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14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安回到宣威军不久,就觉察出了他们的改变,对于这种情况,他有心改变,却底气不足,因为他没有跟宣威军一起驻守过凉山。

    当他看到杨丛义从营中走过,每一个士兵眼中的神采,便知道杨丛义在宣威军中的地位,已经远远超过他了,因为在来钦州之前,全军四千人,见过杨丛义的不会超过一半。

    很快,赵安便放弃了做任何改变,他能做的便只有整军,开始要求全军出操训练。

    自从赵安回到宣威军,杨丛义无事很少来军营,他们要说矛盾,其实也只是安远县城弃守之争,两人意见不和,将宣威军一分为二,如今好不容易合二为一,他便不想再激化矛盾。

    除夕这天,杨丛义用凉山得来的珠宝金银换来二十头肥猪,与全军一起好好过了一个年。

    正月初四开始,年没过完,全军恢复训练。

    转眼间两个月过去了,钦州的天已经很暖,海风渐渐吹上陆地,吹进宣威军营地,预示着他们该返回昌国了。

    在宣威军返回前夕,两条船从南方大海靠近钦州海岸。

    “快看,那是我们的船,他们肯定还没走!”甲板上,士兵一见海岸停靠的数十条海船和战船,顿时高声呼喊。

    “我就说嘛,哪有那么快,我们肯定赶得上。”另有士兵接道。

    他们不是别人,正是去年南下占城,配合张彪和占城军队牵制李越边境守军的那支宣威军。

    “即刻靠岸,问问宣威军营地在哪里?”潘诚来到甲板,看着不远处的战船,心里一阵阵暖意升起。

    南下占城的宣威军回到营地,很快消息传开,众人对他们既是羡慕又是嫉妒,因为他们面色红润,衣甲鲜亮整齐,而大部宣威军征战两月翻山越岭,衣衫破烂,鞋子破损。

    众人对他们的经历十分好奇,问个不停。

    杨丛义在钦州得知潘诚率军返回之后,也是马上赶回营地,与他叙谈好久。

    抓捕李越王子的任务早已结束,但关于宣威军在占城与李越边境的一切,大海阻隔,他始终没有得到任何消息。

    直到见到潘诚,他才得知宣威军在南洋也没闲着,着实打了几场硬仗。

    原来当初潘诚到达占城,将杨丛义的书信交给张彪之后没几天,占城国便同意派出边境两万精锐协同大宋军队牵制李越边境守军。但那场牵制最终引来了李越大军的报复,他们派兵三万日夜猛攻边境小城,要不是一千宣威军冒死出城袭扰敌军后路,那边城就被李越攻破。此后几个月内两军交战多次,宣威军伺机偷袭,斩杀敌军数千人,甚至迂回到李越边城,潜进城内放了一把火,一场火灾之后,李越人再也没有南下过。

    据张彪所说,占城国得知那一战让李越边军元气大伤,三五年内不能南下之后,他们国王十分高兴,赏赐大宋军队金银珍宝数箱,土地十里。并且今年要派使者北上祝贺天申节,到时候还要启奏大宋皇帝,好好嘉奖留守在占城国,为占城和平做出贡献的大宋军队。

    杨丛义对张彪、潘诚在占城国的表现十分满意,特别是张彪,他能在占城站住脚,独挡一面,这次又得到占城国王赏赐和欣赏,他在南洋便会更加稳固,待几年返回大宋,一定也会封官授职,如此一来,也不枉当初把他从太湖县带出来。

    听潘诚说,张彪的宣威军虽然只有一千人,但现在装备十分精良,人人都有一副铁甲,刀枪难伤,比起大宋最精锐的禁军也毫不逊色,据说那铁甲全是他们做生意赚钱买来的,看着着实让人羡慕。

    杨丛义听了这话却是微微一惊,张彪居然有这个头脑,在占城做起了生意?

    随后便想开了,占城那么好的位置,东西货物中转之地,不做生意,还真说不过去。海洋贸易一本万利,赚来数千副铁甲真的不算什么。

    宣威军待在昌国连饭都吃不饱,也没人管,没人要,要不要也学学张彪,做一做海上贸易,赚点饭钱,随即心念一起。

    宣威军从北到南,从东到西,从昌国、占城、三佛齐国,一直到天竺,一路都有他们的人,要赚钱还是很容易的。

    但昌国在明州,离临安实在太近,要是被发现,不知道会受什么惩罚,关键是杨丛义也不知道大宋军队做贸易是不是会触犯朝廷禁忌。

    古代朝廷控制军队,靠的就是控制粮草和军资供应,如果军资粮草完全自给自足,朝廷对他们哪里还有控制力。大宋对军队的控制格外严密,朝廷断然不会允许军队脱离控制,军队经商赚钱养活自己,更换装备,绝对是找死的行为。

    杨丛义是要一步步往上走的,他只能往朝廷跟前靠,跟朝廷的关系越近越好,让宣威军赚钱换取粮饷,想也不能想,最正确的做法就是向朝廷讨要粮食和军资,让朝廷明白,宣威军离了他们就活不下去,这才是朝廷和皇帝最想看到的吧。

    想通了这一点,杨丛义瞬间对以后的路充满了信心,同时也明白了,为什么宣威军回到昌国之后得不到朝廷半颗米。

    这一番醒悟,让他一时间成长了很多,隐隐约约间抓住了在军中升职的秘诀。

    任何时候,军队都是要依附与朝廷和皇帝的,没有他们支持,打不了胜仗,也升不了官,甚至还会莫名其妙的丢了性命。

    初入军中的杨丛义偶然明白了这一点,很快便意气风发起来,将海上贸易之事抛到九霄云外,在军中要升职,贸易还是不要沾的好。

    潘诚等人回来会合之后,宣威军也该返回昌国了。

    海船战船在海中泡了很久,多少有些损毁,为安全起见,杨丛义在钦州城招募了一些船工木匠,将它们重新修补一番。

    数天之后,船只全部修补完毕,再无隐患,便开始往船舱中装淡水,又将钦州筹集的粮食运上船,做好出发准备。

    宣威军要离开了,知州毛奇携一众州衙官员来到钦州海岸港口边,摆酒为他们送行。

    只听毛奇举杯道:“杨监军、赵统领,宣威军来钦州一个月内就将侵扰的敌人扫除干净,把安定的生活还给钦州百姓。钦州偏僻穷苦,这份功德,无以为报,只有一杯水酒敬诸位,惟愿宣威军、杨大人、赵将军,身体安康,前程似锦!”

    杨丛义道:“扫清敌寇是宣威军本职所在,倒是这些时日宣威军在钦州多有叨扰,我等只有借花献佛,一杯水酒相谢!请!”

    “请!”

    众将和杨丛义、赵安一起举杯,与毛奇等一众官员共饮一杯。

    “知州大人、诸位大人,我等告辞了,有缘再会!”

    杨丛义与众将抱拳行礼,转身登船,迅速上了甲板。

    “诸位,一路顺风!”毛奇动情高呼。

    “知州大人珍重!”杨丛义面带微笑,在甲板上挥手。

    “起锚,升帆。”

    一声令下,将士们马上行动起来。

    不多时,海船、战船一艘艘离港。

    目送宣威军离去之后,毛奇及钦州府衙官员这才依依不舍离岸。

    若是当初没有宣威军,钦州便不是现在的钦州了,这份功德,作为一方父母官,不论朝廷怎么看,他们都会记在心里。
………………………………

第337章  封官授职

    绍兴二十一年三月二十四日。

    宣威军顺利返回明州昌国县驻地,收拾营房,就地训练休整。

    数天后,一份兵部文书送达军营,要求宣威军监军和统领共同拟定各级军官任命名单,从部将、准备将、副将,一直到正将,要一一列明履历,并将所获军功随同上报。

    这是一件大喜事,要求拟定各级军官名单,说明宣威军终于成了有正常编制的朝廷正规军!

    杨丛义告知赵安后,当即召集各营指挥,把这个好消息公布出去,毫无疑问,将要提拔任命的军官都会从当下的营指挥中挑选。

    众人一进营房,听到消息激动万分,气氛一时无比热烈。

    加入宣威军三年,流血流汗,终于换来封官授职、出人头地的机会,让人如何不高兴呢!

    不过气氛随即因为一句话,起了微妙的变化。

    “我们都会封个什么官?”

    喧闹中这话问完,七个营指挥七双眼睛齐刷刷的望向杨丛义和赵安,营房内顿时安静下来。

    杨丛义咳了一声,笑道:“具体怎么任命,还要看兵部批复,职位肯定是依据军功和能力而定,有高就有低,但要告诉大家的是,兵部给的编制不少,你们都会在兵部军官名册上。由于这次是第一次任命,你们自己要提供履历资料,以供兵部留档核实,所有资料务必真实。”

    众人一想也是,上面要授什么职,历来都是论军功和资历,现在问也是白问,便不再询问官职。

    但随即就有人问道:“监军,什么是履历,我们要给什么资料?”

    杨丛义解释道:“履历就是你这二十多年的经历,什么时间到什么时间你在做什么,比如十岁到十五岁跟师父习练武艺,十五岁秋开始从军,在哪里从军,所任何职,一直要写到此时此刻,这其中还要包括你们的籍贯和出身,是否婚配,子女几个,父母是否健在,兄弟有多少,居住在何处,都要一一写清楚。”

    “这么多,要怎么写,我们可不会啊。”众人一听这么麻烦,顿时又开始叫嚷。

    军中绝大多数人不识字,虽然之前江恺教过他们一些,但自从出海之后就再没温习,早就忘的一干二净。

    “大家不要担心,这次我可以帮你们写,都把自己的经历捋一捋,然后一个一个来找我。顺便提醒你们一句,当了军官,就得开始识字了,不识字误了军情,以后撤了你们职也说不定。”杨丛义微微一笑。

    “多谢监军。”众人急忙道谢,心里暗暗发誓,以后一定要好好识字,争取继续升职。

    “好了,你们先回去准备,需要你们来的时候,自会去叫你们。”

    众将应声而退,脸上掩不住的兴奋,出门了营房,相互恭喜。

    终于要光宗耀祖了吗?每一个人都激动想要对着宽广的大海吼叫,但理智告诉他们,现在还不是时候,朝廷的任命文书还没下来,他们的资料都还没交呢,若是一场空欢喜,不是丢人丢到老家去。

    于是众人各自回营,继续组织士兵操练军阵。

    营房里只剩杨丛义、赵安两人,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翻看几遍兵部文书后,杨丛义道:“这次兵部给的编制不少,正将两个,副将四个,准备将九个,部将三个,统领对人事安排有什么想法?”

    赵安犹豫了一会儿,回道:“职官任命,监军做主就是了,只是督促全军训练都忙的不可开交,哪有时间过问这些事。”

    话里听得出来,赵安是有情绪的,但有情绪又怎么样呢,当初在安远是他不愿出城,才逐渐失去对宣威军的控制权,又怨得了谁呢?

    杨丛义不为所动,再问道:“关于军职任命,我这么想的,统领帮忙参详参详。”

    见赵安不回话,也没有起身离开的意思,便继续说道:“这次广南之行,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军功,暂不看从军长短,从军功和表现来看,正将两个编制给苏仲和袁华,副将四个编制给姚昶、柳时、潘诚和罗聪。准备将编制较多,有八个名额,章岱要在其中,远在占城国的张彪、三佛齐国的薛望也都不能落下,剩下五名准备将、三名部将,综合军事训练、南洋西域之行和广南战场表现来挑选,每营推荐一名。统领以为如何?”

    赵安自知在宣威军中他已经没有多少权限,杨丛义这么安排也没有什么不妥,便回道:“监军如此安排十分妥当,我没有意见。如果没有其他事,我先走了。”说完起身就走。

    “好,统领有事只管去忙。”杨丛义回了一句,便开始考虑军职任命以后的问题。

    这几年他对大宋军制也有了一些了解,自从靖康之乱,康王南渡,仓促建军之后,大宋军制跟以前的“将兵法”有所不同,为抵抗金军,前后组建五个“大军”,即韩世忠的“前护军”,刘光世的“左护军”,张俊的“中护军”,岳飞的“后护军”,吴阶的“右护军”,每大军下辖数十个军、近百个将,每将一千人到五千人不等,每军有数个将组成。

    自宋金议和后,几大军区裁撤,将帅军权被收缴,军队统辖权全部收归朝廷手中,由朝廷直接统治各军,军的统治官“统制”或“统领”由朝廷直接控制和任命,如果有战事,朝廷会临时派遣监军,对各军的控制更加细微,但平常在驻地训练,却较少管理。

    宣威军如今也是一军,归朝廷管理,顶头上司便是兵部和枢密院,再不能像之前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军中每一个职位变动都要向兵部报备,每一项支出都得有据可查,监管宣威军的部门多了,军队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杨丛义现在就有些头疼了。

    全军五千编制,但目前不满编,减去亲卫营,总共不到三千五百人,两个正将、四个副将、九个准备将,外加三个部将,一共十八个将官,怎么安置就成了问题。

    对军队管理,杨丛义没有经验,以前没有上级监督,他可以凭借监军的权威,想怎么安排都行,甚至可以随便命令,当甩手掌柜,那时候宣威军还是回易护卫队,全军靠着他才能吃饭,才有饷钱拿,现在不同了,成了常备军,粮饷都有朝廷出,还有兵部和枢密院盯着,再按之前那套肯定行不通,说不定抓住点过失就得丢掉军职。

    在武学学习一年多,真正涉及到军队管理的内容极少,除了武学典籍,需要实际动手的,几乎没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要想在军中发展,仅仅待在宣威军远远不够,况且这监军之职也只是战时任命,根本无法深入军事训练,并且回到驻地的军队,监军就成了多余的摆设,迟早得走。

    杨丛义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可现在朝廷没有诏令,他还只能呆在宣威军,还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他的监军任务才算完成。

    十八个将官如何安排是个复杂的大问题,他一时之间也捋不清楚,只能慢慢想了,好在从申报各级官军资料到兵部批复不是三五天的事情,还有很多考虑时间。

    随后,杨丛义回到自己的营房,开始设计填报军官资料的表格。

    接下来,用了三天时间把十八个军官名额确定下来,又用两天时间把他们的履历资料填报清楚,还做了一张提拔名单汇总表。

    监军、统制共同署名之后,将资料封装,通过驿站急送兵部,早一天上报,便能早一天批复。

    昌国营地将近半年无人驻守,花了十天时间修缮后,营地才像模像样,虽然比在钦州好了许多倍,但三年前建营的时候建的就是临时营地,下无砖石,上无青瓦,全是木屋茅草棚,作为正规军营地,实在是寒酸,看来得等到任命批复下来以后,要向朝廷要一笔钱,重新修建营地了。

    四月初九,一名兵部官员带着任命文书,忽然来到宣威军军营。

    兵部批复下来了,并由兵部官员亲自宣布任命,以示朝廷对宣威军重视。

    等杨丛义与那官员沟通过后,确认上报的拟任军职名单全部批复,当天便将所有人召集在一起。

    营房里二十多人,有些拥挤,有些喧嚣,看到兵部来的青衣官员,他们掩不住心里的激动。

    “这位是兵部余大人,一路舟车劳顿,从临安带来朝廷敕令,十分幸苦,大家不要耽误余大人时间。”杨丛义此话一出,营房里顿时安静下来。

    随后便向兵部官员道:“余大人,这就开始吧。”

    余大人随即拿起一份文书,在众人面前打开,高声道:“下南洋,过西洋,连通海外二十余国,擒逆臣,战凉山,击退李越十万大军,护回易,平广南,宣大宋威严于四海,不负宣威之名,英勇善战,功勋卓著,堪称军之楷模,特赐全军调入殿前司!”

    稍作停顿,不等众人有什么反应,随即接道:“军中将士各有功勋,经宣威军举荐,兵部、吏部核准,现任命正将以下一十八人。成忠郎苏仲、袁华任宣威军正将,承节郎姚昶、潘诚、柳时、罗聪任宣威军副将,进武校尉章岱、张彪、薛望。。。。。。。任宣威军准备将,进义校尉龚健。。。。。任宣威军部将。望诸位不负朝廷恩泽,尽心竭力,再立新功!”
………………………………

第338章  均分战利

    官职任命很快结束,等送走兵部余大人,当天全军休整,买来猪肉、鱼肉,像过年一样,庆祝一天,饱餐三顿。

    宣威军这次不光成了正规军、常备军,还直接调入殿前司禁军,也就是说宣威军地位和待遇应当跟殿前司其他禁军一样了,比如说游奕军。

    临时搭建的破烂军营,此时已经完全不能承载殿前司禁军的尊贵。没有任何多余的考虑,该是伸手要钱的时候了。

    杨丛义当即准备向兵部申请银钱十万贯,重修永久军营,改善宣威军住宿和训练场地。

    然而,不等他将上报兵部的文书发出,临安送来一份文书,来自兵部。

    兵部文书通知,让宣威军派人去兵部领取去年九月今年四月的饷钱和衣甲军械等军资。

    就在杨丛义和赵安商量要派谁去临安时,又一份文书送进宣威军营地,来自殿前司。

    殿前司文书是一份调令,命杨丛义半月之内赴临安殿前司上任。

    杨丛义回到昌国便知道他的监军之职不长久了,只是没想到会这么快。

    临安是文官的天下,任何军官去了那里都是笼中鸟雀,既无法逃离,又没有地位,杨丛义原本的打算是留在军中,伺机掌管一支军队,比如宣威军,也好在完颜亮南下时有一番作为,但这一纸调令让他妄想破灭。

    看着调令,他心里满是不安,军伍一途在大宋朝本就充满艰辛,他武学出身,此番去临安更是难有作为,难免会沦为看门护院之徒,装点门面之辈。

    调令签发日期是四月初五,现在四月十一,留给他的时间只有九天,连回一趟泉州的时间都没有,他得马上离开宣威军,赶赴临安。

    之前从凉山缴获的金银珠宝本该趁宣威军晋升禁军时一并赏赐下去,可这几天事情有点多,根本顾不上,这批钱财如今还在杨丛义手中,临走之时,该赏赐的还是要赏赐下去。

    随即,杨丛义便把诸将召集起来,商议赏赐之事。

    见众人还在兴奋之中,杨丛义笑道:“去年广南一行,宣威军收获颇多,诸位作战英勇,封官授职,可喜可贺,以后立功的机会还多,应当戒骄戒躁,再接再厉才是。据我所知,北方金国国主完颜檀已被其族弟完颜亮所杀,现在完颜亮已是新的金主,宋金和议已有十年,当初主持和议的完颜兀术也已经身死,可见宋金和平怕是要有裂隙了。诸位要想再进一步,还得继续努力,毕竟金人不比李越,他们才是真正的精兵悍卒,纵马驰骋,来去无踪,该训练的要好好训练,将来真遇上他们,才能不堕宣威之名!”

    众将听完监军这一番话,心里顿时觉得有些奇怪,难道近期会有大事发生?心有疑问,却无人发问,因为他们知道,接下来监军还有话说。

    果然,杨丛义话头一转,笑道:“将来的事将来再说,今天就先把之前的事兑现了。上次在凉山,我们缴获不少财物,这几个月吃喝陆续也用了不少,还剩一部分,现在宣威军开始吃朝廷的军饷,这些财物就给将士们分了吧。具体怎么分,你们看着办,拿出个决定来,我就不参与了。”

    说完,杨丛义一声轻喝,兵士将四个大木箱抬进营房。

    士兵退出,众将一拥而上,打开箱子一看,满满的全是金银珠宝,光芒璀璨。

    他们都是护卫回易船队出过海的人,金银珠宝见过无数,但那是朝廷的,他们连一个金币也不能碰,甚至连想法都不敢有,犯了错,是会被杀头的,立斩不赦。

    可现在不同了,眼前这几箱东西虽少,却是他们流血流汗缴获的,可以随便触碰,实打实的握在手心里,那感觉只有两个字能描述,踏实!

    一阵失态、疯狂、混乱的触摸之后,一声轻咳,众人才猛然意识到监军和统领还在营房中,这才依依不舍将手里的珠宝和金银放回木箱,回到座位上坐好。

    杨丛义笑道:“这些财物你们可以自己分配,但要做到公正、公平,上到将校,下到士卒,都要顾及到,不管在哪里,要切记,千万不要吃独食,不然真到用命之时,后悔就晚了。你们说说怎么分?”

    作为正将,统管四营两千多人,苏仲当先说道:“既然是缴获,那就是凭本事抢的,自然也要凭本事分配,按各营各队军功大小来,这样最公平。”

    袁华附和道:“我的想法跟苏将军一样,既然要公平,那就按军功来,想来也不会有异议。”

    两人如此一说,其他人顿时沉默。

    营中除了赵安和杨丛义,就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