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谋天下-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没有人说话,王锡爵却是叹了口气,再度开口道。
不过他的这几句话,却不亚于在湖面上丢了一颗石子,一下子打破了内阁的沉寂!
众人皆是面面相觑,心中震惊不已。
没听错的话,元辅大人这是在反对为张居正翻案?!
这简直是出乎所有人意料的事情。
要知道,当初大行皇帝下罪张居正的时候,如今的元辅,当初的东阁大学士王锡爵,可是曾经上疏为张居正辩驳过的。
这在当时一片对张居正喊打之声的朝野之上,尤其显得不同。
虽然到最后也没有保下张居正,但是总算为他的老母争得了一处宅院和几处田产,足以让老人家安度晚年。
但是如今,这位曾经为张居正说情的元辅大人,竟然第一个站出来表示拒绝为张居正翻案
众人顿时觉得,局面越发变得难以揣测了。
不过局面固然难以揣摩,但是选择却是容易的多。
沈鲤第一个站出来,道。
“元辅言之有理,我辈士大夫,以为国为民为己任,张江陵以人主年幼,窃人主之权,令朝廷几经动荡,如此之辈,自当获罪于天下!”
不管王锡爵是出于何种目的说出的这番话,他既然说了,就表明了自己的态度,而且是坚定的表明了自己的态度。
要知道,往常内阁议事的时候,都是从排名最末的东阁大学士开始发言,而王锡爵身为首辅,更多的是起到最后决策的作用。
他主动开口的次数不多,几乎每一次都是因为他心中早有决定所以才会如此。
沈鲤不清楚王锡爵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但是到了他们这种地步,话不是能随便说的,话一出口就覆水难收,再难更易。
所以他自然毫不犹豫的跟上,无论是作为高拱的门生,还是作为一个因为派系不同而被张居正无辜打压的官员,他都不会允许张居正被翻案。
至于衷贞吉的态度,早有定论,他出身监察院,虽然入阁成为次辅,但是一身的风格总是保留了几分的,当初对于张居正的结论是整个朝堂做出的结论,纵然评价名声上有不公之处,但是张居正的手段也的确触碰到了某些禁区,所以站在衷贞吉的角度上,并不觉得处置张居正有什么大错。
“元辅所言有理,张江陵独断专行,大权独揽,结党营私,如此种种罪证确凿,的确应当下罪!”
衷贞吉之后,朱赓也是一脸沉思,开口道。
“不错,张江陵倒行逆施,的确是国之罪人!”
朱赓话说的简单,但是王锡爵却是猛地抬头,淡淡的扫了他一眼,不过最终却是没有说话。
内阁当中,只剩下一个排位最末的李廷机尚未出言,不过事已至此,他的态度也无关轻重了,而李廷机的态度不用猜也清楚。
“当初张公当政之时,老夫尚未入仕,对于此人并不清楚,还是待得回府查阅过往案卷典籍之后,再行评论!”
李廷机叹了口气,开口说道。
张居正的事情,太子殿下事前没有跟他沟通过,但是李廷机在东宫呆了这么久,自然清楚,太子殿下早有为张居正正名的心思,这一点在他们平时议政的时候就表现的十分明显。
老实说,对于张居正,李廷机并没有什么特别的感觉,毕竟那时候的他,还在努力的考取科举,但是作为东宫的属官,太子殿下的心腹,李廷机却知道,他不能有其他的立场。
听到这件事情的时候,李廷机本还存有一丝希望,太子殿下这一招摆明了是要试探朝臣,故此就算是在张居正这样敏感的话题上,也未必有人敢当这个出头鸟来反对太子殿下的意思。
而按照内阁的规矩,应当是由他最先发言,若是他表示出对张居正公正的评价来,那么至少在他之后的阁臣会多上不少顾忌,有很大的可能会同样表示赞同。
但是谁能想到,老首辅竟然提前开口,旗帜鲜明的表示反对。
如此一来,有了领头之人,众人纷纷附庸,内阁立刻便成了一边倒的局势,让李廷机也有苦难言,只能谦虚两句,含糊过去。
对于李廷机的难处,王锡爵心知肚明,如今内阁的局面已经够了,至此,内阁已经基本上达成了一致。
而李廷机身份特殊,他也没想过李廷机会跟着他一起跟太子作对。
“既然如此,各位便回去准备吧,将太子殿下令旨下发六部都察院,命三品以上官员上疏言事,与我等的奏疏一同送入宫中!”
………………………………
第六百三十三章:朝臣的态度
乾清宫。
大行皇帝龙驭宾天已逾七日,宫中除了这处处举丧的白布,日常的部门运转早已经恢复如常,乾清宫自然也不例外。
朱常洛作为太子,一方面是大行皇帝的儿子,另一方面也是这个国家如今的君上,每日有无数的政务待他处置,自然不可能像寻常的家中一样守孝三年。
故而朱常洛在灵前守了七日之后,便不必再每日往灵前守候,而是长居在乾清宫当中理政。
“殿下,内阁送来的奏疏!按殿下的吩咐,全是和张公有关的!”
殿内的火炉烧的旺旺的,殿外是一片严寒,但是殿内却是温暖如春,司礼监掌印太监陈矩带着一队内侍,捧着一大摞奏疏走到御案前,恭敬道。
“陈公辛苦了!”
朱常洛从一堆奏疏当中抬起头,温和一笑,开口问道。
不得不说,内阁的动作还算是快的,他下令旨让朝中群臣上奏品评张居正的功过,这算是一项不小的工程,短短几日的时间,内阁便送来了全部的奏疏。
不过瞥了一眼摞的高高的奏本,朱常洛却是摆了摆手,道。
“陈公想必都看过了,其中可有什么特别的言论?”
这么多的奏本,他要是一一看过,恐怕这一天的工夫就什么都别干了,朱常洛可没有他那位工作狂先祖太祖皇帝的精神。
工作是要下放的,不然要司礼监干嘛?
这种明显重复性大的奏疏,在递上来之前,朱常洛便直接吩咐陈矩先行看过了,而他只需要听陈矩转述便是。
“殿下英明,这递上来的奏疏当中,大致分为三派!一派以内阁大学士沈鲤,朱赓二位阁老为首,极言张公当年逾权之举,条列其罪,对张公的态度极为恶劣,这一派占得人数最多,除了沈朱二位阁老之外,同言论的还有吏部尚书孙丕扬,刑部尚书萧大亨,这是沈朱孙萧四位大人的奏疏,请殿下过目!”
陈矩从奏疏当中挑了两本出来,递到朱常洛的面前,道。
朱常洛拿起奏本,这回倒是细细的的看了起来,寻常人的奏本也就罢了,这四个人的奏疏算得上是朝中一方大佬,他们的态度,朱常洛自然是须得亲自过目的。
奏疏写的不长,说来这还是当初朱常洛为太子时留下的习惯,他十分不耐原本的奏本当中无数引经据典的冗长无用,故而对于东宫下属的要求一向是精炼言事,奏本中绝不允许出现废话。
虽然朱常洛管不着其他的朝臣,但是所谓上有所好下必效之,如今朱常洛坐在了这个位置,一干朝臣们自然老早就开始打听他的喜好,奏疏也越发的精干简明起来。
四个人的奏疏,朱常洛用了两盏茶的工夫,就差不多看完了,不过看完之后,脸上却是浮起一丝嘲讽般的笑意。
“这几个老家伙,倒真是各怀心思啊!还有呢?”
对于朱常洛脸上浮起的笑容,陈矩有些摸不着头脑,要知道,作为近臣,他对于殿下的心思说不上清清楚楚,也能猜得到几分,无非是有意为张公正名。
而这几位的奏疏他都仔细看过,虽然理由不尽相同,言辞各具风格,但是态度上都大差不差,都是对张公持全面批判的态度。
更糟糕的是,这几个人当中,两位阁老重臣,两位六部尚书,摆出了的分量可是足的很,可殿下为何会露出如此神色……
摇了摇头,陈矩再度抽出两份奏疏,道。
“第二派的态度相对温和几分,部分肯定了张公的功绩,但是对于私德方面的批判依旧十分严重,大致的观点是功不抵过,张公身为首辅,为国操劳是本分,然其窃人主之权,大肆打压异己,闭塞言路,其罪足以抄家!这一派以元辅和次辅二位大人为主,朝臣中有几位侍郎大人亦持此态度,不过人数上不及沈朱二位大人……”
摆在朱常洛面前的就是王锡爵和衷贞吉两个人的奏疏。
说句实话,他们二人的态度,是有些出乎朱常洛的意料之外的,衷贞吉还好,他的履历当中和张居正的接触不深,考虑到他从科道清流当中转迁的时间比较长,对于朝廷的法度也比较严苛,所以他不支持为张居正翻案也情有可原。
但是王锡爵的态度,却结结实实的让朱常洛吃了一惊。
要知道,当初他之所以会选择在王锡爵的面前提起此事,就是因为当初王锡爵曾经为张居正上疏求情过,两个人的关系算得上是不错的。
加上王锡爵如今身在首辅之位上,朱常洛相信,他对于当时张居正的处境更能感同身受。
事实上,当初张居正的所作所为,手段的确颇为偏激,但是身处其位,有些事情是无法避免的,这一点,唯有同为首辅的王锡爵能够理解。
所以在朱常洛的预想当中,至少王锡爵是不会反对为张居正翻案的,哪怕为张居正翻案代表着朱常洛有可能重新拾起当初颇受非议的一条鞭法……
但是王锡爵却着实给了他一个大大的意外,他的态度和沈朱等人稍有不同,但是本质上并没有什么差别,都是坚称张居正有罪,应当予以严惩的观点。
说实话,那一日王锡爵出宫之后,在内阁召集辅臣时,这部分内容就已经传入了朱常洛的耳中,但是他一直按兵不动,为的就是等王锡爵的这份奏疏。
朱常洛相信,王锡爵明白自己的意思,他之所以会持如此态度,在这份奏疏当中,一定会给自己一个合理的解释。
“原来如此……”
半晌,朱常洛面色复杂的放下王锡爵的奏疏,眼中闪过一丝了然,却也掺杂着几分无奈。
他怎么把这茬给忘了!
王锡爵的这份奏疏当中的确给了一个解释,相比较于各个朝臣连篇累牍的对张居正进行批判,王锡爵的这份奏疏简明干练,主要集中在两点上。
其一是考成法的危害,对于朝廷制度的破坏的严重程度,其二便是边患问题!
总而言之,老大人的观点不是针对张居正,他针对的是意图重启改革的朱常洛!
………………………………
第六百三十四章:老首辅的坚持
王锡爵是一位改革家!
应该说,张居正虽然获罪,但是他执政的十年却在整个大明朝廷烙上了深深的印记,任何一个从张居正时代走过来的老臣,都不可避免的受到张居正的政治观念的影响,
王锡爵就是其中之一。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王锡爵就是张居正改革的支持者,事实上,王锡爵对于张居正的改革一直是持批判的保留态度的。
不过他和张居正相同的一点是,都认可朝廷存在的种种问题,并且希望通过改革的方式来解决这些问题。
不同的是,王锡爵并不认同张居正将重点放在财政制度上的改革,他觉得朝廷才应该是改革的中心点,尤其内阁是重中之重。
他希望将改革的重点放在吏治之上,通过提高内阁的地位,加强相权,来打造一个强有力的执政机构,进而肃清吏治,清晰各部门之间的权责,通过这种方式来提高朝廷的效率。
而他这种改革观念最大的好处就是求稳!
和张居正明显需要大动干戈的激进改革不同,王锡爵的吏治改革,是依托于君上的信任之下,自上而下的温和改革方式,能够最大程度的保证朝局的平稳过渡。
在王锡爵看来,一个稳定的朝局才是朝廷运转的根本,所以他竭力反对张居正的考成法,因为这种严苛的制度带来的是朝廷制度的崩溃和朝局的混乱。
虽然在张居正的强力镇压之下,暂时看不出来危害,但是长久下去,必然会使得朝廷大乱,政务停滞!
这才是王锡爵反对为张居正翻案的根本原因!
他反对的是张居正的改革制度,因为这套制度是以朝堂混乱为代价来保证改革的高效实施,这是政治观念上的冲突,跟个人之间的交情无关,王锡爵当初为张居正求情,是因为张居正已死,他的政治改革不可能死灰复燃。
但是这一次不同,明眼人都能看得出来,朱常洛之所以要为张居正翻案,最终的目的就是重新启用张居正的改革制度。
而作为首辅,王锡爵是不可能允许这种情况出现的!
右手轻轻在御案上叩击,朱常洛望着王锡爵的这份奏本,感到一阵头疼。
但凡是走到王锡爵这一步的大臣,个人的好恶和情绪,已经难以动摇到他们的决定,大明的官员,尤其是高级官员们都有一个十分奇葩的习惯,那就是公私分明到了变态的程度。
在朝堂之上,两个人可以为了各自的政治主张大打出手,恨不得手里有把刀直接捅死对方,但是在朝堂以外,两个人却可以是对品茗茶的至交好友。
个人的交情到了这种级别,能够起到的作用已经微乎其微了。
而这一次,朱常洛和王锡爵之间的分歧,明显是大方向上的政治主张产生了分歧,这属于难以调和的矛盾。
即便他和老首辅的关系一向不错,但是在这种大是大非的事情上,王锡爵是断然不会妥协的。
这一点,在他的这份奏本上表现的尤为明显。
而如此一来,朱常洛身上的压力就大了!
皇帝并不是能够为所欲为的,更何况如今的朱常洛还不是皇帝。
只有身处这个位置上,朱常洛才能切切实实的感受到身为君主的无奈之处,就像现在,站在他的对立面上的,是一位历经四朝的老臣,是一位一心为国,鞠躬尽瘁的老臣,更是百官的领袖,大行皇帝的托孤重臣。
他身上的声望和权力是远远难以想象的。
当这么一位元老重臣当仁不让的站出来,站在他的对立面的时候,朱常洛就会感到无比的棘手。
所以说最难对付的不是坏人,而是固执的好人。
面对着这么一个一心为国的老臣,朱常洛是无论如何也不能用出狠辣的手段的。
更何况,从理性的角度分析,朱常洛新君继位,一出手就针对大行皇帝留下的托孤重臣,无疑会招来无数的非议,甚至有可能动摇到他的根基。
而且要明白的是,即便是朱常洛下定决心要对王锡爵动手,也未必就能斗得过他。
要罢免一位德高望重的元辅重臣,绝不是一道旨意就能解决的。
不然的话当年他老爹何至于忍了张居正那么多年,早早的下诏将张居正罢免,至少他还能落得安度晚年。
想要罢免首辅,除非是王锡爵自己犯了重大的错误,或者是年龄到线,才会从首辅的位置上卸任。
皇帝虽然是人主,但是有些规则是需要遵循的。
如果皇帝肆无忌惮的践踏这些规则,一次两次或许还可以,但是长久下去,消耗的将是皇帝自己的威望,直到最后的结果就是令不出宫门,朝臣离心离德,国家也就离败亡不远了。
朱常洛肯定是不愿意如此的。
别说他新君继位,对元辅重臣动手会惹得朝局动荡,就算是他稳固了自身的地位之后,也不会贸贸然的去动朝中的重臣,尤其是王锡爵这样的老臣。
应当说,朱常洛从一开始对于文臣的观感就不怎么样,这个观点直到现在都是如此。
虽然如今的朝局看似平静,但是朱常洛心里清楚,那是因为有王锡爵这等一干派系痕迹并不明显的大臣在镇着。
而一旦这一批重臣倒下去,再上位的那些大臣,无不是党派痕迹明显的人物。
这些人的精力会逐渐从朝廷大事上转移到党派争斗上,那才是最可怕的事情。
朱常洛不怕有人跟他呛声,政治观念上出现分歧很正常,没有人是天生不会犯错了,只要初衷是为了国家利益着想,他都能忍受。
但是像那些只为了朝廷斗争,而罔顾国家利益的人,就绝对是必须要严惩的。
只是可悲的是,前者在朝臣当中的比例已经越来越少,而现在,还站在了自己的对立面上……
“殿下,元辅大人在外求见!”
就在朱常洛头疼的紧的时候,外间却是有小内侍推门而入,恭敬的禀报道。
“请进来吧!”
叹了口气,朱常洛开口道。
他就知道,老大人不会放心就拿这么一本奏疏说服朱常洛的,他一定会亲自来一趟。
如果这一次两人谈不拢的话,怕是真的就要出现一些他也不愿意看到的情况了……
………………………………
第六百三十五章:被嘴炮了
乾清宫。
随着小内侍再度出门,不过片刻,一身绯袍的王锡爵就进殿而来。
“老臣参见太子殿下!”
“元辅平身吧!”
朱常洛收起方才的烦恼之色,脸色温和。
赐座之后,王锡爵一开口,却是让朱常洛再度微微意外。
“殿下,国不可一日无君,老臣已经同内阁的诸位同僚商议过,如今大行皇帝去世十日有余,当着手准备扶灵下葬,筹备殿下登基大典了!”
朱常洛一愣,旋即便是一阵苦笑。
这就是老首辅想出来的方法吗?还真是实用!
王锡爵没有多言关于张居正的事情,但是这副态度已经表达的很明白了。
殿下,您现在有很多要做的事情,何必执着于这么一件和整个朝廷作对的事情呢?
朱常洛亟待要办的事情有很多,毫无疑问,首当其冲的就是登基大典。
虽然如今朱常洛已经入主乾清宫,理论上来说并没有人能够和他争抢皇位,但是他毕竟还不是皇帝。
这就是他行事需要处处小心谨慎的原因所在,名正方能言顺!
所以登基大典是刻不容缓的事情。
而朱常洛要做的事情绝不单单是登基这么简单,和众多的皇帝一样,朱常洛登基之后,首要面临的就是稳固自己统治根基的问题。
这个问题包含方方面面,例如他如今还在守灵的那几个弟弟的安置,例如提拔和重用自己的心腹,逐渐掌握朝廷的实权,再例如收拾大行皇帝留下的一副烂摊子
论重要程度,哪一项都比执着于一个张居正要重要的多。
其实就如同朱常洛片刻之前想不明白王锡爵为什么要反对为张居正翻案一样,这位老首辅其实也想不明白,为什么一向精明强干的太子殿下,这次竟然会放下如此不智,非要在这个时候在朝廷掀起这么敏感的话题。
“此事交由礼部拟定便是!诸般典制仪程早有前例,令钦天监择一吉日,呈上来便是!今日元辅来见本宫,恐怕不是为了问登基大典吧?”
叹了口气,朱常洛缓缓开口道。
既然王锡爵不愿意主动挑起这个话头,那便由他来说好了。
“元辅有关张公的奏疏,本宫已经仔细看过,此刻四下无人,本宫便不与元辅虚言,元辅此疏,评价有失公允!”
有失公允吗?
王锡爵愣了愣,脸上同样泛起一丝苦笑。
当然有失公允,这一点他心里清楚,虽说功不抵罪,但是张居正的功劳已经远远超过了一般朝臣的标准,毫不夸张的说,若是没有他的新政的话,恐怕就没有如今的大明。
如果说于谦是力挽狂澜,拯救国家于危难当中的话,张居正所做的就是在为大明续命,以一己之力扛起了整个大明王朝的兴衰,如此功绩,已非是区区的一点私德有缺可以影响的了。
至于说他的那一条条罪名,王锡爵同样身为首辅,又岂会不知张居正当时的处境,其实并没有第二条路可选。
改革必然要流血牺牲,这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平心而论,张居正所做的已经十分收敛了,不然的话也不会爆发那场轰轰烈烈的夺情之变。
这么多年以来,朝廷对他的身后之名的确有失公允!要正名也是理所应当!
但是问题就在于,朝野之上,向来不求公允,只谈利弊
“殿下,恕老臣直言,张公的功绩再高,也不过是故去之人,张公一生为国,对身后之名其实看的很淡,若是因此而令朝局不稳,恐非张公所愿!”
王锡爵上前两步,拱手道。
他是张居正时代走过来的人,和张居正也有过交情,打心底里说,他其实一直很佩服张居正,佩服他的勇气,也佩服他的坦然。
事实上,从一开始,张居正就预料到了他的结局。
到了他那种地步,其实想要像寻常官吏一样卸任归去已经不可能了,他的命运早在他走上改革之路的时候就已经注定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