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来到西汉末年-第1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那时候我年龄不大,太多的困惑,我就读书,从书中寻找这是为什么。读书多了,我明白了,他们是完全放弃了圣人的教导,圣人教导要用守礼,懂尊卑,长幼有序。你看看那些富商懂的什么是礼吗?什么衣服好看穿什么,什么舒服穿什么,全然忘记了自己的地位。《礼记》有云,“仁者以财发身不仁者以身发财”,他们没有一个要做仁者,他们各个要做不仁者。若是各个做仁者,还有那么多不仁之事吗?
看的书越多,我就觉得这个社会是有大问题的,各个追逐名利,没有谁真正淡泊名利,淡泊名利更多是失败者掩饰伤口的说法。江先生,你知道为什么吗?”
江河行摇摇头,没有说话。
王莽继续说道:“他们都是忘记了先贤圣人的教导,以后我要他们都知道圣人如何教导的。为官者,须知克勤克俭,《尚书》有云,克勤于邦,克俭于家。如果官员都能做到这点,哪还有那么多贪官呢。《尚书》还讲,以公灭私,民其允怀,当官的若都是公心为民做事,而没有自己的私心,人民自然就会拥护他……”
江河行从来对这些儒家典籍不怎么有兴趣,今天算是碰上儒家大师了,句句都能引经据典,找出按圣人的教导,事情都能变的更好的事例。好在江河行后世的人,对人性的了解可能远远超过王莽这些儒学大家。
江河行知道,什么事讲的再漂亮,听起来多么有道理,没有建立在真实的人性基础之上,最后都是一场空。江河行心想,很多人遇到传销者很容易被迷惑,他就不会,无非一些经济学常识和逻辑常识看出的破绽。今天,王莽也是一个传销者,他讲的这些儒家思想,经不起逻辑的检验,更经不起人性的推敲。但若是其他人,基本都相信王莽肯定能带大家进入一个理想世界了。
王莽从尚书讲到礼记,又从礼记讲到论语,江河行装做很有兴趣的样子,不时还问两个小问题,给王莽充分卖弄自己的博学。
王莽又讲到修身养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然后说道:“讲的多好啊,你看我就是个例子。先修身,然后齐家,后治国,将来还要平天下。”
说到这里,严尤使个眼色给王莽,王莽摆摆手道:“严尤啊,我跟江先生虽是初交,但我知道他理解我的一番苦心,我做什么,不是为了我自己。我是为天下黎民苍生啊!我个人的兴衰荣辱是小,天下黎民百姓才是至大啊。所以,我为了天下黎民百姓的好生活,我要为天下百姓掌权,我要为人民做事,让他们都过上好的生活。”
江河行站了起来,深施一礼道:“安汉公常怀为民之心,江河行敬佩。”
王莽急忙站了起来,拉住江河行道:“王莽个人力量微小,还靠众位帮衬。”江河行表示将看好乌海,为大汉做好北地屏障。然后又商量了如何朝觐太后、皇帝事宜,天已黑了,王莽留江河行一起吃饭喝酒,宴饮结束,江河行回去,王莽一直送到大门外,两人才挥手告别。
严尤陪着江河行回到宾馆,然后自己也回去了。
………………………………
第三十章 见皇帝
宾馆里已经点灯,大家都在等他的消息,江河行让各自休息,然后将刘庆与马援叫到屋中。江河行把今天的经历给他们讲诉一番,二人听了,居然对王莽都有些肃然起敬。
江河行对王莽的经历有些模糊,让刘庆仔细讲讲。刘庆毕竟以前朝中为官,再加上这两天到处打听,他把王莽的经历详细说了一番。
原王莽侍奉母亲寡嫂,抚育兄长之子。后大司马王凤,也就是王莽的伯父,身患重病,王莽鞍前马后,侍奉汤药,衣不解带。后王凤临终前要求王莽的姑姑,也就是太后照应这个王莽。后来还有王莽的叔叔王商,也是大力推荐王莽。王氏子弟众多,独王莽德行出众。不仅王家,朝中大臣纷纷赞扬推荐他。后王莽身居高位,却还是同以前一样谦逊有礼,常把自己的俸禄分给门客和平民,甚至卖掉马车接济穷人,在民间深受爱戴。
看来王莽果然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代表,可谓空前。王莽对自身要求很高,勤俭节约、礼贤下士、公正无私,所作所为的的确确的算上道德楷模。
这是修身齐家多好的代表。
王莽在44岁的时候,也就是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朝中大臣公推王莽为大司马,这是王莽第二次出任大司马。可皇帝年幼,由王莽代理政务,开始真正掌握朝中大权。这几年下来,王莽所作所为,一片颂扬之声。尤其是王莽照顾平民还有抚恤贫弱之民,大力推广礼仪教化,更是被认为周公再世。
这几年来,连续出现祥瑞,每出一次,都是天意,诏示王莽的功劳。每一次祥瑞,王莽都能加官进爵。现已加号宰衡,位在各位王公之上。
听刘庆介绍完,江河行觉得王莽的经历真是奇葩,他修身齐家,就能青云之上,更多的原因恐怕不在于修身齐家,在于他的伯父叔叔还有姑姑。德行高洁者,虽不多,但也不止他一个,可他就能因此而不断升官。历史真是会开玩笑,以王莽的表现看,他是真诚相信书中所说的,而且他就是按书中说的去做的,结果也成了周公再世。王莽可能真不清楚家族的意义,看他表现,更像是按儒家教条去做就能得到他的地位,唯有此,他才对儒家教条深信不疑。也许他也是真诚相信天降祥瑞就是冲他来的,好让他不断升迁,以解救天下天下苍生。
江河行哭笑不得,历史真是走的太巧了,你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儒家思想和董仲舒的天人感应说现在成为全民信仰,那些儒生更是如此。现在的“政治正确”就是人之德行,天之祥瑞,就是儒家教条,而引领“政治正确”的王莽当然要独领风骚了。
过了半天,江河行突然感慨道:“世界上单纯的坏人其实没什么可怕,因为人人都知他是坏人,总有防范。就连坏人自己都知道自己是坏人,做贼心虚,危害是有限的。你们知道最可怕的是什么吗?”
两人摇摇头。
“最可怕的是有人非要给大家做好事,要给大家带来幸福,带来平等,带来正义等等,其实到最后什么都没带来,带来的只有血腥,只有杀戮。”
昏暗的灯光下,灯光一闪一闪的,两人看着江河行,满脸的困惑,刘庆问道:“和王,是不是身体不舒服啊?”
江河行一笑,看看刘庆,抓过刘庆的手放在自己的额头上说道:“你看我是不是说胡话?”
刘庆也是一笑,收回自己的手,然后说道:“江先生所讲,必有深意,可给我们讲讲为何吗?我本来对王莽有好感的,进了监狱出来后总觉的他不对,现在我却是理解他的苦心了。他掌权是用儒家大义,造福苍生,有何不可呢?”
“哎”,江河行长叹一口气,“所有大义,必须建立在利益的基础之上。而儒家偏偏舍利取义,到时候执行者无利而阳奉阴违甚至阻挠,他们不推动,又怎么能成功呢?”
刘庆还想争辩什么,江河行摆摆手,说道:“你看着吧,看将来会怎么样再说,但愿我说错。”
江河行转过头,看看马援道:“你对王莽儿子王获杀死家奴,被王莽逼的自杀有何看法?”
马援歪着头说道:“安汉公大义灭亲,自是好的,不过总觉的有些过了。”
江河行欣喜的拍拍马援的肩膀道:“你还年轻,我要你记住一句话:远离大义灭亲之人,因为他们没有人性。”
马援点点头,记住这句话。刘庆瞪着两只眼,满脸的吃惊表情,他是深受儒家教育出来的人,可没想到江河行对儒家经典观点如此不屑。
江河行依旧不和他辩论,淡淡地说道:“你以后也长个心眼,仔细观察那些大义灭亲之人,看看他们都做了什么再说。”
江河行又和他们安排了一些事情,让马援将带来的人马看管好,有机会整训一下,这里随时要展示乌海地的兵力,让刘庆收集朝廷的消息。
又过了两天,朝廷迎宾礼官宣布三日后召见,让他们准备全部进宫朝觐太皇太后和皇帝。
三天后,四更天,天色还是漆黑一片,夜空中星星闪烁,东方的启明星已经高挂东南角。宾馆的院子中,灯火通明,江河行和刘庆,马援等一干人打扮一新,全部着汉装,只是都是短头发,没有冠,也没有帽子。整队完毕,礼官走了进来。
他们在礼官的带领下,各个手举火把,先到章台大街,一路向南。路两旁的建筑都看不清,影影绰绰,感觉很是高大,后来再向西拐。足足走了一个多小时,天色微明才走到一个大门前。队伍停了下来,等了许久,天色已经大亮。看到正门正黄色的大门,上面钉着一排排门钉,铁钉超大,江河行扫了一下,刚好81个,一排九个,共有九排。看来跟故宫差不多嘛,江河行心里想。
这个时候从宫内走出新的礼官,带领他们一直向北走去,一路上青砖铺地,往前走没多远,就到了前殿的阁门之外,礼官入奏。不一会,钟鼓齐鸣,江河行虽然听不懂,就感到有些闹,声音太大,乱七八糟的感觉。江河行站在队伍的中间,刚刚看清殿内的情形,大殿有点类似故宫中的正大光明殿,只是感觉更大,或者更空旷。两面坐了一片官员,说坐其实也是跪,这个时代坐就是跪。
耳听的声音越来越大,中间夹杂着侍卫吆喝的声音,一个16人抬的肩舆,被抬了过来,中间坐着一人,身着黑色的袍服,袍服绣着图案,看不清是什么,不过这人就是皇帝。
官员全部站立,皇帝坐到御座上。这个时候,一个官员走了过来,带领大家进到大殿,江河行尾随其后。这些早有人教过,这个官叫典仪官,在他的带领下,大家跪拜。
大家站立好以后,一个高个红须的官员来到江河行面前,手举托盘,江河行将准备好的“国书”放上去,但见他转给皇帝前面的宦官。宦官又将“国书”转给皇帝,那皇帝看起来十三四岁的样子,满脸的病容,显得萎靡不振。
皇帝打起精神,看了看“国书”说道:“乌海归顺我大汉,乃是上天赐我大汉福地,保我北地平安。请太皇太后定夺。”好不容易,把话说完,皇帝又将“国书”交给宦官。
宦官接了过来,双手捧着向后面走去,江河行才注意到皇帝的后面是个帘子屏风,不一会,里面传出苍老的女人声音道:“江河行率乌海之地归顺我大汉,乃是列祖列宗神灵保佑,上天才肯赐福于我大汉。江河行,乌海之地,有多大呢?”
江河行施礼道:“回太皇太后,相当于幽州、冀州、并州加一起大小。”
朝廷中一片惊叹之声,帘子中,太皇太后继续说道:“前圣人在奈有九州之地,我大汉现在开疆扩土,现已有十三州之地。今天乌海来归,我赐你地为平州,赐你为和王,赏金千斤,为我大汉保卫北方和平,平州为我大汉第十四州。上天保佑,我大汉已经有十四州了。”
“谢太皇太后恩赏,我平州百姓一定会满心欢喜成为大汉之民。”
满朝百官一起向太皇太后和皇帝恭贺大汉有第十四州,过了一阵,太皇太后又问道:“和王,你们周边可安宁吗?”
江河行又道:“不是很安宁,但我有信心能打败所有来找麻烦的敌人。”
“哦,兵凶战危,非万不得已不可用兵啊。”
“回太皇太后,在我平州,现有城池彰武、显武、耀武、承武、明武、吉林、长春等地。前面几个城池我都是以武命名,我就是希望让别人知道,我是以武立威的,若那个蛮夷敢再掠夺我大汉之民,辱我大汉之民,我就叫他知道我大汉的武力之盛。”
“说的好,平州入我汉地,以后我几个边郡可以撤减一些驻军了,百姓就不用负担那么多军粮了军费了。江河行按说你来朝,皇帝陛下应该在甘泉宫赐筵的,可近来皇帝龙体欠安,看来要我出面,我也是爱看热闹的,你带来的可有兵啊?”
“回太皇太后,我带来骑兵50名。”
“好吧,明天南军教军场,我来看看你平州军军威。”
这个时候江河行才明白,王莽虽是执政,在大事上,这个太后还是关键。只要他不登基,有些事还是轮不到他做主。
朝觐完毕,江河行领完赏金,让随从带回宾馆。这可不是小钱,汉代黄金真多啊。
………………………………
第三十一章 教军场
第二天,江河行和马援带领骑兵全幅武装,从蛮夷邸出发,向教军场走去。待得队伍走到章台大街,路旁站满了人群,全部注目这支队伍。
马援全身板甲,除了眼睛,全身被钢铁包围,手持大刀,背着长弓,走在队伍的最前面。他后面五骑一排,共排了十排,刚好把路快要站满。骑兵们各个手举马刀,背背弓箭,姿势一样,举刀向天。马儿全是一色的白马,在马援的号令中,马儿走的不急不慢,迈着统一的步伐。见多识广的长安城的百姓,还没见过,这样的队伍,能把马儿练成这样的。随着马援口中“一二一”的号令,只听得“咵咵咵”的节奏,马蹄踩着青石路面,一步一响,渐渐向南而行。这个时候太阳从东边出来了,阳光下的将士们身上盔甲一闪一闪,虽是夏天,路旁之人还是感觉阵阵寒气。
路旁的人越聚越多,很多小孩子穿来穿去,嘻嘻闹闹。这个时候,一个小孩子突然从一边穿了出来,向着马援跑来。那孩子跑的很快,马虽说慢跑,还是比人要快的,眼看就要撞到一起了。旁边的众人全看看了过来,眼看那马是控制不住,非踢到那孩子不可。
众人只看到马上影子一晃,只见一个铁人已经将小孩子抱住。再看那孩子,在哪钢铁之人怀中,咯咯笑个不停,晃着小手,要摘钢铁人的头盔。那钢铁之人,正是马援,他刚刚看到孩子飞跑过来,停马已经来不及,还好他反应快,将大刀交左手,飞快跳下马来,伸出右手抱着那孩子。
可这孩子顽皮不停,举着双手来抓头盔,马援左手拿刀,右手抱着孩子,居然腾不出手来对付这个“熊孩子”。马援想放下孩子,不料那孩子大哭大闹,旁边众人大笑起来,马援羞的脸发烫。他真不知道该怎么对付这个孩子,只得将他抱起来,不料这次孩子也聪明了,双手抓着头盔,一用力,居然拿下来,抱到自己怀里。马援手足无措,军人怎么能把兵器随意丢掉呢。可他一拿那头盔,那孩子就大哭起来。旁边人都乐的手舞足蹈,似乎从没见过刚才威风凛凛的大将军般的人物,一下子被这孩子制的手足无措。
最后,马援只得将头盔送给那孩子,孩子抱着头盔,乐呵呵的跑开了。
这时候队伍早停下了,马援一下马,队伍整齐的停在那里,像丈量过一般整齐。马援再次上马,不带头盔的马援,一头短发,英气勃勃,端坐在白马之上,人们仿佛发现这个白马小将甚是帅气,粉面剑眉薄唇,看起来也就是十**岁的样子。这个时候路旁的姑娘激动叫嚷起来,仿佛没见过美男子般。马援的一张白脸羞的透出红来,但也只得眼光向前,再次喊起口号来。
队伍速度稍微慢了一些,毕竟路不长,虽说路上人多,但路中间还是留给他们展示的。转眼间到了教军场,教军场是在未央宫门南,靠近外围城墙不远。在城墙与宫墙之间有个很大的地盘,用来做教军场。
马援走过青砖累就的教军场院墙,院墙爬满绿藤,中间还有几朵黄花开放。院墙中间是高大的木质黑门,也许刚刚刷过漆,一股漆的怪味直冲过来。
教军场门口,两员战将一身戎装等在那里,南军卫尉不是旁人,正是严尤,他旁边还有一员战将身高臂长,看来射箭必然是好手,一双豹眼如电般向马援等人射来。
马援走向前来,向马援敬礼道:“这位小将军,在下南军卫尉严尤,奉太皇太后懿旨,在此恭候平州军马。”马援赶忙跳下马来,连称不敢不敢,这时候江河行原在队伍最后面,看到好像是严尤,打马过来,和严尤打起招呼。
严尤向江河行介绍道:“和王,这位将军就是执金吾陈茂,他领北军,我领南军。长安城禁军就是我们两个统领。”
江河行连忙跟陈茂打招呼,边走边聊。几人进了教军场,马援整顿队伍,等待太皇太后的到来。教军场大门朝北开,对着大门,里面有两队人马,东边一队,西边一队,盔明甲亮,站好队伍。队伍前面各有一面红旗,东边的上绣一下山虎,西边的红旗绣一飞熊,旗帜在威风中飞扬,发出“扑棱扑棱的”响声。马援已经将队伍摆在西边队伍的北面,面向东,10人一排,列好5队骑兵。马援骑在马上,站在队伍最前面。
正在这时,一个骑兵骑着白马,身背一个杏黄旗,那旗帜随着他的飞奔,上下摆动着。他直接来到严尤和陈茂面前,停下马来,叫道:“太皇太后驾到,请接驾。”
江河行、严尤和陈茂不敢怠慢,三人一起走到教军场外,跪着等待太皇太后的到来。不一会,随着鼓乐齐鸣,一个十六人抬的肩舆,来到众人眼前。那肩舆之上,正是太皇太后,头顶上戴玉凤凰,头上还插满珠翠。身上穿黑色锦袍,绣着红牡丹。其余装饰非金即玉,不一而足,华贵非常。那肩舆同样是包金的,闪着金光,向大门走来。
肩舆前有一队侍卫,各个手握短刀,面无表情,已经站立在教军场门外,队伍刚好到教军场门口,再也不动了。
那肩舆并没停,而是一路向前走去,向教军场内而来。后面还有一大队骑兵,紧紧跟随。有礼官过来,叫过他们三个见过礼之后,将太皇太后安排在阅兵台上,居高临下,扫视全场,一周侍卫林立,刀枪林立,旗帜招展。
江河行站在太后左首边,看着太皇天后,现在看的清楚。虽说满头珠翠,不过年纪不小了,满头白发,一脸的富态慈祥,笑眯眯的也看着众位军士。这时候太皇太后看了看他们三个道:“天天闷在宫里面,人都要闷坏了。今天出来看看热闹,你们有什么好看的给我解解闷啊?”
严尤上前施礼道:“回太皇太后,今日太皇太后巡幸教军场,检阅禁军和平州军,实乃我禁军和平州军之福气。为让太皇太后看我汉家之军威,我、严尤与和王商量,先展示骑兵,然后展示弓箭,这都是我们对付匈奴蛮夷之必须。”
太皇太后道:“那开始吧。”话说的平淡,但自有一股威严。
陈茂手一挥,只听得鼓声大作,东面那支队伍千人左右,最前面一将,挥动虎旗,队伍缓缓而动。检阅台在大门口东侧,那队伍并没有直接向检阅台而去,而是缓缓右转弯向东而去,这样队伍才真正拉开来。速度越来越快,队形依旧,教军场内尘土飞扬,那队伍已经跑到教军场南边了,地面微微颤动,马儿一阵阵欢快的嘶鸣。那队伍开始有了阵型的变化,那队伍已经呈现一个箭头在前飞奔,后面却是越来越宽大的阵型。
太皇太后不住的微笑点头,看着陈茂。
那队伍在西南角转着弯子,慢慢的却在变换队形,这个时候看的出是个巨大的圆形,中间是一片空白,没有人马,想来演习包围敌军之用。这个巨大的圆形一路向北飞奔,这个时候速度极快,人人都感受到地面的震动,看到西面烟尘大作。
那队形到了西北角的时候再次,转换队形,待到队伍向着正东而来,已经排成原来的队形,一排排,一队队,马儿速度降了下来。将士们手举长矛,矛头冲天,队伍的前锋已经走到检阅台前,检阅台上众人已经看清楚众位军士。白盔白甲,白盔上红缨,在战马的奔跑中犹如一簇簇燃烧的火焰。最前面那位将军眼看太皇太后,大旗向空中一举,高呼道:“万岁!万岁!”
众位军士,手举长矛,向天空一举,高呼:“万岁!万岁!”声音响彻天宇,远远又传回几处回音。
太皇太后看着众将士,满意的点点头。
队伍被带回原地,西边的飞熊队,慢慢开了出来。这只队伍,只是黑色盔甲,各个骑枣红马。两只队伍的演示内容也差不多,唯一的区别是一个是白色洪流向前涌动,席卷一切。一个是黑色巨兽要吞没天地。
太皇太后十分满意的看了两只禁军的骑兵表演,眼睛看着江河行道:“和王,该看你们平州军马了。”
江河行手一挥,马援手举大刀。众人看阳光下刀光一闪,队伍直接向检阅台而来,速度慢慢加快,但所用的战马都踩着统一的步骤向前行进,没有一匹超前,也没有一匹靠后。队伍犹如四方块般,向前推动。战士弓着腰,左手控着缰绳,右手高举马刀,各个人全幅钢铁包裹,只有眼睛里射出寒光。马也是身具重甲,阳光下闪着银光,犹如一辆巨车向前推动,又像从山下滚落的巨石般,碾压一切。
队伍走过检阅台,众人眼看着走近的队伍,是怎样的装备,各个伸长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