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残明霸业-第20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天浪登上城头的时候,循着一个熟悉的搏杀呐喊声找到了史长歌的位置,并大步冲进城楼,天浪身高腿长,每一步跨出都能蹬上三四阶台阶。

    史长歌已经陷于同清军的肉搏战,被林立的刀枪围攻环视,此时她正斜背长弓,双手持剑,在敌群中如同一道旋风。

    耳边那朵黑色曼陀罗正独自妖冶,她生于荒凉,却成为敌人的诅咒。

    背后有一名敌将手握钢刀呐喊着扑向了她,史长歌正欲闪身,可正面的清军见状也一起动了起来,局势异常凶险,就在这时,但见一道奇长的身影舞动一根狼牙棒踩着城楼便的栏杆钻入了敌群,飞起来到史长歌背后向着偷袭她的那个敌将狼牙棒迎风劈砸下去。

    那敌将连声惨嚎都没来得及,便被他砸了个万朵桃花开,而本来可以在敌人背后偷袭的天浪为了支援史长歌也不得已陷入了重围。

    天浪挡在了史长歌身前,恍然间,这个奇长且霸道的身影,周身散发着冰冷威压的人,让史长歌脑海中一遍又一遍闪过清纯年代于梦中所追求的模糊且虚幻的影子。

    那个影子,那个百千劫难所遇到的人,难道是他吗,那个让我怦然心动的人,那个身份无比最贵却肯在生死之际不顾安危保护我的人?

    天浪与她正背靠着背,两人相互能感觉到对方的心跳声,还有对方身体炙热的温度,这是一份能把后背放心交给对方的情义。

    天浪贴近她的后劲轻声说:“长歌,先一起解决你那边的敌人,而后我在前,你在后,我用棒你用弓,且看今日咱们两人如何破阵!”

    史长歌凝重的点了点头,天浪未必会看到她点头,但天浪感觉得到。

    清军的刀枪迅速刺向了他,天浪挥动狼牙棒格挡,然后近身横扫,扫中了两名清军,其余清军仓皇后退。

    “一起!”这是一个讯号,天浪这算是虚晃一招,而后他迅速转身,与史长歌并肩冲向了南面的敌人。

    南面敌人在他二人合力冲锋下,清军背靠门窗无处躲藏,有人情急之下撞破了窗户滚到外面背靠着垛堞发抖。

    而多数清军则要么被史长歌抹了脖颈,要么被天浪砸烂了头。

    这一番近身搏杀,二人浑身染血,北面的清军想要背后偷袭,天浪却已经杀入人群横扫了一片而后迅速背靠窗台转身。

    史长歌则先是越出窗外几下解决掉了翻滚出窗外的残敌,而后跳到窗台之上。

    (本章完)


………………………………

七百五十四章 无力感

    此时,史长歌感到挡在自己前面挥舞狼牙棒的身影是那样的高大和坚强。

    几乎没有清军可以进得了那个男人的身,此刻的天浪在史长歌眼里竟如同高山一样伟岸。

    而史长歌,正傲人独立于高处,如同俯视众生一般。

    她弯弓搭箭,箭无虚发,箭矢‘嗖嗖嗖’从天浪的肩膀和头顶飞向清军的心脏。

    挡在前面的天浪难以逾越,史长歌每一次都是连珠四箭,城楼上的战斗,赫然形成一边倒的局面。

    窸窸窣窣的箭矢破空和弓弦筝鸣声于天浪和史长歌来说分外的悦耳。

    城楼上的清军虽多,却只有被射杀的份儿,楼梯发出轰隆隆的声响,楼下又有敌人上来了。

    清军密密匝匝向上,竟又成了史长歌的目标,近五十度角的楼梯,竟然变成了一架滑梯,清军一个挨一个的中箭,随即便全部圆润地滚了下去,完全是一夫当关啊。

    史长歌那一派英姿堪称神迹,傍晚的夕阳由城南洋洋洒洒打在被撞破的窗棂,史长歌高高站在窗沿上,夕阳在她柔和的身影背后形成了一道道光晕,她则如同脚踏七彩祥云,神兵天降一般无二,耳边那朵黑色的曼陀罗,此刻更是分外的妖娆娇艳。

    不到一炷香的时间,天浪与史长歌便合力犹如两匹凶残的饿狼般杀光了大东门城楼内的所有守军。

    城池,什么是城池?有很多人聚集的地方就会形成城池。

    然而清军有什么?他们有着入关时言之凿凿说是来吊民伐罪的借口,有着鲸吞华夏的野心,然而所谓的康乾盛世,人们怀疑不是因为他们是异族,满汉同家,早已形成了一个新的汉民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人们的怀疑只是要问他们都做过什么。

    明末清初的血腥战场和春秋战国、和南北朝并无本质区别。

    可以说雍正所做的比乾隆多吗?因为他是背负骂名的改革家,打击贪腐,抄贪官的家,禅精竭虑扭转康熙末年王朝出现的颓势。

    他的作为不管是基于什么立场,是为了百姓还是为了皇室,他都想要让历史避免兴衰的轮回,这是他的勇敢。

    大明、崇祯皇帝也很勇敢,可是初衷呢?你到底是为了天下苍生还是为了属于自己的帝国?

    天浪也许没有那么高尚的初衷吧,他只是为了攻占武昌城,为了身后的战友,他甚至猜错了身后战友的性别,更不知道她的遭遇和她的身世。

    然而那又如何?他愿意这么做是因为身后的战友无关性别,无关贵贱,只因为不肯愧对内心的感情,他对苍生,对战友,投入了这份情感。

    占领大东门,便洞开了武昌府的门户,邓凯带领的两千多骑兵又直插武昌城内,给了当面来援的清军迎头一击,所谓的围点打援就是援军还没到需要被援助的地点就先被人家打了一脑袋的包。

    正黄旗汉军失去了耿仲明的指挥本来就有些群龙无首心不在焉,江南总督马国柱麾下不过七千五百人。

    天浪和史长歌两个人便夺下了大东门,李定国凭借手中的虎头錾金枪已经打到了鼓架坡。

    战局已经没有悬念了,武昌城被清军丢了,当李定国麾下的五万甲士冲入大东门之后,明军在武昌城内接下来的战斗中,便拥有了无边的优势。

    马国柱在哪儿?他此时正带着两千残部路经野芷湖,因为武昌城南的城防因面对李定国、陈友龙的进攻而成为防御重点,所以他在这里。

    他路经野芷湖不是要驰援大东门,因为大东门已经夺不回来了,然而大东门被打破,武昌城肯定丢了,他想要退往江边。

    经此一败,马国柱心中其实是无比愤懑抱怨的,今日之败原为何故,为什么败,为什么变成丧家犬的是我,难道不该死垂死的大明吗?

    野芷湖,屈原曾在乘船路过野芷湖时,将“芷草兰香”记载进入《涉江》辞中。

    屈子的芷草兰香形容的是人的美丽和高洁品德,他因被流放而灰心,

    然而屈子的一腔愤懑不是为了人的得失,按船山先生王夫之的注解说他在《涉江》中表达的愤懑是:首先说志向和行为的贞洁,最后痛斥了君之不明、奸邪误国。所抱怨的并非个人的穷困。

    马国柱经过野芷湖,大概只是莫名的和屈子一样有着孤独和无力感吧?

    是以他吟诵了屈子的这段诗句:

    “山峻高而蔽日兮,下幽晦以多雨。霰雪纷其无垠兮,云霏霏其承宇。”

    同样的诗句,在屈子《涉江》中便是谋国之远,忧国之殇,马国柱则完全是内心的郁闷了。

    然而更令他郁闷的事情还在后面,因为他走不了了,因为追兵却到了。

    天浪分派的任务都很明确,邓凯去城中阻击敌人原本,他则和史长歌一起攻打大东门城楼。

    夺下城楼后,五万甲士也已经入城了,天浪便带着邓凯留下的五百锦衣卫去南城寻找可以消灭的敌人。

    恰巧在野芷湖遇到了大清的江南总督马国柱,自然是一场遭遇战,而马国柱麾下的两千士兵根本全无斗志,见到天浪的骑兵一到,立刻便丢下总督大人各自遁了。

    总督大人如果这时再吟唱刚刚的那段诗句,心情和领悟也许又不一样,肯定是另一个境界吧?

    倒霉的是,天浪并不认识马国柱,而且清兵都大难临头各自飞了,又没人拱卫着他以显示他的身份。

    结果天浪手起棒落,将马国柱就地咔嚓了。

    还有就是混入城中的耿继茂,见到城池已被攻破,便想要乔装混迹出城,结果无巧不巧又被带人搜城的史长歌一眼给认了出来,耿继茂无语凝噎呀,又第二次当了史长歌的俘虏。

    二次被俘的耿继茂还与史长歌据理力争呢,说明军打破武昌城全都是他的功劳,所以按照承诺,史长歌应该放了他。

    可史长歌不想天浪把诸多人物和事物对己方的有利和不利因素考虑的那般多,她真想杀了他。

    (本章完)


………………………………

七百五十五章 痛心

    武昌城中的抵抗已基本被肃清了,天浪带领五百锦衣卫到处巡视,恰巧遇到了这一幕,天浪阻止了史长歌。

    “您还真打算留下他?”史长歌依然不解,她觉着跟敌人本来就没有什么信义可言,兵者诡道嘛。

    然而天浪骑在马上睥睨着耿继茂,云淡风轻地说:“当然要放,不但要放了他,还不能承认怀顺王世子在这段期间进过城,横竖看见过他的大东门守军也都被干掉了,没人知道他在攻打大东门时所作的事情。”

    “为什么不但不杀他还要帮他?要换做是我,就算是放了他也要给多尔衮写一封信来揭发他的背叛,就像当年皇太极离间崇祯和袁崇焕那样。”

    天浪哼声笑了:“呵呵,一百个耿继茂,也无法和袁督师比拟呀,对于耿继茂,根本就不屑于使用任何计策,要么杀,要么留,然而留着他,日后也许还真的会帮上咱们的忙,所以便放他走吧,日后有缘,必会再见。”

    耿继茂其实也很想表达一下内心情感:长歌虐我千百遍,我待长歌如初恋啊。

    可是面对史长歌和天浪,他连个屁都不敢放,就像是被人挖了坑且推到坑里等待枪毙活埋的受刑人,如泣如诉的表情伴随着沉默,在那无声地伴着可怜。

    天浪最后看向耿继茂,对他微微颔首,“耿继茂,嗯,我们大概都会记住你这个人的,出卖战友的时候心安理得,趁乱逃跑的时候毫不犹豫。你不但拿得起放得下,而且还心狠手辣,可谓是剃了头念经,还了俗防火,绝对的人才,真的佩服你,而且像你这样的人才,不放你去给多尔衮添堵,那便有些说不过去了,你走吧,再派几个人护送你到安全的地方,可别再让巡城的队伍把你逮了。”

    耿继茂叩头如捣蒜的千恩万谢呀,走的时候还一步三回头,当然不是留恋于情感,而是怕背后有人打他的黑枪啊。

    “蛇山西首,黄鹤楼上,濒临万里长江,隔江坐望汉阳城,我们在计划攻打济尔哈朗的时候,就在这天下江山第一楼的断壁残垣之上搭建帅帐,运筹与帷幄之中吧。”

    攻占了武昌城后的第二日清晨,天浪带领麾下诸将来到了被战火毁弃的黄鹤楼,眼看千年江山的四大名楼荡然无存,虽略有感慨,天浪却依然谈笑风生。

    “在这里搭建帅帐,难道皇上是想要效仿吕祖,在此羽化升仙,登峰造极吗?”史长歌抽了抽嘴角说道,对天浪故作淡定清高十分不以为然,还出言揶揄他,最后一句登峰造极,是为了掩饰她那句羽化升仙的调侃。

    蛇山又不高,天浪又怎能听不出来史长歌话里的意思?

    天浪手指在史长歌面前晃了晃,尴尬了一阵说道:“长歌,你好顽皮,朕不是要自己羽化升仙,而是想把汉阳的济尔哈朗送上西天。”

    “人说黄鹤楼,国运昌则楼运盛,国运衰,哪怕吕祖曾在此升仙,黄鹤楼也照样成为一片废墟了。末将没有见过黄鹤楼完好时的样子,只看过一幅安政文所画的《黄鹤楼雪景图》。纵使那只是一幅画,那里面黄鹤楼的交错重叠,翘角飞举,仍仿佛是展翅欲飞的鹤翼一样,十分壮观。”

    安正文是明代画家,所画的黄鹤楼也是明代的模样。

    史长歌顿了顿,看向天浪道:“皇上,看大厦因战火倾倒在你面前,真的就能泰然处之,毫不痛心吗?”

    “呵呵,痛心?”天浪哼笑,“痛心又能怎样,难道朕还能抱着黄鹤楼的瓦砾痛哭一阵,然后挖个坑把自己埋了,那就真的像你说的那样效仿吕祖喽,不过不是羽化,而是坐化了。长歌,你是不是很不想看到朕的这张脸啊?”

    史长歌不易察觉的脸颊微红,她怎么不想看到他,她甚至梦里梦到的都是他,只是儿女私情抵不过她心中忧国忧民的伤感,是以每当看到好端端一个国家被战火捣毁,她就止不住地愤怒了。

    天浪笑呵呵半开玩笑地回怼了史长歌,史长歌一时语塞,旁边邓凯凑近他低语提醒道:“长歌,皇上不是你想的那样,你的话也不能太露锋芒,大战正酣,你怎能在皇上面前得罪主将,这不是让皇上难做吗?”

    邓凯的提醒让史长歌忽然想起什么来了。

    对啊,嗨,史长歌到底心思单纯了些,没有天浪的政治头脑和城府,天浪为什么不提黄鹤楼啊,史长歌这才想到,因为黄鹤楼尼玛是张献忠屠杀武昌百姓时烧的,而且张献忠不就是在武昌自封大西皇帝的吗?

    而作为张献忠四养子之一的李定国,如今就站在他们旁边,天浪当然不好因为一座毁了的黄鹤楼恶心自己的部将。

    史长歌虽然率性,却并不是笨,她知道如果天浪真的这么没有风度,是会让所有起义军诸将担心他将来会翻旧账卸磨杀驴的。

    史长歌垂下眼眸不语,而她的话李定国当然听到了,且也很感激天浪替部将考虑的苦心,但是他虽然为人桀骜,却不似孙可望那般自私,他并不想如同鹌鹑一样躲避有关张献忠的一切话题。

    身为一个男人,有些过往总需要坦然面对,无论对错,做下的就得认。

    一直默不作声的李定国终于开口,他声音幽幽一脸怅然地提起了这个话头。

    “史参将秉性率直,让李某感佩,这黄鹤楼的一场大火,确实因大顺军而起,然则却并非义父下令烧的它,李某不是在为义父辩驳什么,只是在阐述一个事实。当年夺占武昌城之后,义父还在黄鹤楼上提了字,兴之所至,还命我等和了几首,只是诗文并不精妙,内容,呵呵不提也罢。”

    言外之意,张献忠如果真想烧黄鹤楼,那就干脆不要题字了吗,可是这不是合理的解释,因为疯子的世界我们永远不懂。

    张献忠的为人,他可能刚刚还对你笑,可别以为那是他喜欢你,因为很可能下一秒中他就把你吃了,须知八大王可是吃人肉的。

    (本章完)


………………………………

七百五十六章 人命在我,我命在天

    史长歌心中冷笑啊,张献忠还真有些大言不惭,一个屡试不第的秀才,也敢和唐人七律第一的崔颢一样在黄鹤楼提诗?要知道李谪仙见到崔颢提在黄鹤楼上的那首《黄鹤楼》之后,都为之搁笔,不敢在黄鹤楼提诗,嗨,和人诗仙李太白比起来,他这才叫做无知者无畏呀。

    张献忠可不是无畏吗,在四川跑到张飞庙里还能和张飞说:张飞呀,听说你姓张啊,呵呵巧了,好像我也姓张,这么说咱俩几百年前应该是一家,要不然冲这缘分,咱俩噶连襟得了。

    他可不是说要娶张飞的小姨子,而是垂涎张飞的老婆。

    说他是不是有病?他的人生信条是:‘人命在我,我命在天。四方有路,在劫难逃。’

    啥意思,自比于天啊,操控人命在手,哪怕四方有路,所有人都在劫难逃,一个字:“杀,杀,杀!”

    那就是个变态呀,他在蕲州杀了陇右官员李新的父亲以后,李新追着他大骂,他便在蕲州驿站把李新也给杀了,杀了就杀了呗,他杀了人之后还给李新提了一首诗,以示凭吊,如果放在现在,他绝对可以本色出演最变态的杀人恶魔恐怖大片。

    山前山后皆出松,地平平地柳成阴。

    桃李笑柳柳笑松,千秋万古还是松。

    落款是:关西张秉吾题吊李新

    看到他的那些狗屁诗,让人很容易把他和民国军阀大才子张宗昌放在一起比较啊。

    张宗昌最有名的大概是那首咏闪电吧:咏闪电张宗昌:突然天上一火链,莫非玉帝想抽烟。如果不是想抽烟,怎么又是一火链。

    张宗昌崇拜闪电,然而张献忠经常自比松树,这首诗的内容也根本不是凭吊,而是一种高高在上瞧不起桃李柳树,以为自己最高大的自负。

    他说自己是黄巢第二,说自己比黄巢杀人更多,其实不过是洪秀全的前辈,可至少洪秀全没他那么变态。

    人家黄巢好歹是中了状元的,只不过因为长得丑被拿掉了而已。

    不过他对大明的怨气确实和黄巢对大唐的怨气有的一拼,他自己也曾说过:读了许多年的书,一直考不中才参了军,而且是参军明军,颇为讽刺的是他加入的还是洪承畴的部队。

    而且他还参加过松锦之战,这可都是他自己说的,不过他的怨气在于想当官当不上,却是“对垒交锋处有我,叙功疏上无我”,一时气愤不过,才在中牟县领着黄虎起事,从此纵横天下。

    不过这段所谓自述是别人记录的,其中有一句话就是错的,此人记载他后来跟随黄虎起事,可‘黄虎’是起义军中因张献忠的相貌给他自己起的绰号。

    而且张献忠起事是崇祯三年的时候,若是他此前是官军,还属于洪承畴麾下,就有些编瞎话了。

    洪承畴是崇祯二年解围韩城而名声大噪,崇祯三年才升任延绥巡抚,至此有了兵权。

    所以说张献忠的这段话要么是鬼扯,要么就是他间歇性精神病发作时的幻想。

    说纵横天下同样有点儿不要脸了,四川太平一战他和罗汝才两路大军绑到一起,都几乎让秦老太君把他屎给打了出来,起义军之间的内斗还一直被李自成压着,被欺负的不行。

    放下他说他攻打武昌的事儿,他在攻打武昌时,武昌的楚王和洛阳的福王的吝啬和愚蠢也有的一拼。

    张献忠来了,楚王的谋士让楚王拿出一百万两银子鼓励三军将士,结果他和福王一样,一毛不拔,你们爱守城就守,不守死去。

    最后的结果不难意料,城池被攻下来后,老张从他的楚王宫中抢走了数百万两金银,把军中和城中的所有人力车还有马车全都用上了,财宝都没能装下。

    几百万两的军费不出,而是倾家荡产连脑袋都送入家,楚王和福王不是不会算账,而是彻彻底底的神助攻啊!

    能评价说他们的这种精神是伟大的共产主义革命家的无私奉献精神吗?

    一群疯子和蠢猪互掐,结果便宜了关外的渔翁。

    末了张献忠还把楚王朱华奎用一大竹笼子给装上了,沉入了湖里,好像过去妇女出轨了才浸猪笼呢吧?莫非老八这么生气是因为楚王把他给绿了?

    他对楚王的惩罚和李自成把福王煮上开水扔进一口特大号的铁锅里做成福禄宴有的一拼,他和李自成做贱人都挺有想象力的,朱华奎在湖里还直冒泡,估计水性不错,人说用了十多分钟,也就是一炷香的时间才终于把他淹死。

    不过猜测不是楚王水性好,以张献忠的变态一准儿会把楚王淹个半死然后在提娄上来喘口气儿,然后再沉,周而复始,直到老八自己犯困为止。

    死一个朱华奎并不让人同情,那叫做死有余辜,可据说张献忠屠杀了武昌百姓几万人,把尸首投入长江,后来人实在太多,根本杀不过来,连刽子手的胳膊都砍脱臼了。

    他便下令限时在三炷香之内,让武昌剩余百姓自己往城外跑,时间一到没跑出去的就杀掉。

    以至于武昌百姓争相出城造成踩踏,致死一万多人,而侥幸逃出去的百姓又被他的骑兵围猎一般圈到了长江边,然后驱赶到长江里喂鱼。

    尸体血红一片伏在江中,死尸多的连长江里的鱼虾都咽不下去了。

    连最后仅剩的几百人,也统统被他砍下手脚挖掉耳朵和眼睛,这一场屠杀便是三十多万死难百姓。

    尸体从长江中游一直飘到长江下游的镇江,延绵千里。

    还有说张献忠屠杀武昌时,正好赶上一场大雨,电闪雷鸣的。

    张献忠不傻,虽然不懂看天气预报但是他也迷信,知道这是要遭天谴的节奏。

    可您猜他是怎么做的,他不是立刻收手,而是骑着马往来奔跑着兴奋的疾呼:“老天要发怒了,你们还不快些杀。”

    哎呀,遭天谴了还叫人快杀,等老天爷来了就不赶趟了,我说人类的医学奇迹都无法医治他的二逼了。

    (本章完)


………………………………

七百五十七章 欲夺汉阳

    有人说张献忠屠川和他的涂炭人间的事迹大半都是假的,是清人写的《明史》。

    还有人举例说:你看四养子入云南时不是秋毫无犯,军纪严明吗?那可是有史料可查的,且非常得民心啊!

    还有刘文秀入川进攻吴三桂时,四川百姓也都是在支持他而痛骂吴三桂的暴虐。

    这便说明四养子是好人,嗯,四养子却是都不错。

    可弱弱的问一句,艾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