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奋斗在盛唐-第49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不过,今天程序刚刚走完,崔就火力全开,痛陈将金城公主和亲吐蕃的好处,雄辩滔滔,说得天花乱坠,
姚崇自然也不示弱,针锋相对,口若悬河。
功夫不大,双方的拥趸开始登场,场面愈发混乱。
李隆基眉头微皱,往四下里望去,逐渐将目光落于微微摇头的崔日用身上。
他轻咳一声道:“崔日用崔御史!”
“微臣在!”
“对于要不要金城公主和亲吐蕃,你怎么看?”
“微臣以为……不可!”
“为什么?”
“原来崔相有言,将河西九曲之地割与吐蕃,就可以让吐蕃消停一段时间。待我大唐腾出手来,再和吐蕃掰手腕不迟。但咱们的地割了,吐蕃就消停了吗?他们今日可以强索公主,明日就不能强索其他土地,我大唐给是不给?”
崔道:“此言差矣!薛讷将军已经胜了突厥,不日即可挥师西进,咱们只需要金城公主拖延两个月的时间而已。”
“哦?你确信,薛讷将军就那么容易腾出手来?”
“当然确信。”崔微微一笑,道:“本相已经得到消息,继任的幽州大都督孙,已经率本部兵马两万偷袭奚族。左骁卫将军李楷洛、左威卫将军周以悌也发兵三万,偷袭契丹。这二族一灭,我大唐高枕无忧矣!”
“什么?孙和周以悌已经出兵了?”
“正是。””
这个消息可出乎崔日用的预料之外,跪倒在地道:“启禀陛下,微臣弹劾孙擅启边衅之罪!弹劾崔相知情不报,形同谋反之罪!”
李隆基温言道:“大可不必,孙的出兵朕早已知晓。”
孙偷袭奚族,本来就是出于李隆基、刘幽求和崔的密谋。、
之所以没跟身兼兵部尚书之职的姚崇商量,自然是因为这老头一心求稳,必然不会赞同。
不得不说,崔日用说契丹和奚族必反,给李隆基造成了沉重的压力。要知道,当初的契丹之乱,是大唐和突厥联手镇压下去的。再来一次的话,大唐去哪儿找盟友啊?不如先下手为强,将其扼杀在萌芽之中。起码这二族在扯旗造反之前,部民四散,战力要弱上许多。
然而,李隆基的话刚说完
噔噔噔
有一名小校飞奔而来,一边跑还一边挥舞着一道公文,喊着:“八百里加急,八百里加急!”
“嗯?”
没有特别重大事儿,谁敢闯朝会啊?
一股不祥的预感涌上了李隆基的心头,道:“到底出什么事儿了?”
“小的……小的不敢说。”
“嗯?”
李隆基越发心慌,一使眼色,杨思勖上前,将那小校的公文接过来给他看。
李隆基略微一瞥,就是面色大变,道:“刘相,你也看看。”
“遵旨。”
刘幽求见了这份公文,更是脸上青一阵白一阵的。
忽然,他手持那份公文,用手点指崔道:“崔,你可知罪?”
崔莫名其妙,道:“啥我就知罪啊?姓刘的你有话说清楚!”
“哼,朝廷刚接到公文,孙和李楷洛的五万大军全军覆没。孙、周以悌为虏所擒,献于突厥。大将李楷洛、乌可利只身逃回。我大唐此次出兵丧师辱国,皆你之过也!”
“怎么就我一人之过了,我……我……”
崔心说,这事儿不是咱们仨人都有份儿的吗?
不过,他话一出口,就意识到不对了难道自己还能指责皇的不是?现在把这罪认了,还能落个体面的收场。但若是负隅顽抗,李隆基恐怕非杀自己不可。
所以,他陡然闭嘴。
刘幽求继续道:“怎么不是你的过错?当初要不是你收受周以悌的贿赂,焉有今日之事?”
然后,他跪倒在地,道:“启禀陛下,微臣弹劾崔收受贿赂,蒙蔽圣聪,以致害死了我大唐五万将士。”
这理由找的好!
李隆基心里暗暗给刘幽求点了一百个赞。
自己刚才已经承认知道孙出兵了,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严,就必须有人“蒙蔽”自己。
但是,崔为何要蒙蔽自己呢?收了周以悌的贿赂呗。真是非常完美的逻辑!
这周以悌本来就不是什么好人,当初他为了取代郭元振的安西大都护之位,一手策动了突骑施之变。后来事败,被贬为白州司马。前年又走通了崔的门路,往安东都护府任职。
周以悌能坑郭元振,就不能坑孙?周以悌能贿赂宗楚客,就不能贿赂崔?
真是个完美的背锅侠!
当然了,逻辑再完美,这也不是事实。李隆基怕崔把真相抖搂出来,处罚不能太过严厉。
他想了一下,道:“崔,你可知罪?”
“臣知罪。”
“把朕就将你贬为,呃……博州刺史。”
“谢陛下。”
这个结果双方都能接受,可正在这时,崔日用这边出幺蛾子了,道:“且慢!微臣以为,陛下对崔相的处罚太重。”
“啥?太重?”李隆基和崔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正是太重。”崔日用侃侃而谈道:“若奚族和契丹没有提前集结兵力,焉能打得我唐军全军覆没?由此可见,他们早就存了不臣之心,朝廷先发制人,并没什么错。至于打了败仗么……胜败乃兵家之常事,陛下似乎不应太过苛责。”
“此言有理。”
李隆基当时就有些意动,这事儿自己始终有点儿责任,若把崔的责任说小,对自己也大有好处啊!
崔却脊梁沟里直冒凉气。
怎么平白无故地,崔日用为自己说起好话来了呢?他真的有那么大公无私,哄鬼去吧!
他迟疑道:“日用兄因何为本相说话?咱们俩的关系,没那么好吧?”
崔日用傲然道:“某不过是就事论事而已,你以为本御史会公报私仇?却是把我看小了。”
嘴里这么说着,他心里却暗暗想道:贬为博州刺史?你想得美!某不过是故作大度而已,接下来……请看某的手段。算算时间,也该差不多了吧?
登登登
他刚想到这,李隆基的毒谋士王琚,快步向勤政殿跑来。
事实上,王琚也是受姚崇、张说排挤的官场倒霉蛋儿。本来他还以为自己能在先天政变后拜相呢,结果姚崇跟李隆基一商量,王琚没啥拿的上台面的功劳,给他个礼部侍郎得了。
王琚当然咽不下折扣气,坚决不就。所以,他现在还是白身一名。
幸好现在,他终于找着立大功的机会了。
王琚一边跑他还一变喊着:“抓……抓住崔啊!莫让他跑了!”
“啊?怎么回事儿?”
几乎所有人等,都往崔身上看去。
………………………………
第1186章 双崔恩怨消
李隆基也是心中一紧,赶紧宣召王琚入殿。
“王爱卿,你说莫让崔跑了,又是何意?”
“启禀陛下,那宫人元氏给您的赤箭粉中下的毒,就是受了崔的指使!”
“啊?果真如此?”
李隆基听了这话,眼珠子都红了!
当初,他为凯拉迪斯求官时,曾经说过,有宫人在自己每日所服的赤箭粉中下毒,幸被凯拉迪斯识破,才没酿成大祸。
这话是半真半假。
下毒是真的,被凯拉迪斯识破是假的、
事实上,这事儿是被暗堂的人发现的。至于那个宫人元氏,已经被关押了起来。
撬开她的嘴容易,但搞清楚她说得是不是真的可就难猜了。元氏供出了不少人,都是太平公主以及崔耕一方的。人多了就相当于没有,李隆基也没什么好办法,只得暂时关押。
没想到今天,王琚终于把事情查明了。而她的幕后主使之人,正是崔!
崔却感觉自己蒙受了莫大的冤枉,道:“什么宫人元氏?什么下的毒?我微臣不知道啊!我是被冤枉的!”
“哼,冤枉的?”王琚快步向前,一伸手,将崔脖子上的红绳摘下来了,道:“这是什么?”
“佛像。”
“干什么用的?”
“保我平安。”
“这佛像是空地?里面是什么?”
“经文。”
“哼,经文?那王某人就猜上一猜,这经文是什么,可是上邪!我欲与君相知,长命无绝衰。山无陵,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
扑哧
有人忍不住笑出声来,这哪是什么经文啊,分明是一首情诗、
不过,那人刚一发笑,就被身边的同僚狠拽了一把衣角。
顿时,笑声戛然而止!
废话,元氏负责李隆基的起居,能没那种关系?若是此诗为真的话,崔岂不是给李隆基戴了一顶大大的绿帽子?你笑,你在笑谁啊?
李隆基面色殷红如血,道:“拿来给朕看。”
“是。”
王琚把那佛像交给了杨思勖。
注意,直到现在,那佛像都并未被打开。
李隆基亲手打开佛像,将一小段锦缎拿了出来,稍微扫了一眼,就狠狠地将那锦缎往旁边一丢,道:“烧了它。”
“是。”
杨思勖领命而去。
李隆基恶狠狠地道:“崔啊崔,你真对得起朕!怪不得那元氏抵死不说实话呢,原来是顾念着你这个情郎!”
事实上,李隆基的恨意,绝没表面上那么严重。
道理很简单,崔既然是丧心病狂的乱臣贼子,那就不是收受贿赂蒙蔽自己那么简单了,完全可以把这次战败的责任都推到他的身上!
崔直吓了个魂飞天外,辩解道:“陛下,你听我说啊,那佛像不是我的,是微臣的门客张猷的。”
“你是说张猷陷害你?他为什么陷害你?”
“这微臣不知,不过,我可以和他当面对质。”
李隆基不屑道:“好,就算那张猷陷害了你,那元氏呢?她也故意陷害你?她被关在牢内,被暗堂的人严加看守,又如何传递消息?”
“我”
崔感觉自己陷入了一场巨大的阴谋中,忽然间脑海中一阵清明,道:“崔耕!是崔耕!虽然我不知他是如何布的这样一个局,但一定是他干的!他对我的背叛恨之入骨,必欲除我而后快,还请陛下明查啊!”
崔日用冷笑道:“把一切事情都推到崔耕的身上,倒是死无对证了。只是元氏毒害陛下,乃是在先天政变之前。难道那时候,崔耕就让她陷害你了?”
“我”
“勿复多言!”
崔日用跪倒在地,慷慨激昂道:“崔首鼠两端,背叛成性,又有刺王杀驾之过。请陛下将其立即正法,以儆效尤。”
这事儿就不能“交付有司”,要不然,一审崔和元氏的花花事儿,李隆基的面子可往哪搁啊?!
李隆基点头道:“准!将他拖下去,乱棍打死!”
“是。”
四名殿前武士上前,将崔捉了就走。
崔不断惨嚎道:“不!饶命啊!我是冤枉的啊!”
“陛下开恩啊!”
“我不想死,我不想死啊!”
那甲士只是不理,将其领到了一个僻静之处。
掌管朝廷礼仪的鸿胪少卿韦凑走了过来,在崔耳边低声道:“莫喊了,没得丢了宰相气度。岭南王代我传句话:一路走好,恩怨两消。”
“恩怨两消?”崔终于冷静下来,沉声道:“多谢韦少卿让我个明白鬼,给我个痛快的。”
“好。”
韦凑在扬州时,就和崔耕过从甚密。不过在官场上,他一直被视为魏州张氏之人。张氏的大佬是宰相张锡,一直与崔耕不怎么搭界甚至敌对。所以,他没遭到李隆基的清洗。
直到现在,韦凑才露出了本来面目。
他也真够意思,一使眼色,命手下三棍打死崔,上殿复命、。
这时候,李隆基正在问话:“崔御史料事如神,那契丹和奚族果然早就有了反心。我大唐如今内忧外患,不知你何以教朕?”
崔日用道:“倒也简单,陛下下一道圣旨给崔耕,令他提一支兵马,在辽东登陆。那契丹和奚族畏惧他的威名,自然不敢造次。”
“什么?你让朕向崔耕求饶?绝不可行?!”
崔日用耸了耸肩,道:“既如此,微臣也无能为力了。”
李隆基直气得牙根都痒痒,道:“无能为力?朕看你是不想为朕效力!朕这就派薛讷以新胜之军征伐契丹和奚族,再以张仁愿死守兰、渭二州!我就不信了,没了崔耕,朕就守不住这大唐江山?”
崔日用叹了口气,道:“如今正逢夏季,天气湿热,恐怕薛将军讨不到什么便宜。”
“你”李隆基终于失态了,冷哼一声,道:“咱们走着瞧!”
再生气,李隆基还是保留着最后的理智,没把崔日用怎么着。非但如此,他稍后有旨意下,任命崔日用为左御史台御史中丞,正四品。
看那意思,若薛讷果真受挫,就请崔日用收拾残局了。
得罪了皇帝还能升官?崔日用在众官员的心目中越发高大起来,甚至不少人认为,其才能不在姚崇宋之下。
然而,崔日用自己却知道,这一切都是崔耕的手笔。
只是崔耕怎么就能安排的如此天衣无缝呢?
答案当然只有崔耕知道。
在历史记载中,先天政变后,崔尽管有攀附太平公主之罪,但还是在崔涤的求情下免了死罪,流放岭南道。
后来,赤箭粉案发,李隆基才置他于死地。至于这赤箭粉一案到底是如何案发的,记载中语焉不详。
现在问题来了,既然崔早就因妒生恨投靠了李隆基,为什么赤箭粉一案仍然发生呢?
崔耕问了太平公主才知道,负责此案的另有其人。此人叫李晋,乃是大唐宗室,爵封新兴王,是太平公主的班底之一。
一提到李晋,崔耕就想起一件事来。
据说李晋被李隆基斩杀后,几乎无人敢收尸,更几乎没人敢表露出悲痛之色,除了他手下的司功李。
姚崇嘉其忠义,封李为尚书郎,秩六品。
想当初神龙政变成功,武则天被迫移宫,群臣中只有姚崇痛哭不已。想来姚崇是从李的身上,看到了自己的影子。
当然了,这不是重点。重点是,历史记载的果然准确?真的是崔命令元氏给李隆基下毒?
在记载中,李晋临死前说,这事儿崔是主谋,我死了,崔却只是流放,我太冤了啊!
那会不会,此案本来就是李晋一手操办的,他只是临死前不甘心,想拉着崔一起死?
后来,李念旧主之恩,不知通过什么法子,联络上了元氏,让她攀诬崔。最终,崔果然死了。
大胆假设,小心求证,崔日用联络上了李,发现事实跟崔耕猜的差不多,甚至于他果然有渠道联络上元氏。
当然了,在没有崔耕的历史中,崔本来就是罪人。别人稍微一攀诬,他就必死无疑。现在崔却是当朝宰相,要让他死,必须把证据安排的天衣无缝。
这才有了张猷献佛像之事。
崔受死的消息传到岭南,岭南王府内顿时一片欢腾,嫂嫂苏绣绣更是激动得泪流满面。
当日先天政变有四个罪魁祸首:杨志谦、崔、王毛仲、李隆基,短短几个月内已经死了一半,崔耕的效率可真够快的。
不过,崔耕却来不及品尝报仇的喜悦。事实上,他现在是一脑门儿官司。
今年夏天,岭南道发生了一场大旱灾。好死不死的是,朝廷对岭南道实行了粮食禁运,再加上岭南道多了追随崔耕而来的近二十万张嘴如果在三个月内,崔耕再找不来足够的粮食,他这个岭南王就得变成岭南骷髅王了。
这可怎么办?
………………………………
第1187章 买粮需林邑
这一日,泉州城,岭南王府正殿。
封常清、宋根海、黄有为、林知祥、张元昌等等,崔耕的亲信济济一堂。
另外,太平公主、郭元振甚至广州都督周利贞等崔耕的盟友也尽皆到场。
就是俞铃的身份有些尴尬,没来现场。不过,她派来了自己的亲信俞九天,表示唯岭南王的马首是瞻。
众人之所以如此郑重其事,就是为了商讨如何解决岭南道的饥荒。
关于这个问题,大家之前已经分头讨论过很多次了。
李隆基派出一百零八名使者,奔赴岭南道可能买粮的各州进行监察,现在从中原买粮已经完全不可能。
南洋诸国倒是愿意卖,但那些地方一来人烟稀少,二来土著获取食物的途径太多了,根本就没怎么种粮,根本就是杯水车薪。
新罗要是有粮食,至于麻者胆子跟大唐翻脸吗?
扶桑人阴损毒辣,也跟着大唐对岭南道开始了禁运。至于征伐扶桑?人家扶桑怎么也能凑出几十万大军,现在的实力远在岭南道之上。
所以,目前岭南道大量买粮的目标只有一个林邑国。
所谓林邑,就是与大唐南部接壤的一个国家,相当于后世越南南部的一部分。至于越南的中北部,此时是归于大唐的安南都护府管辖。
林邑的稻米一年两熟,国内有大量存粮,如果愿意大量出售的话,足够帮助岭南道度过这场饥荒。
然而,无论何时何地,粮食问题都足以挑动一个国家最敏感的神经。
林邑国朝廷在得知唐人在大量买粮后,马上就搞明白了事情的前因后果,然后就做出了限制了粮食出口的决定。
崔耕派人跟林邑国谈判,得到的回信是要让林邑国支持岭南道不难,只要岭南王崔耕亲自走一趟林邑即可。
啪!
郭元振轻拍了一下几案,道:“林邑撮尔小国,太过无礼!岭南王岂是他们召之即来挥之即去的?想当初,大隋朝仁寿年间,隋炀帝即派刘方为州道行军总管,遣军数千击林邑,破其国都而还。莫非那林邑王以为我岭南道几千大军都凑不出来?真是令人可发一笑。”
“就是这个理儿!”郭元振的亲信王欢搭话道:“还请岭南王下令攻伐林邑吧。不用您的子弟兵出马,这仗我们安西军包打!”
此言一出,顿时引起了不少人的附和。
“对,打林邑,俘了林邑王建多达摩,给岭南王跳舞!”
“擦!反了他了,咱们岭南不发威,他还当我们是病猫呢!”
“我听说林邑的宝物多了去了,人们没事儿就往身上涂麝香有没有?”
“其国有特产吐火珠,径大如碗,绝世之宝啊!”
“还有朝霞布,虽然不算太贵,但架不住量大。”
“裸林邑大家听过没有?据说林邑的小娘子妩媚多情,性格火辣,正需要大家慰藉啊,哈哈!”
大殿内,不少人说得兴高采烈,满面红光。
但是,众多岭南道出身的官员,包括林知祥、张元昌乃至俞铃的亲信俞九天在内,都面露难色。
崔耕看向林知祥道:“怎么?林老爷子不赞同本王发兵林邑?”
“这个老朽确实不大赞同。”
“为什么?”
“老朽毫无不怀疑岭南王麾下将士的勇猛,咱们打林邑肯定能战而胜之。但是打赢了之后呢?”
郭元振道:“当然是抢了他们的粮食回岭南道,还有什么之后?”
林知祥苦笑道:“林邑国虽弱,但其国方圆数千里,却不算咱们不可能对林邑斩尽诛绝。”
张元昌接话道:“当初太宗年间,林邑上表大唐,言辞颇有不恭之处,有司建议征伐林邑,太宗皇帝思量良久,,没有同意,尽管表面上说不愿意因为几句话就令大唐子民枉死,实际上还是鞭长莫及,此地既不能久占,又何必树一个敌人?”
郭元振非常聪明,马上就明白了林张二人的未尽之意,道:“听二位的意思,似乎是非常怕得罪林邑人?”
“倒也不是怕,只是非常麻烦。”张元昌道:“海上丝绸之路的路线,就是经林邑,真腊,河陵、骠国,经天竺直至大食。所以,此地乃是海上丝绸之路的交通要道。不管咱们的船只出发,还是其他的国家来大唐,都必须在林邑进行补给。若我岭南道真与林邑结了血海深仇,这条道路断个十几年甚至几十年后果简直不堪设想。”
“这样啊”
闻听此言,郭元振也没脾气了。
以岭南道的不到二百万人口,对抗李隆基治下的五千万人口,唯一的可行之策就是发展海贸。一打林邑,海贸就废了大半,这如何使得?
他眉头微皱道:“那总不能让岭南王去林邑吧?若是林邑与李隆基勾结,害了岭南王,咱们不就全完了吗?”
“这”林知祥为难道:“老朽当然也不愿意岭南王轻身犯险,此事实是两难。到底如何应对,还得岭南王决断。”
崔耕沉吟良久,道:“林邑允许本王带多少兵马前往?”
封常清道:“最多两百人马。那地界山河众多,气候湿热,既不适合马匹驰骋,也不适合马匹生存。恐怕真翻了脸,靠骑兵突围都不可能,还请岭南王三思。”
崔耕喃喃道:“也就是说,本王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