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捡到一本三国志-第17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面前装模作样罢了。
庙堂之中,也只有曹操,用胡椅胡桌之类装饰了房屋,彻底听从天子的吩咐,故而,百官有不耻者,言语道:“此司农家风也”,如此来讽刺曹操,众人皆知,从曹嵩之后,曹家就是彻头彻尾的帝党,与其余大臣全然不同,无论天子的政令如何,是否有误,他们都是完全支持的。
所以,他们认为,曹操与他父亲曹嵩并没有什么区别,甚至借此进行讽刺,不过,曹操丝毫不介意这些言论,如今,曹操还在忙碌着更加重要的事情,朝廷逐渐将目光放在了南方,与北方诸州相比,南方的发展,依旧是落后的,也只有一个扬州,在经过了数年的治理后,才能与北方媲美。
不过,扬州也并不是所有的郡县都能如此的,其中一些靠近交州的几个郡,如今还是缺乏足够的人手,处处还是野兽山林,而荆州比起扬州就更差了,在荆州,生活着大量的蛮民,所为蛮民,大多是与扬州山民是一样的,生活在山林之中,而平日里的言语习性与县城百姓却没有太大不同。
益州,交州,同样如此,人口不足,耕地不足。
自从孝康皇帝年里,大汉就一直想要对南方进行大规模的治理,其中,也派出过王符这样的能臣,使得南方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发展,不过,限制于本身的不足,故而未能继续发展,而如今,曹操却想把王符未能继续完成的大事,替他去完成。
不过,有这种想法的,大概也就曹操一人了,其余人,还是紧盯着南方海运,希望能够从扬州获取更多的利润,来支撑国库的开支,几乎每一位大臣,心里所想的都是不同,卢植作为司徒,按理来说,应该是能够代表百官的意见的。
不过,很可惜,他连番上奏,希望天子能够加强对贺,新,宁,幽四州的建设,要求将大量的闲散官吏们发放到这里,投入大量的资金,他本身就是从贺州出来的,他希望这几个地区的富裕程度,能够早点达到与中原地区的持平状态。
百官并不认可他的看法,哪怕他贵为司徒。
首先,战事这才平息,国库刚刚缓了口气,就要开始对边塞四州的财力耗费,这显然是不合适,司空袁术是坚决反对的,为此,他甚至不惜在朝中与卢植敌对,险些殴斗,另外,要派去官吏能臣,自然是要从太学与门子学里选任,而在这里,又大多是百官们的子弟。。。
要让自己的子弟们去那么偏远的地方,犹如流放,他们自然是不会允许的。
司空袁术,他在与天子商谈之后,便也提出了自己的想法。
鸿都门学在马均离去之后,也没有停止对旧物的改进与制造,而天子曾观摩的织绫机,在马均回信之后,匠人们通过改进,在牺牲了成品质量的代价上,最大的降低了制造的成本,以及织绫机的大小重用,随后,天子令他们大规模的制造,并且准备将此物推广到民间。
袁术是非常支持此事的,并且,他希望能够增加一项新的税赋,便是单独收取绫锦的商税,以及织绫机的使用税,所谓的使用税,便是家里每多出一台织绫机,便要相应的多交税赋,袁术的意思很清楚,他想增加一些新的财政来源,何况如今百姓富裕,而家里多备织绫机的又大多是世家大族,并不会劳及百姓。
太尉贾诩,也没有了以往的沉稳,他还在为老卒之事操劳着,作为熹平仁政之中重要的一部分,他不能有半点的差错,又要督查各地是否有贪墨救济的情况,还要认真的查看受济老卒的情况是否属实,忙得焦头烂额,整日没有片刻的松懈。
何况,在一旁,还有御史蔡邕,以及崔公得意门徒张益德,虎视眈眈,让百官们不敢有半点的松懈。
百官们之中,似乎出现了巨大的分歧,在接下来的主要方向上,争夺不休,就连一直默默无闻的尚书令邢子昂,也没有闲着,自从孝康皇帝驾崩之后,这位先帝心腹,似乎就在庙堂里变得沉默起来,很少言语,一些朝中争斗,他也是从来不去参与。
不过,他还是在发挥重要的作用,这一点,就是当今天子也不敢否认,朝中所制定的一切政策举措,都是这位尚书令沉默着去施行的,无论是如何艰巨的举措,邢子昂总是能够顺利完成,就连先前,崔公提出的兵戍军屯之法,也是这位尚书令亲自去施行并且完成的。
除了他,似乎朝中还没有哪位大臣能够完成。
到了如今,邢子昂也是给天子上奏,希望能够重启建宁年间修建驰道的事情,当年孝康皇帝雄心大略,与邢子昂商议,大修驰道道路,在北方,南方,甚至是西凉,都开始了驰道运河的修筑工作,邢子昂一直都是负责这些事,而当时,孝康皇帝的野心,便是希望能够将整个大汉通过这些交通枢纽来连成一块儿铁板!!
可惜,孝康皇帝半道崩殂,故而这辉煌的蓝图也就此覆灭。
驰道与运河,也一直保持在建宁时期的规模,甚至还出现了一些缩水,这是因为没有进行维护,道路受到了破坏,邢子昂一直都是坚定的落实孝康皇帝的政策,哪怕孝康皇帝如此不在,他还是认为,孝康皇帝当年既然有这样的想法,那么,继续实行,肯定就是没有错的!!
邢子昂就是有这么一个坚定的信念,这,也是当今天子不大爱他的原因,在孝康皇帝时期,邢子昂上奏无数,先后跟随何子,王符,闻人袭等大臣,无论是治理地方,还是处理内政,都是好手,到了朕这里,你就不再言语,整日沉默寡言,这算什么事?
你究竟是孝康皇帝的臣子,还是这大汉的臣子?
若不是邢子昂做事能力极强,只怕他早就被天子赶回饶阳去了!
不过,在看到了众人的上奏后,天子心里却有些欢喜,邢子昂上奏了,即使他对孝康皇帝还是念念不忘,不过,这也说明自己如今可以完成孝康皇帝所不能完成的了,这是喜事啊,何况,卢植,曹操,袁术这些人,都给了天子很大的惊喜。
小胖子很累,自从登基之后,他便很累,他的确没有遇到孝康皇帝登基时的那般险境,可是,当他登基的时候,身边也没有何耶耶保驾护航,没有老太尉那般的睿智老者,群臣都不喜他,只有一个百官厌恶的王节信,艰难的站在他的身边,朝着众人拔剑。
可是,很快,王节信也不能再陪伴在他的身边,他至今想起那一行字,身体还会在愤怒之中颤抖。
自己的身边,看似人才济济,可是,这些都是些没有长成的人才,他们大多都没有到而立之年,甚至,还有弱冠,他们可以帮助自己,但是帮助就没有想象之中的那么大,咬着牙,撑了那么久,终于,如今的庙堂,自己也有了可用的大才!
天子翻看着面前的表文,不知看了多少次,每一次看,嘴角便不由自主的带上了微笑,这与他平日里表现出暴虐格格不入,一遍又一遍的阅读着。
当韩门进来,准备换烛的时候,
天子将头埋在胳膊上,面带笑容,微微打呼,睡的正香。
或许,这是十一年来,
他睡的最安心的一次。
………………………………
第0467章 奸臣曹操
次日,为了处置这些琐事,天子召开了朝议。
而这次的朝议,也定然不会太安稳,因为,董卓已经从河东返回,而百官们虽然在其余事情上争论不休,可是在面对董卓的问题上,还是那么的一致,他们先前去刘獒那里,也是对皇子表示歉意,他们不敢不服从陛下的命令,何况还有张郃那屠夫常常拜门,使得家宅不安。
皇长子殿下刘姓,你董卓何人耶?
众人心里对天子与皇长子服软,可是对于董卓的厌恶,却并没有减少,在接到了朝议的通知后,百官聚集在皇宫前,司徒公站在最前方,身边站着不少大臣,不知在密谈什么,不过,看他们严肃的样子,其余大臣全然没有靠近的,生怕会沾染上什么麻烦。
卢植可不像崔公那么不作为啊,他上位之后,便是忙碌着要进行各方面的举措,搞得上下不安,百官甚至都有些怀念起崔公来,另外,就是袁术,他周围的人也不少,既有大族出身的,也有亲天子一派的,对比而来,较为寒酸的就是贾诩了,身边,只有一个董卓。
董卓站在贾诩的身边,面对诸多大臣的敌意,完全没有半点的畏惧,反而是开心的与贾诩谈起河东,乃至凉州的情况,自己许久未曾回家,也没有去往西北,却没有想到,在短时间里,那些地方都有了如此巨大的进步,他大大咧咧的与贾诩相谈,浑然不知,身边的贾诩是多么的无奈。
天可怜见啊,被逼着成了三公。。。也就算了,还被天子逼着整日忙碌。。。这也就算了,可为何如今还要跟着董卓受着罪,看看周围那些大臣们的目光,他们定然是以为这胖子是被我护下来,带回雒阳的了,恩?不对,这胖子不是无意来找我攀谈的,是天子让他来的。。。
难怪有些似曾相识。。。
等到众人来齐,宫门大开,卢植便率群臣走了进去。
进了大殿,又一一坐下。
董卓一个劲朝着贾诩这里凑,贾诩四处打量了片刻,终是长叹一声,坐在自己的位置上,面无表情。
不知为何,整个庙堂陷入了一种诡异的寂静之中,就连驻守在周围的宿卫与黄门,都感觉到了不适,这种感觉,让人颇为不安。
当天子走进来的时候,这种局面方才被打破,卢植带着群臣起身拜见天子,天子回礼,他们这才又坐了下来,天子看起来,心情还是不错的,坐在上位,又看了看群臣,尤其是看了一眼董卓,方才不慌不忙的问道:“群臣。。。可有上奏?”
天子刚刚说完,蔡邕便猛地起了身,拱手便拜。
天子揉了揉额头,问道;“蔡公,何事?”
“陛下!”
“请烹董仲颖!”
蔡邕刚刚说完,大臣相继起身。
“陛下!请烹董仲颖!”
董卓瞪大双眼,看着这满堂公卿的模样,有些说不出话来。
而一旁的贾诩,看似也想要起身,不过,在这过程之中,他还是往上大量了一番,果然,天子还是时不时在看着这个方向,看着天子眼里的那股凶光,贾诩半抬起的尻又放回了远处,继续跪坐着,闭目养神。。。。
群臣心情激动,多少年了,难得啊,朝中大臣们都有了共同的话语,在这一刻,众人皆为友,多年的矛盾恩怨都仿佛不复存在,而这一切的根源,都是某一位胡作为非的胖子所引起的。
“贾公。。贾公。。”
董卓压着声,拉了拉贾诩的衣袖。
贾诩有些无奈的睁开眼,看向了他。
“贾公,我该如何行事?”
“听候天子诏令便可。”
贾诩说着,心里了然,他自然知道,自己这么与董卓说了一句,就定然会被群臣视为董卓的靠山,从而开始针对,不过,贾诩也是习惯了,早在天子还没有登基的时候,就是这般,自己成为了救下王符的恶贼,群臣口伐笔诛,无奈远离雒阳,这好不容易回来,还没有过上几天安稳日子。。。
对此,贾诩也只能长叹一声了。。。
果然,他们刚刚聊完,天子便看向了这边,说道:“贾师,日后,还是要多多看管着董君,这次,朕便遵师君之意,放过他这一次!”
贾诩起身,拜道:“多谢陛下!”
群臣怒视贾诩与董卓二人,又无奈的各自坐下,张飞也是冷哼了一声,碍于贾诩太尉的身份,并没有多说,众人方才坐下,司徒卢植便又站起身来,看向了天子,说道:“陛下。。。”
“司徒公。。。”
“自陛下登基以来,国家太平,百姓安乐,此乃不世之盛世也。。。”卢植说着,群臣认真的听着,卢植如此急切的起身,该不会是只是想奉承一下天子罢?众人正想着,果然,卢植说道了最后,话锋一转,又忽然说道:“然而,臣听闻,洪都门学,与三月内,便耗费了钱六十五万。。。”
“调动民夫近三千人。。。”
“如此耗费,臣毕生未闻。。。”
“臣恳请陛下,撤洪都门学!”
卢植说完,整个庙堂这才寂静了下来,众人都知道,天子是多么的在意这洪都门学,这几年里,天子待在洪都门学的时间,比待在慈乐殿的时间还要长,司徒公如此言语,怕是要引起天子大怒了,众人连忙低着头,生怕天子的怒火会牵连到他们。
天子只是沉默了片刻,便说道:“司徒公不知,洪都门学,事关重大,司徒公可知织绫机?”
“臣知,不知此物与此事有何关?”
“洪都门学改进织绫机,为十二蹑,成本不过二百钱,一人便可抱动,故而,朕令他们多造此物,想要推广至于民间。。。”
天子认真的解释着,他并没有半点生气,也没有怪罪卢植,换谁来,耗费了那么多的财力,又不告知下落,肯定都会如此上奏的,卢植能如此说,正是说明了他的正直与尽责,果然,卢植在听到天子的解释之后,面色缓和了许多,又询问了几句,便点着头,说道:“如此,可矣!”
“哈哈哈,朕并非玩物丧志,一举一行,皆为家国也!”天子有些得意的说道,平日里,百官总是以鸿都门学来对自己进行指责,这下,弄出成果来了,你们也就说不出话了罢?
百官纷纷起身,拜天子贤明。
卢植又提出了关于建设边塞的想法,群臣这下却是不敢言语了,天子如今心情大好,想了片刻,说道:“公可先制定其大略,朕先看看,若是可行,便依公所言!”
“多谢陛下!”卢植有些激动的坐了下来。
“陛下!”
这番起身的,却是邢子昂,看到邢子昂出来,众人也是有些惊异的,这位尚书令,多少年默默无闻,从不多言,邢子昂说道:“自建宁以来,道路多有失修,水运阻塞,而未有半点进展。。。。”,他在说出了自己的想法之后,天子也是与卢植一样,让他先拿出一个大略。
随着大臣们一一上奏,时间也是飞速的流逝着。
“陛下!”
袁术起身,说道:“陛下推广织绫机,定对农桑大利,然,国库空虚,取之民用之民,臣以为,可增绫锦商税,另外,对家中多织绫机者,取税收,以两架为始。。。。此为臣之大略表文。。。”,袁术将早就准备好的上表,交给了天子,天子低着头,认真的看了起来。
虽然,天子早就将这表文看了数遍。
“恩。。可。”
天子应允,大臣面色各异,袁术的上奏,前者也就罢了,不过后者,对他们本身的确是有些不利的,不过天子方才答应了那么多的事,这一件事,自己也没法反驳,也罢,损失并不大。。他们正想着,曹操忽然起身,看向了天子,拱手大拜。
天子皱了皱眉头,这厮,莫非还想要反对?
“陛下,司空之言,使臣另想起一事来!”
“何事?”
“臣与三韩为官时,曾得知一事,庙堂曾立下畜牧之税,牧马,豚,牛,羊,犬,鸡,鸭之类,各自收取不同之税赋,如牧马者,粮二斛,可是,臣觉得,此事颇有不公之处,三韩有富户,牧马千匹,粮二斛,有黎庶,牧瘦马一匹,粮二斛。。”
曹操说着,天子若有所悟,问道:“你的意思,是将袁术织绫加税之事,至于牧?”
“陛下,自古以来,耕田之税,便是以耕地之肥瘠大小而论,其余诸税,岂不能如此?”
“善!大善!!!”
袁术激动的叫了起来,就在曹操说完之后,他眼前出现了无数条道路,每一条都能让大汉的国库变得丰实起来,这让袁术如何不喜,天子点点头,说道:“此事,便交于孟德与公路,如何?”
“陛下。这。。。”
顿时有大臣起身,想要反对,却又想不出反对的道理,有些急切的看着左右。
光是织绫也就罢了,可若是处处都要采取如此的衡量之法,那不是要出事了麽?豪强大族们,平白无故就要多交数倍乃至数十倍的税赋麽,这如何受得了啊!
曹孟德啊,曹孟德!
汝奸臣也!!!!!8)
………………………………
第0468章 贾诩之孙
最后,百官还是在沉默之中,接受了曹操提出的新策,袁术心情大好,拉着曹操,坐在一边,已经开始讨论起该如何施行新税赋了,国库的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庙堂之中最为严峻的问题,无论要做什么,都会大量的耗费国库的钱财,而若是这次能够解决了大部分的来源,日后做事便容易了许多。
只要国库能支撑,庙堂便能想办法解决边塞四州的问题,能够举国修建驰道,能够挖掘运河,而庙堂所作的这些举措,在数年后,又能成为国库的来源之一,这是长远的谋略。
商议完成后,朝议结束。
百官正要离开,却有韩门单独拦住了贾诩,说道:“国家诏见太尉公。。。”,贾诩点点头,其余大臣纷纷离开,曹操却也一同留了下来,天子并不是要召见他,而是他有些事要禀告天子,皇宫内就只剩下了他们两人,其余大臣们走出大殿,穿了履,便朝着门外走去。
董卓低着头,走到了宫门,刚刚拿回了自己的佩剑,挂在腰间,抬起头便看到了围在自己周围的一群大臣,看着这些人,董卓笑了起来,问道:“诸君找我,不知有何指教?”
“你可从未与我等道歉认错啊。。。”
说话的正是荀彧,荀攸将长子托付给了他,如今却遭到了这样的祸事,他心里自然也是有火的,董卓不屑的瞥了他一眼,说道:“要我道歉认罪?好啊,我就在此处,来,你们准备如何让我认罪?”
群臣大怒,站在蔡邕身边的张飞更是直接卷起了衣袖,朝着人群便要挤去,一旁的蔡邕猛地伸手,握住了他的胳膊,张飞有些疑惑的看着蔡邕,蔡邕说道:“此处,乃是皇宫要地。。。你看那边。。。”,张飞看了过去,在不远处,张郃正默默的盯着他们。
“这。。。”
“勿要轻举妄动。。。”
“谨喏。”
张飞点着头,又回到了蔡邕的身边,认真的看了起来。
董卓看着周围这些愤怒的大臣们,一手握着手中的佩剑,冷笑着说道:“鼠辈。。。。”
“老贼!”终是有人受不了这般的侮辱,手持长剑,朝着董卓便扑了过去,他这一冲,让周围的大臣们都再也没有办法淡定下来,一同上前,便要与董卓撕打,张飞看得有些激动,难得啊,还能在皇宫内看到群臣的这番激斗,董卓看到众人冲来,也不惶恐。
丢了手中的佩剑,董卓便跑了起来,犹如一个灵活的蹴鞠,一溜烟跑到了张郃的身边。
“张君,这些人在皇宫内拔剑,袭击同僚,无视天子,三罪并处,罪大恶极!!”
张郃面色抽了抽,走到了董卓的面前,看着群臣。
“诸公,与我前往绣衣使者府一趟罢。。。。”
群臣还在惊愕之中,便看到了周围的这些人影,不知什么时候,绣衣使者们已经将他们团团围困,上前收走了他们的刀剑,便押着这一大群国中重臣,朝着绣衣使者府走去。
“董贼!我与你誓不两立!”
“我定不饶你!”
“无耻至极!”
董卓笑嘻嘻的看着气急败坏的众人被押走,又看了看周围,看到张飞有些惊愕的站在蔡邕的身边,平安无事的时候,却有些惋惜的摇了摇头,便走出了皇宫。
好长的时间里,张飞都没能缓过来,后背发凉,看着身边镇静的蔡邕,他有些感激,多亏了蔡公啊,不愧是建宁时代的老臣啊,果然是老奸。。。老谋深算!
张飞很是庆幸,与蔡邕离开了皇宫。
而在厚德殿内,曹操坐在天子的面前。
对于曹操的忽然前来,天子还是有些疑惑的,他本来是想召见贾诩,跟他商量一些事,不过,曹操是他一直看重的大臣,在今日,他也表现了足够的才能,光是他提出的那策略,便不知能为大汉国库获取多少的钱财,天子心里欢喜,也就先让曹操拜见。
曹操进来之后,也没有多说,直接将一篇表文拿出来,交给了天子,天子仔细的看了看,这是曹操关于建设南方的诸多政策,到了如今,曹操似乎成为了朝中最后一位认可并且愿意继续改进王公新政的大臣,庙堂百官,全然都对王符多有不满,就连他当年施行的新政,也是有些敌视的。
当然,因为尝到了新政的甜头,而很多人本身也是靠着科功坐上如今位置的,所以对王符大部分的政策,他们都没有进行反对,不过,不反对是一回事,支持却又是另外的事情了,曹操自从进入庙堂之后,对于王符的诸多政策,称赞不已,甚至还将已故的王公视为自己的知己。
他公然言语,称之此生不能与王公坐而论道乃是终生之遗憾。
群臣故而对曹操颇有微词,他已经不能像刚刚入朝时的那样,再纠结大批的好友为助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