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登基吧,少年-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二将军名叫安壮,人如其名,身形比一般人高壮,三十来岁。

    他外憨内狡,是个内有丘壑之人,才会带兵马留守金陵,紧锁长江水路。

    听出谢二主动联姻之意,安壮并没有瞧不起什么的。

    联姻,本就是结盟最好方式。

    只是待听到谢二选择的两个对象时,安壮神色不变,心中直咋舌。

    这般胃口,凭什么?

    就凭着藏头藏尾的几千太湖水匪?

    就算霍柏、霍瑾所在房头与太尉府关系不算亲近,也是霍太尉五服之内的族弟、族侄。

    尤其是霍柏,与霍五还是平辈。

    谢二想要妻之长女,这是想要做霍太尉的亲家长辈?

    没错,谢二犹豫过后,选择了霍柏、霍瑾,放弃了霍顺。

    霍顺比他小不了几岁,又是鳏夫,实配不上他如花似玉的长女。

    要是许嫁,倒想的他们谢家攀附太过。

    他不仅性子傲,还十分爱面子。

    谢二说着,还带了可惜道:“可惜只是族亲,到底晚了一步……”

    这是觉得于家与安家两家的联姻对象更好。

    于家长孙女许的是霍磊,安家长子定亲的是霍五的堂侄孙女。

    安壮心中笑谢二痴心妄想,却也没有表现出来得罪人,只做了为难道:“谢二哥想要与滁州军再亲近一步,再好不过……只是太尉府没有正经女眷,就是想要传话也不好说……倒是马总管那边,新夫人就要过门,又是金陵士绅家的小姐,总能搭上话……”

    谁都晓得霍五与马寨主是异性兄弟,情逾骨肉。

    就是霍五身边第一个妾,也是马寨主所赠。

    谢二闻言,果然听了进去:“史家吗?是该拜访一二。”

    话里话外,是屈尊降贵之意。

    他骨子里极为自傲,之前在太湖也有些“占地为王”的意思,即便是投了滁州军,也将自己放在与于、安两家差不多的地位。

    平素里关注的都是诸元勋的消息,对于其他人都不以为然。

    却是不想想,就算于、安两家在投白衫军前与他差不多,可那两家随着滁州军征战十来个州府,立了多少功劳,岂是他一个新投的湖匪能比的?

    就是贾、史之流,如今在滁州军中已经立足,地位也不比谢家差……

    *

    太尉府旁,霍宅。

    霍顺在书房,手中提着一支笔,看着书案上一张纸,上面全是人名。

    霍峰…霍池…霍林…霍瑾(霍瑜)。

    霍岩…霍洪…霍柏(霍松)…霍瑞。

    霍山…霍潭…霍栋…霍宝。

    山字辈,水字辈,林字辈,玉字辈……

    一看就是按照范字起的名字……

    同样是霍山的儿孙,前四个兄弟是霍福、霍寿、霍康、霍健,福寿康建,一天也是四兄弟,却没有霍家这一辈的范字。

    等到下一辈,霍大伯霍大伯名“霍全”、虎豹兄弟的祖父“霍威”、霍六婶的丈夫“霍诚”,也不带木字。

    等到小一辈,霍磊、霍虎、霍豹、霍百岁,更是各房起各房的,也没有范字。

    霍顺是听着曾祖父霍山的传说长大的,如今想想霍太爷当初带流民定居南山村的往事,也生出猜测来。

    南山村霍家五房中,怕是只有五房才是霍山的血脉,其他四房应该是养子。

    怪不得霍家几代子孙中,只有霍宝继承了霍山的巨力。

    自家老爹之前犯糊涂的原因,想要续娶繁衍血脉,也应是这个了……


………………………………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人心易变

    霍顺心中有了猜测,却没有找霍大伯与霍五求证。

    血脉重要吗?

    不说别人,就说霍五、马寨主、杜老八等异性兄弟,也不比其他人家亲兄弟差。

    再说邓健,只是童养婿,可与邓老爷之间比寻常父子之亲都融洽。

    只看霍五对南山霍氏族人与滨江霍氏的不同,就能看出在他心中是有远近的。

    南山村诸霍是一家人,所以霍五照顾孤寡,留霍六婶、妞妞在太尉府,待虎豹、石头等人如自家儿孙。

    对滨江霍氏,则像跟亲戚走动。

    霍顺想明白了,就拿起这张纸,点火烧了个干净。

    几辈子之前的隐情,没有必要眼下求证撕巴明白。

    要是揭破此事,霍六婶就不好继续依附太尉府。

    还有小一辈的联姻,霍邓联姻、霍于联姻、霍安联姻,都要褪了成色,容易让人说嘴……

    如今滁州军势头虽好,可没有到尘埃落定之日,危机始终存在。

    身为霍五亲族,霍家人真正为滁州军能做的不多,那就尽量别拖后腿。

    霍五还不知霍顺这个侄儿心思通透,通过诸霍子弟名字就推测个差不离。

    不过也就是霍顺这个年岁,知晓各家长辈名讳,换做是石头、虎豹兄弟,知晓高祖名讳,自己这房曾祖、祖父、父名讳,哪里会晓得其他房头伯叔曾祖名讳?

    至于外人,更不会是想到霍氏血脉还有隐情。

    至于为什么滨江霍氏按照范字起名,南山村霍氏起名没有排序,大家也能想明白。

    南山村霍氏是农户人家,大名起周全了都不容易,哪里还会想着范字不范字。

    至于滨江霍氏,却是书香门第、乡绅人家,族谱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自是有自己的范字。

    其实在外人看来,霍五与滨江霍氏认亲,更像是给自己面上添彩。

    实在是屠夫的出身不体面,才与滨江霍氏认亲,好打着“名门之后”的旗号。

    起码在滁州地界,霍氏还是有人认的。

    滁州军进金陵,私下里念叨霍氏粗鄙的人家不是一家两家,只是没有人敢拿到台面上。

    如今霍顺回来,太尉府放出要给他择继室的消息,霍家的根底又被人拿出来念叨一回。

    *

    贾宅。

    甄氏因保胎的缘故,卸了管家事务。

    只是她在家是长女,出门子就是长媳,惯是张罗事儿的。

    之前甄家就抱了与滁州军联姻的心思。

    作为金陵有名的士绅人家,他们也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

    只是读书人想的多,即便滁州军看着上下齐心,在他们眼中也少不得上面头目勾心斗角,为了忌讳不想与其他元帅府联姻,将目标放在了太尉府这边的关系。

    结果霍五父子这边没戏,霍氏亲族那边又白折腾一场。

    如今金陵城里说起甄家那位“宜男”的二娘子,都当成了笑谈。

    偏生那个时候,马寨主择了史家二姑娘为继室,杜老八择了郭家女。

    甄家上蹿下跳一场,什么也没捞到。

    甄二老爷还与霍洪这个昔日师兄弟疏远了,很是得不偿失。

    贾甄氏作为出嫁女,也受了牵连,很是生了一肚子闲气。

    她素来以娘家为傲,不觉得是娘家势利钻营,只当是丈夫、小叔子不尽力牵线。

    等到马寨主择了史家,贾甄氏将史家也怪上了,只当是史家算计,自己小叔子对亲家比对甄家更好。

    甄家与贾家平素往来最亲近,也贾演的岳家,论起来与贾源没有什么关系。

    史家却不同,史今是贾源至交好友,两人还约定为儿女亲家。

    之前有王氏这个继母压制,贾老爷也是个偏心的,兄弟两个相互扶持;如今情况又不同,贾源存了私心也寻常。

    如今是太尉府放话,太尉大人堂侄儿要续娶,贾甄氏就上心。

    史家先一步与滁州军联姻又如何?

    马寨主又不是霍家人,异性兄弟就是挂个名,哪里比不得血脉亲近?

    在她看来,一个鳏夫,一个再嫁女,这霍顺可不正是给自己妹子预备的?

    至于甄家之前放出话,差点将甄二娘子嫁给霍大老爷之事,也是时过境迁。

    一个是娇嫩少妇,一个年将花甲的老翁,本就不匹配。

    只是她也明白,自己再上心,也搭不上话,还要靠丈夫从中斡旋。

    如今史今与贾家兄弟马上就要出发往太平府,这两日都是早出晚归。

    等到贾演回来,贾甄氏就殷勤小意,提及太尉要给霍顺续娶之事:“怕是不少人家都惦记着,大爷要不要与二叔商量商量看?”

    贾演闻言,却是皱眉:“顺公子比我还年长,与贾溪年岁不合适……”

    贾溪,就是贾演的继母妹。

    贾太太不慈,如今在祠堂礼佛;贾老爷去年中风,如今卧床养着。

    贾演、贾源兄弟去年三月被除族,十月又归宗。

    贾演身为元嫡长子,接掌了贾家,下头弟弟妹妹的嫁娶,也就成了贾演之责。

    贾太太王氏所出两子一女,年岁大的一子一女都被王氏养废了。

    贾三之前在知府衙门做文书,大肆敛财、收受贿赂,等到滁州军进城后追责,就被罚入苦役营。

    去年贾三跟着修城墙。

    等到城墙好了,贾三又跟着开始修缮官道。

    如今也算是数着日子苦熬。

    除了罪大恶极之辈,其他充入苦役营的,滁州军允许家属交银赎罪。

    只是为了达到惩戒的目的,银赎之前也有期限。

    有的要服满一年准赎,有的是满三年准赎。

    贾三的案子里虽涉及人命,可是他不是主谋,就是服满一年准赎。

    如今过去半年,到了年底贾三才能回来。

    贾三不在,贾三之妻在外头宅子里,如今在贾家老宅的还有贾溪与贾四。

    至于贾溪这位小姐,也是被王氏教养的自私自利,眼高手低。

    她知晓自家母亲慢待两位继兄,自己对两位异母兄长也缺了敬意与亲近。

    之前两位异母兄长被撵出家门,也不乏她在其中推波助澜。

    毕竟对她来说,以后是异母兄长当家自是比不得胞兄当家。

    没想到最后落得一场空,这个贾溪小姐的日子也不好过。

    甄贾氏最是记仇,连带着公公都没有磋磨,还能落下这个刁钻的小姑子?

    等到后来贾源之妻当家,没有特意为难小姑子,可也没有特意照顾。

    倒是王氏出幼子贾四,性子厚道,年岁与贾代化相仿,如今还在读书。

    贾演骨子里带了清高,本就不看不上裙带关系,别说是异母妹妹,就是胞妹,也不会想着联姻。

    贾甄氏待丈夫否了小姑子,才拿着帕子道:“那二娘呢?虽比二娘大了些,倒也算合适!”

    贾演定定地看着妻子。

    去年因为甄家这位二娘子,霍大老爷折腾的一出,外头知晓的不多,贾家兄弟却是晓得的。

    虽说霍五没有当着他们兄弟的面说什么,可是霍大老爷随后搬出太尉府,就是霍五对这件事的表态。

    甄家那边,因也这个缘故,彻底被太尉府无视。

    贾演兄弟很是尴尬,好不容易半年过去,甄贾氏又提及?

    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之前曾与老子议亲,这回说给儿子?

    天下就剩下一个女子不成?

    贾甄氏被看得不自在,贾演摇头道:“二姨再嫁之身,不合适……”

    霍顺虽是鳏夫,却没有儿女,做继室除了名份上差点,内里却是实惠。

    又是霍五亲堂侄,多少盼着与太尉府联姻盼得眼红的人家都等着,哪里会轮到甄家一个再嫁之女?

    贾甄氏听出了丈夫未尽之意,带了不快道:“怎么就不合适?二弟是太尉大人旧友,就是霍家长房早年在金陵也得过咱们家照顾,难道他们富贵了就不认人了?还是二弟存了私心,宁愿扶持史家,也不愿甄家再进一步!这防的是哪个?大爷也长点儿心……”

    贾演太阳穴一跳一跳。

    这大半年来,随着滁州军进金陵,贾家兄弟两个都投到滁州军麾下,类似的话贾甄氏就嘀咕了几次。

    贾演只当是妇人小气,眼热小叔子与太尉府那边关系更亲近。

    可眼下这话中,却是对贾源怨愤颇深……


………………………………

第三百一十四章 金姓郡王

    人心都是偏的。

    因去年变故的缘故,这一年来甄贾氏始终不能释怀。

    身为女子,嫁人后最大的责任就是为夫家开枝散叶。

    甄贾氏出阁十多年,只有一子,为这个没少受王氏这个继婆婆的吃哒。

    去年好不容易再次有身孕,却是因家变的缘故流掉了,还是个成型的男婴。

    甄贾氏如何能不心疼?

    之前她就满心怨愤,只是对象是公公与继婆婆。

    如今公公卧床、继婆婆进了祠堂,两人都成了没爪牙的老虎,如今反而要看儿子、儿媳的脸色。

    甄贾氏抱怨的对象就变了,有的时候是贾溪这个小姑子,更多是的对曹源这个小叔子。

    也就是贾源之妻性子温顺,对甄贾氏这个长嫂素来避让,要不然应该也落不下。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贾演也跟妻子提过几次,只说“家和万事兴”,让她放宽心,不必如此计较,可她却越来越偏执。

    这样下去,再好的情分也坏了。

    就算弟弟看在自己面上不会与嫂子计较,贾演也不好意思一直委屈弟弟。

    “准备一下,分家吧!”

    贾演想了想,有了决断。

    远香近臭,等分开了,妻子再折腾,也只能折腾自己这一房。

    甄贾氏闻言,不由吃惊:“大爷说什么梦话?哪里就到了分家的时候?”

    按照世情,贾老爷夫妇都在世,儿女还不到分家的时候,尤其是贾溪、贾四姐弟还没有嫁娶。

    尤其是提出分家的还是长子,这容易落人口舌。

    贾演道:“哪里就不好分了?左右我是长子,该奉养老爷、太太的,将老二分出去……”

    甄贾氏眼神有些闪烁:“大爷真要分,按照规矩,祖产与祖宅是不分,该长房承继,剩下产业长房七成,二叔、老三、老四分那三成……”

    贾演摇头道:“贾渝已经除名,不是贾家子弟,不用算他一份……贾溪的嫁妆是之前就预备好的,不用再留什么,老四那边聘礼留下来……剩下的田产、铺面分成三份……”

    甄贾氏闻言变了脸色:“怎么能这样分?公中最值钱的织厂都被太太过到老三名下,之前被官府收公……咱们已经亏了大头,剩下家产按照规矩分配不行吗?就算不分七成,也当分五成,代化可是长孙!”

    这世上,向来是律法是律法,世情是世情。

    这天下当父母的,不乏偏心之人,也更多的是想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儿女。

    女儿出阁,带一笔嫁妆,算是提前分配到了父母的财产;儿子这里,分家时家产均分的也有不少。

    只是这样情况下,多半也会将长孙也分配一份份额。

    长子嫡孙,承继香火祭祀,到底不同。

    贾演想要帮扶弟弟,却也没有从儿子身上找补的意思,想了想,道:“如此也好,那就按四份分吧!”

    贾四还小,还未成丁,分家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贾源却是不是占便宜的性子,真要按照三份分家产,也未必肯要。

    按照四份分,有理可循,他反而不好反对。

    甄贾氏见丈夫松口,狠是松了一口气。

    可是想想原本能分到七成家产缩减到五成,她也不免觉得肉疼,一时之间倒是忘了娘家妹子再嫁之事。

    到底是已经出阁的妇人,眼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小家,她心中开始寻思起公中产业,有五成是自家的,这分配上说不得还能想想法子,少吃一些亏……

    丈夫与小叔子马上就去太平府,就算真要分家,也是两人班师回来。

    差不多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足够提前清点诸产业。

    *

    太尉府,茶室。

    霍宝的日子又闲下来。

    童兵人马都安排的差不多,就等着这两日就跟着贾家兄弟与史今等人前往太平府。

    其中仇威的“青蛇军”也正式从童兵分离开来。

    青蛇军之前的人数四千,一千留在和州含山县,三千跟着仇威挂在童兵名下。

    如今仇威从童兵离开,兵卒增加了两千,是五千人。

    之前留在含山县的“青蛇军”,也随着含山县尉升职,到了和州城,如今跟着和州都尉回到金陵,重新并入青蛇军。

    “青蛇军”定编一万人,如此还缺额四千,就直接从金陵大营补了四千去年十月的兵卒。

    “青蛇军”这一独立,童兵的战兵右翼出缺。

    邬远这些日子,正奉命在金陵大营挑人,补充战兵。

    只是一步慢、步步慢。

    这次打太平府,霍宝跟老爹说过,让侯晓明、石三带着各自部下往太平府听用,却没有提邬远。

    毕竟邬远这边的人手还不齐全,就算挑好了人,上下没有磨合操练,直接上战场也太儿戏。

    童兵诸将中,接触早的快一年了,接触晚的也大半年,各人的优缺点都在霍宝眼中。

    同侯晓明、石三这样的野路子相比,邬远到底是将门出身,自己武艺出众,也读过兵书,可也拘在里头,行事少了几分果决,略显得中庸。

    只希望他独立领兵后,快点儿成长,不要被侯晓明、石三落的太远。

    “爹,仇威那小子抖机灵,要用童兵的后勤,我应了。”

    霍宝与老爹也说着童兵之事。

    “青蛇军”虽独立成军,可童兵的印记太深。

    尤其是后分配过去的两千兵卒,在他们眼中,唐光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反而童兵的小伙伴,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仇威就算独立成军,如今手下人手也不算齐全。

    想要用童兵后勤,看似厚着面皮占便宜,实际上也是表明自己的立场。

    仇威的年岁在这里摆着,今年才十六岁,手下的兵卒也只有一万人。

    这样的主将与兵卒数目,只能做偏军,做不了主力。

    与童兵同进退,就是仇威的选择。

    霍五唏嘘道:“难为孙都尉了……是个明白人……”

    这个孙都尉就是前任和州都尉,唐光旧部,昔日青蛇寨三位把头之一。

    他年岁与唐光相仿,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下山后想要稳定,就求了留守含山县的差事,后来升任和州都尉。

    因记得霍五“青蛇军”独立成军的许诺,他过完年就提了辞表,想要来金陵教导仇威。

    霍五允了,如今孙都尉已经缺卸了差事,回到金陵,跟在仇威身边教导。

    仇威对这位寨子长辈,亦是十分尊敬。

    用童兵后勤的主意,当不是仇威自专。

    要是那等糊涂的人,少不得想着既是“青蛇军”独立成军,就拜托童兵影响力,以免日后掣肘。

    这位孙都尉却是看得明白,仇威的能力还不足以独当一面,总要选一个元帅依附。

    最好的人选,莫过于马寨主。

    毕竟滁州军诸头目中,与唐光交情最深的就是马寨主。

    可是马寨主卸了兵权,不再领兵,“青蛇军”总不能跟着全部转后勤,只能换个人选。

    与其跟在其他元帅身后,哪里有站在霍宝这个滁州军少主身边妥当?

    “不知道你舅舅怎么样了?徐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离大都又近……若是朝廷再调兵马平叛,目标当是徐州?”

    说完仇威之事,霍五想起徒三。

    霍宝道:“半年功夫,朝廷已经平叛了三回,废了两个金氏将帅,金家人也该长记性了!”

    谁也不是傻子。

    皇帝如今忌讳金家,调金家麾下人马平叛,打着用白衫军消耗金家军的主意。

    就有了杭州平叛时,官兵是胜利方时调离主帅,又找借口将剩下人马留在杭州镇守。

    后在山东兵平叛时,也是在官兵收复徐州、差一点就拿下亳州时接连下旨将兵马调回,使得金家军不能立全功。

    然后就是今年春天这一仗,更是莫名其妙。

    明明泰州白衫已经被围死,胜败就是早晚问题,朝廷下旨毒杀了金姓主帅。

    霍五犹豫了一下,道:“之前小宝做梦,四王八公的,好像有金姓?”

    霍宝点点头道:“对,开国郡王中,西宁郡王金姓……”

    父子两人对视一眼,都陷入沉思。

    滁州军中,如今金氏将领就是扬州降将金错。

    金错就是皇后族人,金家也是当今朝廷最大的将门。

    这开国郡王是金错,还是另有其人?


………………………………

第三百一十五章 亳州军少主

    如今看金错将军,是真的出色,否则也不会跟着邓健“东征”一次就脱颖而出。

    只是霍宝想起徒三,道:“或许是舅舅那边……”

    眼见皇帝对金家越来越无情,金家背弃大宁也是早晚之事。

    滁州军这边有降将,徒三那边也少不了。

    不说别的,就说红楼世界的四国八公十二侯,有几个在滁州军这边见着了,更多的还是没有影子,说不得正是在亳州军那边。

    霍五也是偶尔想起。

    就算金错能因功劳得封开国郡王,那也是他的本事。

    只是……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1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