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4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说到这儿,崔耕眼神渐渐清澈了起来,继续道:“至于县衙里笼络人心之事,本官更不需要去费神费力。陈县丞不是好揽权之人,本官亦不是贪心之辈。各司其职,各扫门前雪,其实我俩心里都很清楚,谁也不会玩过界!”

    对于陈子昂,崔耕自认这长时间了,对这人还是有所了解的。

    陈子昂这人吧,才气是有的,但地方的行政管理经验委实太少,而且相比于做官,看得出来,陈子昂更喜欢做学问。

    有几次明明是他的职权范围,陈子昂都躲懒直接推诿到崔耕头上了。这样的人,会是揽权专权之辈吗?

    就说陈子昂这段时间暂代县令之权署理县衙,崔耕都能猜得出来,陈子昂本身是不喜的,而且如果不是上面硬性摊派下来的话,陈子昂都能推诿的一干二净。

    在崔耕心中,早已跟陈子昂打上了标签:是盛名在外的才子,是有原则的清官,是精研学问的纯粹文士,却是个不负责任不爱政事的好官。

    这种人,在崔耕眼中其实是最无害的官场同僚了。

    听完崔耕的分析,姚度仔细寻思了一番,的确是自己有些想当然了,不过他还是对以后的县令有顾虑,毕竟胡泽义前车之鉴不远嘛。

    随即,他仍劝说道:“那大人好歹也该提前了解一下即将到任的县令,是一个什么样的人吧?如果是胡泽义这样的难缠不好相与之辈,也好提前做好应对。录事参军沈大人不是一直看重大人您吗?不如跑一趟泉州城,跟沈大人打听打听?”

    “我打听那些个干嘛?”

    崔耕白了一眼整个都快操碎心的姚度,乐道:“不是天底下所有牧守官员都跟胡泽义一个尿性的。再说了,就算再出一个胡泽义又如何?有道是,强龙不压地头蛇,以我崔氏酒坊如今在泉州地界儿的名头,以本县尉在清源县今时今日的地位,你觉得我还担心一个外地来的无良官员欺负?你也太小看本官了!”

    的确,通过前段时间和宋温、胡泽义等人的斗智斗勇,崔耕自觉自己已经不是当初刚进仕途的官场小雏儿了。

    姚度还是觉得崔县尉有些太过自信了,毕竟他现在可是崔耕手下头号马仔了,他俩是一荣俱荣一损俱损的利害关系,清源县城无人不知。他如今可不能没了崔耕这棵遮阴纳凉的大树,遂继续道:“大人,还有句话叫做,不是猛龙不过江哩。”

    “嘁,你这老姚,真是太过杞人忧天了!”

    崔耕又是白了他一眼,笑道:“如果即将到任的县令刚踏进清源地界儿,就敢大言不惭将自己比作过江猛龙的话,那不是官场小雏儿,便是没长脑子的官宦子弟。如果真这样,本官又何惧之有?”

    “呃……”

    姚度再次语噎,好吧,又被崔县尉给说服了。

    笃笃笃~

    敲门声过后,县尉署门口响起陈子昂的声音:“崔县尉与姚士曹在聊什么呢?谈得如此投机?”

    陈子昂的突然袭击,崔耕倒没什么,姚度却是吓了一跳。

    没辙儿,谁让这厮在人背后扇阴风的。白天不说人,夜里不说鬼,他在背后说完陈子昂,正主儿就突然出现,不怪他心虚的一逼。

    “哈,没事没事,卑职也刚来一会儿,刚跟崔县尉禀报完士曹和仓曹的情况。顺便也将木兰溪渡口的施工进程跟县尉大人知会一声儿。”

    姚度扯谎掩饰了下慌乱,随后趁势就坡下驴道:“陈县丞来找县尉大人莫不是有重要的事情?卑职不便打扰,这就告辞,告辞。”

    说罢,姚度便道别崔耕出了县尉署,出门口路过陈子昂身边之际,也不知道是脚底打滑还是被门槛儿绊了一下,噗通一声,狠狠跌了一跤摔了个狗啃泥。

    “噗嗤……”

    崔耕见状顿时忍俊不禁,乐了出来。

    陈子昂正要上去扶,却见姚度已经快速爬起,慌忙离去。

    陈子昂惊疑地看了眼姚度慌跑的方向,缓缓进了县尉署房中,面色奇怪地问道:“这姚士曹是怎么了?见着本官跟见了鬼似的。中邪啦?”

    “哈哈哈……”

    崔耕忍不住大笑起来,乐道:“心虚了呗,哈哈,没想到这蔫坏蔫坏的老姚也有这么可爱的一面儿,哈哈哈…对了,不知陈县丞找崔某所为何事?”

    陈子昂一听,立马正色了起来,道:“对,是有事儿。走,随我去一趟仙潭村外的三岔口。”

    “昂?”

    崔耕倍感奇怪地问道:“去那儿干嘛?”

    陈子昂道:“刚收到长史宋大人派人送来的口讯,说是让你我二人去一趟三岔口见他。”

    “宋长史来了?那为何不进清源城啊,呆仙潭村那儿算怎么回事?万一出点差池,这府衙怪罪下来算谁的啊?”崔耕满脸费解。

    陈子昂也摇头道:“不知,本官也纳闷的紧。罢了,不要在这儿猜了,你我一去不是便知吗?走吧,本官已经让马夫套好马车了,快些过去,莫要让宋长史等太久。”

    看書辋首发本書
………………………………

第091章 三岔口兵营

    仙潭村外,三岔口。(品&;书¥网)!

    崔耕和陈子昂如约赶到,甫一下马车便见着三岔口附近早已搭起一座临时兵营,兵营四周有两支小队来回巡弋,兵营辕门口有哨卡。

    兵营当中支起一座行军帐~篷,里里外外有板有眼,煞有介事,好似真的跟行军打仗一般。

    崔陈二人见状,面面相觑,好家伙,这阵仗不小啊。

    崔耕没有行伍经验,没见过行伍的大场面,但陈子昂年轻那会儿,还没中进士之前可是到处游学的,足迹遍布塞外漠北,有幸见过大唐边疆行军作战的部队行营。所以眼前这一幕,他并不陌生。

    他一边朝着军营辕门走着,一边冲崔耕说道:“没想到在小小清源县外也能见到如此阵仗,也不知道是谁哪位高人布置得这座临时军营。不过嘛,未免有些小题大做了。毕竟如今大唐国内承平许久,这里也不是漠北边疆,委实太过兴师动众了,哈哈……”

    崔耕也点头道:“我看刚才巡逻走过的小队好像是前些日子来过我们县城的团练兵啊。不会是咱们长史大人担心清源县这一带还有匪患未除,所以从泉州城下来一趟都得带这么多人保护着自己吧?咱们这位宋长史这胆儿也忒小了…嘿嘿…”

    “你这嘴也太损了,哪里有背后如此编排上官的?”

    陈子昂没好气地数落了崔耕一嘴,便摇了摇头,自顾朝着辕门口走去。

    岗哨的火长上次在清源城见过崔耕与陈子昂,所以一见两人过来便抱拳迎道:“长史大人已在营中等候二位大人多时,请随某来!”

    遂,将崔耕二人带进了辕门,朝着兵营中那座军帐走去。

    路上,陈子昂架不住好奇,问火长道:“这位小哥,敢问在此搭建的这座军营,还有布置各哨各卡及各队巡逻,都是出自谁人手笔啊?”

    火长闻言,稍稍驻足,脸上颇有几分骄傲地回道:“正是出自我家校尉大人之手!”

    “你家校尉大人?莫不是上次那位团练副史郭校尉?”上次陈子昂虽与郭恪没有接触,但多少有一点印象。

    火长道:“正是!”

    崔耕亦是微微皱眉了下,嘀咕一声:“居然是他?瞧陈子昂这吃惊的神色,没想到这高冷的小子还挺有能耐的!”

    又听陈子昂问道:“瞧你家郭校尉年纪轻轻,居然也懂行伍布置之法,莫非他之前也曾在军中干过?后调来泉州出任团练副史的?”

    “不,我家郭校尉乃去年的武举探花,未曾在军中呆过。”

    火长摇了摇头,顿了一下,说道:“不过我家校尉大人很厉害的,唔……俺也不太懂,反正就是我家郭校尉就是很厉害!”

    说罢,继续领路,奔向军帐。

    陈子昂哑然一笑,道:“看来上次是陈某人小觑了这位年轻的郭副使了。没有行伍经验却能将兵营布置得如今井然有序,疏密有致,看来是没少研究兵法韬略啊,或者是自幼便受行伍老辈熏陶啊。”

    “嗯,虽然姓郭的那厮高冷的让我不太喜欢!不过武举探花之名,又岂是浪得虚名之辈?”

    崔耕也颇为赞同地说道:“而且你发现这火长说得话的神色和口吻没?这姓郭如此年轻,却能深得手下如此尊崇爱戴,看来练兵有方啊!”

    陈子昂笑道道:“还是崔县尉观察入微啊,被你这么一说,我却是对这位年轻校尉有些好奇了。”

    崔耕道:“同好奇!”

    一路嘀咕,直抵帐外。

    “禀报大人,清源县衙陈县丞,崔县尉,已在帐外!”火长规规矩矩,对着军帐抱拳禀道。

    “有请两位大人入帐。”

    果然是长史宋廉的声音。

    陈子昂掀帘入帐,崔耕尾随而入。

    甫一进帐,倒是让崔耕稍稍诧异了一把。

    原以为帐中只有长史宋廉一人,没曾想,围坐在帐中一块毛毡上竟有三人之多。

    居中一人乃是宋廉,右边之人正是一张冷冰冰脸的团练副使郭恪,至于左边这位嘛,不认识!

    不过崔耕细心地发现,对方三十七八岁的样子,虽银带绿袍,但官服的颜色却是深绿色。

    也就是说,这人官秩不是从六品便是正六品。

    唐朝官员的官袍与清朝不一样,清朝是用官袍补子上的不同鸟兽图案来区分官员品衔的。而唐朝则是以官袍的颜色来区分品秩。唐时,三品以上服xhtml
………………………………

第092章 宣布新任命

    “刘县令莫急嘛,此番大变动对你而言,可是好事呐!”

    宋廉面生笑意,说道:“泉州辖下如龙溪、晋~江、南安、清源、莆田等县,唯清源与莆田二县是县境最小,户籍最少的两县,而两县这几年来,无论是人丁,还是耕种商贸,都远远屈居于其他几县之下。 为这事儿,咱们刺史冯大人上次进京时,还被娄相爷数落了一通。”

    宋廉口中的娄相爷,在座几人都不陌生,连崔耕都听说过他的大名。

    他便是如今政事堂宰相班子的其中一名宰相——娄师德。

    要说这娄师德,绝对是高宗朝至如今一大名人,娄师德年轻时以进士出身,由江都县尉累迁至监察御史。后以文官应募从军,西征吐蕃,屡立战功,任命为殿中侍御史兼河源军司马,主持屯田。后又累迁升任左金吾将军、检校丰州都督。

    现如今的泉州府,就是从丰州划分出来的几个县组成的。

    在丰州都督任上一干便是十数载,娄师德才在前年被召回朝中,任刑部侍郎,并进入宰相班子。去年,又从刑部侍郎迁升至刑部尚书。这一年,娄师德刚刚过完六十大寿!

    近年来娄师德升迁速度之快,绝对令人咂舌,可见其随着年纪越大,越是深得武后之赏识和信任。

    娄师德先从文,后从武,最后由从武转入文,端的是能文能武,是高宗年间到武后临朝年间的名将和名相。

    如今泉州刺史冯朴,便是娄师德当年在丰州都督府任上一手提拔起来的。刺史冯朴每逢进长安,必第一时间到娄府拜会娄师德。

    ……

    听着宋廉直言不讳地说着清源县和莆田县这两年的发展缓慢,刘县令不由拱手低声道:“下官惭愧,累及刺史大人在娄相面前失了颜面!”

    刘县令在莆田县上足足干了五年的县令,所以一声惭愧,他也说得不冤。

    至于陈子昂和崔耕,清源县发展缓慢,还真跟他俩没啥关系,两人都是履任不到半年,而且都不是主政的县令,所以要说惭愧的也是胡泽义,跟他倆没多大关系。

    不过陈子昂还是拱手表了一下态度,道:“下官也是惭愧,今后必会多做努力!”

    倒是崔耕半点觉悟都没有,一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的样子,左右来回转着头,就是不想替胡泽义背这黑锅表这个态。

    宋廉摆了摆手,捋须笑道:“这也不能全怪你们的,毕竟两县境狭人丁少,这是不争的事实。不过好在今年清源县出了个木兰春酒,还成了御用贡酒,总算是替我们泉州在朝廷挣了不少颜面。说起这木兰春酒,冯刺史前些日子还特意在家中宴请了本官一回,果真是好酒呐,不愧御酒之名。崔县尉啊,你功不可没啊!”

    崔耕一听,宋廉竟夸起了自家的木兰春酒来,不由起身难得谦虚了一把,道:“大人谬赞了。”

    “哈哈,不过清源县如今能拿得出手的本地名产,也就你们家的木兰春酒了。州府也指着你家的木兰春酒,多招引一些外地商旅来泉州呐。”

    宋廉夸完之后,勉励道:“不过据本官所知,如今木兰春酒的产量上,好像也只能区区满足泉州府境内诸县。这样可是不行的,要加大产量多多往外销才是。这样,州府银库才能充盈起来,你说对不对?回头你要多多敦促你家的酒坊,要扩大扩增扩产嘛。”

    如今崔氏酒坊已经成了清源县最大的纳税大户,现在听宋廉的意思,好像还要让崔氏酒坊成为泉州府的纳税大户啊。

    不过对于纳税这种事,崔耕倒是没有多大抵触,纳税越多,说明产量越大,销路越好嘛。

    而且崔氏酒坊若真能成为如泉州林家那般存在的纳税大户,相反对他崔耕在泉州府的官场中,也是一大助力!

    随即,他点头道:“下官晓得了,回头定会敦促此事。”

    “好,那本官就开始说正事儿了。”

    宋廉清了清嗓子,徐徐抛下一个重磅炸弹:“朝廷有意让莆田、清源两县合兵,并增设折冲都尉府置于此地!”

    轰!

    崔耕三人当场便震惊了。

    尤其是刘县令,情不自禁地惊呼一声后,双肩略有颤抖,激动的。

    激动之理由很简单,两县合并,意味着合并之后的新县,无论是县境大小,还是人丁户籍的多少,都远超其他几个县,成为泉州府下辖名副其实的第一上县,甚至是凌驾于上县之上的望县。

    这意味着,他只要当上这个新县的县令,那么他这个从六品的奉议郎,就可以立马转为正六品的朝议郎。一从一正之差,简直是天壤之别啊,有些人穷其五六年,都无法跨越由从六品转进正六品的这一步。

    刘县令本人,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在地方上干不到正六品,意味着县令任期一满的话,就算调进长安六部里也只能出任个某部员外郎什么的。兴许,运气不好的话,还要继续留在地方再干上几年,甚至干到死为止。

    所以当初胡泽义因为木兰春酒被选为御酒,清源县被升为上县之后,突然被擢升至正六品,他刘县令可是羡慕嫉妒恨,整宿整宿气得睡不着觉啊。

    眼下,清源县没了县令,只有县丞和县尉两名佐官。而自己这个莆田县令就是两县合并之后,新县县令的最佳人选了。

    眼瞅着夙愿离自己咫尺之遥,刘县令岂能不激动?

    而且,能在两县合并之后的新县增设一个折冲都尉府,那这个新县绝对有着重中之重的地位,朝廷肯定在不远的将来还要有大动作。

    折冲都尉府是干嘛使的?

    这可跟团练军这种民兵编制不一样,而是隶属十二卫府的,除了拱卫地方之外,还要定期轮流抽调进长安,负责拱卫帝都。

    可想而知,朝廷越发看重泉州府了,这新县也即将进入朝廷将来的大规划里。

    在这种新县干上一任县令,刘县令相信,自己的仕途将会迎来春天!

    激动!

    刘县令已经难掩住心中的激动,就差猛地站起,高举右臂大呼:我我我,让我刘某人来当这个新县的县令吧!

    至于崔耕和陈子昂,也是面有波澜,不过却是高兴不起来。

    很明显嘛,今天宋长史来宣布这个消息,又将莆田刘县令一起叫过来,而且之前也说了,以后不会派人来出任清源县令了,这已经说明,合兵之后的新县县令人选,**不离十,就是姓刘的了!

    对于出身清源县衙的两人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

    尤其是崔耕,刚到清源县衙出任这个九品县尉才多久?不过三个月。

    而合并之后的新县绝对是望县级别的,县尉至少是正八品的给事郎,朝廷怎么可能会让一个才干了几个月的九品县尉,突然跨越从八品承奉郎,直接晋升到正八品给事郎?

    而且,莆田县那边还有个老资历的县尉贺旭,人那可是正儿八经出身的县尉,跟他这种由商转仕的半路出家货色可不一样。

    真要在两个县尉中选一个新县的县尉,崔耕相信,贺旭绝对甩自己两条街。

    那到时候,自己何去何从呢?

    他有些郁闷地看了眼一言不发的陈子昂,又看了眼满脸激动的刘县令,暗暗郁闷道,不会就这样把哥给撸了吧?那也太惨了,才当官几个月啊?连官服一天都没穿过,不会这么衰吧?

    就在几人各怀心事时,宋廉又清了一下嗓门儿,朗声道:“两县合并之后的新县之名,暂且不做讨论。不过新县已经被朝廷立为上县之上,乃望县,县衙编配县令一名,县丞一名,主簿一名,县尉一名,三班衙役及狱卒、驿卒及其他在编杂役,暂定人数一百二十名!县衙所在地还是设在莆田县城,增置的折冲都尉府设在清源县城。两县民生政事尽归新县县衙署理。吏部让府衙报送新县县衙官员名单,冯刺史与张别驾还有本官在两天前便差人将名单送往长安!咳咳…本官来宣布一下报呈吏部的新县官员名单。”

    “新县县令,州府举荐原莆田县令刘幽求!”

    噗通!

    刘幽求终于激动地跪了,当真是失态到了极致。

    “新县县丞,州府举荐原清源县县丞陈子昂!并举荐原莆田县丞陶文元出任新县主簿!”

    陈子昂轻唔一声,倒也不激动,不过还是向宋廉拱手称道:“感谢冯刺史、宋长史对下官的抬爱!”

    “至于新县县尉——”

    宋廉看了一眼崔耕。

    同时,崔耕也是眼睛眨也不眨地盯着宋廉,心中要说不紧张,那是假的。

    宋廉道:“我们举荐原莆田县尉贺旭,出任新县县尉!”

    妈的!

    崔耕听罢脸色一垮,暗骂一声,果然没老子的份儿,真把老子撸了!

    这边宋廉继续说道:“两县县衙的佐吏衙役,由新县衙自行筛选,按需留编!至于两县如何合并,州府会在十天内出章程,朝廷敦促两县合并在一个月内完成!”

    此时莆田县令刘幽求已经从激动中缓缓平静了下来,对陈子昂拱了拱手,笑道:“陈县丞啊,以后你我就在一个县衙共事了,本官今后还少不了你的襄助啊!”

    陈子昂与刘幽求没什么交情,客套地谦逊两句之后,发现这次新任命中,宋长史将崔耕给忘了。

    毕竟他跟崔耕在县衙共事有些日子了,而且在抗击山匪之事上,两人默契有加,也算有些交情。

    这时,他看着怔怔发愣地崔耕,同情地叹息一声之后,颇为仗义地问向宋廉:“敢为长史大人,崔县尉虽在清源县尉任上时日尚短,但却是兢兢业业,恪尽职守。尤其是山匪袭城之事上,崔县尉是有功的,而且是头功。若非是他,恐怕清源县的百姓便遭了山匪的洗劫和荼毒。所以,下官斗胆问一句,州府是如何安置崔县尉的?”

    “哦?”

    忽然,宋廉轻轻抚额笑道:“瞧本官这记性,怎将崔县尉给忘了!崔县尉啊,另有任命!”

    崔耕猛地抬头,问道:“长史大人,是何任命啊?”

    宋廉道:“新设的折冲都尉府,由你出任折冲都尉府长史一职,官秩从七品!”

    “啊?什么情况啊…这是…”

    崔耕惊得张大了嘴巴,半天没反应过来。

    折冲都尉府长史?官秩从七品?

    咋一不留神,噌的一下,就从九品县尉窜到从七品去了?

    不单崔耕错愕,陈子昂、刘幽求两人亦是意外至极!

    本书首发于看书蛧
………………………………

第093章 折冲都尉府

    折冲都尉府,是唐时府兵制的基层组织单位,又称军府。

    隋末时又叫鹰扬府,但到了唐贞观十年,李二陛下觉得鹰扬两字儿不太吉利,前隋号称拥兵百万,但还是被他们李家军给干趴下了,遂取缔了鹰扬府之名。

    冲,即冲车,是战车中的一种。折冲,字面上可以理解为:使敌人的战车撤退。

    然而能让敌人的战车后撤,只有一种理由,那就是将敌人击溃。故,折冲有抵御、击退,克敌制胜之意。

    李二陛下觉得折冲两个字儿实在是太吉利太给力太有气势了!

    所以,便将前隋沿用至贞观十年的鹰扬府,改为折冲府。折冲府长官称之为折冲都尉,故又称折冲都尉府。

    折冲府分布大唐各地,随时置废,全**府数增减不恒,较多时有六百三十三府。

    大唐各地六百三十三府,隶属十二卫和东宫六率分管(也就是统称的十六卫)。

    这就是大唐的卫府制。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