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汉武之殇-第3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ps:睡觉了,不知不觉写到了朴刀了。呵呵,求收藏,求推荐。
………………………………
第117章 116 扰敌
ps:呵呵,流浪早已经不是学生了,从三流野鸡大学毕业多年,已结婚生子。在此,谢谢关注本书的童鞋们,希望童鞋们对汉武之殇一如既往的支持。
朴刀,长约一米二至一米五,其刀刃比大刀长,大约占总长度的一半,可劈、刺、砍,招数繁多。
朴刀源起于宋,元两朝,流行于民间、是不能登大雅之堂的粗陋的兵器。北宋灭亡之际,州府县衙武备库中没有了兵器储存,才不得已而用杆棒。它“其长等身,径可及握”,取之极易。这种质地很粗糙的兵器,制作简单,原料价值也很低廉,所以平时只流行于民间,不为兵家所重视。
朴刀是短刀头、长刀把的,刀身无鞘,长刀把可以从刀头取下,作杆棒用。这一点在《水浒传》中有细致的描写。如六十一回写卢俊义准备工作时。
一直后清王朝中期,才被广泛使用。其起源的原因,有人认为是当时民间不许保存长兵器,于是有人把大刀改为短把的朴刀,战斗时再在加柄。朴刀还有一个别名,叫做“太平刀”。这是由于在清末年间,太平天国的士兵都使用朴刀而得名的。
霍去病跟匠坊主事讲解一番有关朴刀的规格尺寸,打造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细节完后,又掏出一张绘有后世匕首羊皮图纸给匠坊主事说道:“按照上面的绘画,打造一批短小精悍的兵刃。我们的斥候很需要它,明白吗?”
“诺!”匠坊主事赶忙应了下来。
巡视了一圈,已经到了午时,霍去病等人恋恋不舍离开兵器匠坊。一路上,霍去病没有说话,很显然,他为大汉王朝庞大的兵器生产工艺而感到深深的震憾。霍去病长吸了一口气:大汉王朝有这样的实力的确能够让刘彻成为千古一帝,匈奴的败亡是不可阻挡的历史趋势啊!
~~~~~~~~~~~~~~~~~~~~~~~~~~~~~~~~~~~~~~~~~~~~~~~~~~~~~~~~~~~~
暮色已经模糊起来了,堆满着晚霞的天空,也渐渐平淡下来,没了色彩,夜色见浓。
入夜,西城门校场上,四周的火盘里的篝火已被点燃。羽林仆善营八百铁骑集结于此,盔明甲亮,全新的战袍和旗帜,打磨过的兵器闪闪发光。
这是羽林军铁骑精华中的精华,论实力绝不亚于匈奴亲军射镝营,论装备更是武装到了牙齿,每人配备了三匹伊犁马,手弩,短刃,长戟,锁子甲,应有尽有。
八百名汉家儿郎站在寂寞的旷野里鸦雀无声,只有风卷大旗的声音。
霍去病在太守方勇,都尉刘靖,司马张燕,中郎将路博德,校尉赵安稽,刑山,曲都伍楚,辛不追等将校的伴随下,从首行东头第一名士卒缓缓走向西头最后一名士卒。霍去病脸颊上的神情十分庄重肃穆,缓缓移动目光检阅这支雄霸天下羽林精骑。
这支铁骑在原有仆善营地基础上扩编,它的主要任务是清除匈奴人在定襄至雁门关一带所有的斥候,让匈奴人变成聋子。
为此,霍去病下令八百铁骑化整为零,分成十六屯,每屯五十人,由屯长率领,什长,伍长为辅。
只要匈奴大军出了雁门关,这支铁骑就要日夜不停骚扰,让匈奴大军在关内寸步难行。为了达到这个目的,霍去病高价募集数十名定襄民夫为汉军向导。
霍去病地想法很简单,就是要让阿咀木变成聋子,瞎子。让他心神巨乱,乱中出错。也只有这样,霍去病才能抓住匈奴人薄弱点,迎头痛击,战胜匈奴人。
霍去病心里沉思一阵后,缓缓走到仆善营曲都赵恒,侍卫巴拉两人身前立定。
霍去病亲自端起酒壶倒了三杯酒,然后神情十分诚恳说道:“雁门关的情形,二位想必已经知道,我不多说了。匈奴人盘踞雁门,动向不明。但我看来,汉军动,匈奴人必动。眼下,汉军即将面对一场生死存亡的较量,二位谨记,须戒急戒躁,灵活机动,巧妙用兵,从而更好完成预定目标。当前,汉军人数处于相对劣势,但是,这不会影响到战局地平衡。春秋时期,孟子曰: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一场战役胜负关键是人和。只要我军将士上下用心,拧成一股劲,朝一个方向出力,我相信汉军必胜。你们一定要谨记我刚才那番慎言,不求灭敌,只求疲敌。有没有信心?”
自古以来,武将都是憨直动物,骨子里的血都是热的,再加上霍去病这样言辞恳切,真心实意的告白,顿时,两人地血液沸腾了。
赵恒立马单膝跪地,一脸肃色说道:“将军,逐流(赵恒的表字)定效全力,肝脑涂地,不负重托!”
“逐流!”
“将军!”
两双大手紧紧握在一起,赵恒眼中此时已经有晶莹的东西在闪烁了。
霍去病亲自斟了三杯酒,和赵恒,巴拉三人一饮而尽。
也在这时,霍去病高声道:“来人!”
身后亲卫立马应道:“将军!”
霍去病眼中涌满豪气,大声喊道:“给每位壮士倒酒!”
一声令下,士卒们抱起酒坛给每位仆善营壮士们斟满水酒。
八百儿郎端起大碗,齐声喊道:“谢将军!”说完,仰头,一饮而尽。
“哐啷……。”大碗碎裂之声不绝于耳,壮士们纷纷把酒碗摔于地。
喝完壮行酒,天色完全黑下来了,正是百姓们晚膳的时间,赵恒和巴拉内穿犀牛皮甲,外套锁网甲,也像普通士卒兵们一样佩戴者长戟和手弩。
霍去病等人亲自送这支铁骑出定襄西门,西城门早有城门戍卒等候。
城门卫卒看到将军来到,一个个肃然整队,等待将军地检阅。
霍去病纵马在他们面前走了一遭,目光在每个士卒脸上都停留了几秒钟,然后大声下令道:“开门!”
城门很快被打开,赵恒,巴拉率先扬鞭奔出,紧跟着,八百铁骑奔涌而出。
目送着这支铁骑消失在无尽的夜色中,霍去病这才长出了一口气。身旁都尉刘靖在一旁叹道:“八百儿郎一去,又有多少儿郎能存活下来?”
霍去病听了,横了都尉刘靖一眼,神情不悦,冷声道:“自古以来,兵者,凶器也;争者,事之末也。我辈身为武人,国之脊梁,岂能惜命。我相信,汉军儿郎们最大夙愿乃驰骋沙场。即使战死,也无怨无悔。刘大人,我还是劝你收起那套悲天悯人的心肠。汉匈民族之间的争斗,没有其它路可走,只能采取以杀止杀的手段,才能结束这场百年纷争。”
ps:扑在电脑面前2个多时辰,才收工。休息了,求收藏!
………………………………
第118章 117 将军保重!
ps:今天有点累,流浪还是坚持更新了!
元朔四年(公元前125年)丙辰,汉家天子刘彻三十二岁,而我们的主角霍去病未满十六岁,还是一个半大小子。
若寻常人家地孩子,这个花季般的年龄承欢于父母的膝下。而霍去病却要挑起关乎大汉国运的沉重担子,领军出征,面对有生以来最难缠对手阿咀木。
定襄城西门口,风卷着大旗,猎猎作响。锣鼓喧天,热闹非凡。
城门口的官道上,聚集很多定襄城郊的百姓,他们手提着藤篮,里面装好刚刚蒸好的馒头,或者手提着瓦罐,里面装满热日解渴的绿豆汤。这些百姓都是一个个带着家里的食物,自发前来欢送汉家儿郎们出征。
将军一声令下,汉军七千多铁骑出关!
一队队铠甲鲜亮汉军士卒骑着高头大马向城门驰来,百姓们纷纷笑脸相迎,都争先恐后把馒头塞到马背上士卒手中,或者用大碗装好美酒,绿豆汤,更有甚者在道中拦住汉军的铁骑。
前军停滞,从而影响三军前进。在中军的霍去病见状,心中感慨万分,大汉天下的黎民百姓是那么朴实憨厚,没有过多地计较个人的得失。由此可见,边邑一带百姓们苦匈奴久矣,久盼王师早日平定匈奴,好过太平的日子。
霍去病不由想起元代诗人张养浩的潼关怀古,来形容眼前的百姓最恰当不过。“峰峦如聚,波涛如怒。山河表里潼关路。望西都,意踟蹰,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兴,百姓苦!亡,百姓苦!一句简简单单的诗词道尽了天下黎民百姓的辛酸和悲哀。历史上,无论哪一个朝代,它们兴盛也罢,衰败也罢,老百姓总是遭殃受苦。一个朝代兴起了,必定大兴土木,修建豪华的宫殿,从而给百姓民增加了无数地苛捐杂税;一个朝代衰败,必然会走向灭亡,从而引起无数英雄折腰,争霸中原,兵祸天下。
封建社会里,统治阶层和穷苦百姓就是那么对立。而统治者往往都采用一些愚民政策,受命于天,即受永昌,纲理伦常,君臣父子之道。
无论哪朝哪代,底层的老百姓们要求都很低,只要能填满肚子,有个舒适的房子就很知足了。可是,就是这么低的要求被化外蛮夷一次又一次拒绝了。
年年犯关,屡屡南侵,匈奴蛮夷对大汉边城犯下了滔天罪恶,杀淫掳掠,无恶不作。大汉边陲,何时才能安宁。
心里想到此,霍去病暗自发誓道:“借我十年光阴,还你一个太平盛世。汉匈之间百年纷争必须由我霍去病解决,大汉民族的尊严也要屹立于世界之巅。
那辉煌的历史就由我霍去病来抒写,百年来汉家的耻辱用匈奴人的鲜血来洗涤吧!所有炎黄子孙们,记住这个铁血将军名字:霍去病。
~~~~~~~~~~~~~~~~~~~~~~~~~~~~~~~~~~~~~~~~~~~~~~~~~~~~~~~~~
“将军,将军!”有两个花甲老叟被推选为定襄百姓们的代表,来到霍去病身前,战战兢兢,言辞恳切说道:“将军,汉家儿郎们即将出征,我二人代表父老乡亲们恳请将军通融,让我等小民表达下心意吧!”
说完,那两个老叟赶忙跪下磕头作揖。霍去病见状,赶忙疾步过来,一手托起一个老叟,满脸悲切说道:“乡亲们,你们的心意,去病在此谢过了!”
说到此时,霍去病眼眶有点湿润,环顾下四周,见麾下士卒眼光都很殷切。霍去病把头一摇,叹了口气,继续说道:“然而,汉军出征在即,不能做太多停留。等到王师北定之日,汉军将士愿和乡亲们共同欢庆!”
两位老叟听霍去病这么一说,都黯然点了点头,没再说什么,只是把目光扫向了汉军儿郎。
近距离观察,老叟们都闻到那股浓浓地血腥味。这支汉军肃穆的杀气,你瞧,那严整的军阵,是一片安静力量的海阔,北风吹动着旌旗猎猎作响,三军将士犹若一群屹立在北风中的冷漠石像。
两位老叟对望一眼,互相点了点头。心里都暗自想道:这才是真正的大汉铁骑,也只有这样的铁骑才能和那凶狠的匈奴人对决。
这时,领头的那瘦削老者端起酒壶倒了三盏水酒,朝霍去病说道:“将军,你的意思老朽明白。但这三盏酒望将军莫拒绝,这酒里都装满了定襄父老乡亲们的祝福,多杀匈奴蛮子。在此,老朽祝将军旗开得胜,早日回城。”
话都说了这份上,谁又能拒绝了。霍去病赶忙下马,接过老者的酒盏,连饮三杯。才大声说道:“去病代表三军将士们谢了,乡亲们。去病在此立下誓言:匈奴不灭,何以为家!”
那瘦消老叟听霍去病立下这么狠毒的誓言,浑身激动,哭得不停,双手抱拳,弯腰鞠躬行礼道:“将军,请受小老儿一拜!”
霍去病赶忙扶起这个老叟,低声说道:“老人家,去病担不起如此大礼,受之有愧。上阵杀敌,保靖安民,此乃去病职责,老人家万万莫要行此大礼,折杀去病了。”
此时此刻,只见老瘦削老者已是老泪纵横,痛哭流涕。被霍去病搀扶来起,转过身子向周围许许多多老百姓喊道:“乡亲们,我们的儿郎们要出征了,杀匈奴人,不能停留,更忌饮酒。但是将军说了,等到凯旋归来时,乡亲们再来共同欢庆。乡亲们,让开一条路,各自回家吧,儿郎要出城了!”
定襄百姓们听了,纷纷让开一条大路,却未散去,站在官道两旁。一个个都伸长脑袋,亲切地看着儿郎们从自己身边驰过。
霍去病吸了口气,踩着马镫,翻身上马。
还没走多远,就听那老叟在背后喊道:“将军,一路保重,定襄的百姓们愿为将军立长生牌,祈求苍天,保佑将军。”
霍去病听了,蓦然一叹,这就是穷苦大众百姓,心中有杆寸,谁忠谁奸,他们心中一清二楚。
霍去病摸了下眼窝里的泪痕,扬起马鞭,击打在马背上,健马放开蹄子,向前方奔去。
官道上的老百姓们似乎受到那老叟的感召,一个大声喊道:“将军,……保重……保重!”
ps:今天很困,到此吧,字数很少哦。……
………………………………
第119章 118 伺机而动
ps:下午有点空闲时间,提前更新了。新的一周开始了,流浪在此求收藏,求推荐!
大纛高耸,旌旗蔽天。七千多汉家儿郎出定襄,奔雁门。
霍去病策马来到大军前面,一声喝令:“出关!”
顿时,帅旗飘展,兵戈铿锵,马蹄攒动,汉军儿郎们同时策动战马,向着西北方向奔跑。
这是真正的万马奔腾。
战马隆隆奔跑的声音,仿佛如一道道闷雷击打在胸口,沉重地让人喘不过气。马蹄后飞溅起的碎石,似乎要把人的脸面刮破。
连续奔跑了几个时辰后,霍去病才下达原地休息的命令。士卒们原地下马,松弛一下紧张的筋骨,补充一些食水。
霍去病接过中军护卫递过的赵恒战报。战报里赵恒说道:匈奴人调拨粮草频繁,必有异动。那剩下的问题是阿咀木是继续南侵西河,广阳二郡,还是回头奔袭定襄郡。
兵书有云:敌情不明,不可轻动!于是,霍去病命令汉军将士就地扎营。
霍去病心里很清楚目前要做的工作就是等待,等待阿咀木大军的动向,自己才好做出决策。毕竟,自己肩上承担着三军将士性命,稍有不慎就全军覆没。所以,霍去病每当想到此,用兵都慎之又慎。另外,霍去病遣使快马加鞭赶忙西河,广阳二郡示警,让这二郡的守军加强戒备。
就在这不知名地山坡中,霍去病大军一等就是三日。第三日,赵恒才传来确切的消息,阿咀木得知汉军七千多铁骑出关,于是,阿咀木下令,先迎击霍去病所部。
当前,霍去病就是不知道匈奴人会出动多少人马来迎战?据赵恒保守估计,阿咀木至少会出动一半兵力,且自己亲自挂帅。
即使阿咀木出动一半的兵力,也就一万六七,是汉军地双倍。很显然,在人数上,霍去病部处于相对劣势。
霍去病得到这个消息后,立即下令赵恒,令仆善营在数日之内,击杀匈奴人所有斥候。其目的,霍去病要阿咀木变成瞎子。也只有这样,汉军才能找出战机,从而击溃匈奴人。
~~~~~~~~~~~~~~~~~~~~~~~~~~~~~~~~~~~~~~~~~~~~~~~~~~~~~~~~
雁门关郡守府,匈奴左谷蠡王阿咀木收到斥候奏报汉人军队杀向雁门,当场勃然大怒。
阿咀木岂能不怒,自己心腹爱将载图这笔账还没来得及汉人清算,可汉人倒好,竟然要出兵攻打自己。
是可忍,孰不可忍。汉狗们,这简直欺人太甚。更让阿咀木大帅气愤的是汉人竟然只派出不到一万兵力,就敢前来攻打雁门。
汉家小儿,还真把自己手里三万多匈奴铁骑当成土鸡瓦狗吗?
一想到此,阿咀木心里忍不住大骂汉军主帅得了失心疯,异想天开,一个个汉狗都是万人敌吗?可笑!荒唐!
阿咀木发了一通怒火后,心才静了下来,想了想。心里又感觉很不对,哪里不对,一下子有股说不出来的感觉。
汉军主帅不会如此孟浪,匈奴铁骑的彪悍,汉狗们岂能不知?自己三万多铁骑摆在那,汉狗们焉能如此儿戏,没当回事!
忽然,阿咀木心抖了抖,想起那个领兵出关的主帅是霍去病。
霍去病,这三个简单不能再简单的字,不停地在阿咀木耳边回荡。
在大厅踱步来回,阿咀木蹙着眉头琢磨了半天,也琢磨不出霍去病有什么法宝能战胜自己三万多铁骑。难道传言有虚,霍去病不过赵括之流,高阙之战,不过是以讹传讹。
或者霍去病藏有更大阴谋在等待自己,七千多兵力,只不过是道**药。让自己误判,错估形势!
思来复去,到了最终,阿咀木告诫自己不能大意,一定要小心谨慎。因为阿咀木相信自己的直觉。直觉告诉他:霍去病是个将才,百年难遇的将才,也只有他霍去病才能配做自己对手。
等待又等待,阿咀木按兵不动,在雁门关,连续等待好几天,也未见汉人的铁骑出现在雁门关下。
这怎么可能呢?哪怕汉人行军的速度如蜗牛一般慢爬,也早爬到雁门关下了。可是眼前已经过了好几天,半个汉人影子也没见到。
不妙,十分不妙,凭着多年征战的嗅觉,阿咀木浑身打了个冷颤。此时此刻地阿咀木没有起初地暴躁,相反,他恢复往日的平静。他心里清楚汉人有阴谋,布置好圈套等着他阿咀木!
ps:先更到此吧,晚上有时间的话,再更新。求收藏!求推荐!
………………………………
第120章 119 冒天下之大不韪
ps:睡了几个小时,爬起来码字更新。求收藏!求推荐!
这种很不好地感觉,几天后越来越强烈,派出去几拔斥候,没一个回来,好像全都凭空消失了。
也从那时起,阿咀木明白雁门关下的茫茫大地里潜伏了大量汉军斥候。
由此,阿咀木心中有了决断,兵分两路,一主一偏。阿咀木亲领二万多大军出雁门,奔定襄。另一路偏师哲尔泰部继续南侵,目标直指西河,广阳二郡,至于雁门关守军,阿咀木留下的人马只有区区一千人,由一个骨都侯乌代统帅。
阿咀木心中十分清楚自己大军的优势,劣势所在,善攻不善守。更不会以己之短,攻彼所长。守城方面,汉人算是匈奴人的祖师爷,匈奴人这点小伎俩上不了台面。所以阿咀木兵分两路,迎战雁门关一带主要两股汉军。只要这两路未有大碍,雁门关相对来说,十分安全。阿咀木也因此给匈奴大军下令:收拾行蘘,三更做饭,五更出发。
~~~~~~~~~~~~~~~~~~~~~~~~~~~~~~~~~~~~~~~~~~~~~~~~~~~~~~~~~
一处无名地山坡上,汉军屯长李治冷冷望着一百多名匈奴铁骑汹涌扑来。他立马扬起长戟,指向前方,大声喊道:“杀!”
一时,兵戈铿锵,马蹄攒动。五十名汉骑从山坡上冲下,风驰电掣一般向匈奴人冲去。
五十名汉骑组成一张恢恢大网,与一百多匈奴铁骑迎面撞击。汉军士卒们完全没有后退的意思,一个个以一当十,以命相搏。
汉军儿郎们如同扑火的飞蛾,仿佛撞月的陨星,有去无回而又毫无惧色地燃烧起全身的杀念,执著地将所有的力量化作敌人飞溅的鲜血,将自己的生命当成钉入敌人脚掌的铁钉。
屯长李治的亲兵赵小乙又一次跌落马下,在无数马腿中奔跑,企图再砍杀几个匈奴人。
李治见状大怒,闷声吼道;“蠢货!”
说完,扬起马鞭抽打在赵小乙的身上,“你的马就在那边,去追回来!”
赵小乙向身边一看,李治猛然牵过马头,他的马身横挡在赵小乙与两名匈奴长矛兵之间,赵小乙睁大眼睛开看到两支铁矛立刻扎穿了他的马身!
李治从痛嘶跪倒的马背上跃起,敏捷地闪过几把弯刀的横扫,踹倒一名匈奴人,占有了匈奴人的战马:“快过去!”李治的刀又劈翻了一个匈奴人。
可是,立刻有五把弯刀和一支长矛向李治招呼过去……
赵小乙在李治的指点下,果然看到了自己黑色的战马,急忙奔过去,冲出被汉骑缠住的敌阵,去追赶自己的战马。
赵小乙刚跳上马背,掉转马头向敌阵冲回去,耳边传来一阵恐怖的轰鸣声,眼前突然暗了下来,似乎天空塌陷了下来。
赵小乙抬起头,一片黑色的狂云密布在头顶的上空。
是箭!
无数长箭交织成密集庞大的乌云,直扑战场上所有的士卒。
仿佛周围一切都静止下来,很多战斗中的士卒不由自主停下了手。赵小乙看到无数双惊怖的眼睛望着暗无天日的高空,也看到了浑身插满利刃的李治最后的惨笑。数以万计的长箭从高空落下,准确地插入汉匈战阵里。
霎那间,嚣声大作。
风在惨叫,马在哀鸣,许多汉军甚至是匈奴士卒都被这阵无情的箭雨穿透而过,活鲜鲜的生命转瞬之间化作带血插箭的尸骸。
赵小乙猛然醒悟,策转马头向着与战阵成七十五度的斜角冲出去。
如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