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极品皇叔-第5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老折,解决这个船舶进码头拥挤的问题,很简单,进港上码头就是从左手进,离港的右手出,一旦出现不遵守这交通规则的,直接罚去他货物的十分之一钱两,就是运送人的划船也一样,罚没收入的十分之一”。

    “是,王爷,那小的下来就去实施。”

    最后朱常浩看了看钢铁冶炼和船舶制造,发现这造船水平也太次了,只会制造出火龙船,还有少量的苍山船。

    说起这火龙船,在明军水师里面,都属于轻型战船。此船分三层,以生牛皮为护,上有铳眼,中置刀板,钉板,下伏士兵。两侧有飞轮,四名水手。先伪败于敌,诱敌登船,开动机关,使敌从上层落入中层刀板钉板中。

    战力太小,还不如苍山船呢,另外,也浪费了大量的木料,朱常浩看到,立即说道,“这样的轻型战船以后减少生产,你们要努力制造苍山船,车轮舸,海沧船,福船,如果能够制造出葡萄牙人使用的蜈蚣船,还有三桅战船更好,本王要求,侧重点最好放在车轮舸上,这所有的船只里面,车轮舸要占三成。”

    “是,王爷,小的下去就去安排”,折忠信自信满满地说道。

    这次走马观花当地看完,让跟在旁边观察的吴克善,还有宋献策等人,目瞪口呆。

    吴克善听到一天纯银子有万两进项的时候,眼睛已经睁圆,心跳急速。

    朱常浩却只是笑了笑,没有说话,毕竟年前的时候,已经搜刮了自己的“好三哥”大明首富福王朱常洵的银两,那可是三千八百万两啊。

    今天下午就看完了,晚上,由于有吴克善在,那襄阳作为东道主,今晚的招待也是必须的。

    明天,朱常浩将会返航,赵元义他们会带领这这次新划拨来的三个营,船出长江口,一路北上,走向大洋。只是这船要换掉一些,除了五艘苍山船以外,还再添加了五艘,其余的二十艘为火龙船。可惜朱常浩的手里,到现在也没有一艘福船,这在重火器方向,有些吃亏,另外就是从安康府上来,这汉江的水道爷行驶不了福船,毕竟水浅,容易搁浅,也没有打算生产福船,确实是自己有些短视了。

    十艘苍山船,二十艘艘火龙船,搭载着一千五百多名水师队员,为的就是防止突然被毛文龙吞并,就这一千多人,朱常浩都觉得这而力量薄弱呢?

    晚上的大总督管府,朱常浩,刘正,折忠信,宋献策,赵元义,王灿,吴克善等人在后堂的客厅里面,对着水榭开始边聊边吃。

    酒也开始供给,只要不喝醉就行,因为明天就要开始各奔东西。

    酒席上,菜过三巡,酒过五味,大家的聊天开始活络起来,朱常浩也不是一个摆谱的人,和颜悦色和众人谈起了而天南海北。

    只是席间,俞开义也说道,“王爷,我们襄阳的这个榷市能不能扩大一些,现在,这里的商贾有来自顺天府,登州府,应天府,杭州府,广州府,云南府,成都府,贵阳府,宁夏卫,就连灵藏(青海),乌斯藏等地,都有商人进来。不过,这云南府,灵藏,乌斯藏等地的,都是通过驮运,路线

    (本章未完,请翻页)是茶马古道,货物吞吐量不是很大”

    “恩,本王明白,现在有洋货进市吗?”

    “有的,不过都是我们两广地区,还有江浙地区的王府商号进货,由于我们有**的船队老搞运输,我们所进来的洋货,包括香水,琉璃镜,还有八音盒,就连那个什么劳什子座钟,比其他地方的洋货便宜。”

    “哦,座钟也有吗?那有没有小点的,怀表什么的有不?”

    “王爷,怀表是什么表?”

    “就是有婴儿巴掌大小,上面有长短不一的三根针,一个方向走,用来看时辰的。”

    “那和座钟一样啊,这劳什子也是用来看时辰的,上面有十二个洋文字码,走过一个字码是半个时辰。但好贵啊,一个座钟就要五百两银子。”

    “这样,本王打算回汉中的时候,带走三台座钟,老折,你下来去采购一批。”

    “是,王爷”,折忠信回道。

    折忠信不说了,但吴克善却想发下牢骚,毕竟一个榷市,日进纯利润万两,那可不是啥地方都有的。

    “王爷,刚才听你们说啥座钟,小王听清楚了,就是看时辰的,那不就和漏壶差不多吗?而且还要五百两银子,我的长生天啊,五百两银子,要多少牛羊可以换来啊!”

    “唔,大舅哥,你要不?”

    “小王知道,逸豫可以亡身,这座钟是不会要的。”

    下来零零碎碎地说得很多,除了吴克善喝高以外,其他人都很节制,还清醒着。

    亥时初,酒席总算结束了,吴克善被送去休息后,剩下的人都没有走,朱常浩要打算开一个紧急会议,主要是针对赵元义的这次北上。

    朱常浩说道,“宋参谋官,还有元义,王灿,你们这次要北上,肩负这重大的任务,本王希望你们在庙岛列岛那里安下据点以后,就要不断地吸收当地的百姓,参加你们的水师船队。期间如果发生缺粮,或者粮食没有及时送达,你们就打听北边八旗里面,那些牛录,甲喇,还有额真们所拥有的庄园,侦查好之后,在守好据点的情况下,直接去将他们的粮食劫来,让他们建奴没有粮食吃,我看他皇太极还会不会焦头烂额,汉人的不要抢,明白不?”

    “是,王爷”

    “还有这次要出发,除了科尔沁采购的东西以外,其他船只全部都要装成军械火器,粮食,医药,棉衣什么的。军械火器粮食,要整船整船的装满啊。老折,你下来给调派东西给赵元义他们。”

    “是,王爷”,折忠信和赵元义连忙回道。

    会议开完了,朱常浩在督管府的后堂卧房,喝了两口清酒,喃喃道说道,“好一个铜钱街上,当铺和钱庄比京师还多,看来这大明的经济中心是要南移了!”

    (真心得希望大家订阅,毕竟订阅是一本书的生命线啊,而作者孤舟书生的强心针就是诸位看官的打赏啊,2015年还有十天就要结束了,在这最后的十天,书生希望看到打赏的变化!读者群331276890,欢迎看官们加群,和书生一起共商书是!)

    (本章完)
………………………………

第一百一十七章 船即国土食为天(求订阅)

    夜晚,朱常浩喝着清酒在昏昏而睡的时候,在汇通榷市的水师码头上,襄阳水师三营千余人,已经正式移交到赵元义的手中,二十八条沙船已经全部替换成火龙船和苍山船。吴克善的货物也装在了火龙船上,从襄阳军械库里面,所需要的火器,还有冷兵器都已经装上船,就连粮食,药物,棉衣也已经准备妥当。

    就等待明天的起航了。

    一夜无话,静睡天明。

    第二天一早,卯时时分,集结的号声已经响起,听闻号声的朱常浩,也一骨碌起来,随便洗漱了一下,快马疾奔到水师码头。

    吴克善,宋献策,赵元义,王灿还有一千五百多人的水师队伍,已经成方阵,等待王爷的检阅。

    朱常浩看着这次就要出征的水师队伍,突然临机一动,心想,“这一千五百余人既然要常驻渤海,那不就是北方海域了吗,记得再过二个多世纪,‘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十九世纪中后期,自强的国人发起了洋务运动,海上力量就新建了一支队伍,叫“北洋水师”,可惜后面覆没了。

    这支舰队的覆没,永远成了华夏民族的一个痛,现在在本王手里,一定要建立一个不一样的北洋,虽然人数还少,但只要这支水上力量建立起来,那大明就不会受到其他任何哪个力量的欺凌,本王的北洋,是永远的北洋。”

    想到这里,朱常浩看到前面这一千五百多名汉子,说道,“诸位弟兄,本王今日在这里送大家,踏上凌波大海,那你们就是大明的颜面;你的战船,就是大明海上永不沉没的国土;如有外寇,侵我国土,直接给本王击沉。在海上,真理永远在你们的杀戮之内,在大炮的射程之内,大明的国威是打出来的。礼仪之邦,也是建立在强大战血的基础上,只要在强大力量的威慑下,蛮夷国邦,才会承受我们的礼仪。否则,那就会被认为怯懦和软弱。

    本王记得,圣人有学生问曰,‘以德报怨,何如?’

    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诸位,不要担心良心上有亏,大家记住,本王希望大明能够恢复我成祖年间的万国来朝和盛唐的荣耀,一定要恪记‘船即国土’”

    “我等谨记王爷训示,船即国土,恢复盛唐的荣耀”,众水兵异口同声地说道。

    朱常浩看着大家说完,双手压了压,说道,“本王历来相信,名正言顺,既然众位将士要出征,那本王命名该水师为‘北洋水师’,意为拱卫大明帝国之北,拓展九州大洋万里,船即国土,尔等可明白?”

    “禀王爷,吾等明白。吾即北洋水师,拱卫大明帝国之北,拓展九州大洋万里,船即国土。”

    “好,赵元义,王灿,尔等可以树立起北洋水师大旗,所属本部,将在兵部另立一档,皆为“北洋”,等来年,本王巡视四海之际,再亲自授旗、拜将。拿笔来——”

    笔墨端来,桌案也抬来,朱常浩乘着初阳之光,挥笔泼墨,上书“北洋”。

    浓厚饱满的墨汁在宣纸上渲染开来,“北洋”两个字就像朱常浩内心里面,灵魂的一部分。

    这里面只有朱常浩明白这个字所承载的意义,也只有他清楚,当十九世纪后期,北洋覆没于黄海之上的时候,它的军歌

    (本章未完,请翻页)‘宝祚延庥万国欢,景星拱极五云端。海波澄碧春辉丽,旌节花间集凤鸾。’也永远成为一个梦,一个噩耗梦魇般的梦。

    字迹渐干,朱常浩说道,“赵元义,王灿出列”

    “是,末将出列”

    “现在本王封赵元义为北洋水师少将官,师长,统领北洋水师。”

    “谢王爷”

    “王灿为北洋水师大校官,副师长,参谋长官”

    “尔等佩剑,将印,委任状,下一季度会颁发给你们,军法处长王灿兼任”

    “末将赵元义/王灿感谢王爷”,俩个人跪下来说道。

    “恩,下去后,将‘北洋’两字让军中缝补匠做成你们的军旗。”

    “是,王爷”

    “你们两个近前来,本王有话要交待你们两人。”

    近前来的赵元义和王灿,在靠近朱常浩三尺的地方站定。朱常浩端详了两人一会,说道,“这次你们主要是站稳脚跟,对津京畿的商旅,有时候可以让他们夹带你们的私活,例如辽东地区的皮货,还有木材,就连他们的牛羊,而已可以贩卖,但切记,一定不要落下训练。”

    “是,我等谨记。”

    “那本王就放心了,上船吧。”

    在赵元义的口令声中,一千五百余人开始登船,准备起航。

    作为大舅哥的吴克善,现在看到襄阳的这一幕确实是惊呆了,一下子就出现了两万多人的队伍,其中陆师一万有二,水师八千余人。

    就襄阳和汉中现在的军事力量,就有五万人。

    但就这一年左右的时间里,一个地方性的藩王,就发展到如此大的规模,更让吴克善吃惊。

    但朱常浩丝毫不觉得,‘恰逢大明帝国晚期,人不如狗,大明现在最不缺的就是一些没有脱文盲的壮男,再说,这个时候也没有计划生育,孩子多,家口大,为了活下去,人群奔波四方,不然李自成和张献忠能搞起来吗?’

    现在话说回来,就这支水师的建立,朱常浩的临机一动让北洋水师早出现三百年。奠定了大明在帝国的黄昏时期,走向浴火重生,涅槃的第一步,也是最重要的一步。

    上船后的水兵们都在看着朱常浩,但朱常浩也不能离开,一是为了送别这支水师;二是为了和自己的大舅哥做个话别,连王维都说过,‘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现在是大舅哥,那必须喝一晚自己的亲手端来的送行酒。

    朱常浩和吴克善在襄阳水师码头上站着互相送别,吴喝了一碗送行清酒之后,也就离开了。

    战船开动了,铜号声和旗语同时打开挥舞,朱常浩看着宋献策,赵元义,王灿,吴克善向自己挥手,自己也情不自禁地挥动手儿,大呼“保重,凯旋而归。”

    结果船上的水兵和众人听到朱常浩的这话,立即跪下,大声呼道,“定不负王爷之意,必定凯旋,船即国土。”

    就在此刻,朱常浩突然意识到,“三十三艘战船,对,这次出去的都是战船,已经顺江而下,路上也有本王的手令和银牌,想必南京水师是不会为难的,毕竟成了本王的银令和手令之外,还有这只北洋水师的实力,科尔沁的族长的继承人,三个条件,三种实

    (本章未完,请翻页)力展示,南京水师想必也会放行。”

    朱常浩思量到这里,发现战船已经看不见了,身边只有折忠信陪着,周围还有些老百姓远远地看着。

    朱常浩环顾了一下四周,说道,“老折,我们回去吧,将你们农务局的局长叫来,巳时正(上午十点),到督管府后堂来,本王有话要嘱咐。”

    “是,王爷,小的这就让人传令。”

    朱常浩回到后堂休息了一下,一看后堂里面的座钟,已经十点,心里在感叹总算有一点机械文明气息的时候,折忠信领着一名黑康康的汉子进来,此人年约四旬,见到朱常浩以后,立即下跪拜倒,大声说道,“卑职襄阳农务局局长秦如珍参见王爷,王爷千岁千岁千千岁。”

    “恩,起来吧,看座,上茶。”

    朱常浩让秦如珍这一套手续下来,秦如珍很是激动,不过,还是没有忘记这次进来参见王爷的初衷。

    “不知道王爷唤卑职前来何事?”秦如珍很本分地说道。

    “本王叫你前来,就是给你们农务局安排一趟差事,不知道你这个当局长,听过玉米和红薯没有?”

    “回王爷,卑职早年也是秀才,后来,屡试不中,就随叔父跑了几年船,这南北水道,五谷杂粮,卑职都是见过了,后来,商路不通畅,便在襄阳城外买了五顷旱地,聊以度日。

    王爷您说的玉米,卑职的地头就有。这是早年跑湖广的时候,买来的种子,红薯在粤西和闽地有,特别是山林地带,还有产量,在平原河谷地带,秋雨时节,容易腐烂。”

    “你家有五顷地,那也就是五百亩了,不知道你对这种植玉米和红薯有经验没?”

    “回王爷,卑职相信,他们粤人会种的,我们也行,不过,由于我们这里太冷,种植是的节令要提前。”

    “那好,你家有多少庄客或者佃户,会种玉米的有多啊少,红薯的有多少。”

    “王爷,卑职家里有佃户三十有五,都会种玉米,红薯估计只要有人点拨一下,想必农人都会做的。”

    “恩,老折,今年你们在襄阳王府的封地里,除了水田种植水稻之外,所有的旱地全部种植成玉米,山地种植红薯。

    说道这里,本王想到,这汉中较冷,种植的时令要在襄阳之前,因此,秦如珍,你们农务局到时候要乘船到汉中,还有你的庄客和佃户也要带上,指导本王种植玉米和红薯。”

    “是,王爷,不过,汉中节气要等到清明节后。”

    “这点本王省的,你下去吧。”

    “卑职告退”,秦如珍躬身说道。

    朱常浩看着这秦如珍出去,喝了一口茶说道,“老刘(刘正),给王府商号传令,今年秋粮,大肆收购红薯和玉米,到时候王府船队转运。”

    “是,王爷,小的这就去做。”

    一连串的命令发布下去,朱常浩看了看身边的折忠信,说道,“民以食为天,玉米属于高产作物,红薯也是,到时候,北地五省的百姓,除了大米应急性的救援以外,他们活下去的本事,就靠种植玉米和红薯了。”

    “王爷,这可是救人无数,万家生佛的好事啊。”折忠信欣慰地说道。

    (本章完)
………………………………

借着本书的大封说点实在话

    每一本书都是作者创造的精神世界,对于《极品皇叔》来说,这是第一次上大封,书生如果说不激动,那完全就是糊弄人。毕竟当前社会是一个博眼球的社会,大封专栏在网站的首页左上,那肯定会增加点击量和订阅量的;书生在此感谢纵横三组主编宇宙无敌拉风掉渣男长河落日的支持和理解。

    下面是书生说的一写实在话:

    今年六月份,书生就打算要写一本历史文,最后写了一个难度很大的明末历史文。

    唉,为啥说难度很大呢?

    那是因为以明朝为主的历史文都已经被人写烂了,读者们现在的口味很吊,很挑剔。毕竟这十多年来,各种书刊,讲坛,影视剧都已经将明末历史给煮了一遍。

    如何老瓶装新酒,写出精彩,写出内涵,这就成了摆在书生面前难题?

    书生为了写好这本书,在一个excel上,备注了密密麻麻的人物、结构,还有随时出现灵感火花是的随笔。

    写历史文,最大的问题就是考据,考据方面,包括星罗万象,想天文地理,人情世故。

    有时候,为了查一条准确河流的流域文献,书生也不惜花钱,从知网上买资料。例如,为了查清历史上嘉陵江和汉江的交汇地,书生用了各种方法,才确定下具体位置,就连郦道元的《水经注》都买了一本,怕古人文笔粗略,用字不准确,书生看的是白话文的。

    为了查清汉中风土人情,陕西地方志官方看了一遍又一遍。

    网上搜来的有些资料,前矛后盾,书生就是查找2个小时都找不出主要点,最终无法,只好想象了;汗颜……求读者理解。

    后面,书开始在纵横上传了,期间我的主编长河落日功不可没,对我的书的开头提过好多建议,可惜,我天生拧巴,最后主编无奈,也就同意了,因此,这书看起来有一点慢热的感觉。

    现在此书已经有四十多万字了,上架章节为38章,订阅一章也就是9分钱,就是现在全订阅也才3元多钱,还不够买一瓶加多宝、一支中华烟的。

    另外,书生也不想哭穷,就觉得,众位读者的订阅,也是对书生劳动成果的认定,码字写书这个工作就像给人打工一样,哪个打工者干完活后,不希望老板给自己给薪水的。

    从八月开始,默默地写到现在,书生发现,读者看历史文,一种是对历史底蕴的回顾,一份是那爱国热情的使然,还有就是对人生的一种爽快,一种豪情,一种体验的满足。

    因此,书生的《极品皇叔》也就从这里入手,带领读者体验不一样的生命轨迹。

    最后,书生码字,也是希望众位读者对书生的劳动成果有所认定回报,最简单的方式就是订阅,你的订阅,就是对书生劳动成果的认定和支持,如果有那位读者觉还可以,可以通过注册纵横会员,对《极品皇叔》进行订阅和打赏。再说一遍,要记得打赏哦;坏笑中……

    (微信号:asd95211314;qq交流群:331276890;)

    (本章完)
………………………………

第一是一十八章 皇家学堂开,边关风云起

    (今天大封,求订阅,求打赏)

    当襄阳的事情处理完毕后,朱常浩在中午随便吃了点饭,就被折忠信派遣的襄阳水师护送西进,经过十多天的航行,才返回汉中。

    这会已经是六月中旬,夏收基本完成,朱常浩沿途看过这农人收割麦子的情景,情况很不乐观。由于雨水稀少,南涝北旱,小麦的长势只有小腿肚子那么高,收割的时候,都是跪在地上。有的农人甚至觉得割麦费事,直接跪下来,干脆就是拔麦子,这些粮食,收成减产严重,收获的粮食最多撑到九月份。

    问题是伴随着十月的到来,天气变冷,霜降来临,那时候吃没吃的,穿没穿的,正是饥寒交迫,朝廷从湖广地区调来的粮食,估计落到这榆林府,延安府,宁夏卫,西安府……百姓手里十不存一。再说,南边洪涝,当地官府这么多年来,也没有有兴修水利,朝廷手里也没有钱,就是内库里面有,但崇祯是不会往出拿一分钱的,大明全国都会缺粮。

    况且,由于崇祯为了收买人心,裁撤掉矿监税吏,盐铁的赋税收不上来,矿山也收不上来,商业上的赋税也没有,那只有将赋税强加到老百姓的身上。

    老百姓已经够苦的了,从天启年间就强加的征辽饷,现在有遇上天灾,官府不拨粮赈灾,地主也不减租减息,为了生存,只好揭竿而起了。

    回到王府的朱常浩,休息了半日后,来到后院,发现刘紫莲在水榭边上练书法,巧儿还是在弹琴。

    朱常浩想到外面的老百姓正在地里面捡麦穗,摘马齿苋,还有其他野菜。

    他们在炎阳下面晒干后,留作冬菜。朱常浩也明白,老百姓看着收成不好,心里已经着急,储备这野菜,以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