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谋天下-第21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他们这种落后的思想,朱常洛也只能说,思想要变,因循守旧的思想要不得!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尤其是在这样的封建时代,农本位的思想都是不能丢的,任何一个皇帝如果不重视农业,他也当不了几年皇帝。
但是让他想不明白的是,为什么在这样一个农业大国,作为官方机构的朝廷竟然不会主动去研究提高农业水平的技术。
瞧瞧历史上出现的各种和农时农事有关的著作,无不是一个个民间人士留下的。
想了半天,朱常洛只能归咎于无处不在的官僚作风,毕竟朝堂上的老爷们就算再喊着农为重,也都不会亲自下地耕田,自然也不会了解,哪怕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技术革新,会给农民带来多大的好处。
不过他们不懂不要紧,朱常洛明白就够了,于是大明版的农科院,就这么被正式纳入了新皇第一诏当中
………………………………
第六百三十九章:求贤令
大明版的农科院正式成立,这对于朱常洛来说是一件意义非凡的事情,但是落在一干朝臣的眼中,却着实不是什么了不得的大事。
说穿了,重设司农寺不会牵扯大多数朝臣的利益,这个新设的司农寺并无甚权柄,只是朝廷的国库开支又多上了一笔罢了。
但是朝廷是朝廷,大臣是大臣,只要不牵扯自己的利益,这帮大臣们才不愿意去跟皇帝作对。
故而王锡爵在诏书当中微微一停,眼见底下窃窃私语的声音渐渐回归平静,便轻咳一声,继续读道。
“又以官者,国之重器,我朝以科举拔人才,大胜前朝考举等制,然圣人有君子六艺曰礼、乐、射、御、书、数,我朝虽有文举以考礼乐,有武试以测射御,独视数算于无物,朕以为大谬,然科举乃国之大事,不可妄动,故朕意在国子监设数算,格物二门科目,广发求贤令,召天下精于此道之辈入国子监任教授,征天下学子入国子监习之,以补全我朝科举之不足!又以新皇登基,当开恩科,以明岁泰昌元年为大比之年,加开恩科,国子监数算,格物二科同测之!诏告天下,咸使闻知,钦哉!”
王锡爵的声音戛然而止,在众臣略带惊愕的目光当中,缓缓将手中的卷轴放回原处,恭敬的退了下来。
就这么完了?
群臣浑浑噩噩的跟着所有人三呼万岁领旨。
心中依旧不敢相信,闹得这么沸沸扬扬,皇帝和元辅联合起来,将消息严密封锁的新皇第一诏,就说了这两件微不足道的小事?
司农寺就不说了,好歹是纳入朝廷规制的正式衙门,司农寺卿虽然没什么实权,可到底是正三品的高官,级别在那摆着,算得上是大动作。
可这求贤令算是怎么回事?!
事实上,这求贤令不是动作太大了,而是动作太小了,压根引不起朝臣的重视。
新皇登基,大赦天下,开恩科,这本就是常事,不足为怪。
至于说广招天下精于数算,格物之辈入国子监任教授,在朝臣看来,就是皇帝又开始不务正业了。
若是放在别的朝代,皇帝不务正业少不得要被好好教育一番。
但是这是大明,一个有超过一半的皇帝都不怎么务正业的朝代,朝臣们对于皇帝的这种行为早已经习以为常。
可着眼前这位往上数,他老爹,先帝开了矿税,大肆敛财,他爷爷,世宗皇帝迷信道教,广征天下道士,甚至还封了所谓的国师,那动静可比这个大多了。
即便是大明少有的勤政皇帝宣宗皇帝也喜好促织,干过从天下广征促织的事情。
而要说最不靠谱的,莫过于宪宗皇帝闹出的传奉官事件,单纯以自家的喜好拔擢官员,可谓闹得朝臣怨声载道。
有了无数的前车之鉴,朝臣们对于现在这位的求贤令,承受能力也就强得多。
一来这毕竟不是什么坏事,虽然大多数朝臣不觉得这所谓的数算,格物都有什么用处,但是皇帝都把君子六艺搬出来了,他们也不好多说什么。
何况皇帝一没有自己派遣内官去征辟,二没有说要授予他们正经的官职,三没有脱离朝廷的体制。
这点胡闹的程度,朝臣还是能接受的,毕竟只是几个国子监的教授博士而已。
还是那句话,不涉朝廷实权,便由得皇帝胡闹去吧。
更何况皇帝没说要随便授予,一应铨选考核的程序还是要照着朝廷来的,只不过这个考核的内容从八股变成了数算和格物罢了。
虽然说在新皇第一诏里如此郑而重之的将这两件事情拎出来说让众人有些意外,毕竟新皇第一诏代表着皇帝的权威。
朝臣们通常不会有不长眼的跳出来反对,所以皇帝会趁此机会在一些重要的部门上安插自己的亲信,这是惯行的潜规则。
而咱们这位陛下却好似不清楚一般,通篇上下都不提朝廷官员的转迁,不过是象征性的起复了几位老臣而已。
不过无论如何,是皇帝自己浪费了这么一次好机会,以后再想有这种朝臣轻易不会反对的诏旨,可就没那么简单了。
令众臣,尤其是一干大佬们心中不安的是,张居正的事情,究竟怎么样了!
别人不清楚,内阁的众位大臣是清清楚楚,皇帝为张居正翻案的心思是真真切切,绝非作假的。
原先他们只觉得,是元辅说服了皇帝,让他放弃了这个想法。
但是今天朝堂上的种种,却让他们感到了一丝不对,如果真的是元辅说服了皇帝的话,他们又怎么会如此亲密无间。
更何况,眼下的一干老臣都不是第一天接触皇帝了,心里清楚咱们这位陛下的性格,绝不是轻易改弦更张之辈。
元辅若是真的说服了他放弃为张居正翻案,绝不是空口白舌能够做到的,他们之间到底达成了什么妥协?
或者说,并不是元辅说服了陛下,而是他反过来被陛下说服了?所以二人才会如此同心协力?
一重重的疑云笼罩在大臣们的心头,挥之不去。
“此诏,乃朕继位之后首诏,诸卿务当尽心尽力,不可肆意懈怠!好了,诸卿可还有政务要奏?”
御座之上,朱常洛脸上浮起一丝笑意,淡淡的开口道。
头前的内阁大臣们更是面面相觑,这登基大典的首次朝会,本就是走过场的,难不成真的会有人在这个场合商议政务……
“陛下,臣有本启奏!”
心头念头尚未转完,便听见一道清朗的声音响起。
一名六品官袍的官员手持笏板,缓步走到大殿中心,跪下道。
待得看清楚此人的身份,众臣心中更是一紧。
吏部文选司主事,杨涟!
文选司主事不过是区区六品,在这三四品大员无数的朝堂之上毫不起眼,但是杨涟这个名字,在场的大佬们却没有不知道的。
王府旧臣,而且是皇帝潜邸之时,少有的亲自拔擢的几位官员之一,虽然官职不高,但是却足可称的上是皇帝心腹中的心腹。
众臣的神经顿时绷的紧紧的,因为他们清楚,恐怕接下来,才是真正的朝会!
………………………………
第六百四十章:首战用我
“臣文选司主事杨涟,弹劾吏部文选司郎中蒋时鑫徇私舞弊,擅弄权术,收受贿赂,借大计之名打压异己,南直隶平安府知府沈宏素有清名,清正廉洁,然蒋时鑫掌大计重托,不思竭力报国,反以手中权位无故罢黜沈宏,此乃欺君罔上之罪,请陛下明鉴!”
杨涟站在大殿中央,面色平静,却不负重托的在朝堂之上投下了一颗重磅炸弹。
文选司郎中,看起来是个不怎么起眼的职位,但是却是整个朝廷有名的肥缺!
要知道,吏部的核心权力便是官员的铨选转迁,而负责这些事务的,正是文选司。
历任的吏部尚书上任的第一件事情,就是将文选司牢牢的掌控在自己的手中,孙丕扬自然也不例外。
如今的文选司郎中蒋时鑫,正是他的心腹。
而杨涟的身份,朝臣更是心知肚明,如此说来,皇帝上任之后的第一刀,莫不成是要砍在吏部的头上吗?
“蒋爱卿,杨涟弹劾你借大计之名,收受贿赂数千金,无故罢黜平安府知府沈宏,可有此事?”
朱常洛从小内侍手中接过从杨涟处递上来的奏疏,半晌之后合上奏疏,口气已经是微微变冷。
“皇上明鉴,绝无此事!臣一向恪尽职守,兢兢业业,岂敢擅权,此事定是小人构陷!”
底下一个五十余岁的官员早已经冷汗津津,赶忙上前辩白道。
“那请蒋大人当着满朝文武的面,解释一下,为何平安府知府沈宏会被罢黜为知县?”
杨涟当仁不让上前一步,道。
“那自是因为他在吏部的考评当中得了下等的评语,按照吏部典制,自当罢黜!”
面对着杨涟,蒋时鑫勉强平静下来。
说到底,杨涟再是潜邸旧臣,眼下还是他手下的一个小小主事,面对杨涟,蒋时鑫还能找回几分勇气,理直气壮的道。
“果真如此吗?”
杨涟冷哼一声,却是丝毫不畏惧此人是他的顶头上司,从袖中再度拿出一份折好的信封道。
“陛下明鉴,此乃臣调查所得的证词,京中有一刘姓商人亲口承认他向蒋时鑫行贿数千金,希望蒋时鑫能在大计之时给沈宏一个下等的考评!”
丹陛之上,再度走下来一个小内侍,将证词接过去,递到御案上。
不过这一次,朝臣看着杨涟的目光皆是一变。
看来这次,这位杨大人可是有备而来啊
“将这证词拿给蒋时鑫瞧瞧!”
朱常洛翻了翻证词,面色一冷,淡淡的道。
“蒋爱卿,你可还有何说法?”
“这”
蒋时鑫瞧见那证词的一瞬间便是脸色大变,结结巴巴的说不出话来,额头上的冷汗却是直冒不止。
“陛下,恕臣冒昧,杨大人并非科道官员,固然有弹劾之权,但擅自调查朝廷命官,已是大为不妥,况杨涟身为文选司主事,肆意弹劾上官,其可信程度尚且存疑!在者杨涟并非刑部大理寺官员,并无审案之权,此证词从而何来,尚需纠察,单凭证词定罪朝廷大员,未免有所莽撞!”
说话的人来头不吏部尚书孙丕扬!
朝中当之无愧的大佬,他一开口,顿时将朝中不利的局势扭转了过来,甚至对杨涟反将一军,要知道,杨涟是文选司主事,他弹劾的人是文选司郎中蒋时鑫。
而蒋时鑫是杨涟的顶头上司,若是他被弹劾掉了,那么作为潜邸之臣的杨涟是最有可能上位的
不过这还没有结束,孙丕扬略微一顿,便继续说道。
“至于沈宏之事,吏部考评自有定制,那沈宏并非治世之才,其人庸碌无为,下辖平安府屡起大乱,盗贼横行,臣以为将其黜落并不违背朝廷典制!若陛下有意彻查,臣可即刻从吏部调拨案卷,将平安府三年来列入考功的详细过程送来,请陛下与群臣核验!”
御座之上,朱常洛眉头微不可查的一挑,果然不愧是久经官场的老狐狸了。
短短的时间之内,便能想到这样的应对之策,倒是不易。
今天的局是他一手安排的,之所以选择让杨涟出面,是看准了他的能力,不过倒是忘了这杨涟本是在吏部做事,倒是被孙丕扬拿了把柄。
不过不要紧,他当初之所以看重杨涟,便是看重此人的战斗力,区区一个孙丕扬,怕是还不足以镇得住杨涟
“心虚作祟!”
果不其然的是,即便面对着孙丕扬这等位高权重之人,杨涟依旧丝毫不惧,冷笑一声,道。
“皇上,臣再弹劾吏部尚书孙丕扬包庇下属,结党营私,诬陷同僚,如此不公之辈,岂可执掌铨选大权,请陛下明鉴!”
“你”
孙丕扬顿时被气的话都说不出来,他执掌吏部不少年头了,还少有人敢如此对他说话,简直是不分上下尊卑。
更何况,这个杨涟气人真是一绝,轻描淡写的就是一顶又一顶大帽子砸下来!
不过不得不说,有用!
到了孙丕扬这种地步的人,他可以为自己的下属辩护说话,但是如果有人出面弹劾他的话,他却不能自辩,因为如此一来,只会越发的说不清楚。
而且方才不经意间瞥见杨涟一抹如释重负的神色,孙丕扬顿时心头警铃大作,已经后悔站出来了。
无他,今天的这场局,摆明了是针对他这个吏部尚书而来。
杨涟分明是皇帝的人,他既然出面弹劾,便是皇帝的意思,可区区一个文选司郎中,值得皇帝这么大费工夫吗?
肯定是不值得的,恐怕皇帝最终的目的,正是他孙丕扬!
想清楚这一点,孙丕扬顿时大为懊悔自己站了出来,即便是在这朝堂上被弹劾,可文选司郎中事关重大,总不可能当场定案。
待得下了朝,总有办法救他,可如今他一插手,这风暴的核心点顿时转移到了自己的身上,而杨涟从一开始就没想着要对蒋时鑫如何,他只是要将自己拖下水而已
不过事已至此,他也只有一条路可走了!
这也是大明的高级官员被弹劾的时候最通常的做法
“皇上明鉴,老臣身受弹劾,自有嫌疑,不宜继续执掌吏部,自请归府闭门思过,万望陛下恩准!”
孙丕扬不再理会杨涟,转过身,恭恭敬敬的跪下,摘掉头上的梁冠,叩拜道。
………………………………
第六百四十一章:先给甜枣
孙尚书的做法,是大明的高级官员受到弹劾之时的通行做法。
挂冠而去,归府思过,以此来自证清白。
这一点和历朝历代都有所不同,大明朝素来重视清望,尤其是地位越高的人,越重视自己的清名。
在官场之上,什么都可以没有,但是唯独不能没有名声!
所以在名声受到质疑的时候,大多数的官员都会选择以退为进,挂冠而去,以显示自己不恋权位。
而理所当然的是,这个归去不是真的归去,皇帝是必定要慰留的。
尤其是像孙丕扬这样的朝中重臣,绝不能他一说要回府闭门思过,皇帝立刻就欢天喜地的答应下来。
那成什么了?
且不说这事情尚未调查清楚,便是调查清楚了,能做到吏部尚书这一步,无不是在官场当中一步一个脚印,磨炼了十数年的。
换言之,人家替你老朱家辛辛苦苦的干了十几年的活儿,你一句话就把人给打发了,未免让一众臣工寒心。
“孙爱卿请起,爱卿为国操劳,清名卓著,先皇在世之时亦颇有赞誉,不必如此轻贱自身,吏部尚需爱卿操持,陈大监,去将梁冠给孙尚书戴上!”
朱常洛苦笑一声,温言开口道。
陈矩拱了拱手,走下丹陛,从地上拿起梁冠,重新戴在孙丕扬的头上,顺手将后者扶起来。
“老臣谢皇上恩典!”
说句实话,孙大尚书其实是不想起来的,他倒是希望,皇帝能够顺水推舟,让他闭门思过去,如此一来,说不定还能躲过一场风波。
事实上,若不是皇帝开口让陈矩亲自下来为他重新戴上梁冠,他是绝不会就这么轻易起来的。
但是皇帝显然也不是易于之辈,他让陈矩亲自出面,明显是不给自己拒绝的机会。
毕竟陈矩的身份在那摆着,堂堂的司礼监掌印太监,比诸外朝便是内阁首辅般的存在,更何况陈矩是少有的在文臣当中名声极好的宦官。
若是陈矩亲自下场,他还不买这个面子的话,就有些不识好歹了……
不过虽是起身,但是孙丕扬脸上的愁色却是有增无减,因为皇帝这样的态度反而让他确定了,今天的事情,恐怕难以善了了……
“孙爱卿执掌吏部多年,朕自然是信得过的!不过大计之年,却不免有小人作祟,吏治乃国之重务,不可轻忽,既然杨爱卿弹劾蒋时鑫徇私舞弊,便当清查之,也好还朝堂一个清楚明白,万副都御使何在?”
果不其然,朱常洛劝慰了两句,却是话锋一转,将话头引到了蒋时鑫的身上。
孙丕扬作为吏部尚书,没有详实的证据,朱常洛不好指责他,但是蒋时鑫就不同了,文选司郎中权柄虽重,可到底不过五品官,属于朝中的中层官员,还称不上是重臣,自然也就谈不上什么让朝臣寒心,朱常洛可以光明正大的调查他。
“老臣在!”
底下一名面色威严的老者出列,参拜道。
“万世德听旨!”
朱常洛面容一肃,开口道。
“监察院左副都御史万世德,持身公正,素有风骨,监察院左都御史一职空缺已久,万世德以副都御使代管监察院殊为不易,自即日起,迁为左都御史,会同大理寺清查蒋时鑫被劾一案,限期三日,查明案情之后具本上奏!”
一块大大的馅饼从天而降,砸的万世德七荤八素的,有些头晕。
要知道,这可是左都御史啊!
一个副字,有和没有差别可大了去了,左都御史那可是可以和六部尚书并驾齐驱的朝中重臣,无论是权柄还是地位,都不是一个副都御使可比的。
君不见上一个左都御史,入阁之后直接便进阶次辅吗?可不是随随便便什么人都能直接进位次辅的。
理论上来说,只有吏部尚书和户部尚书这样的重臣,才有这样的可能,还是很小的几率,这便足可以看出左都御史在朝中的地位了。
不过同时,万世德也清醒过来,明白摆在他眼前的不仅仅是一块馅饼,更是一个烫手山芋。
皇帝在此时让他正位左都御史,其用意不言自明。
就是为了让他审理蒋时鑫一案!
而蒋时鑫是谁?那是吏部尚书的心腹,万世德如果要是处置了他,必定会得罪孙丕扬,而且说不定这件事情查到最后,就连孙丕扬本人也脱不开关系。
否则的话,他干嘛如此维护蒋时鑫!
也就是说,这道旨意如果他接下了,那就等同于成为了皇帝的人,站到了孙丕扬的对立面上。
犹豫只是一瞬间,万世德心中便有了决断。
“臣领旨!臣定当秉公调查此案,不负陛下重托!”
能够走到三品以上的官员,无不是杀伐果断之辈,万世德自然也是如此。
相比较于和孙丕扬站到对立面,万世德自己更注重眼前的利益,毕竟这官场之上,竖政敌是常见的事情。
纵然吏部尚书是这外朝当中最强势的官员之一,可万世德也未必就怕了他去。
何况如今新皇登基,朝堂上下都面临着一轮新的大洗牌,这个时候谁都能得罪,唯独皇帝万万不能得罪。
不然的话,以后怕是有的好受的!
所以只是片刻之间,万世德便坚定的站在皇帝的一边,无情的抛弃了孙大尚书。
朱常洛满意的点了点头,倒是没什么意外。
照理来说,他这样的突然袭击是有违朝廷体制的,朝廷对于高级官员的任免和转迁有十分严格的程序要求,并不是皇帝一言而决的。
按照典制,像左都御史这样的官职,必然是要经过朝堂上的一番角力,最后由吏部筛选出有资格和名望的官员拟送名单,皇帝朱批之后才算生效。
似这般皇帝钦点的,在程序上并不合理,若是碰上几个认死理的六科给事中,说不定就会被当场驳回。
但是现下却是不同,还是那句话,新皇登基,总是有些特权的。
最大的一项特权就是新皇第一诏,朝中基本不会有任何人出面呛声,而还有一项特权就是,皇帝可以拔擢调动一部分官员,只要不太出格,符合朝廷上官员流转的要求,朝臣一般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当然,这项特权的限制性是比较强的。
通常来说,有两个限制,一是对官员的调整必须属于拔擢,不能是黜落或者是贬谪,明升暗降也不行。
因为皇帝调整官员的理由是新皇登基,天下同贺!
是喜事!
既然是喜事,自然只能赏不能罚,普天同庆嘛……
其次就是必须符合朝廷上官员流转的要求。
什么叫做符合官员流转的要求,简单来说,可以不经过吏部的铨选程序,但是却必须符合吏部的铨选规则。
比如你不能直接把一个七八品的官员超擢成三四品的高官。
再比如,你不能将一个刚刚升迁过的官员再度拔擢。
再比如,也不能让一个毫无功绩的官员无故升迁。
既然是拔擢,朝臣可以默认程序上稍有一点点的违规,但是基本的原则是要遵守的。
而万世德很幸运,这两项条件他全都符合!
自衷贞吉入阁之后,或许是因为没有合适的人选,左都御史的职位便一直空着,由万世德代管监察院事,算下来,如今也有两年之久。
这两年中间,万世德虽然算不上屡立功勋,可也算得上是劳苦功高。
赏赐一番也是理所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