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567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当然了,崔耕这边也得同意,对自己的罪责既往不咎。

    为了表明诚意,请允许渤海、新罗、突厥乃至大唐朝廷派来的使者观礼。另外,他还着重提出,高仙芝对契丹的威胁太大,请高仙芝亲自前来,参与盟誓。

    崔耕接到这个通告后也有些傻眼,怎么好端端地送公主去奚族,变成契丹投降了呢?

    现在的契丹,远未到山穷水尽的地步啊!

    当然了,不同意投降也是不行的。纵观历史,不愿意受降的,没什么好名声,甚至有些人不愿意受降反胜为败。

    本来么,你拒绝受降,那不就是向天下人表明,要对对方斩尽杀绝了吗?对方不但获得了大义,其士兵死中求活也士气大增,变成了哀兵。

    再说了,契丹李娑固现在可是有着幽州城几十万百姓做人质呢。崔耕要是坚决不允许他投降,李娑固若狗急跳墙之下,搞起了大屠杀,这笔血债崔耕起码要背一半。

    权衡了许久之后,崔耕宣布退军二十里,同意契丹军的投降。

    消息传出,天下震动!

    要知道二十年前的契丹之乱,不知多少人经历过。大唐朝廷损兵折将数十万,战死了军神王孝杰,才把这场叛乱平定下去。

    就这,还是只得了面子,没得里子——大周对契丹仍旧只是羁縻,没有将其改土归流。就是被契丹人抢走的金银财宝,都落到了突厥人的手里。

    可是现在,崔耕出兵半个月,伤亡不过千人。就彻底把契丹之乱平定了,这武功也太显赫了吧?越王也太能人所不能了吧?

    ……

    ……

    洛阳城,皇宫。

    李隆基祭天回来,没有返回长安,就在此暂住,密切关注着前方的战况。

    得知契丹乱平的消息后,一口老血好悬没喷出来,赶紧召集诸位宰相议事。

    张说、姚崇、宋璟、魏知古、张九龄,这几位当然知道李隆基为什么招他们来。

    一个个低下头去,不发一言。

    啪!

    李隆基重重地将手拍在几案上,道:“好么,崔耕半个月就平了契丹之乱,再半个月呢?岂不是能灭了渤海国了?再再半个月呢?高句丽?还是突厥?恐怕过不了一年,朕的大唐江山,就要易主了!诸位爱卿都是一时之选,不知何以教我?”

    “……”类似的斥责,在崔耕推测契丹生乱的时候,已经发生过一次了,这次诸宰相更加感到惭愧,没人敢接茬。

    李隆基见状更加愤怒,伸手一指,道:“当初封崔耕为安东都护府大都督的主意,是你魏知古出的!现在到底该怎么办?魏知古,你说!”
………………………………

第1406章:林甫要上位

    魏知古颤颤巍巍地站起身来,跪倒在地,道:“老臣……老臣……见识浅薄,无话可说。”

    “无话可说?你可是有脸拿俸禄呢?”李隆基阴恻恻地道:“朕是让你来当宰相的,可不是让你来尸位素餐的!”

    魏知古直羞得满面通红,将头顶的乌纱帽摘了下来,放在身旁,道:“老臣无颜再居相位,现在向陛下乞骸骨!”

    “什么?你搞砸了差事,就想跑!魏老头儿,你要不要脸啊?难道你读了这么多年书,都读到狗身上去了吗?你到底知不知道什么叫礼义廉耻?你到底还有没有半点儿良心啊……”

    其实李隆基天资聪颖,在彻底堕落前,御下既不太严,也不过宽。对于臣子们,尤其是宰相,还是比较客气的。

    但是今日,他被崔耕的战绩震撼了个不轻,心中一股子邪火无处发泄,说出的话真是刻薄无比。

    魏知古一生清廉,铁骨铮铮,何曾受过这等谩骂和羞辱?最关键的是,这事儿看起来的确是自己的罪过,推脱不得。还有,说出这话的,竟是至高无上的大唐天子李隆基,这差不多相当于盖棺定论了!

    “我……我……”

    噗!

    终于,一口鲜血,从魏知古口中狂喷而出,血染紫袍!

    噗通!

    老头子只感眼前一黑,跌倒在地。

    “魏相您怎么了?”

    “魏相您倒是说句话啊!”

    “来,我扶您起来。”

    ……

    众宰相一阵慌乱,连李隆基都有些慌神儿,道:“快,快把御医找来!”

    然而,此时已经晚了。

    张说将手往魏知古的鼻子处一抹,语带哭声道:“不必了,魏相他,为国事操劳过度……已经……去了。”

    可不是为国事操劳过度吗?总不能说是李隆基把魏知古骂死的吧?

    众人先是统一了口径,然后李隆基命人将魏知古的尸身抬走,下旨赠魏知古中书令、鄂国公,极尽哀荣。

    善后完毕,李隆基也恢复了部分理智。

    他问道:“魏爱卿死了,宰相仅余四位,朕准备再选一人为相,不知几位爱卿以为,谁最为合适啊?”

    举荐宰相可是扩张自己实力的最好机会,大殿内刚刚因为魏知古之死而冷清的气氛,迅速热烈起来。

    姚崇想了一下,道:“微臣举荐宇文融。此人乃京兆万年人,太宗年间宰相宇文节之孙。宇文融颇擅理财,嫉恶如仇,可以为相。”

    “宇文融?”

    李隆基对此人还真有印象,其人不仅擅长理财,还特别擅长揣摩上意。每次给自己的奏章,都让自己看得极为舒坦,好像每句话都能说到自己的心坎里。

    当即,李隆基满意地点了点头,道:“嗯,宇文融不错。其他爱卿有什么意见没有?”

    张说一向和姚崇不对付,赶紧道:“宇文融御下太苛,属吏怨声载道,如此气量,怎能为我大唐宰相?”

    “哦,那张相以为,何人可以继任为相呢?”

    “微臣举荐御史中丞张嘉贞。其人非但嫉恶如仇,还官声甚好,可以为相。”

    姚崇当时就急了,道:“张嘉贞要是没有崔耕,还在做一个平民百姓呢?!你张说让此人为相,到底是何居心?那不是引狼入室吗?”

    张说道:“哦?那姚相的意思,就是张嘉贞因为那事,和崔耕有勾结了?崔耕为官多年,朝廷上和他有过瓜葛的多了去了,就是你姚崇恐怕也不例外吧?我还要问你,单此事说事儿,到底是何居心?是不是把和崔耕有瓜葛的人,都推到崔耕这边儿?”

    “你……你血口喷人!”

    “我看你姚相才是无理取闹!”

    ……

    就这样,二人越说越僵,也就是顾忌着大臣体面,才没动起手来。李隆基见此状况,脸色阴沉地仿佛能滴下水来。

    张九龄却看出了便宜。

    待张说和姚崇的声音渐低,他轻咳一声,道:“微臣也想举荐一人。”

    “什么?”张说和姚崇齐齐惊呼出声,

    别看同样是宰相,那也要论资排辈的。宋璟也就罢了,张九岭乃是新贵,按说在举荐宰相这种大事上,跟本就没插嘴的资格。

    姚崇不悦道:“你张九龄才当了几年官儿,认识几个人。凭什么推荐宰相?”

    张说也同仇敌忾,道:“就是,就是。张九龄你根基太浅,要举荐宰相啊,过几年再说吧。”

    然而,李隆基却道:“张说爱卿和姚崇爱卿,为了宰相的提名争执不下,朕倒是想听听张九龄的意见。说说吧!”

    “是。”张九龄道:“微臣举荐的这个人,乃是微臣的同年,兵部侍郎李林甫。”

    “不行!”姚崇马上道:“李林甫素有贪墨之名,如何能为百官表率?”

    张说道:“另外,据我所知,李林甫在兵部的人员也算不上多么好,人们常常以“小人”称之。”

    张九龄微微一躬身,道:“二位说得李林甫的缺点,我都知道。不过,据我所知,他有一个大大的优点,宇文融和张嘉贞二人,远远比不上!”

    “到底什么优点?”

    张九龄没理张说和姚崇,而是冲着李隆基跪倒,道:“微臣听李林甫说……他有破崔耕之策!”

    “啊?破崔耕之策?”李隆基豁然而起,道:“那还等什么?快请,快请!”
………………………………

第1407章:宦官内斗强

    半个时辰后,李林甫进了皇宫,对李隆基躬身下拜。

    “参见吾皇万岁,万岁,万万岁!”

    “免礼,赐座。”

    “谢陛下。”

    李林甫刚刚在小宦官搬来的胡凳上坐好,李隆基就迫不及待地问道:“朕听张九龄说,李爱卿有破越王崔耕之策,不知可有此事啊?”

    李林甫微微点了点头,道:“正是如此。”

    “不知李爱卿有何妙策?”

    “这……”李林甫往四下里看了看,道:“古语有云,君不密丧其国臣不密失其身,还请陛下屏退左右。”

    “嗯?”李隆基微微皱眉,挥了挥手,道:“牛仙童,你出去。”

    所谓牛仙童,就是李隆基比较宠信的一个宦官,受命掌管大唐秘谍,位仅在杨思勖之下,为李隆基办了很多机密差事。

    “是。”

    牛仙童应了一声,退出了大殿,现在大殿内仅剩下了李隆基、四位宰相,以及李林甫。

    然而,李林甫继续道:“古语有云,君不秘则失其臣,臣不秘则失其身。请陛下屏退左右。”

    宋璟的脸当时就沉下来了,怒道:“李侍郎,你这是什么意思?难道还信不过几位国家宰相?难道普天之下,就你这么一个忠臣?”

    李林甫毫不畏惧,不慌不忙地道:“普天之下,当然不止微臣这么一个忠臣。但是,普天之下,只有下官知道,如何对付越王崔耕!而且下官以为,这事儿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几位宰相,尤其是宋相您,还是不知道的好。”

    宋璟被噎得直翻白眼儿,喝问道:“什么叫尤其是我?李林甫,你这话是什么意思?你给本相解释清楚!”

    李隆基却摆了摆手,把话茬接了下去,道:“好了,莫争论了。崔耕乃是朕的心腹大患,无论如何小心都不为过。几位爱卿暂且退下吧。”

    “可是……”

    “嗯?”

    “臣等遵旨。”

    四位宰相狠狠瞪了李林甫一眼,面色不悦退出了大殿。走不多远,四人驻足,姚崇、张说对张九龄一阵挤兑,就是宋璟都说了几句。

    张九龄只是受了李林甫的请托荐他为相,可没有跟其他几位宰相为敌的意思,赶紧道歉连连。与此同时,他心中有些奇怪,往常这李林甫素有“口蜜腹剑”之称,就算要害人也都是背后下手,怎么今日如此锋芒毕露呢?

    但不管怎么说吧,姚崇、宋璟、张说、张九龄都是历史上数得着的贤臣,绝不会受点委屈,就做出什么对不住大唐朝廷的事儿来。

    然而,有一个人则与这几位不同,那就是刚才被赶出去的宦官牛仙童。

    他出了大殿不久,就被一个孔武有力的太监拦住了去路。

    那太监咧嘴阴恻恻地一笑,道:“哎呦呵,这不是牛仙童牛公公么,您今儿怎么得空,不在陛下跟前伺候了着了?”

    牛仙童当然认得,自己面前之人乃是大内总管、骠骑的将军杨思勖,赶紧躬身赔笑道:“奴婢参见杨公公!在您老面前,奴婢何敢称一个“您”字?实不相瞒,今儿个是陛下和兵部侍郎李林甫议事,不让旁人听见。所以,奴婢出来转转。”

    杨思勖道:“诶,我说牛仙童,如今你受陛下宠信,参与机密。如果杂家问的,真是杂家不应该知道的,你尽可以不答。但是,随口敷衍我算怎么回事儿?那李林甫不过一个兵部侍郎,陛下和他单独密谈个什么劲儿啊?”

    牛仙童满脸委屈之色,道:“小的不敢骗杨公公,确实是这么回事儿。您要是不信,尽可以去问别人啊?比如张相,姚相……”

    “放屁!”

    杨思勖飞起一脚,将牛仙童踹翻在地,道:“你让杂家去问当朝宰相?人家能回答吗?这几位宰相哪个把我放在眼里?”

    顿了顿,又觉得这个说法太丢脸,将信将疑地道:“好吧,杂家就姑且信之。我再问你,陛下和李林甫准备谈什么?”

    “呃……”涉及到越王崔耕,牛仙童是知道轻重的,道;“此事事关机密,的确……”

    “嗯?你姓牛的,你是越发不把杂家放在眼里了!”

    别看杨思勖刚才口中说“你尽可以不答”,那不过说说漂亮话而已。事实上,牛仙童窜起的太快,早已让杨思勖感到浓重的威胁。如今的杨思勖,正找准各种机会,对牛仙童进行打压!

    当即,杨思勖不仅恶狠狠踹了牛仙童一脚,又弯下腰去,阴恻恻地道:“这做人呢,贵有自知之明。你看人家楚天白多好,深受武惠妃的信任,却只管武惠妃那一亩三分地,从不惹事生非。然而你牛仙童呢?出使巡查、慰问将士、册封官员,瞧把你能的,怎么哪都有你?”

    牛仙童期期艾艾地道:“不……不是小的滥权?这……这都是陛下的旨意啊!”

    “陛下的旨意?”杨思勖嗤笑一声,道:“陛下让你出使巡查,可没让你受*贿啊!”

    “我……我没有!”

    “没有?杂家就不信了,天下还又不偷~腥的猫!你知道……陛下一向是如何处置受了贿赂,欺骗他的宦官吗?”

    此时杨思勖的语气,有如刚从十八层地狱中爬出来的恶鬼,顿了顿,继续道:“先把那人绑在一个木头架子上,几天不给吃饭。然后,剜了他的心,剁了他的四肢……这时候人还没死呢,最后再把他的肉一块块地挖下来,喂了狗!牛仙童你……”

    沙沙沙~~

    正在这时,一阵轻微的脚步声传来,杨思勖赶紧闭嘴,牛仙客也赶紧起身。毕竟二人都是有头有脸的大太监,表面上还是要保持风度的。

    功夫不大,一个小太监走了过来,满脸赔笑道:“杨公公,您在这呢?赶紧跟小的走吧,陛下找你过去呢。”

    “行,杂家这就过去,头前带路。”

    ……

    ……

    又过了一会儿,就有两个消息,传遍了皇宫。一个消息是:兵部侍郎李林甫继魏知古以后,成为当朝宰相。另外一个则是:杨思勖受大唐天子之命,作为朝廷使者,前往幽州城,接受契丹的投降。

    杨思勖?

    牛仙童听到这个消息,不由得打了个冷战,暗暗寻思:陛下把如此重要的差事,告诉杨思勖。看来,他对杨思勖的信任,远在我之上啊!

    杨思勖一直忌惮我后来居上,我那些收受贿赂的事儿又经不起查。若他腾出手来,我命休矣!

    怎么办?怎么办?

    诶,有了,若是杨思勖死在幽州,这一天的云彩不就满散了吗?

    要让杨思勖死,我必须找个帮手。胡人毫无信义绝不可靠,这事儿说不得得着落在……一诺千金的越王崔耕的身上。我该如何说服越王崔耕,做我借刀杀人的那把刀呢?
………………………………

第1408章:孰执牛耳者

    能在近万宦官里面脱颖而出,牛仙童当然是有几把刷子的。在死亡的威胁下,他努力开动脑筋,还真想出了一条可行之计。

    牛仙童暗暗琢磨,欲先取之,必先予之,自己一个小小的宦官,要让越王为自己办事,势必得给人家偌大的好处。

    而现在最大的好处,就是揭穿李林甫的阴谋,救崔耕一命!

    李林甫再聪明,对付越王崔耕那也是要实力支撑的。朝廷对崔耕没什么好办法,这实力当不在国内。

    不在国内,那就只能在国外了。

    当即,牛仙童对手下的秘谍传下命令,查看李林甫最近接见了什么特殊的人没有。

    这么一查,还真查出来了。

    李林甫秘密接见了几个契丹商人。

    既然如此,那答案简直呼之欲出了,李林甫之计,是大唐朝廷和契丹勾结起来,共同对付崔耕。

    不过,且慢,大唐朝廷和契丹勾结,很难想到吗?崔耕很难猜不到吗?完全不是那么回事儿啊。

    崔耕为何不敢要大唐朝廷的援兵,还不是防着朝廷一手?

    李林甫凭这个就晋升宰相,那大唐的宰相也太不值钱了吧?

    所以,可以肯定,这条计策不仅于此。那思路再发散开去,参加这场会盟的,还有奚族、突厥、渤海国的使者,以及大唐名将高仙芝。

    奚王李运和崔耕甚有交情,他不可能参与其中。突厥呢?渤海国呢?早就跟崔耕冲突过多少次了,崔耕不知道防备他们,那还不如去死。

    唯一可能的变数,就在高仙芝身上了。

    高仙芝?

    对!就是此人!

    牛仙童深受李隆基信任,执掌大唐秘谍,崔耕不知道的事儿,他可未必不知道。

    当即,他心中一动,写下书信一封,将自己的心腹孙典找来。

    “你速速出宫,将这封书信,交到越王的手中。”

    “啥?越王?”孙典腿一软,直接跪了下去,低声道:“公公还请三思啊,那越王他和朝廷……陛下可待您不薄啊!”

    “陛下待我不薄?那确实,我承认。不过……”

    “怎样?”

    牛仙童眉毛一挑,道:“中宗李显,对杨思勖薄不薄?睿宗李旦,对杨思勖薄不薄?可这厮背叛的时候,眼睛眨都没眨啊!现在,再瞅瞅人家杨思勖,大内总管,骠骑大将军,位极人臣!高力士倒是对中宗忠心耿耿了,但落了个什么下场呢?千刀万剐而死!不知你是想做杨思勖?还是想做高力士呢?”

    “可……可是……”

    “行了,没什么可是的!实话告诉你,咱们在陇右的案子,已经被杨思勖抓到线索了!此案一发,杂家固然死无葬身体之地,但你也别想好过!”

    “啊?陇右的案子?”这回孙典也慌了手脚了,道:“那这封信,就真能要了杨思勖的命?”

    牛仙童得意道:“这么说吧,此信不仅是杨思勖的催命符,还是咱们给越王的投名状。小兔崽子,多学着点儿吧,这天上,说不定哪块云彩有雨呢?”

    “谨遵公公教诲!”

    ……

    ……

    半个月后,突厥、渤海国使者、奚王李运和王子李英都进了幽州城,大唐朝廷的使者杨思勖则进了崔耕的大营。

    与此同时,高仙芝率两千亲军,在崔耕大营的辕门外长跪不起。这一行人中最引人注目的,是个面色惨白的少年郎,身形单薄,未着盔甲,就跪在高仙芝的身旁。

    崔耕赶紧带领诸将相迎,以手相搀,道:“高将军快快请起。你这是干啥呢?太客气了不是?”

    诶!

    他微微一用力,却感觉高仙芝如同铜浇铁铸的一般,根本就拉不起来。

    高仙芝沉声道:“末将死罪,不敢起身!”

    “死罪?什么死罪?”

    “您对仙芝有天高地厚之恩,当初您被改封越王,仙芝却因为犬子云若的安危,不能跟您一路南下,实在是死罪!好在,天可怜见,终有一名义士,救小儿出了长安,仙芝再无顾忌,特来向越王请罪!”

    顿了顿,又对旁边那少年道:“快,快给越王千岁磕头!要不是他,焉有我高家的今日?”

    “参见越王千岁。”那少年连磕了几个响头,

    看来这个少年郎,就是高仙芝和李正梅的儿子,高云若了。

    李正梅和高仙芝青梅竹马,情路却颇为坎坷。要是没有崔耕,说不定就得被李多祚棒打鸳鸯了。他们对自己爱情的结晶如此珍惜,也非常正常。

    “免了,免了。”

    崔耕想了一下,道:“这么说……是当时朝廷绑了高云若的票儿,你才没跟本王一起南下?但是,当时本王和李隆基有协定,不得阻拦我手下的人去岭南道。你为何不报知本王,让本王跟李隆基要人?”

    “那贼人又没留下什么证据,只是留下了口信:若末将告知了越王,就只能收回云若的尸体了。我当时想,即便告知越王,没有什么证据,越王也拿李隆基没办法,犬子反而有性命之忧,也只能应允了他们的要求。”

    “这样啊……”崔耕微微摇头,道:“不,你这不算什么背叛,充其量是没跟上本王的队伍而已。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这不是你的错。”

    “无情未必真豪杰,怜子如何不丈夫?越王这话,可算说到末将的心坎里去了。呃……不知末将能否有幸,继续在越王手下效力?”

    “哈哈,欢迎之至!”

    高仙芝这才起身,跟着崔耕入营,似乎双方前嫌尽释。

    略微休整了几日后,双方正式开始议和。最后双方约定,契丹军出兵五十,崔耕出兵五十,大唐朝廷出兵二十,高仙芝出兵二十。奚族、渤海国、突厥国各出兵二十,在城外举行会盟仪式。

    当然了,奚族、渤海国和突厥只是观礼,真正会盟的是崔耕、杨思勖、高仙芝和李娑固。

    至于什么大唐公主和奚族王子之间的婚事?等会盟完毕再说。

    会盟的礼仪是非常完备的,若是国主会盟,那就杀一匹白马。若是诸侯会盟,那就杀一匹牛。若是臣子会盟呢,那就杀一匹白狗。

    比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