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明谋天下-第2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净水泼街,黄土垫道!
稍微长些年纪的人见此情景,顿时吃了一大惊,这可是有了不得的大人物要来的礼仪啊,这大兴县虽然说不算繁华,可到底也算是天子脚下,谁敢这么张扬……
不等这些人想清楚此节,一队足足有上千人的队伍便浩浩荡荡的朝着大兴县开来,前后皆是身着飞鱼服的锦衣卫堤骑,当头龙旗招展,迎风而立,一顶庞大的三十二抬大轿被拱卫其间,威仪万方。
随从当中无不是平素在百姓眼中高高在上的大人们,其中甚至不乏朱红色官袍的老者官员,但是这个时候,他们却只能步行而来,而且面色上都恭敬无比。
“天子驾临,百姓跪迎!”
远远相隔数里,当头便有旗牌官策马向前,高声喊道,百姓各自赶忙下跪,有顽皮的孩子悄悄的抬头,却见大轿当中一名年轻人身着蟠龙袍,头戴翼善冠,面容俊朗,神色温和,英挺的剑眉始终蹙起,不时向着身边人说几句话。
“这阵仗,未免搞的也太大了,冯琦是怎么办事的?”
朱常洛的确有些不满意,他已经再三吩咐一切从简,但是临到事头,却发现还是把动静闹的这么大,这前后绵延数里,浩浩荡荡上千人的队伍,哪一点看起来像是从简了。
“陛下有所不知,这已经是礼部紧急简化过的礼节了,按制,天子巡幸地方,当驻跸行宫,百姓须得提前一月收拾街道,整拾宅院,清扫各家,锦衣卫当提前布防,严控周围,圣驾所到之处,青砖铺路,黄土垫道,百姓臣工跪迎山呼万岁,诸般礼节繁杂无比,不过因陛下早有诏旨一切从简,不得扰民,所以礼部只是动用了民役简单洒扫街道而已,未有耽误百姓农时之举动!”
听了这话,随侍在旁的司礼监太监陈矩苦笑一声,开口解释道。
早年神宗皇帝还勤政的时候,他曾经跟着皇帝出宫祭天过,那个时候的阵仗可比现在要大的多了,这才哪到哪啊……
朱常洛一阵愕然,不过想起后世领导人出访的阵仗,也就释然了。
怪不得自古以来,皇帝都爱窝在宫里,这出来一趟,简直不要太费事了,这还是他提前吩咐准备了好几天的结果,要是真的一切都按照仪制来,礼部的那帮人天天还不得忙死。
摇了摇头,朱常洛也只得无奈的吩咐道。
“既然如此,陈大监且吩咐下去,百姓跪迎之后便令他们各自散去吧,如今正是农忙时节,切切不可误了农时!”
“是……”
陈矩拱手应道,转身便离去安排去了。
虽说有这么个小插曲,但是仍旧不影响队伍的行进,过了小半个时辰,轿子便缓缓停下,朱常洛抬起头,瞧见一座气势恢宏的衙门矗立在一大片空地上,衙门上书司农寺三个字。
衙门之前,一干官员青袍绯袍,各自恭敬而立,眼见圣驾降临,皆是跪伏于地,高声喊道。
“臣司农寺卿徐光启恭迎陛下圣驾莅临!”
徐光启的声音都在微微颤抖,他本是天子的潜邸旧臣,而且是王府旧臣,当初一介举人之身被朱常洛收入府中,眼见着朱常洛一步步走上天子的宝座,身边的同僚也个个升迁而去,唯有他一直暗暗在守在那一片田地当中,日渐变得没有存在感。
尤其是当韩爌等一干翰林词臣充入东宫之后,徐光启的存在感越发弱了,就连往日和他亲近的属臣都不耐烦继续在这片田地里厮混了,各自远投他处。
徐光启自知,以他举人的身份,已经远远跟不上天子的步伐了,但是让他没有想到的是,天子登基伊始,便下诏重设司农寺,并且直接将他拔擢为司农寺卿,召入宫中多加勉励,时至今日,竟还带领群臣巡视司农寺,这可是天大的荣耀。
要知道,天子继位至今,尚未在任何事情上表示出这般重视程度,如何能不令徐光启激动。
“徐爱卿请起,诸臣也起来吧!”
轿子稳稳的落在地上,朱常洛起身活动了一下,笑呵呵的开口说道。
略微一顿,朱常洛大步向前,停在司农寺的门前转过身道。
“今日朕便和诸卿一起,跟着徐爱卿一起瞧瞧,这司农寺究竟是个什么地界……”
司农寺虽然到现在为止才在朝廷挂名正式成立,但是事实上,司农寺要做的事情,从朱常洛还是一介亲王的时候就一直在做了,而现在,时机终于成熟下来,他也该叫这帮十指不沾阳春水的士大夫们瞧瞧,什么叫做科学技术才是第一生产力!
………………………………
第七百零一章:水车
司农寺前。
一干朝臣的目光都集中在眼前这个其貌不扬的中年人身上,他是司农寺的一干官员当中唯一一个身着浅绯色官袍的人,身上的书卷气代表着他读书人的身份,但是同时和在场的其他人不同,此人的面色黝黑,接近古铜色,带着常年被日晒的痕迹,这又和其他的读书人不同,若是脱掉这身官服的话,或许会被认为是民间尚在耕读为生的士子。
平心而论,这个人的官位比在场的任何人都要低,司农寺少卿,不过正四品的位阶,在场这一大片朱红绯袍当中随便挑出一个人来,都比他的官位要高,权力要重,但是此时此刻,却没有人敢轻视于他。
因为这个人,是皇帝恩宠倚重的人!
在场的这帮朝臣们不知道,这个司农寺当中究竟藏了些什么东西,但是天子对它重视之极,这是朝臣们心里清清楚楚的。
如果要算的话,司农寺衙门算是整个京城当中最大的衙门了,占地足足有上千亩,礼部和工部为了将这上千亩的地界修起围墙,不得不紧急调拨了上千名工匠,日夜不停的工作,到现在才堪堪完成。
而这些围墙内的东西到底是什么,却是没有人知道,只知道司农寺从建成之日起,就被锦衣卫密切保护了起来,除了内部的官员和原本的佃农之外,没有人能够进出。
曾经有人好奇,向那些佃农打听过里面究竟在做些什么,不过这些人都事先受过嘱咐,一丝消息也没有泄露出来。
这般神秘感,倒是叫朝臣们更是好奇了几分,是以今天皇帝巡幸司农寺,朝中大多数的大臣都自发的随行而来。
绕过影壁,司农寺的前衙便落在众人的眼中,和普通的衙门没什么不同,司农寺同样有议事厅,还有各个办事的房屋相通,不过有心人却是注意到,这司农寺当中的书卷,未免有些太多了。
几乎每个屋子里都堆满了装订好的书卷,有好奇的趁着天子在前巡视的时候偷偷拿起上面的书卷瞄了一眼,却见上面都是各种诸如丙号田,壬寅年七月十六日,卯时初刻日出,露重,田中如常……
这些无聊的日记式文字占据了几乎所有的书卷,看得人一头雾水。
与此同时,队伍的最前方,朱常洛等人已经在徐光启的带领下,绕过前衙,来到了司农寺的后衙。
“这是……田地?”
绕过前衙,一帮朝臣终于见到了锦衣卫严密防守的围墙里面是一副如何的光景,当下便有某朱姓阁老忍不住一阵诧异。
因为在他们面前的,不是想象中多么重要的机密重务,而是一片片的普通农田,一条小河在穿过田地,在每片农田前,都有一座小小的屋子,农田当中,甚至有不少佃农还在辛勤劳作。
而在农田的旁边,有着类似民间浇地用的水车在不断的转动着,若不是因为此处没有太多的房屋,简直和普通乡间的村落无异。
“咦?这水车能无人自动?这又是何物?”
众人的心头微微有些失望之余,却听见一旁的老首辅惊疑不定的开口道。
却见老首辅目光所至,是一架看似普通的水车,此物在乡间十分常见,在场的大人们也有不少是寒门子弟,幼时下过地耕田的,自然明晓水车的作用,没有此物,农民想要灌溉田地,可要大费一番功夫。
但是这架水车明显和寻常的水车不同,在乡间见过水车的都知道,寻常的水车有联动的踏板,须得有人不停的在踏板上旋转,水车方能不停转动,引水入田。
但是眼前的这架水车,却明显没有另外的人力驱动,反倒是一旁架上了一个奇怪无比的风车,不断转动着。
“元辅大人明鉴,此物名为风力水车,乃旧时水车改进而来,依风土地势交互为用,乃是司农寺新晋研制出的农具之一,下官早年在江浙福建一带时,曾有感于民间百姓劳作辛苦,而福建等地大多为梯田,风势盛,故此研制出此风力水车,可大大减少人力工用,而灌溉农田!”
在朱常洛的无声鼓励下,徐光启咽了咽口水,上前两步拱了拱手,大声说道。
虽然是对着王锡爵所说,但是声音却足以让在场的群臣都听得清清楚楚,话到最后,竟是多了几分自得,毫无紧张之意。
“善!此物若能在福建等地推广,想必能大减百姓疾苦,徐少卿有此功劳,当受老夫一拜!”
老首辅上前仔仔细细的打量了一番这风力水车,才最终确定,此物的确是依靠旁边的风车驱动,其间的原理复杂的很,但是却不影响老首辅看出它的作用。
王锡爵出身苏州,但是却曾游学福建等地,知道沿海之地风力甚劲,若是这种风力水车能够推广下去的话,可以省掉百姓不少的工夫,要知道,民间灌溉田地,一向是一个大难题,有不少家庭都是因为劳力不足,田地难以灌溉,而没有好的收成,风力水车却能解决这个问题。
“元辅谬赞了,下官愧不敢当!”
见得王锡爵真的整了整衣衫拱手行礼,徐光启也慌了神,连忙回礼说道,不过意识到一旁天子的目光,又想到天子的嘱咐,又鼓起勇气道。
“元辅有所不知,这风力水车虽好,但是却依仗风势过盛,我司农寺如今已经研制出了水转翻车和牛转翻车,以水力与畜力驱动,取代人力,可以在江南等地使用,除此之外,针对梯田等地势高耸之地,还研制了高转筒车等物,低水高送,解决许多地方难以引水成塘的问题!”
“果真?”
王锡爵一愣,旋即脸色便是微微激动,道。
“不敢欺瞒元辅,此物已经在大兴县当中试用了一段时日,目前来看,作用十分显著,可以考虑推广到其他地方!”
徐光启昂起头,带着几分自得,信心满满的道。
他在天子的授意下展开关于水车的研究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在天子的指导下,研制了许多不同的水车模式,可以适应不同的地方,他相信,只要这些水车都推广出去,百姓们耕作的效率一定会提高至少五成。
随着徐光启的话,底下的群臣也开始议论纷纷,他们中有不少都是农家出身,自然看得出这些水车的好处,有些聪明人已经开始察觉到,天子设立这个司农寺的用意了……
“好了,这水车的事情,回头让徐爱卿上个奏疏,内阁详细讨论一番,该如何在各地推行,元辅不妨跟朕继续往前瞧瞧,这司农寺里面的东西可多的是,不仅仅是小小的水车这么简单!”
朱常洛嘴角逸出一丝笑意,摆了摆袖子,淡淡的开口道。
………………………………
第七百零二章:震撼人心的番薯
尽管有了天子的中途打断,但是还是有不少官员对于这种新式的水车啧啧称奇,徐光启他们是找不着的,但是其他司农寺的青袍官员却是就在身边,是以这帮朝臣们干脆拉着这些青袍官员们问东问西,其中尤其以工部那帮人最卖力。
说起此事,工部尚书杨一魁的心都在滴血,以他的眼力,又岂会瞧不出来,这架水车是新建造出来的,木头楔子还新的很,再想起前些日子徐光启拿着天子的中旨,去工部挖走的几个大匠,这些水车要不是他们造出来的,杨一魁宁愿辞官不干了。
他倒不是舍不得那些大匠,而是以他人老成精的眼光,自然看得出来,若是这水车这么好造,徐光启何必等到今日,这其中肯定有难以攻克的难题,而自己给出去的那几个大匠,无不是精于此道的人,这水车至少,不,绝对是经过那些大匠改良之后才能这么快的出现。
早知如此,当时自己就应该扣住那些大匠,这样一来,今天这样的风光又岂能是司农寺独享……
不过事已至此,恐怕那些大匠也是肉包子打狗,一去不回了!
“杨尚书,这是我们大人的拜帖,他希望明天能够到大人府上拜访,这水车的制造并不简单,须得有熟练的工匠严格按照图纸建造,此事可少不了工部帮忙啊……”
就在杨尚书垂头叹气之时,却猛不防有一个青袍小官挤上来,恭敬的递上一张拜帖,道。
“你们大人是……”
杨老头接过拜帖,心中一动,开口问道,那青袍官员弓着身子,脸色越发恭敬。
“下官司农寺司务冯宇,这是少卿徐大人的帖子!”
“好,老夫定当扫榻以待!”
杨尚书顿时大喜,他本以为有这样的大功,徐光启肯定会想着独占,但是没想到的是,对方竟然愿意和工部合作,这可是大大的好事。
有了这么一桩政绩,工部这次可要好好的在朝廷当中露一回脸了。
杨一魁捏着拜帖,差点忍不住笑出声来,旋即便又想到,这徐光启能够想到这一点,也算是个心思玲珑的人物,倒是不妨结交一番……
却说杨尚书在这边出神,另一边天子等人却已经跟着徐光启亲自走近了农田当中,说是要亲自耕种,以示劝课农桑之意。
当然,天子都下了地,一帮大臣自然不能干看着,纷纷在天子更衣的时候,急急忙忙的也换上了一身轻便的短打,这短打是特制的,用的都是上好的料子,除了将袖子收紧之外,大致上是参照曳撒的形制所制,所以大臣们也不担心失礼,换上了衣服,就跟着天子跳下田地开始干起农活。
“咦,此物难不成是……番薯?”
据司农寺的官员们说,现在这个时节,地里的作物正是成熟的时候,所以一帮老大人们身后各自跟着一两个青袍的年轻官员指点着,开始在地里挖了起来。
没过多久,就有两个朝中大佬捧着手里圆滚滚的物事,凑到天子身边……的徐光启身边,开口问道。
番薯其实倒不稀奇,不过在京师之地,却是尚未普及开来,这帮老大人们之所以清清楚楚,是因为他们早就有所耳闻,当初今上还是亲王的时候,极爱食用此物,以至于南直隶有无数农民都因此而改种此物。
“不错,此物正是番薯,不过这是司农寺特意研制的番薯,老大人们不妨挖一挖,看看脚下的这亩地当中,究竟长了多少这些东西!”
徐光启还没回答,天子倒是笑呵呵的先开了口。
天子金口玉言,一干大臣自当遵从,于是在这一亩小小的田地当中,一帮白胡子的老大人们卖力的挖着番薯,手上脸上都沾着泥土,却依旧乐呵呵的,仿佛他们不是庙堂之上位高权重的朝廷大佬,而是一群老农民一样。
当然,天子身份尊贵,干了片刻就收拾收拾到旁边的陇道上休息了,但是这么多人合力,一亩田地却是区区小事,不过大半个时辰的工夫,一亩地里的番薯就被尽数挖了上来。
而这些番薯每一篓都标清了挖上来的人的名字,而且还在天子的指示下,一一的过了称,这场景倒像是乡下收秋税的情景一般。
“三十九斤,兵部石尚书!”
随着最后一筐番薯也称完了之后,一干老大人们都恰好更衣回来,而地上的番薯已经按照名姓分成了一堆堆。
“石老大人真是老当益壮,这些番薯当中,就数您最多了!”
一旁的杨一魁自愧不如,道。
他们都是养尊处优惯了的人,平素在衙门里坐的腰酸背痛的,今日挖了一顿番薯,倒是意外的感觉筋骨松快了不少,甚至有不少人盘算着,自己回府之后要不要也开这么一个小园子,平素换换心情也是好事。
“杨尚书过谦了,你也不比老夫少多少,不过少了……咦?”
石老尚书摇了摇头,看了看属于杨一魁的那一堆番薯,正要夸赞几句,脸色却是突的变得古怪了起来。
“怎的?”
杨一魁自然也看出了石星的态度变化,有些疑惑的问道。
“杨尚书可还记得,这一亩地,老夫等人有多少人下去挖这番薯?”
石星脸色肃然,轻声开口问道。
“这……大约有三四十人吧……”
响应着天子的脚步,这朝中的大佬们,不论是阁老辅臣,还是六部九卿,甚至各部院的侍郎们也都一同下地,林林总总加起来总有几十个人的样子,却是没人去仔细数。
“按三十个人算,老夫这里挖了两百四十斤,算是多的,杨尚书比老夫少,也挖了二百斤,其他人大致都在一百五十斤上下,如此算来,这一亩田地,难不成产了将近四千五百斤粮食?”
话到最后,就连石尚书自己都倒吸了一口凉气,他虽然不是户部的,但总是知道,一亩地若种寻常的庄稼,能够有四百斤的收成,都算是土地肥沃的上等好地。
而一般的土地当中,风调雨顺之下,能够有三百斤上下的产量,就是谢天谢地了,可是现在在他眼前的这一亩地当中,足足出产了四千斤以上的粮食,石尚书抬头望去,深深的吐了一口气,心中只觉得,没有什么比摆在他面前的一两百筐番薯更能震撼人心的了……
………………………………
第七百零三章:代沟
石尚书的声音未必有多么洪亮,但是他的身边皆是朝廷的各位大佬们,先前没人提起还不觉得,现在石尚书一说,众人顿时反应过来,户部赵尚书反应最快,抓着身边负责上称的小内使就恶狠狠的问道。
“说,这亩地里统共挖出了多少斤番薯?”
“回……回老大人,合……合共五千四百斤……”
那名小内使不过是宫中的小太监,哪见过这种场面,顿时紧张起来,结结巴巴的说道。
“五……五千斤!!”
赵世卿松开抓着小内使的手,脸上一片震惊之色。
与此同时,在他身旁的大佬们也是一脸难以置信,不过看看这满地的番薯,却不得不相信。
说句实话,很早的时候,户部就曾经收到过南直隶关于番薯的公文报告,不过那个时候,公文上顶天的叙述也不过亩产三千斤,而时任户部尚书的杨俊民对此嗤之以鼻,认为世上压根没有亩产三千斤的作物,下公文狠狠的申斥了一番当时奏报上来的知县,此事在朝廷当中还沦为一时笑谈。
诸大臣当时都觉得,怕是这个小知县想功劳想疯了,才编出如此荒诞不经的谎言欺瞒朝廷,当做政绩,朝廷中人当做闲话谈论了一番,也就渐渐的平息了。
赵世卿也是因为当时恰好曾经见到过这份公文,所以才记得此事,只是让他没想到的是,当初那知县所言,竟不是夸大其词,而是事实所在。
缓缓舒了口气,赵尚书上前两步,开口说道。
“陛下容禀,此物亩产若真能达五千之数,则我百姓将再无饥馑之忧,天赐良粮,此乃天命所归,皇天庇佑之兆,臣谨贺陛下!”
“善哉,此诚陛下英明神武,方能感召上天也!”
让朱常洛没想到的是,这场面怎么就突然变成了这样。
看来这帮大佬能混到现在,也不光是靠着批龙鳞的嘛,不过好话虽然好听,但是有些话他还是得说,摸了摸鼻子,朱常洛摆了摆手道。
“此物虽为良种天赐,但也并非尽善尽美,当初朕在南直隶时,偶然发现此物,恰逢诸地饥荒,便命人试种之,不意产量奇高,且蒸煮之后口感绵软,甚能饱人,便令南直隶尽为种之,不过要说功劳,却是要归于徐爱卿之手!”
朱常洛不客气的将发现番薯的功劳揽在自己的身上,话说他怎么也有个领导的功劳不是,要不是当初他慧眼识英,说不定徐光启现在还在挣扎科举,哪有闲工夫培育番薯。
“臣惶恐!”
众人顿时将目光移到徐光启的身上,吓得后者连忙拱了拱手道。
倒是朱常洛不以为意,开口道。
“有功当赏有过当罚,此乃天经地义,不瞒诸位爱卿,这番薯产自吕宋,初时被一商贾自外国带回,后被徐爱卿发现,首次引种,朕见到之后,惊异于此物的产量,便命徐爱卿善加培植,如今这番薯已经是第五代的良种,和初时引自吕宋的种子大为不同!”
“陛下的意思是,这番薯还需要……培育?”
说话的却是次辅老大人,衷贞吉出身富户,倒是对于农事不太熟悉,话说回来,培育这个词对于现在的这个时代还想有些难以理解的。
当初朱常洛跟徐光启解释的时候,也着实费了一番工夫。
“不错,阁老明鉴,此番薯产自吕宋,在吕宋产量奇高,但是却并不完全适合我大明,虽然对水土要求不高,但是下官引种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