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391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赵昚一声吩咐,殿内服侍的内侍赶紧出去传令。
不多久,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刘溪入殿侍奉,其余内侍离殿回避。
“你实话告诉我,回易船队百艘大船去一趟南洋、西洋,能获利多少?”赵昚紧紧的盯着站在眼前的刘溪。
刘溪顿时一阵紧张,但见皇上颜色并无不对,不是生气而是忧虑,于是很快镇定下来,赶紧回道:“据臣所知,百艘大船满载货物出海一趟,在江南可获利不低于五千万贯,而在江北满打满算不会超过三千万贯,江南比江北富有,西洋异域货物在江南更好出售,价钱也更高。”
………………………………
第726章 赵昚疑虑
“三千万,这是回易处上下官员拿了以后剩下的钱吧,算上他们分的,出海一次能赚多少?”
赵昚对官员贪墨的手段多少还是知道一些的,御史台言官们天天说的不就是这些吗?
“皇上,这个臣就不太清楚了。不过臣估计他们拿的钱应该有四五百万,都是有账目的,拿不了太多。”
“我看不止吧,没有一千万也有八百万!明知道朝廷到处需要钱,还在上下齐手,能捞一点就捞一点,他们多捞一点,国库里的钱就少一点,完全不体量朝廷的难处!对他们还是太放纵了。”
刘溪心里暗惊,难道皇上要对回易处下手了?
“皇上,其实他们也不容易,出海一趟就是两年,远渡重洋,有时候一连几个月都要生活在船上,在海上吃不好睡不好,还经常遭遇大风大浪,运气不好,命就没了。还有,在海上闷热湿气重,容易生病,一旦得病就很难好,病个十天半个月就死了,人一死,船上放不住,也不敢放在船上,怕生瘟疫,直接就丢进海里,最终落个尸骨无存。出海的人都不容易,个个都是九死一生,但为了给朝廷赚钱,他们不可能只去一次,回易处的官员要安抚出海归来的人,并希望他们下次还能出去,最好的安抚就是给钱。百艘大船,随行人员一般不会少于五六千人,这么多人要发响钱,要给奖赏,死在海上的还要抚恤,得花一大笔钱。如果回易处把出售异域货物换来的钱一分不少的交到内库,回易处马上就会解散,跑的一个人都不剩,下次出海恐怕连水手都找不到。”
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刘溪,不知道出于何种目的,马上开始为回易处说情诉苦,说的就像他也随同出海了一般。
果然,他话音刚落,赵昚便问道:“刘溪,回易处有你什么人?”
只听刘溪马上双膝下跪,伏地叩首道:“回皇上,臣一母同胞的弟弟在军中,他被选调进回易护卫军,跟船队一起出了趟海。船队回来以后,他来过一趟汴京,臣跟他见过一面,详细问过他回易船队的事。”
“你的胞弟?”赵昚眉头微皱。
“是,比臣小十多岁,臣入宫之后他才出生,也近些年才相认。”刘溪当即回答,没有丝毫犹豫。
“他在军中任何职?”
“只是一个指挥。”
“嗯,那就让他盯着回易船队,以后大事小事都记在心里。”
“是,臣代胞弟谢皇上隆恩!”
“这次回易处上下分了多少钱,我暂不追究。但下次再分钱,必须要有账目,分多少都要记录在案,有据可查,别给人留下捕风捉影的机会。”
“是,皇上。臣会把原话传给回易处。”
“起来吧。陆游独掌回易处、市舶司,为朝廷聚揽钱财,着实辛苦,有什么话我亲自跟他说,传话就不必了,你只要放些风声出去就行。”
“臣明白了。”
“船队今年还会出海吧,你有什么消息?”
“臣听说今年有不少商贾自购海船,准备带着自己的货,跟着回易处的船队出海,回易处跟这些商贾的要价不低,据说签了契约,其中约定,商贾的船回来以后要把一半利润交给回易处,若是途中不幸遭遇海难,损失由商贾们自己承担。条件虽然苛刻,但回易处愿意带商贾们的海船出海,为他们引路,还负责保护他们的安全,因为名额有限,商贾们挣抢的很厉害,这次能跟着出海的基本都是在朝中有背景的。”
“带商贾的船出海,汴京这些人连海外的辛苦钱也要赚吗?”赵昚面上露出一丝不悦。
“在临安时,有些人就眼红回易船队,是太上皇严令禁止无关官员和商贾参与回易处事务,他们才一直没能插手,现在朝廷缺钱,急需赚钱,就让他们的商船也参与进来了,反正多带一些船,也费不了太多事。其实从大宋到南洋诸国的海路不少海商已经知道了,就只有去西洋的海路还独独掌握在回易处手里。”
“他们迟早也会知道去西洋的海路,是吗?”
“从绍兴十八年,回易船队第一次出海至今,已经有很多人去过南洋、西洋了,有心人已经通过那些去过西洋的人得到了海图,只不过还不够详细。加上路途太远,远离大宋,船队不管是海上,还是在西洋诸国,凭商贾自己都不能保证货物和生命安全,所以才一直没人敢从南洋往西走。这些年去过西洋的人有那么多,商贾们真愿意下功夫,肯花钱,他们还是能找到几百个人,让他们冒险去一趟西洋,也不是不可能。”
“距离回易船队第一次出海已经二十多年了,想知道的,确实也不可能瞒的住,回易处怎么做,我不过问,只要能源源不断的赚回钱来就行。”赵昚微微叹息一声,转而问道:“刘溪,据你所知,汴京城里最有钱的人,能拿出多少钱来?”
“汴京城里最有钱的自然是皇上,天下都是皇上的,天下的钱自然也是皇上的。”刘溪不知皇上为何会忽有此问,无奈之下,只能马上含糊一句。
“府库里的钱是天下的,我让你说的是民间商贾和官员乡绅,你在汴京城里消息不少,不会不知道吧。”
“是,臣确实对汴京城有些了解,但对那些高官大户也没有刻意去接近过。但关于他们拥有的财富,臣倒是略有耳闻。臣听说有一次汴京城里来了一个貌若天仙的歌姬,不少达官显贵都想一亲芳泽,据为己有,于是现场上百人竞价,从十万一路竞价到百万,仍有数十人争相叫价,后来升至二百五十万,仍然有三人相争,最后忽然有人叫价四百万,其他人这才放弃争斗。那个歌姬买过去,也不过是一个小妾,但有人能出四百万买一个小妾,就说明他的家产可能有十倍、几十倍。”
“汴京真有这么富有的人?”赵昚瞳孔一缩,表示怀疑。
“天下默默无闻的富人很多,有些人看似拿不出多少钱来,但其实他们的田产多的数都数不清,有的甚至能占据大半个县。钱花了就没了,但他们拥有的田产能一代一代传下去,即使千百年后改朝换代,该是他们的田,还是他们的田。在黄河两岸,这样的拥有千顷良田的大户数都数不清,有的是官宦之家,有的是乡绅巨富,他们的财富连户部都统计不清楚。真正的有钱人,不在汴京城里,都在地方藏着,他们手里的田产地契,才是真正的财富。”
听了刘溪的这番话,赵昚沉默了。
是啊,手里有钱又算得了什么,内库每年收那么多钱,还不是很快就花完了,只有每年春天都能从地下长出庄稼的土地才是真正的财富,拥有千顷良田的人才是真正的巨富。
天下的土地有多少是掌握在那些人手中,他们手中的土地又有多少是交田税的?
皇帝虽说是拥有天下,但真正拥有的属于自己的土地,又有几亩呢?
赵昚没有土地,杨丛义应该也没有吧。
杨丛义早年主掌回易处,基本都在海上,纵使手里有钱,也没时间没机会购置大片土地,更何况他的家眷以前在泉州,那边全是山,根本就没有多少良田,想买也不可能买不到几亩地。
率军北上长江、淮河、黄河以后,忙于战事,也不可能有没闲心置办田产,到了汴京,有那么多人盯着他,就更没机会了。
赵昚仔细想了想,认为杨丛义除了夹带私船,借助回易船队赚了些钱,并无可能置办田产。
没有田产就是无源之水,手里再多钱,花出去了也就没了,杨丛义虽然曾经拥有钱财三千万,但他可能并不是真正的富有,因为那些钱几乎都花出去了。
虽然是这么想,但赵昚还是有些担心,毕竟杨丛义手中的权势太重了,能调动的兵马也太多,要是他再有数不清的田产,不管他愿不愿意,日后都有可能被裹挟着,变成大宋之患。
“刘溪,你知道这天下哪里的稻米和面粉最好吗?”
赵昚忽然冒出这个问题,听的刘溪一时之间摸不着头脑,只能如实回道:“臣没有听说过。”
“其实我也不知道,大宋天下这么大,南方北方气候大不相同,种出来的粮食自然是不一样的,不同的土地种出来的庄稼,肯定也不相同。”赵昚自语道。
“是,皇上说的对,不是有句叫橘生淮南则为橘,橘生淮北则为枳,说的应该就是这个意思。”刘溪马上附和。
“我想知道这天下哪里的粮食比较好吃,给你半个月时间,你去好好查查。”
“皇上,天下这么大,让臣上哪儿去查啊?”刘溪顿时一惊,难道皇上不待见他了?想让他离开汴京?
“汴京是大宋国都,这天下所有的好东西,最终都要汇集到汴京来。而在汴京能有资格享用天下好东西的人,除了朝中的高官大员,便是豪门巨富。弄清楚他们每日吃的粮食来自哪里,不就什么都明白了。”
“是,臣愚笨,臣明白了,臣马上去办。”
“去吧,探清楚了速速来报。”
………………………………
第727章 训将练兵
半个月后,赵昚看着入内内侍省刘溪送来的各部各司高官家中所用粮食产地资料,心情有些复杂。
有些高官府上永远只吃同一个地方种出来的粮食,有些官员所吃粮食遍及各地,还有些高官竟然要吃南洋买来的粮食,当然也有官员府上的粮食说不清产地。
“江陵府玉沙县,这个地方的米很好吗?为何只吃这个县产的米?”赵昚随口问道。
刘溪答道:“玉沙县的米确实很好,又香又软,宫里的贡米就有产自玉沙县的。”
“汉中的呢?”
“汉中也算贡米产地,前几年也送过一批,那里产的米味道也很好。”刘溪再次回道。
“李尚书府上吃的米来自广南、福建、江西、荆湖、两浙、淮西、京南京北几十个州县,难道这些地方都有贡米?”赵昚语气稍稍有些不善。
刘溪忙道:“回皇上,这倒不是。据说李尚书有个习惯,每年他都要亲自尝一尝自家地里种出来的粮,听说李尚书能从这些粮食的颗粒、色泽和煮熟之后的味道分辨出来,这些粮食的产地当年是风调雨顺还是受了灾。”
“哦李尚书还有这等本事?早知道他有这等本事就该让他继续主掌户部。”
赵昚看似平淡的一句话,刘溪从中听出了别样的意味,李尚书怕是要致仕了。
“杨府的‘不详’是怎么回事,没去查吗?”赵昚继续翻看。
“杨府也去查了,只是杨府吃的米面查不到固定产地。”刘溪马上解释道:“杨府吃的粮食都是从汴京城里的粮铺买的,虽然都是从那三五家粮铺买,可那几家粮铺的粮都是从其他粮商手里购买,而各大粮商又是从全国各地买粮,各地粮食混在一起,根本就分不清产地。臣也让人去仔细查过,查到粮商那里,也没人能说清他们粮食的具体产地。”
“杨府就吃不起玉沙县、汉中等地的贡米?”赵昚心有疑问。
“杨府人不多,杨大人也不在汴京,倒没有太多讲究。不过杨府还是买过几十斤贡米的,说是专门用来熬粥,据说杨府新添的二公子缺奶吃,府里又不愿意找奶娘喂养,就只能天天熬粥。”刘溪继续解释。
听到这个消息,赵昚默然。
片刻之后,吩咐道:“跟皇后说,让她挑些补品,寻个时间送去杨府。”
“是,皇上。”
隔日。
早朝之上,赵昚将入内内侍省刘溪上报的高官府邸所用粮食产地当朝公布。
随后抛出一个议题,天下何处出产的稻米最好吃。
此议一出,众臣初时不明所以,但不久之后,心思敏捷的御史台言官便抓住了议题背后的东西,土地!
于是就在部分大臣还在发表高论,言说哪里的稻米香,哪里的五谷饱满,哪里有什么美味的特产之时,言官们忽然就将议题转移到了土地上。
两淮、京南、京北土地被大肆兼并的问题,随之浮出水面,言官们借着粮食的议题火力全开,捕风捉影,肆意攻击各部各司和地方官员通过不光彩的手段,巧取豪夺普通百姓辛苦开垦出来的荒地。
朝堂之上,官员们争锋相对,顿时炸开了锅。
一个何处粮食好吃的议题,为御史台言官们的反腐事业再加一把火。
这把火半个月之内就从汴京向全国各地烧去,牵连人数之广,难以算计,被查出来的之前伪造田宅地契从百姓手中夺得的土地,几乎全被朝廷收缴,重新还给当年开垦出那些土地的百姓。
当然,朝廷为稳定官员情绪,也做出了一些让步,被查出来,愿意交还土地的,便没有治罪,主动退还土地的官员也只是降职调任。
这场粮食产地问题引发的反腐风暴为整个反腐增添了一股强劲的动力。
而引起这场风暴的初时起因早就不重要了,因为通过持续不断的高强度的反腐,赵昚也终于确认杨丛义除了有些现钱,真的没有什么拿得出手的资产。
经过一通全面的大张旗鼓的反腐调查,赵昚知道杨丛义确实是一个与众不同的奇人,他与朝中所有大臣都不一样,没有田产,没有家产,也没有三五房小妾,更没有养上几十上百个仆人,来自高丽、倭国的婢女更是不曾见过,他那么拼命,得到这么高的官位,又不求身后富贵,又不求今生享受,到底是什么在支撑他?难道真的仅仅是为了实现早年的志向?
当年陈康伯从完颜亮那里带回来的关于杨丛义的一叠资料,赵昚这些年看了不下百遍,无人之时,又一次次回想早些年与他有过的几次接触的细节画面,以及早年他们之间的沟通谈话,可看的越勤,想的越多,赵昚便越觉得看不清楚他。
他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到底有多大的本事,赵昚也无法估计。
但赵昚很清楚,如果当初没有杨丛义提兵十万从大名府南下兴仁府支持他,他不可能进得了汴京,更不可能统治江北数百州土地,稳坐皇帝宝座。
汴京附近的三支北伐大军,唯独杨丛义明确的支持他继续当皇帝,后来更是将亲自训练出来的最精锐的骑兵部队完全交到殿前司手中,让他初来汴京时,手中便握有一支完全可控的强大军队,凭借这支由皇帝亲自控制的精锐部队,他才迅速在汴京站稳脚跟。
可以说,在那种情况下,换了其他统兵大将,没有任何人会心甘情愿的将培养多年的精锐部队完全上交到根基不稳的皇帝手中,但杨丛义就这么做了。
没有杨丛义就没有如今的汴京,也没有赵昚的皇位,赵昚自己非常清楚。
可即便如此,赵昚还是忍不住想要看清杨丛义的内心,因为他始终觉得杨丛义绝不简单。
赵昚的看法跟金国皇帝完颜亮一致,一切他们看不透的东西,对他们来说都是危险的,他们都在一起观察研究杨丛义。
当然,他们是没有机会在一起探讨了,也不可能互通书信。
对于杨丛义,赵昚离他这么近都觉得看不清,更何况是根本没有见过几面的完颜亮,他就更加看不清。
其实杨丛义并没有多复杂,绝大部分关于他的信息,他根本就没有刻意隐藏,只是在意他的人不信罢了。
赵昚对杨丛义的怀疑减轻了,但疑惑却更深了。
同样,在距离汴京城几百里外的济南府也有一群看不懂杨丛义的人,面对杨丛义,他们心里同样满是疑问。
“大人,朝廷不允许我们开战,又让我们当着真定府、燕京金军的面练兵挑衅,朝廷到底是怎么想的?”
“天天练,练了好几天月了,又不让我们打,兄弟们每天都在问什么时候打,我都不知道怎么跟他们说。”
“金军占的那些小县小城,里面也就两营人马,千把人驻守,只要朝廷同意我出兵,保证不要半天就能拿下!”
“是啊,就那样的小城,给我半个月时间,我能拿下五六个。朝廷到底什么时候才让我们打,兄弟们都等不急了。”
各军统制官齐聚帅府,对杨丛义这几个月来下达的命令意见很大,因为他们左右为难,根本搞不清楚朝廷和帅府的意图,所以趁着好不容易等来的集中议事的机会,纷纷问了出来,都想求一个答案。
然而,杨丛义并不想透露自己的真实意图,因为时机未到。
要想北伐一举成功,必须先取河东,而要顺利夺取河东,济南府、河间府方向必须给金国压力,不说给多大的军事压力,至少要分散他们的精力,把他们的注意力牢牢吸引在河间府,如此一来,辛弃疾才能在河东大胆施为。
所以杨丛义并没有向他们解释过多,只是告诉他们要遵照执行,理解要好好执行,不理解也要好好执行,这是朝廷的要求,也是帅府的要求,同时也是他个人的要求!
听杨丛义这么一说,一众统制官还能说什么?
再加上济南府都统制罗聪、河间府都统制姚昶在一旁附和,众统制官更没话好说。
一个小小的统制官能得到的信息很有限,因此也不能要求他们看得太宽太远,对他们来说,现在只需要依令行事,并不需要他们具备过多的自主性。
这次聚将议事也没有太重要的事情,只是让各军统制官一起来帅府聚一聚。
想打胜仗将帅之间就得相互熟悉,只有熟悉了,才能建立互信的关系,在战场上互不信任,想打胜仗那是不可能的。
杨丛义离开边境多年,边军将官这些年也换了不少,当年熟悉了的一些人,有些已不在军中,还有一些调往别处驻防去了。
还有,他原本就对大部出自山东义军的济南府、河间府军队不熟悉,长久以来又没有特别关注,对这些将官就更不熟悉了。
这次他要在济南府、河间府停留很长一段时间,这里短期内侍三方对峙的局面,可能有小摩擦,但不可能发生大战,他要借这个机会尽快熟悉诸将,基本摸清他们的底细。
第一次聚将议事,众人称述了各军日常训练内容和成果,而后杨丛义又让大家各抒己见,就如何对金军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发表意见。
从结果来看,第一次聚将议事的目标,基本达成。
………………………………
第728章 应对之策
在杨丛义的规划中,像这样的聚将议事每隔两个月都要举办一次。
如今济南府、河间府的这些统制官几乎都没有经过正规的军事培训,他必须利用暂时没有大战的时间,将他们集中起来,好好给他们上上军事课程。
这些统制官以前绝大多数都是从义士豪侠或者山寨头目,根本没有机会也没有条件学习军事理论,武经七书等经典军事著作也极少有人能看懂,对他们进行培训,势在必行。
在军中这么多年来跟将士们接触下来,杨丛义发现要想尽快提升部队战斗力,光训练军阵、强化体能不行,最重要的是要唤醒他们的思考能力,统一他们的思维,尤其是作战思维,只有对同一场战争,所有人都明白他们不同的分工,最终指向的是同一个战争或战略目标,才能调动他们全部的军事能力,短时间内提高战斗力,否则他们东打一下,西打一下,不过是胡乱消耗兵力财力而已。
杨丛义教他们学习武学理论、分析战例,不是要让他们一个个都变成军事统帅,而是让他们明白每一场战争的具体战略,从而达到在战场上失去统帅指挥的情况下,也能随机应变,协助其他部队,或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东西,努力去达成预定的战争战略目标。
辛弃疾若是成功了,他的河东军不可能调出太行山以东的平原,因为将来大同府、太原府需要他们镇守,抵御北方草原势力的侵袭。
而驻守济南府、河间府、大名府的二十多万军队是大宋能调动的几乎全部作战部队,将来要收复燕京、驱逐金国势力,还是要靠他们,所以从现在起杨丛义必须得好好培养他们,不论他们出身如何,对如今的大宋来说,他们就是大宋军中绝对的主力。
当年南北分治,李显忠将整个大宋出身最正、装备最好的十万禁军全部带去江南了,驻守在建康和镇江,并且当时驻守在鄂州的侍卫亲军马军司五万精锐禁军也去了江南,一时之间,整个江北除了杨丛义整合而来的二十万大军和吴拱的七万军队,就没有其他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