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武之殇-第3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对于这位汉家少年将军,阿咀木不像其他匈奴人那样仇恨。相反,他十分欣赏霍去病。千里奔袭高阙,那是需要何等地胆量和魄力。以不到千人铁骑夺下高阙城,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突袭白羊部落,从而夺取河南平原,又是何等地丰功伟绩。这一切都出自于年仅十五岁地少年霍去病。
每当想到此,阿咀木嘴角不由露出一丝期盼已久地笑容。
人生在世,执于追求。就是要不停的挑战和超越。超越任何对手,超越世间任何一切事物。天地之大,任我横行,遍访群雄,所向无敌。
心念至此,阿咀木心里不竞有股淡淡的寂寞感,那是高手无敌的寂寞。问世间,苍茫大地,谁主天下,匈奴称雄,谁敢争锋!
阿咀木心里突然生出一番很不好的感觉,也许此行祸福难料?胜败难定。也许汉家大帅霍去病这个传奇少年,是自己这辈子最值得期待和尊重的对手!
~~~~~~~~~~~~~~~~~~~~~~~~~~~~~~~~~~~~~~~~~~~~~~~~~~~~~~~~~~~~~~~~~
匈奴大军在马家坡略作休整,补充给养。第二日卯时,大军抵达定襄城下。
定襄城下,阿咀木率诸将策马于定襄附近的山坡眺望着这座高大的城池。
观察了许久,阿咀木满脸愁容,眉头挤成“川”字型。让阿咀木没想到的是,定襄都尉刘靖是个文武双全的老将。
果然盛名之下无虚士,刘靖其人性格坚毅,忠勇耿直,统兵有法,布防有度。
在匈奴大军抵达城下前,刘靖的防守早已布置完毕。他先将定襄边军六千边军中的两千列于定襄城外弥山,洱山两座大山。又在城门河边修建了前后三道壕沟,各壕间有纵沟相连。再布置数百汉军兵士往来穿梭其间,不仅调动十分方便而且安全迅捷。
在各道壕沟前,刘靖布置了大量的铁制六棱钉、鹿角、陷坑,使得匈奴大军进攻时,不仅要面对壕沟内汉军如蝗的箭雨,还要千万小心脚下,以至进攻时举步维艰。
休整几个时辰后,匈奴大帅阿咀木立刻下达进攻的命令。
一声令下,“嘟嘟嘟嘟………”嘹亮地牛角号声吹响了总攻令,紧接着是一阵阵咚咚擂鼓助威声,匈奴人顿时发出阵阵呐喊,杀!…杀!…杀!…攻城的序幕由此拉开了。
匈奴士卒们在一阵箭雨的掩护下,把投石车推到距离定襄城五百步。安置后,百夫长一声令下,上千公斤的巨石顿时如蝗虫般飞落在汉军的壕沟内。
一阵乱石后,匈奴健儿们纷纷挥着手中锋利的弯刀,漫山遍野,骑着健马急驰向壕沟驰去。
最后,匈奴士卒们扛着排梯或者推动一辆辆撞城车缓缓向定襄城门驶去。
阿咀木这一套组合拳不可谓不辛辣。
但他很明显低估了汉军的防御力量。为此,匈奴大军付出惨重的代价。
定襄都尉刘靖没料到匈奴人竟然有投石车,而且数量如此之多。让他感到庆幸的匈奴人投石车射程有限。
汉军早在乱石头飞来之际,早已退到最后一道壕沟,所以伤亡不大,只是偶尔个别跑的慢的倒霉蛋被突然天上掉下的巨石砸成一堆烂泥。
一阵乱石之后,匈奴铁骑重装压上,汉军儿郎们纷纷起身。跑到第一道壕沟,搭箭,拉弓,瞄准,射杀。
箭如飞蝗般向匈奴人射去,匈奴人骑卒一批一批倒下,但是尚未换上另一支箭矢时,匈奴人已经逼向壕沟。
匈奴大帅阿咀木做梦也没想到汉军老将竟然在各道壕沟前还布置了大量的铁制六棱钉、鹿角、陷坑。
一时,匈奴铁骑还没到壕沟前,不是中箭矢跌落马下,就是掉落陷坑。即使有个别矫健的匈奴士卒跨过早已被巨石填满的壕沟,杀到城下。城墙上的汉军早已严阵以待,一道飞矢结果这名幸运匈奴士卒的生命。
没一会儿,定襄城下尸骸累累,鲜血汩汩而流,浸红了整个大地。
阿咀木见状,头发上指,目眦欲裂,铜鼓般眼睛睁得比牛眼都大。许久,才咬紧牙关,心里十分不甘说道:“鸣金,退兵!”
大帅令下,匈奴人指挥车上的金铎顿时清脆而急促的奏响起来:“当当当,当当当……”
城下的匈奴人听到鸣金声,如蒙大恩般慌忙撤出弓箭手的范围。
入夜,月凉如水,微风徐徐。匈奴西路大帅阿咀木躺在榻上翻来覆去,难以入眠。白天悲壮一幕幕不停在脑海回放,在某处定格,后又开始回放。反反复复,断断续续,阿咀木在榻上辗转许久,才有定计。
有了计划,阿咀木心里才稍安。这时,他抬首一看,灰蒙蒙的天空已泛出一片肚白,一晚就这样滚来滚去,彻夜无眠。
第二日,匈奴人停止攻城,改为攻打定襄城左右那山势陡峭的二山,弥山,洱山。
尽管匈奴人在山下发出一阵阵喊杀声,但是等了大半天,山上守军也未见匈奴人攻上山头。
弥山,洱山地守军神经也绷紧了半天,半天未见匈奴蛮夷的影子,都不由气得跺脚大骂匈奴小儿十八代祖宗。
阿咀木的计划也顺利开了。第一步,虚张声势。攻打弥山,洱山,吸引城墙上守军注意力。第二步,瞒天过海。阿咀木下令,伪置草人,广布营帐,多添炉灶。遍置旌旗。第三步,暗指雁门。
到了夜晚,匈奴大帅阿咀木率两万五千大军悄然北撤,绕开定襄,直袭雁门。
阿咀木的策略就是迂回战术。正面进攻定襄,已用无数地匈奴士卒鲜血证明,那是下下之策。定襄关隘,易守难攻,又兼守将刘靖颇有韬略。
另外朝廷援军昼夜兼程,用不了多久,就会赶到定襄城下。如果再耽误的话,那阿咀木的大军将陷入汉军的重重包围。所以,阿咀木最缺的东西就是时间。他耽误不起,更加耗不过汉军。
如果奇袭雁门得手,阿咀木立马回侧夺取西河,广阳二郡,最后再回攻定襄东门。虽然,这样打法绕了很大圈子,但是,这种打法是眼下最好的策略,也是阿咀木认为最直接有效的策略。
匈奴人不比汉人富有。后勤补给,要么自带,要么洗劫汉人一番。可是眼下战况不利,且这次带的粮草刚好一个月。因此,阿咀木必须速战速决。
阿咀木又把前前后后得失琢磨了一番。许久,他才长出一口长气,抬首眺望着四周空旷的原野,是那么地壮观,那么地美丽,那么地富有生命力。
ps:这一更耗费2个小时,呵呵,求推荐!求收藏!休息了。
………………………………
第108章 107 血洒雁门关
ps:泡了杯浓茶,坐在电脑面前,开始码字了!路过的童鞋们,多多支持!
雁门郡(今山西代县),又名西隆关,位于山阴县广武城南的咽喉要道上,天下九塞,雁门为首。
雄关依山傍险,高踞勾注山上。东西两翼,山峦起伏。山脊长城,其势蜿蜒,东走平型关、紫荆关、倒马关,直抵幽燕,连接瀚海;西去轩岗口、宁武关、偏头关、至黄河边。
雁门关东临隆岭、雁门山,西靠隆山,两山对峙,形如闹门,每年大雁往飞其间,故称雁门。
春秋战国时期,赵武灵王在此置有雁门郡,唐朝置关,名曰西烃关,也名雁门关。明朝洪武七年(公元1374年)吉安侯陆亭将关城移在此处,重新筑关。雁门关与宁武关、偏头关为内长城之“外三关”。
关上峰峦叠蟑、山崖陡峭,关墙雉谍密集,烽猴遥相呼应,东西两面将老营口坷申池口、阳方口、东隆口、西烃口,匕楼口。大石口、石口、马兰口、茹越口、胡峪口等十八隘口连为一体,地势十分险要,为千古兵家征战之地。战国时期,赵国大将李牧常驻雁门,凭借关城之险,慎重防守,击败匈奴十万人马。
也由此,古往今来,雁门乃兵家要塞。必争之关。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初夏,定襄受挫后,阿咀木亲领两万五千大军绕过弥山奔袭雁门。
匈奴大军一路昼夜疾驰,在翌日午时抵达雁门关下。
塞外的初夏,天空没有一丝浮云,显的格外的高远。破败的城墙上,雁门郡太守共陵意识拉紧黑色战袍,仰首望着天边那行孤雁,充满血丝的目中闪出一丝不易察觉的哀伤。
却在这时,身后传来厚实的脚步声,来人轻轻咳嗽一声道;“太守大人!”
闻那粗犷的声音,共陵知道来人是雁门边军都尉韩遂,自己的得力袍泽。
共陵转过身,韩遂躬身行礼,沧桑的的脸上充满焦虑,身上铠甲一片血污。
“大人,匈奴人又要进攻了!”都尉韩遂躬身道。
“恩,将军,辛苦了!”太守共陵嗓子嘶哑道。
韩遂闻声,抬首望着眼前的面容清瘦,长满了一拉苒胡子,眸子里精光闪烁的雁门太守。
韩遂不由为之心碎,上前劝道:“大人,这里太危险了,你一介文官,还是避下吧。末将乃边关武将,守土有责,故愿和此关共存亡,城在人在,城亡人亡!”
太守共陵听了,心里十分明白韩遂的好意。然而,共陵只是长长叹口气,趋前几步,伸出长满茧子右手拍了拍韩遂的左肩,摇了摇头,大踏步离去。
“大人,你还犹豫什么,雁门已经守不住了,留下来是死,知道吗?是死亡!大人,还是走吧!”韩遂见太守共陵没多大反应,忍不住大声劝道。
大远处的太守共陵闻声停住脚步,缓缓转过身,看了都尉韩遂一眼,下定决心,语气十分坚决说道:“将军,你的好意本官心领了。你无须多说,本官心意已决,只有战死的太守,没有弃城苟活的共陵!”
“大人,你是文官,牧守一方,再说您已经尽力了。末将相信朝廷上差人会明白。你用不着丢掉性命,好好活着,比什么都强!”
韩遂真不明白共陵这个倔驴死脑筋。图啥?好名声吗?那都是虚的,唯有自己项上人头才是实实在在的。想到此,心里的火气腾腾上升,大声吼道。
“够了!我的都尉大人!”太守共陵皱起眉头,狠狠瞪了韩遂几眼,大声咆哮道。
说完,共陵十分复杂地看了都尉韩遂一眼,轻声说道:“韩都尉,你的心意我领了。这世上,又有谁不爱惜自己的性命呢?但是人活着,有太多东西比性命更重要。好了,你去忙吧。匈奴人马上要进攻了。”
还能说什么呢?人各有志,各安天命。
韩遂叹了口长气,神情十分沮丧应道:“诺!”
说完,韩遂很无奈耸耸肩膀,一脸黯然的下去安排防务。
~~~~~~~~~~~~~~~~~~~~~~~~~~~~~~~~~~~~~~~~~~~~~~~~~~~~~~~~~~~~~~~
从午时到现在,匈奴人的轰击一刻都没有停息过,上百架巨型的投石机不断将巨石和盛着易燃物的陶罐抛向雁门城。坚固的城墙被砸的千疮百孔,靠近城墙的民房被砸塌了数百间,大小火灾更是不计其数。
但匈奴人并未发动进攻,只是不知疲倦的轰击着,似乎是想用石弹将雁门轰塌。城墙上的挡箭棚被砸的七零八落,城门楼也是千疮百孔,照这样下去雁门非被石头淹没了不可。
半天之后,进攻终于开始,数十架高达百尺的楼车缓缓接近雁门城墙,楼车的高度甚至比城墙还要高,如同一座座简陋的宝塔。底座宽大,由百余名强壮的匈奴士卒推动,车厢里挂着绳梯,顶端的车厢里藏着十余名匈奴士卒,等到楼车接近城墙的时候可以放出吊桥搭在城墙上,攻城士卒从楼车中爬上去攻上城墙,这种攻城方式比云梯爬城先进了不少。
城墙上雁门太守共陵见状,目眦欲裂。心里懊悔不已,没在城门关下布置的铁制六棱钉、鹿角。
韩遂站在城墙上用千里镜观察着楼车的距离,八百步,五百步,三百步,终于到了城墙投石车射击距离以内。他右手猛然挥下,城墙后面开阔地上摆放的投石车开始了反击,三百斤一枚的巨石越过城墙以抛物线射向城外,大多数落在密密麻麻的攻城步卒群里,砸起一片片血花,少部分歪打正着砸中了楼车,但效果不甚理想,用生牛皮包裹的楼车只是晃动了一下,继续前行。
“换陶罐!”都尉韩遂见状,大声令下,换上塞满牛油沥青的陶罐,罐口的麻布用火点着。半人高的陶罐沿着长长的木质导轨滑动着,带着火花在天空中划出一道绚丽的轨迹落到匈奴军阵中。
陶罐碎裂,易燃物飞溅,身上着火的匈奴士卒惨叫着满地乱滚,但是很快就被旁边的人结果了性命,整个进攻部队并未受到影响,依然不紧不慢的向前走着。
敌众我寡,雁门边军终究没能阻止楼车接近城墙。这是一场血腥之极的攻防战,无数匈奴士卒拿着小圆盾和弯刀从楼车顶端的车厢里冲出来,由于楼车高度比城墙还高,他们竟然占了一点居高临下的优势,但是一露头就被一阵箭雨射了回去。
汉军使用的连弩近战威力最强,弩箭没有尾翼,箭头涂毒,只要扳动机关就能半自动发射出箭匣内的二十支弩箭,七八个人一起发射,这种射速可以说是致命的。
楼车由于空间有限,容纳的士卒并不多,十几个人顷刻间就被射成了蜂窝,随即守城士兵端起火油罐砸过去,火油淌的到处都是,一支火把投上去,顿时燃起熊熊大火,还在楼车里往上爬的匈奴士卒被烧得哇哇乱叫。
城墙下,装着撞角的攻城车也在拼力撞击着城门。此前吊桥已经被他们用投石车砸塌,雁门北大门直接暴露在外,尖锐的铁质撞角在凶悍匈奴士卒推动下一下下撞击着城门,但这并没有什么效果。因为城门里面已经被巨石堵死,还用泥灰填了缝,就算他们把城门撞成碎片也攻不进来。
城墙上倾倒下成缸的滚烫黑色火油,燃烧起来威力相当惊人,尤其是能附着在人身上,扑都扑不灭。
雁门城墙高矮不同,城楼上装备了大号的床弩,就是为了对付楼车这种器械的,十六个人搅动轮盘才将弓弦拉上,用整根桦木做成的箭矢搭在槽上。箭头带着倒钩,尾巴上拴着长长的绳子,嗖的一下射出,直接洞穿楼车的防护层,绳子后端拴着铁笼子,铁笼子里放着千斤重的巨石,就悬在城墙边上,把挂钩一摘,铁笼子向下坠去,绳索受力绷成一条直线,被倒钩挂着的楼车渐渐的歪斜了,终于轰然倒塌。
由于间隔的太近,直接将旁边的楼车砸倒,数十架楼车如同积木一般连续倒塌,砸死了无数匈奴士卒。
地上的烟尘腾起数百尺高,匈奴人军械使用殆尽,士卒伤亡惨重,不得不潮水一般退却了。
ps:呵呵,请各位童鞋们谅解!流浪不擅长写战争。求收藏!求推荐。
………………………………
第109章 108 子时三刻
ps:晕,这年头,办点事难,做人更难。反腐反腐,报纸天天喊着,却不知最大的**来自基层那些细小地苍蝇,直接跟我们老百姓生活息息挂钩。
匈奴中军,大纛猎猎,旗帜如林,身穿短袄牛皮甲的士卒如同标枪一般挺立着,目不斜视,面无表情。数十名高鼻深目的匈奴大将如众星捧月一般簇拥着一个坐在虎皮宝座上的五十旬老者。
阿咀木轻轻将千里镜放下,干瘦的脸上竟然浮起一丝笑意:“有点意思了!”
说完,阿咀木朝下首一身着黄铜软铁胸甲的四十旬壮汉,问道:“勃枯儿,城内的细作联络好了吗?”
“回大帅,末将早已放出信号,约定今晚子时三刻发起进攻。还有我们已经策反了汉军的司马高进。”唤着勃枯儿立马起身答道。
阿咀木听后,微微地颔首,抚须大笑道:“如此甚好,雁门可破矣!”
对于自己麾下第二个养子勃枯儿的办事能力,阿咀木心里十分放心,哪次交代的事都办的妥妥帖帖,让别人挑不出刺来。
看着眼前的养子,阿咀木不由想起定襄那几个养子哲尔泰,乌日倜,也不知定襄那边战况如何?
于是,阿咀木又问道:“你大哥那边有消息吗?”
“暂时还没,枯儿估计定襄地汉军还蒙在鼓里吧,龟缩在城里不敢动!”勃枯儿眉宇间闪出一分蔑视表情答道。
“恩!”阿咀木听了,老脸上没有什么神情应了句。
~~~~~~~~~~~~~~~~~~~~~~~~~~~~~~~~~~~~~~~~~~~~~~~~~~~~~~~~~~~~
看到匈奴人潮水般败走,雁门城墙上一片欢呼,每个士卒脸上身上都是血迹硝烟。这一仗足足打了一下午,最后还是以匈奴人的失败告终。
看着欢呼雀跃的士卒们,太守共陵却长长的叹了一口气,他心中十分明白,这仅仅是噩梦开始而已。
守军清点下将士伤亡情况,战死者多达五百一十二人,重伤八百七十人,轻伤者上千。军械消耗尚能接受,但只照这样打下去,早晚耗光,不过看城外的尸体,匈奴人起码损失了上千人。
战斗一停,民夫们就涌了上来,抢运伤员修补城墙,热乎乎的饭菜也端了上来,精疲力尽的士卒们在夕阳下吃着晚饭。城下人肉烧焦的味道一股股的传上来,但是没有人在意,都是尸山血海里爬出来的,谁还顾得了那个。
饭还没吃完,匈奴人又开始用投石车投火球,无数火球由远及近飞过来,犹如流行天降,落到城内轰然炸开,火花遍地,汉军死伤大片。
投石后,又是攻城,上万名步卒抬着云梯漫山遍野向雁门城袭来,无数火把星星点点,映照着夜空。匈奴士卒实在是太多了,仿佛无穷无尽一般,而雁门的边军不到五千。
守军杀了又杀,城墙下的尸体都快堆成山了,放眼过去,那火把依然延续到天际……
深夜,战斗终于结束,匈奴人丢下上千具尸体退走了,城墙上的守军也筋疲力尽了,东倒西歪躺在城墙上,共陵披了一件黑色的大髦出来巡视城墙,他小心的迈过酣睡的士兵,眺望一片狼藉的战场,血早就浸进泥土里去了,倒塌的楼车和冲车依然冒着袅袅黑烟。
子时三刻,夜已经深了,这个时段雁门城百姓还正在熟睡中,而雁门城门处的小巷子正有一队黑衣人手提着弯刀,快速向城门奔去。
“什么人?”城墙上的哨卒突然发现城门口有黑影在移动,立马大喝一声。
火药包(希望童鞋们不要较真),哨卒终于看清楚了黑影在城门口放置火药包。哨卒顿时明白那黑影是匈奴人细作,他们要炸毁城门。
一想到此,哨赶忙大声示警,却发现自己发不出声音,且眼前的景象越来越模糊,瞬间成了一片黑暗。
一声闷哼,那位发现异常的哨卒软软倒在地上,劲部的鲜血迸出,抽搐几下,就倒在地上,一动不动。
哨卒身后是一个无声无息的黑衣人,夜晚的月光照射在他的脸上,显得十分狰狞。
黑衣人伸出腥长地舌头舔舔弯刀上的鲜血,嘴角露出一丝满足地表情,才收起弯刀离去。
“砰”的一声巨响,被巨石泥灰堵死的城门轰然炸开。也在这时,远处的匈奴大营,一阵阵牛角声吹响,闷雷般铁蹄声隐隐约约的向城门袭来。
在城墙上打盹的太守共陵听到这轰隆的爆炸声,立马掀开披在身上大髦。那双锐利的眸子迅速眺望四周。
顿时,共陵的脸色煞白,冷汗直下,整个人震呆了。也在那一刻,大地似乎在抖动,马蹄声由远向近传来,像黄河大水滚滚而下,喊杀声响彻云霄,匈奴的铁骑如狂风涌至雁门城关前。
ps:郁闷,这个鼠标真神了,一会儿好,一会没反应了,郁闷!求收藏!求推荐。
………………………………
第110章 109 内奸
ps:求推荐!求收藏!
夏季的深夜,热气笼罩着大地,皓月高悬在天空,稀疏的星星快活地眨着眼睛。
雁门城墙上,疲倦的守军东倒西歪躺在地上,也不顾深夜的寒风就这样睡着了。
太守共陵见状,气得脸色发青,一脚踹上身旁还在熟睡的士卒。大声喝道:“都给我起来,匈奴人杀来了。”
士卒们纷纷揉揉惺忪的睡眼,起身,拿起长戟快步跑向自己的岗位。
“大人,城门被匈奴细作炸开了,守不住了,你赶快向南门走吧!”一脸血污的韩遂从远处急奔而来,大声喊道。
“韩将军,如果你还是我的袍泽,逃跑之事,休得再提。本官早日曾言,誓与雁门共存亡。”共陵满脸怒色,大声咆哮道。
“大人,再不走,就来不及了!”都尉韩遂一脸堆满着急的神情,再次劝道。
共陵冷眼扫了下城下漫山遍野的匈奴铁骑,神色阴沉,冷笑道;“韩都尉,是时候了,为朝廷尽忠的时刻到了。”
说完,共陵开始指挥汉军士卒抵抗匈奴的铁骑。
韩遂听了,黯然失色,转身大踏步离去,来到自己防务片区。
这时,见自己司马高进还矗在那发呆。韩遂忍不住大吼一声:“高司马,傻在那干嘛?匈奴人杀进城了!还不快滚去你的位置,给我死死守住!”
半天才有了反应,只见军司马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