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盛唐-第40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前就去世了。
后来,安禄山的母亲,又改嫁了一个叫安延偃的人。安思顺、安文贞、安孝节这几个人,就是安延偃的侄子。
如此看来,眼前之人是安禄山的可能性当在九成以上。
小白胖子被崔耕说得心里发毛,道:“崔……崔相,您这话是啥意思?”
“你把鞋脱下来。”
“脱鞋干啥?”
尽管心中疑惑不已,小胖子还是依照崔耕的吩咐做了。然后,又依着崔耕的吩咐,把两只脚抬起来。
果不其然,两颗黑痣映入了崔耕的眼帘。
这就更错不了了,据说安禄山长大后,认了大唐名将张仁愿为干爹。
安禄山伺候张仁愿洗脚时,发现张仁愿的脚底有一颗黑痣,就说:“咱们父子俩真是有缘啊,您的脚底有黑痣,我的脚底也有黑痣。只不过,您的黑痣只有一个,我是有俩,而且比您的更黑更大。”
张仁愿让安禄山脱下鞋子一看,果然如此,从那以后,对他越发信任。
确认了此子是安禄山,崔耕可是有些为难了。
杀了?安史之乱的本质原因,是天下承平日久,土地兼并,府兵制被破坏,改以募兵制替代。从胡人中募兵比从汉人中募兵便宜得多,朝廷当然选择招募胡人。完全可以说,没有安禄山、史思明,也会有其他的胡人野心家出现。
不杀?此子小小年纪就有如此之才,终究会成长为一代枭雄。若置之不理,早晚会成为中原大患。
到底该怎么办?
见崔耕面色古怪,安禄山人小鬼大,想到母亲说过的,某些大人物有些古怪的“性趣”,下意识地退后了几步,捂住了屁股,道:“您……您……您究竟想干啥?我……我还小呢。”
扑哧~~
崔耕忍不住笑出声来,道:“小娃娃,瞎想什么呢。本官不是想把你怎么样,而是想抬举抬举你。”
安禄山依旧戒心不减,道:“抬举?怎么抬举?”
崔耕眼珠一转,顺嘴胡诌道:“是这么回事儿。本官昨夜偶得一梦,梦见有一金甲神人,拜托我看顾他的孩子。我就问,那您的孩子到底长啥样儿啊?他就回答说,我的儿子左右两脚上各有一颗黑痣。现在看来,你正是那金甲神人的儿子啊。”
“啥?金甲神人的……儿子?”
安禄山先是微微一愣,然后迅速高兴起来,一蹦三尺高,兴奋地大叫道:“我是金甲神人的儿子!我是金甲神人的儿子!”
安思顺等人也替他高兴,道:“婶娘没说谎,你果真不是一般人!”
“崔相都认定了,我看谁还敢还说你是野种?”
“轧荦山,你这回可扬眉吐气啦!”
……
几个小童议论个不停,崔耕也对安禄山的处境有了个大致的了解所谓圣山之子的称谓,没几个人会信,就是安禄山自己也将信将疑。
现在好了,有自己这个大唐宰相、突厥左贤王背书,安禄山可以理直气壮地称自己为圣山之子了。
既得陇复望蜀。
安禄山眨了眨眼睛,道:“那金甲神人有没有说他姓什么啊?”
崔耕摇头道:“这倒是没说。”
“哦。”
现在的安禄山,终究不过是个七岁左右的小孩儿,顿时小脸一垮。不过,崔耕的下一句话,马上令他喜出望外。
只听崔耕道:“不过,那金甲神人拜托本官收你为义子。以后,你就跟本官姓崔如何?”
那还有啥不愿意的?
崔耕的“崔”是五姓七望中,博陵崔氏的“崔”。
这年头的姓氏鄙视链是:五姓七望,皇族,世家大族,祖上阔过的普通汉姓,一般普通汉姓,夷人贵姓,普通夷姓,夷人贱姓。
崔耕的姓氏,那就是最顶级的姓氏了。
至于所谓的神人之姓?哪个夷人贵姓不宣称自己祖上是神啊。充其量,撑死了说,也只是比普通夷姓稍微强那么一点点而已。
至于说随便改姓会不会有辱尊严?拉倒吧,这年头胡人偷偷改汉姓的多了。就是安禄山自己,在历史上,长大成人后,也会主动冒姓安。
再说了,即便有崔耕背书又怎么样?每次跟陌生人解释自己的爹是神仙,累不累啊?
现在,他理直气壮地说,我爹是大唐宰相崔耕!
谁敢不服?
安禄山赶紧双膝跪倒,道:“爹爹在上,孩儿给爹爹磕头了。”
他耍了个小聪明,没有称呼崔耕义父,而是直接叫爹爹。
崔耕也难得糊涂,他收安禄山为义子的目的并不单纯,主要是想把安禄山留在身边,不给他兴风作浪的机会。
崔耕道:“起来吧,你以后就是本官的儿子了。来,这是本官给你的见面礼。”
说着话,他将手上的一个玉取了下来,交给安禄山。然后,又从袖兜中取出来几颗金豆子,交给了安思顺等人。
所谓,就是扳指,到了清朝演变为一种装饰品,但在这个时代,却是一种射箭时保护手指的工具。
崔耕手上的当然价值不匪,安禄山又是跪倒磕头,道:“谢谢爹爹,谢谢爹爹。呃……孩儿既然姓了崔了,再叫轧荦山,不合适吧?还请爹爹赐名。”
“那你以后就叫崔禄山吧。”
“是,孩儿以后就叫崔禄山了。”
然后,崔耕又问了一下,安禄山等人的现状。
原来,安禄山现在大概是周岁六岁,虚岁八岁,只是长得又矮又胖,才看起来比实际年龄略小。
安禄山的便宜父亲安延偃,乃是一个突厥小部落的贵人,这四个小孩之前的日子过得也还算不错。
只是这次,同俄特勤和阙特勤出征突骑施,将部落中的青壮抽调一空,让一些马匪找着了机会,将整个部落给屠了。
四个孩子侥幸逃脱,生活无着,偶然间来到了拂云祠,遇到了崔耕。
从那天开始,崔耕等人就在拂云祠安顿下来,等待朔方军。
事实上,在临出京之前,皇帝李显下旨,宰相宗楚客副署,门下给事中李邕签字,崔耕已经是正儿八经的朔方军大总管了。
所谓朔方军,全称为朔方道镇军。
朔方道下辖灵州、盐州、丰州、胜州、夏州等十八州,乃是大唐对抗突厥的最前线。
此地人口稀少,单靠本地的军力,当然无法应付应对突厥的进攻,所以,就需要其他州府派出府兵支持。对于其他府的府兵来说,这种行为,叫做“番上”。
番上的府兵和朔方道本身的府兵,合称朔方军。
当然了,其他州府的府兵,不可能永远留在朔方道,一般来说,两年一换。
这次崔耕为了顺利筑成三座受降城,打起了番上的主意。
原本的朔方军大概是十四万人,每年有五万人需要调换。现在新兵已至,老兵还没撤走,朔方军达到了十九万人之众。
崔耕下了命令,原本应该撤回原驻地的府兵留下,十九万大军全部参与筑城,争取在两个月内,将三座受降城修筑完毕。
这两个月的时间,大概也就是突厥大军得到消息,再迅速赶回所需要的时间。
然而,本应在三日后到达拂云堆的朔方军第一支队伍,直到第五日才姗姗来迟。
而且,本应到的一万人,现在只到了八千多一点。
……
……
拂云祠,一间偏殿内。
崔耕面沉似水,猛地一拍几案,寒声道:“何弈,失期而至,士卒逃亡,你可知军法无情吗?”
看清爽的小说就到
………………………………
第935章 干活要给钱
何弈现在的官职是灵州都督,秩五品。这一万朔方军,正是他所统带。
五品都督,按说很不小了,但那得分跟谁比。现在算战时,崔耕就是当场命人斩了他,他都没处说理去。
噗通!
何弈毫不犹豫地跪下了,道:“崔相饶命、崔相饶命啊!这事儿不是末将有意拖延,实在是管不了啊!”
崔耕微微一愣,道:“我大唐军法森严,你怎么会管不了部下?”
何弈苦着脸,道:“首先,这事儿咱们不占理啊。本来说好的两年一换的,现在到了日子不让人家走了,士卒们的心里能没怨气吗?”
这倒是个问题。
大唐的普通府兵非但没有军饷,而且服、被、资、物、弓箭、鞍辔、器仗,全是自备。
当然了,也不算完全义务,基本逻辑是:国家分给他们土地,他们承担兵役。
现在是朝廷这边违背了契约,拿一份钱干两份活,人家当然不乐意。
而且,这事儿涉及的不仅仅是今年需要轮换的五万人,还有另外不该轮换的五万府兵呢。
谁知道到时候朝廷不会以此为例,继续值守?
现在朔方军大部分军心不稳,难怪何弈不敢弹压。
崔耕稍稍缓和了一下语气,道:“此事的确是朝廷有些理亏,还有吗?”
“还有就是,这次很多府兵来自京畿地区,其父兄多有在朝廷任职的。这一联合起来,下官实在是惹不起啊。”
“这也真是个问题了”
崔耕回想历史上的记载,似乎张仁愿筑受降城时,也遇到了类似的问题,最后他一连砍了两百多咸阳士卒的脑袋,才把事情压下去。
现在想来,事情没那么简单。
首先,是说张仁愿杀了两百多人,不是说总共有两百多人逃亡,这是张仁愿在杀鸡儆猴。
其次,特意点名“咸阳”戍卒,是说这些“鸡”的身份不一般,用来“儆猴”的效果特别好。
现在问题来了,张仁愿能干的事儿,崔耕不能干。
张仁愿其人,可以用一个歇后语来形容:茅坑里的石头又臭又硬。
当初他为监军,和大唐名将王孝杰一起抵御吐蕃。张仁愿抓着了王孝杰的一个错处,上表弹劾。结果王孝杰被贬为平民,张仁愿却升为侍御史。
平心而论,王孝杰无论能力还是操守,都算相当不错了。张仁愿和他都搞不到一块儿去,其性情可见一斑。
还有,张仁愿为洛州长史时,甚至将抓捕到的盗贼全部打死。如此残暴,被人们称为“人面而禽心”。
不难看出,为了达到目的,张仁愿已经完全不在乎自己的名声了。
但是崔耕不同,他人称“崔青天”。强留戍卒的事儿,本来就是自己就不占理,再下令斩杀二百多咸阳士卒,恐怕他的外号就得改称“崔黑天”了。
崔耕沉吟半晌,道:“你先派人把这些人抓回来再说。到底如何处置,本官自有道理。”
“是。”
何弈答应得挺好,心中却颇为不以为然。
道理很简单,你崔耕再大的本事,朝廷自有制度在。没有经费,你怎么给这些府兵发钱?
拿自己的钱下发?呃,你是想造反吗?
至于捉拿那些逃亡的府兵回来,倒是难度不大。
何弈将骑兵撒出去,没过三天,就捉回来十之**,就看崔耕如何处置了。
此时又有两万镇兵赶到,拂云堆上的大唐军士,已经有了三万人左右。
崔耕临时搭起了一座高台,命这三万大军在高台下集结。
他穿戴整齐,迈步上了高台,微微一躬身,道:“本官就是中书门下平章事,朔方军大总管崔耕。今天,本官先向大伙儿陪个不是。为什么呢?因为,为了抢受降城的工期,耽误了不少兄弟还乡。比如这些兄弟,就非常生气”
说着话,他指向了那一千多逃兵。这些人此时都被五花大绑,捆在了一根根临时竖起的柱子上。
“”士卒们不知崔耕的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一片鸦雀无声。
崔耕继续道:“现在,本官派人把他们请回来了。之所以这样做,一是军法无情,做了逃兵,即便回乡,也难逃一死。”
其实也没那么严重,这年头的基层组织也就那样。这些人回乡之后,躲上几年。朝廷一大赦,他们就又是一条好汉了。要不然,也不会有这么多人逃亡。所以,很多府兵脸上露出了不以为然的神色。
略顿了顿,崔耕又道:“还有第二个原因,就是本官不想他们错过一个发财的机会。大家还不知道吧?有一义商姓崔名行,不日即将来到拂云堆。他想在突厥和我大唐之间做买卖,惜乎本钱不足。所以,想向大家筹措点本钱。总数一百万贯,本官作保,月利三成!”
月利三成?一年岂不是翻了将近四倍?
众人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但是,与此同时,所有人都听得出来,所谓义商崔行云云,就是崔耕为了规避朝廷规定的托词。
换言之,这一百万贯,一年将近四倍的利息,是崔耕出的。他富可敌国又是当朝宰相,总不会说话不算话吧?
有人迟疑道:“突厥蛮子总共才一百多万人口,他们能不能每人每年赚到三贯钱都得两说。再说了,突厥的宝马良驹,也不肯卖给咱们大唐啊。那义商凭什么指望能从突厥人身上赚到三贯钱?若是他用自己的钱补贴我等,恐怕难逃居心叵测之嫌!”
崔耕微微一笑,胸有成竹地道:“这位兄弟但请放心,那义商绝对有把握,从每个突厥人身上赚到三贯钱还有富裕。本官已经详细询问了他的计划,我以“点金圣手”的名誉为他作保!”
宋根海在人群中帮腔道:“崔相说的话还能有假?聚丰隆银号听说过没?扬州冰糖听说过没?扬州毡帽听说过没?淄州玻璃听说过没?哪样买卖,没经过崔相的指点?一年赚四百万贯,那叫事儿吗?”
“对啊!”
有人见机得快,马上就高声道:“小人相信崔相,愿意借给那义商三十贯!”
“我借五十贯!”马上有人跟风。
“末将大小也是个陪戎校尉,总不能让旁人比下去,这就借一百贯吧!”
借一还四,多么划算的买卖啊,台下顿时吵嚷成一团。
说到底,此时均田制还没被破坏,府兵们多是身家丰厚的“良家子”,绝大部分人都有“借钱”的本钱。
待人们的声音渐低,崔耕才双手下压,道:“诸位,人家那位义商总共只借一百万贯,多了可不借。这样吧,为了免得伤了大家的同袍情谊,本官立个规矩。普通士卒,可以借五贯钱,伙长可以借五贯钱零五百钱”
总地来说,崔耕的提议就是按照官阶的大排排坐吃果果。
这是题中应有之义,人们都没什么意见。
一个普通士卒出五贯钱,能还回来将近二十贯的利息,这已经相当不少了,充当他们一年的军饷富富有余。要知道,这年头一头健牛也才四贯钱。
而且,那“义商”的产业就在受降城中,这要是不修好受降城,自己借的钱不就打了水漂吗?
所以,朔方军士卒的建城热情特别高,工程进行得非常顺利。
崔耕自己则征集了附近几个州府的能工巧匠,在拂云祠内,对一样新物事进行了试制。
也只有靠此物,崔耕才能实现,与突厥贸易,赚四百万贯钱以上的目标。
这一日,宋根海关切地问道:“大人,卑职看你终日里愁眉不展,是不是进行得不大顺利啊?”
………………………………
第936章 羊毛不好薅
恋上你看书网 630bookla ,最快更新奋斗在盛唐最新章节!
宋根海猜的没错,崔耕现在遇到了不小的麻烦。
在他原本的计划里,不仅要让这些边军士卒赚钱,而且要让突厥人富起来,可以购买中原的粮食以及各种奢侈品。
要达到这个目的,也只有发展大规模的毛纺织业了。
这年头钱帛并用,如果能用羊毛织成布匹,差不多就相当于直接印钱。
然而,羊毛布在南北朝的时候就不算稀罕事儿了,这个生意要是容易做,也轮不着崔耕。
从羊毛到羊毛布,大概有四个关键。
首先是羊毛挑选,这点完全不用担心,河套地区的滩羊毛乃是羊毛中的珍品,如果能加工成功,放哪都是硬通货。
其次是脱脂,这年代普遍用热水洗毛脱脂,效果并不好,制出来的羊毛布质量很差。关于这点,崔耕有办法。他制玻璃的时候,开采了天然碱矿,用碱水脱脂,足以让毛布的质量大为进步。
再次是并线,这个用不着崔耕改进,现有的技术就很成熟了。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纱机制造。
呃……这个时代的纱机也很成熟,完全可以说,从南北朝到清朝,就没什么变化。
然而,这种纱机并不是崔耕想要的。还是那句话,要是这么容易就能赚钱,还轮得着崔耕?
他真正想发明的,是后世闻名世界的珍妮纺纱机。这种机器,被誉为开启了工业革命的机器,足以使羊毛布的成本,降到现有的一成以下。
崔耕打算得倒是挺好,珍妮纺纱机有两个关键点,一个是“飞梭”,一个是将纱锭直立。把这两个窍门儿告诉那些能工巧匠,珍妮纺纱机不就制出来了吗?
可那些人忙活了半个月,遇到了无数难题,珍妮纺纱机还是遥遥无期。
想想也不奇怪,虽然珍妮纺纱机是灵光一现的产物。但是,此物毕竟是产生于十七世纪,离着现在有一千年呢,技术上有很多难以言喻的差距。
这可咋办?
制不成珍妮纺纱机,就不能大力发展毛纺织业。不能发展毛纺织业,就兑现不了对朔方军士卒的承诺。
主帅食言而肥,还怎么指望士卒拼死抵抗突厥人的反攻啊?
这不就全完了吗?
崔耕真是一筹莫展。
恍惚间,他想起了杨务廉,这厮的人品虽然不怎么样,但在科学技术上真是个天才。
传说,他曾经雕刻了一个木僧,手里端着一只木碗,自动向人乞讨。等到木碗中的钱盛满了后,机关发动,自动将钱收起来。然后,这个木僧人就会说:“布施!”
人们争相观看,一天下来,这位木僧机器人可以行乞得到好几贯钱。
如果他还活着,应该能制出珍妮纺纱机吧?
不过可惜了,杨务廉已经死在二圣宫了。除了他之外,这个时代还有什么机械天才呢?
蹬蹬蹬~~
正在崔耕胡思乱想之际,帘栊一挑,封常清迈步走进了屋内,道:“大人,有一个神秘人求见。”
崔耕没好气儿地道:“什么玩意儿?他没名没姓啊,叫什么神秘人?”
“呃……他把头脸完全遮住了,自称神秘人,非要您亲自接见,说有非常重要的事儿,要向您禀报。”
“这样啊,行,你把他领进来吧。”
不消一会儿,那个所谓的神秘人就被封常清领了进来。
他微微一抱拳,哑着嗓子道:“还请崔相屏退左右,在下的身份见不得光。”
崔耕听着这声音有点儿耳熟,道:“不必了,这儿都是本官信的过的人。”
“那好,在下相信崔相。”
说着话,那人将遮住头脸的黑纱扯下,露出了真容。
崔耕讶然道:“苏关,是你?”
“不错,正是在下!”苏关跪倒在地,把头磕得砰砰直响,道:“往昔千错万错,都是在下的过错。不过这次,我实在是走投无路了,崔相一定要救我一救啊!”
然后,他也不隐瞒,将魏知古和他商量的,要苏安恒上书挤兑崔耕的事儿,详说了一遍。
最后,他苦着脸道:“实指望,家父上了那道奏折以后,陛下能法外开恩,饶了小人的性命。没想到,崔相您为了大唐,直接发兵捣向突厥人的老巢。家父的奏章也就毫无意义了,陛下下旨,将我们苏家满门超斩。现在也只有您能庇护小人了。”
“等等……”崔耕打断道:“既然陛下已经下旨抄斩苏家满门,你一个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到底是怎么逃出来的?”
“当然是因为有贵人搭救。当时京兆尹衙门的司法参军,敬仰家父的为人,把我这一家十口都偷偷放了。现在小人的九个女儿都在灵州城内,还请崔相看在家父的薄面上,允我一家人在灵州了此残生啊。”
“呃……”崔耕面露难色。
他暗暗寻思,苏关本身没啥罪过,按说救他并不违反自己的原则。但是,苏关和他的九个女儿,都是朝廷钦犯,如果暴露了身份,终究是个不小的麻烦。再说了,谁知道他现在背叛李隆基,是真是假呢?
苏关知道没那么取信崔耕,道;“小人的长女苏美容今年年方十六岁,颇有几分姿色。如果崔相不嫌弃的话,可将其收入房中,以备茶扫。”
擦!
看来本官这好~色的名头是扯不去了。
崔耕皱眉道:“不必了,本官……”
苏关赶紧补充道:“您觉得不合适的话,小人的二女苏玉容,年方十四,小小年纪就琴棋书画皆通,陪着崔相说说话、解解闷也是好的。”
“本官根本就不是那个意思。”崔耕深感这样下去就越描越黑了,赶紧转移话题,道:“对了,那个京兆尹衙门的司法参军放了你们,自己也得吃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