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26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如果一切按敌人谋划预想发展,宋军运输队要灭,宋军的物资也会变成他们的物资。

    然而,事实上,任何事都有变数。

    将近一个时辰过去之后,敌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变数出现了。

    东边雁门县方向一支军队出现在他们视野里!

    那支军队人数不是很多,但看到他们之后,便加快速度,催马直冲过来,好似他们身后有万马千军,气势惊人!

    敌人一见变数出现,立马命令树林外的人马调整方向,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探探对方的虚实,毕竟在这支运输队面前,他们已经有了不小的损失,轻易撤退,自然不行!

    不多时,那支数百人的宋军骑兵部队便来到四五十丈开外,冲击速度丝毫不减,一往无前。

    就在骑兵队全力向敌阵冲击途中,只听队伍中传来一声高喝:“速去报将军,前方三里发现小股敌人!”

    命令传出,当即有一宋兵从骑兵队中脱离,掉转马头向雁门县方向疾驰而去。
………………………………

第745章 金军疑惑

    “撤!马上撤退!”

    敌将听得懂汉话,不然也不会率孤军翻越群山峻岭入关中,宋军骑兵队里的军令清清楚楚的传到他耳中,脑筋急转之下,瞬息之间便做出决定。

    命令一下,敌将便毫不犹豫,调转马头就走,当先向北边撤去。

    其余敌人原本还想大战一场,转眼便见统兵官撤走,随之军令入耳,他们自然不会抗命,纷纷拨转马头,追着统兵官撤走。

    等宋军骑兵队冲至敌军阵前,看到的只有对方大部队背影,几十丈的距离拍马难及,只能张弓搭箭,看看能不能射杀几人。

    他们并不擅长骑射,一轮箭下去,射中敌兵者寥寥无几。

    树林外的敌军大部队率先撤了,树林里还在轮战的敌军却没来得及接到任何撤退命令,仍然在树林里与宋军运输队厮杀不休。

    就在他们正杀的起劲时,忽听身后传来宋军喊“杀”声,很多人还没等搞清状况便被前后夹击,死于乱军之中。

    树林里的敌军只有两三百人,随着支援而来的宋军骑兵队冲入林内,很快便由优势地位转为绝对劣势,恐慌、疑惑迅速蔓延,战斗力大大衰减。

    而运输队见林外突然出现大宋援军,经过长时间战斗,早已精疲力竭的将士们忽然焕发出强烈的斗志,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一正一反,一增一减,敌人很快溃败。

    敌人见面分外眼红,大宋将士又怎么会放走区区数百溃败的敌人!

    一场追杀围杀在林内迅速展开。

    两刻中后,战斗结束,除了少数敌兵凭借超强的个人能力和运气逃走,其余敌兵全被斩杀在树林之内。

    这场战斗得胜侥幸,两军相会,简述身份来历之后,便不顾将士疲劳伤痛,马上将物资架上马背,朝雁门县方向继续前进。

    三里之外并没有大宋军队,这数百援军便是从雁门关出发,特地前来接应运送冬装的队伍。

    冬装对雁门关将士坚守关隘实在太过重要,方才情急之下,只能用身后有大军吓唬敌人,未曾想到敌人果然上当,但敌人也许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因此他们不得不迅速出发,马不停蹄的朝雁门县前进。

    这一走,从白天到黑夜,运输队没有半刻停歇,就连驮马要吃的豆豉草料,也是边走边喂。

    提心吊胆,一夜行军,终于在天明时分,物资运输队在雁门关骑兵小队护卫下抵达雁门县城下,直到这时,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其实幸好他们选择连夜行军,不然就难逃敌军追击。

    当时敌军统兵官情急之下来不及细想,便下令撤退,一口气撤退二十多里。

    等他冷静下来细细一想,便发现其中的蹊跷,当即又率部队返回追击,追回双方交战的树林一看,发现宋军连战死的士兵都没收敛,当下更加确信自己被欺骗。

    于是迅速率领部队往雁门县方向追击,势要将宋军运输队和骑兵队消灭。

    在他们追出二十多里后,天便黑了,抬眼远望不过三两丈远的视线,由于担心被宋军埋伏,只能原路撤退。

    其实当时敌军只要再追五里,便能追上宋军运输队,也亏得他们害怕中埋伏选择撤退,不然等待他们的真就是宋军的埋伏陷阱。

    两天后,从太原府送来的冬装及少量其他物资,经由雁门县短暂停留,顺利送达雁门关。

    当天,雁门关全军将士便穿上了从济南府送来的厚厚的棉衣。

    第二天便无惧寒风,在校场上拉开操练。

    全军底气十足的呼喝,声穿数里,落入关外金军耳中,金军不由得的心下起疑。

    宋军因为抵不住寒冷,每日操练中断了半个多月,为何此时大雪尚未融化,就能顶着寒风连续操练一两个时辰?莫不是在施疑兵之计,有什么阴谋?

    金军很快派出探子,登上雁门关左右两侧的高山,从高处远望关隘内的校场,看他们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真在操练。

    结果那些探子费尽力气爬上高山,冒着寒风在山上望了半天,只看到模糊的看到城关上确实有数不清的宋军在操练,一个半时辰左右,便会换一拨人操练。

    消息带回金军大营,金军统帅不解,宋兵不怕冷了?能连续操练一个半时辰?

    寒风积雪中,北方的金军将士身着暖和的皮袄都不能坚持训练一个时辰,南方没经历过严寒的宋军怎么可能抵得住寒冷,肯定是宋军使用了什么诡计,探子没有看清。

    于是金军统帅命令属下继续探查,查明宋军在搞什么阴谋为止。

    然而一连几天,经受寒冷摧残,冒雪爬上高山探子,带回去的都是一样的消息,宋军确实是在实打实的操练,校场上的人影虽然模糊,但做不得假。

    即便如此,金军统帅依然不愿相信,始终怀疑属下并未探查清楚。

    因为宋军不可能比金军勇士更耐寒冷,何况半个月前他们就是因为抵不住寒冷才停止每日操练。

    难道宋军识破了金军打算在下一个更寒冷的日子发动攻击的计谋,方才强行重启每日操练,训练士兵耐寒能力?

    金军统帅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最大,因为宋军里面聪明人不少,要识破金军计谋并不算太难。

    但寒冷不是靠短期训练,身体就能适应的,不然人在冬天又何需穿皮袄,人人训练耐寒能力不就行了。

    金军统帅知道,宋军强行重启操练,训练士兵耐寒能力,并不会有任何效果,只能让士兵进一步冻伤,等天气越加严寒,冻伤的人得不到治疗都会在这个寒冬死去。

    如果宋军真是如此作为,那么等到更冷的寒冬到来,金军夺取雁门关将不费吹灰之力!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金军统帅再次派遣探子上山观察打探。

    雁门关对面雪山上,金军探子冻的手脚麻木,瑟瑟发抖,鼻涕直流,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

    但统帅有令,他们只能冒着呼啸的寒风蹲在雪地之中,远远眺望雁门关校场,看对方操练,听对方呼喝震山。

    “我。。。。我。。。。我们。。。。回。。。。回。。。。回。。。。回去。。。。吧。。。。太。。。。太。。。。太。。。。太。。。。太冷。。。。冷。。。。冷。。。。冷了。”其中一金人探子结结巴巴的说道。

    “不。。。。不。。。。不。。。。不行。。。。太。。。。太。。。。太。。。。太。。。。太早。。。。早。。。。早了。。。。回。。。。回。。。。回。。。。回。。。。回去。。。。要。。。。要。。。。要受。。。。受。。。。。受罚。”另一探子同样口吃不清,结结巴巴、哆哆嗦嗦的回道。

    “我。。。。我。。。。我。。。。我受。。。。受。。。。受。。。。受不。。。。了。。。。了。。。。了。。。。了了。。。。快。。。。快。。。。快。。。。快冻。。。。冻。。。。冻。。。。冻。。。。冻死。。。。死。。。。死。。。。死。。。。死了。”对方搓着僵硬的手,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他的意思表达清楚。

    “我。。。。我。。。。我。。。。我也。。。。也。。。。也。。。。也冷。。。。可。。。。可。。。。可这。。。。这。。。。这。。。。这。。。。这样不。。。。不。。。。不。。。。不。。。。不。。。。不行。。。。得。。。。得。。。。得。。。。得想。。。。想。。。。想。。。。办。。。。办。。。。法。。。。不。。。。不。。。。不。。。。不。。。。然。。。。然。。。。然。。。。明。。。。明。。。。明。。。。天。。。。天。。。。还。。。。还。。。。。还要。。。。要。。。。要。。。。要。。。。来。”探子费了老大的劲儿,方才表明了他心中的顾虑。

    一连探查了好几天了,上官还不满意,还以为他们没有查探清楚,今天没探查到新东西,就这么回去,明天肯定还要爬到山上来吹风受冻,昨天遭的罪,今天遭的罪,明天还得继续遭。

    “那。。。。那。。。。那。。。。那。。。。怎。。。。怎。。。。怎。。。。怎。。。。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他们探知的情报不是上官想要的,统帅不满意,他们就要无休止的受罪。

    “我。。。。我。。。。我。。。。有。。。。有。。。。有个。。。。想。。。。想。。。。想。。。。想法。”

    “说。。。。说。。。。说。。。。说。。。。说说。”

    随后那探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好长时间方才将心里的想法表达了出来。

    原来他知道上官和统帅不相信宋兵能在寒风里坚持操练一个半时辰,不信宋兵比金兵还能挨冻,于是便想把情报重新编一下,就说他们经过几天仔细观察,发现宋兵并不是同一拨士兵连续操练一个半时辰,而是在一个半时辰内悄悄换了五六拨人,也就是说宋军校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悄悄换人,一个半时辰集中休整一次。

    如果这个情报为真,那就说明宋军是在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误导金军,同时说明宋军士兵确实不耐严寒,只是装作耐寒而已。

    这不是正和上官、统帅心意,又解了他们心里的疑惑吗?

    统帅的疑惑解除,他们探知敌情又立了功,不用再上山受冻不说,甚至还能得到统帅封赏。

    两个探子结巴着,费了很大劲儿将编造的探明的敌情梳理一番,觉得没有漏洞,方才决定马上下山,回营向统帅禀报最新发现的敌情。

    编造敌情要是被发现怎么办?

    二人早已想清楚,若是真被发现,可以用距离远,视野模糊,可能当时没看清楚,来搪塞过去。

    如果真要追查,也很难查证他们是否编了假话,因为雁门关附近山头很多,高低远近不同,视野便有不同。

    其实他们给统帅探查到了解开疑惑的合情合理的敌情,统帅又何需再让其他人去查证,如果不是这样,还能是宋军得鬼神相助不成?

    宋军当然不可能有鬼神相助,探子带回来的敌情,完美解答了金军统帅的疑问。

    金军统帅心下大定,宋军弄这些虚头巴脑的有啥用,不耐严寒就是不耐严寒,不可能骗得了人。

    不过,宋军这么轮换操练,日久天长,会不会真的提高宋兵耐寒能力?

    心里疑问一起,两个立了功的探子马上又有了新任务。

    金军统帅让他们从明天起,盯着宋军,看看他们是不是一直都是操练一个半时辰,士兵悄悄轮换五六次!

    千算万算,两个倒霉的探子还是出了纰漏,终究难逃在雪山上挨冻的结局。
………………………………

第746章 灵丘雁门

    雁门关外金军裁撤兵力的动作和忻州出现的小股金军,让河东帅府警觉起来。

    北伐军绝大部分都没在北方驻留过,更没经历过北方寒冬,根本难以适应严寒。

    随着天气越发寒冷,连基本的每日操练都已经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雁门关能守住,金军也可能翻山越岭,或从其他小道,一批批进入河东。

    金军聚少成多,趁北伐军冬天难以动弹支援,杀人放火,大肆破坏,河东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混乱和灾难。

    若河东不稳,北伐军想出关取云中就是妄想,更别说向东给真定府和燕京威压。

    如今潜进忻州的金军粮草补给困难,只能靠劫掠,所有人数有限,不超千人,可若是他们从雁门关抽调兵力,转而借道其他地方,进入忻州,麻烦就大了,除了几座大城,其他小城小县都会重新陷入金人之手。

    辛弃疾与北返太原府的薛望商议河东局势,认为最有可能被金人趁大雪封山之机突破的地方是灵丘。

    辛弃疾认为,若金军从广灵借道灵丘,而后西进河东,避开北伐军严防死守雁门关,那么他们成功的机会将会非常大。

    以河东目前的局势,小股金军尚可应付,若是超过万人进入河东,忻州、太原必乱成一团,所以断绝金人从忻州东面进入忻州的念想至关重要,只要熬过这个寒冬,待到暖春到来,北伐军不惧任何金军。

    来河东之前,杨丛义给过辛弃疾一份河东和关外地图,河东关于金国的谍报也多数交在他的手中,所以对局势和敌情的判断,辛弃疾作为副帅比薛望还要清晰准确。

    薛望从军多年,有些情况他多少还是了解的,大宋朝廷不论怎么变,放给武将的权力再多,始终都不会放松对武将的全部控制,至少军需粮草、后勤供应和驻地政务,都还基本要掌握在文臣手中。

    即使是杨丛义如日中天的时候,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一般也是不出半个月,很快就会将政务和后勤供应之权交给文臣文吏督办,武将只有守规矩,才能有机会统兵打仗,不然丢掉的不仅仅是权力。

    薛望跟随杨丛义二十多年,耳濡目染,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

    对于年轻的副帅辛弃疾,薛望极少反对他的建议,因为他知道辛弃疾是受杨丛义和朝廷之命来的河东,况且辛弃疾本身并不是毛头小子、无能之辈。

    先前攻占太原、忻州、平阳府的整个战略是辛弃疾和他一起谋划,那时薛望就已经看出辛弃疾有打仗的才能,还有聪明的头脑,更有一腔热血和北复燕云的抱负。

    既然杨丛义和朝廷给辛弃疾机会,薛望自然不会反对。

    至少从目前河东的结果来看,杨丛义和朝廷看对了辛弃疾,他确实有非凡的治军、统军能力和谋划能力。

    辛弃疾很快说服薛望派遣三千精锐由忻州东面进山,偷袭灵丘。

    半个月后,偷袭灵丘的北伐军传回消息,他们经由小路翻越高山,突然出现在灵丘城附近,在内应配合下,一举攻占灵丘城,一千多金人守军无一逃脱!

    消息传回,太原府立刻再次发兵三千人,携带大批粮草物资,经忻州、雁门县、繁峙县东进灵丘县。

    与大军同时东进灵丘的,还有辛弃疾亲自挑选的数名官吏。

    在北伐军统帅府看来,既然金人有可能经灵丘进攻关内河东,北伐军为何不能以灵丘为跳板进攻关外云中?

    如果时机到来,北伐军兵分两路,从雁门、灵丘一东一西同时进攻云中,夺取云中的机会当能增加不少,因此派人经营灵丘便十分重要。

    广灵至灵丘有高山相阻隔,平常无雪无雨,走一趟尚需三四天,如今大雪封山,来去一趟更加不易,更别说通行大军。

    是以,北伐军在内应协助下偷袭灵丘成功之后,驻守广灵金军短时间内并无反应,只有少量探子在灵丘附近出没。

    有了御寒冬装的北伐军已经在广灵、灵丘之间的必经路段驻守,加上五千人驻守灵丘城,金军若想夺回灵丘,只能等到冰雪融化之后,也就是说得等到明年春暖,三月左右。

    雁门关宋军每天都在操练,热火朝天,关外金军按兵不动,依然在等更冷的天气。

    金军常年生活在寒冷的北方,将士们耐寒的优势自然要利用,如果一切真如预想,那么平时难以攻取的雁门关,随着严冬到来,他们将轻而易举的夺下来。

    然而,金军统帅并不知道雁门关上发生了什么,坚持认为宋军一次操练一个半时辰是虚张声势,却不知道宋军将士是在练习和适应身着厚厚的冬装行军作战。

    于是在一个多月后的北定八年腊月二十三,一场寒风呼啸的暴雪中,关外金军忽然大举进攻雁门。

    寒风中操练了一个月,信心大增的宋军自然不惧,当即引兵出关,在关门前两里之地,与金军展开激战。

    两军两个月不战,此时再战,双方势气高昂,风雪中径直冲击对方阵营,大有一往无前之势,一时间鲜血伴随白色的雪花四处飞散。

    宋军身着棉衣棉裤棉鞋,口鼻脖颈有棉巾遮挡,双手上还有毛皮棉布缝制的手套,简直算是全副武装,不但御寒,还能在一定程度上起到防御刀枪利箭的作用。

    而金军除了身上的皮袄和头上的帽子,再无其他东西御寒。

    打仗不光靠腿,站得稳,更要靠手,抓得住刀枪兵器。

    两相对比,金军明显处于劣势。

    战场上,也正是如此。

    初时,凭着一腔热血,宋金两军还能打个旗鼓相当。

    两刻钟过后,金军士兵的手便开始僵硬,不听使唤。

    而宋军将士则感觉热火朝天,越战越暖和,越战越顺畅。

    一个时辰之后,身在后方的金军统帅终于发现战况并不如他战前那般预料,等他派人上前查明宋军衣着不同,方才惊觉可能判断失误,于是匆忙下令撤退。

    而此时,又过去了将近一个时辰。

    金军撤退,袁华随即下令收兵,清扫战场,带回战死和受伤的大宋将士,没有选择贸然追击。

    此一仗,双方仅仅交战两个多时辰,宋军战果颇丰,杀敌近五千人,自己伤亡六百余人,算是大胜。

    其实,宋军本可据城而守,只是弓箭储备不多了,大雪封山,太原府也难以运输补给,他们不得不省着用,以备敌军下次偷袭。

    当然,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袁华想让将士们通过一场酣畅淋漓的胜利,来恢复和增强信心。

    从结果来看,凭借济南府不远千里送来的冬装和一个多月的适应练习,都统制袁华做到了,雁门关守军将士们也做到了。

    通过这一场面对面的激战,大宋将士士气大增,而金军损兵折将,士气丧失到极点不说,他们对己方统帅的信心和信任也大打折扣。

    雁门关,这个寒冬无忧了!

    雁门关守住,金人便无法大规模进入忻州,金人无法夺回灵丘,也不能从广灵经灵丘进入忻州。

    这个两个地方控制在大宋手中,金人不光无法从关外进入关内,并且他们与真定府金军的联系也被灵丘切断。

    真定府与大同府之间原本可以经广灵、灵丘、涞源进行联系,如今广灵、涞源之间的灵丘在大宋北伐军手中,灵丘丢失,真定府与大同府很快便失去了联系。

    金人在夺回灵丘之前,要恢复大同府与真定府之间的联系,就只能另辟通道,但在大雪封山的严冬,需要多少时间根本无法预料。

    失去河东三府之后,在北定八年冬天,大同府的西金朝廷也失去了同真定府的联系。

    也就是说,原本近年来在大宋、西金、东金三国对峙期间,西金渐渐好转的局势,突然从北定八年夏秋开始急转直下,在冬天到来之时,短短几个月时间,西金便失去了整个河东、关中、陕北几十个州府的土地和百姓,还有近二十万军队。

    北定八年冬天,三国势力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西金势力金一步下降,除了失去联系的真定府,在中原几乎再无立足之地。

    大宋通过北伐,收复河东、关中、陕北,不光势力大增,军民士气也十分高涨,民间呼吁收复真定府、统一燕云的声浪一浪高过一浪。

    东金跟大宋在河间府虽有对峙,但没有再次发生直接冲突,在燕京的实力隐隐有慢慢恢复之势。

    现如今三国实力强弱已经开始显现,接连收复旧地的大宋位居第一,占据燕京、辽阳、上京等地东金,在西金丢掉河东、关中、陕北之地后,呈后来居上之势,当居第二,接连失地的西金,虽然还有大同府、真定府、临潢府、大定府以及草原蒙古诸部,但军心大失,士气大损,只能排第三名。

    在这个失去河东、关中几十个州府的冬天,西金大同府发生了一件大事。

    皇帝完颜亮因失去太多城池土地,怒火难熄,最终中风,数天后,不治而逝。

    这个通过弑君登基,三次迁都,聚百万大军南侵大宋,做了二十四年金国皇帝的完颜亮驾崩了,他因执念,毁灭了金国,也毁灭了自己。

    完颜亮驾崩当天,二十三岁的太子完颜光英在大同府登基,继任西金皇位。
………………………………

第747章 议和待机

    两个月后,完颜亮驾崩的消息先后传到汴京、辽阳。

    东金完颜雍随即从调集五万大军,进攻大定府。

    由于新皇登基,军心混乱,西金守军不敢迎战,全军退守临潢府,集合四万大军,与完颜雍的军队形成对峙之势。

    双方近十万大军相距不远,只等任何一方一声令下,一场大战,一触即发!

    先前完颜亮因丢失河东、关中,一怒之下杀了一大批军政大臣,致使朝中局势动荡,西金完颜光英刚刚继位不久,虽然他为人仁义多礼,但短时间内还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