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汉末皇子辩-第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他们只能算的上边兵的预备队。

    而大汉常上阵的部队为边军,边军的精锐则被选拔自成为守卫京师的屯兵。这也就是为什么董卓一朝夺权之后,他凭什么有底气废掉刘辩,而面对四方皆敌的十八路诸侯讨伐却丝毫不惧。他手上握着的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奈何要怕地方的杂鱼呢?

    “那所召集的士兵是从孟津县出么?”高顺对于孟津的士兵印象还算不错,关中百姓还算能吃饱喝足,体格高大,也比其他地区的士兵素质好很多。

    “不……全部从流民里出,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当流民……”只有跟自己一条心的人,刘辩才能安心的用。

    流民营虽然有造纸的工作,但是上万的百姓其实已经严重超支,整个大汉也就三四千万人口,他们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一辈子当一个工人。

    “好吧……”高顺有些难为情,但是勉强也答应下来。据《汉书》记载,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

    正是这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使得袁绍在官渡之战聚齐二十万部队,赤壁之战曹操能聚齐三十万大军!

    (本章完)


………………………………

第149章 练兵

    “伯平,吾也知道,任务险重,但是我思来想去,只有你能接下来了。”

    透过夜晚的迷雾,高顺看见码头上黑压压的一片人,他们打着火把,目光远视的看向了高顺,高顺跳下了船,人有些恍惚,南船北马,要一个北方人在船上游荡道是强人所男了。

    唯有沿海的齐鲁之地或许还能找到一些水手。

    毕竟在这个年代,帆船已经具备了近海航行的能力,从齐鲁横渡到辽东的船几乎成了航班。

    高顺一个一个的看了看那些年轻人,还是颇为满意,这些人个个眼神都炯炯有神,胸膛上面都有肌肉,嘴角带着微微的胡须,一看就是二十来岁的小伙子,是体格最好当兵时候的人!

    而高顺的不知道的是,除去体格外,刘辩还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尤其对他们的信仰,一有对黄巾教抱有好感的人都剔除在审查之外,刘辩可不想黄巾起义的时候,就起义到自家门口!

    “殿下如此重托,顺真是受之有愧!”高顺以不到二十岁的年纪就统领了这一千多号人的士兵,这在整个大汉都是勾着指头有数的人才能做到。

    而除去外戚、世家、宦官子弟,几乎无人做到这点!

    虽然高顺还未有封号,统领上了一千人在大汉便已经是名副其实将军了。

    一小兵走向前来禀报道:“禀高将军,陷阵营一千二百号将士全体在此,还请将军检阅!”

    “陷阵营?”高顺觉得这个名字好听,为殿下披坚执锐,陷阵杀敌,这便就是这只部队的宿命!

    “殿下刚刚亲自检阅过了我们,这是殿下给我们营取的名字,这是殿下留给您的信……”小兵双手奉上信件交于高顺。

    高顺接过信并没有急着拆开,而是转而问道:“你叫什么名字?”

    “回将军,在下姓徐名晃!”

    “徐晃?吾记住你了。”高顺对于这个年纪比自己还大一些的这个小兵印象倒是十分的好,外表硬朗,而且说话不卑不亢。

    “该说的,殿下都和你们说过了,现在,我命令:所有人,上船!”

    “诺,所有人上船!”一边的亲兵对着岸上的人叫喊道。

    在他们控制秩序下,所有的人便被大船载下,船夫吃力撑着船杆子慢慢的远离了岸边,不一会所有人又消失在了孟津港口。

    “大人……都已经走了……”在高顺看不见的地方,杨弘架着梯子,趴在房顶上看着一群人浩浩荡荡的离开。

    一听下面的喊叫差点吓得从上面掉下来了,杨弘暗自擦了一把汗,问道下面恭候的小吏道:“老李头,看清楚了么?渡口边上可没有人吧?”

    小吏点头哈腰道:“大人,您之前命令我们外松内紧,周围的人已经被撵得远远的了,保证,一条狗都没有……”

    杨弘在小吏的搀扶下爬下了房顶,一边打趣道:“就算有狗,恐怕早就被你们这些馋鬼煮了吃了吧?”

    “额……大人说笑了。”小吏不好意思摸摸头。

    “嘿,你们几个啊……”杨弘笑道:“今天的事情一定一定不要透露出去,不然,有些后果你是知道的。”

    老李头迷茫道:“大人你说什么?今天不是您请小的几个和几个大船主前去喝酒吃肉么?还有什么其他事情么?小的怎么不知道。”

    “哈哈哈……那就好,那就好!”杨弘拍了拍他的肩膀:“走吧,请客人喝酒吃肉怎么能自己不到场呢?”

    “那倒是,那倒是。大人请!”

    ***笑之后……

    “关中……”几辆马车淅淅沥沥的走在关中宽阔的道路上,这里是刘氏的大本营,天下的中心。

    马车的窗户中,一个老人目不转睛的看着外面的景色,他已经离开这里好多年了,看着既熟悉又陌生的地方,老人的心中既是叹惋又是感慨。

    物是人非,物是人非……

    马车上,一个孩子也探着头出来,好奇又尊敬的问道:“老师,您在想什么呢?”

    老人慈爱的摸了摸孩子的头:“吾在想,你师妹在家中这么些年过的可好,是吾对不起她呀。”

    那老人便是蔡邕!名满四海的天下名士。而那个孩子便是顾雍。

    顾雍怎么和蔡邕来到了关中?

    思虑再三小小年纪的他,毅然绝然的选择侍奉老师,一起来到关中!

    这里是大汉的中心,只有来到这里才能见到不一样的风采,顾雍的父亲顾综(《考略》关于顾雍是“古海盐顾邑(今平湖乍浦南)人”,父亲叫“顾综”的资料,应源于《嘉兴市志》和《海宁州志稿》是唯一能查到的史料。其他多有误。)也深以为然,便放手让这位未来的嫡长子前往关中。

    顾综心疼儿子,特意抽调家中精锐家丁一路护送蔡邕一行人前往关中,但是顾家似乎自觉得名满四海只是四个字,而不知道有多大的能量。

    一入关中,不,刚刚踏入南阳的地界,顾雍就真正的震撼到了蔡邕这位老师的能量!

    南阳太守,大汉第一巨阀子弟袁公路十里外率全南阳能算上名号的人亲自相迎!

    这里每一个人哪个祖上不是公侯世家、哪个不曾经在大汉之中算上巨头!就算是江东吴郡四大家族之一,在这也不过是个乡下财主。

    顾雍应接不暇的看着一个又一个大人物热情的追捧自己的老师,而老师对这些人多是吹胡子瞪眼,一个一个训斥的跟个孙子一样,而这些人却像小学生一样,眼巴巴的干笑着也不敢还嘴。

    顾家想不到的是,这个干巴巴的老头之前在东观当郎中时,与卢植、韩说等修撰《东观汉记》,后正遭流放,所以没有来得及写成。他因此上书所著的十意,分别首目,附在书尾(《邕别传》记载有《律历意》、《礼意》、《乐意》、《郊祀意》、《天文意》、《车服意》)。

    而这样才高八斗的人物却因为得罪了宦官的弟弟而不得不远走他乡,东躲西藏。

    顾雍也因为是蔡邕亲传弟子的身份受到了所有人的善待,要知道,过去的中原只会鄙夷江东人是土包子,是蛮夷,正是这种歧视和区别对待导致了后来三国分裂的隐患之一。

    顾雍随着蔡邕走进关中,几乎是三天一小宴、五天一大宴,每天都要有络绎不绝的人前来拜访蔡邕,就连他们的车队都不得不空出一个车子来专门收别人送给蔡邕的礼物。

    顾雍很是羡慕老师的风光,而老师看着那些礼物都眼神复杂,多是一句叹息。

    “曾经五原太守王智(中常侍王甫之弟)诬陷老夫,说老夫心放怀怨,诽谤朝廷。他们可有一人有言?现在陛下又重新启用我,便又来巴结、阿谀奉承。只是一伙墙头之徒罢了……”

    顾雍这小小年纪还只能似懂非懂蔡邕的话。

    “不要管这些俗礼了,加快速度,尽快赶到洛阳!”蔡邕命令护卫道。

    车位的护卫皆恭谨的应命:“遵从老大人之命。”

    “殿下、殿下……”

    堂中的大厅内,荀攸正在为刘辩讲解《礼记》,四书之名始于宋朝,现在只有五经之名。《礼记》所包括的范围很广,从国家的典章制度,直至个人的行为准则。蔡邕是上了年纪的夫子,必然对这方面东西十分重视,而这正是刘辩所缺的东西,而正好荀攸的学问也不差,荀家历代大儒,用来讲解刘辩对于《礼记》的疑惑还是简单的信手拈来。

    听到饶文的喊叫,荀攸不得不打断了讲解,刘辨也轻轻放下手中的书卷,看着慌忙跑来的饶文呵斥道:“慌什么!有什么事情好好说!”

    “诺……”饶文吞了口口水禀报道:“蔡邕老大人已经离京城只有二十多里地了,想必今天就能赶到了。”

    “嗯……”刘辩站起来渡了几步:“拖了这么些天,该来的还是会来的。”

    荀攸微笑道:“听说蔡老大人一到南阳那是拜者如云,从者如雨啊”

    “哼……”刘辩摇了摇头:“这伙人哪是去拜访老大人,一不过是冲着老大人人的名,二?估计也是冲着吾来吧。”

    “更衣!”刘辩立即下了决断:“既然大家都要演戏,吾怎么能不去捧捧场子,不然还不知道他们会在蔡夫子耳边嘀嘀咕咕说什么好听的东西呢!”

    (本章完)


………………………………

第150章 天下名士

        陷阵之志,有死无生……

    首先来了解,孟津在哪。

    孟津,位于洛阳以北最近的城市!而皇城,坐北朝南,宫城的北门是皇家专用通道,直通城外的邙山。

    灵帝末年,东汉王朝已经摇摇欲坠,灵帝驾崩后,何进在诛杀蹇硕后,更进一步欲将宦官们全部诛杀。

    张让、段圭等宦官们听到风声,乃先下手为强,在宫中的嘉德殿前将他杀死。何进的属下吴匡、张璋、袁术等得知何进被杀害,乃带兵欲入后宫杀尽宦官。

    光熹元年(公元189年)八月二十七庚午日,张让、段圭等迫于追兵,被困北宫中,无计可施,只好带着少帝、陈留王等数十人步行出谷门,逃亡入邙山。

    邙山后面就是黄河,黄河旁边,最近的城市是孟津。

    这天的夜很黑,孟津的渡口不知道什么时候悄然驶来几艘大船,船头站着打着火把军官的便是几集没有出场了的高顺。

    二十天前:

    道观里的焚香总是带着些空灵,带着些悠然的味道飘向远方,皇宫内总喜欢点着那些很冲扑鼻的香味,香料在中国也并不是什么十分便宜的东西。

    沉香、龙涎……那浓浓香味并没有将宫中的阴暗和血腥驱逐,除了在平民百姓的头上加上又一笔沉重的负担,又能得到什么呢?显示皇家的威严吗?刘辩并不喜欢那种扑鼻的味道,他总让自己想起生活在那座阴霾下化工城市的自己。

    道观的后院之中,刘辩美美的喝着今年新季上的第一批茶,这个时代,没有咖啡,没有碳酸饮料,刘辩渐渐爱上了茶这种古老的饮料。

    后院之中,刘辩挥手屏蔽掉了其他下人,这里只有刘辩和高顺。刘辩淡淡的放下了茶杯,对着肃立在一旁的高顺道:“伯平(没有找到高顺的表字借用一个),你作为一名冲锋陷阵的猛将,知道吾为什么要大老远的把你从并州借来,在吾的身边当一名小小的侍卫么?”

    “伯平不知。”高顺拱手道:“但是伯平认为殿下自有殿下的道理,能追随殿下,伯平认为是一生之幸。”

    高顺从来没有看到过那个八九岁的孩子能做到今天的成就,不可否认,有刘辩的身份对他的帮助,但是建立难民营,发明造纸,雷厉风行的铲除了违法乱纪的贵族,其深沉的心思和巧妙的布局不得不让作为能接触到局中的高顺叹为观止,更难得可贵的是有一颗利国爱明的赤子之心,凡是有此心的君主必然是明君、雄君。

    汉文、汉景、昭、宣、明、章、汉朝人每代经历过的皇帝都感同身受。

    “好!”刘辩心中大定,王粲《英雄记》:顺为人清白有威严,不饮酒,不受馈遗。正是这样的性格才使得刘辩愿意将自己身家性命托付给这么一个将军。

    更难得可贵的是高顺会练兵,会练精兵!高顺是陷阵营的灵魂,那么刘辩怎么能让这么一直战无不胜攻无不取的精锐悄然的被抹去痕迹呢?

    刘辩双手举起握住高顺道:“吾有一事要拜托于伯平……”

    “但凭吩咐,属下万死不辞!”高顺的话掷地有声。

    “好!好好好……”刘辩连说了几个好字,沉思了片刻道:“孟津的大河对岸便是王屋山,王屋又连接着太行。”

    “王屋的山头原本有些小蟊贼占山为王,那里三天前已经被吾派人清理干净了,伯平,你上山而去,那里吾给你准备了一千人,我都要你练成能以一挡十的精兵!”

    王屋直通太行山脉,控制了太行上脉便进可轻松抵达并、幽、冀三州之地,远离这大汉中心的喧嚣与战端。退可控制并州,扼住壶关,坐观风起云涌。

    申生在内而危,重耳在外而安。一旦局势崩坏到了无可挽回的地步,果断拔腿走人才是最正确的选择!

    “无论是要多少钱、多少人力、物力。吾都会不惜一切代价也会支持伯平你!”

    刘辩也是在为自己留下狗急跳墙的资本,自己就要回皇宫了,城外的掌控势力必然被削弱,而宫中、十常侍的力量最为强大!

    别看似乎现在何氏与外戚集团似乎现在相处正好,处于蜜月期,但是刘辩知道,何氏外戚会被自然而然的提溜到历史舞台,刘宏是要三家唱将,你方唱罢,我方登场,平衡是帝王的制衡之术!

    到时候,刘宏怎么还能容忍何氏与宦官们勾勾搭搭,即使他们没有矛盾,没有冲突,刘宏也会制造矛盾和冲突强行让他们不能站在一起!

    一旦刘辩的母族和宦官进入敌对状态,宦官们便会自然而然的投入到了宫中另一个巨头的阵营,董太后和王美人。

    那他们选择扶持刘协也就是顺理成章的事情了。

    刘辩是一个怕死的人,他会在在他的手中永远留有底牌!

    “吾知道,王屋太行山上,有数不清的土匪和强盗,吾要的是一直铁血的、能打仗的军队。他们都是给你们练兵的对象,我的兵一定要见血!”

    高顺高兴的点点头,梁园虽好,但终究不是高顺的志向,高顺十五从军,从一介小兵做起,当上了屯长、阵斩鲜卑部落大人,可谓是新一代从行伍间一步一步爬上来的猛将,突然被调到皇宫当一个侍卫,这可不是高顺的志向和想做的事情。

    战场才是一个将领的宿命之地。

    刘辩知道,太行山脉最终孕育出了汉末最大的黄巾残党势力中的两个!黑山、白波。

    他们是未来的敌人!清理掉他们既解决了关中的危机,也可以使得达到刘辩练兵的目的。

    “伯平明白!”高顺也深以为然,在汉朝,没有见过血的部队,只能算得上是三流的地方兵,只能负责组织本地正卒训练和治安、邮驿、户籍、兵役等军政事务。他们只能算的上边兵的预备队。

    而大汉常上阵的部队为边军,边军的精锐则被选拔自成为守卫京师的屯兵。这也就是为什么董卓一朝夺权之后,他凭什么有底气废掉刘辩,而面对四方皆敌的十八路诸侯讨伐却丝毫不惧。他手上握着的是全国最精锐的部队,奈何要怕地方的杂鱼呢?

    “那所召集的士兵是从孟津县出么?”高顺对于孟津的士兵印象还算不错,关中百姓还算能吃饱喝足,体格高大,也比其他地区的士兵素质好很多。

    “不……全部从流民里出,他们不可能一辈子当流民……”只有跟自己一条心的人,刘辩才能安心的用。

    流民营虽然有造纸的工作,但是上万的百姓其实已经严重超支,整个大汉也就三四千万人口,他们也有一部分人不愿意一辈子当一个工人。

    “好吧……”高顺有些难为情,但是勉强也答应下来。据《汉书》记载,男子20岁傅籍,此后每年服劳役一月,称“更卒”。23岁以后开始服兵役,役期一般为2年,一年在本郡、县服役,称为“正卒”,另一年到边郡戍守或到京师守卫,称为“戍卒”或“卫士”。还有一种意见,认为这2年兵役统称为“正卒”。如遇战争需要,还须随时应徵入伍。

    正是这种全民皆兵的制度,使得袁绍在官渡之战聚齐二十万部队,赤壁之战曹操能聚齐三十万大军!

    (本章完)

返回目录 上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