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23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他告诉陆游,朝廷缺钱、国库空虚,于是才有了回易处,回易处是为朝廷赚钱的,朝廷赚钱跟商贾一样,大部分商贾赚钱只为传后世,而朝廷赚钱是为了花出去,拿钱办大事,最终回易船队赚来的钱,会通过各种途径再次回到百姓手中。

    钱,只有流通才有意义。

    当天,杨丛义跟陆游说了很多,解释了他所理解的回易和贸易的意义,而让陆游记忆深刻的,只有这一句。
………………………………

第537章  回京复命

    钱财快速流通,整个国家生产生活才有活力,远洋回易意义重大。

    陆游通过杨丛义的解释,想明白一些道理,他的心结解开了,如释重负。

    与此同时,他对朝廷政策制定的深意和政令运行规律也有了一些自己理解,对整个国家和社会也多了些了解,整个大宋如今面临着什么危险,他有了较为清晰的感知。

    几番深谈之后,陆游的精神状态明显好转,对回易也提出了不同的想法。

    他认为船队从异域带回来的东西,人人都觉得奇货可居,在大宋高价出售,可以赚大钱,那么运到西夏和金国,肯定也能卖出好价钱,或者直接跟他们交换,换一些大宋用金银都买不到的东西,比如马匹和牛羊。

    陆游的这个想法很好,杨丛义马上开始考虑此事的可行性。

    大宋自从将淮河以北的大片土地丢失,马场也全部落入金人手中,如今唯一的一个马场在荆湖,但马场面积有限,产出的马匹也不过才数千匹,加上大量百姓南渡,很多土地被开垦成农田,没有大片牧场,根本养不出好马,甚至连牛羊都成了紧缺物资。

    如果真能通过西洋货从金人、西夏人换来大批马匹和牛羊,一能解决战马和运力的问题,二能增加耕地的效率,大宋每年的粮食产出将有一定增加,还能解放一些劳动力,他们又能从事手工业,或是其他农业生产,制造出更多商品,运往西洋,换回更多货物,一旦形成良性循环,大宋的局面将会大大改善,将来不费一兵一卒,掏空金国和西夏也不是不可能。

    不管此事是否可行,杨丛义对陆游的想法还是大加赞赏,至少他开始认真思考回易的意义,真正开始关心国计民生的大事。

    几天后,神舟到达明州。

    沈缙带领的船队已经跟闻风而来的各路商贾展开交易,就在杨丛义、陆游达到回易营地的当天,便有三船货交割出去。

    截至当天,已经签订交易契约,而还没来得及交割的货物就有三十船之多。

    绍兴、明州一带的商贾,甚至是从扬州、临安赶来的豪门大户,比等待在泉州多日的富商更加疯狂,他们的采购不论货物细分种类,也不论价钱,更不论数量,直接就从船册上挑选,要么一船,要么两船。

    那些拿着一百万两、两百万两银子来采购货物的小商贾直接靠边站,根本轮不到他们上前,虽然回易船队一再强调先来后到,公平交易,然而在巨商豪门面前,小商贾哪有抗衡的资本。

    眼看只有三十多艘船货物尚未交易,杨丛义不得不让沈缙放慢交易速度,这些货不能在明州全部出售,还得给临安留一些,至少得留下十船。

    朝廷是要脸面的,大宋又有这么多官员,每年节日很多,赏赐的东西不能千篇一律,今年赏赐半领衣裳,明年再赏半领,肯定是不行的。

    回易处是为朝廷办事,说是只要赚回钱来就行,若是真的只给钱,不给留几船货,那肯定是自讨没趣,杨丛义又不傻,这种事他当然要考虑。

    还有,临安勋贵和朝廷大员很多,但真正有钱的并不太多,他们的财力根本无法跟豪商巨富相比,以他们的身份地位若用不起西洋奇货,那么回易也就别想再继续做下去。

    当年有回易之功,汤鷽却被流放琼州担任一个小小的地方官,而他也被打发到昌国海岛,后面更是让他去了广南,经过这么多年,他渐渐明白了一些道理,之前的那番经历跟跟他们不无关系,或许便是当年船队回来大肆售卖奇货,却没有考虑那些家底并不丰厚的勋贵和高官大员。

    船队在明州的交易,陆游加入之后,杨丛义便不再关注,也极少插手,那些商贾采买多少全凭他们的财力,对船队来说,他们买的越多越好,因为这样,船队就省事了。

    调拨了十五船不对外出售的货物严加看护之后,交易速度骤然加快,几天之内剩下的货物全部几乎全被采买一空,除了两船蓝色的矿石,还有一些看起来没有多少价值的东西。

    至此,回易船队的交易基本结束,因为剩下货物不再对任何商贾出售。

    杨丛义、沈缙、陆游三人将账目汇总,共同核对之后,得出了最终数字,九千三百五十七万贯,减去前一次回易处的欠款,再减去这次要付给商贾的货物采购款、给几大官窑和织锦院的货款,以及借来的钱和利息,目前赚取的钱财达到五千六百多万贯,朝廷交付的回易任务已经完成。

    既然货物售完,回易基本结束,杨丛义马上带着陆游乘坐神舟返回临安复命,沈缙则继续留在明州负责剩余几十船货物交割和船队收尾的一应事务。

    当十八艘海船加上一艘神舟在临安城南的钱塘江中出现,引来了不少人临安百姓围观,比这更大的船队他们经常见到,但如此巨大的神舟,见过的人却是少数。

    船队在江边靠岸,消息很快传进临安城,传进皇宫。

    勤政殿。

    赵构在批阅奏折和各地上报的民情文书,从他微蹙的眉头可以看出,他现在心情很不好。

    批阅一份奏折之后,他将手里的朱笔放下,不由的叹息一声道:“要是秦桧还活着,就不会有这么多事。”

    而他身旁侍奉的内侍却道:“奴家说句官家不爱听的话,秦相之前都是在蒙蔽官家。一村一镇每天都不知道有多少事,何况大宋的天下这么大,州府数百,县乡不计其数,怎么可能没有祸事发生。依奴家看,有灾有难,都是很正常的,这是人间,不是在天上。”

    赵构看了身旁的内侍一眼,没有言语。

    那内侍心下一紧,马上说道:“官家,宫外传来了好消息,船队已经在江边靠岸了,听说带回来的都是奇珍宝货,到处都在疯抢,临安周边的商贾富户都把江边围的水泼不进,连船上的人都没法下船了!”

    “哦,没人去管管吗?黄琦在哪儿,传他过来。”

    一听到船队消息,赵构的眉头瞬间舒展。

    内侍马上应承一声,出去传话。

    赵构则继续从堆积如山的奏折文书中取出一件,仔细批阅。

    一个时辰之后,黄琦方才匆匆赶来,连额头上的汗都没来得及擦净。

    “官家,船队回来了!这次收获很大,不光带回来大把的银子,奇珍异宝也不可计数,除此之外,还有数十船货,已经经由水路运进皇城,正在点数卸货,准备放进库房。”

    黄琦不等赵构发问,连忙向他报喜。

    说话间,几名小内侍将一口大箱子抬进殿中。

    “这是回易处出海赚回来的钱财,一共五千六百八十万贯钱,合计白银三千五百五十万两,全是银钞,没有换成现银。”

    黄琦说着取出钥匙将箱子打开,掀开箱盖,将满满一箱银钞呈现在赵构面前。

    而后又道:“除了这些,还从海外带回来很多黄金、现银和珍珠、玛瑙、大珊瑚等奇珍,也已经运到水门附近,正在卸船搬运,运往内库存放,这些东西除黄金和白银,其余的无法估价。”

    “好好好!”

    赵构看着装满银钞的箱子,接过黄琦递来的万两面额的银钞,连道三声好。

    再听黄琦说还有很多金银奇珍,顿时不住的点头,欢喜的不知道说什么好,差点就要高兴的跳起来了。

    “赏!重重的赏!杨丛义和汤鷽全部官升六品,临安城内赐宅一座!”

    赵构这番可把黄琦吓一跳,额头冒汗,脑筋急转,而后马上说道:“官家给他们升官,犒赏他们回易功劳,小的以为很好,这是他们该得的。但要说赐宅一座,官家还是得慎重,临安城里没有多少空宅院了,到处建的都是房屋,想新建一栋都没空地,小的以为赐宅就算了吧。再说,朝中那么多高官重臣官家都没在临安城内赏赐他们宅院,若赏赐杨丛义和汤鷽二人,他们不敢住进去,到时候恐怕要折了官家的尊面。”

    这番话听完,赵构慢慢冷静下来,觉得方才确实有些高兴过头,有些冲动了。

    稍稍考虑了一下,而后说道:“你说的也有道理。这样吧,你给他们在临安城外各建一座宅院,每座宅院造价不超过五千贯就行。”

    黄琦心里有事,没敢应话。

    “怎么,在城外赐宅也不行吗?”

    赵构将手里的银钞放下,转头看了黄琦一眼,见他满头大汗,有些心神不定,跟方才进殿之时不大相同。

    随即又问道:“黄琦,你胆子是越来越大了,是不是有事瞒着我?”

    黄琦心中一颤,马上躬身认错,口中急道:“小的知错了,有件事关回易处的事,小的怕说出来让官家担心,所以才隐瞒至今,请官家赎罪!”

    “到底何事?”

    “回易副使汤鷽没能随船队回来!”

    “为何?”

    “在船队回泉州的路上,他意外落海,不知所踪,只在落水海域找到他当天穿在身上的一件外衣。”
………………………………

第538章  回易继续

    “怎么会这样?”

    赵构眉头轻皱。

    上次回易失败,几千人葬身大海,朝中反对远洋回易的声音此起彼伏,他花了好大的决心和力气,才把那些人一一压下去,而今回易副使身亡,不知又有多少人要攻击回易。

    黄琦摇头道:“小的也不清楚,之前接到杨丛义来信,信中说的不是很清楚,这两天忙着交接货物和账款,还没来得及问他祥情。”

    “这次回易能成功,汤鷽功不可没,传令礼部、吏部,他的后世要处理妥当,若有子嗣,可荫补一官。”

    汤鷽是赵构当初看中的武学生员之一,对他的关注并不算少,此等良才,忽然离去,多多少少影响到了他的心情。

    “是,官家,小的一定会盯着。”

    黄琦暗暗松了一口气,官家似乎并不像猜想中那么生气。

    “杨丛义如何?他没事吧?”

    “没事,他还好,除了有些憔悴,没有太大问题,休养一段时间就好了。”

    “好,没事就好。此事忙完,就让他在家休养几个月。”

    而后马上又道:“今年各地不是水灾就是旱灾,甚至还有人聚众闹事,形同叛乱,到处都要用钱,这笔钱也用不了几年,所以回易不能断,你告诉杨丛义,让他提前做些准备,船队明年再出一趟海。”

    “是,官家。”

    黄琦立即应承下来,随后便问道:“这次给多少本钱?要赚多少钱?”

    赵构想了一想,回道:“还给他五百万贯,既然海外回易好赚钱,那就再赚六千万贯吧。”

    “官家,六千万是不是多了点,听说这次能在西洋换回来这么多货,是因为大宋船队八年没去,他们之前的存货已经消耗完了,而这次船队带过去很多货,西洋人少,估计要用四五年才能用得完,明年再去,怕是换不回多少货,去的次数太多,我们的丝绸、瓷器、茶叶就卖不出好价,长此以往,赚钱的路子就会断了。”

    黄琦马上提出了异议,他出过海,外面的钱并不如想象的那么好赚。

    “黄琦,这话不像是你能想出来的,谁教你说的?”

    赵构脸上神情微微一变。

    黄琦马上躬声回道:“这是几年前出海时,汤鷽跟小的聊远洋回易时说的,他说天竺、西洋塞尔柱那等地方,七八十艘海船的船队顶多五年才可以去一次,不然运过去的大宋货物越多,价值就越低,到最后恐怕三两船货还抵不上之前的半船货换回来的东西多。小的以为,明年船队再出海,就不能再带那么多丝绸、瓷器和茶叶了,大宋货物在海外的售价要稳定,才能源源不断的换回东西来。”

    赵构听说这是已经去世的汤鷽所言,脸上神色才放松、好转。

    汤鷽懂得回易,两次赚回大钱,仔细想一想,他的话确实有些道理,老话说物以稀为贵,船队出海太频繁,运出去的东西太多,好像确实不是好事,但若隔几年不出海,那也不行。

    “这样吧,船队明年出海,规模就不用太大了,三百万贯本钱,赚三千万贯利润。就这么定了,让他早做准备。”

    “是,小的马上去知会他一声。”

    黄琦不再多说什么,他也怕说的太多引官家厌烦,本来他如今在宫里的地位就不太稳固,若不是由他负责回易,能赚回钱来,恐怕早就去一边凉快了。

    “汤鷽不在了,杨丛义一个人能做好回易吗?他有没有帮手,要不要再派个人去回易处?”

    赵构看了黄琦一眼,将面前的银钞递过去,示意他放进箱子里收好,这笔钱修宫殿应该是够了。

    “出海回易其实最重要的是熟悉海路海况,带领船队安全往返,行程安排和船队护卫其实都是杨丛义在做,至于货物采购和交易,虽然麻烦,但只要时间够,还是能慢慢做好的。这次跟船队一起出海的有两个年轻人,都是读书人,汤鷽出事之后,船队在泉州、明州的交易都是他们两个在做,杨丛义对他们两个比较满意,明年船队出海,他肯定会带上他们两个。回易船队规模减小,有他们几个也就够了。”

    回易团队是黄琦一手建立的,虽说汤鷽不在了,但杨丛义还在,只要他在,回易的功劳永远就有他一份,若是掺杂进来其他人,回易处被外人占据,他在宫里的地位肯定不保,很快就会被排挤下去,所以不希望任何外人掺和进去。

    “既然人手充足,那就让他自己去做。那两个读书人的来历你可清楚?要是没有太大问题,跟礼部吏部知会一声,给他们一个出身,赏他们一个官职,好让他们好好为朝廷做事。”

    任何有用的人都应该为朝廷所用,若朝廷不用,不是荒废在山野,就是被其他人所用,区区一个小官职,每年多那点俸禄,赵构根本不在意,能用一点点好处收拢人心,为他所用,帮他赚回大把的钱来花,何乐而不为呢?

    “是,小的马上去办。”

    “把箱子带下去,妥善保管。运回宫的金银珠宝,入库之前点算清楚,全部登记造册。至于那十船西洋货,能用的,让各宫各殿按需取用,皇室宗亲,每家每户都给他们均分一些,朝中五品以上的官员,按品级赏赐,五品以下的京朝官每人也都赏赐一些。剩下的都封存起来,逢年过节再行赏赐。”

    赵构吩咐安排之后,黄琦急忙应是。

    这可是一个好差事,说不定就能跟各宫各殿的嫔妃、皇后、太后改善关系,进一步稳固他在宫里的地位,甚至是再进一步。

    黄琦带着装满银钞的箱子退下,赵构继续批阅各地的奏折文书。

    虽然还是问题一大堆,但手里有钱,赵构心里就不再那么着急,受灾了,拨粮拨款赈济,叛乱了,调集禁军镇压,不管多大的事,挥起朱笔,马上平息。

    回到临安将钱财和金银宝货交给黄琦后的杨丛义,依然没有时间休息,他和陆游还有很重要的事情要做,出售剩余的西洋货。

    除了两船无人采购的石头,还有五船货,他们要一一零售,而零售对象则是勋贵和临安以及周边的官吏。

    临安回易处放出去的货物零售价格跟集中售卖给商贾的价格一样,只是对采购数量多少设置了上限,即每家每户采购总量不能超过两万贯。

    回易处还有西洋货物在售的消息很快在临安传开,一时之间,临安大小商贾以及掌柜闻风而动,将设立在保民坊的回易处围了个水泄不通。

    原本在钱塘江边看到宫里来人将货船和神舟全部带走,以为船队已经没有西洋货物对外出售,却不曾想到回易处居然还有一批货,这是最后的采购机会,谁愿意放过?

    这些货卖给谁,杨丛义、陆游早有考虑,不是谁想买就能买,他们是要挑人的,说白了就是看关系,回易处要想在临安立足,要想继续做下去,除了皇帝支持,朝中也不能有人天天嘀咕回易不好,不然时间一长,皇帝顶不住压力,撤了回易处也说不定。

    杨丛义对回军中已经不抱太大希望了,数年前刚进武学时还妄想着能在军中建功立业,自从选将营事件之后,军中建功的心渐渐有些淡了。

    大宋君臣对军队和武人看得太严,防范的太紧,生怕军队变强,更怕军队壮大,一有苗头,就迫不及待要将它*,宣威军是这样,几番拆解,如今只剩一个空壳,选将营士气高昂的两万人也是一样,朝廷当初若真想组建一支强军,就应该把他们放在选将营,可惜他们选择组建两支,还全部分散,各驻旧地,最终结局,可想而知。

    他如今已经不太想回军中,因为他发现通过回易,一样能稳步高升,甚至比在军中升的更快,只要不走错路,总有一天他也能走进朝堂,参政议政,给大宋带来一些不一样的东西,让大宋真正能雄踞东方,而不是跟西洋君臣一边吹牛,一边心虚。

    回易处有禁军守卫,没有命令,未经同意任何人不得进入。

    将回易处大门里三层外三层团团围住的一众大小商贾和掌柜,等待了好几个时辰,始终不能进门。

    当他们看到张贴出来的一张告示之后,大部分人心里顿时凉了半截。

    因为告示中明确写道,能获得回易处奇物的对象,仅限有爵位在身的勋贵和八品以上的官吏,其余人等暂不售卖,若有剩余,才会考虑。

    能对货物趋之若鹜的,基本不可能是有爵位的勋贵,也不可能是官吏,多数人失望而去,然而总有一部分人有自己的关系和背景,他们或是找到勋贵,或是找到官吏,请他们出面采卖想要的货物。

    有身份地位人,不会轻易挣抢,因此回易处门前总算清净了。

    初时,很少人上门,等所有人都发现临安城商铺零售的西洋货物比回易处售价高了几乎一倍之后,才渐渐有人登临回易处。
………………………………

第539章  北上销货

    来人可以是管家,可以是下人,他们来到回易处,只需要证明身份,留下主家姓名、住址和需求,回易处送货上门,当然临安府以外的,就要他们自己去江边取货了。

    而货款并没有一并收取,回易处派人送货上门时,若是给钱,那就收了,如果没给钱,也不会强要。

    总之,这些货物几乎是半卖半送,整个临安的官员即使有人不屑于这些小恩小惠,可在内院当家的都是家眷,对她们来说,有便宜的海外货,为什么不要?何况有些货还是有价无市,很多人想买都买不到的。

    就在杨丛义、陆游忙着给临安勋贵和官员送福利的时候,黄琦来到回易处,带了几份任命文书。

    杨丛义两次督造回易,护卫船队与南洋西洋互通有无,为大宋带回诸多异宝奇珍和百姓生活所需,功勋卓著,特此擢升武义大夫,任东染院使兼任回易使,督领回易处,无需去东染院任职。

    汤鷽两次督造回易,让大宋丝绸、瓷器和茶叶远销海外,换回无数大宋百姓所需之物,收集金银众多,缓解大宋国库空虚之忧,虽是武学出身,回易之道,颇有建树,功勋斐然,然风云不测,身陨海外,大宋朝廷痛失良才,感念其功,为使英魂重归故里,特此追赠为剑浦县开国子,子孙百代,世袭此爵。

    沈缙、陆游以学子之身随回易船队穿行四海,不惧巨浪狂风,幽渊深海,访南洋、西洋诸国,期间协助回易,护卫船队,多有功勋,特此二人进士出身,授登仕郎,任回易参军,各领其职。

    与此同时,黄琦也带来了回易继续进行的命令,本钱三百万贯,利润要求三千万贯,同时要求为使回易能长久进行下去,船队规模和货物总量较上次要有所缩减。

    杨丛义自然无不答应,满口应下,这正是他的想法。

    黄琦还有很多事要忙,重要的事情说完便匆匆离开,有些事也没有来得及细讲。

    比如,之前划归回易处管辖的精武军是否重回殿前司编制,精武军统制是否要再任命,护卫军营地是否继续设置在流求等问题,都没有明确的说法。

    朝廷不说,杨丛义便不问,但随之而来就有一些问题,精武军的粮饷若是一直由回易处支付,回易处哪里有那么多钱,这次赚的钱绝大多数都上交给了朝廷,最值钱的金银珠宝、珊瑚玉器也运进皇城,除了现有几船半送半卖的货,回易处如今是没有多少现钱的。

    天下太平,朝中不会有人想养军队,在多数人看来,与其把钱给武人糟蹋,不如办些看得见的事,因此他们巴不得吃朝廷粮饷的军队减少,如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