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26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稍微调整阵型之后,中间十艘战船减速,处在东西两边的战船加速前出,与薛望、潘诚率领的二十艘战船汇合,形成合围之势,将来不及逃离的绝大部分敌船彻底包围起来。
等合围形成,包围圈内乱成一团、左突右突仍然不得动弹的敌船,再无逃跑的可能。
随着形成包围圈的六十余艘战船开始向敌船靠近合拢,飞弹攻击暂且停止,以免引燃一团乱麻中的外围敌船,继而燃烧的敌船失去控制撞向大宋战船。
包围圈迅速收缩,每艘战船之间的距离不超过十丈远,即使有敌船拼命从混乱的敌船纠缠中脱出身来,也难以冲破大宋战船包围,等待他们的结果与燃烧中的船只并没有太大不同。
水泄不通的合围最终形成,中心敌船与大宋战船之间的距离不足一里,外围不甘心的敌船惊恐之下,展开疯狂攻击,甚至是直接碰撞,以期能冲开一个缺口。
但困兽之斗,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拼命靠近,想要冲破包围圈、尚未着火的敌船,马上遭遇到他们难以想象的攻击。
如冰雹一般从天而降的霹雳弹,在敌船之中轰然炸响。
每一艘靠近三丈之内的敌船,在一瞬间就承受了十几颗霹雳弹的攻击,在甲板、船顶引弓反击的敌军,刹那间负伤倒地,几乎全部失去反抗能力。
再一轮霹雳弹下去,绝大多数敌人即使没死,也是奄奄一息,又两轮箭雨,负伤敌兵,全部毙命,企图突破包围的敌船失去了反击能力,等待他们的就是宰割而已。
包围圈各战船对敌船的攻击手段几乎没有差别,先弓弩压制,敌船接近之后投掷霹雳弹,而后再弓弩清场,妄想逃跑的敌船,没有一艘能逃出包围圈。
有了失去反击能力的敌船在大宋战船与江心战船之间形成的隔离带,薛望、潘诚所带领的战船上再次飞出燃烧的飞弹,直扑仍然被困在江心,进退不得的敌船。
敌军从没想过他们会在宽广的长江中被包围,更没想过宋军能击败他们,可如今将死的他们,除了恐惧,根本来不及悔恨。
单方面的压制攻击,在薛望、潘诚带领的大宋战船又各自投掷五颗火油弹之后终于结束,江心处一片火海,已经看不到完好无损的船只,在火光与浓烟之中,只有撕心裂肺和凄惨的哭喊,以及“噗通噗通”的落水之声。
不等瓜洲渡方向的敌船赶过来救援,一场完美的歼灭战结束了。
薛望、潘诚领船断后,其他战船拖拽上尚未损毁的船只很快朝镇江方向退去,远远赶来支援的敌船,望着火光浓烟,不敢往江心靠近。
未多久,大宋战船在薛望、潘诚掩护下,退回镇江沿岸。
随战船拖拽回来的十几艘敌船里尚有不少失去反抗能力的敌兵,依然活着的他们,自然就成了俘虏。
得胜归来的六十一艘战船将士,士气高昂,兴奋无比。
特别是之前驻守镇江渡口的两支水军,这一场胜利酣畅淋漓,敌方没有丝毫还手之力,得胜归来的他们,嘶吼连连,忍不住向江岸驻守的其他军队炫耀。
这种胜利,他们之前从未见过,来到镇江这么久,也从来都不敢想,没想到今天轻轻松松就取得一场大胜。
此次战果很快在镇江全军中传播开来,各军听来难以置信。
得知传言的虞允文急忙从城中来到精武军营地求证,因为那传言令人难以置信。
“杨将军,今日上午一战果真击沉敌方大船六十八艘,俘获十六艘?你们未伤一船?”虞允文兴奋之余,还有几丝怀疑,因为在此之前,他没有听到任何风声。
杨丛义点头,而后有些歉意的说道:“事前没有透露作战计划,还请虞大人不要怪罪。”
“好好好!能击败敌军就行,跟不跟我透露有什么关系,你就是跟我说了,我也不懂。只要打赢了,战果是真的就够了!抓获的俘虏在哪里?”确认战果之后,虞允文其他事并不在意。
“四百七十七个俘虏都关在营里,其中有三个千户。末将派人把他们送回城里?”
“好,都送回城里,等我见过大帅以后,将其中的将官送去行营,给你们报功!”
刚刚接手镇江防务,就取得这样巨大的战果,虞允文非常高兴,比杨丛义本人都高兴。
………………………………
第614章 行营议事
江中一战,杨丛义等镇守镇江渡口的几路军队声名大振,一时间在镇江传的几乎无人不知。
这么长时间以来,除了皂角林之战,撤回江南以来,这是镇江守军取得的第一场大胜。
为激励获胜将士,帅府派人送来二十头大肥猪,让精武军、扬武军和另外两路水军大吃一顿,以振士气。
在镇江守军杀猪庆祝胜利之时,设在秀州的大宋行营和瓜洲镇龟山寺金国行营,全都迎来了最为激烈的争论。
一个月前赵构在陈康伯等主战派坚持下,为了提振大宋军民抵抗金人南侵的士气,不得不离开临安,御驾亲征。
可离开临安以来,走一天停三天,一个多月过去了,才走了不到两百里,到了秀州,便找了各种理由拖延,再也不向前多走一步,陈康伯等人也拿赵构毫无办法,只能陪他耗在秀州。
在主战派看来,只要赵构离开临安,做出御驾亲征的姿态,不管他能不能到前线,都是胜利,如今即使呆在秀州不想走,只要不被逃亡派撺掇着从海上逃走,他们也能接受。
秀州行营,大宋君臣例行议事。
面对满堂文武大臣,陈康伯率先对叶义问发难,只听他沉声责问道:“叶大人,一个多月前朝廷让你督视江淮兵马,抵御敌军,结果和州、真州、扬州全都丢了,如今敌人一个没退,你却安然无恙回到行营,是何道理?”
叶义问经此一问,脸色不虞,沉默片刻,回道:“金人势大,在江北陈兵百万,我们的军队都不知道在何处,难道要我这一把老骨头上阵对敌吗?我不像陈相这般有本事,不回行营,怎么让皇上和诸位同僚知道前线真实的军情,怎么调兵遣将组织防御?”
“哦,这么说叶大人了解前线真实军情,那就请叶大人跟皇上和诸位同僚都说说,你了解到底是何等真实的军情?”陈康伯朝殿正中端坐的赵构抬了一下手,然后又看看群臣。
众人身在秀州,远离前线,所知消息都来自每日战报,信息十分有限,这次能不能挡住金人,还能拖延几日,谁都不知道,一听这话,全都望向刚刚从前线回来的叶义问。
轻咳了一声,整理了一下思路,只听叶义问道:“叶某先前奉命离开临安督视江淮,听说金人大军在淮西,便急匆匆往和州赶去,谁知还没赶到建康府,就听说和州丢了,等到了建康,金人已经在和州扎营,驻军六十万,搜集建造了成百上千艘船,准备大举渡江,而建康府、太平州守军却是一盘散沙,有江无防,连主帅都没有,要不是叶某及时赶到,命令守军沿江建立防御阵地,敌军好不费力就会渡过长江。在建立建康、太平江防的同时,叶某派人紧急传令,催促池州都统制李显忠尽快赶到建康府接管防御,金人第一次渡江失败,说明我们的江防是有效的。建康、太平江防已经建立,叶某听说扬州、瓜洲渡丢失,镇江危急,便迅速赶往镇江,督促刘锜建立江防,谁知刘锜重病不起,已无力处理军务。幸好江对岸金兵不多,只有六七万人,虽然前后多次尝试渡江,但规模都不大,被镇江水军击退。几天后,聚集扬州的金兵越来越多,很快超过十万人,从各地搜集了上千艘大船,随时准备大举渡江,刘锜卧病不起,张浚迟迟不到,而整个镇江的守军总共不到八万人。就在几天前,原本驻扎和州的六十万金国大军忽然来到扬州附近,镇江形势顿时变的危急万分!如今扬州附近总共有七八十万金军,庐州、和州、盱眙、淮阴方向还有大批军队正在南下,不久之后,扬州一带的金军将会达到百万之巨,一个小小的镇江,不足十万兵力,统帅卧病,如何抵挡?叶某不回来向皇上禀明前方实情,就是误国误民,这个罪责,叶某担不起!”
“百万金军?”一听此话,满朝文武,顿时哗然,议论纷纷。
听到百万大军,陈康伯脸色也是微微一变,心下惊疑不定,但他很快就镇定下来。
只见他上前一步,高声斥道:“危言耸听!金国一共才多少军队,扬州哪里就有百万敌军?据我所知,他们当初从汴京兵分三路南下时,号称百万,西路军十万,中路十万,东路军又分成两路,一路攻寿春,一路攻盱眙、淮阴,东路军占领了两淮之地那么多城池,各地义军蜂拥而起,他们不留下军队驻守城池,等着被江北的大宋军民夺回城池,切断后路吗?即使他们在汴京时真有百万军队,西路、中路分兵二十万,寿春临淮河,乃军事重地,不说十万,他们至少要留下五万精锐驻守,而庐州是淮西中心,驻军也不会少于五万,和州临江,又是军事重地,驻军五万不算多,盱眙、淮阴有多重要,谁都知道,这两个地方驻军十万都不多,不然一旦丢失,他们粮草就运不过来,另外再算上负责粮草运输的几万军队,如此算下来,扬州附近的敌军至多四十万,就这还不算他们号称的百万大军有夸大之嫌!叶大人,你自持从前线回来,欺皇上和文武百官消息不通,肆意夸大敌军实力,在朝廷上下制造恐慌,到底是何居心?”
不等叶义问反驳,陈康伯从衣袖中取出一份战报,高高举起,高声向赵构和满朝文武大臣道:“半个时辰前接到镇江快马军报,镇江水军主动攻击瓜洲渡,击毁敌船六十八艘,俘获敌船十六艘,俘虏千户等将官在内的敌军四百七十七人,歼灭敌军人数无法统计,保守估计不少于四千人,而我大宋水军参战的六十一艘战船无一损伤!还有,这一战之后,瓜洲渡千艘敌船再也不敢轻易离岸进入长江!”
说完,陈康伯将战报呈上。
赵构方才被叶义问的“百万大军”所惊,心下正颤抖不已,不知是不是该乘船入海,听陈康伯驳斥之后,忽又说镇江水军大败敌军,一时之间,真假难分,主意难定。
“果真胜了?”赵构这些天被各地频频传来的军报吓的够呛,心里虚的厉害,说话都没了往日的底气。
近侍将战报从密封桶内取出,递给赵构。
赵构展开战报快速扫视完毕,脸上不由得露出了一丝笑意,而后又仔仔细细再看一遍,确认战报与陈康伯所说并无二致,当下便高声说道:“虞允文不错,一个从没上过战场的文官,能指挥守军连得两场大胜,从太平渡打到瓜洲渡,真是令人刮目相看,比那些只知道逃跑的武将可强多了!”
“什么?又是虞大人?”
朝上文武大臣一听,顿时惊讶不已,议论再起。
文官听得兴奋,而朝上站立的武将武臣,却感觉面上无光,有些抬不起头来,可谁让他们的同僚贪生怕死,一路逃跑呢?
敌军入侵,作为武将不能领兵打败敌人,反而致使大片土地和众多城池丢失,不怪他们还能怪谁?
杨存中是目前朝中资历最老的武人了,年初被罢了殿前司都指挥使之职,赋闲在家,两个月前金人渡过淮河南下,他又被召回朝中,担任御营宿卫使,统帅五万禁军精锐,护卫皇宫和行营。
眼见一众朝臣都在议论赞扬虞允文,杨存中心里十分不好受,当即跨出一步,抬手道:“皇上,敌军陈兵瓜洲渡,显然是真要从镇江渡江南下,一场击毁百艘船的胜利不足以让敌军放弃渡江,镇江的局势依然危险万分!刘锜重病,不能处理军务,张浚接令后却迟迟不见踪影,单凭一个虞允文和不足十万守军,恐怕难以阻止敌军大举渡江。臣请命即刻领兵赶往镇江,巩固江防,守住镇江!”
杨存中一请命,朝中大臣的议论马上停了下来,注意力转到他身上。
赵构拿着战报,看着杨存中,心里颇感为难。
有人愿意请命抗敌自然是好事,但现在金人势大,长江能不能阻挡住金人南下还不好说,估计十有八九是挡不住的,到时候一旦要撤离,必然是慌乱不堪,而御营的安全除了杨存中,他现在谁都不信任。况且陈康伯等主战派还不一定同意撤到海上,若是他们执意不让撤离,他还能指挥杨存中带着御营宿卫军跟他一起走,若是杨存中不在御营,一旦金人渡江,可没人能保护他提前撤离了!
陈康伯见赵构不言语,马上说道:“我看可以!此时镇江刘锜卧病,张浚不知道在何处,各军无人统领,虞允文虽能指挥水军得胜一场,可他指挥的军队也是从太平渡带到镇江来的援军,但镇江近十万军队,短时内他根本不可能指挥的动。而郡王早年驰骋战场,在跟金人十几年的战争中,立下赫赫战功,声名远扬,又掌管殿前司诸军多年,军中颇具威望,此时去镇江,正是最为合适的人选,我赞同郡王领兵去镇江!”
………………………………
第615章 秘密禁令
听陈康伯这么一说,主战派大臣纷纷站出来,表示支持。
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密也进言说:“皇上,郡王不辞辛劳,有心为国征战,臣敬佩不已。如今金人在两淮地区的军队齐聚瓜洲渡附近,镇江异常危急,一旦镇江失守,金人渡过长江,对大宋将大大不利,既然郡王请命北上,镇守镇江,朝廷上下应当全力支持才是。”
眼见众臣无不赞同杨存中领兵北上,赵构也不好将心里的盘算当众说出来,本想拖延一二,以拖字诀将此事拖过去,不想杨存中接下来的话,让他不得不同意他领兵北上。
只听杨存中高声道:“皇上,臣早年跟金人大战十几年,从来都没怕过,现在虽然老了,可臣还想回到战场,作为一个士兵、将军,面对入侵的敌人,如果不能亲手将他们打败,把他们赶出去,臣夜不能寐!作为一个老将,臣更想去的是杀敌的战场,即使战死,臣也无怨无悔!臣请命领兵北上,若镇江不保,臣绝不苟活偷生!请皇上恩准!”
事已至此,赵构哪里还能找到理由不同意,只能应道:“爱卿请命抗金,我很欣慰。既然如此,我便同意你领兵北上。金人势大,你也要注意安全,若事不可为,不必白白送了性命,回来我们从长计议便是。”
“皇上圣明!多谢皇上恩准,臣必定不负所托,坚守镇江,与敌军力战到底!”杨存中谢恩领命。
而后赵构又道:“陈相,征召的军队有多少已经赶来行营附近?”
陈康伯回道:“福建等地征召选拔的第一批军士已经到达秀州,安置在十里外,共有两万人,两浙地区征召的第一批军队之前都送往镇江府、平江府,第二批正在抓紧征召,估计要十天左右才能送来行营,江东、京西、荆湖地区征召的军队已就近送往前线。目前能调动北上的军队,除了御营禁军,就只有十里外的两万人。”
“陈相以为该派多少军队去镇江?”赵构再问。
陈康伯道:“镇江局势危急,只派两万人恐怕不够,臣以为可从御营禁军中抽调一万人,随郡王北上镇江,如此守住镇江的把握才能大上几分。”
不等赵构说话,杨存中忙道:“不,御营禁军是保护皇上和文武百官的,肩负保卫行营的职责,绝对不能轻动!我先领两万新军去镇江,若兵力不足,陈相再征调其他军队北上就是了,御营禁军绝对不能动!”
赵密也站出来应和道:“郡王说的对,任何军队都能北上,御营禁军绝不能调动!”
陈康伯眼见如此,便没有多说什么,他说一支调御营禁军北上,也是觉得只有两万新军是在拿不出手,于是便说道:“郡王征战经历丰厚,既然觉得领两万军队北上可以应付,那就先领两万北上,我再加紧征召军队送往镇江就是了。”
赵构微微点头道:“好,那就先领两万军队去镇江,以后再补充兵力。爱卿领兵去镇江,御营宿卫使之职,何人可接任?”
杨存中抬手道:“臣推荐由殿前司都指挥使赵大人接任。”
赵构不置可否,转而问陈康伯:“陈相以为何人可接任?”
陈康伯道:“赵大人掌管步军司、马军司多年,如今又掌殿前司,尽职尽责,忠心耿耿,可接任御营宿卫使之职。”
赵构思索片刻,而后下了决心,只听他说道:“金人大军聚集太平渡,渡江在即,镇江各军无人统领,局势危急,命同安郡王杨存中即刻领兵两万北上镇江,主持镇江府军务。”
“臣遵命!”
杨存中领命。
“另,杨存中担任的御营宿卫使之职,从今日起由赵密接任。”赵构再下一命。
“臣遵命!”
赵密赶紧上前,领命谢恩,如此一来,他的权势又要大上几分了,心里别提有多高兴。
“诸位爱卿,还有何事要议?”赵构问道。
“叶义问奉命督视江淮兵马,却不能实地了解军情,只听道听途说,便危言耸听,误导皇上,误导文武百官和天下百姓,从建康到镇江,也能真正负起督视江防的责任,臣请罢免叶义问枢密院之职,另择贤能!”赵构话音刚落,陈康伯就站了出来。
陈康伯一开口,主战派大臣马上附和,恳请赵构罢免叶义问。
见无人替叶义问说话,他督视江淮期间的表现又比副手虞允文差的太远,赵构虽然想继续把他留在朝中,但也不好此时名目张胆的袒护,引众臣非议。
眼见如此,赵构只能同意:“知枢密院事叶义问督视江淮军事不利,立即撤职,回家待命。”
叶义问脸色铁青,皇上已经下令,再不甘心,也只能认命,还得上前道一声“臣谢恩”。
当此之时,枢密院不可无人执掌,谁领枢密院事,又是好一番争论。
最终陈康伯说服一众文官,让杨存中接掌枢密院,好让他在镇江放开手脚,自主决定进退和附近兵力调遣部署,全力阻止金人从瓜洲渡江。
同时拔擢虞允文签书枢密院事,在镇江协助杨存中统帅各军,巩固江防。
此事议完,另起一议,有人建议皇上和文武大臣继续北上,他们的行进速度太慢,在秀州停留的时间也够久了,建议马上拔营,迅速赶往平江府。
可惜此议刚刚有人提起,便让赵构以“忽觉身体不适,改日再议”为由打断,而后在近侍搀扶下,很快离去。
皇上都走了,还议什么?
赵构的意思很明显,金人大兵压境,随时可能会渡过长江,此时北上,不是刚好一头撞在金人的刀口上?
在确认绝对安全之前,他就是不想北上,秀州距离杭州湾只有五六十里,一旦长江有变,他能很快撤到海上,比从临安撤离更方便。
在确保安全之前,行营设在秀州,这是赵构同意御驾亲征的条件,而答应这个条件的两个人正是朝中最坚定的主战派陈康伯和杨存中,这是他们君臣三人之间的秘密,谁都不能打破,陈康伯、杨存中不能逼赵构亲临前线,赵构不能私自跑回临安或是跑到海上。
所以在主战派大臣鼓动皇上继续北上之时,陈康伯和杨存中都没有表态,更不会像其他议题一样力争。
秀州行营议事结束,瓜洲镇议事却远远没有结束的时候,因为完颜亮发怒了。
龟山寺,金主完颜亮行营。
“诸多借口,临阵脱逃者,纵使能找出一个百个理由,也不可能免死!传令,全部杀了!有谁再敢给他们求情,一同治罪!”完颜亮对众臣怒目而视,显然他此时很是生气,怒气难消。
“完颜元宜,你准备的如何了?何时能渡江?”完颜亮盯着堂下一人,高声问道。
完颜元宜心下一惊,该来的还是来了,只能硬着头皮回道:“皇上,我们刚从和州来瓜洲渡不久,将士们还没能适应,还需要准备几天。”
“还要准备多久?都到这儿五天了,还没准备好?到底是没准备好,还是你胆小如鼠,不敢渡江?”恼怒之下,完颜亮丝毫不给对方颜面。
完颜元宜脸色瞬间变的尴尬又难看,承认胆小,那他今天就别想活着离开行营,于是只能回道:“皇上,确实没有准备好。将士们在和州上的都是容易操控的小船,十人就能操控,瓜洲渡这边都是大船,没有二十人动不了,人一多就更乱,短时间内很难掌控。臣已经下令让他们日夜在船上训练,吃喝拉撒都不得下船,再有五天时间,将士们一定能学会操控大船。”
“五天太多了。三天,我给你三天时间,要是还准备不好,提头来见!”完颜亮脸色阴沉,两道目光像能杀人。
完颜元宜知道完颜亮的脾气,不敢讨价还价,赶紧接令:“是,臣遵命!”
“还有,即日起,军中禁止议论逆臣完颜雍,一经发现,不论何人,立斩不赦!这条禁令,今晚之前务必传令全军,若传达不通畅,一样治罪!”完颜亮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