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南唐天下-第12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线可以防御北方势力,而金陵却多了一道长江防线,况又是东晋南朝故都,地势易守难攻。

    危全讽反徐温失败,不等于其他人都愿做徐温的走狗。宣州观察使李遇是杨行密的故交,徐温在他面前都是小辈,徐温成了大丞相,李遇不服,曾经骂徐温:“老子跟先王跑江湖的时候,徐温在哪里凭什么就敢挟嗣王号令诸镇”徐温没有老资格,但有能力,李遇是老臣又如何

    社会竞争的不是资历,而是能力。徐温派都指挥使柴克用去灭李遇,并把李遇的小儿子抓来在阵前,李家少爷哀告父亲不要造反。李遇最疼这个儿子,心软了,决定归顺徐温。可徐温是什么人管你老臣小臣,反正不是他的心腹,杀光了才好。柴克用进宣州后,奉徐温命,先斩李遇父子,再将李遇一家老小全都砍死。杀了李遇,果然震住了那帮老家伙,没人再敢和徐温较量。

    徐温除掉了一些不听话的,开始积极培养自己的势力,当然首先要扶持自己的儿子们。徐温六个儿子:徐知训、徐知询、徐知诲、徐知谏、徐知证、徐知谔,但这些亲生的都不如徐温另一个收养的儿子:徐知诰李昪。

    徐知诰事徐温如亲父,极为孝顺,徐温非常感动,经常对自己的儿子们说“你们虽然是我亲生的,但若论起孝道来,没一个超过知诰的。”吴王杨行密活着的时候,对徐知诰也偏爱有加,徐温白捡了本是自己养子的徐知诰,杨行密常吐酸水:“知诰这孩子人中俊杰,前途不可限量。”

    徐知诰不仅在孝顺上强过徐知训他们,而且能力上更是判若云泥。徐知诰坐镇南京,黜庸进贤,宽简得当,一时间,四方贤士蜂拥来投,其中名头最响的就是洪州人宋齐丘。宋齐丘素有辩才,有战国苏张之风,其他如王令谋、王翊、曾禹、张洽、徐融、周宗、曹倧等人,徐知诰都允以重用,参预政务。徐知诰礼贤下士,慷慨大方,甚得军民士心。徐知诰手下文武云集,徐温对徐知诰大加赞赏,叹为奇才。

    淮南被徐温牢牢的控制在手里,杨隆演什么权力也没有,只好当起“汉献帝”,对这个“徐操”不敢不敬,他知道他大哥杨渥是怎么死的reads;。徐温也当仁不让,权力斗争就是这样,总要用失败者的鲜血或屈辱来记载下成功者的荣耀,古今中外,没有例外。

    梁乾化三年公元913年九月,吴越王钱镠想考察徐温的军事能力,派三个能干的儿子钱传瓘、钱传璙、钱传瑛大举进攻常州。徐温根本不怕你这手,亲率吴国最精锐的“黑云都”前来会战,徐温以正合、以奇胜,遣黑云大将陈祐率一部分主力绕到吴越军身后,前后夹击,将钱家的三个小子差点揍死,落荒窜回杭州。

    刚当上大梁皇帝的朱友贞也听说了徐温的本事,也想考察一下,便派南面北面行营招讨应接使王景仁率梁军直逼寿州今安徽寿县。这位在柏乡被李存勖大败的王景仁公可是淮南人的老朋友了,谁呢就是淮南前宣州观察使、后逃奔钱镠的王茂章王茂章后来被钱镠出使汴梁,被朱温留下,为避梁讳,改名王景仁。徐温很想念茂章兄弟了,便请朱瑾代他问候茂章兄弟,两军在霍丘今安徽霍丘摆开架式,大战一场。梁军不善水战,吴军依靠淮河发起进攻,梁军屡战不胜,只好败走。

    梁朝和吴越同是淮南的死敌,徐温都给修理了,威望直线不涨。梁贞明元年公元915年八月,吴主杨隆演策封徐温为齐国公,两浙招讨使。在封建社会中前期,如果封外姓为大国公,就意味着权力交接的开始。曹操先封魏公,再封魏王,然后曹丕禅代。之后的司马昭、刘裕、萧道成、萧衍、陈霸先等人都善学前辈,徐温也跟着描。徐温是今连云港人,古邻齐国,所以封为齐国公。

    徐温的大儿子徐知训知道老爹将来要做皇帝,自己肯定就是皇太子,心高气傲,连吴主杨隆演都不放在眼时,经常出难题,让杨隆演下不来台。干兄弟徐知诰在徐知训眼中也不算个人物,徐知训能瞧得起的,估计也只有老爹徐温了。

    淮南名将朱瑾此时守在扬州,在徐知训手下做事,朱瑾曾经教过徐知训武功,算得上师生之谊,可徐知训却把朱瑾当成了家奴,经常颐气指使。朱瑾好歹也是见过大世面的人,现在倒给徐家小儿当奴才,哪里咽得下这口气后来二人起了口角,徐知训派江湖刺客去暗杀朱瑾,朱瑾武功可比吕奉先,不在乎这几个小贼,全都做了,埋在后花园里。

    梁贞明四年公元918年六月,徐温知道朱瑾在扬州和儿子闹了矛盾,胳膊肘自然朝里拐,便调朱瑾去泗州今江苏盱眙做淮宁军节度使,明摆着是瞧不起朱瑾。朱瑾受不了这个窝囊气,决定干票大买卖。朱瑾知道徐知训看上了自己的小妾桃氏和坐骑宝马,便盛情邀请徐知训来宴,愿意把桃氏和宝马送给大少爷。

    徐知训不知有诈,欢喜前来赴宴。朱瑾恭恭敬敬的请徐少爷上坐,然后转呼:“桃儿,过来侍侯少主子。”帘响处,香气袭来,果见一个大美人摇拽而来,奉大卮酒跪地请饮。徐知训眼都直了,大喜:“相公如此厚爱,知训哪里承受的起,多谢”痛饮数卮后,酩酊大醉,伏在案上。朱瑾见机会来了,递个眼色让桃氏出去,朱瑾操刀将徐知训的人头剁下来。

    朱瑾急入宫,把徐知训的人头丢给杨隆演:“徐知训无礼大王,臣以斩之”杨隆演胆小怕事,吓的魂飞九霄外,如果徐温要是知道他和徐智训之死有牵连,哪还有好吃果子吃掩袖急走,颤抖言道:“这是你自己干的,日后齐公问罪,与我无关”

    朱瑾见杨隆演如此不中用,气的大骂“婢子不足与成大事”这时徐温的亲兵已经追来,朱瑾跳墙逃跑,结果摔断了腿,再找所乘马,已经不知跑哪了,朱瑾知道没救了,要被徐温活捉,酷刑是少不了的,为了不受辱,横剑自刎。

    在金陵的徐温听说扬州有变,急率精锐入扬州。大肆诛杀朱瑾党羽,并灭了朱瑾的三族,暴朱瑾尸于扬州市中。徐温留下最器重的义子徐知诰总督扬州军政,然后回到金陵。

    徐知诰到底是做大事的,在扬州继续施行他的“仁政”,远近百姓都称道徐知诰所为,徐温对这个干儿子非常放心。梁贞明五年公元919年三月,徐温强迫杨隆演称帝,杨隆演对当皇帝没兴趣,死活不同意,只称吴王,改唐天祐十六年为吴武义元年,封徐温为东海郡王,尊父杨行密为太祖武王。

    杨隆演一直活在徐温的阴影下,当吴主十几年没有掌过一天的权力,郁闷成疾,于武义二年公元920年五月病死,徐温假惺惺哭了一番。按顺序,杨行密三子杨濛当立,但杨濛不似杨行密幼子杨溥懦弱无知,立杨溥更符合徐温的利益,便越次立了杨溥为吴王,打发杨濛去舒州今安徽潜山做团练使,并改武义二年为顺义元年。

    徐温已经主政吴国十多年,就算立了杨濛,杨濛也弄不出多大动静,最多做回“曹髦”,带着几百个老苍头去杀徐温,结果被徐温干掉,这也是最有可能的结局。

    徐温再一次回到升州享福,扬州大事都交付徐知诰。这一年的七月,徐温改升州为金陵府。南京在五代十国时只有一次建都的经历,就是后来徐知诰在南京建立南唐政权,基础就是徐温这时候打下的。

    徐温做为吴国实际上的最高统治者,金陵也实际上成了江东的行政中心。对于杨溥,徐温不冷不热,徐温久慕曹操为人,不想被后人骂为国贼,他只想做“周文王”,至于“周武王”的人选,徐温虽然看好徐知诰,只是一直没有下定决心,毕竟不是自己亲生的,人心难度。顺义七年公元927年十一月,徐温再一次强迫杨溥称帝。还没等杨溥考虑好呢,吴国大丞相徐温就已经死了。

    行军司马徐玠曾经劝徐温把权力传给徐知询,严可求也不喜欢徐知诰,经常播弄是非。徐温也有了换掉徐知诰的打算,徐知诰运气不错,徐温在这个节骨眼上病死,徐知询天大的能耐也没辙了。吴政大权毫不意外的落到了徐知诰的手里,徐知诰继承义父遗志,继续逼迫杨溥当皇帝。杨溥无奈,只好徐温死后不久自称大吴皇帝,改元乾贞。

    徐知诰当政,徐温的几个亲儿子非常不满,暗骂父亲糊涂。徐温糊涂,徐知询比老爹更糊涂,徐知询不会笼络人,甚至连自己的几个亲兄弟都刻薄寡恩,“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人心都跑到徐知诰那边了。徐知诰能做杨行密和徐温的干儿子虽然杨行密没认下来,这绝非一般人所能做到,徐知询是他最大的劲敌,必须要除掉后患,反正徐温已经死了,诺大淮南地界,谁还敢对徐知诰说半个不字

    乾贞三年公元930年十一月,徐知诰以皇帝杨溥的名义让徐知询来扬州朝见,徐知询不知是计,刚到扬州,徐知诰就把“阴谋造反”的大帽子扣在了徐知询的头上,关了起来。徐知诰改任和自己关系不错的六弟徐知谔去守金陵重镇。

    不过徐知诰对徐知询还算客气,在徐温的四子、镇南军节度使徐知谏病死后,徐知诰念及旧情,又让徐知询去守洪州。当然徐知询也只是个挂名的镇南军节度使,实权还在徐知诰手中,即捞名声又捞实惠,何乐不为

    吴大和三年公元931年十一月,徐知诰上奏皇帝杨溥,说自己想回金陵养老,杨溥同意。徐知诰这年只也有43岁,养哪门子老不过是徐知诰准备在金陵建立新政权的前奏,扬州实在不是一个建都的地方,从哪方面来说都不如金陵。徐知诰学起义父徐温,坐镇金陵总控淮南,让亲生儿子徐景通后来改名李璟在宋齐丘、王令谋的帮助下在扬州“辅政”,实际上是监视杨溥。

    杨家的孩子们自从杨行密死后,三个小主子都是傀儡,一个比一个窝囊,年纪轻轻就当上“精神领袖”的痛苦,也只有他们自己体会得到。杨溥命运不掌握在自己的手里,至于生死,听天由命吧。

    第二年公元932年封徐知诰为东海王,徐知诰做事稳妥,他知道他下一步要做什么,只是饭要一口口的吃,沉得住气。这跟杀人一样,让人慢性中毒比当场把人毒死更不容易被察觉,徐知诰就是这样。到了大和七年公元935年九月,杨溥先将年号改为天祚,然后“顺从民意”,加封徐知诰“尚父、太师、大丞相、大元帅”,爵位再进一级,进封为齐王,加九锡,弄了十个州为“齐国”封地。

    事情到了这一步,傻子也知道徐知诰下一步要干什么了。四百多年前,萧道成这也是混过来的,齐公、齐王、大齐皇帝。徐知诰假惺惺的三辞三让,群臣一个劲的劝,估计这些人都在想:“你有完没完演的一点也不真。”徐知诰只辞去了尚父和丞相,当上了大齐王。

    吴天祚二年公元936年十一月,杨溥下诏允许徐知诰在金陵建“齐都”,称为西都,和东都江都府扬州并为吴国二都。这些都是额外的小菜,徐知诰根本感觉不到吴国皇帝的“厚恩”。徐知诰为了“报答”杨家给自己的“厚恩”,将自己的女儿许配了杨溥的儿子江都王杨涟,曹操也这样做过。不过汉献帝太不划算,捞了一个曹操的女儿,又把自己的两个闺女赔给了曹丕辈份有点乱。

    徐知诰掌握吴政大权近十年,统治基础根深蒂固,即使那些杨行密时代的老臣,看到杨家血脉不久就要灭绝,心痛不已,但又没胆量给徐知诰使绊子,也只好向现实低头,象德高望重的中书令周本就是这样,徐知诰本希望周本能带头劝杨溥下台,周本不想干这缺德事,长叹:“杨家待我恩重如泰山,食人禄,不忠于人,传出来,脸面何存”他的儿子周弘祚巴不得徐知诰称帝,好在新朝中谋个好位置,强迫周本去劝进,拗不过儿子,周本只好低首下心的率群众向徐知诰劝进。

    徐知诰装好人,自称“无才无德,不足宰制天下。”不同意,一劝即进也太假了三劝三进更假。没等徐知诰等二劝呢,杨行密的二儿子历阳公杨濛痛心杨家将亡,去找周本希望能帮他搞掉徐知诰。周本做为杨行密的嫡系,和徐家父子不算深交,自然希望能弄倒徐知诰,也算给老主子杨行密有个交待。可他的宝贝儿子周弘祚哪还把杨濛当回事,密使亡命徒把杨濛抓起来送给徐知诰。还那有什么好以吴国皇帝的名义将杨濛处死。

    本文来自

    。。。


………………………………

第一百五十六章 徐知诰

    第一百五十六章徐知诰

    闹的差不多了,徐知诰也有点等不急了,想来也真没什么意思,戴着面具见人就等于承认自己没脸见人。  徐知诰决定废掉杨溥,自建新朝。吴天祚三年公元937年十月,吴国皇帝杨溥正式逊位,遣代理太尉江夏王杨璘去金陵传禅国诏书,齐王徐知诰在金陵今江苏南京称帝,建国号大齐,改吴天祚三年为齐昇元元年,尊义父徐温为太祖武皇帝。

    虽然徐知诰受“禅”时对逊帝杨溥还自称什么“老臣”,并尊杨溥为“高尚思玄弘古让皇帝”,看上去天花乱坠,可一年以后,杨溥就不明不白的死在扬州。至于杨溥怎么死的,只要看一看南北朝时前朝逊帝的悲惨状,就不用多说什么了。

    杨行密的老臣周本勉强到了金陵劝进,回来后长叹:“我随吴太祖大恩,今见徐氏篡吴而不能报死太祖,我快八十的人,难道让我再向徐氏屈膝不成”不久气愤死去。

    徐知诰当上大齐皇帝后,就有一个想法:“自己本来姓李,差点改姓杨,最终姓了徐。现在还有必要再给徐温传香火吗”徐温没把徐知诰当成亲生的,徐知诰以怨报怨,也不想给老徐家脸上抹粉了,徐知诰把便这个想法“传”给了徐温还在世的两个儿子徐知证和徐知谔。

    这二位在徐知诰称帝后也当上了王爷,但毕竟只是人家徐知诰门下讨生活,徐知诰想改姓,二人自然顺水推舟,带着众臣上请皇帝还复李姓。徐知诰就等着呢,不过在改之前又演了场戏,众人再劝,这才决定复姓。

    昇元三年公元939年正月,徐知诰复李姓,改名为李昪。吴越备史却认为李昪本来姓潘,湖州安吉今浙江安吉人,冒姓李氏。这种说法较少为诸家史料所接受,加上吴越和李唐的敌国关系,此说可信度不高,所以一般认为李昪确实姓李。

    徐知诰本来想改名李昂,可犯了唐文宗李昂的名讳,又想改叫李晃,可朱温这厮称帝后也改名朱晃。后来才定了个昪字。不知是不是巧合,五代十国帝王改名时,名字多带“日”旁,如梁太祖朱温朱晃、唐明宗李嗣源李亶、后汉高祖刘知远刘暠、南汉中宗刘洪熙刘晟、闽景宗王延羲王曦、后蜀后主孟仁赞孟昶等人,后来还有一个宋太宗赵光义赵炅。

    在讲究门第高下的封建时代,李昪既然复了姓,自然要在李姓中认个象样的老祖宗。姓李的嘛,认唐朝皇帝做祖宗再合适不过了。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自然要做先祖,可李家支脉太多,具体认哪一家呢李昪看中了唐宪宗李纯的第十子建王李恪,这个李恪和唐太宗李世民第三子吴王李恪重名。

    建王李恪在浩如烟海的李唐宗室中并不起眼,远不如有唐三百年中号称英武仅下李世民的吴王李恪,但对李昪来说,唐宪宗李纯英武亦不下吴王李恪,所以攀上了唐宪宗,也不辱没自家门户。李昪称自己是建王李恪的玄孙,所谓“恪生超,超生志,志生皇考荣,荣生今上。”

    旧五代史则说李昪是唐玄宗李隆基第十六子李璘之后,李璘在安史之乱时有割据江东之意,最后叛乱被杀,名声比较臭。热门李昪既然要找个好祖宗,不太可能选择李璘,就象袁世凯称帝后也没有选择袁绍一样。还有一点,李昪生于公元882年,而建王李恪死于824年,时间距离比较近,辈分上也衔接的上,况且大多数史料均认为李昪选择的是建王李恪,虽然有些史料上说李昪是自云建王恪之后,至于是不是真的,无人知晓。

    李昪认了李恪做老祖宗,自然要对老祖宗有所表示,尊李恪为定宗静皇帝,曾祖超为成宗平皇帝,祖父志为惠宗安皇帝,父亲荣为庆宗德皇帝。国号当然也要改,改齐为唐。至于徐温,既然不是一家人,也就不用那么毕恭毕敬了,改徐温庙号为义祖,意思就是你这个祖不算数。

    李昪和许多封建皇帝一样,对前朝逊帝都不放心,不斩尽杀绝是睡不着觉的。不过李昪比起刘裕、萧道成等人来更加心狠手辣,李昪把杨家子孙迁到海陵今江苏泰州,派兵严加管束,除了给点吃喝外,不允许任何外人进去,让他们自生自灭。时间一长,杨家的男女因为没有配偶,只得近亲结为夫妇,结果生出一大堆智障残疾出来。后来周世宗柴荣下淮南,已经继位的李璟害怕杨家人被周世宗利用,将杨家人尽数斩杀,杨行密的子孙一个都没传下来忍不住痛骂一句:无耻。

    历史有这样一个奇特的现象,姓李的和姓杨的、姓朱的有“仇”,杨坚的隋朝被李渊所灭,杨行密的吴又被李昪所灭,加上杨玉环间接导致安史之乱,杨李不同根,信然。还有姓朱的,李渊的唐朝被朱温所灭,朱温的梁又被李存勖灭掉。到了明朝末年,朱元璋的明朝不包括南明又被李自成灭掉。这还没包括唐德宗时朱泚当了几天临时皇帝又被唐德宗给干掉,姓李的专“灭”姓杨的和姓朱的,实在是历史一大巧合。

    李昪对杨家手段残忍,但对百姓却比较宽仁,得罪了杨家不过被后世骂骂,但得罪了百姓就要得到“现世报应”reads;。江东在杨行密扫灭各路草头王后,社会还算比较稳定,经济也在缓慢的恢复,经过徐温和李昪的治理,江东已经富甲天下。

    李昪在昇元三年公元939年四月,下诏鼓励农民开拓荒地,规定每个劳力如果开荒达到了八十亩,政府奖励每人两万钱,并且五年免收租税。这对江东地区的经济发展起到了助推作用,管仲曾经曰过:“仓癝实而知礼节”,江东的文化也因为经济的快速恢复而得到了发展,甚至在李昪治下发生一件稀罕事,江州今江西九江有一个陈姓大家族,七百多口人同吃同住,最让人喷饭的是陈家养着几百条狗,每次狗狗们吃食,有一只狗没赶上饭局,其他狗们没一个动嘴的。太夸张了吧,真可谓仁及禽兽。

    一般来说,开国皇帝在创业初期,尝尽人世艰险,有很强烈的危机感,对下面提出的一些正确建议也能采纳。有次江南一带大旱,百姓收成大减,而租税依然很重。李昪问群臣:“朕听说金陵附近都下了雨,唯独金陵没有下,这是为什么”,这谁能回答上来,都不说话。

    这时教坊部长艺人管理机构申渐高早就不满重税害民,便趁机站出来说:“主子,这问题好回答,雨之所以不来金陵是因为要交税。”李昪大笑,下诏免住一些杂税。

    李昪为人严察,对下头人的所做所为了如指掌,昇元四年,李昪派一个太监头子去祭庐山,这个太监见甩开了皇帝,便大吃大喝起来,花了不少钱。回来复命后,李昪问他:“听说你很过日子”太监自得不已:“奴才平时只吃疏菜。”李昪大笑:“你一路上东家买鱼、西家买肉,以为朕不知道”太监立刻红脸,伏地请罪。最高统治者深居宫中,下面人等打着皇帝的旗号捞油水,黑锅却由皇帝背着,象李昪这样的精明人,哪愿意干这亏本买卖

    李昪知道创业不易,在唐末大乱世中,要想不被别人吃掉,必须时刻打起十二分的精神,不敢少怠。李昪实行保境安民的政策,对外不轻启战事。这时的北方已经石敬瑭的天下,南唐和晋朝的关系不算很好,但也没有发生过重大武装冲突。除了昇元四年公元940年六月,晋朝的安州今湖北安陆节度使李金全因不接受石敬瑭让前横海军节度使马全节代替自己的诏命,背叛了石敬瑭,投降南唐。

    李昪也想摸摸石敬瑭的底细,出兵接应。石敬瑭认李昪是老几调马全节南下攻唐,在安陆大败南唐军,活捉南唐鄂州屯营使李承裕。不过石敬瑭“宽厚”,将南唐俘虏放归江东。李昪没想到姓石的身上带刺,李昪吃了败仗,不敢再小瞧中原,只好收起野心。

    李昪将注意力集中在国内的政治经济文化建设上,昇元四年公元940年,李昪在庐山白鹿洞建立了著名的白鹿洞书院的前身“庐山国学”,招揽天下贤才来书院讲学。白鹿洞书院和岳麓书院、睢阳书院、石鼓书院齐名的中国古代四大书院,到了宋代达到极盛,李昪对中国文化事业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在残酷的政治斗争中,胜利者往往对失败者斩尽杀绝,用了种种惨无人道的手段,对于这点,我们要给予严厉的批判。但同时,这些胜利者对老百姓实行的“仁政”,保证了社会经济的发展,同样也要给予肯定。任何人都是有两面性的,个体的道德缺失不是否定一个人的理由,在阶级社会中,道德往往是和社会发展脱节的。

    象李昪这样的皇帝,有些象李嗣源,进取不足、守成有余,而且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