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吕布之戟指中原-第4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齐王正始四年【公元243年】典韦从祀于曹操庙庭。

    。。。
………………………………

论 袁绍

    论三国演义之袁绍

    袁绍;祖上四世居三公位;占据冀、青、幽、并四州;曾为讨伐董卓十八路诸侯盟主;一度成为三国演义中最大诸侯势力。

    许多人认为袁绍“凤毛鸡胆”;其实初出茅庐的袁绍也曾对着当时不可一世的董卓拔出腰间宝剑在筵上对敌;口中发出惊天一呼:“汝剑利;吾剑未尝不利!”

    董卓当时已权倾朝野;连曹操都要惧其权势不敢造次;袁绍在当时能有如此胆量确是令人刮目相看的。

    及后袁绍振臂一呼;天下英雄有一半云集于其帐下;人才济济;偏偏袁绍不懂管理。伟伟便想起当年刘邦与韩信的对话;韩信说自己用兵多多益善;而刘邦不懂用兵但懂驭将。而袁绍就坏在不懂驾驭将佐;弄到人心分崩离析;最终招至兵败身亡。

    不过反观袁绍的兄弟袁术;那个自谓正统所出;生性狂妄自大;得了传国玉玺自立为王的袁术;袁绍却是比之优秀得多。

    说到袁绍的胆气;其实在三国演义中还有一个情节;就是在与公孙瓒的对战中;赵云冲杀过来;袁军谋士田丰对袁绍说:“主公且于空墙中躲避!”袁绍以头盔扑地;大呼曰:“大丈夫愿临阵斗死;岂可入墙而望活乎!”众军士听了齐心死战;赵云不得入。

    当然三国演义描写的袁绍犯了很多的大错;错得让人扼腕兴叹;错得令人为曹操拍手称赞;如他在刘备攻曹时没有及时捉住战机;如乌巢粮仓的掉以轻心;如不听谋士之言;如滥杀忠臣;最错的还是他竟然立袁尚为继承人;总领军马;造成二子争锋;被曹操连根拔起;彻底失去争霸中原的机会。

    袁绍在曹操口中虽然极为不堪;却是曹操心中的最大敌人;曹操一天不杀死袁家三子;一天都睡不上安稳觉;连心爱谋士郭嘉的性命都要搭上。只因最大的危险乃是:袁绍不是以他一个人为符号的;他代表的是人心;祖上四世三公已令他的门生故吏关系遍布大江南北。

    换句话来说;就可以比喻袁绍为一棵大树;他不但有枝繁叶茂的枝叶;他还有根;而且根深蒂固;若曹操只斩其树;不能除根;只要时机来临;袁氏所有势力便会卷土重来。曹操深明此理;直追杀到乌桓;逼袁尚兄弟到辽东;直至取袁氏兄弟首级。

    观袁绍阵形;袁军的谋士往往都对袁绍忠心耿耿;而袁军的将领却是屡屡倒戈相向;这说明了一个问题;就是袁绍确是不懂管理;待到冲锋陷阵时;一定是困难重重;所以将士皆要临阵倒戈;最明显的例子便是大将张郃、高览的背叛;反过来成为攻打自己的重要前锋;知已知彼百战百胜;袁绍岂有不败之理。

    袁绍简介:东汉桓帝永兴元年'公元一五三年'袁绍诞生,同年,父死。

    汉熹平二年'公元一七三年'弱冠,除濮阳长,步入仕途。遭遇母丧,辞官回家守孝六年。

    汉中平二年'公元一七九年'守孝完毕,隐居洛阳,不仕官,与张邈、许攸等结交。中常侍赵忠怀疑袁绍结养死士为他卖命。绍叔父袁隗知道后,避绍做官。于是担任了大将军掾兼侍御史,又升任虎贲中郎将。

    汉中平五年'公元一八八年'八月,汉朝设置西圆八校尉,以袁绍为中军校尉,位八校尉之二。十月,汉灵帝讲武于平乐观。讨虏校尉盖勋与袁绍密谋诛杀宦官,消息走漏,蹇硕等惧,出盖勋官为京兆尹。

    汉中平六年'公元一**年'四月,大将军何进与袁绍谋诛宦官,何进妹何太后不从,于是何进招董卓进京胁迫太后。七月,进封袁绍为司隶校尉、假节。宦官张让矫太后诏,招何进入宫,为其所所害,袁绍等破南宫青锁门诛杀宦官。八月,董卓进京,欲废少帝,立陈留王,遭袁绍拒绝,绍出奔冀州。十二月,董卓从绍故旧尚书周瑟、城门校尉伍琼等计,封袁绍为渤海太守、亢乡侯。

    汉献帝初平元年'公元一九零年'正月,关东诸侯起兵讨伐董卓,推袁绍为盟主,绍自封车骑将军。三月,同盟军各怀鬼胎,解散。五月,董卓谴使劝喻山东诸侯各自罢兵,袁绍令河内太守王匡尽杀之。

    汉初平二年'公元一九一年'正月,袁绍与冀州牧韩馥妄图拥立大司马刘虞为帝,虞不敢当。七月,同盟军解散后,公孙瓒进兵冀州,名义上打着讨伐董卓的旗号,实际想吞并韩馥。袁绍遣使劝说韩馥让出冀州,自领冀州牧。

    汉初平三年'公元一九二年'正月,与公孙瓒在界桥激战。十二月,与之战于龙凑,公孙败绩。

    汉初平四年'公元一九三年'正月,绍子袁谭与公孙瓒所置青州刺史田楷战青州,呈胶着状,朝廷使赵岐和解。三月,魏郡兵背叛袁绍,与黑山贼于毒合作攻下邺城,杀太守栗成。袁绍退保斥丘。六月,平定叛乱;此后又陆续平定河北地区的刘石、青龙角、郭大贤、李大目等诸多贼军。

    汉兴平二年'公元一九五年'袁绍拜为右将军。

    汉建安元年'公元一九六年'九月,曹操定鼎许都,封袁绍太尉、邺侯。袁绍耻于位于曹操之下,曹操将已封的大将军让给袁绍。

    汉建安二年'公元一九七年'三月,朝廷特使孔融奉诏书诣袁绍,拜为大将军、邺侯,都督冀、青、幽、并四州兵马。四月,袁绍围公孙瓒与易京。

    汉建安四年'公元一九九年'三月,公孙瓒作书黑山贼张燕,约期救援,不料书信被袁军所获。袁绍将计就计,骗取公孙出城,将其伏击,瓒只好龟缩于易京,城破,瓒自杀而死。河北平。四月,绍调集步兵十万、骑兵一万,准备进攻许都。谋士沮授苦谏不从。

    汉建安五年'公元二零零年'正月,移檄诸郡,全面攻打曹操。刘备在徐州败于曹操,投绍。此前,田丰劝袁绍乘曹操后方空虚之机进攻曹操,袁绍以儿子生病为由拒绝。二月,驻军黎阳,官渡的前哨战——白马之战、延津之战相继爆发。袁绍派遣颜良进攻东郡太守刘延于白马,曹操救援,颜良被斩;袁军渡河,与曹操会于延津,使文丑、刘备为前锋,曹军又斩文丑。

    七月,汝南贼刘辟反,谴刘备助之。袁军进屯阳武。八月,连营稍前,与曹操相持于官渡。袁绍在曹营外筑起土山,向曹营放箭,曹军用投石车击破之;袁军又挖地道通向曹营,曹军在营外挖了一条壕沟阻挡。九月,曹将徐晃烧毁袁将韩猛运送的辎重。十月,曹操从许攸处得知乌巢屯有袁军大批粮草,亲率五千精骑火烧乌巢。绍仓皇北逃。杀掉了当初劝袁绍切末兴兵的田丰。

    汉建安六年'公元二零一年'四月,曹操在黄河边炫耀武力,发动仓亭之战,袁绍集中最后力量反击,大败而归。

    汉建安七年'公元二零二年'正月,陆续平定官渡战后河北诸郡的叛乱,但忧虑成疾。五月,袁绍病死。少子尚嗣。

    。。。
………………………………

论 于禁

    论三国演义之于禁

    说到于禁,不能不提襄江之水,当于禁在风雨大作的夜晚闻得战鼓隆隆,万马奔腾之声,急出帐上马看时,只见到眼前原本的平地竟然瞬间成为一片汪洋:平地水深丈余,大水从四面八方涌来,七军士兵到处乱窜,随波遂流者不计其数,四下里竟然无路可逃……可怜的于禁选择了投降,降给那个视其为猪狗的关羽。

    这是一个万恶的晚上,这个晚上将于禁囚禁在一片汪洋之上,这是个令人绝望的黑夜,过了这个晚上,他将要接受世人的唾骂,过了这个晚上,他将生不如死。

    于禁在伟伟心目中算不上英雄,因此将其摆上煮酒论英雄,心中充满了矛盾,只是伟伟认为每一个人都会犯错,于禁戎马一生,最终却晚节不保,逃不过曹丕的挖苦侮辱,含恨离世,徒令人发出一声叹息。

    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于禁最终输了,输在他投降上,明明张郃、张辽、徐晃、关羽、马超、黄忠等等人都是降将偏偏得以流芳百世而自己却只得到一个千古骂名,究其原因,于禁真是降得不合时宜,真不如给自己一刀了事,先不说有个庞德英勇无畏反衬出于禁的卑鄙无耻,就说于禁降了关羽后又被东吴俘虏,做了二次降将就已经走了背运,身心备受摧残,最关键的是于禁最黄金的年龄已经远去,只剩下一具行尸走肉苟且偷生,尚不能沉下心来为投降的君主作出一些贡献,于是可怜的于禁被曹丕命他去拜见曹操的陵墓,陵中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愧病发而死。

    于禁就这么输了,可能他到死都不知道自己输在哪里,伟伟认为于禁完全是输在自己手里,他输在做人没有底线上。一个人如果做人没有底线,他是什么事情都做得出的,只要有利于自己的事情,任何伤天害理的事情都能做得出来,更何况只是投降这么简单的事情,在于禁看来,战争就是一场利益之争,跟从曹操数十年,于禁早已看透了一切政治纷争,在他眼内并无所谓之君主,无所谓之圣人,只有利益上的对和错,只有战场上的生与死,投降,并不是一件值得羞耻的事情,在宝贵的生命面前,投降能够令自己逃过头上一刀的话,那么投降就一定是一件正确的事!

    于禁征战了大半生,对生命的理解一定比我们更深刻一些,更直观一些,也更为独到一些,于禁在数十年军旅生涯中一定看到了太多的生离死别,看到了太多政治的龌龊,行军打仗中,将士只有保住自己的生命才能完成任务,才能最终达到自己所要达到的高度,我想于禁一定存在一些坚定的思维方式支撑他做出任何他认为正确的事情,哪怕他投降的对象是那个自以为是,视自己如猪如狗的关文长,他都毫不犹豫地选择了一条属于自己的路,哪怕这条路令他受到世人唾骂,令自己遗憾终生!

    人生终归不是一场游戏,不能重头再来一次,历史便将于禁永远定格在投降的耻辱碑上,永世不得翻身!

    可悲、可叹!

    于禁简介:

    东汉灵帝中平元年(公元184年)黄巾起义,鲍信招合徒众,于禁附从起兵。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领兖州牧,于禁与其党俱封为都伯,为将军王朗(应不是日后为三公的那个王朗)属下。王朗异之,向曹操推荐于禁之才可任大将。曹操召见于禁,拜军司马。

    初平四年(公元193年)曹操使于禁攻徐州广戚,拔之,拜陷陈都尉。

    兴平元年(公元194年)跟从曹操讨吕布于濮阳,攻破吕布二营于城南,又攻破高雅于须昌。

    兴平二年(公元195年)跟从曹操攻寿张、定陶、离狐,围张超于雍丘,皆破之。

    建安元年(公元196年)跟从曹操征黄巾刘辟、黄邵等,屯版梁。黄邵等夜袭太祖营,于禁率麾下击破之,斩黄邵,尽降刘辟等人。迁平虏校尉。

    建安二年(公元197年)跟从曹操至宛,招降张绣。张绣复叛,曹操与战不利,军败,还舞阴。这时军乱,各间行求太祖,于禁独领所属数百人,且战且退,虽有死伤不相离。虏追稍缓,于禁徐整行队,鸣鼓而还。未至曹操所,道见十余人被创裸走,禁问其故,曰:“为青州兵所劫。”当初黄巾降后精锐被编成青州兵,曹操宽之,故敢因缘为略。于禁大怒,令其众曰:“青州兵同属曹公,而还为贼乎!”乃讨之。青州兵逃走向曹操告发。于禁见敌兵将至,先立营垒,没有时间见曹操。有的人对于禁说:“青州兵已告状,你赶快去申辩吧。”于禁曰:“今贼在后,快已追击至此,不先做准备,何以待敌?且主公聪明,何必申辩!”后来见了曹操,具陈其状。曹操很高兴,对于禁曰:“淯水之难,吾其急也,将军在乱能整,讨暴坚垒,有不可动之节,虽古名将,何以加之!”於是录于禁前后功,封益寿亭侯。

    袁术僣号,从围袁术将桥蕤等于苦县,斩桥蕤、李礼、梁纲、乐就四将。(从《武帝纪》,是先有降张绣,后有讨伐袁术将桥蕤)建安三年(公元198年)复从曹操攻张绣于穰,擒吕布于下邳。

    建安四年(公元199年)与史涣、曹仁攻眭固於射犬,破斩之。曹操初征袁绍,袁绍兵盛,于禁愿为先锋。

    曹操壮之,乃遣步卒二千人,使于禁为大将,守延津以拒袁绍,曹操引军还官渡。

    建安五年(公元200年)刘备在徐州叛变,曹操东征之。袁绍攻于禁,于禁坚守,袁绍不能攻下。复与乐进等将引步兵骑兵五千,击袁绍其他的营寨,从延津西南缘河至汲、获嘉二县,焚烧保聚三十馀屯,斩首获生各数千,招降袁绍将何茂、王摩等二十馀人。曹操复使禁别将屯原武,击袁绍其他的营寨于杜氏津,破之。迁裨将军,后从还官渡。

    曹操与袁绍连营,起土山相对。袁绍命令士兵向曹操的营中射箭,曹操的士卒多死伤,军中惧。于禁督守土山,力战,气益奋。袁绍破,迁偏将军。

    建安七年(公元202年)刘表使刘备北侵,至叶,曹操遣夏侯惇、于禁和李典拒之。刘备烧屯退走,李典谏主将夏侯惇:道狭、林木深,恐有伏;夏侯惇不听,与于禁追击,果中伏而败。

    建安十年(公元205年)冀州平。曹操表汉帝,称于禁曰:“武力既弘,计略周备,质忠性一,守执节义,每临战攻,常为督率,奋强突固,无坚不陷,自援枹鼓,手不知倦。又遣别征,统御师旅,抚众则和,奉令无犯,当敌制决,靡有遗失。论功纪用,宜各显宠。”拜于禁为虎威将军。

    建安十一年(公元206年)昌豨复叛,遣于禁征之。于禁急进攻昌豨;昌豨与于禁有旧,降于禁。诸将皆以为昌豨已降,当送还曹操,于禁曰:“诸君不知主公令乎!围而后降者不赦。我奉法行令,事上之节也。昌豨虽我旧友,但我可失节乎!”自临与昌豨决,陨涕而斩之。曹操闻而叹曰:“昌豨降不诣吾而归禁,岂非命耶!”重用于禁。东海平。(冀州平这个从《武帝纪》得知是明确指斩袁谭、冀州平一事,年份为建安十年;《乐进传》中于禁为虎威将军也是乐进出征高干后的事,应为建安十年。曹操遣于禁讨平复叛的昌豨,《通鉴》放在建安十一年,故《于禁传》敍事先后次序再次有误。)其后于禁屯颍阴,乐进屯阳翟,张辽屯长社,诸将任气,多共不协;曹操使赵俨并参三军,每事训喻,遂相亲睦。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曹操征荆州,以赵俨为都督护军,护于禁、张辽、张郃、朱灵、李典、路招、冯楷七军。

    建安十四年(公元209年)与臧霸等攻梅成,张辽、张郃等讨陈兰。于禁到,梅成举众三千馀人降。既降复叛,其众奔兰。张辽等与兰相持,军食少,于禁运粮前后相属,张辽遂斩陈兰、梅成。增邑二百户,并前千二百户。

    这时,于禁与张辽、乐进、张郃、徐晃俱为名将,曹操每次征伐,不是用为行军前锋,就是用为后拒;而于禁持军严整,得贼财物,无所私入,由是赏赐特重。太祖常恨朱灵,欲夺其兵权。曹操见于禁有威重,遣于禁引数十骑,赍令书,往朱灵营夺其军,朱灵及其部众都不敢敢动;曹操让朱灵为于禁部下,众皆震服,其见惮如此。

    建安二十一年(公元216年)迁左将军,假节钺,分邑五百户,封一子列侯。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太祖在长安,使曹仁讨关羽于樊城,又遣于禁助曹仁。到了秋天,下大雨,汉水溢起,平地水数丈,于禁等七军皆没。于禁与诸将登高望水,没有地方可以逃走,关羽乘大船攻于禁等,于禁遂降,惟庞德不屈节而死。降兵被押至江陵。曹操闻之,哀叹者久之,曰:“于禁跟从我三十年,何意临危处难,反不如庞德!”

    吕蒙攻破江陵后孙权释放与他会面,于禁乘马与孙权並行为虞翻喝曰:“尔乃降虜,还敢与我主齐马?”还差点挥鞭击之,幸得孙权喝止。后孙权于楼船与群臣会饮,于禁听闻乐声后流泪,虞翻又曰:“汝欲作伪求免罪?”于禁虽为他所恶,但猶赞叹其忠义。

    魏文帝黄初二年(公元221年)曹丕称帝,孙权称臣,欲遣送于禁。虞翻谏曰:“斩之以令三军,警惕人臣敢有二心者。”但孙权一心备战刘备的东征而欲曹魏中立,故还是送遣于禁还魏。文帝曹丕见于禁须发皓白,形容憔悴,泣涕顿首,慰谕以荀林父、孟明视故事,拜于禁为安远将军。下诏曰:“昔汉高祖脫衣以衣韩信,光武解绶以带李忠,诚皆人主当时贵敬功劳。今以远游冠与将军。”曹丕欲遣使至吴,便命他去拜见曹操的陵墓,陵中画关羽战克、庞德愤怒、于禁降服之状。于禁见,惭愧病发而死。子于圭封益寿亭侯。谥于禁曰厉侯。

    。。。
………………………………

论 袁尚

    论三国演义之袁尚

    汉献帝建安七年(公元202年)五月,掌控着天下四大州(青州、幽州、并州、冀州)、素有“四世三公”之称的袁氏家族掌门人袁绍,于落寞中死去,临死之前遗命三子袁尚成为袁氏家族新一代掌门人。

    其时上至天子,下至公卿、大夫、士,他们的爵位、封邑、官职都是父子相承的。这种继承原则一般是以长子为继承人,若废掉长子的继承权而把该权利转给除长子而外的其他儿子,则叫废长立幼,是乱之开始也。于是袁尚便冒天下之大不韪而成为众人口伐刀诛之人,而大哥袁谭亦在这个节骨眼上以堂而皇之的名义投降曹操。

    我相信呈现在袁尚眼前的一定是一番奇异的景象,他看到的可能会是父亲生前呼风唤雨一扬手便占据汉朝半壁江山的威风;身边逢纪、审配等人的曲意奉承令自己处处感到高人一等;自己的大哥处处被其打压生不如死的刻骨仇恨以及他被袁绍推上袁氏最高宝座时的沾沾自喜;战火纷飞的乱世之中曹操没有给机会他过一天好日子,步步紧逼非要置他于死地而后快。

    在喜与悲之中煎熬,在血与火之内挣扎,在生与死之间反复求生,是袁尚坐上袁氏家族新一代掌门人后的人生写照。由是在伟伟看来,袁绍并不是深爱此子,而是亲手迅速地将他最爱的儿子送上了断头台。

    其实在伟伟看来,袁尚临危受命,却是一个勇字当头,伟伟还是甚为佩服他的勇武的。你看三国演义说他与徐晃部将史涣相斗,两骑相交,不三合,尚拔马刺斜而走,史涣赶来,袁尚拈弓搭箭,翻身背射,正中史涣左目,坠马而死。又说袁尚与张辽交战,不三合,架隔遮拦不住。袁尚可与张辽这个一流武将斗两个回合,然后全身而退,证明他确是有一点武力的。

    在世人的眼中,“袁氏家族新一代掌门人”的招牌实在是太过于耀眼了,完全就是现代词语中的“官二代”,人们会想他得到的东西是不是太过轻易,而他的大哥袁谭更是视其如同眼中钉,生生将本应属于自己的一切夺去,于是两兄弟便势同水火,其刻骨仇恨竟然比追杀自己的仇敌曹操还要深。于是悲剧就诞生了,袁谭最终仍是死于曹操手中,袁氏家族也因袁谭的死亡而失去一支重要的支脉,而随着袁谭的毙命,死亡的阴影也渐渐向袁尚一步步逼近!

    唇亡齿寒!

    诚如曹操谋士荀攸所言:“袁氏据四州之地,带甲数十万,若二子和睦,共守成业,天下事未可知也!”只是天下事又哪里会有如果?当时的袁氏兄弟已经结下了刻骨的仇恨,再加上各自有身边谋士的怂恿,这仇恨便益发如同火上浇油一般从袁氏兄弟心头燃烧起来,直至一死方休。

    袁尚虽一直被曹操追杀,四处逃窜,惶惶然如同过街老鼠,难得的是他仍然保有一份王者之心。三国演义说道袁尚、袁熙最后被曹操迫到辽东,二人密议曰:“辽东兵数万,足可与曹操争衡。今暂投之,后当杀公孙康而夺其地,养成力气而抗中原,可复河北也。”只是事与愿违,最终却是命丧公孙康的刀斧之下。

    伟伟有时在想,袁尚其实有争霸天下的潜质,如果假以时日,其必然能成为曹操的强大对手。只是世事无常,最不幸的是袁尚遇到了一个人,一个算无遗策、智绝天下的人,这人是郭嘉。就是这个郭嘉看得真切,将袁尚逼得走投无路,最终被曹操威势所迫死于公孙康之手,也将袁氏的根基连根拔起,永无翻身之日。

    伟伟有时会想,如若郭嘉早亡,袁尚是不是就可以潜伏于辽东境内,有朝一日待到时机成熟时东山再起,一展身手,有如其父亲袁绍一般,一挥手便统领河北之地,翻手成云,覆手成雨,成就一番传奇?

    世事难料,乱世原是存在太多的可能和太多的如果,只凭后人去细细琢磨、品味。

    袁尚简介:

    姓名:袁尚字:显甫生卒:?…?

    籍贯:豫州汝南郡汝阳(河南周口市商水县西南十公里)容貌:貌美官至:大将军邺侯袁绍三子。貌美,后妻刘有宠,而偏爱尚,数称于绍,绍亦奇其姿容,欲使传嗣。绍卒,审配、逢纪缘绍素意,乃奉尚代绍位。长兄谭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