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25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众臣不言,御史台言官也不再反驳,大庆殿内很是安静。

    “如果没有异议,便照此办理。工部务必在明年春汛之前将黄河堤坝加固完毕。”赵昚拍板定音,最近朝中事太多,他可没闲心跟他们进行无休止的议论、扯皮。

    “皇上,礼部重设招贤馆,广招天下英才,要耗费不少人力财力。如今河东、关中急需人才,礼部手头拮据,匆忙之间恐怕很难办好。”赵昚话音方落,众臣退后朝班之中,他正想宣布散朝,不想礼部侍郎再次站了出来。

    毫无疑问,礼部还是盯着他的钱呢。

    赵昚无奈,既然开了口子,内库的钱就只能散出去。

    “刘溪,再想想办法,从内库拨五十万贯给礼部作重设招贤馆之用。”

    入内内侍省刘溪出列领命,转眼间内库好不容易积攒的钱就被各部给分了,心虽不甘,也不能不从。

    “今日还有何事要议?”

    殿内无人回话。

    今日早朝,皇帝吃了大亏,谁也不想再站出来触霉头,不是今日必奏之事,便不想多事。

    见无人说话,赵昚当即起身。

    “今日早朝结束,诸位散了吧!”内侍见皇上要走,随即高声向文武百官宣布散朝。

    散朝之后,入内内侍省刘溪被叫进勤政殿。

    散朝多时,赵昚犹然心中不平。

    满朝公卿,谁没有万贯家财,一年、两年、三五年没有俸禄,他们也能活的好好的,正值北伐关键之时,一个月发不了俸禄还要当朝议论,这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是他们不支持北伐的问题,这如何不让赵昚生气。

    还有,他们每天山珍海味,欢宴不休,朝廷这么困难,也不说捐献一些物资和钱,就只知道盯着内库这点钱,等内库钱花完了,看他们还有何打算。

    “刘溪,内库到底还有多少钱?”见刘溪进殿,赵昚迫不及待的发问。

    赵昚虽然节俭,皇宫后院也很节俭,每月花钱不是太多,但手里没钱,让他心里没底,特别是现在朝廷真的有太多地方需要用钱,每每想来就让他感觉心里发慌。

    “内库每个月都有近一百万贯收入,刨去每月各宫各殿开销,也能攒下五十万贯左右,再加上回易处上缴的钱财,内库现在积钱三千万贯左右。除了现钱,还有一批暂时用不上的珠宝玉石,需要的话也能拿出去换钱,也能换四五百万贯。”刘溪恭声禀报。

    赵昚听到刘溪的答复,心下稍安。

    三千万贯钱,虽然不是很多,必要的时候也还能派上用场。

    看来北伐靠国库是真不行了,最终北伐所需还是得靠内库供给,如今看来当初杨丛义的判断是对的。

    只有内库足够大,大宋才有可能北伐,要是没有内库积蓄,刚刚收复的河东、关中有没有底气守住,还真是难说,就更不用说收复燕云,统一关外、河西。

    “船队应该快回来了吧。”内库的钱还远远不够支撑赵昚的抱负,杨丛义给他画的蓝图很大,他需要钱,需要人,需要粮食,而现在最缺的就是钱,能最快最容易得到的也是钱,对于钱,他更关心。

    “回易处从去年开始尝试每年冬天都派出船队下南洋、西洋,去年南下的船队,如果没有意外,明年六七月份就能回来。”刘溪回道。
………………………………

第743章 御寒之难

    “好,三年出海一趟实在太慢了,能年年都出海自然最好。我听说杨丛义当年主掌回易处时,在南洋、西洋留下了不少人,建了好几个据点。”赵昚似乎漫不经心的说道。

    刘溪听到这话,心里不由的一跳,脑筋急转之后说道:“对,听说杨大人当年第一次督造船队下南洋的时候,就在占城、三佛齐国、天竺等地留了一些人,本来是为船队原路返回时节省补给时间准备的,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次船队返回大宋时并没把那些人一起带回来。后来每次大宋回易船队南下,那些留在南洋的人都为船队提供了很多帮助,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据点。二十多年来,回易处又陆续扩展了几个据点,如今南洋、西洋各地据点不下八个,船队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大大缩短,能到的地方也更多了。”

    听了刘溪的回答,赵昚没有说话,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下次船队再出海,你派个信得过的人跟着,亲自去看看,不一定要参与船队回易,但要知道船队每到一地,具体是如何交易,沿途如何补给。”

    刘溪赶紧应是。

    “杨府最近有没有特别的事情。”

    “杨府大公子月初来汴京了,不过听说前几天又南下了。”

    “为何此时来汴京,又为何匆匆离开?”

    “臣不知道。据说杨府大公子自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泉州,前些年杨府家眷来汴京,他独自一人留在南方书院求学。这次他忽然来汴京,确实不太清楚原因,不过他离开汴京的原因,臣倒是略有耳闻。据说是不太满意杨夫人给他定下的亲事,就负气出走了。”

    “负气出走?纲常礼法都不顾?”

    “杨大人不在汴京,杨公子多年独自在南方求学,从没来过汴京,多年没在一起生活,跟杨府关系疏远,也在情理之中。”

    “那孩子多大了?”

    “十八九岁吧。”

    “这个年纪,不听话,闹情绪也正常。他离家出走,杨府有何反应?”

    “一如既往,没啥动静。”

    “这倒有意思了。给皇后传个话,有时间的话,邀杨府家眷进宫叙一叙,多关心关心。”

    “臣遵旨。”

    “回易船队今年回不来,钱还是大问题。刘溪,你抓点紧,入冬了,用钱的地方多,朝廷用钱都得靠你。”

    “是,臣明白。”

    不多时,刘溪退下,赵昚开始批阅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北迁汴京这些年,赵昚虽然每天很累很辛苦,但好在他的任何决定都不再受太上皇赵构影响,不用再考虑他的想法、看法和建议,内心很放松。

    并且在史浩、杨丛义、陈康伯等人的全力支持下,初定汴京,他就真正掌握了大宋江山的权力,如今陈康伯虽然不在了,但内有史浩,外有杨丛义、虞允文,江北汴京的局势越发稳固,朝廷在北方也越来越得民心,等彻底收复河东、关中、陕北,他在民间的声望将更上一层楼,到时候谁也不能撼动他的皇位。

    这些年朝廷虽然处境艰难,但赵昚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相信他能做一个好皇帝,他能做到太祖太宗都未曾做到的事情,因为他有一帮忠臣良将,真心实意的为他着想,为大宋江山百姓着想!

    关中、河东,还从没去过边疆,赵昚真想去看看此时的边疆是何模样。

    河东,忻州,雁门山。

    茫茫白雪淹没了雁门关,营房、校场、哨岗、城墙等,所有暴露在天空之下的一切事物,都被一尺多厚的大雪覆盖。

    这是今年雁门关的第一场雪,据说还比以往来的要晚一些,即便如此,从中原来的北伐军将士也不感谢老天爷,因为雁门关的寒冷,纵使他们是不怕死的热血汉子,也顶不住。

    雁门关外的敌军已经穿上了皮袄,而关城上的大宋北伐军依然穿着布衣裳,一阵风来,刺骨寒意便从身上盔甲各处缝隙钻进身体,而一直暴露在外的手、脸,出走营房一时半刻就会麻木。

    辛弃疾在忻州、太原府费了极大的力气,也只收集到一千多套御寒皮袄,送到雁门关也只能给站岗放哨的将士替换使用,风雪一来,其他将士根本无法御寒,只能躲在军营,以免被大面积冻伤。

    即便有了一些皮袄,值岗将士的手脚头脸依然顾不住,入冬以来,大半都冻伤了手脚,回营用碳火一烤,奇痒难耐,别说有多难受。

    因为寒冬,雁门关北伐军基本失去持久作战能力,就连值岗放哨都是艰难维持。

    好在关外敌军在入冬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逐渐减弱了对雁门关的攻势,兵力也将近有一半撤走。如此,北伐军才能以地利高城优势,守住关隘,至今未丢。

    不过,如果敌军再次组织三万大军昼夜不停、连续进攻,以现在这种北伐军战斗力削弱十分严重的情况,雁门关必定受不住。

    雁门关能不能守住,关系到整个河东,甚至是关中。

    守住雁门关的重要性,关上的北伐军将士从上到下无人不懂,可如今军备物资供应不足,难以支撑他们在北方严寒中作战,这对将士们的士气打击很大。

    随着深冬到来,身着秋装的北伐军将士,更难抵御寒冷。

    都统制袁华深知越冬衣装对镇守雁门关的重要性,已经数次派人回太原府向帅府催要军备,可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越冬军备已经在路上,马上就到。

    半个月了,说好马上就到,到今天依然没到,甚至都还没到太原府,这让袁华非常担心。

    如果越冬军备能赶紧送到,他就有信心守住雁门关,还能降低将士伤亡人数。

    如果送不到,或是没有,即使将士们这次拼死守住关口,下一场大雪降临,关上将士即便拼个全军覆没,也不一定能守得住了。

    各军将官每天几次催问保暖军备何时能到,袁华给不了任何确定的答复,只能告诉他们,朝廷已经筹备好,正在往雁门关运送。

    次次如此,时间一长,将官们便要闹脾气,毕竟挨冻的都是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得给他们一个确定的答复。

    每到这个时候,袁华只能劝慰他们,让他们相信杨大人和副帅,以前每次打仗作战,不管补给多么艰难,杨大人何时让大家断粮挨饿,这次也是一样。

    既然朝廷筹备多年方才发动北伐,应当早就考虑到了北方寒冷气候对将士们作战镇守不利的问题,只是从中原入河东道路崎岖难行,粮草运输困难,先顾了几万将士们肚子吃饭问题,保暖就只能先往后放一放,告诉他们再坚持坚持,相信防寒冬装马上就会送到。

    北伐将官很多都是从当年由长江北上淮河、黄河的大军中提拔起来的,几乎都在杨丛义统帅下打过仗,在后勤补给问题上,他们经历颇多,还是很清楚的。

    当年他们还是普通士兵的时候,将官有吃的,他们就有吃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忍饥挨饿的时间也不多,所以他们还是相信杨丛义的,虽然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本人。

    可将士们的御寒问题不解决,袁华始终悬着心。

    一有时间,他便会不由自主的走到雁门关城南,望向那条通往忻州方向河谷通道,每次都希望能看到满载货物驮马队入山,然而视野里白茫茫一片,什么也没有。

    今天,傍晚,天色已经昏暗,袁华再次走出营房,先在城北四下巡视了一番,而后便又走向城南。

    城南,那条通往雁门山外的古道被厚厚的白雪完全覆盖,茫茫然,什么也不能看见。

    今天依然是没有消息的一天,袁华不由的暗叹。

    抬眼在昏昏夜色中远望南方群山,他心生悲凉。

    明天还得面对将官们的责问,还得耐心跟他们解释,抚慰他们的情绪,谁让他是都统制,是他们的上官,谁让他们镇守的是至关重要的雁门关!

    上了年纪,身体大不如前,城上站了片刻,便觉寒气入体,有些承受不住,便转身朝城北走去。

    他是雁门关统帅,别人可以倒下,但他不能,因为雁门关实在太重。

    就在他刚刚离开十多丈距离,耳中隐隐约约似乎听到安静的城关附近传来叫关的声音,顿时停下脚步,转头朝关门方向望去。

    细细一听,发现确实有叫关的声音。

    不等袁华发话,一名亲卫会意,立马快步朝关门附近跑去。

    片刻之后,近卫飞步赶来汇报:“大人,好消息!太原府来人,冬装到了!”

    袁华一听此话,顿时难掩心中喜悦之情,只是脸已冻的麻木,只能看到他放光的双目。

    等不及对方来禀报了,袁华迫不及待的快步朝关门走去。

    关门内,两人四马,马背上驮着包裹,两匹马多,另外两匹马少。

    不等询问,一校尉军官马上禀报,两万套冬装已经运抵太原府,帅府正在组织往雁门关运送,他们先到一步,送来五十套冬装样品,稳定军心。

    禀报间,袁华便发现此校尉军官身上衣着明显与他们不同,浑身上下整整粗了一大圈,脖子、双手也被其他东西完全包裹住。

    看着对方鼻尖冒汗,不由得感叹,这身装备才叫御寒啊!
………………………………

第744章 林中遇袭

    当晚城关上值岗的将士便换上了太原府提前送来的冬装。

    换上冬装的将士在寒风中昂头挺胸,腰杆笔直,再也不惧寒风,浑身火热,后背隐隐都有汗珠。

    往常值岗半个时辰就得冻僵,不得不轮换,现在值岗一个时辰,也无半点寒意入体。

    冬装的到来让整个雁门关将官和士兵士气大增,特别是了解到这批冬装的防寒能力之后,守住关隘的信心顿时大增。

    听说六千套冬装已经在送来的路上,四五天之后就能送到,将士们兴奋的难以入睡,无不想早日穿上御寒冬装。

    第二天,雁门关派出一队精兵回忻州相迎。

    说是相迎,更多的是想确保冬装安全,毕竟雁门关能阻挡住金国大军入关,但阻止不了小股敌人从关外翻山越岭入河东,杀人放火搞破坏,送来雁门关的冬装不容有失,亲自派精锐去接应较为妥当。

    崞县北,茫茫雪地里驮马队在一队大宋将士护送下,缓缓向北行进,艰难跋涉,他们正是给雁门关将士运送物资的部队。

    从太原城离开后,他们马不停蹄,半日不敢停歇,一心只想早日将军备送至雁门关,因为副帅下达了严令,五日之内必须送到。

    连日来,这支部队在雪中行军,体力精力消耗极大,但也只有在驮马都累的走不动的时候,他们才敢临时歇息。

    这支部队的主将是一名统领,由于打仗作风硬朗,较为熟悉忻州情况,所以才被副帅辛弃疾点带队护送这批重要物资。

    身下的战马大口喘气,统领环首四顾,整个队伍中的驮马步履缓慢,有气无力。

    “将军,歇歇吧,人走不动了,马也快倒下了。”身旁一名副将哈着气提议。

    统领抬眼四下望了望,四周白茫茫一片,视野开阔,方圆数里之内根本藏不住敌人。

    “风大,到前边那片林子看看,在那儿休息一个时辰,烧些热水,让大家都暖暖身子。”

    “是,将军。”

    统领说完,副将一招手,便带了六骑朝前边的树林方向赶去,他要亲自去探探虚实,查看林子里或是附近是否有潜伏进来的敌军。

    运输队伍仍然在缓缓向前移动,不管是驮马、战马,还是押运将士和平民,都有精疲力尽之感。

    两刻中后,副将查探完前方的树林回来禀报说前方无敌情。

    统领随即一声令下,队伍在前边树林里休息一个时辰。

    能休息一会儿,对普通士兵和平民来说就是好事,这几天他们可是吃了大亏,冻的不行,又吃不上热饭。

    队伍很快进入树林,驮马背上的物资被一一取了下来,将士、平民要休息,驮马也要休息。

    物资放好,马匹拴好,有人去找枯枝枯木生火,有人架灶支锅,有人喂马,有人取雪,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直接找好地方,坐下休息,等待烧好的热水。

    不多时,一堆堆篝火在林中燃起,烧水烤火,两不耽搁。

    雪在迅速烧热的铁锅中融化,化成有些浑浊的水,锅中冒出腾腾热气。

    水烧开,众人轮流灌满随身竹筒,而后就着热水,啃着硬邦邦的干粮,行军在外,也只能如此,征战多年的将士们早已习惯,平民有的吃就行,也不会有多少挑剔。

    就在众人享受着难得的轻松与温暖之时,忽然有人高喊一声:“敌人!敌人来了!”

    毫无准备的众人顿时大惊,纷纷起身。

    统领闻言腾然起身,转身四顾,很快就发现林外北边有一队身份不明的人马正迅速朝他们所在的方向冲来,奔跑的马匹,扬起片片白雪,而马背上的人全都举着明晃晃的刀枪武器,看那一身装扮绝不是宋人。

    “敌军来袭,全军备战!守住树林,保护物资!”瞬息之间,统领大喝一声。

    将令一下,将士们丢下手里的干粮热水,拿起身旁的武器,迅速在林中结阵。

    片刻,以火为单位,将士们在林中结成阵势,将物资和平民挡在军队身后,准备迎战敌人。

    不多时,林外不明身份的马队便冲至林边三十丈之内,他们的身份便一目了然,关外异族!

    “放箭!”

    既然是敌人,无需多言,迎接他们的是劈头盖脸的利箭。

    然而对方策马而来,速度极快,三轮箭过,他们付出几十人落马的代价便冲进林内,与大宋将士短兵相接。

    瞬间,生死力战,血肉横飞,白雪之上留下殷殷热血。

    林外还有多少敌人,大宋将士并不知晓,将令一下,他们便只知道拼死力战,不死不休。

    在他们身后的平民何曾亲身经历血肉纷飞的大战,血腥气一起,便恶心欲呕,加上心里害怕,那里还敢停留,纷纷趁乱朝树林深处逃去。

    将士们此时只顾拼杀眼前的敌人,哪里还顾得上身后的平民,转瞬间,上百平民几乎尽数逃的不见踪影。

    树林外的敌人似乎源源不断,不管倒下多少,面前总有敌人前仆后继的往上拥。

    因为是押运物资,这次带出来的兵力并不多,若双方死拼对耗,他们绝对不占优势。

    激战几刻钟后,随着越来越的将士倒下,先前匆忙结下的阵势逐渐崩乱,敌人突破前方防线,冲进阵线里面。

    防线一破,将士们只能依靠小阵各自为战,再难结成统一的战线,身后堆放的物资便暴露在敌人眼前。

    “将军!敌人太多了,怎么办?撤吧,不然我们也要交代在这儿!”副将眼见士兵一个个倒下,敌人突破防线,看着物资暴露在敌人眼前,焦急万分。

    “不能撤!这批物资是从几千里外的济南府运来的,即使我们死在这儿,这些东西也不能丢!传令下去,谁再言退,杀!”

    统领说完,提枪上前,一枪将一挥刀敌兵刺穿,加入已经开始混乱的战团。

    将令已下,副将还能说什么。

    “传令,死战!”

    副将说完,也迅速提枪冲进敌军之中,连挑两人落马,枪影翻飞,大杀特杀。

    将令传开,大宋将士便愈加英勇,悍不畏死。

    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可能很难活下来了,但能在死前杀一个敌人就不亏,多杀一个就赚了!

    这支大宋将士拼死力战,从没想过要去求援,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没有必要。

    此地距离最近的崞县有五十余里,雪地里马跑的再快,也要三个时辰才能赶过去,等援兵赶来,也是一天以后的事情,如今与敌人短兵相接,混战一团,根本不可能坚持一天,除非敌人自己退走。

    然而敌人怎么会轻易退走,他们好不容易才来到关内,就是来搞破坏的,趁着大雪封路,粮道是他们的首选袭击目标。

    在他们看来,只要切断宋军粮道,或是骚扰宋军运粮,得不到粮草补给,各处要塞的宋军便无法继续坚守,随着更寒冷的严冬到来,他们只能乖乖撤退,到时候金军就能轻易夺下北方各处关隘、要塞。

    这是他们第二次袭击运粮队,并且专门选在他们之前没有出现过,距离前后城池驻军都有五六十里远,宋军难以支援的地方。

    这支宋军运输队他们前后盯了两天,等的就是今天这个机会,不管运输队会不会在这里休息,他们都要拦下这批物资,并且也能拦得下来,因为他们集合的兵力超过运输队,个个都是关外精锐勇士,以一当十!

    运输队不会有援军,他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将对方连人带物资全部吃下,连渣都不给宋军剩,是以他们的进攻并不算迅猛,毕竟孤军入关,要保存兵力,少一人就损一分实力。

    树林内的宋军没有援军,有重要物资在身后,他们只能拼命力战,能多杀一个敌人便要多杀一个敌人,誓死都要护住远道而来送往边关的物资。

    而林外的敌人虽然源源不断在往树林里冲,但他们事实上并不着急,他们完全有时间以更小的代价消灭这支运粮队,所以他们选择了轮战,轮番进入树林厮杀,而不是一股脑全冲进去,只要能保证林子里的宋军歇不下来、跑不了,这场胜利最终便属于他们。

    半个时辰过去,树林里惨烈的战斗依然在继续。

    如果一切按敌人谋划预想发展,宋军运输队要灭,宋军的物资也会变成他们的物资。

    然而,事实上,任何事都有变数。

    将近一个时辰过去之后,敌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变数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