国家利益和社稷安全,一下子感动了这位走南闯北十数载的刘正。
刘正决定,一定要帮瑞王爷运营好这件事情,不管从瑞王爷获得科尔沁蒙古的两朵姐妹格桑花,还是打击皇太极的雄心壮志都是极好的。况且,今年是皇太极登基的天聪元年,也就是第一年,在第一年的时间里,如果传出后金的皇帝连自己的女人都保不住,那大明朝的士大夫和黎民百姓,在茶余饭后也有一些谈资了。
如果有报纸的话,估计那时候,上头条的绝对是皇太极。
两人就在白虎堂里叽叽歪歪地谈到深夜,最后,朱常浩给刘正十二万两银子,作为活动经费。
丑时(凌晨一点)时分,朱常浩一点都不瞌睡的回到了八喜宫,看见卧房里红烛还在燃烧,刘紫莲右手倚着下巴,脑袋一点一点的打盹。
朱常浩看到这一点,一下子就明白了,自己的女人在等待自己啊,就像《诗经》里面的“君子于役,不日不月,曷其有佸
(本章未完,请翻页)”
自己就像公鸡,老母鸡(刘紫莲)在等待自己啊。
朱常浩走上前去,想轻轻地将她抱上床去,手刚搭在她的臂弯里,刘紫莲就醒了,她一看抱自己的是王爷,羞赫地一笑,也就没有挣扎,顺从地让朱常浩将自己抱上去。
这一晚,刘紫莲对自己爱郎是极尽侍候,个中细节不再言表。反正这件事情的第二天,第三天,刘紫莲没有下床。朱常浩第二天也没有下床,对外边说是“夜受风寒,正在调养”。
下人们也知道王爷真的是受“疯悍”,大家也是极尽幻想,“那天夜里,王爷是多么疯狂,多么彪悍,简称“疯悍”是也!”
一晃眼三天时间犹如用来擦屎的卫生纸,怎么抽不了几下就完了,
这一天,朝廷的邸报来了,朱常浩打开一看,第一件事就是天启皇帝传位于自己弟弟,现在是朱由检临朝听政,第二件事情就是盘踞在东海和南海的郑芝龙,不断袭扰海民,要求朝廷剿灭1
对于第一件登基的事情,朱常浩时静观其变。而第二件事情,就是现在的大明,由于倭寇寇海,基本上在海上讨生活,私下贸易的都是士大夫和大明豪强,老百姓没有那个能力,也没有那个胆识。
现在关于郑芝龙的事情上了朝廷的邸报,那就说明,这些士大夫的利益们受损了,他们的财富估计被郑芝龙给劫掠了。
但士大夫们不会练兵,特别是水师,花费的银子多,见效慢,最后,说不定被朝廷一张圣旨就会收走,费力不讨好,还引得皇上猜疑。
练兵这事没人做,朱常浩却看见了机会,因为他知道,从崇祯三年以后,地球上的小冰河会更加显著,特别是海陆热力性质非常典型的东亚来说,那对当时的人民,更是雪上加霜。
也就是说,两三年过后,由于气候变冷变干,长江以北的地方,旱灾,霜灾,雪灾,再加上蝗灾,还有各地府台,县台官吏的不作为,朝廷到时候不说收缴朱常浩所团练的水师了,就是朱常浩不起兵造反对皇上来说,就已经是阿弥陀佛了。
中午,朱常浩想将自己编练水师的事情找人说一下,但是,王府里面却没有可以商量之人。
前思后想,朱常浩想到还是不说了,因为自己所熟悉的人里面,没有哪个人有这样的智谋和战略,思虑一下,原来大明朝和后世的天朝一样,什么最重要,人才啊!
想到就做,这是瑞王的秉性。
他立即让人把五管家折忠信叫来。
三十五岁的折忠信祖籍宁夏固原,先祖曾是西夏王朝的大将军,后来,家道没落,但练武不辍,性格更是豪爽待人,在江湖上薄有微名。早年的时候,曾经手刃白莲教教众数十人,后来,委身于瑞王府,效力至今。
折忠信来了,当瑞王将他搜刮天下人才的想法说了以后,这厮还补充了一句,让朱常浩千金买马骨,还说什么现在朝廷被江浙东林党一统天下,好多非江浙籍的学子们不能入仕,如果将这些人纳入到瑞王的旗下,那王爷将来也是无冠之皇啊!
(本章完)
………………………………
第十章 不服,爷坑死你们
“时维九月,序属三秋,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这是唐代王勃的一句话,现在,在同样的季节里,整个西安府却不是这样,不说寒潭了,连泉水都没有,灾情更加严重了。
朱常浩现在已经停止了招募安民队了,主要是没有足够地粮食了。
如果再招募下去,估计整个瑞王府的大大小小,老老少少都要吃糠咽菜,朱常浩不想委屈自己。
但灾民还是不断到来,如果朱常浩不再理会灾民,这些人将会饿死,或者聚寨山林,打家劫舍。
这些人怎么办,朱常浩和就藩于成都的蜀王朱至澍(shu四声)达成了协议,蜀王让朱常浩通过嘉陵江运送灾民到蜀中,按照协议,往蜀中运送一个人,成年人是给朱常浩五斤粮食,十四岁以下的是给二斤粮食。
朱常浩答应了,因为他现在已经将四川视为自己的大后方了,现在,这些人口运送到四川。将来,自己的兵源地就是四川了,以后只要打通嘉陵江上的一些险滩和礁石,四川段的长江水道就是自己运兵运粮的大道了,再加上自己训练的水师,以后整个西南地区就可以做为后盾,自己就可以在大明的大江大河里面,所向披靡了。
说实话,一个灾民五斤粮食,这点东西连灾民们的口粮都不够,不过,朱常浩还是做了,因为有粮食啊。
暗地里,朱常浩也让负责运送的灾民的管家,张公礼和华芝廉,将一些精壮的汉子留下来,作为商号的保卫力量。
这些商号保卫力量,朱常浩作为步兵和骑兵的种子进行培养,而且,朱常浩也计划好了,他要和榆林以北的土默特部,进行互市,获得马匹。
因为这次的旱情,不但农耕民族受灾,连草原上的部落也不轻松,好多的湖泊已经干旱,大批牛羊马匹的死亡。
牛羊马匹一死亡,牧民们只好将其遗尸荒野,这样,就养肥了大批的草原狼,明末时期,从榆林北方的毛乌素沙漠,一到晚上,狼嚎声此起彼伏,绿油油的眼睛像天上的星星一样,如果一个千人的队伍遇上这样的狼群,说不定就会全军覆没。
对草原牧民来说,与其遗尸荒野,喂肥群狼,不如将牛羊马匹卖出去,换点银子和粮食。这样,牧民们降低损失了,瑞王爷受益了。
骑兵正在训练,时间也走到了十月十五日,这已经是草木零落露为霜的节气了。从京城传来的邸报上,第一件朱由检已经登基为帝。第二件事情,就是朱常浩操练水师的奏疏没有通过,原因是太宗皇帝朱棣说过“大明藩王,不可掌持兵权,以防祸起萧墙,同室操戈。”
但在一份火漆密封好的亲笔信里面,崇祯告诉自己的这位便宜五叔,让他便宜行事。
朱常浩明白了自己这位皇帝侄儿的想法,决定下来操练水师,而且,他将崇祯的这份信件保存下来,在必要的时候作为护身符。
看来一切事情都很欣欣向荣,但下午,陕西巡抚衙门、三边总督衙门、延绥巡抚衙门的三家师爷都来了,朝瑞王爷讨要生祠银,这份银子主要是为魏忠贤修建生祠用的。
朱常浩让三家师爷将陕西巡抚乔应甲,三边总督史永安、延绥巡抚朱童蒙的手谕拿来。
翻开三人手谕,初开始,朱常浩还看见三人甚是客气,不过,后面,就威胁到,如果瑞王爷不捐献生祠银,这三人就要给朝廷上折子,说瑞王爷聚众谋反,而且,三个衙门至少捐三万两纹银。
看到这里,朱常浩心里大呼,“尼
(本章未完,请翻页)玛,这三人这简直就是猪脑袋啊,现在新皇登基,魏忠贤大权在握,但皇上不喜欢这个半阉人,这三人明显就是看不懂风向?
另外一点,从文人的气节方面,怎能为一个宦官立生祠呢?最主要的是这个宦官还是一个恶贯满盈,残害贤臣良将的刽子手,再退一万步说,连一个鸡鸡都半拉子的人,三位封疆大吏给这样的人立生祠,也不怕断子绝孙!”
手谕看完了,朱常浩不禁为三人的智商捉急,不过,他还是沉吟了一下,对三位师爷说道,“诸位,关于生祠银的事情,本王一定解决,现在,天色已晚,本王已经备好酒菜,为诸位接风,诸位看可好?”
三位师爷看了一下,心里有些无奈,不过,更多的是惊喜,因为这是他们第三次向瑞王要钱。
前两次,瑞王爷也是这样说,晚上,直接把汉中府天香楼的头牌接到王府的厢房,供他们寻欢作乐,银两虽然没有给,但他们从灵魂和**上得到了满足和愉悦。
现在既然银子一下子解决不了,那今晚还是外甥打灯笼――照旧呗,可惜的是,他们不知道瑞王爷已经不是过去的瑞王爷了。
华灯初上,秋日的夜晚已经有些寒冷,不过,瑞王府宴会上的异常的丰富菜肴却温暖了他们潮湿阴冷的心。
能不温暖吗?因为今晚,他们这些人的命运就会被朱常浩改变,朱常浩想着,在改变之前,还是让他们吃上一顿可口的饭菜,也是自己仁慈的表现啊!
大补的饭菜让这些师爷皂吏们吃的是眉开眼笑,酒喝到酣畅,朱常浩让管家给他们上了一道“火爆驴鞭”,并且上菜的时候,让厨房小厮给这些师爷皂吏报一报菜名。
小厮将“火爆羊鞭”给他们报完后,这些人都互相挤眉弄眼,嘴上更是yin笑连连。
羊鞭吃完了,大家的小腹暖烘烘的,夜晚的寒冷已经飞到了爪哇国。朱常浩一看,事情很圆满,立即让管家上了几坛“加料”美酒。
大家一看美酒上来了,心里明白,这坛酒喝完,美妙的夜生活就开始了。
作为晚宴的结束,朱常浩说话了,“诸位,本王今天如果招待不周,请大家多多担待,来,大家把这几坛酒都倒上,一定给满上,如果谁不喝这酒,谁就看不起本王,那今晚,本王也不会给你安排天香楼的小翠给你,来,和本王共饮此杯”。
朱常浩心里冷笑连连,嘴上热情四溢,手里举着碗,一饮而尽。
大概两分钟后,加料的酒劲已经上来了,还没有离开桌子的就一下子趴在桌子上,离开桌子的几位师爷,还没有走出王府,就就一下子倒在石板地上。
原来这加料的酒里,添加了折忠信提供的蒙汗药,如果师爷皂吏们不倒下,那折忠信的脸往哪儿搁啊。
大家都倒了,折忠信立即让自己的江湖门客将这些人身上的银两、银票、玉佩、甚至连金牙都给抠了下来。
然后全部绑起来,一股脑地塞到地下的菜窖里。
半个时辰后,大家都一柱擎天的陆续醒了过来,结果黑咕隆咚的什么都看见,不过,身上的绳索都感觉到了。
众人七嘴八舌的互相问询。
结果都一样,他们明白了,自己被瑞王给坑了。
有的胆子小的已经吓哭了,跪在地上,朝外哭嚎着,祈求放掉他们。
在菜窖门外,听声的几个庄客将菜窖里的情况向朱常浩进行了汇报。
朱常浩听完这些汇报,决定去看看这
(本章未完,请翻页)些将要被自己改变命运的师爷皂吏们。
深夜里的菜窖,门突然被打开,火把的光明也让这些暂时失去自由,将来更没有自由的他们,一下子感到了希望。
大家看到王爷出现了,师爷和皂吏们都赶紧求饶,请求把他们放了。
但朱常浩没理会他们的求饶声,而是说道,“诸位,本王今天要告诉大家的是,你们将会为本王打上十年的长工,如果你们的几家的大人来询问,我就说,你们早已经离开了,王大伴,将收据文书拿来,上面书写:天启七年十月十六日,瑞王府已经捐付给陕西巡抚、三边总督、延绥巡抚各募捐纹银三万两,就让三位管事的师爷签字画押”。
几位师爷一看这情况,明白瑞王都撕破脸了,而且要将屎盆子往他们身上扣,赶紧大声呵斥道,“我们不服,我要见乔大人,我要见史总督……”
“闭嘴,嘿嘿,想必大家不知道本王有一个绰号,叫做‘专治各种不服’,后面还有一句,嘿嘿,叫做‘不服你来咬我啊!’折管家,将乔应甲的侄子乔三泰给孤王砍了……。”
一身皂吏服饰的乔三泰,钢刀闪过,“噗――”一腔热血洒在了陕西巡抚师爷的脸上。此情此景,吓得再也大家不敢说话。
在折忠信砍头的威逼下,三位师爷只好乖乖地给这没有一文钱的收据文书签字画押。
现场的众人,包括王府家丁,都被朱常浩像婊子一样脱裤子的变脸方式给惊呆了,更对朱常浩的杀伐果断产生了一种敬畏和恐惧。
画押的文书被折忠信呈给了朱常浩,这厮看着上面红彤彤的指印和名号,笑着对菜窖里的众人说道,“我们这汉中啊,物产丰饶,天上飞的,水里游的,土里面埋得,啥都有啊,可惜,本王缺人手啊!现在,略阳县柳树坪、黑木林的矿坑里的赤铁矿,都生锈了,既然本王给你们巡抚啊、总督的给了三万两银子,你们这些人就给本王做工抵账,还有,折管家,你再让他们给本王写一份收银画押文书,作为底册吧,以便将来两位巡抚和一位总督提上裤子不认账。
还有啊,嘿嘿,再让所有的人再写个收条吧,上面就写三位师爷借本王纹银各一万两,剩下的皂吏,本王菩萨心肠,就写借五千两吧”。
“是,王爷”,折管家回道。
昏黄的菜窖里,桐油火把噼噼啪啪地燃烧着,师爷和皂吏们的脸色就像死了亲爹娘一样。
总共画押了一百零玖万五千两的借据,被瑞王爷拿在手里。而菜窖里面,这一次要银子的二百一十六人的命运有一瞬间也被瑞王爷给坑死了。更可怕的,等待这二百一十六的人是暗无天日的挖矿和惨无人道的生活。
画押的事情办完了,瑞王爷他们走了,菜窖里又陷入了一片黑暗当中,但这二百一十六人似乎没有感受到明暗的交替,菜窖里面还是一片死寂,只有微弱的呼吸声在不断起伏。忽然乔应甲的师爷大声呼道,“高,实在是高啊,这回可真的是坑死爷了,这简直是一箭三雕啊,咱们不但给瑞王爷无偿挖矿,就是把他把咱们释放以后,咱们还欠着瑞王爷的银两啊,更主要的是咱还欠着大人的生祠银啊,还要为这三万两的生祠银背黑锅啊,哎哟,瑞王爷可真的坑死俺们了,这坑的我八辈祖宗都翻不过身了。”
大家听了师爷的这番话,不禁悲从中来,以头抢地的砰砰声不绝于耳,但朱常浩一声也没有听见,就是听见了,朱常浩也不会理会,因为有几件大事,他正在谋划。
(本章完)
………………………………
第十一章 一路向东
二百一十六人的命运就是在暗无天日的矿坑里面挖矿,而汉中秋粮收获的季节已经来临。
由于这次安置的灾民过多,所储蓄冬日食物已经有些不足,好在秋粮要下来,灾民们就可以对付到明年开春。但朱常浩明白,如果历史没有变化的话,明年正月后,皇帝的年号就为崇祯了。
而崇祯元年,大明开始在一帮东林蛀虫的蛊惑下,开始一步步步入覆亡深渊。更主要的是自然灾情更多、更严重。
傻逼一样的崇祯皇帝,让朱常浩对自己的这位便宜侄子,有些头疼。
按照原先历史记载,崇祯一上台为了赢取民心,把魏忠贤给发配到凤阳守祖陵,做的没错。但是,他没有后手来对付东林党。
对代表大地主是士林利益的东林党来说,阉党绝对是他们的生死大敌。因为从阶级属性上来说,阉党属于保皇党,他们的权力来源于皇帝,皇帝的权力越大,他们所得的汇报也越大。
东林党属于反对党,他们要限制皇权,从皇权里面攫取自己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
而在天启年间,阉党的势力星罗棋布,在以魏宗贤为首的爪牙里面,典型的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儿”“四十孙”,他们的势力网络从内阁、六部到四方总督、巡抚,到地方上的知县、县尉。全国遍地都是他的死党。
而东林党除了一些有志之士之外,就是朝堂上一些比较正直的言官,他们自谓“清流”,以读书人讲学授业的方式掌管天下喉舌。正所谓“积羽沉舟;群轻折轴;众口铄金;积毁销骨”,东林党掌握喉舌,喉舌发言,这言论有时候就是一把杀人于无形的刀,刀下首要之人就是阉党。
还有,东林党的言论也相当美好,很有蛊惑性和前瞻性,概括起来,大致是:强烈要求改变宦官专权乱政的局面,主张“政事归于六部,公论付之言官”,使天下“欣欣望治”;竭力反对皇帝派遣矿监、税使到各地进行疯狂掠夺、横征暴敛,主张既重视农业,也重视工商业,要求惠商恤民、减轻赋税、垦荒屯田、兴修水利;反对屡见不鲜的科举舞弊行为,主张取士不分等级贵贱,按照个人才智,予以破格录用;加强在辽东的军事力量,积极防御满洲贵族的进攻。
东林党人代表了当时江浙商人和地主豪强的利益,反对朝廷向工商业者收税,并借着崇祯帝清除魏忠贤势力的时机,取消或降低了海外贸易税、矿税、盐税、茶叶税等税种的税负,使得明末的财政收入来源更加单一,朝廷的税收来源更加依赖于普通的农民,再加上当时各种天灾不断,造成了大量农民破产,形成大量流民,直接导致了明末的农民大起义。
说把明朝的农民大起义全部归纳到东林党身上也有些偏颇,因为朝堂之上还有山东人的齐党,湖北人的楚党,安徽宣城人的宣党,江苏昆山人的昆党,而以浙江人的浙党声势较大。
浙党首领沈一贯、方从哲先后出任过内阁首辅。他们在当权期间,依附皇室、勋戚,交结宦官,不断排斥官员;齐、楚、浙、宣、昆等党的重要人物都官居要职。他们为牢固地保持自己的权位,以攻击东林党为首务,东林党人则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再抓住对方的弊端加以参劾,于是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明末党争。
说白了,东林党就是学院派,其他党就是官僚派。而且,这个学院派只管“杀”,不管“埋”,不知道国家的税收应该多元化,他们在崇祯时期已经成为“士”和“商”的政治代言人,他们的宗旨就是“反对矿税,维护地主豪强的利益”,这也是其他派的宗旨,他们都站在皇帝的对立面,以暗地里祸害崇祯为己任。
这样,国家社稷就苦逼了,崇祯收不上来钱,自己的宦官爪牙又被自己给废了,导致政令出不了紫禁城。
崇祯可以说是眼瞎了,因为他看到的奏折都是假的,耳朵聋了,因为他听到的都是阿谀奉承,粉饰太平。或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的点滴之言。
以上言论其实是朱常浩的“诛心之言”,这些话他也就是心理想想罢了。
回到现实,菜窖里面的二百一十六人,他已经不再过问了,这些师爷皂吏就交给二管家张公礼去处置。
现在等待朱常浩的就是三件事,第一个是刘正对科尔沁草原的双株格桑花布木布泰和她的姐姐海兰珠怎样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