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30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转眼间,三年过去,杨丛义担心的三难都没有发生。

    河东、关中经过三年休养生息,已经恢复了元气,在地广人稀之地建立的四大马场也步入正轨,每个马场都有大小马匹近万之数,假以时日,大宋缺马的困难处境将在一定程度上得到缓解。

    三年时间,旱涝灾害虽然每年发生,但好在整个大宋并没有发生全国性的天灾,没有消耗太多国力,由于开垦出来的良田越来越多,产量也越来越稳定,民间、各地粮仓都积蓄了不少粮食。

    汴京作为政治、经济中心,经过十几年发展,人口早已超过百万,天南海北商贾云集,各类常见不常见的人才也汇聚汴京,伴随无数人才、商贾到来,各类物资、手艺也应有尽有,只有想不到的,没有找不到的。

    随着商贾往来于汴京和其他各座城池,钱币、物资流通极大,整个北方生机勃勃,充满朝气。

    经济繁荣,天下安定,朝廷税收自然年年稳步增加,三年下来,户部竟然还有了数百万的税收结余。

    而陆游主掌的回易处、市舶司,三年来也向户部和内库上缴了巨量财富。

    内库有钱之后,皇帝赵昚自然不再吝啬钱财,每年专门拨付兵部三百万贯钱,年年扩大东、西作坊的规模,不停的生产盔甲武器。

    赵昚除了拨款给汴京东、西作坊,还向大名府和济南府、益都府作坊拨款,专门用来生产军队所需军备。

    除了军备生产之外,心焦不已的赵昚大把撒钱,在开封府、大名府、济南府、兴仁府、益都府、归德府、扬州等大城,水陆交通便利之地,修建大型粮仓,大举采购民间粮草,全部囤积起来,以备北伐之需。

    三年时间,杨丛义和史浩顶住上下压力,朝廷没有干大事,太学没有建立,武学更没有建立,几乎将全部心思都放在稳定中央和地方治理,积蓄国力。

    短短三年时间,成效显著,虽不完全具备开启一场大战的能力,但此时的大宋已经不再害怕战争,因为国库有结余,俸禄、粮饷都没问题。

    能解决、保证官员的待遇问题,绝大多数官员自然就不会反对朝廷对外用兵,于是收复真定府和燕云十六州,便提上了日程。

    北定十二年四月,关中驻军明复一部三万人奉命调往黄河岸边的兴仁府。

    五月,淮西、荆湖北路三万驻军奉命调往归德府。

    六月,扬州、浙东调集两万驻军前往济州。

    与此同时,无数装满粮草的商船沿长江南下,目的只有一个,趁着北方高价收购粮草,大赚一笔。

    八月开始,一艘艘巨大的海船在莱州湾靠岸,而后无数粮食被运进附近重兵看守的规模庞大的粮仓。

    从第一艘装满粮草的海船在莱州湾靠岸,此后三个月,进港海船不歇,川蜀、荆湖北路、荆湖南路、江南西路、江南东路、淮西、淮东、浙东、浙西等地的粮食,源源不断的运抵山东。

    除此之外,通过海路运抵山东的粮食还有来自南洋的,南海都护府、南洋都护府,这些年采购、换购了不少粮食,南洋高温潮湿不好保存,其中多数都运抵流求,存放在流求留守营地,这次也一并运来山东。

    海路运输繁忙,陆路运输也是一样。

    由于山东境内以及济南府至大名府的硬化官道良好效应,大名府、开封府、兴仁府、归德府、宿州、亳州、颍州、庐州、滁州、扬州等地的主要官道,在官商共同努力下,短短六七年内,几乎全部硬化完毕,从此不论晴雨,大小车辆通行无阻。

    大规模硬化的官道,催生载重量更大更坚固的马车,益都府、济南府车马工坊由于是官营背景,所以他们能得到更多钢铁,车马也日益坚固,跑上五六千里不坏,也是很平常的事。

    江北的道路、车马运输优势不小,因此江北远离长江水路的运输任务基本都交给了陆路运输,从南向北,官道上车如长龙,昼夜不息,目的地大名府、济南府、河间府。

    在粮草物资纷纷北上之时,汴京城里也展开了最后的争论,因为直到此时,朝廷里还有反对发动战争的声音,这是赵昚难以忍受的!

    任何一件好事或恶事,都不可能有百分百的人支持,杨丛义懂,史浩也懂,唯独赵昚想不通,收复真定府,统一燕云十六州,这等千古大业,为什么会有人反对,有人不支持,今天再给他们最后一次机会讲道理!

    大庆殿,满朝文武整整齐齐站在殿中,赵昚一人高坐于殿上。

    “史相,派往辽阳府,递交国书的人选定下了吗?”赵昚发问。

    史浩闪身出列,禀道:“定下了。臣在一群江南学子中选定了两人,他二人能言善辩,陈词慷慨,能当此任。臣已着户部、礼部发放选任官凭,三日之内,便能启程,赶赴辽阳府。”

    “为何是从江南学子中挑选,堂堂一个朝廷,文武官员成千上万,难道就找不出合适的人吗?”赵昚当即发问,目光满殿游离。

    “百官虽多,可都有职责在身,臣也是不得已而为之。”史浩面色平静。

    “我看是在汴京好日子过多了,每日歌舞宴饮,享受惯了,受不得北方苦寒,更贪生怕死,才都不愿当这个使臣吧!”赵昚一语点破,毫不留情。

    殿中文武大臣,有人目视前方,不为赵昚此语所动,有人目光躲避,不敢直视,更有人眼观鼻,鼻观心,似乎皇上的揶揄之词与他们无关。

    文武百官无言,史浩亦是无言。

    “国之大事,要靠无官无职的学子来办,你们就心安理得的留在汴京吧!”赵昚见殿中众臣的模样,心里不由的生出怒气。

    千古大业,他们都不上心,留他们在汴京何用?

    这一刻,赵昚恨不得全让他们致仕,回家养老去。

    最终,理智还是占了上风,压住了他心中的怒气。

    待心情平复,赵昚忽然提高音调,宣布了一个令满朝文武震惊的消息:“收复燕京乃千古大事,我要御驾亲征,与我大宋将士共进退!”

    此语一出,满朝皆惊,就连杨丛义和史浩也有些发懵。

    御驾亲征?

    此事赵昚可从来没有跟他们提起过,之前就北伐商讨过不知多少次,都没有一丝一毫透露过要随大军御驾亲征,现在当着满朝文武宣布这个消息,他到底要做什么?

    杨丛义和史浩对望一眼,史浩朝他微微摇头。

    不知史浩是说他不知,还是不同意皇帝御驾亲征,更或者是不让杨丛义发表意见。

    赵昚突如其来的这么一下子,打乱了杨丛义之前部署。

    他很想反对,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他做不出这等事,也说不出口,毕竟他的权势太大了,公然反对皇帝,必然朝野震动,马上天下大乱也说不定,他不得不慎重。

    “皇上,迁都汴京不过十几年,之前的教训历历在目,汴京稳定高于一切,万不可离京啊!”观文殿大学士参知政事莫济迅速出列反对赵昚御驾亲征。

    此言一出,满朝文武皆惊,就连赵昚也脸色一变。

    当年赵昚就是因为御驾亲征,从临安北上归德府与完颜亮议和,而后巡视汴京、兴仁府等地,在北方耽搁了一段时间,太上皇赵构才在临安重临大庆殿,让他回不了临安,差点丢掉皇位,这是赵昚心头之痛!

    如今此事被莫济当众提及,虽未明说,可满朝文武多数都是亲历者,谁人不知?

    莫济此语顿时便让赵昚有些下不来台,御驾亲征确实危险重重,前方战败,皇帝性命危险,纵使前方不败,后方生乱,皇位也危险。

    前有完颜亮亲率百万大军南下侵宋,完颜雍在后方辽阳府称帝,夺了金国都城燕京,完颜亮不得不跑去大同府。

    后有北伐之时赵昚御驾亲征,亲历临安之变,不是陈康伯、史浩、杨丛义等一众主战派支持,他早就丢了皇位,哪里还有如今的汴京之盛!

    虽然事实如此,但当众手戳赵昚的痛处,还是让赵昚非常难受,可他一时之间也没法反驳,别提心里有多难受。

    “莫相此言差矣!”

    就在众臣被赵昚和莫济前后两语惊的脑袋转不过弯来的时候,忽有一声惊喝从殿中响起。

    众人回望,却见一个一身红色官衣的中年人抬步出列,仔细一看,正是几个月前才刚刚调来汴京任职左司郎中的辛弃疾。

    众人皆知,辛弃疾早年在江南任职,后来无缘无故出现在河东,任北伐军副帅,还兼任了一段时间的河东安抚使,他的任职未经各部各司签押,所以这段经历不被朝廷认可,只追任了他一个忻州知州之职。

    后来,鉴于辛弃疾协助北伐军收复并安抚河东,功劳甚大,皇帝钦命,特此朝奉郎,至此才得了汴京真正的官职,不然他在河东辛苦几年都算打白工。

    莫济入河东,出知太原府后,辛弃疾在河东的权力受到限制,差事多数集中在筹集军需和后勤物资供给运输上,在仕途发展上便受到了一定的压制,以至于数年下来,再无摆得上台面的政绩。
………………………………

第755章 驳斥腐臣

    莫济因治理河东有功,调回汴京任参知政事,北伐军在河东也暂且无大事,辛弃疾同样在之后调来汴京。

    辛弃疾官职虽然不高,但左司郎中手中握的都是实打实的权力,这也是赵昚对他的补偿和奖励。

    众人素知辛弃疾与莫济不睦,正惊讶中,辛弃疾在殿中站定,只听他说道:“莫相此言着实无理,若说皇上御驾亲征有步临安后尘之忧,那么下官斗胆请问莫相,此时殿上文武百官之中,哪些是逆臣,哪些有二心?”

    此语一出,众人噤若寒蝉,谁也不敢开口,却看莫济要如何驳斥。

    莫济闻听此言却是一呆,辛弃疾此问真是有杀人之嫌,眼见皇帝正盯着他,众臣都看着他,心下大惊,急于辩解,匆忙之间回道:“皇上,朝中是否有逆臣,老臣不知,但人心隔肚皮,不得不防,不得不慎重!御驾亲征之事不可取,老臣请皇上收回成命!”

    赵昚闭口不言,并没有接话的意思。

    所以不等皇帝开口,辛弃疾却道:“莫相,既知皇上方才所言已是成命,此时莫相当众让皇上收回成命,是何居心?若收回成命,皇上威严何在?”

    此语一激,莫济顿时语塞,不知如何反驳。

    “收复真定府,统一燕云,乃千古大业,皇上亲赴前线鼓舞士气,我大宋将士蒙受感召,必能奋勇向前,以一当十,一举将金人赶出燕京!至于莫相担忧汴京安危,完全没有必要,淮河以北尽复于皇上之手,民心所向,天下稳定,百姓安居,谁也不可能撼动汴京。若再留下当朝重臣,协助太子留守汴京,更无任何忧虑。故此,臣赞同皇上御驾亲征,早日收复燕云!”

    辛弃疾立于大殿之上,慷慨陈词,余音回荡。

    赵昚眼中露出赞许之意,看来把辛弃疾从几千里外的忻州调来汴京还是有用的,至少他这气势和这一番言语就把这些老臣顶的没话说了。

    以前这些老臣仗着资历老,反对这个,反对那个,很多时候弄得赵昚都下不来台,心里有气也没办法,谁让大宋历来都是皇帝与士大夫共天下呢,想压住这帮老臣是不可能的,但如今给他们找个对手,稍微转移一下他们的视线,还是可行的。

    百官之中不少人虽然认为御驾亲征过于儿戏,但见莫济无言,便谁也不敢随意开口。

    赵昚见群臣不语,似是默认赞同他御驾亲征,于是轻咳一声,而后说道:“辛弃疾,话不要乱说,这大殿之上的,都是我大宋栋梁,都是大宋忠臣,谁都不是逆臣!”

    “皇上恕罪,臣失言了。”辛弃疾抬手致歉,随后迅速退回班列之中。

    赵昚接着说道:“诸位爱卿,不论身居何职,在这朝堂之上,不论说了什么话,都是为了大宋强大稳定,都是不可多得的忠臣,说的对或是不对,我都不会追究。但有一点,诸位爱卿要清楚,统一燕云,乃是太祖太宗两百年前立下的宏愿,历朝历代都在为此奋斗,我们也不能例外!如今金国式微,机会难得,正是大宋达成百年宏愿、统一燕云之时!”

    “皇上,古语有言,人无信不立,国无信则衰,这十多年我们与西金、东金多次盟约,又多次挑起纷争,实乃不祥,老臣以为不宜再继续动刀兵。真定府以前是大宋土地,好好跟西金商谈,让他们换回来就是了,至于燕京,那个地方我们从来就没有拥有过,如今是东金占有,我们花些钱从他们手里赎买过来也不是不可。天下初定,百姓还需休养,老臣以为能不动刀兵,还是不动刀兵的好。”赵昚话音刚落,忽有一白须老臣缓步出列。

    赵昚脸上神色微变,他最头疼的就是这等资历深厚的老臣,门生故旧遍布天下,说不得,动不得,可他们又时常会提出一些让人难以接受的奇谈怪论。

    “章大人此言差矣!人无信不立,下官深表认同。但把国无信则衰套用在现如今的大宋头上,下官以为非常不妥。”

    此语一出,众人一惊,又不由得回头去看到底是谁敢反对章大学士。

    走出班列者不是别人,还是一身红衣的辛弃疾。

    只见辛弃疾站定之后,继续说道:“古语有言,仓廪实则知礼节,衣食足则知荣辱。但在仓廪未实,衣食未足之前,大家该怎么做呢?为了生存,为了活着,茹毛饮血,也在所不惜!我们刚刚收复河东、关中,真定府还在金人手里,燕云十六州更是被金人牢牢占据,这些地方本来都应该是大宋的土地。真定府原本就是我们的,被金人强占五十年,至于燕云十六州,当初宋金盟约,约定共灭辽国之后,燕云十六州归大宋,是金国不守信用抢占燕云,而后更是背弃宋金盟约南下攻打大宋,以至有靖康之耻,大宋不但丢了汴京,更是丢掉淮河以北近半国土。”

    辛弃疾说着转身四顾,面向其他朝臣道:“金人起自蛮族,本就无信义可言,大宋却要跟他们谈论信义,无异于对牛弹琴,其结果天下人都看到了,我们付出了极其惨痛的代价,难道章大人还想让大宋再经历一次靖康之乱吗?下官以为,既然金人本就无信义,更不必跟他们讲信义,攻灭他们,维护大宋朝廷和百姓利益,才是我等当为之事,而不是用信义自缚手脚,任金人宰割,让天下耻笑!”

    此论一出,大殿之上顿时便有私语议论纷纷,很多人开始追思五十年前的那场灾难,更有人说起曾经担任使臣出使金国的不堪经历,忍不住叹息。

    “浅薄!泱泱华夏,堂堂大宋,礼仪之国,名传四海万邦,若今日自毁信义,他日何以服四方列国!人如国,国如人,人皆无信则国无信,国无信则人无信,君臣百姓,上下一体,君无信则臣无信,臣无信则民无信,若大宋自毁信义,与蛮夷何异?”章大学士怒而发声,斥责反驳。

    “章大人此论有自欺欺人、以偏概全之嫌。”前排忽有一人闪身出列。

    众人看清之后,心下再惊,不由得犯嘀咕,文武双方终于要正面相碰了吗?

    出列者不是别人,正是当朝武人领袖,大宋枢密使杨丛义。

    只听杨丛义道:“章大人说大宋名传四海万邦,所谓万邦到底有几个?在我看来不外乎是金、夏、辽、吐蕃、大理、李越、占城、真腊、三佛齐、倭国、高丽,这十个国家距离大宋都不算太远,可他们之中有哪个国家是从心里佩服大宋的?金、夏、辽、吐蕃、大理、李越,这六国与大宋土地接壤,除大理、吐蕃外,其余四国都在强抢大宋子民和土地。而其他几国与大宋远隔重洋,有没有抢夺大宋土地之心并不好说,但从五十年前,靖康之乱后,各国派遣使者到大宋来的次数、使臣级别,以及带来的礼物多寡优劣,可以看出他们对大宋失去了原本的敬重!”

    “大宋周边小国尚且不敬,屡次与大宋挑起战争,更别说通过回易船队往来,才耳闻大宋之名的西洋诸国,他们想要的只是大宋出产的丝绸、茶叶、瓷器,并不是敬重与归附,如果有一天他们强大了,有能力远渡重洋来到大宋,他们同样会像北方蛮人一样用武力来抢大宋的东西,而不是花真金白银来买,更不会有信义之说,等价交换。诸位以为,每次回易船队出海,带五六千将士,带能打三场大仗的军械武器为何?说白了,不就是怕被抢吗?”

    杨丛义讲道理摆事实说到这里,而后回首环顾满朝文武大臣,口中道:“没有足够的能力保护自己,便没有资格讲信义,除非做好洗干净脖子,任人宰杀的准备,单独一个人是这样,一个国家同样是这样。作为一个圣人,自己可以为信义甘愿赴死,但没有资格要求普罗大众跟他一起死。”

    “还有,一个是否讲信义,作出决定之后关乎的只是他自己,他或者是为了自己利益,或者是相关者的利益,并不会影响普罗大众、天下万民的生存。而作为一个国家,朝廷任何一个决策,关乎的都是千千万万人的利益与生存,所以朝廷的决策是十分复杂的,牵扯的利益更是很难理清,单单以是否讲信义来判定决策是否高明,并不妥当,也十分荒唐!”

    杨丛义说完,章大学士正想反驳,辛弃疾忙道:“下官附议!大宋如今连真定府都未收复,燕云十六州也未统一,便空谈信义,实在不是合适时机。待大宋一统天下,四夷万邦臣服之后,再论信义,以信义约束万邦才是正理。”

    “臣附议。”

    辛弃疾话音刚落,史浩便跨步出列,当众表明立场。

    北伐之事,准备多年,如今箭在弦上,已到不得不发之时,他作为宰相,居中统筹,费尽心力,哪有半途而废之理。

    况且统一燕云这等千古大业,必能留名青史,以传后世。

    章大学士先后被辛弃疾、杨丛义驳斥,又见史浩也站到了对立面,一气之下,直接离殿而去。
………………………………

第756章 使臣挑衅

    文武群臣见史浩、杨丛义都跟皇帝站在一起,连年近八十的章大学士都被排挤离殿,一时之间更无人敢多言。

    史浩虽然站在皇帝和杨丛义这边,但并不意味着他同意赵昚御驾亲征,毕竟离开汴京确实有一定风险。

    但当着满朝文武的面,史浩不好驳了皇帝的颜面,也不可能在朝堂上与皇帝唱反调,作为宰相,怎么处理跟皇帝的关系,他很清楚,也很熟练。

    在其他大臣看来,皇帝在朝堂上说的,或者是宰相在朝堂上说的,必然都是皇帝和宰相提前商议过的,不可能信口胡说。

    所以纵使赵昚突然说出令人惊讶的话,但在看到史浩的表态后,众人也就不再多想,反正这等大事在能在朝堂说,就说明已经是确定了的事,谁敢跳出来反对,肯定是要被驳斥回去的,莫济、章大学士已经做了榜样,谁还敢多言?

    “既然诸位爱卿无异议,御驾亲征之事就这么定下。”

    赵昚说完,看了看史浩,而后接道:“统一燕云乃千古大业,牵连甚广,不是一朝一夕可成的功业,汴京需要重臣留守,居中统筹各地粮草物资、兵力、民力。史相,你可愿留在汴京,担负大任?”

    皇帝御驾亲征,除了三省六部各司必要官员,朝中多数大臣都是要随行的,这么多人离开京城,未免后方出现变故,一般都会留下心腹重臣看守京城。

    史浩是赵昚的老师,两人关系极好,赵昚登基之后,也一直深得他的信任和重用,特别是十多年前临安之变,史浩硬是抗住了局势,迁都汴京,保住了赵昚的皇位,从那之后史浩的宰相之位便无人能够撼动。

    所以,赵昚随北伐大军御驾亲征,史浩理所当然是留在汴京城的最好人选,除了他之外,赵昚也无法完全信任其他人。

    史浩之前听赵昚说要御驾亲征的时候,他就已经在思考对策。

    通过这些年相处,他知道赵昚渐渐变了,已经不是那个他可以轻易劝得动的学生,心性越来越坚定,一旦做出决定,很少有改变的时候,也正因为如此,大宋才在短短十年之内收复了河东、关中、陕北大片土地,随着赵昚越来越成熟自主,他已不需要为这个学生提心吊胆,操太多心。

    所以,既然赵昚当着前朝文武面突然宣布要御驾亲征,史浩虽惊也只有认同,并赶紧思虑补救措施,如何能让皇帝顺利随大军出征,又能维持天下稳定。

    思来想去,史浩也只能决定留在汴京,替他这个学生看住汴京,看住朝廷。

    赵昚的想法与史浩的决定不谋而合,于是史浩当即出列应道:“老臣领命,定会帮皇上看好汴京,统筹各部和地方官府,保证北伐大军后勤及军需供给!”

    “有劳史相了。”赵昚看着史浩,微微点头。

    待史浩退回队列之后,赵昚抬眼望众臣,声调一扬道:“此次御驾亲征,汴京各部各司文武官员,除必要值守人员,身体无大恙的六品以上官员,统统随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