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明霸业-第5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呵呵,孙可望,你也太高看那个被你认贼作父的张献忠了,也太高看你大西军。
你说襄阳之战,是张献忠要放我儿一马,而我儿不肯。
可你平心而论,你,或是张献忠,配对我儿祥驎说出这番话吗?
张献忠说得慷慨,好似我儿不识趣。
可我儿祥驎人称明军之中的赵子龙,小马超。
当年浑河大战,面对十万满蒙八旗的包围,连努尔哈赤那个老敌酋和八贝勒全力一战之下都没能留下我儿,只留下了他的一只眼。
就凭你们大西军,也好意思说要放我儿一马?
你们太滑稽了。”
秦良玉的话,说中了孙可望和襄阳大战之时张献忠心中的痛楚。
张献忠恨马祥麟还来不及呢,如果不是马祥麟若想突围他根本拦不住,张献忠哪能那么大方,扬言放马祥麟一马?
以明末来说,除了眼前的大明太保,中军都督可谓俯瞰众生之外,若论大明武将谁最勇猛无敌,马祥麟若说第二,连卢象升和曹变蛟这些沙场上有进无退的猛将都得往后排。
人称马祥麟为小马超和赵子龙,可见他有多么强悍的武力值。
………………………………
第二百二十九章 资格
秦良玉知道,孙可望同样也清楚,如果在马祥麟人生中的最后一战,襄阳保卫战中,若是马祥麟自己想要弃城突围,别说五十万大西军,就是十万八旗铁骑也根本不可能拦得住他。
当年浑河大战,马祥麟与三千石柱军被倾巢而出的十万八旗军包围,祥驎公被飞矢射瞎了一只眼睛,重伤之下照样能杀出了一条血路。
十万八旗军都奈何不了祥驎公,张献忠那群乌合之众,又怎能困得住一只麒麟兽呢?
而孤守襄阳的马祥麟,面对五十万大西军,守城数月,就是不肯突围。
在城破殉国之前,他写给了秦良玉一封绝笔,信中说:“儿誓与襄阳共存亡,愿大人勿以儿安危为念!”
而秦良玉在给自己独生子的回信中只有一句话,共五个字:“好!好!真吾儿!”
也许这五个字是秦良玉用滴血的眼泪写的吧?
秦良玉枪尖抖也不抖地指着孙可望的鼻子,眸光古井无波,声音苍凉如洪钟大吕:
“执干戈以卫社稷,这是我秦家的组训;‘马革裹尸’这句成语,便是出自我夫家的先祖忠显佑顺王,伏波将军马援的典故。
杀身成仁、舍生取义、忠君报国、忍辱负重。
我马家的先祖,自先秦至今,只有赵奢、马援、马超、我亡夫马千乘和我儿祥麟这样的最勇猛最无畏的战将。
绝没有出现过一个出卖国家,临阵脱逃的叛徒和懦夫,你说你不懂我儿当年为什么不肯突围,那是你这样人,根本不配懂得。”
秦良玉为何说赵奢是她丈夫马千乘和儿子马祥麟的先祖呢?赵奢不是姓赵吗,又不姓马。
赵奢,赵国名将,也是战国时期东方六国八大名将之一,与吴起、孙膑、田忌、廉颇齐名。
位列唐朝追封的古代六十四名将之一;位列宋代追封的古代七十二名将之一,两千年来一直配享历代皇朝的祭祀大典。
秦赵的阏与之战中,赵奢仅以一万赵军大破秦军主力,其用兵之法自成一家,智谋不让白起,勇悍比肩乐毅。
始皇扫六国,赵国灭,赵奢后人担心秦人报复,隐居避难,因赵奢的封号为马服君,赵氏一门便从此改姓为马。
这便是赵奢后人姓马而不姓赵的由来。
而到了后汉复兴,光武帝刘秀麾下云台二十八将,不过其中并没有马援。
不过这并不是因为为后汉天下东征西讨,西破羌人,南征交趾的马伏波不够资格。
这其中原因很多,其中一个原因便是马伏波的功勋位列云台二十八将中绝大多数人之上,而他麾下的勇将和门徒,比之云台二十八将麾下勇将和徒众的总和几乎还要多。
马援的影响力让汉家天子颇为忧心。
连马援的副将马武都位列二十八将之列,马援当然够资格。
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另外还有便也是帝王心术。
光武帝晚年刻意打压马援,因为他最看重马援和马家,想通过自己打压,而到了儿子明帝时期在任用马家后人。
而云台二十八将并非光武帝评定的,而是他的儿子明帝刘庄。
不过要问明帝刘庄因何也没有让马援入列云台,这便是因为另一个因素。
因为明帝评定的云台二十八将里,不包括外戚。
而明帝的正宫皇后,便是马援的小女儿,后汉的一代贤后,汉章帝的养母明德马皇后。
马家在汉代除了伏波将军马援之外,还有三国时期的五虎将之一马超,这些名字早已尽人皆知,根本无需赘述了。
面对秦良玉咄咄逼人,说他这样的乱臣贼子根本不配懂得马祥麟为什么执意赴死,孙可望自嘲一笑。
“大都督说的是,我孙可望是不配,大都督今日来我阵前兴师问罪,是不是还要证明因你马家先祖的事迹而出现的另一个词汇,‘老当益壮’啊?
大都督年纪不小了,而似乎火气更大,真的让小子有些诚惶诚恐了。”
从孙可望的言辞能看得出,他已有些恼火,秦良玉却是面无表情地哼声道:
“哼,老当益壮是吗?本督倒是不敢当了,本督于二十六岁那年,第一次领兵平定播州杨应龙之乱。
与我亡夫两人两骑,连破杨应龙的五道营阵五千叛军,万军之中,砍下叛军数员大将的首级,而后率五百军卒追击,将五千叛军全部击灭。
天朝八路大军平了杨应龙之反,本督与亡夫功居川南路第一。
从那第一战开始,至今以四十余载。
本督打了一辈子仗,似乎也感觉现在已经老了,只是很少从他人口中听到说本督已经老了。
本督年已古稀都未曾尝试一败,确实也有些好奇打败仗的滋味,不如你小子这便试试,看能否打败本督的一万白杆兵?”
秦良玉可不是吹牛啊,数十年中,白杆兵经历过一场战败,那场战役是崇祯十二年,张献忠第三次入川,三万白杆兵一战便损失了九成。
只是这场战役,白杆兵不是秦良玉在指挥,而是时任内阁大学士兼兵部尚书杨嗣昌以及四川巡抚邵洁春。
在女军神戎马五十年中,她亲身经历和指挥的战役中,若说唯一一次惨痛的损失,便是三千白杆兵面对十万满八旗的浑河之战。
那一战,包括白杆兵的两支友军在内,明军参战的人马也不足一万,却是在对十倍于己的敌人展开进攻。
虽然最后白杆兵退了,可此战哪怕在清人写下的史料中也没有说秦良玉败了。
因为浑河大战,白杆兵折损千余,却是和击灭了八旗精锐过万。
“孙可望,你想说本督老了,可别忘了数年前,张献忠和罗汝才也这么说过。
虽然崇祯七年的夔州之战,本督率兵赶到救援夔州,张献忠因此落荒而逃,却被我与我儿祥驎设下口袋阵,来了个前后夹击。
你大西军只此一战便被本督和我儿祥驎杀掉了半数,从而接受了朝廷的招安。
怪只怪本督从来都是兵力不足,未能一战将你们大西军全歼,否则哪会等朝廷的招安?
………………………………
第二百三十章 为什么
就因为被招安了,张献忠反复无常,后又复叛。
于是七年后,张献忠还是觉着本督老了,复叛朝廷后,被兵部尚书杨嗣昌拉开十面网围杀。
他便再次大着胆子跳出杨嗣昌的落网来到四川,而且还联合了罗汝才,他以为那次他一定可以一雪前耻。
最初在成都由于四川巡抚邵洁春夺去我石柱军的指挥权,让得你们也的确杀伤了本督的九成兵力。
你们却贪心不足,仍要继续东进攻打重庆和夔州。
可是刚到马家寨,便被本督一个人一条枪,斩落了六百余首级。
而后本督又率三千石柱军继续追击,先后在留马垭、谭家坪北山、仙寺岭,三战灭了你大西军和罗汝才的十几万人马。
其实当时本督兵力真的不够,却是侥幸还能亲手夺下了罗汝才的纛旗。
算起来不是本督幸运,而是你们的战力太弱。
此战后,你大西军龟缩回成都,而罗汝才的余部自此全都仓皇逃出了四川。
只是不知道当时被本督斩杀的东山虎,还有被本督活捉的罗汝才的副将轰塌天,是不是也和你的看法一样,觉着本督已经老了呢?
如果一样,那惠登相和王光恩就不会连打都不敢再与我这个老太婆打,而是膝行着来到本督的马前投降。”
孙可望一脸的苦逼呀,还能不能好好聊天了,怎么一说话便捉人的痛处呢,这不过是四五年前的事情,孙可望能不记得吗?
那一战,他也同样被秦良玉打得抱头鼠窜。
夔州之战和谭家坪之战,便是放在所有起义军所遭受的败仗中来说,那也是最最惨烈且极其惨痛的。
一直都是张献忠和大西军的梦魇啊,大西军被秦良玉和马祥麟打得,三次大战便损失了三十余万人马,要不大西军将士今日看到秦良玉,便全体肝颤呢?那是老鼠见了猫的感觉呀。
尤其是谭家坪之战,张献忠眼看着罗汝才麾下的猛将几乎被秦良玉的一条大枪两柄重剑杀了个精光。
也了解从此罗汝才便是一蹶不振,他与张献忠分道扬镳后不到两年,便死于了李自成之手。
谭家坪之战后,张献忠为啥不带罗汝才玩儿了,李自成又为啥敢杀罗汝才?
还不都怨秦良玉的那条枪,杀光了罗汝才麾下的几乎所有猛将,罗汝才自此没了实力,当然抵不过张献忠和李自成这两条豺狼啊。
罗汝才大概是三人中最讲义气的。
可这些流寇都是憋着脑袋抢钱抢粮抢地盘。
从来都是有利则聚无利则散,利益更大些就要互相残杀了,谁跟你一个绰号叫曹操的奸雄讲义气,哪怕你叫刘备,没有实力和人家平等对话也得去死。
而谭家坪那一战至今,也不过五年而已。
孙可望还敢不敢测验一下,看秦良玉是否老当益壮呢?
嗯,老当益壮和马革裹尸,确实都出自与《后汉书。马援传》。
只是回想曾经面对秦良玉时惨烈的种种,孙可望觉着这些伺候并不适合放在这个一打起仗来便黑化的老太婆身上。
秦良玉可不只是老当益壮的老太婆,他还是个极为恐怖的老太婆。
年逾古稀还能杀敌十万,试问数千年的沧海桑田,立马吴山俯瞰,有谁做到了?
姜尚姜子牙吗?姜子牙七十出山,他也没有做到自己去冲锋陷阵的地步,更没有像秦良玉这般一个人一条枪,两柄剑,杀贼如屠狗的武力值啊。
而秦良玉简直是可以封神的存在呀!
“大都督说那惠登相和王光恩和可望的看法一样,而可望却说,他二人与可望的命运出身皆是一样。
大都督,我等皆是苦命之人,试问不真是要饿死了,谁能跟自己的命过不去,而跑去加入起义军造反啊?”
眼见挑衅不成,秦良玉就要发怒,她这一怒,那必定是要人头滚滚的,孙可望和全体大西军都有一种风雷骤至的感觉。
堂堂大明的上柱国,太子太保、太子太傅,中军都督府左都督,四川汉土官兵总兵官。
秦良玉哪一个位极人臣的勋位,不是数万乃至十数万鞑子和流寇的首级换回来的?
把袁崇焕、洪承畴、卢象升、孙承宗、孙传庭还有大小曹这些同时代名将都算上,若是秦良玉敢说自己杀贼的数量第二,没人可以自称第一。
桃花马、白杆枪,席卷万千敌军如草芥,杀人如屠狗,在十万八旗精锐的阵中杀了个七进七出,这可是真正不亚于白起般的人屠。
而且秦良玉亲手杀过的敌人,肯定比白起还要多。
孙可望不过是仗着身后有十万大军,搁这里跟秦良玉瞎咋呼一下而已。
可一旦发现吓唬不住秦良玉,他立刻就低头认怂了,连孙子都可以装。
孙可望现在后脊背已经不是发凉了,而是在呼呼冒汗啊。
被这位曾把他义父,八大王张献忠打得几次都差点儿散黄儿的老煞星的枪尖儿指着,孙可望夹起尾巴装可怜时,毫无半点心理负担,也根本生不起丝毫反抗之心。
一句话,根本打不过人家,老鼠再青面獠牙的,见到大猫,也得吓得浑身发软,连逃命都不会了。
于是孙可望放下身段,故作一脸可怜相的,不得已开始与女军神打商量了。
“孙可望啊,孙可望,你也敢说自己是可怜人?本督或许可以断定,尔等这些起义军的头目,不过是吃人不吐骨头,鲜有礼义廉耻,草菅人命的禽兽罢了。”
“就算寡廉鲜耻,我等造反,也是为了吃不上饭的万千百姓啊!”孙可望强辩。
秦良玉眯起了眼睛道:“你们杀人屠城,莫非也是为了万千百姓?
你们自己没粮食吃的时候,便会吃人肉,喝人血,生啖人肉的时候,又何曾有一丝的悲天悯人之心?”
“那大都督,您到底想怎样啊?”
孙可望还是摸不准,秦良玉特意单骑来自己面前是为什么,总不能是为了骂几句出出气,而后才动手暴打吧?
………………………………
第二百三十一章 两支马队拦路
“为什么?为了给你一条生路,本督只问你一句话,到底要降还是要战,要降,立刻写下降表,打开城门,你麾下人马全部由本督收编,归入明军序列,粮草也要供应给本督带来的二十万百姓。
若是要打,本督身后有三千子弟兵,一万虎狼师。
虽然不及你十万人马的一个零头,不过你当知道,本督的三千子弟,尽是我马家和秦家的宗族子弟。
秦家和马家,世代将门,宗族子弟人人自幼便是习武,哪怕遇到八旗兵,也可以以一当十,更不消说面对你们这群土鸡瓦狗。”
秦良玉两米来的身高,如铁塔般坐在桃花马上披靡着孙可望,一杆白杆枪指着他的喉咙,孙可望连哽咽一下都不敢啊。
孙可望后悔呀,早知道秦良玉七十来岁了,还仍然这么暴力,他。。。他就躲在贵阳城里不出来了,高挂免战牌,看你能怎样?
无奈形势比人强啊,自己明明是出来装逼的,结果照样被打脸,孙可望只能认怂,城下之盟,不答应也得答应。
被女军神的枪尖指着喉咙谈判,大西军孙可望部最终放弃抵抗,任由秦良玉把他们在贵阳城中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屯粮搬之一空。
这下四川来的百姓肯定不会饿肚子了,秦良玉也没指望孙可望真心归降,大西军中的这些人物,秦良玉都了解得很。
她知道孙可望这个人本就是和张献忠极像的,是个反复无常,见利忘义的小人。
不过秦良玉也不敢妄动干戈,她是不担心石柱军会输,可毕竟身后跟随着二十万百姓呢,她不能不考虑百姓们的安全。
走过路过,女伟人便是把如今天底下最大的贼头给抢了。
又跟在搬自家仓房一样,搬走了孙可望的粮草便是扬长而去,剩下孙可望独自一人在她背后捶胸顿足地骂娘啊。
而且骂娘时还得等秦良玉已经走远了以后,还不敢太大声。
秦良玉的队伍,却是在走出贵阳城十数里,便迎面再一次撞上了两支马队。
秦府四衙全都跃跃欲试了,而一路上一直有些神思不属的秦良玉的嫡孙马万年,这时竟也来了精神。
他便也要出去看一看到底是哪个不长眼的敢于拦路,一言不合的话,马万年的一杆大枪可不是吃素的。
虽然马万年一身好武艺深得祖母秦良玉的真传,十八岁上下年纪,已经可以说是笑傲群雄了,这一点秦良玉还是很放心的。
相比于秦府四衙年纪轻轻便纷纷跟随各自的父亲投身各地战场,少了太多精习武艺的时间来说,马万年自幼丧母,是以一直被马祥麟和秦良玉留在家中,和秦翼明的长女秦子佩一起被秦良玉亲自照顾。
母亲战死的那一年,马万年还没有一柄剑高,便已经开始习剑。
祖母给了他和表姐一人一根一米半长的白蜡杆,让他俩每日扎马步习枪,绕枪花。
祖母还给了他俩一人一张小小的黄杨硬木弓,他俩清晨习武过后,吃了早饭便总会拿着这张小弓
去守卫的山上射野兔和小刺猬之类的动物。
几年下来,两人射箭时,肩、跨、腰,都已神形具备。
两人甚至是浑身骨骼都已经生长成一名神箭手的标准。
记得有一年,马万年的父亲回到四川布下口袋阵,而后秦良玉策马当先,挥砍着两柄七十斤的重剑在张献忠屁股后驱赶着十数万大西军直直进入了口袋阵。
一对杀神母子便是对大西军的主力四面包围,前后夹击。
张献忠的大西军惨败,伤亡过半,不得已接受朝廷招安。
马万年记得,那一战后,是自己父亲少有的回到四川家中的一次。
父母常年征战在外,小万年刚刚断了母乳后,母亲便跨上战马出征中原了。
而那一年,马万年记得自己还是在北京城的,他的出生地也是北京城。
因为广渠门之战后,祖母便带着家人和石柱军精锐戍卫京师。
也有人偷偷告诉他说,之所以迟迟没有回四川老家,除了崇祯皇帝留石柱军戍卫,还因为皇帝不给他们发路费。
祖母变卖所有家产领兵入京勤王,可没有路费队伍就没法回家。
只是小万年还没有见过京师的扩大与雄伟,小小的人儿便离开了母亲的怀抱,后来被祖母孤零零带回了祖地四川石柱。
不过似乎一向冷情冷性的崇祯皇帝也被感动了,觉着马家秦家的这些位将军全都挂帅去了各地战场,庙堂之上也就没必要留下一个赏无可赏的西南土司,而且这土司还是个妇人,又是个年迈的老妇人。
皇上便认为是时候到了可以让已经天命之年的祖母带着小万年和小子佩回到了四川老家的时候了。
而且荣获浑河之战、广渠门之战和遵永大捷三大首功的秦良玉对于庙堂之上的任何男子,都是最大的心理阴影。
端的这三场对王朝至关重要的战役,有任何一场不是这个妇人而是他们获得的首功,都足够有资格执掌兵部大印。
是以几乎所有同僚都巴不得把这座高山移开,让她从哪儿来到哪里去。
而皇上让秦良玉把子侄和儿媳还有军队全都留下,然后让她自己回四川再征募训练一支兵马,当然了,路费还是没有,更没有招募军队的军饷。
而从此后,秦良玉带着孙儿孙女奉诏还籍,小万年便再也没见过母亲。
张献忠战败投降后,小万年见到父亲,竟也是他懂事后的第一次,更是人生中的第二次。
父亲回来后修整不过数日,便又被朝廷的一纸调令叫走了,要他先去重庆,再入湖广。
父亲再次出征前,送给了自己的儿子和侄女一人一匹小马,那匹马真的不高,姐弟俩的小小身子可以骑上去。
马万年很喜欢,却没想到这是父亲送给自己的唯一,也是最后的礼物。
小万年还是很高兴的,却是小小年纪的他如何能想到,自那次与父亲离别,便是天人永别。
自那时起,亦或是自从得到父亲孤守襄阳,留下一封遗书送来给祖母的那时起,马万年就变得话越来越少,性情越来越怪癖。
………………………………
第二百三十二章 心若兰兮终不移
他的朋友很少,除了表姐,大概就只有家乡的一个叫子衿的女孩儿。
记得那些年,他和表姐经常上山打野兔,山中便总会出现一身脏兮兮的在山中放羊的女孩儿的身影。
也不知女孩儿是对他们打猎好奇,还是对子衿时常给她带来的食物垂涎,女孩儿总会窃窃地跟在他们后面。
后来他们成了好朋友,每天一起在山中玩耍,射猎。
一起躺在山坡上,仰头数着一朵朵白云。
马万年从小不爱说话,子佩和子衿便只是一起陪他躺在上坡上,心中默默数着白云朵朵,倾听鸟唱蝉鸣。
“小妹妹,一直都不知道你的名字呢。”
“我,我。。。。。。没有名字。”
乡野之家,男孩也多是把家里排行作为名字。
至于女娃儿,就算有名字,也是随便叫的,亦或许这女孩儿是不喜欢这样随意的名字吧。
“我叫秦子佩,我们是最好的姐妹,既然你没有名字,那我就叫你子衿吧。”
女孩儿定定看着,没有回答,秦子衿则是对自己给她起的名字颇有一种成就感。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青青子佩,悠悠我思。
呵呵,这样一来,我们就更像是亲姐妹了。”
“亲姐妹吗?”女孩儿有些不敢想,毕竟这对儿能文能武的表姐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