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残明霸业-第7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难道袁应泰的辽东援剿十总兵就只来了两个吗?
身为统帅的袁应泰也需要留在辽阳指挥,虽然可以理解,但身为统帅,发出十总兵来援沈阳的军令,把自己棺材本都派出去了自己却在家里躺着等死,这像话吗?
其实真正来援的总兵不止两三个,其实还有三个呢。
他们是虎皮驿总兵朱万良,武靖营总兵姜弼,奉集堡总兵李秉诚,共计四万精兵。
熊廷弼这时候还没有被重新启用,可后来启用他时,辽东已被袁应泰搞得糜烂不堪,就算是战略战术专家曼施坦因也敌不过T34喀秋莎与伏特加的强大组合呀。
熊廷弼后来被传首九边,也是他无法力挽狂澜,朝廷又本身就是在利用他,见没了价值,当然要拿他顶缸了。
熊廷弼虽然暂时没死,却已经注定成为了东林党与阉党斗争的牺牲品。
同为东林党人的袁应泰在熊廷弼被削官后接任辽东经略,人称他为能臣干吏。
可官声再好,奈何却是个不知兵的文官啊。
主帅不知兵,朝廷党争激烈,辽东军十个援剿总兵之间也有嫌隙。
这在熊廷弼时期还并不明显,可熊廷弼去职后,嫌隙就显现出来了。
在两支驰援沈阳的援军中,从省城辽阳出发的陈策和童仲揆两个总兵都是南兵。
其他地区赶来的三总兵四万援兵又是北兵,这仗还没等打,明军自己就已经有了楚河汉界之分了。
问题最大的是驰援沈阳的明军竟然没有阵前统帅,这仗还怎么打?
还有个比最大的问题还大的问题是,袁应泰此前对辽东各个城池城防的布置。
不是他在辽阳城里不出来,这不算布置,这是脑袋有坑,而是他在沈阳的布置简直愚蠢至极。
有熊廷弼给他留下来的十个援剿总兵官,他继任后便也想搞出一些属于他自己的政绩出来,于是便毫不祥查的纳降、招募各族难民进入沈阳城与辽阳城两座辽东最重要的堡垒。
抚顺城因为内应李永芳而被轻易攻克已经是前车之鉴了,却是不能给袁应泰以任何警示作用。
而且他还刚愎自用,童仲揆等人都提醒他了,说你这么搞会搞出人命的。
就算是招降纳叛,也得挑挑拣拣啊,否则这里面必然会有建掳的细作。
袁应泰却一拍胸脯说:“本经略誓与辽东相始终,也希望辽东文武及军民,同本经略一样不怀二心,与本经略相始终。”
你说不怀二心人家就不怀二心了么,说得比唱的好听有什么用,能去表演脱口秀?
熊廷弼倒霉之前,给辽东留下十总兵,约十万人马。
到了袁应泰手上陡然扩充到了十八万,而努尔哈赤的兵力却渐渐在缩水。
看到十八万这个兵力数字袁应泰感到很开心,给皇帝上书的时候这样那样的一通表决心,喊口号。
可特么这新增的所谓八万人之中就有数不清的金军细作,人家努尔哈赤缩水的兵力是换上马甲跑大明这边混吃混喝顺便做内应来了,而且包括了敌人内应的这个八万的数字,还是袁应泰自己吹出来的。
于是继抚顺城因内应而轻易失守后,沈阳城也被如法炮制。
哦,对了,还有日后的辽阳城。
东北有个笑话,说人的手指头戳到了墙壁上,戳一次是‘疼’,哎呀真疼,然后眼泪汪汪地缩手。
然后你疼了还要没觉悟,准备再戳第二次,这就是‘虎’。
上了两次当,你还跟墙壁较上劲了,硬要再来第三次,这个人就有点‘彪’了。
抚顺、沈阳、辽阳的失守,答案就是这么简单。
辽阳失守虽然是后话了,二彪子袁应泰却是在辽阳之战中连自己和家人的性命也都搭进去了,还有张凤仪的父亲张栓。
纵有临危一死报君王的决心,然则这样的人死不足惜。
立于庙堂之上存粹耽误事,只配做猪头祭品。
………………………………
第二百九十九章 从内部攻破的堡垒
那么再说沈阳城。
当得到沈阳城被围攻的消息后,袁应泰立刻调集人马驰援。
这便又要说沈阳守将总兵官贺世贤和尤世功两员‘猛将’了,按说这二位在向经略大人袁应泰发出求救后就麻溜地紧闭城门死守呗。
他们偏不,爱喝酒的总兵贺世贤在发出求援后,借着酒劲儿,第一件事便是挽起袖子拎着大砍刀带头与麾下一千精锐骑兵冲锋出城砍人去了。
总兵大人为何这么生猛呢?咋和后来明军将领谈八旗色变的画风大相径庭呢?
这便要说萨尔浒之后,紧急启用的熊廷弼真的很厉害,经过他的一番精心治理,辽东明军的总兵力已经达到了十六万人,不是袁应泰哔哔的十万人。
袁应泰上报朝廷说此前十万,他来之后增加到了十八万,那是为了贬低别人抬高自己。
人熊廷弼留下了十六万人,而他自己搞出来的兵力就两万人而已,且大部分都是敌人的马甲。
熊廷弼对努尔哈赤一直采取的战略是,‘南顾北窥坐困转蹇’,固守中心城堡,并到处修筑小型城池,一步步压缩金兵的生存空间,把努尔哈赤困死,堵死。
这期间,他料定努尔哈赤为了活口气儿,就一定会冲出牢笼和他打,那么正好,我在坚城之中等你。
这个战略战术被认为是在同八旗争夺战略主动权时,所有战略战术当中最聪明且最有效的一种。
后来孙元化、毛文龙、袁崇焕做的都不错,却没有比熊廷弼的拉网合围十面埋伏更低风险高时效了。
你来我往,努尔哈赤四面出击,熊廷弼是三面合围,努尔哈赤见自己的战术讨不到便宜,便把四面出击改为重点进攻。
呵呵,怎么听着像是国共内战呢?连战场地点都差不多。
熊廷弼的战术进逼期间,贺世贤就是重要执行者之一,
他还在金军调整战术后,击退了努尔哈赤对沈阳城和奉集堡的第一次攻。
是役,贺世贤率沈阳守军于城东二十里同努尔哈赤野战,最后八旗军战败,溃退了十五里。
沈阳城东二十里的位置,大概就离现今的沈阳东陵不远了。
如果历史没有任何的波澜不惊,沈阳东陵本来应该安葬太祖努尔哈赤和皇后佟春秀。
不过皇太极登基后,把先皇后改成了他的生母叶赫纳拉氏。
扯远了,还是说贺世贤吧,他和搭档尤世功都是秦军出身,这里说的秦军是他二人出自陕西榆林的世代军户,二人是同乡。
没有资料显示他二位是熊廷弼的十个援剿总兵官,明末的历史大多被后来的文字狱给修饰过了,许多得靠拿到手的各种明人的日记本综合分析。
不过贺世贤应该是援剿总兵官之一,尤世功则是袁应泰上任后被提拔为总兵的,肯定不算十总兵之一。
这便是猜测了。
再说贺世贤,在熊廷弼的四面筑城、步步为营战术下,不久后,金军由皇太极率领右翼四旗:正黄、正红、镶红、镶蓝抵达沈阳城东。
代善和阿敏率左翼:正白、镶黄、镶白、正蓝来到城北。
贺世贤出兵再战城北,杀敌二百,八旗撤退,贺世贤德胜而还。
两次小胜麻痹了贺世贤,他没有察觉到金兵一旦发觉战机不大,战斗就只会是一种尝试。
而这一次,人家认为机会来了,不是来和你小战,而是要一口吞掉沈阳城和你贺世贤、尤世功本人。
两位世字辈的将军绝对值得敬佩,不过没有敏锐地察觉到战局的变化。
根据满人记载,金军三次进攻沈阳城,贺世贤第一次战于沈阳城东,杀敌八十九,人家连个位数都记得清楚。
第二次战于沈阳城北,杀敌二百。
这第三次贺世贤就不是杀敌二百了,而是自损一千。
他带出去的一千人马被人家引诱到更远,然后给伏击了,当骁勇的总兵大人逃回沈阳西门的时候,守城官兵惊骇地发现,总兵大人竟然身中十四箭。
再说得到贺世贤的求援后,袁应泰便调遣各路总兵驰援沈阳。
而当时陈策和童仲揆两个总兵的驻地并非在辽阳,而是在黄山。
这个黄山不是归来不看岳的黄山。据说在辽阳城东一百里,未经考证,但作者本人经常在辽阳和鞍山一代游玩,猜测这个黄山应该是千山的一部分。
千山某处景区确实有小黄山之称,且景色宜人。
这个猜测除了地理距离的猜测,还有两个根据是大唐薛仁贵征伐高句丽时,便曾在那附近驻兵过。
而甲午海战清军失败后,日军侵入东北,部分东北清军便也是退入了这里据险防御。
童仲揆两万援军从黄山出发,走了一百里路,到了辽阳,再到沈阳的这段路程也有一百多里了,可这支援军却是最先到达的。
然而童仲揆到达战场的速度再快,也没有沈阳城丢的快。
史载努尔哈赤在天启元年三月十日下决心开始发兵去攻打沈阳。
准备攻城器具用了一天,行军走路用了一天,然后破城竟然同样也是用了一天。
这让人是哭还是笑呢?
容在下大哭三声再大笑三声好了。
再说走在去沈阳路上的陈策和童仲揆,得知高大坚固的沈阳城仅仅一天便被攻克后,小伙伴们全都被惊呆了。
去过沈阳故宫的朋友应该发现,沈阳城的皇城城墙都有十几丈高,目测差不多有六七层楼。
虽然那是两代帝王的清城墙,可沈阳城的明代城墙也是足够高足够坚固的。
可再坚固的堡垒也抵不过从内部被攻破呀,童仲揆和陈策便有心打退堂鼓了。
既然城池以破,那还援救个屁呀?
就算是退兵也无可厚非,可这里就要说到一个人的作用了,这个人对两位总兵大吼,要求必须打过去不可。
按说总兵大人都发话要撤兵了,为啥底下还有不同意见呢?
那就还要说童仲揆和陈策两人虽为总兵,却基本没有多少自己的兵可以总,名义受他们节制的麾下又都是大明最强的军队。
………………………………
第三百章 南北兵之争
再听听这些军队的名字:戚家军、石柱军、永宁军、酉阳军。
每支军队三千人,共计一万二,(其实酉阳军从四川带来的还不止三千,可三年中有了战损)。
而俩总兵自己的队伍不过几千人,他们说话就和放屁差不多,而且连个响屁都算不上。
而非说要打努尔哈赤的这个人呢,也有自己的理由。
这个人便是永宁参将周敦吉,什么理由呢?前文说了一半,因为他是急着戴罪立功。
永宁宣抚使奢效忠卒后,妻子与小妾争印,这就有点儿意思了,若不是老公生前宠妾灭妻,小妾岂敢如此?
大老婆和小老婆之间的撕逼,竟然一撕就是十多年,尼玛有这时间多做做美容和丝帕儿多好,省的撕逼十年,就剩下一脸老褶子。
争到最后,奢效忠的儿子奢崇明竟然健健康康地张大了,还袭了爵。
当然这得有朝廷的点头才能如此,只是如此后,他爹的大小老婆全都一边凉快去了。
可大小老婆的部众不答应啊,打了十几年的仗,竟然被一小屁孩摘了桃子。
于是就起兵颠覆奢崇明,这些造反派里便有周敦吉一个。
而且在内乱期间,造反派还将永宁、赤水、普市、麾尼,统统劫掠了一边,让数百里的地方成为一片赤地。
天威降下,叛乱被平息,周敦吉按罪当死。
不过被朝廷支持的奢崇明也不是好鸟,忘恩负义的他也正琢磨着怎么造大明的反呢。
于是便有前文发兵两万赴辽,到了重庆就夺下城池不走了的骗局。
不过在奢崇明彻底暴露意图之前,朝廷也不是想象中那么好骗的,疏通了上官之后,奢崇明便把一个反对自己的周敦吉,当做诚意送到了辽东战场。
周敦吉明着是戴罪立功,还得感谢奢崇明,实则就是炮灰一枚而已。
奢崇明实在狡猾呀。
童仲揆要撤退,战斗经验极为丰富的老将军陈策也觉着这样更为稳妥。
毕竟如果这支军队若是覆灭了,辽阳城也就岌岌可危了,继而整个辽东也就彻底完了。
两位总兵要撤退,一心立功赎罪的周敦吉便瞪着眼睛对他说:
“要是沈阳不能得救,我们这些南兵在东北这嘎达挨冻了三年是为啥呀?”
在东北待得时间久了,周敦吉都会说几句地方化了。
而他说的三年,是虚数,并非三整年。
万历四十六年四月抚顺失守,万历四十七年明军萨尔浒战败后诏令调集天下精兵。
四川兵马来到辽东,算上天启元年已经过去的三个月,差不多是两个半年并一个整年。
可周敦吉的帽子扣得挺大,陈策和童仲揆都不敢反驳,于是黄山的两个总兵便硬着头皮继续赶赴战场。
而来自其虎皮驿的总兵朱万良,来自武靖营的总兵姜弼和奉集堡总兵李秉诚,也只能硬着头皮前往。
刚刚说了,明末不止是党争,军方也有南北兵日渐不合,上述三位总兵便全都是北兵。
南兵不退,而北兵退了,骄傲如他们,实在丢不起这个人。
尤其李秉诚的资格还非常老,而且履历尤其光彩。
辽东军的所有火炮手都是他训练出来的,他曾和袁崇焕一起在孙承宗麾下听用,那时候人家便是总兵。
在孙承宗手下,袁崇焕负责盖房子修城堡,这是袁督师的强项。
而李秉诚还曾在孙元化手下干过,众所周知,孙元化是火器方面的专家,李秉诚和孔有德等人一样,都是他的学生,而且是得意弟子,否则怎会被孙承宗看中带去辽东呢?
这些北方边军待遇优厚,尤其李成梁时期,家将骑兵各个良田百亩,广厦数十间,放在欧洲的话人家分明就是骑士阶级,算半个贵族呢。
当兵当到这个份儿上,能不为朝廷为边帅卖死力吗?所以边帅李成梁能有笑傲大明二百年的战功,真不是吹嘘。
泰昌帝只当了五个月皇帝,却是拨银一百五十万两发军饷,南兵一两银子没捞着,给的都是北方边军。
边军又瞧不起曾经在东南沿海穿着纸糊盔甲被一群三寸钉倭寇打得稀里哗啦的南兵。
以为南兵更适合去唱戏,而且还是悲情戏的配角,最多活三集的那种。
打仗,那就呵呵了。
而南兵中也有自己的骄傲啊,东南沿海各卫所的那些城管没资格代表全体南军,他们也有战斗力超强的队伍。
俞大猷是福建人吧?
戚继光虽然是山东人,可戚家军却全都是地地道道的浙江义乌人。
戚家军东南平倭,平定倭寇后又镇戍蓟北长城十年,蒙古骑兵都一次次被他们团灭呀,一时间与李成梁并称。
戚继光是最好的把家虎,一次次把蒙古骑兵团灭在长城之下。
李成梁就是一条恶犬,被放出去把蒙古和女真各部咬得是各种体无完肤。
南兵还有生于江西的武状元,大刀刘綎,时称晚明第一猛将,万历三大征刘大刀参加了两场,战死于萨尔浒。
还有来自广东韶关的抗倭英雄陈麟,他别的战功都无需说了,只一场露梁海大捷,便是同三寸钉海陆联合互殴。
最后三寸钉没抗住陈麟的老拳,侵朝倭寇被老头子全歼,覆灭了数万,德川家康趁你病要你命,灭了丰臣秀吉幕府。
一位据说人品平平的老蛮子,也够流氓的,把个日本历史都改写了,您说日本人憋屈不憋屈?而且被他这一顿暴揍,可长记性了,三百年内没有再敢踏足大陆一步啊。
这次援救沈阳城的几支南军,便全是翘楚。
因为对情节的逐渐展开太过重要必须再交代一遍。
其中有戚金率领的戚家军,有和秦良玉一汉(汉族)一土(土家族),并称双凤的酉阳白再香白夫人和她的小叔子冉见龙,冉人龙,还有永宁参将周敦吉。
代州宁武关有一位和他名字很像的英雄,大明山西总兵关周遇吉。
这位英雄作为大明最后一道防线于崇祯十五年面对大顺军数十万兵马,率自己媳妇和全家并五千宁武关守军力战而死,包括媳妇在内全都死战尽没,杀大顺军精锐七万。
李自成就是因为胜利就在眼前却死了这七万精锐,在北京又遇到了鼠疫,才在山海关败给吴三桂那个要媳妇不要爹的老色鬼的。
………………………………
第三百零一章 砍不死的明军精锐
当时若是隔壁老李能先赢了吴三桂,多尔衮便不会有勇气进入关内,毕竟皇太极那会儿,大明的北京城保卫战给了八旗太多震撼,说这里边有七成是秦良玉带给他们的震撼都不为过。
崇祯初年八旗入关后,皇太极开篇打了一年多的便宜仗,结果女军神神仙归位,一众散仙小鬼立刻被打回原形,皇太极损兵两万多。
那一场战役代价是沉痛的,多尔衮经不起这样的损失,或者说冒这个险去花两万多条性命入关打一次劫,实在不值当。
说多尔衮没有入主中原的野心肯定是忽悠人,可多尔衮和皇太极的区别是皇太极大智大勇,而多尔衮隐忍谨慎,善于以柔克刚。
他要不是太过小心,还能轮到小福临当皇帝?
甚至说吴三桂如果不是看出了李自成和大顺军在北京这段期间的孱弱表现,都根本不敢率关宁军和他硬拼。
当然这都是崇祯和皇太极的历史翻篇儿以后的事了,别把时间搞混了。
而这位和二十五六年后担任宁武关总兵的周遇吉周英雄名字像是亲哥俩的周敦吉同学,其骁勇也是不遑多让的。
而此时秦良玉在哪儿呢,要知道天启皇帝可是最崇拜女军神的。
以女军神大明朝三公级别一品顶戴(为了顺口这么说),若是有女军神在,童仲揆、陈策还不都得靠边站么?
秦良玉最初不在战场,是因她还要把守榆关,也就是山海关。
于是便派出长兄秦邦屏,庶兄秦邦翰,弟弟秦民屏与侄儿秦翼明率三千白杆兵归于童仲揆麾下,从黄山出发进入战场。
再说北军的虎皮驿总兵朱万良,武靖营总兵姜弼,奉集堡总兵李秉诚也来到战场,且有精兵四万。
不过他们没有像南军一样直接把四辆大巴横在沈阳城下,来一足球场上的防守反击。
而是暗搓搓来到了距离沈阳还有段距离的白塔堡,而后便是观望不前了。
白塔堡在哪儿呢?它的东面便是现在沈阳浑南区的桃仙机场,也属于离这不远。
北军是不敢把脖子伸得太近,可是有句话说战场上越怕死,死得越快,怕死者先死。
努尔哈赤发现城南浑河两岸出现明军主力后,便是放着他们不打,而是派遣皇太极直扑白塔堡而去。
罕王可不知道白塔堡的明军是胆小不敢上,要是知道他就不费这事儿了。
他还以为那是浑河明军的后援和辎重呢。
那您说,战场决战,肯定是先打后援和辎重,然后再把主力吃得死死的呀,连松锦决战,皇太极就是这么把洪承畴的八总兵十几万主力给折腾死的。
谨慎的白塔堡明军呢,于是就这么给自己挖了一个坑,脸上写着‘快来打我呀,快来打我呀’还乐不自知。
于是乎,金军在沈阳之战便连续运用了三次的骗术又上演了。
说的是什么骗术呢?
大家发现前文没有,金军三次进攻沈阳城,前两次都是贺世贤小胜。
第一次杀敌八十九,金军后退二十里;第二次杀敌两百,金军再次后退。
看出这是什么了吗?这是佯败,等着你乘胜追击,然后一举歼灭。
只不过贺世贤前两次没酒喝酒,头脑冷静,并没有追击,金军的战机也就没有出现。
算是放出去的鱼饵被贺世贤尝试着吃了几口,却始终没有咬钩。
而就和钓鱼一样,傻胖头尝过两次甜头,第三次贺世贤终于咬钩了。
皇太极命副将雅松率二百人做为鱼饵,顺带着侦查白塔堡的敌情。
明军见到金军才来这么点儿人,立刻就抖起来了,发兵猛追猛打,然后就把这二百人一直追杀到了皇太极的金军大营。
结果呢,大营里的是人家左翼正白、镶黄、正蓝和镶白四个旗的大军。
追狼崽儿追进了狼窝,结果被群狼呲着牙冲出来反追反咬,这是图的什么?
图着让画面更为喜感吗?
你说这是诱歼与反诱歼吧,明军从金军大营里跑回来,皇太极在后面追,也同样追到了明军大营。
三大总兵早已摆好军阵准备收网,结果他们钓到的是一条鲨鱼。
这场仗是这么大的,三总兵严阵以待,说着:预备,准备接敌,准备,准备。。。在准备,开战!
啊不行,打不过,快跑!
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明军军阵就这么被人连连冲破,三总兵见势不妙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