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盛唐-第29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这些贡士中,很有些人想面见武则天,为太子申辩。只是没人挑头,未能成行罢了。
现在,有这么个好机会,可以借机找二张的麻烦,简直是想瞌睡遇到了枕头。
当即,就有十几个人道:“杜兄慢走,小弟愿附骥尾!”
他们这一去,本着“法不责众”的仗恃,众人纷纷跟上,出了牡丹园,直奔端门而来。
与此同时,梁王府内。
武崇训快步走入书房,禀报道:“父王,这杜暹还真是个人才,真把那些贡士们鼓动出来了!”
“好!”武三思一拍大腿,道:“陛下年纪越大,越爱惜羽毛。出了这么大的事儿,怎么也不能把三百多贡士都宰了吧?既然不能宰贡士,那就只能宰崔英。张昌宗这回可算是折了一条臂膀,灰头灰脸。”
“那事成之后,咱们该给杜暹谋个什么官职呢?”
“你傻啊!”武三思恨铁不成钢地道:“给他谋了官职,那不就把张昌宗的怨恨,引到咱们的身上引了吗?”
“那您的意思是……”
“为父撺掇张昌宗和李显斗,就是想鹤蚌相争渔翁得利,可不是想把自己搭进去。现在我出手对付张昌宗的心腹崔英,也是因为张昌宗最近的风头太胜,李显快顶不住了,而不是对李显有什么好感。所以……事成之后,你赶紧找个机会,把这杜暹宰了,让张昌宗去找李显的麻烦。”
“父王英明!不过……”
“不过什么?”
武崇训皱眉道:“您想没想过另外一种可能,杜暹非但没有告成御状,还把咱们供出去?”
武三思笃定道:“不可能,绝不可能!”
武崇训若有所思地道:“孩儿也觉得不大可能,但总觉得有什么不对的样子……对了,如今子时已过,金榜定然已经公布,孩儿想亲自去看看。”
“去吧,去吧。”武三思也被儿子的话,说得一阵心里发毛,道:“小心无大错,你去看看也是一件好事。不过,看可是看,但不到万不得已,不得表露身份。”
“是,孩儿理会得。”
………………………………
第604章 唱名端门外
武三思有意放水,杜暹一行人没遇到查夜的兵丁,非常顺利地来到端门广场。
举目望去,但见火把照耀下,两张黄色榜文张贴于粉墙之上,其上墨迹甚淡,写的到底是什么,必须凑近了才能看的清楚。
所有贡士都明白,这就是传说中的“淡墨金榜”,也只有科举得中的榜文才是如此形制。
“我倒要看看,崔英这次有多么无耻!”
“对,若是无一寒族,咱们到了陛下面前也有话说。”
“金榜提名,好不容易来了,不看看的话,也太过可惜。”
……
大家寒窗十载,还不就是求个金榜提名吗?众贡士尽管觉得杜暹之言有理,还是乱哄哄地往榜文前挤去。
有人甚至暗暗琢磨,万一张昌宗的吃相没那么难看,自己成了少数的幸运儿之一,就不必趟这滩浑水了。
杜暹也知道他们的想法,旦并不相拦。毕竟,就算有少数幸运儿,被黜落之人始终是占绝大多数,无关大局。
另外,也只有见自己真的榜上无名,才会使他们心中的愤怒达到顶点,不顾一切地去敲响登闻鼓。
所以,他气定神闲地道:“大家尽管去,且看看我杜某人说得是否危言耸?”
于是乎,除了杜暹的少数拥趸之外,大部分贡士围拢在榜文之前。
因为墨迹甚淡,又是晚上,所以,尽管围拢的人数不多,还是得有人唱榜。
不消一会儿,就有人道:“进士科第一名……韶州曲江张九龄!第二名……京兆万年李林甫!”
“啧啧啧……这崔英的吃相可是真难看啊,张九龄中状元也就罢了,李林甫何德何能,中了榜眼?”杜暹迫不及待地发表评论。
他身后有人道:“杜兄果然料事如神,我等佩服!”
“呃,其实这也没什么大不了的,远称不上什么料事如神。古语有云,观一叶落而知天下秋,杜某人还差的远哩,哈哈!”
不过,杜暹的笑声来得快,去的更快!。
因为唱榜之人继续念道:“第三名,福州永泰王纪年!”
“哈哈,我中啦,我中啦!”
围观金榜的人群中忽然有人大喝一声,跳将起来,高兴地道:“谁说崔考功徇私舞弊的?我看挺公平的嘛。我王纪年自认才学远不极张九龄,得个探花已经心满意足。”
他可没提李林甫得第二名的事儿,毕竟,榜眼和探花的地位能差多少?再说了,贡士里面藏龙卧虎,要说他王纪年能稳居第二或者第三,他自己都不信!
所以,王纪年此时对崔耕的排位,真是一百二十个满意。至于崔耕选了李林甫为榜眼么?呃……人非圣贤,还不能允许老师有点小私心?可以理解。谁不理解,甚至胆敢污蔑老师的清誉,我就跟谁急!
“连探花都拿出来了,这崔英真舍得下本钱啊!”杜暹强自镇定道:“崔英兴许是不敢做得太过分,才取了一个寒门之士。但我可以肯定,后面的进士,绝对不会出于诸位之中!”
但是,他话音刚落。
第四名进士的结果,也已经被报了出来冀州鹿县刘伯松!
“崔考功……啊,不,老师简直太大公无私了,弟子原来完全是以小人之心度君子之腹!唉,我真是无颜再见老师啊,惭愧惭愧!”
这位刘伯松虽然说得惭愧无比,但内含的欣喜之意,却谁都听得出来。这种行径有个现成的名目,叫得了便宜还卖乖。
人们纷纷向其投去既鄙视又羡慕嫉妒恨的目光。
刘柏松和王纪年毫不在意地站在一起,不慌不忙,眼睛望天,洋洋得意,就差没脱口而出“你们没考上是因为你们笨”了。
不怪这二人如此没涵养,一来是,金榜提名太过得意。二来,这些人要跟自己的“座师”为敌,那就是自己天然不共戴天的敌人,着实不用客气。
不过,很快他们就发现,自己似乎也不必对眼前之敌太过计较,因为这其中有大量的友军。
“第五名,扬州高邮刘乃宁。”
“第六名,魏州昌乐肖建海。”
“第七名,鄂州华容罗大裕。”
……
“第八十四名,豫州颍川诸葛清。”
随着唱榜单之人抑扬顿挫地声音响起,又有八十人脱颖而出,坚定的站在了刘柏松和王纪年这一边。
前来闹事儿的贡士们总共才三百多人,这一下子就少了将近三成,顿时气势大跌。
最关键的还不是人数少了,而是在牡丹院内,大家相处了那么长日子,知根知底儿。
未考上进士的人都明白,自己或许可以勉强说不弱于这些新科进士,但要说比这些人强,就有些太亏心了。
毫无疑问,人家崔耕完全是量才录用,清正廉明。自己等人干犯宵禁,端门闹事,才是无理取闹。
稍微一考量,剩下的那些贡士就不再仇恨这些新科进士,而是把怨毒的目光,投向了杜暹。
至于那些新科进士,更是有意为座师出气,道:“姓杜的,事到如今,你还有何说?”
“我……”
杜暹此时简直如坠梦中,心中暗想,事情的发展,和我预料的完全不一样啊。我实指望,受武三思的指使,撺掇贡士们大闹端门,废掉崔英。立此大功,梁王定能赏我个一官半职。谁想到,到了现在,竟然引火稍身,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了!
他心思电转,大叫道:“有问题,一定有问题!众位请想,按规定,朝廷今年只录四十进士。为何崔英却录了八十余名?足足超出一倍,他有那个权力吗?另外,这八十进士怎么就那么巧,都出在咱们这三百多人中,恐怕……其中有诈吧?”
其实八十多进士,全部出于这三百多人中,是杜暹自己作死,完全跟崔耕无关。
道理很简单:进士科太难,高~官贵戚的子弟,大多会选明经科。而寒门子弟,才大多选进士科。
杜暹选人闹事儿,只能选寒门子弟,他自己又有点私心,把其中水平太次的剔除。
所以,尽管现场只有三百多贡士,却把出张九龄和李林甫之外的进士,都一网打尽。
至于为什么崔耕直接把录取的进士翻了一倍么……
咳咳~~
随着一阵轻咳声响起,人群外,有人道:“还是本官亲自来告诉你吧。”
………………………………
第605章 杜暹要反正
“啊?谁?”
人们扭头望去,却见是一个三十来岁,身着深绿官袍,相貌英俊的官员,在一个老家人的陪伴下,面带微笑,站在哪里。
其人正是考功员外郎,知贡举崔英!
“参见崔考功!”
“弟子拜见老师!”
“拜见崔大人!”
……
人们纷纷乱哄哄地见礼。
崔耕以手虚扶,道:“诸位都是国之栋梁,不必多礼。”
众人起身之后,他看了杜暹一眼,道:“今夜众贡士聚集于端门之前,本官担心出事,才前来查访。刚才你的疑问,其实也不是全然没有道理、为何本官录取的进士,比朝廷公布的名额,多出一倍呢?这当然不是榜文有误,而是有原因的。”
杜暹道:“到底是什么原因?”
“因为,经过牡丹园一场龙门会,本官发现今年的贡士中,实在是藏龙卧虎。若是按照原来的名额录取,势必有遗珠之憾。本官向张常侍禀报之后,他也甚为忧心,为使我大周野无遗贤,他特向陛下进言,将录取名额加了一倍……呃,不光是进士科,明经科也是如此。”
好么,崔耕这一张嘴,就把张昌宗的功劳,分了一半去。但是,这些士子,却丝毫不怀疑他的品德,顿时一阵欢声雷动。
端门外总共张贴了两张金膀,一个是进士科,一个是明经科,现在只不过是唱了进士科而已,明经科还没宣布呢。
马上就有好事之人道:“那在下现在就唱明经科的榜文?”
崔耕点头,道:“尽管唱来。”
那人紧跑几步,来到淡墨金榜之前,高声道:“明经科第一名,常州武进赵小会……明经科第二名,秦州甘谷杨木森……”
随着一声声唱榜,又有一些人面露喜色,抓耳挠腮。
虽然知贡举人在场,他们不敢做太大的动作,但看这架势,他们也金榜提名了。
此时杜暹真是悔得场子都清了。
道理很简单,他考明经科的才干还是有的。要是早知道崔耕大公无私,又何必跟他打擂台?只要按部就班的考试,就算不是明经第一,也得是前三吧?现在可好,屡屡与知贡举做对,人家录取谁,也不能录取他啊?真是咎由自取!
然而,他刚刚想到这
“明经科,第八十名,濮州濮阳杜暹!”
忽然,一个声音,在杜暹耳边,如同一个炸雷般响起、
“什么?你再念一遍?”杜暹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那个唱榜之人叫韩运,也中了明经,冷笑一声,道:“姓杜的,你没听错,老师宽宏大量,不跟你一般见识,让你中了明经科的最后一名。现在,你还不快快谢恩?”
“我……”
嗡~~
闻听此言,杜暹只觉得一阵天旋地转,好悬没当场晕死过去!
不是高兴的,而是郁闷的。
他跟别人不同,人家虽然也有说崔英坏话的时候,甚至今天闯端门不怀好意。
但是,人家也没众人瞩目啊。自己呢?头一次公然顶撞崔英,第二次,带领众贡士造崔英的反。
不成明经还好,双方顶多是不共戴天的仇敌。
这一成明经,自己就和崔英成了真正的师徒关系,说自己一个“忤逆”都毫不过分。如果崔英不主动自己他站台的话,虽然不到“人人得而诛之”的地步,但也差不了多少。可以说,自己这辈子,就算完了!
不行!绝对不能让这件事发生!1
杜暹心思电转,忽然高声道:“老师,千错玩错,都是弟子之过。不过……这其中也有颇有隐情,您不可不查啊。”
崔耕也觉得杜暹的举动有些可疑,道:“哦?到底是什么隐情?”
“不是弟子一心找您的麻烦,而是有人逼我这么干的。”
“此人是谁?”
“梁王武三思!他想借助这场贡士闹事,把您除去,断了张常侍一条左膀右臂!”
我靠!
武崇训早已在人群外听了多时,这时候好悬一口心头血没喷出来。
他心中暗想,这杜暹也太不靠谱了,卖队友是卖的真快啊!父王还只指望着李显和张昌宗河蚌相争,自己渔翁得利呢?怎能把战火烧到自己的身上,让李显渔翁得利?
想到这里,杜暹他赶紧分开人群,怒斥道:“一派胡言,父王根本就不认识你!你莫因为得罪了崔考功,就信口雌黄,诬陷梁王。”
“哦?是吗?”
反正是撕破脸了,杜暹干脆就强硬到底,阴阳怪气地道:“那我倒是奇怪了,既然我纯属污蔑,梁王千岁和您又不可能未卜先知……那为什么,这半夜三更的,您恰好出现在这呢?”
这个问题还真不好回答,武崇训只得强辩道:“长夜漫漫,本王无心睡眠,出来溜达溜达,有何不可?我又忽然想到,端门外有金榜贴出,就溜达到这来了,又有何不妥?”
杜暹嘿嘿一笑,道:“倒也没什么不妥,您自己信就成。只是……张常侍信不信,那可就不好说了。”
“你……”
武崇训还真拿杜暹没啥好办法,就算自己不顾一切杀了他吧,也解不了张昌宗的疑心啊。
他眼珠一转,看向崔耕道:“崔考功,能否借一步讲话?”
崔耕苦笑着往四下里指了指,道:“本官就算想为你高阳王行个方便,也堵不了这么多人的嘴啊。您要是确实有心,就去向张常侍解释吧。”
“不是……这些应该当明白自己的分量太低,最好还是不趟这滩浑水,只要您崔考功一句话……”
武崇训依旧不死心,想对崔英威逼利诱,借他的权威,把档子事儿压下去。
可正在这时
“闪开!闪开!快闪开啊!”
随着一阵马褂銮铃声响,有一骑飞驰而至,打断了武崇训的话。
“什么人?竟敢深夜在御街上骑马?”武崇训本来就心情不好,马上拦住了那骑士的道路,厉声呵斥。
可是,那骑士毫不畏惧,翻身下马,手持马鞭,冲着武崇训劈头盖脸地抽了过去,道:“闪开!闪开!耽误了紧急军情,你担待得起吗?”
武崇训吃疼之下,赶紧往旁边一闪,气急败坏地道:“擦!你知道我是谁吗?”
那骑士混不吝地道:“我管你谁?即便是陛下……她也不敢耽误这紧急军情。”
说完了,他赶紧往前跑,直到端门外的登闻鼓前,将两个鼓槌高高举起,重重落下!
咚咚咚……咚咚咚……咚咚咚!
三阵九声鼓响,不仅惊醒了武则天,还惊醒了洛阳城内的各个重臣。他们马上起身,往通天宫方向而来,一边走还一边寻思:这究竟是出什么大事儿了?
武崇训则暗暗叫了一声苦也,暗想,这么多人看见,自己老爹背后干的那点子勾当,可就着实掩盖不住了,该如何面对张昌宗的通天怒火呢?
………………………………
第606章 吐蕃有内乱
按说处理这等大事,是武则天和朝中重臣们的活儿,和崔耕以及武崇训关系不大,和那些贡士们就更没啥关系了。
但是,这些新科的进士和明经,刚刚考中,参政议政的热情特别高,久久不肯离去。
他们不肯离去,那些啥事儿都没有的落第之人,就更不肯走了。连带着崔耕怕自己走了出什么事儿,武崇训怕自己走了之后杜暹添油加醋,也不肯走。
于是乎,几百人傻乎乎地站在端门之前,且看到底是出了什么大事。
不消一会儿,各路大臣的车驾就到了。武则天下旨开了端门,命各大臣和那个敲登闻鼓的骑士入内。
这些重臣们的随从和贡士们站在一起,武三思干的那点破事儿,很快就众人皆知。
又等了一个时辰左右,都快五更天了,还是没啥动静。
崔耕打了个哈欠,道:“我说诸位,看来是出了什么了不得的大事了,陛下与各位重臣一时之间难以决断。大家都在这等着也没啥意思,还是散了,回去睡觉去吧。”
“老师此言差矣!”杜暹挺身而出道:“成均监有副对联,风声雨声读书声声声入耳,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国家出了如此大事,我等理应积极探听,为国献计献策,岂能着急回去睡觉呢?”
“杜兄所言极是!”
“我等既受皇恩,理应竭力报效!”
“老师身体劳乏,可以先回去休息,弟子有了消息会通报您的!”
这帮新科进士们大都还做着“一条妙计得皇帝赏识,从此平步青云”的美梦呢,纷纷应和。
崔耕不想打击他们的积极性,一阵无奈。
武崇训着急回家,却不屑道:“切!就你杜暹还为国家献计献策?不是我看不起你,别说你了,就是崔考功,在这种大事上,也没有置喙的余地!”
也合该武崇训倒霉,怎么就那么巧,他话音刚落,武则天的贴身太监高力士就从端门内走了出来。
他一眼就看到崔耕那身扎眼的浅绿袍了,招呼道:“崔考功,您在这啊,赶紧随奴婢来吧,陛下召见您呢!”
“我……”
武崇训满脸的不可置信之色,道:“高公公,您没说错吧?陛下现在有功夫召见他……一个六品官?现在不是朝廷出了一件大事儿吗?”
高力士道:“对啊,正是因为那件大事儿陛下和众宰相都不能决断,所以才召崔考功问计啊!”
“那怎么可能?”
“怎么不可能?上次杜审言的案子,也是陛下和宰相们一时间难以决断,崔考功出了一条妙计,才查明了案情。现在陛下有了难题,垂询崔考功有何不可?”
崔英干涉杜预的案子,为了武则天的名望着想,朝廷只对外宣称是他上书请废“禁屠令”。武三思因为这事儿太小,也没对武崇训提起,所以,这事儿还真不知道。
现在经高力士这么一点“杜审言”三个字儿,他瞬间就秒懂了,道:“照这么说,陛下果然是召崔考功问计?”
“我骗您干嘛?”高力士道:“高阳王千岁,您别拦着,我还得赶紧和崔考功回去复命呢。”
“别介啊!
武崇训瞬间就想起了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刚才自己老爹武三思已经进宫了。
但是,他去的匆忙,这里具体发生了什么事儿,可是不大清楚。若是让崔英在陛下面前说出来,父皇毫无防备怎么办?
想到这里,武崇训赶紧赔笑道:“高公公,小王有个不情之请,不知您能否答应?”
“什么事?”
“这个……小王也有一颗为国效力之心、,朝廷出了这么大事儿,您能不能把我也带去啊?”
武崇训在武则天面前算是得宠的,高力士还真不好不给他面子,只得道:“好吧,那奴婢就跟陛下提一句,陛下见不见你,我可不敢保证。”
“多谢高公公了。”
崔耕和武崇训跟在高力士后面进了端门,身后那帮新科科士和明经们可就炸开了锅了。
“怎么样?看见了吧?”
“什么怎么样?”
“咱们老师啊,好家伙,这么年轻,不到三十,就做到了考功员外郎,还得如此陛下重视,这前途岂不是大大的有?”
“废话,就你看出来了?告诉你,这不仅仅是陛下重视的问题,要知道,现在朝廷重臣都在宫内呢。陛下下这道旨意的时候,怎么就没人阻拦?这说明,老师之才,连朝中重臣都认可啊!”
“照这么说,有老师照拂,咱们这届考生岂不是前途大大的有?”
“那是自然,以后咱们可得争气些,莫给老师丢脸。另外,咱们自己人可得多亲多近,拧成一股绳,为朝廷效力,为老师分忧。呃……对了,在下乃宋州牛万年,不知年兄你贵姓高明啊?”
“我乃鄂州乔云山。”
……
……
众新进的进士议论纷纷,崔耕自己则和武崇训、高力士一起,进了宫城,来到通天宫。
高力士进去禀报,武则天马上下旨,宣二人进殿。
君臣见礼已毕,武则天赐座之后,一使眼色,武三思这个宰相之首,就轻咳一声,将发生的那件大事娓娓道来。
原来,就在十日之前,吐蕃赞普都松芒布,再也忍受不了论钦陵大权独揽,趁着他外出抚军之际,召集心腹兵马两千余人,将王都内的论氏族人和亲信连根拔起。
论钦陵得知之后大怒,起兵反叛,与都松芒布大战一场。他虽然用兵如神,但名不正言不顺,吐蕃的大军更加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