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56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魏知古道:“陛下英明!所谓利令智昏,即便明知这是诱饵,崔耕也未必不吞。咱们就等着他重蹈隋炀帝的覆辙吧!”

    姚崇有些担忧道:“话虽如此,但那崔耕素来能人能所不能,若是他果真吞了四国怎么办?”

    李隆基大手一挥,道:“那他就是德行远超太宗皇帝之人,既如此,朕除了脱龙袍让位,还能如何呢?”

    顿了又阴阴地一笑,道:“那崔耕是人不是神,朕就不信了,他果真有如此能为?一个赌局,九成九以上的可能是赢,朕难道还不敢赌吗?”

    “陛下圣明。”

    话说到这个地步,姚崇没法再往下说了。唐隆政变之时,李隆基的胜率绝对不到一成,他成功了。先天政变,胜算大了点,那充其量也不过是五五之数,李龙基又赢了。

    今时今日,李隆基凭什么不赌?

    ……

    ……

    半个时辰后,越王中军帐内。

    “什么?安东都护府大都督,鸡林州节度使?”崔耕听到这个封赏之后,也非常吃惊。

    事实上,即便没有这个封赏,他也准备参与平定契丹之乱了。

    道理很简单,契丹军虽然勇猛,但和大唐的国力比,那差的不是一点半点。就是比之突厥,也大大不如。

    二十年前,契丹作乱,看起来威风赫赫吧?甚至让武则天的大周朝,大败三次,丧师几十万。

    但是,仔细想来,有什么啊?无论在历史记载中,还是在已经被改变的历史中,契丹之乱都是不到一年就平定了,影响不了大局。

    那么,现在,为何所有人都觉得问题严重呢?

    无它,因为崔耕。

    有崔耕的牵制,朝廷就没办法全力平定契丹,深怕一旦失败,会引起连锁反应。

    崔耕心中暗想,既然双方必定有一方妥协,那我挑起这个担子又有何妨?就算陆战上不能胜,派兵从海上牵制,也能让契丹人不敢放心南下啊!

    结果,比崔耕想的还要好一些。李隆基虽然如他所料的缩了,却给了他至关重要的名义。

    正所谓,名不正而言不顺。有了这个名义,崔耕能做的事情,就太多了。

    甚至可以说,这是在不挑起内战的情况下,唯一的扩充地盘之策。李隆基的旨意一下,他就有如打开玉笼飞彩凤;挣断金锁走蛟龙海,从此以后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当然了,饭得一口一口的吃,崔耕首先要做的,是平定契丹之乱。

    他命人把可突于提进了大帐。

    “可突于将军!”

    “末将在!”可突于乃是一代枭雄,可不是什么贞烈之士,马上就跪伏于地,道:“末将一时糊涂,冒犯了越王千岁,还请越王千岁恕罪啊!”

    “好说,好说。”崔耕以手相搀,道“俗话说得好,两国交兵不斩来使。慢说可突于将军诚心认错了,就是你破口大骂,本王也不能把你怎么样啊!”

    “多谢越王宽宏大量。那么……”可突于小心翼翼地道:“您准备如何处置末将?能放我回契丹吗?”

    “放你回契丹?当然可以。不过,本王有件事甚是奇怪,不知可突于将军能否教我?”

    “越王请讲。”

    “事先声明,本王不是挑拨您和契丹可汗之间的关系……我听说,可突于将军在契丹地位颇高,为何被派来执行这必死的任务呢?”

    这话有理。

    虽然说两国交兵不斩来使,但是,契丹臣服大唐那么多年了,这次又是蓄意欺骗。

    大唐承认自己和契丹是“两国”,可突于才是“来使”。要是不承认呢?那可突于就是乱臣贼子,把他斩了也没处说理去。也正是因为如此,可突于才会深夜逃走。

    按说,这等危险的任务,绝不至于安排到身份贵重的人身上。可突于这个手握重兵的权臣被派过来,着实奇怪。

    “唉!”

    提到这个话题,可突于一声长叹,道:“越王千岁有所不知啊,其实末将是被人害了,不得不来。”

    “哦?到底怎么回事儿?快说,快说。”

    大军攻伐有什么意思?伤敌一千,自损八百。挑破离间,从内部瓦解敌人什么的,是最有爱了。听了可突于的话,崔耕双目之中,简直能放出光来。
………………………………

第1400章:再往契丹行

    然后,可突于将自己的憋屈娓娓道来。

    自从上次契丹之乱被平定之后,契丹八部痛定思痛,联合起来,大大消除了八部之分,所有契丹人皆听从可汗的命令。

    现在,契丹的政*治*制*度,已经从奴隶社会,基本过度到了封建社会,可汗的权力跟大唐的皇帝差不多。

    可突于深受契丹可汗李失活的信任,手握重兵,是契丹的实权派。然而,好死不死的是,李失活突染重病,药石无效,眼瞅着就时日无多。

    李失活无子,有意让自己的堂弟李娑固继承可汗之位。偏偏李娑故和可突于有很大的矛盾,简直水火不能相容。

    这可咋办?

    最后,李失活选择靠向李娑固这一边,让可突于出使大唐。若大唐天子一怒,将可突于宰了,那就一了百了。若可突于回来了呢,他的势力已经被李娑固收编的差不多了,掀不起什么风浪来。

    当然了,名面上李失活是不可能这么说的,这只是可突于的猜测。

    崔耕听完了,微微一笑,道:“哦?照这么说,可突于将军即便回去之后,也难免性命之忧喽?那岂不是出了虎穴,又入狼窝?”

    可突于冷哼一声,摇头道:“那却不然。某在契丹经营多年,也不是没有后手。无论是可汗,还是李娑固想杀我,都没那么容易!”

    “这样啊……”

    崔耕眼珠一转,道:“我们中原有句话,叫只有千日做贼的,没有千日防贼的。若可突于将军只满足于自保,也不大妥当吧?”

    “越王千岁的意思是……”

    “嘿嘿,可突于将军又何必明知故问。到了将军这个身份地位,无非是三条生路。第一条,起兵造反,自立为汗。第二条路,废了与您不对付的国君,另立幼主,总揽朝政。”

    “其三呢?”

    “先进行第二条,再继续第一条。”

    “真是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啊!”可突于纳头便拜,道:“越王之言,真是让末将茅塞顿开。呃……不知,若我发动政*变,越王您支持不支持呢?”

    崔耕道:“李家之姓,乃朝廷赐姓。可他们却罔顾皇恩,屡次叛乱,真是把良心喂了狗!既然如此,本王当然希望,契丹换一个他姓的可汗。”

    可突于大喜过望,跪倒在地,道:“愿为越王效犬马之劳!”

    顿了顿,又试探道:“那末将这就动手,赶紧反回契丹!以免族人在那昏王的带领下,给上国子民带来更大的灾难?”

    “理应如此。宋根海!”

    “在!”

    “给可突于将军备马,送他连夜上路。”

    “喏!”

    宋根海答应了一声,招呼可突于,领命而去。

    契丹之乱这么容易就解决了?

    大帐内的崔耕心腹,面面相觑,对越王佩服得五体投地。

    “哈哈,没想到,这可突于竟然是条大鱼!”

    “他这一叛,真够契丹喝一壶的,我岭南道无忧矣。”

    “最厉害的还是王上,他怎么就发现,这可突于就能成为契丹的祸乱之源呢?”

    ……

    人们议论纷纷。

    唯有李泌眉头微皱,待人们的声音渐低,他轻咳一声,道:“我怎么觉得?这可突于答应的,太过容易了呢?是不是其中有诈?”

    “好孩子!”

    崔耕豁然而起,拍了拍李泌的肩膀,道:“不愧本王对你如此看重,除了本王之外,满屋子人,就你发现了可突于的狼子野心。不错,此人不是什么好玩意儿,,没安着什么好心。”

    “啊?”郭子仪惊讶道:“您是说,可突于刚才说得话都是假的?他的目的,只是让您把他放回去?”

    “假倒是不假。”崔耕轻叹一声,道:“他回去之后,跟李家兄弟翻脸是肯定的。但是,要说他会臣服本王,就纯属扯淡了。此人宁为鸡首,不为牛后,是不会臣服任何人的。”

    崔耕说这话,是根据历史的记载。

    在历史记载中,可突于废立几位契丹可汗后,来大唐觐见唐玄宗。因为宰相李元纮不尊重他,回去之后,就起兵反叛。

    关键是,人家李元纮是宰相啊,本来就比他地位高得多。又没折辱他,还要怎么尊重?

    可见,其人本身就是不甘于人下之辈,这只是造反的一个借口罢了。

    杨玄琰微微色变,道:“啊?那以这可突于替换李氏为契丹之主,对咱们大唐,还未必是一件好事了?那咱们怎么办?”

    崔耕微微一笑,道:“无它,螳螂捕蝉黄雀在后而已。”

    “您是说,咱们趁着可突于和李氏拼杀之际,渔翁得利?”

    崔耕摇头道:“咱们在契丹中又没什么得力的探子,哪那么容易把握时机。本王的意思是……再找一个可突于的心腹,把他宰了不就成了吗?”

    “瞧您这话说道,先是说咱们在契丹中没什么得力的探子,又说让可突于的心腹反戈一击,这不矛盾吗?上哪找这样一个人啊?”杨玄琰道。

    崔耕却不慌不忙地道:“不矛盾,一点都不矛盾。只要本王往契丹一行,不废吹灰之力,就能把此人找出来。”

    “啊?您又要轻身犯险?不可啊!”

    扑通通!

    大帐内跪倒了一片!
………………………………

第1401章:大唐奇公主

    崔耕却双手一展,道:“诶,慢来!慢来!别着急劝啊,谁说本王要轻身犯险了?”

    众人迟疑道:“不是您说……要往契丹一行吗?”

    “本王说要往契丹一行,却没说一个人去啊!”崔耕轻咳一声,慢慢把谜底慢慢揭开,道:“原来是五国求大唐公主,我大唐的主要藩国,却是有六个。本王以护持公主和亲奚族的名义,带领一支人马经过契丹所占的区域,有何不妥?契丹人能拦吗?”

    “奚族?”

    众人面面相觑,这才品出几分崔耕言语中的意味来。

    奚族和契丹风俗相近,人种类似,跟一族也差不了多少。最近百年来,契丹强而奚族弱,渐渐成了契丹的附庸。每次契丹造反,奚族定会加入其中。

    但是,这种附庸,却不是奚族完全臣属于契丹,双方之间貌合神离,契丹对奚族主要是采取怀柔手段。

    就算吐蕃、突厥等和大唐打红了眼的国家,都以能娶到大唐公主为荣,更何况是奚族?

    崔耕以这个名义过境契丹境内,契丹能拦吗?就不怕奚族和他们离心离德?

    说到底,契丹要想成为当世大国,必须有足够核心人口。而这些人口,只能从奚族获得。既然想要人家承认自己是契丹的一部分,那就不能用太过强硬的手段,只能以怀柔的手段为主。

    “高,越王的手段,实在是高啊!”吴知忍不住竖起了大拇哥,道:“越王千岁的机变手段,微臣实在佩服!呃……这么绝妙的主意,您究竟是咋想出来的呢?简直是神来之笔。”

    崔耕看了杨玄琰一眼,道:“玄琰,你说呢?”

    本来杨玄琰还真不知道崔耕哪里来的这等手段,不过,经崔耕这么一提问,顿时恍然大悟道:“我明白了,您是从六诏之地那得到的灵感。如果把契丹比作南诏的话,那奚族就是蒙崔诏。”

    崔耕点头,道:“正是如此。南诏对上蒙崔诏,就束手束脚,轻不得重不得。契丹对上奚族,同样是如此。要对付契丹,咱们先从奚族开始。而本王我,恰恰和奚王有那么点交情。”

    还有句话,崔耕没说出来。蒙崔诏的老狐狸怯阳照,宁可假死,也要让南诏套在蒙崔诏上的绳索松一松。那么,奚王苏运就对契丹没什么想法?那怎么可能?!

    ……

    ……

    计议已定,稍后,崔耕就从李隆基那讨了个和亲的公主。

    本来么,李隆基当初答应突厥、契丹、渤海国三国和亲,那是有底气的。

    皇室宗亲中不得意的女子多了去了,愿意被封为公主,嫁给番邦贵人的并不难找,也算不得什么屈辱。

    只是当初可突于心里有鬼,非要在祭天之后逼迫李隆基,才弄得双方都下不来台。

    眼前这个和亲的公主,就是非常心甘情愿地嫁到番邦的,如果可能的话,她甚至可能放鞭炮庆祝。

    这位公主……好吧,严格来说,她和李隆基半毛钱的关系都没有。

    她的父亲叫辛景初,辛景初娶了大唐宗室许王李孝的女儿饶阳县主。

    饶阳县主婚后无所出,又极为擅妒,把辛景初的一个宠妾打死了,并将这个宠妾所生的女儿,充作了自己的女儿。

    这个可怜的孩子叫辛曼儿。

    更可怜的是,饶阳县主刚认了辛曼儿不久,自己就怀孕了,又生下一女。

    辛曼儿从小被心理有些变~态的饶阳县主折磨,吃尽了苦头。她的可怜遭遇,在宗室中流传甚广,李隆基也听说过,动了恻隐之心。

    辛曼儿就是这次被拟定的和亲对象之一,被带到了泰山。

    如今既然崔耕有要求,李隆基就大笔一挥,封辛曼儿为固安公主,下嫁给奚族王子李方。

    没错,奚族王子也姓李。这些年奚族曾向大唐称臣,奚王被赐姓李,苏运改名李运,他的儿子也改名叫李方了。

    崔耕更是知道,这固安公主辛曼儿不仅身世可怜,而且是一个巾帼奇女子。

    在历史记载中,没有崔耕的出现,苏运的王位没坐稳,被一个叫李大酺的人篡位了。

    唐玄宗将辛曼儿封为固安公主,嫁给了李大酺。李大酺早死,辛曼儿又改嫁李大酺之弟李鲁苏。

    当时奚族有大将塞默羯专权,欲谋害刚刚继位的李鲁苏,并背叛大唐改投突厥。结果,被固安公主辛曼儿设下酒宴诱杀于大帐内,李鲁苏才得以亲政。因此之故,李鲁苏对大唐忠心耿耿。

    唐玄宗很高兴,赏赐了固安公主辛曼儿大量的财富,荣宠异常。

    然而,饶阳县主见不得辛曼儿过得好,公开把当年的旧案说出来,力证辛曼儿不是自己的亲生女儿,和大唐皇室没有任何关系,不应被封为公主和亲奚族。应该让辛曼儿和李鲁苏离婚,自己的亲生女儿和李鲁苏结婚。

    她这么一闹,李隆基也是一个头两个大。

    公主不公主什么的,倒是没什么,李隆基自己就可以做主。但是,把一个和皇室没有任何血缘关系的女子和亲奚族,是不是有些太欺负人了?此事传出去后,影响了大唐和奚族之间的关系怎么办?

    当然了,李隆基称得上明君,如饶阳县主所愿那是不可能的。最后,他把李旦六女成安公主李季姜之女韦靓,封为东光公主,嫁给了李鲁苏。

    结果,李鲁苏娶了两个大唐公主,一个东光公主,一个固安公主,占了大便宜了。

    现在的崔耕,就是正在会见这位刚刚一十六岁的固安公主。二人一个人是亲王,一个是公主,平礼即可。

    崔耕一眼望去,此女的姿色并不算多么出众,但脸若银盆,体态端庄,眼角眉梢温柔若水,一看就是那种很适合成为贤妻良母的人,想来嫁给奚族王子,不算辱没了她。

    略微寒暄几句后,崔耕道:“实话实说,本王是不赞同什么和亲的。两国和平,维系在一个女子的身上,实在可笑。这次让公主和亲,其实是另有所图。”

    “所图为何?”

    “呃……此事乃军国大事,告诉公主也没什么,但还请你暂且保密。”

    “别!”辛曼儿微微摇头道:“《易经》有云:君不密则失臣;臣不密则失*身;机事不密则害成。如果事关军国大事,不必告诉妾身。您告诉我,到底该如何配合就成了。”

    好一个善解人意的女子!

    崔耕心中暗赞了一声,道:“本王只是要借重公主的名义,不需公主做什么特殊的举动。当然了,这和亲之事,事关公主的名节,本王定当将其影响降低到最小。呃……到了奚族之后,你若看得上那李方,就嫁给他。若看不上李方,你的婚姻大事,就包在本王的身上,我定当为你找一个如意郎君。”

    辛曼儿站起身来,深深一福,道:“越王有“崔青天”之称,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说实话,妾身能活着离开那个家,已经是邀天之幸了,实在不敢奢望更多。至于我的婚姻大事么……全凭越王做主,就算为国牺牲,妾身也毫无怨言。”

    “公主言重了,绝不至于如此。”

    ……

    ……

    三日内,把一切安排妥当。崔耕的五万大军离开泰山,往幽州方向而来。

    与此同时,他连传军令,命岭南道出动海军接应粮饷、补充兵员。毕竟李隆基的信誉不怎么可靠,万一他改了主意,出什么幺蛾子呢。

    大军连续急行军十余日,已至定州境内。

    想当初崔耕为定州长史,在此经营了两年多的时间。

    行走在官道上,崔耕望着四周似曾相识的景色,想到自己之前在定州的种种经历,不由得唏嘘不已。

    “报……”

    正在这时,有三名骑兵疾驰而至,翻身下马,跪倒在地。

    领头的乃是一名小校,道:“启禀越王千岁,我们捉到了一个契丹细作。”

    “我不是细作,我不是细作啊!”马背上被捆着的那人高声道:“我其实是身在曹营心在汉,特意到契丹人中做个卧底,为越王效力的。”

    扑哧!

    崔耕直接乐出声来,道:“身在曹营心在汉?你这胡人,还挺能白话的啊。但本王就奇怪了,你怎么知道我会来定州的?难道你还能未卜先知不成?”

    顿了顿,又面色一肃,道:“这小子嘴里不尽不实的,押下去,严刑拷打,务必把这厮的实话掏出来!”

    “喏!”那小校拉了他就往远处走。

    那人赶紧道:“别打!别打!越王要想打胜仗,千万莫打我我史干!我告诉您一个秘密,您听了之后,只要略施小计,就能给契丹人来个狠的!”

    “嗯?史干?”

    崔耕闻听此言,心中一动,道:“带回来吧。”
………………………………

第1402章:赐尔名思明

    史干看年纪不到二十岁,身材瘦长,眉清目秀,虽是胡人,往那一站竟颇有几分儒雅之气。

    不过,他一开口就破了相了。

    此时的史干满脸地谄媚之色,跪倒在地,道:“多谢越王千岁开恩!多谢越王开恩!刚才小人所言虽然略夸张了些,却没有半句虚言啊!”

    “你先闭嘴,听本王问话!”

    “是。”

    崔耕上下打量了史干几眼,道:“看你的衣着打扮是契丹人,但这相貌……似乎有突厥血统?”

    史干道:“越王千岁英明!小的不仅仅是突厥人,还姓阿史那氏,跟契丹那帮子胡狗完全尿不到一个壶里。”

    如果说汉朝是非刘氏不得封王的话,那么突厥就是非阿史那氏族不得为汗。不过崔耕猜测,史干的阿史那氏,跟刘备的“中山靖王”之后差不多,似真似假,就是一笔糊涂账。当然了,这并不妨碍他鄙视契丹人为“胡狗”。

    崔耕又问道:“你既是突厥人,全名又是什么?”

    “阿史那*崒干,小人一向倾慕中华人物,这“史干”就是小人给自己起的汉名。”

    “原来如此。你的原籍是哪里?”

    “宁夷州。”

    崔耕心中暗叫了一声“那就错不了了”,语气越发和蔼,道:“史干,你可愿意为本王效力?”

    史干福至心灵,连磕了几个响头,道:“愿意,小人一百二十个愿意啊!实不相瞒,我就是来投奔您的。”

    “那好,本王收下你了。嗯,史干这个名字,不怎么好听,本王赐你个名号,叫“思明”,取其弃暗投明之意。”

    “谢王上赐名,史思明参见王上!”史思明毫无心理负担地躬身下拜。

    没错,出现在崔耕面前的这个胡人,就是“安史之乱”的那个“史”,史思明。

    崔耕初闻此人叫史干,就是心中一动,猜测此人是不是就是史思明。不过,在历史记载中,史思明长得面容瘦削,胡须头发稀疏,耸肩驼背,凹眼睛歪鼻梁,猥琐之极,跟眼前的形象太不符合了。

    所以,他才百般询问,直到其他方面都跟史思明对上号了,方才确认。

    仔细想想,在历史记载中,史思明为平民时,曾经被奚人抓住,要斩首。结果,史思明凭着自己的三寸不烂之舌,宣称自己是大唐使者,竟然把奚王忽悠瘸了,放了他。

    装什么得像什么。

    若史思明真长得耸肩驼背,凹眼睛歪鼻梁,还没有任何文书证据,他就是口灿莲花,奚王也不能信他是大唐天子派来的使者啊。恐怕那些容貌描写,是因为其人是有名的“乱臣贼子”,著书之人特意丑化的。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