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奋斗在盛唐-第58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但不管怎么说吧,多了李林甫这么个内应,总是一件好事。

    崔耕拍了拍李林甫的肩膀,点头道:“本王明白了,多谢林相的好意,这礼物我也就却之……嗯?”

    陡然间,崔耕心中一动,道:“上好的端砚十枚……这是怎么回事儿?”

    李林甫赶紧解释道:“这……这礼单是下官的管家准备的,我也没细看。的确,端州在您的治下,给您献端砚,那不是班门弄斧吗?”

    “我问的不是这个!”崔耕眉毛一挑,厉声喝道:“这些端砚,你究竟是哪来的?赶紧说个明白!”
………………………………

第1450章 名砚可惊天

    崔耕这么问,当然有他自己的道理。

    端州盛产砚台,唐朝初年,成为整个大唐主要的砚台产地。由于连年开采,到了现在,产量已经大不如前。

    与此同时,由于制砚水平的上升,端砚越发受到追捧,渐成供不应求之势。

    越是供不应求,也就越受追捧,甚至产生了许多光怪陆离的传说。

    比如说,某年的科举考试,因为是在冬天,天气骤冷,大多数考生的砚台都冻住了,难以书写。

    但是,有个人的砚台,却是非常正常。那考生下笔如有神,正常完成了考试,得中进士。

    后来人们一打听,人家用的这砚台是“端砚”,所以“冬不凝墨”。

    还有个说法更厉害,是说考试的时候,那水壶里的水,都成冰了,无法为考生研磨提供水。

    这时候就有个考生就对砚台吹了一口气,说道,你这端砚,不是人称宝砚吗?怎么这种情况下,就毫无办法了?

    结果,那口气喷在砚台上,就蒸汽升腾,勉强可以写字了。于是乎,他一边呵气,一边写字,最终完成了考试,金榜题名。

    这就是“呵气成墨”的典故。

    别管这两个典故是真的还是假的吧,总而言之,这两个典故一出,端砚更受追捧,价格更是打着跟头的往上翻。

    那么,这端砚是从哪来的呢?

    所谓砚台,其实就是用石头做的承载墨水的器具,端砚自然也不例外。

    能出产可做砚台奇石的地方,就是砚矿。既然是矿,那当然就是皇帝的了。

    所以,朝廷就下令,端砚矿只能朝廷开采。端州每年必须上交三十六方端砚为贡品。

    三十六方还真不多,但是奈何,这端砚的价格太高了,谁不想据为己有?

    所以,不断有朝廷官员,来端州“公干”,顺便带些“土特产”回去。

    最关键的是,还不给钱!

    开采端砚非常不容易,必须手工一点一点的开凿,产量又非常低微,端州百姓真是苦不堪言。

    事实上,就是给钱也不行啊。端州地广人稀,地处偏僻交通不便,很多时候,钱都没什么用。老百姓都去开采砚台了,大家吃什么,喝什么呢? 婆媳一锅煮

    所以,崔耕为岭南王后,传下了一道旨意。任何人不准到端州打秋风,除了上交朝廷的三十六枚砚台外,一枚端砚都不准多产。

    这样子。端州百姓的负担倒是减轻了。但问题是,端砚的价格,更是打着跟头猛往上翻!

    到了现在,一枚端砚的价格到了两千贯左右,还有价无市。

    尽管如此,崔耕依旧不敢开口子,怕的就是口子一开,就再也扎不住了。

    一个是怕加重百姓们的负担,另外一个是端砚这种好东西,开采一点就少一点,还是留给后世子孙们吧。

    但是今天,崔耕发现,自己完全做了无用功了。李林甫随随便便,就送出十枚上好的端砚,说明端州的私采端砚之事,非常严重!

    林闯到底是干什么吃的?

    李林甫见崔耕如此愤怒,赶紧解释道:“这可不赖本官,现在市面上端砚的价格是高,但只要有路子,并不是买不着。”

    “什么路子?”

    “买端砚都是下人干的,具体什么情况,我就不知道了。”李林甫大概也知道崔耕想查端砚走私的是事儿,道:“要不……我帮您查查?”

    崔耕摆了摆手,,道:“不必了,本王自有分寸。”

    开玩笑,端州出了这么大的娄子,崔耕就够丢人的了。再托别人去查,那还要不要脸面了?这事儿只能是他自己查。

    ……

    ……

    与李林甫分别之后,崔耕扮作贩卖药材的客商,与众人一起,往端州方向而来,继续他的微服私访之行。

    至于那突然消失的江韦,他不怎么担心。

    陶三妹的身份没什么特殊,和江韦更是偶遇。江韦跟端州有关系的可能着实不大,自己去端州微服私访的事儿,即便他知道了,也造不成什么影响。

    然而,这次他还真是想错了。

    端州城,崇义巷,一个小院中。

    有一虬髯大汉面沉似水,坐在一张椅子上。 凤鸣天下:妖后有点萌

    他的身后有两名美婢执扇,两名美婢捧壶,两名美婢托剑,两名美婢端酒,架子相当不小。

    江韦则跪倒在这虬髯大汉的面前,道:“属下无能,没能杀得了崔耕,请主上责罚!”

    “哼,我就没指望你!”那大汉哼了一声,道:“人家崔耕是什么人?岂是你一个江湖鼠辈,想杀就能杀的?当初你投奔本座,信誓旦旦,要做出个样子给我看。怎么样?现在知道自己几斤几两了吧?”

    “我……”

    江韦直羞得满面通红,道:“话虽如此,但我的确是差点就成功啊!”

    然后,他简要得将自己把崔耕捉来,差点一刀刺死的事情简要地说了一遍。

    崔耕和李林甫密谋,要通过绑架之事吓唬李隆基,这事儿是个秘密,李隆基不知道,江韦更不知道。

    他只知道,自己绑崔耕绑得甚是容易,差一点就得手了。

    那虬髯壮汉听完了,也甚是奇怪,道:“这也太容易了吧?你没骗我?”

    “此事在长安都嚷嚷动了,您若不信的话,尽管去派人打听。但有半句虚言,您砍了我的脑袋!”

    “这样啊……”那虬髯壮汉喃喃道:“怎么回事儿?难道崔耕真是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枉本座还把他当作一个大敌啊!不过,也不对……他这般无能,怎能威震天下,把朝廷逼到这般地步?这说不通啊!”

    江韦道:“兴许是时无英雄,遂使士子成名!”

    虬髯壮汉直觉此事没那么简单,缓缓摇头道:“不,更大的可能,是此事别有隐情……”

    “您别不信啊!”江韦急眼了,道:“崔耕为了查林三郎的案子,已经准备来咱们端州微服私访了!咱们趁此机会,再刺杀他一次,不就能试探出他的成色来了吗?”

    “什么?崔耕来端州了?”那虬髯壮汉豁然而起,道“此言当真?”

    “错不了!他还邀请我一起来呢!”

    江韦赶紧将陶三妹邀请自己的话,说了一遍。

    “这样啊……”虬髯壮汉豁然而起,道:“崔耕真的来端州微服私访了?哈哈!这可真是天堂有路尔不走,地狱无门你自来投!就算江韦杀不了你,本座还杀不了帮你吗?”
………………………………

第1451章 近乡人更怯

    咕辘辘~

    端州城外的官道上,三辆大车正在迤逦前行。最前面那辆大车上,赶车的是一名身形高挑、相貌英俊的年轻男子。

    前面是一个丁字路口,车速逐渐变缓,那年轻男子转过头来,道:“陶小娘子,要去你家,咱们是该往东,还是往西走啊?”

    有一相貌清丽的少女探出车厢外,期期艾艾地道:“往东吧,不不,是往西……呃……往东……”

    “到底是往东还是往西啊?”

    “呃……奴……奴也记不清了……”

    “诶,我说陶娘子,你莫难为人行不行啊?”那年轻男子皱眉道;“这是去你家,你却说自己记不清道路,这话你自己信吗?”

    “我……我……”

    那少女低下头去,最后一咬牙一狠心,道:“奴……奴要下车一下,有些话,奴只想对崔……崔大哥说说。”

    “那行吧。”

    不用问,这少女正是陶三妹,而那年轻男子则是李白。他们随崔耕从长安出发,终于到了端州境内。

    现在他们正准备去陶三妹的老家,端溪县斧柯山下的小陶庄。

    没错,朝廷是废除括田令了,但是,端州会如何解决括田令的后遗症呢?崔耕拭目以待。

    比如这陶三妹家吧,她们家乃是逃户,土地被官方收走。现在,官府是把这田地还了,还是维持现状只是准许陶三妹自行开荒,抑或是继续推行括田令把她赶回去呢?

    从官府的举措,就大概可以看出林闯为政如何了。

    只是眼见着就到目的地了,陶三妹却不肯继续前行。

    崔耕疑惑道:“三妹,你怎么了?原来不是都答应的好好的吗?”

    陶三妹苦恼道:“王……崔大哥您之前只说是让奴当个向导,可没说要去奴的家里啊。这个……这个……实在有些不大方便。”

    崔耕越发奇怪了,道:“有什么不方便的?莫非我们这些人见不得人不成?”

    “那倒不是。”陶三妹咬了咬牙,直言道:“越王千岁请想,奴一个弱女子,长得还不赖……跟你们十几个大男人一起回家,我……我成什么人了?以后还如何在这个地方立足?”

    “呃……说得也是,倒是本王思虑不周了。”崔耕挠了挠脑袋,发现人家陶三妹说得真有道理。

    后世有一个典故,叫《赵匡胤千里送京娘》。 穿越俱乐部

    相传宋太祖赵匡胤年轻时,流浪四方,行侠仗义。

    某日,他路过清幽观,救了被强盗囚禁于暗室的苦命女子赵京娘。为免使京娘再次遇险,匡胤与京娘结为兄妹,千里护送京娘回家。

    到了目的地后,京娘提出,感其恩义,愿意以身相许。结果赵匡胤却道,兄妹就是兄妹,怎能结为夫妻?我若娶了你,那这千里送人之举,就不是行侠仗义,而是贪图美色了,岂不是污了俺一世侠名?

    赵京娘觉得赵匡胤说得很有道理,然后就……趁赵匡胤不注意的时候,投水自尽了。

    废话,人家能不自杀吗?

    孤男寡女,千里同行,说这俩人之间没点事儿,谁信啊?嫁了你赵匡胤,那就是一段佳话。嫁不了你赵匡胤,就是水性杨花。赵京娘除了一死了之之外,还能怎么办呢?你赵匡胤的侠名要保,人家赵京娘女儿家的清白名声,就不重要了吗?

    今日之事,也是如此。

    陶三妹去京城刺王杀驾的事儿,已经人尽皆知。这次回小陶庄,又势必不能暴露崔耕等人的身份。

    那该如何对乡邻解释崔耕他们的来历呢?说是素昧平生,就千里护送陶三妹回家,谁信啊!

    崔耕也只得道:“那咱们就暂且放弃原计划,往端州内……”

    “放弃?为什么要放弃?”李裹儿道:“你们不就是觉得,陶三妹的身份有些尴尬吗?把这事儿解决了,不就成了吗?”

    “解决?怎么解决?”崔耕疑惑道:“说是陶三妹的亲戚,乡民们也不会相信啊。要是真有这么一门有钱的亲戚,他们家能家破人亡?”

    “不是亲戚,是干亲。”李裹儿笑眯眯地道:“三妹啊,我看你聪明伶俐,乖巧可爱,想收你为义女,不知你愿意不愿意啊?”

    “那……怎么好,那怎么好……”陶三妹连连摆手。

    “嗯?你不愿意?莫非我当你的干娘,还辱没了你不成?”

    “当……当然不是……”陶三妹道:“奴只是一个民女,和您身份天差地别,怎能……怎能……实在是高攀不起啊!”

    “这有什么?”李裹儿瞥了崔耕一眼,道:“某人连杂胡都收成干儿子了,你好端端一个清白汉女,还不能当我的干闺女?”

    “呃……”

    崔耕明白,李裹儿所谓的杂胡,是指安禄山。他更明白,李裹儿此举恐怕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她收陶三妹为义女,自己于情于理,都不可能和陶三妹发生点什么了,这叫未雨绸缪。 火影之日向新传

    当然了,崔耕对陶三妹也真没啥想法。

    崔耕劝道:“嗯,夫人所言有理。这认亲么,就是讲个缘分,如果你不嫌弃的话,就答应了吧?”

    “既如此,那……那……奴拜见干娘,拜见干爹。”陶三妹恭恭敬敬地跪倒在地,给崔耕和李裹儿磕了三个响头。

    “乖女儿快快起来。”

    李裹儿收陶三妹做干闺女也不完全是出于功利心,她确实觉得这陶三妹不错。

    稍后,她把自己的首饰盒拿了出来,要送给陶三妹认亲礼。安乐公主的首饰盒,那能简单得了吗?里面的首饰个顶个的富丽堂皇,珍贵异常。

    陶三妹连连摆手,推说不要,李裹儿还是强塞了几件素雅的给她。

    又拿出自己的衣衫给陶三妹穿,虽是便装,但也做工精细、用料讲究之极。

    人靠衣服马靠鞍,陶三妹本就长得漂亮,换上之后真是人比花娇,丽色逼人。

    不过,崔耕暗暗有些奇怪。按说陶三妹做了李裹儿的义女,就成了岭南道的公主,说是一步登天毫不为过。

    但是,陶三妹的脸上,却并无多少惊喜之色。

    是她被天上掉的馅饼砸晕了头脑?还是本来就不慕富贵?还是……别有隐情呢?

    但不管怎么说吧,这场干亲定下,去小陶庄的阻碍已不存在,三辆大车继续起行。

    中午时分,已经到了陶三妹的宅子前。

    “三妹回来了!”

    “快看三妹啊,出去了一趟,竟然像是换了个人一样!”

    “那是,人家可是越王千岁亲自召见过的人,有福的很呢!”

    ……

    乡民们非常热情得聚拢到陶三妹的小院里,不断得嘘寒问暖,自然也问了崔耕等人的来历。

    陶三妹只是说,自己回来的路上,偶然间遇到了一对商人夫妇,崔端和李乐。李乐和自己一见如故,认自己做了义女。如今自己准备把家里的事情处理一下,就随着二老离去。

    “这样啊……”

    有一中年妇人听完了,问道:“三妹你攀上高枝了,嫂子真替你高兴。呃……但不知,你的那些地,准备怎么处置呢?”
………………………………

第1452章 媒人忽上门

    陶三妹道:“地?什么地?奴家的地,已经被官府发还了吗?”

    “不只如此哩。”那妇人高兴地道:“不仅是你,全村的地,都被官府发还了。”

    又有人插话道:“笑话,越王千岁都主动过问此事了,官府敢不还吗?”

    “哈哈,我就说嘛……括田令肯定不是越王的主意,这不是应验了吗?”

    “拉倒吧,我记得前些日子,你还把越王骂个狗血淋头呢?!”

    “诶,我说王瘸子,你怎么哪壶不开提哪壶啊?难不成你以前没说过越王的坏话?”

    ……

    众乡民七嘴八舌,议论纷纷。但总的来说,田地失而复得,大家心里高兴,气氛还是相当融洽的。

    崔耕也甚是欣慰。

    当然了,这也并不能说明,林闯就毫无问题。假如他真是大贪官一名,知道陶三妹的案子越王亲自过问以后,也得把这小陶村的事情处理好。

    所以,这只能说明,林闯知道应该如何补救。但林闯的案子,还得继续查。

    稍后,崔耕拿出钱来,请乡民们吃饭。准备吃完饭后,再去其他的乡村走走转转。

    可正在陶三妹家觥筹交错,一片吆五喝六之声的时候。突然,门外有个尖利的女声响起,道:“哎呦,三妹回来了啊?老婶子给你道喜了!”

    紧跟着,一个六十来岁,神色油滑,头发花白的老妇人,手持一把红纸扇,走进了陶三妹的小院儿。

    不用问,一看那把扇子,就知道此人的职业了媒婆。

    陶三妹厌恶地看了她一眼,低声对崔耕道:“这人姓彭,是我们邻村小彭庄的,专门为人做媒。不知把多少好姑娘,推入了火坑。名声很不好。”

    崔耕有些奇怪道:“名声不好,她这媒还做的下去?” 宅女快出来

    陶三妹冷笑道:“这几年是不怎么做的下去了,但是,做一次吃三年。我还听说……听说……她为了拿钱,还撺掇寡~妇找野汉子呢。”

    经陶三妹一说,崔耕也对这彭媒婆印象不好了。

    但是,人家彭媒婆作为专业人士,这嘴皮子是真利索。走上前来,把陶三妹一通夸,什么“秀外慧中”啊,什么“孝义无双孝感动天大难不死必有厚福”啊……就是陶三妹都不好意思对她冷颜相向了。

    聊了许久,彭媒婆才进入了正题,道:“三妹你虽说认了干亲,但女人这辈子,最重要的,还是找个好人家。怎么样?老婶子给你介绍一个?!”

    “不必了吧!”

    李裹儿往四下里看了一圈儿,插话道:“你能认识什么青年才俊?想必这十里八村的,没有能配得上我们家三妹的。”

    “哎呦喂,话可不能这么说。”彭媒婆道:“我彭媒婆虽然不起眼,但认识的大人物可多了去了,保准能给陶小娘子找个如意郎君。”

    李裹儿不屑道:“哼,大人物?有多大?”

    彭媒婆得意道;“说出来,吓死你!乃是咱们端州刺史林闯的小舅子,要文才有文才,要武略有武略,长得还英俊潇洒。如今已经走了林大人的门路,在府衙里谋了个九品的职司。那可是官儿啊,三妹嫁过去之后就是官儿太太了,吃香的喝辣的,穿不尽的绫罗绸缎……”

    “等等!”

    崔耕忽然皱眉打断道:“你说什么,,林刺史的小舅子?我听说,林刺史娶的是泉州张氏之女,那他的小舅子,也得是泉州张氏之人吧?泉州张氏要做官儿,还用得着走林家的门路?”

    “呃……”那彭媒婆终于有些傻眼,期期艾艾地道;“这个……其实吧,小舅子,也不是什么正经小舅子。林刺史在端州纳了一名美妾,我说的那人,是林刺史这个小妾的弟弟。但是,那小妾甚是受宠,他的九品官儿也全无虚假之处哩。”

    “这样啊……”

    崔耕感到有些奇怪。 迷之精灵

    平心而论,如果那媒婆所言为真的话,这对陶三妹可是一桩好姻缘。

    要知道,这年头的婚姻讲究门当户对。陶三妹充其量也就是一个小家碧玉,能嫁给官宦子弟,那得算是祖坟上冒青烟。

    但是,话说回来。陶三妹是满意了,人家那个九品官呢?连面都没见过,怎么就肯迫不及待地娶一个民女为妻?这说不通啊!

    再者,林闯怎么会忽然冒出了这么个小舅子,而且要与陶三妹结亲呢?这是不是太巧合了一点?

    想到这里,崔耕问道:“那林刺史的小舅子,究竟姓字名谁?”

    “姓孙名维。”

    “你确定,这孙维是想娶妻,而不是纳妾?”

    “错不了。”彭媒婆赌咒发誓道:“如果不是娶妻,你把老婆子我的脑袋拧下来,当蹴鞠踢!”

    崔耕点头道:“那好吧,听你介绍的条件,我还是挺满意的。不过……”

    “怎样?”

    “这孙维的条件如此之好,却要娶小女,我怎么觉得,这事儿可能有什么蹊跷呢?会不会是那家伙瘸腿瞎眼,却被你说成了貌若潘安?我对你们媒人这张嘴可不怎么信任。这样吧……你明日把那孙维叫来,我相看相看再说。”

    “这……好吧。”那彭媒婆稍微一犹豫,就道:“我这就去传信儿给孙公子,不是明天,就是后天,孙公子定会到小陶村来!”

    “有劳了。”

    ……

    ……

    彭媒婆领命而去,然而,谁也没想到。她的去向,并非是孙维的宅子,而是端州崇义巷,一个小院中。

    也就是昨日,江韦和那虬髯大汉秘谈的所在。
………………………………

第1453章 江韦重来投

    当天傍晚,还是在端州崇义巷,那个小院中。

    江韦跪倒在安虬髯大汉的面前,一嘬牙花子,道:“原来那陶三妹跟我说的,不是到小陶村。而是做个向导,和崔耕一起微服私访。情报出了差错,这也不赖我啊!”

    虬髯壮汉摆了摆手,道;“行了,起来吧,此事怪不得你。当时越王就是那么一说,后来仔细琢磨,又改变了计划,这有什么奇怪的?只是,他这么一搞,咱们就难办了啊!”

    “正是。”江韦苦恼道:“不用问,那崔端就是崔耕。小陶村的位置太重要了,不容有失。所以,咱们准备陶三妹一回来,就找人给她提亲,把她支走,越王也就察觉不到咱们的蛛丝马迹了。可谁成想,那崔耕竟然认了陶三妹为干闺女了,还要亲自见孙维一面。”

    虬髯大汉道:“既然陶三妹成了岭南道的小公主,可能就看不上孙维了,原计划必须放弃。”

    江韦道:“那咱们以后怎么办?要不……一不做二不休,趁着崔耕在小陶村,集结兄弟们,直接结果了他!”

    “哪那么容易?”虬髯大汉苦笑道: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