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末皇子辩-第4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今皇子开客栈,也算得上是千古奇观了。”夏侯惇道。
“哈哈……我就说洛阳是个与众不同的地方啊……”
刘辩一行人回到了道观,一众的护卫都解散开来,除了今夜当班的护卫,其他人也都会回家。皇家的护卫是经过严格的选拔,一般都是良家子在边境颇有战功,再往上三代将祖上查得干干净净的人才能当上皇家的侍卫。
而皇家的侍卫由皇帝的内库亲自供养,所以收入不菲,他们也会把家都按在京师,方便团聚。
黄忠正准备离开,却被刘辩叫住。
“殿下,有何事?”
刘辩笑呵呵的安抚他坐下:“吾道没有什么事情,但是这件事算汉升你的终身大事,你一定要看看啊!”
“我的终身大事?”黄忠丈二大头摸不着脑袋,自己有什么终身大事值得殿下操心的呢?
“别急,等人来了再说!”刘辩安抚着黄忠喝茶。
不一会,有人通报道:“尚药监的张仲景大夫和几名大夫都在外面府外候着了。”
“好,快请!”刘辩拍手笑道。
“大夫?”黄忠有些大吃一惊,连忙站起来和刘辩想和他解释,却被刘辩打断道:“汉升,吾知道你弓马娴熟每天饭都能吃几斗米,但是府中的侍卫那些年纪都比你小很多的人都已经有了子嗣,吾听说你结亲颇早,夫人又十分贤惠,为了为家中添丁子嗣还给你纳了几房妾但是还是都没有动静,吾看啊,这问题不是出在夫人的身上还是出在你自己啊。”
刘辩一个几岁的小孩子在那侃侃而谈对方有没有孩子的问题颇让人古怪,但是其尊贵的身份还是让人下意识忽略了年龄。
黄忠既有些感动又有些羞愧,古代人对于传宗接代是非常看重和认为的,奋斗一生不就是为了上耀宗族,下泽后人,让自己每年还能得香火祭祀,不做孤魂野鬼。而没有后代的人通常是非常悲惨的,死后下葬要以发覆面,而且广大的乡村有些地方还有吃绝户的这样可怕的传统。古人认为多子多福,无子则寡福
古代君主重视臣子,就会频频关切臣子的家庭,得病了派遣御医上门治病,没老婆赐婚、保障后代联姻、老婆出身不好上诰命都是君上拉拢臣下的方式。
羞愧的是,黄忠也有些忌医、害怕和医生这类人接触,就怕查出什么大病,而且自己没有子嗣的事情都让殿下知道并且亲自过问了,不由得让黄忠十分羞愧。
黄忠张张嘴,好像还想说些什么,刘辩摆摆手手,打断了黄忠:“有什么话大夫们看过了再说,这些都是宫中这方面顶级的大夫,相比对你会有所帮助的,若是不行,吾再为汉升去寻找名医,请来为你看!去看看吧。”
刘辩将半推半就的黄忠扯到了里屋,张仲景几人也走到了身边拱手拜道:“见过殿下。”
刘辩点点头:“好好为黄将军看,他是吾的心腹爱将,不能使猛将无后啊……”
“诺!”几名大夫还有带着的药童走进了里屋。这已经算得上世界最高水准的这方面的专家了,历史上黄忠只有老来得一子黄叙,但是体弱多病,没多久就走在了黄忠前面。蜀汉五虎上将,定军山独斩夏侯,七十多还上阵杀敌为蜀汉留尽了最后一滴的征西将军、刚侯却连个后人都没有,绝嗣之后只能废除封国,随着时间的推移,一切都被抹去。这对国家有功的人太不应该了,起码在古代重视这点的更不应该。
(本章完)
………………………………
第147章 练兵
“曹孟德回洛阳了?”刘辩诧异不已。
“是的殿下。”饶文擦了擦汗:“就住在咱们的客栈里,这次来不仅仅是他一个人,还带了两个兄弟。”
“是曹仁,曹洪还是夏侯渊、夏侯惇?”
“啊?”饶文十分诧异刘辩对曹操的亲族怎么了解的这么一清二楚,还是肯定的答道:“是夏侯渊和夏侯惇两人。”
“那就对了!”刘辩心中暗自击掌道。曹操能一统北方威压两国,其优秀的曹氏和夏侯氏两地的宗族可谓是功不可没。
尤其岁夏侯惇可谓是曹操旗下最早的将领之一,从曹操在济南当济南相的时候就跟随其麾下,其后更是曹操的托孤重臣,但是不幸的是在曹操死后不到半年,夏侯惇也抱病身亡,追随他的主公下到了幽泉之下了。
“夏侯惇、夏侯渊、曹洪、曹仁、曹休、曹纯……”这一个个都是曹操旗下不可忽视的将军,刘辩也不能忽视这股力量,在之前,刘辩忌惮刘宏会觉得自己结交重臣,图谋不轨。
毕竟曹嵩作为宦官集团的核心人物,并且掌握了大汉的钱袋子,这肯定是刘宏的神经敏感点。但是现在刘宏日日醉酒,而卖官卖爵的钱又流入了刘宏的内府,刘辩认为自己应该去和这位“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好好接触一下了。
“安排下去,抽个时间奉上拜帖!”刘辩大大方方道。
自己就是要光明正大的和曹操接触,把主动权掌握在自己的手中,有时候的博弈可由不得棋子做主,相比自己伸出的橄榄枝曹氏家族必定会慎重考虑。
曹嵩的日子现在可不好过,张让、赵忠想夺其权柄,而士子、党人也摩拳擦掌的想搞掉宦官集团的重要人物,枪口可是在虚瞄这几个大佬,一旦不对劲,后果必然不堪设想。
饶文应诺,他抓了抓头突然又想到了什么:“殿下,您的老师据得到的消息,已经走过了潼关、想必这几日就能过函谷关直奔京师而来了。”
蔡邕来了?刘辩大皱眉头,蔡邕一来自己必然要搬回皇宫之中,之后城外的事情就只能遥控的控制,而不能亲自抓在手上,看来一些布局要加紧了!
孟津的试验农庄之中,一股恶臭扑鼻而来,宋伯和邵平却像是鼻子失灵一般兴高采烈的搅动着桶内的东西:“没想到、没想到,粪便有这么大的用处!”
桶内的东西便是人人厌恶的米田共,但是对于农民却是浇灌农作物的好帮手。
汉朝的百姓虽然已经有用草木灰进行施肥,但是用粪便做肥料还是从来没有过的事情。
在刘辩的“指引”下,农家开创了这项对于农业来说是关键性的一步的研究。
要养活更多的人口必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一个是开拓更多的田地,另一个便是让农业技术更进一步!
但是汉朝的牛掰便在于将大汉周围能触手到的能耕种的田地已经全部拿到了手上!北方是草原、高原、西方是沙漠,东边是大海!除了西南角落的那里山高路远,而且野人遍布。后世的湖广熟天下足,是一代一代的客家人再精耕细作,慢慢的驯服下,南方的土地才屈服在汉人的怀抱中,一驯,就是一千多年……
在小冰河时期,必然会造成北方的田地的锐减,既然不能开拓,那必然就要加进农业技术。
施肥只是第一步,推广新种……中国是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如果不填饱汉朝臣民的肚子,就算刘辩做的再好,也会有“陈胜吴广”的一声怒吼,推翻这个水深火热的“暴政”!譬如:嬴政、杨广!
“鸡粪的效果使得禾苗长的最好,但是病虫害似乎越多了。”邵平思考的说道。
“羊粪的效果差些、但是不会导致病虫害。”宋伯接着道:“但是这些都不适合推广,还是人的粪便便于收集。”
“我们下一步还是想着如何混合他们,用更好的比例来施肥吧!”
“怎么样?宋伯、邵伯?”刘辩不知道什么时候来到了农庄,笑眯眯的看着几位农家的学者。在刘辩看来,他们便是大汉的农业科学院院士。他们的金贵对于刘辩来说每个人可顶的上一校尉的人马!
“殿下!”
“殿下。”众人向刘辩行礼道。
“不必多礼。”
“殿下,据咱们的统计,施肥过的田基本都能比以前超过三层的收成,并且还能改善土质,若是推广于四海,饥荒之虞恐不再上演!”宋伯兴高采烈道。
这不正是农家一辈子战战兢兢地想探索的事情么?宋伯似乎看到了农家真理的大门就在向自己招手!
“不!宋伯。”刘辩摇摇头,语重心长道:“农家之技,恐不是施肥那么简单的事情,虫害、气候、还有新种的研究,农家的道路漫长久远啊……”
“可虫害是为天命!凡人又何能干预呢?”邵平忍不住反驳道。
虫灾现规模最可怕的灾难便是蝗灾!《诗经》中已提到“去其螟螣(螣即蝗虫),及其蟊贼,无害我田稚。田祖有神,秉畀炎火”。
蝗灾是世界性的灾变,蝗灾而且源远流长,人们很早就注意到严重的蝗灾往往和严重旱灾相伴而生。中国古书上就有“旱极而蝗”的记载。
中国历史上迭起蝗灾,受灾区多集中于河北、河南、山东三省,江苏、安徽、湖北等省亦有分布,严重时可能遍及整个黄土高原,邓云特《中国救荒史》统计,秦汉蝗灾平均8。8年一次,两宋为3。5年,元代为1。6年,明、清两代均为2。8年,受灾范围、受灾程度堪称世界之最。
但是古人对待蝗灾的看法是充满绝望的迷信。,故有“蝗神”的说法,又有“蝗鱼(虾)互化”之说,如:宋代陆佃的《埤雅》:“或曰蝗即鱼卵所化”。潘自牧的《记纂渊海》:“有蝗化为鱼虾”。李昉《太平御览》〈虾门〉记载:“蝗虫飞入海,化为鱼虾。”。李苏《见物》记载:“旱涸则鱼、虾子化蝗,故多鱼兆丰年。”。
但是刘辩作为一个现代人怎么能忍受“蝗虫”这种美味被老百姓视为神而眼睁睁的放走,后世的刘辩可是吃过蝗虫的美味,而且还贵的要命,一串三块就五六只而已……
刘辩并没有将内心的想法透露出,“鬼神不可乱语”的说法还是深入人心。
但是治理蝗虫也不仅仅单靠百姓吃能解决的啊,刘辩说道:“百姓家禽鸡鸭食蝗,天上的飞鸟也多吃蝗虫,蝗虫个小,用一些药物也可药死蝗虫,何来不可治呢?”
刘辩该庆幸的是自己生活在汉朝,而不是唐代以后。古人认为,之所以有旱灾,是因为一种叫做“旱魃(音拔)”的怪物在作怪,而之所以有蝗灾,是因为“蝗神”在显威。所以,当旱灾和蝗灾爆发的时候,百姓们一般会进行“打旱魃”和“拜蝗神”的活动,这种做法显然不会有任何作用,只能等蝗虫把庄稼糟蹋完以后,自己迁徙到别处。
邵平听到后,二话不说离开了庄内,饶文看着急匆匆而去的邵平惊愕不已,殿下还在这呢,你就急冲冲的离开,是不把殿下放在眼里了?
刘辩阻拦了饶文的指责:“邵伯估计是急于去验证此法了。”
宋伯有些落寞的摇了摇头:“几年前,天下七州大旱、吾等游走四方,用尽其法还能收获一二,但是遮天蔽日的蝗灾直接把这最后的希望给毁了……”
“殿下,你知道吗?就在老朽面前,活生生的饿死了多少人……易子而食,有时真的不是史书上的字啊……”宋伯的语气充满着悲凉。
在汉末三国的大乱世当中,曾出现过四支战斗力超强的“特种部队”,它们在战场上以剽悍骁勇著称,为其拥有者的发展、壮大立下汗马功劳,其中尤以第四支战绩最佳、名气最大。他就叫做陷阵营!
陷阵营是东汉末期一支独特的部队,人数不多,但作战极为勇猛,它的指挥官是吕布手下的大将高顺。人称高顺“所将七百余兵,号为千人,铠甲具皆精练齐整,每所攻击无不破者,名为‘陷阵营’”。全军仅有七百余人,个个骁勇善战,装备配制精良。
《三国志》原文并没提到陷阵营,而是后来南朝宋的裴松之给《三国志》注解时引用《英雄记》的内容,对其评价颇高。
后汉时期马铠没有普及,所以曹操在《军策令》中说:“袁本初铠万领,吾大铠二十领;本初马铠三百具,吾不能有十具。”当时骑兵主要以轻骑为主。“铠甲、斗具皆精练齐整”这指的是重装步兵。
“陷阵营”曾经击败过拥有关张的刘备军,可见一斑。狐疑的吕布唯一信任的大将是高顺,他唯一放心的部队就是“陷阵营”。
吕布手下大将高顺以骁勇善战闻名,其直属部队仅有七百余人,对外则号称千人,铠甲、兵器都极为精练齐整,而且军纪严明
吕布没有帅才,对高顺不能很好使用,但深知陷阵营的战斗力,故此“布知其忠,然不能用。布从郝萌反后,更疏顺。以魏续有外内之亲,悉夺顺所将兵以与续。及当攻战,故令顺将续所领兵,顺亦终无恨意”'1'。吕布的悲剧,也是这支精兵的悲剧!《三国谍影》对此也有刻画描写。
“我叫马三,天生当牛马的命……”
很多年前,我出生在扶风茂陵那里,这里是武帝刘彻的的陵墓,汉家帝王的陵墓经常强迁各地豪强充任在这种人造的城市,以达到汉朝强干弱枝的政策。我一出生,家庭并不富裕,我在家中排行老三,所以,我叫马三。
父亲说,我们的先祖是汉伏波将军马援,我嗤之以鼻,父亲靠的是自己的本事当了天水兰干尉。后来得罪了上官直接丢了官职。家中几个孩子都只能堪堪吃得起饭,伏波将军马援的新息侯印都被收回去了……
现在说自己是伏波将军之后有什么用?朝中的关系早就被本家利用殆尽,说自己是马援之后,只会徒增羌人的仇恨。
我那位先祖可是杀过不少羌人啊……
说到羌人,我为什么会彰山在这里呢?那一年,羌人的叛乱越来越大,他们见汉人就杀,见汉人就抢!也就是那一年,父亲说一个叫段熲的凉州人很会打仗,同为凉州子弟,不少人投奔在他军中,为了这个家,为了凉州,他也要去。
母亲流着泪劝了很久,父亲说:“吾已经三十多岁了,不乘着自己还有精力的时候最后上一次战场,太可惜了。”
父亲走的那天,抱起了我,塞给我了一张小弓,凉州成年的孩子都有一张弓,父亲说,已经做好了,就先送给我吧。
“等我回来,我一定会建功立业,光宗耀祖的!到时候,等我骑着骏马回来接你们!”
这是父亲最后的话……
可是……
他再也没回来了。延熹四年(161年)冬,上郡的沈氐、陇西的牢姐、乌吾等种羌联合侵犯并、凉二州,段颎率领湟中义羌带着父亲两千凉州子弟前去征讨。
凉州刺史郭闳想要与段颎共享战功,故意拖延阻止段颎,使军队不得前进。而义羌跟随征战很久了,都思念家乡故旧,于是一起反叛,父亲就死在了那场反叛之中。
郭闳把罪责推到段颎身上,段颎因此被捕入狱,罚作苦工。羌虏更加猖獗,攻陷营坞,又互相勾结,扰乱各郡。
母亲收到了父亲战死的消息和父亲的烧埋银带着我们兄弟离开了凉州这块伤心地,想去关中三辅。而没想到,这一去,便是永别……
我们被羌人在路上围攻……母亲虽然也曾经是羌女,但是依然死在了那场逃难之中。
我拼命的跑,拼命的逃,我看着别人的惨呼不敢回头,最终,被人一箭射进了河水之中,一阵剧痛,我失去了意识……
(本章完)
………………………………
第148章 天下名士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首先来了解,孟津在哪。
孟津,位于洛阳以北最近的城市!而皇城,坐北朝南,宫城的北门是皇家专用通道,直通城外的邙山。
灵帝末年,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灵帝驾崩后,何进在诛杀蹇硕后,更进一步欲将宦官们全部诛杀。
张让、段圭等宦官们听到风声,乃先下手为强,在宫中的嘉德殿前将他杀死。何进的属下吴匡、张璋、袁术等得知何进被杀害,乃带兵欲入后宫杀尽宦官。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七庚午日,张让、段圭等迫于追兵,被困北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少帝、陈留王等数十人步行出谷门,逃亡入邙山。
邙山后面就是黄河,黄河旁边,最近的城市是孟津。
这天的夜很黑,孟津的渡口不知道什么时候悄然驶来几艘大船,船头站着打着火把军官的便是几集没有出场了的高顺。
二十天前:
道观里的焚香总是带着些空灵,带着些悠然的味道飘向远方,皇宫内总喜欢点着那些很冲扑鼻的香味,香料在中国也并不是什么十分便宜的东西。
沉香、龙涎……那浓浓香味并没有将宫中的阴暗和血腥驱逐,除了在平民百姓的头上加上又一笔沉重的负担,又能得到什么呢?显示皇家的威严吗?刘辩并不喜欢那种扑鼻的味道,他总让自己想起生活在那座阴霾下化工城市的自己。
道观的后院之中,刘辩美美的喝着今年新季上的第一批茶,这个时代,没有咖啡,没有碳酸饮料,刘辩渐渐爱上了茶这种古老的饮料。
后院之中,刘辩挥手屏蔽掉了其他下人,这里只有刘辩和高顺。刘辩淡淡的放下了茶杯,对着肃立在一旁的高顺道:“伯平(没有找到高顺的表字借用一个),你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猛将,知道吾为什么要大老远的把你从并州借来,在吾的身边当一名小小的侍卫么?”
“伯平不知。”高顺拱手道:“但是伯平认为殿下自有殿下的道理,能追随殿下,伯平认为是一生之幸。”
高顺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个八九岁的孩子能做到今天的成就,不可否认,有刘辩的身份对他的帮助,但是建立难民营,发明造纸,雷厉风行的铲除了违法乱纪的贵族,其深沉的心思和巧妙的布局不得不让作为能接触到局中的高顺叹为观止,更难得可贵的是有一颗利国爱明的赤子之心,凡是有此心的君主必然是明君、雄君。
汉文、汉景、昭、宣、明、章、汉朝人每代经历过的皇帝都感同身受。
“好!”刘辩心中大定,王粲《英雄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使得刘辩愿意将自己身家性命托付给这么一个将军。
更难得可贵的是高顺会练兵,会练精兵!高顺是陷阵营的灵魂,那么刘辩怎么能让这么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精锐悄然的被抹去痕迹呢?
刘辩双手举起握住高顺道:“吾有一事要拜托于伯平……”
“但凭吩咐,属下万死不辞!”高顺的话掷地有声。
“好!好好好……”刘辩连说了几个好字,沉思了片刻道:“孟津的大河对岸便是王屋山,王屋又连接着太行。”
“王屋的山头原本有些小蟊贼占山为王,那里三天前已经被吾派人清理干净了,伯平,你上山而去,那里吾给你准备了一千人,我都要你练成能以一挡十的精兵!”
王屋直通太行山脉,控制了太行上脉便进可轻松抵达并、幽、冀三州之地,远离这大汉中心的喧嚣与战端。退可控制并州,扼住壶关,坐观风起云涌。
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一旦局势崩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果断拔腿走人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要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吾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也会支持伯平你!”
刘辩也是在为自己留下狗急跳墙的资本,自己就要回皇宫了,城外的掌控势力必然被削弱,而宫中、十常侍的力量最为强大!
别看似乎现在何氏与外戚集团似乎现在相处正好,处于蜜月期,但是刘辩知道,何氏外戚会被自然而然的提溜到历史舞台,刘宏是要三家唱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平衡是帝王的制衡之术!
到时候,刘宏怎么还能容忍何氏与宦官们勾勾搭搭,即使他们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刘宏也会制造矛盾和冲突强行让他们不能站在一起!
一旦刘辩的母族和宦官进入敌对状态,宦官们便会自然而然的投入到了宫中另一个巨头的阵营,董太后和王美人。
那他们选择扶持刘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刘辩是一个怕死的人,他会在在他的手中永远留有底牌!
“吾知道,王屋太行山上,有数不清的土匪和强盗,吾要的是一直铁血的、能打仗的军队。他们都是给你们练兵的对象,我的兵一定要见血!”
高顺高兴的点点头,梁园虽好,但终究不是高顺的志向,高顺十五从军,从一介小兵做起,当上了屯长、阵斩鲜卑部落大人,可谓是新一代从行伍间一步一步爬上来的猛将,突然被调到皇宫当一个侍卫,这可不是高顺的志向和想做的事情。
战场才是一个将领的宿命之地。
刘辩知道,太行山脉最终孕育出了汉末最大的黄巾残党势力中的两个!黑山、白波。
他们是未来的敌人!清理掉他们既解决了关中的危机,也可以使得达到刘辩练兵的目的。
“伯平明白!”高顺也深以为然,在汉朝,没有见过血的部队,只能算得上是三流的地方兵,只能负责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