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极品皇叔-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本章未完,请翻页)破坏自己的大战略,说不定因为这个变故,大明崛起计划又不知道要花费多少波折,出现多少变数。
不过,具体的水师统兵将领,朱常浩已经有眉目了,他们的才能不成问题,问题现在要考验他们的忠诚。
等今年皇太极进犯京师的时候,朱常浩决定领兵北上,勤王,到时候,一切都可以迎刃而解。
二万多的水师和一万多的陆师新丁,在五月中旬的时候,就会送到汉中的安民大营。说实话,将水师安排进陆师的营房,对于朱常浩来说,有些不地道,但现在水师码头和营房正在修建当中,地址在汉中城外的十八里铺码头上游十华里的江岸边,和安民大营也就是十里路的样子。
再到八月份的时候,林丹汗的第二批战马,就会交易,到时候,朱常浩觉得,自己可以组建一个五千人的骑兵了。
到十月份的时候,从安南,真腊想,暹罗也可以运来两批大米了,当然,也可以将中原腹地的百姓向中南半岛等地移民数万,为以后的统一和碾压打基础。
朱常浩越想越美,虽然道路曲折,不过,可以看见那看得清的未来啊。
心情变得愉快的朱常浩,看看吃饭还早,决定去看看去年旱灾时候,收留的那些孤儿。
这些孤儿收留的场所,不是孤儿院,而是童子军学堂。
朱常浩出了王府,走出汉中城的振武门,也就是西门,看到了一座占地面积有上千亩的盐碱地,就在这座盐碱地里,坐落着一座千人的童子军学堂,管理这座童子军学堂的,是王府里面的两个百户,不过年龄大了。
朱常浩没有提前告知学堂,自己要来视察,而是悄悄地摸进。
已经是临近午饭的时间了,朱常浩在学堂大门外面的时候,就听到饭堂里面的师傅招呼打饭的声音,“哎,甲子班的,到三号窗口打饭,哎,这个孩子,吃肉吗…”
门卫看见王爷来了,赶紧要进去通报,朱常浩给制止了。
朱常浩进了学堂,看见整个学堂里面,除了食堂外,周围一切都静悄悄的。
朱常浩没有去食堂,而是去了男孩子睡觉的西边宿舍,发现里面的卫生,还有铺盖的叠放,都很整齐。、
本来想去看看东边的女子宿舍,不过,朱常浩想到自己一个成年男人,去看那些女童子军的宿舍,好像有些太那个了,朱常浩决定,下一次,让王妃来看,这样就可以深入了解这些,在将来忠诚自己的死忠力量。
看完宿舍,朱常浩就进了食堂,刚好自己一行人也饿了,现在到食堂里面,和这些孩子吃吃饭,也是一种感情的表达。
三十人进了食堂,打饭的师傅看都没有看朱常浩他们,而是低下头吃着饭。
这些童子军看见朱常浩进来,先是愣了一下,接着就欢呼起来。朱常浩看见那一张张对自己无比信赖,无比崇拜的面孔,心里忽然有一种感觉,这种感觉就两个字――父亲。
是的,这些孩子都是孤儿,在去年的流民大潮中,失去了父亲和母亲,他们茫然地跟着这些流民,逃到汉中
(本章未完,请翻页),吃到了朱常浩的赈灾粥棚,从而活了下来。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就是朱常浩给了他们再生的机会啊,现在他们的父母不在了,把朱常浩假想成自己的父亲,对他们来说,其实是一种幸福。
打饭的师傅,看见王爷进来了,赶紧要下跪问好,朱常浩直接免礼,而是让师傅,给他们这三十人找了些碗筷打饭。
饭菜很好好了,和孩子们的一样,朱常浩亲自端着木盘,来到这些孩子们当中,大口地吃着饭菜。
有时候,还将一些肉片,分给坐在自己旁边的孩子。
朱常浩刚吃了两口,负责学堂日常事宜的这两名百户来了,食堂里面立刻变得静悄悄地,只有吃饭的声音。
两名百户一进来,赶紧给朱常浩下跪问好。
这次,朱常浩没有免礼,他要让这些孩子明白,在你们心目中,最威严的两位学堂祭酒(校长),都要给本王下跪,让自己在这身势动作(下跪)中,体现出至高无上。
午饭吃完,就是半个时辰的午睡,朱常浩和孩子依依惜别,然后来到了校长的办公室,听取这学堂创办一年多来,存在问题和不足。
“王爷,这童子军学堂,最大的问题就是,孩子到现在为止,由于教书先生的不足,特别是东校区的那些女孩子,急需女夫子,不然,他们恐怕达不到王爷您的要求啊”,童子军学堂祭酒董奉孝急切说道。
“是的,王爷,自从这学堂一年前,创建以来,按照王爷您的要求,现在是分年级管理,不过,由于夫子太少,好多人还是顽劣不堪,在这一年多里,在不愁吃穿的情况下,他们已经变得懒惰了。
卑职有个想法,每月的月中,花三天时间,将这些孩子带到王爷你的封地里,让他们耕作,按照耕作劳动的的份额,量田给食添衣,保持他们的那种忧患意识”,童子军学堂的副祭酒(监丞)班若成有理有据地说道。
朱常浩听完两人的叙述,缓缓地说道,“你们两位都说的不错,人要有忧患意识,才能在在危机四伏,朝不保夕的状态的里面,才能激发出他们的潜力,只有他们有了这种潜力习惯,才可以做到,‘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啊,因此,对于夫子,特别是女夫子,那个王伯,你回去以后,向王妃说明一下,将后院那些读过书的丫头给调配十名到学堂来。
还有月中种地换食物和衣服的计划,本王批准了,就交给你们二位进行管理。好了,时间不早了,孤要回去,但是,你们二位,一定要严格按照本王当初制定的那些规矩管理学堂,否则,军法侍候。”
“是,卑职遵命,王爷走好”,两人听到朱常浩这样说,赶紧跪下来恭送。
感谢秦宋唐,螃蟹向天笑,步子跨大了,oo糖醋地瓜oo的打赏,感谢努力通过支付宝15293947729的打赏,十一月了,书生祝福诸位,还有看正版订阅的看官,祝你们身体健康,心想事成,男的变得更加帅气多金,女的变得更加漂亮富贵!
(本章完)
………………………………
今晚休息一下,毕竟12月1日了
这二十一月份,每天更一章,今晚我就休息一下,从明天开始,十二月份,争取两章,让大家大饱眼福,订阅的各位兄弟姐妹,你们可不能掉链子啊……
(本章完)
………………………………
第一百章 巡视三省六部
正所谓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强,则国强。朱常浩在童子军学堂里面,看了一下他们的的管理模式,问题虽然有,但觉得还行,不过,但死忠于自己的人还是太少了,一个原因是自己给他们编订的洗脑教材太少了了,没有形成体系;第二个,下面的夫子们没有领会到自己的意思;第三个,管理不完善。
三个问题,说白了就是人浮于事,考核没有,全凭良心工作。
学堂的事情暂且翻过,五月中旬以来,朱常浩给崇祯运送的四十万两白银已经抵达京师了,崇祯在太和殿里,大宴群臣,而且,将朱常浩运来的银元宝直接放在宴席中间,号召群臣向瑞王学习。
朱常浩听到这个消息,心里很不是滋味,在天启年间,大明一年的赋税收入都有四千万两纹银。现在,崇祯元年半年过去了,竟然收入不到一百八十万两,朱常浩一次,就送了了大明前半年国库收入的近两成半,真的让人唏嘘不已。
九边军镇,已经三个月拿倒军饷了,朱常浩原先打算把自己从福王那里劫持来的银两,拿出一部分来给九边军镇发饷,但一想到藩王和军镇有勾连。如果出现藩王支助边军军饷,肯定会被崇祯给撸了王位,然后,自己的财产,女人,水师,陆师,都会便宜他人的,吃亏的事情朱常浩是不会干的;还是上崇祯体会一下,野猪皮兵临京师城下,心惊胆战的感觉吧。
据朱常浩估计,崇祯这一次从自己手里弄到钱之后,以后就会从自己手里弄钱弄上瘾,但每次你崇祯要弄钱,那本王也不会让你轻松,绝对要从你手里再讨来一些其他的权利。
将目光转向王府南门的东边,朱常浩让人现在又开辟了一个大门。而在大门里面,是三栋房子。
从南往北数,第一栋房子,是保卫力量和一些王府堂官,这些堂官主要负责为三省六部传递信函,抄写誊录公文等等。当然,负责保卫力量的是王府指挥使的一个百户,也就是王府参将手底下的仪卫舍人。
第二栋房子是六部(兵部,刑部,吏部,礼部,工部,户部)部长(侍郎)所办公,六部下面,基本上就是一些堂官了。
在六部后面,就是第三栋房子,里面是三省(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的官员。其中,中书决策,门下审核,尚书执行。
最主要的是,在第三栋房子后面,有一个后门,这个后门直通王府的南院,如果有事,他们直接可以从后门进到王府,对朱常浩进行请示交流。
只是对于里面只有三栋房子的这间大门上,牌匾的命名,朱常浩费了好多脑细胞,你说叫政事堂吧,这是朝廷里面的辅政大臣才能拥有的,你说叫个什么衙门,皇上也没有给本王册封个衙门啊。
后来,朱常浩和众人商议了一下,得出了一个名称,叫做“政事厅”。
政事厅的建立,意味着王府管辖的政事所有变动,以前是王府的长史府来处理,现在,都经过政事厅来发布,这样,就可以大量减少朱常浩的工作。
军事方面,目前还没有变革,另修衙门之类的,王府目
(本章未完,请翻页)前,所有的军事方面的职能,都在安民大营。
等水师码头修建好之后,安民大营的水军编制和管理,将会移动到水师码头上,现在,这个码头,按照朱常浩的估计,差不多在五月底就可以完工。到时候,包括这次新招的两万余人新人,将全部转移到码头上,接受伏波水师的训练,对于这里面优秀的一些人,将会送到大明皇家海军大学,朱常浩任校长。
说起崇祯批准的这六所皇家大学,除了医科大学之外,剩下的军事,律法,综合性的大学,都是朱常浩自己兼职校长。
这其实是朱常浩想起了在二十世纪的时候,某光头就是校长,他的嫡系部队里面,所有的将领都是他自己培养出来,所以,为了让自己的内政和军事管理能力更加得心应手,朱常浩只好这样做了。
朱常浩现在从王府的后门里面溜进去,去看看自己的这王府政事厅是怎么办公的。
首先来到了孙承宗的办公室,发现他坐在太师椅上,正在对当前三万余人,两万划拨到水师,一万余人来组建白虎军的事情,有些不怎么理解,发呆呢。
在孙承宗这四十余年的戎马生涯中,他认为陆地上,最牛的兵种就是骑兵,毕竟近二十年来,大明一直和辽东在打仗。
在剿灭建奴造反中,努尔哈赤不断鲸吞辽东奴儿干都司和辽东指挥使司地盘,最痛心的是九年前,也就是万历四十七年,努尔哈赤用六万八旗,打败了十一万明军,当时,大明方面,骑兵不少啊,主要有宣府、大同、山西三镇发精骑约三万;
延绥镇、宁夏镇、甘肃镇、固原镇四处,发兵共约两万五千人;
四川、广东、山东、陕西、北直隶、南直隶,发兵共约两万人;
浙江发善战浙军步兵四千;
永顺、保靖、石州各处土司兵,河东西土兵,数量各二三千不等,共约七千人;明军总数约八万六千人。与盟友海西女真叶赫部军一万人,朝鲜军一万三千人,总计十一万多人,号称四十七万。
后来,明军失败了,孙承宗独自一人,将自己关在房子里面,三天三夜没有出来,在研究为什么处于优势兵力情况下的明军会失败?
第一点是明军分成四路,导致力量分散,被努尔哈赤有机可乘;第二点是明军主力将领杜松轻渡浑河,突击过速,导致主力衔接断裂,此为最大原因。
第三点是北路军总兵马林,以己之短,攻子之长,自己是步卒,本来已经布置好了火器,鹿柴,但一看山坡上只有努尔哈赤的两旗兵马,也就是四五千人,于是命令步卒出营寨,登山歼贼,结果,两旗骑兵从高往下,开始俯冲,后来,皇太极和代善率领的六旗赶来,全歼北路军。
第四点,就是东路明军刘綎轻装急进,进了努尔哈赤的埋伏圈,最终兵败被杀。
最后一点,就是南路明军杨镐坐镇沈阳,掌握着一支机动兵力,对三路明军没有作任何策应。及至杜松、马林两军战败后,才在三月初五,慌忙传令李如柏军回师。李如柏军行动迟缓,仅至虎拦岗(在清河
(本章未完,请翻页)堡东)。当接到撤退命令时被后金哨探发现,后金哨探在山上鸣螺发出冲击信号,大声呼噪。李如柏军以为是后金主力发起进攻,惊恐溃逃,自相践踏,死伤一千余人。
朝鲜军队元帅姜弘立率领剩余的五千兵下山来投降,后金设宴款待他们之后,将他们释放回国,并且修书给朝鲜国主光海君。
还有一点,孙承宗总结出来了,但没有说,那就是,明朝的军备废弛,兵丁毫无战力,军法执行没力度啊。
现在看到大明的一个藩王有励精图治的精神,他看到了希望,因此,对于这三万余人,他想和王爷交流一下自己的想法。
孙承宗抬头一看,王爷恰好在这里,那自己必须将这个陆师现在应该重于水师的观点说出来。
听孙承宗说完,朱常浩就说道,“孙老,本王偏重陆师,是为了亿万黎民考虑啊,根据观星台和钦天监的测定,大明未来十五载,天灾**不断,黎民百姓生活堪忧啊,本王尽快建立水师,就是为了打通长江水道,在沟通湘江,疏浚秦时灵渠,直通粤西漓江,将南掌、真腊,暹罗、东吁(缅甸)那里的大米运来,拯救亿万苍生,将来还有扶桑国的白银,女人等等。我们大明要度过此劫,就必须要有绝对的水师力量,不然,都是水中月,镜中花。”
“那王爷,老朽现在明白了,不过,我们一味地发展水师,那到时候,建奴骑兵压境,水师绝对会失败的,希望王爷现在大力发展陆师步卒和骑兵。”
“孙老,你就放心吧,这一次本王让两万人全编入水师后,以后肯定会减慢,三年之内,每年新招募的水师人数绝对不会到五千人。”
“呃,那老朽有些唐突了,请王爷恕罪”
“孙老,恕什么罪啊,你的这是老臣谋国之言,何罪之有,不过,孙老做为兵部侍郎,可以在一定范围内调剂哦”,朱常浩说完这句话,就走了。
留下六十三岁的孙承宗,独自坐在椅子上回味此语。
出了中书省,朱常浩边走边想到“后面尚书省就是自己了,没有什么好看的,门下省尚书王在晋还没来,那就不去了,还是到前面的六部去看看”。
到户部发现瞿式耜研究的竟然是九地巡检司的人员配置,还有几所学堂里面,什么司业、监丞,博士、助教、典簿、学正、学录、典籍之类的,朱常浩一看,鼻子差点都气歪了。不过还是鼓励了一下瞿式耜。
再看了一下宋应星的工部,发现正在研究一种火铳,还有一些手画的草图,朱常浩看到那粗糙的图例,抽了抽嘴,想了想,赶紧找点铅锌矿,把铅笔制造出来吧,进行尺规作图吧。
礼部徐光启没来,刑部的李之藻也未到,这些人的到来,估计要到八月份以后了。
看到这没事可做的三省六部,朱常浩觉得,自己应该改制一下这个系统,还有,逐渐蚕食自己的封地和周边一些县府,必须将崇祯委派的官员给弹劾掉,自己的人上,这样,机构才会健全,三省六部才能够发挥出应有的职能。
(本章完)
………………………………
明朝的工业水准和形成原因
1建筑业;明朝烧砖的质量是有名的;技术水平超越了宋代;西方传教士就专门赞扬过明朝的砖头再看看西人的回忆
明末西方传教士还在赞扬中国物产极为丰富;物质生产能力远胜欧洲;声称财货,即绅士商民近百万口”。
南京一地有众多的陶瓷厂,每年可生产100万件瓷器。景德镇成为世界瓷都。制瓷使用旋坯车,不但提高生产效率,还使旋出的瓷坯更为精细和规格化。施釉方式以吹釉法代替刷釉法,使施釉更加均匀光泽。并且发展出彩色瓷器。冶铁技术也有明显的提高,由灌钢冶炼法发展到苏钢冶炼法,是一种效率较高的炼钢方法'。
当时,仅景德镇一处,就有上万家制瓷工匠和作坊,拥有制瓷的高超技术,有设备完善的官窑,也有生产大量民用瓷器的民窑。当时已遍布福建、江西、浙江、河南、四川等省的,“纸厂槽户不下三十余槽,各槽帮工不下一二千人”,纸张品种有“竹纸”、“火纸”、“糙纸”、“柬纸”、“吉纸”、“皮纸”、“棉纸”。印刷作坊,规模相当大,印刷的创新是铜、铅活字印刷,彩色套印和拱花等工艺。采煤业、炼钢冶铁、银矿开发都得到了很快的发展。
棉纺织业
棉纺织业在明代已从南方推向北方。明代中,后期,棉织枋技术不断提高,工具日益进步。范围更加广泛。
矿产和白银
明朝的铁产量是宋朝的两倍,万历年间达9000多吨,冶金工业极其发达,天工开物对这方面有详尽记载,后来的两百多年,世界上都没有国家能破这个纪录。在16和17世纪,西班牙和葡萄牙征服了美洲并在那里得到大量的黄金和白银。当西班牙和葡萄牙贵族得到这些财富后,他们第一件要干的事就是向中国买丝绸,瓷器和茶叶,到最后这些白银和黄金大部份都流到了中国。美国佛兰克,在《白银资本》一书种说,在十六和十七世纪,世界上三分之一的白银,通过贸易流向了中国。
造船业
在明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明朝最大的宝船长150米,宽30多米是当时世界上最大的船,除了宝船外,郑和的船队还有二百多艘平均长度达七,八十米的大帆船。到了明朝中叶,虽然朝廷再没有进行像郑和那样的大航海,但中国的水师却仍然控制着政个南太平样,印尼和菲律宾等国家的国王都是在明朝的支持下建国的。对明朝的海上实力,当时欧洲的传教士是这样描述的,只要中国的皇帝愿意,他们可以一夜之间征集到从大陆连接致马六甲海峡的那么多船只。到了明末,由于要抗击倭寇,联朝抗日,明朝政府无瑕南顾,最后被葡萄牙和荷兰钻了空子,把势力伸展致南太平洋。即使是这样,荷兰的殖民者依然要每年向盘踞在台湾的郑氏政权进贡。
第三产业
据阿拉伯旅游家记载,当时在中国,几乎每一座城市都存在第三产业,在北京从事第三产业的工作者保守估计就有近两万人。跟欧洲和回教世界不同,当时第三产业在明朝是合法的,官员不以扫荡第三产业为政绩,明朝读书人又独爱风花雪月,再加上明朝人口基数巨大,第三产业为世界之最并不奇怪。
(本章完)
………………………………
第一百零一章 轮流作战,南北水道
每天至少保证一章,时不时的爆发一下,原先打算每天两更的,可惜生活所迫,时间不充足啊,毕竟书生先要生活下来,才能保证更新啊!
三省六部现在只是个框架,但随着时间的持续,伴随着瑞王实际控制区域的扩大,终究会用上的,对于朱常浩来说,三省六部制,其实是上层建筑的完善,以后按照此种模式,还会扩展到地方。
朱常浩不急于立马组建地方归属于自己的政权组织模式,他所希望的是,步步为营,稳扎稳打,一个县府一个县府地改造。现在基本上是三省六部,说不定在几年后,按照大明国内的发展,会设置四省十六部。按照人的劣根性,这以后还要设置一个监察省,作用就是防止大明官员的贪污腐化,只是都察院御史王徵还没有到来。
另外,防止腐化另一个方面,就是实行高薪养廉制度,取消府县主官私募属员的权利,所有州府属员,只能有当地府县的配置的户局和吏局通过考试之后,方可入职,就连县衙的捕快,文书也要如此。
每一个县的这些属员每年都要向州府进行汇总,州府再向省府的布政使司进行上报汇总。
然后布政使司再向六部的户部和吏部汇总,最终通过三省确定,执行。
当然,一般县府的三省六部是不会过问的,除了主官之外。
取消所有官员的炭敬之类的灰色收入,采取经费预算政策,加强审计,审讯权和司法权**。
这一套构想,朱常浩想到,最多半年自己就要将其完善,现在最主要的问题,就是弄粮食。
现在不停地弄粮食,使朱常浩的思想波动很严重,他苦逼地想,“为什么别的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