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登基吧,少年-第13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安二将军名叫安壮,人如其名,身形比一般人高壮,三十来岁。
他外憨内狡,是个内有丘壑之人,才会带兵马留守金陵,紧锁长江水路。
听出谢二主动联姻之意,安壮并没有瞧不起什么的。
联姻,本就是结盟最好方式。
只是待听到谢二选择的两个对象时,安壮神色不变,心中直咋舌。
这般胃口,凭什么?
就凭着藏头藏尾的几千太湖水匪?
就算霍柏、霍瑾所在房头与太尉府关系不算亲近,也是霍太尉五服之内的族弟、族侄。
尤其是霍柏,与霍五还是平辈。
谢二想要妻之长女,这是想要做霍太尉的亲家长辈?
没错,谢二犹豫过后,选择了霍柏、霍瑾,放弃了霍顺。
霍顺比他小不了几岁,又是鳏夫,实配不上他如花似玉的长女。
要是许嫁,倒想的他们谢家攀附太过。
他不仅性子傲,还十分爱面子。
谢二说着,还带了可惜道:“可惜只是族亲,到底晚了一步……”
这是觉得于家与安家两家的联姻对象更好。
于家长孙女许的是霍磊,安家长子定亲的是霍五的堂侄孙女。
安壮心中笑谢二痴心妄想,却也没有表现出来得罪人,只做了为难道:“谢二哥想要与滁州军再亲近一步,再好不过……只是太尉府没有正经女眷,就是想要传话也不好说……倒是马总管那边,新夫人就要过门,又是金陵士绅家的小姐,总能搭上话……”
谁都晓得霍五与马寨主是异性兄弟,情逾骨肉。
就是霍五身边第一个妾,也是马寨主所赠。
谢二闻言,果然听了进去:“史家吗?是该拜访一二。”
话里话外,是屈尊降贵之意。
他骨子里极为自傲,之前在太湖也有些“占地为王”的意思,即便是投了滁州军,也将自己放在与于、安两家差不多的地位。
平素里关注的都是诸元勋的消息,对于其他人都不以为然。
却是不想想,就算于、安两家在投白衫军前与他差不多,可那两家随着滁州军征战十来个州府,立了多少功劳,岂是他一个新投的湖匪能比的?
就是贾、史之流,如今在滁州军中已经立足,地位也不比谢家差……
*
太尉府旁,霍宅。
霍顺在书房,手中提着一支笔,看着书案上一张纸,上面全是人名。
霍峰…霍池…霍林…霍瑾(霍瑜)。
霍岩…霍洪…霍柏(霍松)…霍瑞。
霍山…霍潭…霍栋…霍宝。
山字辈,水字辈,林字辈,玉字辈……
一看就是按照范字起的名字……
同样是霍山的儿孙,前四个兄弟是霍福、霍寿、霍康、霍健,福寿康建,一天也是四兄弟,却没有霍家这一辈的范字。
等到下一辈,霍大伯霍大伯名“霍全”、虎豹兄弟的祖父“霍威”、霍六婶的丈夫“霍诚”,也不带木字。
等到小一辈,霍磊、霍虎、霍豹、霍百岁,更是各房起各房的,也没有范字。
霍顺是听着曾祖父霍山的传说长大的,如今想想霍太爷当初带流民定居南山村的往事,也生出猜测来。
南山村霍家五房中,怕是只有五房才是霍山的血脉,其他四房应该是养子。
怪不得霍家几代子孙中,只有霍宝继承了霍山的巨力。
自家老爹之前犯糊涂的原因,想要续娶繁衍血脉,也应是这个了……
………………………………
第三百一十三章 人心易变
霍顺心中有了猜测,却没有找霍大伯与霍五求证。
血脉重要吗?
不说别人,就说霍五、马寨主、杜老八等异性兄弟,也不比其他人家亲兄弟差。
再说邓健,只是童养婿,可与邓老爷之间比寻常父子之亲都融洽。
只看霍五对南山霍氏族人与滨江霍氏的不同,就能看出在他心中是有远近的。
南山村诸霍是一家人,所以霍五照顾孤寡,留霍六婶、妞妞在太尉府,待虎豹、石头等人如自家儿孙。
对滨江霍氏,则像跟亲戚走动。
霍顺想明白了,就拿起这张纸,点火烧了个干净。
几辈子之前的隐情,没有必要眼下求证撕巴明白。
要是揭破此事,霍六婶就不好继续依附太尉府。
还有小一辈的联姻,霍邓联姻、霍于联姻、霍安联姻,都要褪了成色,容易让人说嘴……
如今滁州军势头虽好,可没有到尘埃落定之日,危机始终存在。
身为霍五亲族,霍家人真正为滁州军能做的不多,那就尽量别拖后腿。
霍五还不知霍顺这个侄儿心思通透,通过诸霍子弟名字就推测个差不离。
不过也就是霍顺这个年岁,知晓各家长辈名讳,换做是石头、虎豹兄弟,知晓高祖名讳,自己这房曾祖、祖父、父名讳,哪里会晓得其他房头伯叔曾祖名讳?
至于外人,更不会是想到霍氏血脉还有隐情。
至于为什么滨江霍氏按照范字起名,南山村霍氏起名没有排序,大家也能想明白。
南山村霍氏是农户人家,大名起周全了都不容易,哪里还会想着范字不范字。
至于滨江霍氏,却是书香门第、乡绅人家,族谱可以追溯到几百年前,自是有自己的范字。
其实在外人看来,霍五与滨江霍氏认亲,更像是给自己面上添彩。
实在是屠夫的出身不体面,才与滨江霍氏认亲,好打着“名门之后”的旗号。
起码在滁州地界,霍氏还是有人认的。
滁州军进金陵,私下里念叨霍氏粗鄙的人家不是一家两家,只是没有人敢拿到台面上。
如今霍顺回来,太尉府放出要给他择继室的消息,霍家的根底又被人拿出来念叨一回。
*
贾宅。
甄氏因保胎的缘故,卸了管家事务。
只是她在家是长女,出门子就是长媳,惯是张罗事儿的。
之前甄家就抱了与滁州军联姻的心思。
作为金陵有名的士绅人家,他们也觉得自己有这个资格。
只是读书人想的多,即便滁州军看着上下齐心,在他们眼中也少不得上面头目勾心斗角,为了忌讳不想与其他元帅府联姻,将目标放在了太尉府这边的关系。
结果霍五父子这边没戏,霍氏亲族那边又白折腾一场。
如今金陵城里说起甄家那位“宜男”的二娘子,都当成了笑谈。
偏生那个时候,马寨主择了史家二姑娘为继室,杜老八择了郭家女。
甄家上蹿下跳一场,什么也没捞到。
甄二老爷还与霍洪这个昔日师兄弟疏远了,很是得不偿失。
贾甄氏作为出嫁女,也受了牵连,很是生了一肚子闲气。
她素来以娘家为傲,不觉得是娘家势利钻营,只当是丈夫、小叔子不尽力牵线。
等到马寨主择了史家,贾甄氏将史家也怪上了,只当是史家算计,自己小叔子对亲家比对甄家更好。
甄家与贾家平素往来最亲近,也贾演的岳家,论起来与贾源没有什么关系。
史家却不同,史今是贾源至交好友,两人还约定为儿女亲家。
之前有王氏这个继母压制,贾老爷也是个偏心的,兄弟两个相互扶持;如今情况又不同,贾源存了私心也寻常。
如今是太尉府放话,太尉大人堂侄儿要续娶,贾甄氏就上心。
史家先一步与滁州军联姻又如何?
马寨主又不是霍家人,异性兄弟就是挂个名,哪里比不得血脉亲近?
在她看来,一个鳏夫,一个再嫁女,这霍顺可不正是给自己妹子预备的?
至于甄家之前放出话,差点将甄二娘子嫁给霍大老爷之事,也是时过境迁。
一个是娇嫩少妇,一个年将花甲的老翁,本就不匹配。
只是她也明白,自己再上心,也搭不上话,还要靠丈夫从中斡旋。
如今史今与贾家兄弟马上就要出发往太平府,这两日都是早出晚归。
等到贾演回来,贾甄氏就殷勤小意,提及太尉要给霍顺续娶之事:“怕是不少人家都惦记着,大爷要不要与二叔商量商量看?”
贾演闻言,却是皱眉:“顺公子比我还年长,与贾溪年岁不合适……”
贾溪,就是贾演的继母妹。
贾太太不慈,如今在祠堂礼佛;贾老爷去年中风,如今卧床养着。
贾演、贾源兄弟去年三月被除族,十月又归宗。
贾演身为元嫡长子,接掌了贾家,下头弟弟妹妹的嫁娶,也就成了贾演之责。
贾太太王氏所出两子一女,年岁大的一子一女都被王氏养废了。
贾三之前在知府衙门做文书,大肆敛财、收受贿赂,等到滁州军进城后追责,就被罚入苦役营。
去年贾三跟着修城墙。
等到城墙好了,贾三又跟着开始修缮官道。
如今也算是数着日子苦熬。
除了罪大恶极之辈,其他充入苦役营的,滁州军允许家属交银赎罪。
只是为了达到惩戒的目的,银赎之前也有期限。
有的要服满一年准赎,有的是满三年准赎。
贾三的案子里虽涉及人命,可是他不是主谋,就是服满一年准赎。
如今过去半年,到了年底贾三才能回来。
贾三不在,贾三之妻在外头宅子里,如今在贾家老宅的还有贾溪与贾四。
至于贾溪这位小姐,也是被王氏教养的自私自利,眼高手低。
她知晓自家母亲慢待两位继兄,自己对两位异母兄长也缺了敬意与亲近。
之前两位异母兄长被撵出家门,也不乏她在其中推波助澜。
毕竟对她来说,以后是异母兄长当家自是比不得胞兄当家。
没想到最后落得一场空,这个贾溪小姐的日子也不好过。
甄贾氏最是记仇,连带着公公都没有磋磨,还能落下这个刁钻的小姑子?
等到后来贾源之妻当家,没有特意为难小姑子,可也没有特意照顾。
倒是王氏出幼子贾四,性子厚道,年岁与贾代化相仿,如今还在读书。
贾演骨子里带了清高,本就不看不上裙带关系,别说是异母妹妹,就是胞妹,也不会想着联姻。
贾甄氏待丈夫否了小姑子,才拿着帕子道:“那二娘呢?虽比二娘大了些,倒也算合适!”
贾演定定地看着妻子。
去年因为甄家这位二娘子,霍大老爷折腾的一出,外头知晓的不多,贾家兄弟却是晓得的。
虽说霍五没有当着他们兄弟的面说什么,可是霍大老爷随后搬出太尉府,就是霍五对这件事的表态。
甄家那边,因也这个缘故,彻底被太尉府无视。
贾演兄弟很是尴尬,好不容易半年过去,甄贾氏又提及?
这不是笑话是什么?
之前曾与老子议亲,这回说给儿子?
天下就剩下一个女子不成?
贾甄氏被看得不自在,贾演摇头道:“二姨再嫁之身,不合适……”
霍顺虽是鳏夫,却没有儿女,做继室除了名份上差点,内里却是实惠。
又是霍五亲堂侄,多少盼着与太尉府联姻盼得眼红的人家都等着,哪里会轮到甄家一个再嫁之女?
贾甄氏听出了丈夫未尽之意,带了不快道:“怎么就不合适?二弟是太尉大人旧友,就是霍家长房早年在金陵也得过咱们家照顾,难道他们富贵了就不认人了?还是二弟存了私心,宁愿扶持史家,也不愿甄家再进一步!这防的是哪个?大爷也长点儿心……”
贾演太阳穴一跳一跳。
这大半年来,随着滁州军进金陵,贾家兄弟两个都投到滁州军麾下,类似的话贾甄氏就嘀咕了几次。
贾演只当是妇人小气,眼热小叔子与太尉府那边关系更亲近。
可眼下这话中,却是对贾源怨愤颇深……
………………………………
第三百一十四章 金姓郡王
人心都是偏的。
因去年变故的缘故,这一年来甄贾氏始终不能释怀。
身为女子,嫁人后最大的责任就是为夫家开枝散叶。
甄贾氏出阁十多年,只有一子,为这个没少受王氏这个继婆婆的吃哒。
去年好不容易再次有身孕,却是因家变的缘故流掉了,还是个成型的男婴。
甄贾氏如何能不心疼?
之前她就满心怨愤,只是对象是公公与继婆婆。
如今公公卧床、继婆婆进了祠堂,两人都成了没爪牙的老虎,如今反而要看儿子、儿媳的脸色。
甄贾氏抱怨的对象就变了,有的时候是贾溪这个小姑子,更多是的对曹源这个小叔子。
也就是贾源之妻性子温顺,对甄贾氏这个长嫂素来避让,要不然应该也落不下。
人前教子,背后教妻。
贾演也跟妻子提过几次,只说“家和万事兴”,让她放宽心,不必如此计较,可她却越来越偏执。
这样下去,再好的情分也坏了。
就算弟弟看在自己面上不会与嫂子计较,贾演也不好意思一直委屈弟弟。
“准备一下,分家吧!”
贾演想了想,有了决断。
远香近臭,等分开了,妻子再折腾,也只能折腾自己这一房。
甄贾氏闻言,不由吃惊:“大爷说什么梦话?哪里就到了分家的时候?”
按照世情,贾老爷夫妇都在世,儿女还不到分家的时候,尤其是贾溪、贾四姐弟还没有嫁娶。
尤其是提出分家的还是长子,这容易落人口舌。
贾演道:“哪里就不好分了?左右我是长子,该奉养老爷、太太的,将老二分出去……”
甄贾氏眼神有些闪烁:“大爷真要分,按照规矩,祖产与祖宅是不分,该长房承继,剩下产业长房七成,二叔、老三、老四分那三成……”
贾演摇头道:“贾渝已经除名,不是贾家子弟,不用算他一份……贾溪的嫁妆是之前就预备好的,不用再留什么,老四那边聘礼留下来……剩下的田产、铺面分成三份……”
甄贾氏闻言变了脸色:“怎么能这样分?公中最值钱的织厂都被太太过到老三名下,之前被官府收公……咱们已经亏了大头,剩下家产按照规矩分配不行吗?就算不分七成,也当分五成,代化可是长孙!”
这世上,向来是律法是律法,世情是世情。
这天下当父母的,不乏偏心之人,也更多的是想要公平的对待每个儿女。
女儿出阁,带一笔嫁妆,算是提前分配到了父母的财产;儿子这里,分家时家产均分的也有不少。
只是这样情况下,多半也会将长孙也分配一份份额。
长子嫡孙,承继香火祭祀,到底不同。
贾演想要帮扶弟弟,却也没有从儿子身上找补的意思,想了想,道:“如此也好,那就按四份分吧!”
贾四还小,还未成丁,分家也没有什么话语权。
贾源却是不是占便宜的性子,真要按照三份分家产,也未必肯要。
按照四份分,有理可循,他反而不好反对。
甄贾氏见丈夫松口,狠是松了一口气。
可是想想原本能分到七成家产缩减到五成,她也不免觉得肉疼,一时之间倒是忘了娘家妹子再嫁之事。
到底是已经出阁的妇人,眼中最重要的还是自己的小家,她心中开始寻思起公中产业,有五成是自家的,这分配上说不得还能想想法子,少吃一些亏……
丈夫与小叔子马上就去太平府,就算真要分家,也是两人班师回来。
差不多还有三、四个月的时间,足够提前清点诸产业。
*
太尉府,茶室。
霍宝的日子又闲下来。
童兵人马都安排的差不多,就等着这两日就跟着贾家兄弟与史今等人前往太平府。
其中仇威的“青蛇军”也正式从童兵分离开来。
青蛇军之前的人数四千,一千留在和州含山县,三千跟着仇威挂在童兵名下。
如今仇威从童兵离开,兵卒增加了两千,是五千人。
之前留在含山县的“青蛇军”,也随着含山县尉升职,到了和州城,如今跟着和州都尉回到金陵,重新并入青蛇军。
“青蛇军”定编一万人,如此还缺额四千,就直接从金陵大营补了四千去年十月的兵卒。
“青蛇军”这一独立,童兵的战兵右翼出缺。
邬远这些日子,正奉命在金陵大营挑人,补充战兵。
只是一步慢、步步慢。
这次打太平府,霍宝跟老爹说过,让侯晓明、石三带着各自部下往太平府听用,却没有提邬远。
毕竟邬远这边的人手还不齐全,就算挑好了人,上下没有磨合操练,直接上战场也太儿戏。
童兵诸将中,接触早的快一年了,接触晚的也大半年,各人的优缺点都在霍宝眼中。
同侯晓明、石三这样的野路子相比,邬远到底是将门出身,自己武艺出众,也读过兵书,可也拘在里头,行事少了几分果决,略显得中庸。
只希望他独立领兵后,快点儿成长,不要被侯晓明、石三落的太远。
“爹,仇威那小子抖机灵,要用童兵的后勤,我应了。”
霍宝与老爹也说着童兵之事。
“青蛇军”虽独立成军,可童兵的印记太深。
尤其是后分配过去的两千兵卒,在他们眼中,唐光只是传说中的人物,反而童兵的小伙伴,是一起成长起来的。
仇威就算独立成军,如今手下人手也不算齐全。
想要用童兵后勤,看似厚着面皮占便宜,实际上也是表明自己的立场。
仇威的年岁在这里摆着,今年才十六岁,手下的兵卒也只有一万人。
这样的主将与兵卒数目,只能做偏军,做不了主力。
与童兵同进退,就是仇威的选择。
霍五唏嘘道:“难为孙都尉了……是个明白人……”
这个孙都尉就是前任和州都尉,唐光旧部,昔日青蛇寨三位把头之一。
他年岁与唐光相仿,也是四十出头的人,下山后想要稳定,就求了留守含山县的差事,后来升任和州都尉。
因记得霍五“青蛇军”独立成军的许诺,他过完年就提了辞表,想要来金陵教导仇威。
霍五允了,如今孙都尉已经缺卸了差事,回到金陵,跟在仇威身边教导。
仇威对这位寨子长辈,亦是十分尊敬。
用童兵后勤的主意,当不是仇威自专。
要是那等糊涂的人,少不得想着既是“青蛇军”独立成军,就拜托童兵影响力,以免日后掣肘。
这位孙都尉却是看得明白,仇威的能力还不足以独当一面,总要选一个元帅依附。
最好的人选,莫过于马寨主。
毕竟滁州军诸头目中,与唐光交情最深的就是马寨主。
可是马寨主卸了兵权,不再领兵,“青蛇军”总不能跟着全部转后勤,只能换个人选。
与其跟在其他元帅身后,哪里有站在霍宝这个滁州军少主身边妥当?
“不知道你舅舅怎么样了?徐州自古以来都是兵家必争之地,离大都又近……若是朝廷再调兵马平叛,目标当是徐州?”
说完仇威之事,霍五想起徒三。
霍宝道:“半年功夫,朝廷已经平叛了三回,废了两个金氏将帅,金家人也该长记性了!”
谁也不是傻子。
皇帝如今忌讳金家,调金家麾下人马平叛,打着用白衫军消耗金家军的主意。
就有了杭州平叛时,官兵是胜利方时调离主帅,又找借口将剩下人马留在杭州镇守。
后在山东兵平叛时,也是在官兵收复徐州、差一点就拿下亳州时接连下旨将兵马调回,使得金家军不能立全功。
然后就是今年春天这一仗,更是莫名其妙。
明明泰州白衫已经被围死,胜败就是早晚问题,朝廷下旨毒杀了金姓主帅。
霍五犹豫了一下,道:“之前小宝做梦,四王八公的,好像有金姓?”
霍宝点点头道:“对,开国郡王中,西宁郡王金姓……”
父子两人对视一眼,都陷入沉思。
滁州军中,如今金氏将领就是扬州降将金错。
金错就是皇后族人,金家也是当今朝廷最大的将门。
这开国郡王是金错,还是另有其人?
………………………………
第三百一十五章 亳州军少主
如今看金错将军,是真的出色,否则也不会跟着邓健“东征”一次就脱颖而出。
只是霍宝想起徒三,道:“或许是舅舅那边……”
眼见皇帝对金家越来越无情,金家背弃大宁也是早晚之事。
滁州军这边有降将,徒三那边也少不了。
不说别的,就说红楼世界的四国八公十二侯,有几个在滁州军这边见着了,更多的还是没有影子,说不得正是在亳州军那边。
霍五也是偶尔想起。
就算金错能因功劳得封开国郡王,那也是他的本事。
只是……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