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572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当崔耕平定了契丹之乱后,金宪英却又选择了观望――说是一回事,做是一回事。崔耕连李娑固的后代都没有斩尽杀绝。更何况,没有什么仇怨的自己呢?

    如果能用对越王称臣,换取越王支持自己为新罗王,那就再好不过了。

    但是,扶桑人可不想出现这个最坏的情况,于是乎,杀了林氏族人,嫁祸金宪英。

    金宪英本来想用金大玉为使解释此事,没想到,金大玉是扶桑的人,明面上来岭南道求和,实际上却要故意激怒崔耕。岭南道与新罗的战端一起,金宪英就必须下定决心,投靠扶桑了。

    崔耕觉得金大玉的语气不对,才让金重庆出马,以至于有了今日之事。

    ……

    ……

    金重庆听完了崔耕的分析,既觉得非常有道理,又有些担忧,道:“这么说……金宪英有投靠越王之意?您……您可不能过河拆桥啊?咱们俩虽然没什么交情,但是三弟他跟您的关系可不赖。再说了,您可是在天下诸国使者面前,答应了小王的,可不能食言而肥啊!”

    所谓三弟,当然是指金乔觉。

    “行了,行了。别说了。”崔耕眉头微皱,道:“放心,本王不会对新罗的事置之不理的,到底如何解决,且容本王细思之。你暂且退下吧。”

    “可是……”

    “嗯?”

    “是,小王告退。”

    形势逼人强,金重庆只得退出了大厅。其身形佝偻,连连咳嗽,好像命不久矣,看起来实在可怜。

    林知祥却对他没有半点同情,咬了咬牙,道:“新罗不是那么好打的,若金宪英诚心归顺,小老儿……小老儿愿意放下杀子之仇。”

    崔耕摇了摇头,道:“不,以本王看来,这新罗非打不可!”

    “啊?可……可是……您连南诏都不愿意打,怎么回愿意打新罗?”

    “那不一样,南诏不是不打,只是还没到打的时候。新罗同样要打,只是本王以为,这新罗之战,可要比南诏之战急多了。”

    “此言怎讲?”

    崔耕伸出了四根手指,道:“其一,就像金重庆说的,本王已经在天下人面前,声明了金宪英是扶桑野种,并且答应保金承庆复位,焉能食言而肥?其二,林家之仇,非报不可。其三,新罗占我大唐数郡土地,能不收回来吗?至于其四么……这是咱们的根基所在。”

    “什么?根基所在?”

    “正是如此。”崔耕介绍道:“本王虽然控制着剑南道,但剑南道交通闭塞,自成一体,人力和物力,难为我所用。安南都护府更不用提,还需岭南道支援。本王所能动用的实力,无非岭南道一地。而岭南道地广人稀,本王所能赖以和朝廷抗衡者,不过是海贸而已。请问林老爷子,咱们与扶桑、新罗的贸易,在整个贸易中占了几成呢?”

    “大约……一半吧!”

    从总价值上来讲,其实岭南道和新罗、扶桑的贸易,并没有一半那么多。南洋诸岛盛产香料,大食有汗血宝马、*,珍珠宝石,林邑、真腊等国盛产沉香、黄金,都是能赚大钱的。相对而言,新罗、扶桑就没那么大利润了。

    但是,这两国距离岭南道最近,可以输入的大宗货物最多。从军事角度来看,这两国的价值又占岭南道海贸价值的一半以上。

    所以,林知祥含糊得说了个一半左右、

    崔耕道:“还是的啊!这些年,金宪英和扶桑斗而不破,迫于扶桑的压力,一直对我岭南道的海贸动手,至于扶桑更不必提,本王已经忍无可忍。现在我岭南道和扶桑、新罗的海贸几乎断绝……扶桑的海路太过遥远,本王没有什么把握。新罗与我水陆皆可通,不打他,本王还留着过年啊?”

    “可……可是……咱们不能联合新罗的金宪英,对付扶桑吗?呃……恐怕不行。”

    林知祥话刚出口,就马上闭嘴。

    崔耕若是不管金重庆的死活,帮着扶桑野种金宪英打扶桑,那他的脸面还要不要了?

    这事儿只能暗地里干,而且,这也正是金宪英希望的。

    只要岭南道不大举出兵,这新罗就是他说了算。打退了扶桑之后,金宪英成为了新罗的大英雄,他那点黑历史已经无关紧要了。

    到了那时候,新罗还会对崔耕俯首帖耳?嘿嘿,唐高宗的教训就在眼前啊!

    退一万步说,崔耕就是彻底不要脸了,派大军进入新罗,和扶桑开战。

    战后新罗就对崔耕感恩戴德?那怎么可能,恐怕在新罗人的眼里,扶桑人和唐人没什么差别,还是得做过一场。

    崔耕道:“怎么样?老爷子想明白了吧?咱们这次要么不打,要么就给新罗个狠的,借机震慑扶桑,甚至是给攻打扶桑练练手!攻打新罗,势在必行!”

    林之祥仔细谋划道:“就算要打,新罗乃是大国,直接攻打,没那么容易。咱们是不是先与金宪英虚与委蛇,骗他和扶桑人决裂。然后,再来个额蚌相争,渔翁得利?”

    崔耕苦笑道:“我岭南道连年用兵,府库枯竭,海贸必须尽快恢复。想挑拨新罗和扶桑彻底决裂,哪有那么容易?时间不等人啊!再说了,金重庆还能活多久?没了他,咱们占的大义,最少得损失一半。另外,金宪英又不傻,不到万不得已,怎么会跟扶桑开战。恐怕他现在最想做的,是左右逢源。”

    “我军粮饷枯竭,那就更不能用兵了。您……”

    林知祥想说,您数次出使,将他国搅了个天翻地覆,这次何不故技重施?

    不过,话刚到嘴边,就马上咽了下去。

    无它,崔耕去过新罗,而且是以圣僧的名义多次出现于大庭广众之下,新罗人认识他的太多了,此行太过危险。

    但话说回来,新罗固然不敢和岭南道硬肛。岭南道跟新罗硬肛,、粮饷不足,只能求速胜。即便考虑上金重庆这个因素,也很难实现。即便胜了,恐怕也是惨胜,到时候李隆基又趁机使坏怎么办?

    打新罗不大好,不打新罗又错失了机会,这可怎么办?

    林知祥眉头紧皱,道:“小老儿总觉得,总觉得,呃……”

    蹬!蹬!蹬!

    话刚说到这,忽然间,一阵急剧的脚步声传来。

    宋根海在门外,道:“启禀王上,府门外有一位自称故人的人求见。藏首露尾,不肯报出真正身份,您到底见是不见?”

    崔耕眉头微皱,道:“故人?让他进来。”

    “是。”

    功夫不大,宋根海领着一个黑纱遮面的黑袍人走了进来。

    那人直到见到崔耕,才将这身行头撤下,露出了本来面目,道:“越王千岁,多日不见,别来无恙乎?”

    崔耕面色骤然一变,喃喃道:“怎么是你?咱们俩……不熟啊……”

    与此同时,他心里咯噔一下子,暗暗寻思:恐怕攻打新罗之事,得因为此人……拖后了!
………………………………

第1422章:隆基擅甩锅

    出现在崔耕面前之人,正是渤海国乞乞祚荣之二公子,大门艺。当初在李隆基的封禅大典,以及和契丹的盟亲之礼上,大门艺和崔耕见过两次,没什么交情。

    不过现在,他却理直气壮地道:“越王千岁,这就是您的不对了不是?什么叫不熟啊?当初在封禅大典上,我可是给足了您面子。难道您就不该投之以李桃,报之以琼瑶?”

    崔耕多他丝毫不假以辞色,冷笑道:“少来这一套!大门艺,你要是真想活命,就跪下来,叫声叔叔。看在你爹的面子上,我勉为其难地保你不死。但是,你要是再给本王装这个大瓣蒜,搞什么君子可欺之以方的话,你的事儿我可就不管了。”

    “啊?您都知道了?”

    大门艺先是面色骤变,紧跟着“噗通”一声跪倒在地,道:“小侄参见叔叔,叔叔啊,您就是我的亲叔叔,您可得给我做主啊!”

    “嗯,起来吧。”崔耕更是感到一阵腻歪,道:“到底怎么事儿,说说吧。”

    “您不是都知道了吗?”

    “嗯?”

    “好吧,我说。”

    事实上,崔耕的知道,和大门艺所谓的知道,完全不同。如同知道李可折很容易被劝降一样,崔耕是根据历史的记载。

    在渤海国开国之祖乞乞祚荣死后,国位由长子大武艺继承。

    当时渤海国掌控政~权的是粟末靺鞨,另外还有大量的汉人、奚族人、契丹人、高句丽人、突厥人,乃至一些处于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叫不出名字的小部族。其核心人口靺鞨族,占全国人口的比例并不高。

    这样,渤海国就看上了同出一源的黑水靺鞨,想将其并入渤海国。但是,黑水靺鞨独~立地好好的,也不乐意自己被人吞并啊,就和大唐眉来眼去的。

    最终,在渤海国的逼迫下,黑水靺鞨族派人向大唐朝贡,并且请求册封。

    这样,李隆基封黑水靺鞨之主倪属利稽为黑水都督府大都督以及黑水国王,黑水国各部首领皆为一州刺史。

    眼瞅着煮熟了的鸭子要飞,大武艺可受不了了。宣称黑水国瞒着自己去觐见李隆基,就是为了和大唐一起,夹击渤海国。当即,派自己的弟弟大门艺与舅父任雅一起发兵征讨黑水国。

    大门艺性子绵软,害怕得罪唐朝,反对出兵。但大武艺一意孤行,演变成一场冲突,最后大门艺逃往大唐避难。

    大武艺不依不饶,直接上表,向李隆基要人。

    李隆基不想和渤海国发生冲突,一方面对渤海国使者宣称大门艺已经死了,一方面让大门艺前往安西任职。

    没想到,这事儿被渤海国使者知道了,直接向李隆基要人。李隆基没办法,只得宣布要把大门艺流放到岭南道。

    大武艺得到消息后大怒,和大唐开始了连绵数年的战争,甚至派刺客到洛阳刺杀大门艺。李隆基大怒,这回也不让大门艺去岭南道了,直接封他为左监门卫大将军,就在朝廷任职。

    不得不说,李隆基这事儿办的太不地道了,堪称猪八戒照镜子,里外不是人。

    你要是真有大唐天子的气度,人家大门艺是因为忠于大唐遭难的,你就应该下旨斥责渤海国,甚至让大门艺代替大武艺为王。至不济,严辞斥责大武艺,高~官厚禄封赏大门艺也成。

    你要是怕了渤海国,就把大门艺宰了,也免了连绵数年的战争、

    这回可好,面子全丢了,里子也没有保住。甚至说,大武艺因为李隆基的软弱应对才有了侵唐的想法,也不为过。

    今天崔耕一见大门艺,就想到了这档子事儿,猜测是不是大门艺和他哥闹矛盾了。

    一问之下,果不其然。

    自己死而复生,乞乞祚荣年岁大了,受得惊讶不轻,没多久就撒手人寰,长子大武艺继位。

    大门艺因为黑水国之事,和哥哥大武艺争执。大武艺欲杀大门艺,大门艺逃亡大唐。

    大武艺派遣使者,要李隆基交出大门艺。

    从这里以后,历史发生了点小小的变动,李隆基既不想得罪渤海国,又不想不顾脸面的把大门艺交出去,就给大门艺出了个主意,让他赶往岭南道,投靠自己。

    并且,在大门艺走了三天后,毫不犹豫地,把这事儿通报给了大武艺。

    现在大武艺的使者,恐怕就在前往岭南道的路上。

    擦!擦!擦!

    崔耕听完了大门艺的介绍后,鼻子险些没气歪了。

    他暗暗寻思,李隆基啊,李隆基,你也太能甩锅了吧?好么,契丹的事儿你甩给我,新罗的事儿你甩给我。到了现在,好么,渤海国的事儿你也甩给我!

    到底你是大唐天子,还是我是大唐天子啊!你特么的有点骨气好不好?

    林知祥见崔耕面色难看,却有些误会他的意思,道:“是了。渤海国要跟咱们生了龃龉,高仙芝那五万军就面临腹背受敌之境。咱们办那件事儿,可就更难了。”

    所谓的那件事儿,当然是崔耕征新罗之事,当着大门艺的面儿不好明说。

    崔耕苦恼地道:“是啊。看来,要办那件大事儿,得先把渤海国的事解决好。只是这军费……那不就更超支了吗?”

    大门艺赶紧道:“大唐乃天朝上国,叔叔更是我靺鞨族的神使,可千万不能受了我哥的逼迫,把我交出去啊!”

    崔耕傲然道“放心,本王丢不起那个人。哼,相当初乞乞祚荣都在本王面前安安分分的,现在大武艺竟然敢捋本王的虎须,真是活得不耐烦了。”

    “正是!”大门艺拱火道:“渤海国撮尔小国,怎能当越王一击!我那哥哥忤逆大唐,实在是自不量力。”

    “诶,慢来!慢来!”

    林知祥见二人越说越热烈,赶紧劝阻道:“与渤海国开战,关系重大,越王还请慎思之啊!”

    崔耕疑惑道:“嗯?就算本王做那件大事,把握不大。难道连渤海国,都打不了?”

    孰料,林知祥却郑重地点了点头,道:“就算不是打不了,也绝对算不得好打!越王千岁,您仔细想想,陛下刚刚封禅过后,大武艺就以兵力威胁,这口气他能咽得下去?为什么他不但咽下去了,还向您求援呢?”

    对啊!

    崔耕骤然想到,在历史记载中的此时此刻,李隆基连败吐蕃、突厥,泰山封禅实至名归。在那种情况下,他都对大武艺委屈求全,进退失策,究竟是为什么呢?总不能是李隆基天性犯贱吧?

    想到这里,崔耕正色道:“到底这渤海国有什么难打的?还请林老爷子给本王解惑。”

    林知祥整理了一下思路,缓缓道:“渤海国兵精将勇,暂且不提。岭南王可曾听说过大唐三大海寇?”
………………………………

第1423章:大唐三海寇

    崔耕摇头道:“本王还真没听过。难不成,这所谓的三大海寇,真的实力非凡?本王没听说过,他们劫掠客商啊!”

    “嗨,人家这三海寇发财的路子,并不在劫掠客商,您当然没听说过了。不过,他们的实力,确实是想当不一般。”

    “哦?到底怎么个不一般法?这三大海寇,指的又是何人?”

    “所谓三海寇,指的是振州冯若芳,贼和尚吴令光,以及番寇张文休……”

    然后,林知祥将这三大寇,简要地介绍了一遍。

    冯若芳的关系最简单,他是振州的大土豪,手下海贼千人,奴婢万人。

    他手下这些海贼,并不全靠劫掠过活,主要依靠的这些奴婢的出产。至于这些奴婢,也不是买来的,而是劫掠而来。

    每年冯若芳扬帆出海三次,捕上一艘波斯大海船就回返振州。不但船上的财物就归其所有,就是船上的船长、乘客、水手,都成了他家的奴婢。

    所谓振州,就是后世的海南三亚,天高皇帝远。又因为冯若芳只劫掠波斯人,不劫掠唐人,官府对他的种种行径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所以,冯若芳基本上是半公开的做海盗了。其人家资豪富之极,据说每日烧的香料,就有一百多斤。

    此人对崔耕来说,是最为人畜无害的。

    第二大海寇,则是贼和尚吴令光。他据说和内地佛门,乃至官府贵人,有许多扯不清道不明的关系,专门向小海商收税供奉佛祖。

    若是不给,就说该人触怒了佛祖,定遭报应。海商们大都迷信,就把钱交了。有那不信邪的,往往会遭到贼和尚吴令光手下的洗劫,船只被洗劫,船上的人被杀死。

    然而,尽管贼和尚吴令光做了那么多坏事,时至今日,人们却不知他的老巢在哪里,只是有传闻,好像是在扶桑。

    当然了,像林知祥、俞铃等大海商,是不会遭到贼和尚吴令光的勒索的,他选择的对象,大多是没什么势力的小海商。

    其人对崔耕的威胁程度,也是排在第二位。

    对崔耕威胁最严重的,则是番寇张文休,其人手下有海寇四五千人,尽皆悍勇无比,发财的路子是洗劫港口。只要做上一票,就能吃上好几年。

    最出名的一仗,是十年前洗劫了明州港口,卷走的钱财以千万贯计,天下震动。

    好死不死的是,渤海立国之后,也不知怎么的,张文休被乞乞祚荣招揽了去,成为渤海国水军大都督。

    李隆基若是敢和大武艺翻脸,大武艺就敢令张文休袭扰沿海。只有千日做贼的,哪有千日防贼的,朝廷定然苦不堪言。

    至于崔耕?

    岭南道的主要收入是靠海贸,若是张文休袭扰沿海,劫掠过往船只,恐怕要比李隆基难受的多。

    所以,林知祥一听到崔耕要和渤海国做对,就面色大变,赶紧阻止。

    崔耕听完了,也认识到了其中的严重性。不错,岭南道的海军是厉害,但是,人家张文休不和你正面交战,专门劫掠过往商船不就行了?大海茫茫,你怎么反制?

    崔耕道:“看来,欲破渤海国,就得先想法子,对付张文休了?不知林老爷子,对他有什么办法没有?”

    “没办法,没办法啊!”林知祥把头摇的跟拨浪鼓一样,道:“十年前,张文休就势大难制,现在又有了渤海国做后盾,那就更难对付了。不如,不如……”

    说着话,林知祥偷眼看向了大门艺。那暗含的意思,当然是把大门艺交出去了。毕竟,大门艺维护的是大唐朝廷,而不是越王崔耕,这里面是有区别的。

    崔耕要是实在爱惜脸面,和渤海使者达成个密约,不宣扬此事总行吧?渤海国与岭南道又不接壤,想来也不愿意和崔耕彻底撕破脸。

    大门艺被他看得脊梁沟里发凉,赶紧对崔耕道:“叔叔您答应了我的;可不能反悔啊!”

    “这个么……”

    崔耕虽然不想像历史上的李隆基那样丢脸,但对于渤海国还真没没啥好办法,事关岭南道百万百姓,他当时一阵为难。

    蹬蹬蹬!

    正在这个关键时刻,宋根海又在门外立定,道:“启禀越王千岁,渤海国使者左辅窦兰求见。”

    渤海国是双相制,有左右两丞相。左辅掌民,右辅掌军,地位仅在渤海王之下,相当不低了。

    “这么快?”崔耕稍微一沉吟,就道:“宣他进来。”

    “是!”

    功夫不大,一个二十多岁的年轻人被带进了大殿。

    见礼已毕,崔耕轻咳一声,首先开口,道:“窦相如此年轻就被国主委以重任,真是年轻有为啊!”

    “哪里,外臣德行浅薄,只是得了先祖余荫才得居此位。”

    “哦?你的先祖是谁?”

    “外臣的父亲乃是渤海国前任左辅窦后裔。家父上个月去世之后,外臣才得居此位”

    “原来如此。”崔耕点了点头,道:“渤海国先是丧了君主,又丧了左辅,实在不幸。只是……”

    说着话,他看向了身旁的大门艺,道:“当此之时,渤海国主又要兄弟相残,那岂不是更不幸了吗?乞乞祚荣和窦后裔的在天之灵,也不会安稳吧?”

    “哪里,话不能那样说。”窦兰阵阵有词,道:“你们汉人有句话,叫做王子犯法,与庶民同罪。大门艺虽为国主的兄弟,但他犯了国法,就应依律治罪。要不然,置我渤海国的律法于何地?”

    崔耕当然可以说,所谓“王子犯法庶民同罪”,不是这么用的。

    但是,他深知这种口舌之争没什么意义,索性道:“我大唐乃天朝上国,黑水国归顺大唐,天经地义。大门艺不愿攻打黑水国,乃是正义之举,本王理应庇护。如果,本王就是不交出大门艺,你们渤海国准备怎么办?和我岭南道开兵见仗吗?”

    事到如今,崔耕已经想明白了。诚然,自己不想和渤海国打仗,难道渤海国还能想和自己打仗?他们攻打大唐,还能占些土地。和自己水军互殴,不过是两败俱伤而已,有什么意义?大武艺在历史记载中,乃是渤海国数得着的英主,难道就如此不智?

    现在是麻杆打狼两头怕,就看谁先低头了。

    然而,出乎他预料的是,窦兰既不强硬无比,也没有委屈求全,而是站起来,微微一躬身,道:“是非对错,暂且不谈。我主刚刚登基,就发生了王弟叛逃之事。若就这么算了,岂不是令渤海臣民轻视?所以,越王不想交还大门艺也成,请答应我渤海国三个条件作为补偿。”

    顿了顿,又补充道:“若实在不成,答应三个条件其中之一即可,总得双方的面子上都过得去吧?”

    窦兰这么说,真是足见诚意了。

    崔耕道:“哦?到底是什么条件?说来听听。”
………………………………

第1424章:杀死吴令光

    窦兰道:“第一个条件,我渤海国有一神镜,唯有天下至美之人,方可映入镜中。若岭南王将此女赐给我渤海国,就给了国主一个大大的面子。既然如此,那大门艺还回来与否,也就无关紧要了。”

    “你……”

    宋根海就站在一旁,怒斥道:“什么神镜可映天下至美之人?简直是无稽之谈。再说了,就是真有那天下至美之人,也得……也得……能轮得到他大武艺?”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