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大宋燕王-第398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边关将士催的再急,我们也拿不出军械来。”
提起此事,户部、兵部便开始诉苦,赵昚有些心虚,心中虽然不快,却也不好发火。
川蜀、河东夏秋之际,骤然发动北伐,是赵昚绕过三省六部,甚至连史浩都一起隐瞒了,单独下达给兴元府虞允文和济南府杨丛义的诏令,是以各部各司根本就没有准备,等他们知道的时候,北伐军已经占据河东,宋金盟约破裂,不可收拾。
赵昚理亏在先,因此便不好责备户部、兵部没有筹备粮草军需。
………………………………
第742章 内库余钱
况且,这几个月户部、兵部已经算是尽力了,给虞允文、辛弃疾送去了不少粮草军需,赵昚也没有理由怪罪他们。
但兵部、户部把主意打到赵昚头上,还是让赵昚心里很不舒服。
什么这个月百官俸禄发不下去,过冬补贴也没着落,东西作坊没有物料,制造不了军械军需等,很明显他们盯着的是赵昚的皇家内库。
通过回易处,内库这些年确实积攒了一些财富,引得各部眼馋不已,北伐之战一起,便有人拐弯抹角要打内库的主意。
现在河东、关中、陕北急需粮草、军需,户部、兵部当众哭穷诉苦,宰相史浩也不出声言语,显然在这件事上,他也站在户部、兵部那头。
赵昚心中暗叹一声,他省吃俭用,好不容易积攒下来的钱,这次不得不拿些出来了。
“刘溪,内库还有多少钱,能不能划拨一些给户部征购粮草,让兵部采买物料?”沉默片刻之后,赵昚发问。
入内内侍省都都知刘溪急忙出列,抬手回道:“回禀圣上,内库这些年每年都划拨好几笔钱财给户部,宫里每年开销也很大,这些年各部各司开销很多都是从内库拨付,如今内库也没存下多少钱。好好拾掇拾掇,应该能有八百万贯。”
此话一出,殿内众臣明显不太相信,瞧向刘溪的眼神都充满了怀疑。
“八百万贯,应该能渡过今年这个难关。这样吧,拨四百万贯给户部,让他征购粮草,运往河东、关中,京城官员俸禄、补贴也从这四百万里支取。另外再拨两百万贯给兵部,用来采买物料制造军械军备和招募新兵、训练军队。”这么大笔钱拨出去,赵昚心里很是不舍,眉头不由自主的跳动。
谁知他话音刚落,没等户部、兵部说话,便听工部侍郎出列道:“皇上,黄河今秋差点溃堤,一旦溃堤后果不堪设想,急需疏浚河道,加固河堤,不然等到黄河结冰,便难以破冰动工,待明年春天解冻,春汛来临,黄河沿岸几十个州府危矣!臣请皇上拨款,工部才好组织人手防治黄河水患。”
工部侍郎说完,礼部侍郎马上出列道:“皇上,如今关中、河东俱已收复,上百州县都需要官吏,而今汴京虽开了科举,但文教不兴,人才凋敝,每科所取尚不足填补现有空缺,更难说外遣河东、关中。臣再请马上重建太学,培养人才!”
两人禀完,赵昚脸色瞬间难看起来。
一个个都在等着他内库的钱呢!
“史相,依你看重建太学和黄河水患该怎么处理?”赵昚没有回复礼部、工部所请,转而将问题抛给宰相史浩。
史浩缓步出列,等在殿中站定,心中已有定计。
只听他道:“皇上,此时正值宋金交战,大宋刚刚占据一些优势,我们急需集中精力对付金人,不宜分心,更不能将有限的财力分散在其他事项中。重建太学是一件举国大事,牵涉面极广,不宜操之过急,待天下平定,再重建不迟。至于北方人才短缺,不妨再下一次招贤令,江南人才众多,可以想办法招募一些过来,暂且充用。”
说完礼部重建太学的问题,史浩稍稍停顿了一下,而后又道:“工部所说黄河水患防治,拖延不得,年内必须动工。但现在朝廷拿不出钱来,就只能想其他办法。据臣所知,民间这些年出现了不少富商大户,可以想想办法,让他们捐献一些钱财出来,用以防治黄河水患。”
听了史浩的建议,赵昚不由得点头道:“不错,江南多人才,礼部可重开招贤馆,广招天下人才为汴京所用。”
朝廷没钱,礼部侍郎也没有办法,只能接受宰相和皇帝建议。
“让商贾捐钱防治黄河水患,此事也可考虑,不失为一个权宜之计。”赵昚心有顾虑,并没有完全同意。
“皇上,此事不妥。”赵昚话音刚落,便有官吏迅速出列反驳。
赵昚定睛一看,见对方是御史台言官。
御史台言官站定之后,当即说道:“黄河水患动辄牵连黄河两岸几十个州府,牵扯面极广,防治黄河水患是朝廷大事,理当朝廷出钱,由工部统一规划实施。若让各地商贾捐钱,哪些商贾要捐,哪些不捐?是强制还是自愿?若朝廷将捐献款项摊派到每一个州府,各州各府为完成任务,难免会强制捐献,到最后真正捐献的恐怕不是大商贾,而是平民百姓!这种事太多了,远的不说,就说徽宗年间的花石纲,那可都是各地自愿捐献,结果如何?百姓苦不堪言,民乱四起,流毒上百州县,持续二十余年,几乎毁掉大宋根基。北方刚刚平定不久,百姓还需要休养生息,不宜大动干戈。臣以为,捐献防治黄河水患不可取,也万不可推行!”
这番话说完,大庆殿上空气都为之一滞。
黄河水患必须要防治,不然一旦溃堤,影响的就是上百个州县百姓,朝廷国力空虚,到时候根本无力赈济,最终会发生何等大乱,没人敢想。
工部需要钱,而户部无钱拨款,皇帝的内库积蓄给户部、兵部一分,支援河东、关中、陕北之后,也所剩无几,皇宫要花钱,还要留下一些以备不时之需,都盯着皇帝的内库怎么能行?
史浩很快轻轻干咳一声,而后说道:“捐修黄河堤坝的钱,自然不能分派到地方,得朝廷牵头统筹。工部先核算出此次修整黄河堤坝、疏通河道大约需要多少民力,多少物料钱财,之后再由朝廷统一下文,号召官绅、商贾捐献钱财物资,由户部接受捐献,账目由工部监督编制,户部统一管理,专款专用,如此便可不扰普通百姓。”
众臣不言,御史台言官也不再反驳,大庆殿内很是安静。
“如果没有异议,便照此办理。工部务必在明年春汛之前将黄河堤坝加固完毕。”赵昚拍板定音,最近朝中事太多,他可没闲心跟他们进行无休止的议论、扯皮。
“皇上,礼部重设招贤馆,广招天下英才,要耗费不少人力财力。如今河东、关中急需人才,礼部手头拮据,匆忙之间恐怕很难办好。”赵昚话音方落,众臣退后朝班之中,他正想宣布散朝,不想礼部侍郎再次站了出来。
毫无疑问,礼部还是盯着他的钱呢。
赵昚无奈,既然开了口子,内库的钱就只能散出去。
“刘溪,再想想办法,从内库拨五十万贯给礼部作重设招贤馆之用。”
入内内侍省刘溪出列领命,转眼间内库好不容易积攒的钱就被各部给分了,心虽不甘,也不能不从。
“今日还有何事要议?”
殿内无人回话。
今日早朝,皇帝吃了大亏,谁也不想再站出来触霉头,不是今日必奏之事,便不想多事。
见无人说话,赵昚当即起身。
“今日早朝结束,诸位散了吧!”内侍见皇上要走,随即高声向文武百官宣布散朝。
散朝之后,入内内侍省刘溪被叫进勤政殿。
散朝多时,赵昚犹然心中不平。
满朝公卿,谁没有万贯家财,一年、两年、三五年没有俸禄,他们也能活的好好的,正值北伐关键之时,一个月发不了俸禄还要当朝议论,这不是有钱没钱的问题,是他们不支持北伐的问题,这如何不让赵昚生气。
还有,他们每天山珍海味,欢宴不休,朝廷这么困难,也不说捐献一些物资和钱,就只知道盯着内库这点钱,等内库钱花完了,看他们还有何打算。
“刘溪,内库到底还有多少钱?”见刘溪进殿,赵昚迫不及待的发问。
赵昚虽然节俭,皇宫后院也很节俭,每月花钱不是太多,但手里没钱,让他心里没底,特别是现在朝廷真的有太多地方需要用钱,每每想来就让他感觉心里发慌。
“内库每个月都有近一百万贯收入,刨去每月各宫各殿开销,也能攒下五十万贯左右,再加上回易处上缴的钱财,内库现在积钱三千万贯左右。除了现钱,还有一批暂时用不上的珠宝玉石,需要的话也能拿出去换钱,也能换四五百万贯。”刘溪恭声禀报。
赵昚听到刘溪的答复,心下稍安。
三千万贯钱,虽然不是很多,必要的时候也还能派上用场。
看来北伐靠国库是真不行了,最终北伐所需还是得靠内库供给,如今看来当初杨丛义的判断是对的。
只有内库足够大,大宋才有可能北伐,要是没有内库积蓄,刚刚收复的河东、关中有没有底气守住,还真是难说,就更不用说收复燕云,统一关外、河西。
“船队应该快回来了吧。”内库的钱还远远不够支撑赵昚的抱负,杨丛义给他画的蓝图很大,他需要钱,需要人,需要粮食,而现在最缺的就是钱,能最快最容易得到的也是钱,对于钱,他更关心。
“回易处从去年开始尝试每年冬天都派出船队下南洋、西洋,去年南下的船队,如果没有意外,明年六七月份就能回来。”刘溪回道。
………………………………
第743章 御寒之难
“好,三年出海一趟实在太慢了,能年年都出海自然最好。我听说杨丛义当年主掌回易处时,在南洋、西洋留下了不少人,建了好几个据点。”赵昚似乎漫不经心的说道。
刘溪听到这话,心里不由的一跳,脑筋急转之后说道:“对,听说杨大人当年第一次督造船队下南洋的时候,就在占城、三佛齐国、天竺等地留了一些人,本来是为船队原路返回时节省补给时间准备的,不知道什么原因,那次船队返回大宋时并没把那些人一起带回来。后来每次大宋回易船队南下,那些留在南洋的人都为船队提供了很多帮助,时间一长就形成了比较稳定的据点。二十多年来,回易处又陆续扩展了几个据点,如今南洋、西洋各地据点不下八个,船队在每个地方停留的时间大大缩短,能到的地方也更多了。”
听了刘溪的回答,赵昚没有说话,也不知道心里在想些什么。
“下次船队再出海,你派个信得过的人跟着,亲自去看看,不一定要参与船队回易,但要知道船队每到一地,具体是如何交易,沿途如何补给。”
刘溪赶紧应是。
“杨府最近有没有特别的事情。”
“杨府大公子月初来汴京了,不过听说前几天又南下了。”
“为何此时来汴京,又为何匆匆离开?”
“臣不知道。据说杨府大公子自出生起,就一直生活在泉州,前些年杨府家眷来汴京,他独自一人留在南方书院求学。这次他忽然来汴京,确实不太清楚原因,不过他离开汴京的原因,臣倒是略有耳闻。据说是不太满意杨夫人给他定下的亲事,就负气出走了。”
“负气出走?纲常礼法都不顾?”
“杨大人不在汴京,杨公子多年独自在南方求学,从没来过汴京,多年没在一起生活,跟杨府关系疏远,也在情理之中。”
“那孩子多大了?”
“十八九岁吧。”
“这个年纪,不听话,闹情绪也正常。他离家出走,杨府有何反应?”
“一如既往,没啥动静。”
“这倒有意思了。给皇后传个话,有时间的话,邀杨府家眷进宫叙一叙,多关心关心。”
“臣遵旨。”
“回易船队今年回不来,钱还是大问题。刘溪,你抓点紧,入冬了,用钱的地方多,朝廷用钱都得靠你。”
“是,臣明白。”
不多时,刘溪退下,赵昚开始批阅御案上堆积如山的奏折。
北迁汴京这些年,赵昚虽然每天很累很辛苦,但好在他的任何决定都不再受太上皇赵构影响,不用再考虑他的想法、看法和建议,内心很放松。
并且在史浩、杨丛义、陈康伯等人的全力支持下,初定汴京,他就真正掌握了大宋江山的权力,如今陈康伯虽然不在了,但内有史浩,外有杨丛义、虞允文,江北汴京的局势越发稳固,朝廷在北方也越来越得民心,等彻底收复河东、关中、陕北,他在民间的声望将更上一层楼,到时候谁也不能撼动他的皇位。
这些年朝廷虽然处境艰难,但赵昚心中充满了希望,他相信他能做一个好皇帝,他能做到太祖太宗都未曾做到的事情,因为他有一帮忠臣良将,真心实意的为他着想,为大宋江山百姓着想!
关中、河东,还从没去过边疆,赵昚真想去看看此时的边疆是何模样。
河东,忻州,雁门山。
茫茫白雪淹没了雁门关,营房、校场、哨岗、城墙等,所有暴露在天空之下的一切事物,都被一尺多厚的大雪覆盖。
这是今年雁门关的第一场雪,据说还比以往来的要晚一些,即便如此,从中原来的北伐军将士也不感谢老天爷,因为雁门关的寒冷,纵使他们是不怕死的热血汉子,也顶不住。
雁门关外的敌军已经穿上了皮袄,而关城上的大宋北伐军依然穿着布衣裳,一阵风来,刺骨寒意便从身上盔甲各处缝隙钻进身体,而一直暴露在外的手、脸,出走营房一时半刻就会麻木。
辛弃疾在忻州、太原府费了极大的力气,也只收集到一千多套御寒皮袄,送到雁门关也只能给站岗放哨的将士替换使用,风雪一来,其他将士根本无法御寒,只能躲在军营,以免被大面积冻伤。
即便有了一些皮袄,值岗将士的手脚头脸依然顾不住,入冬以来,大半都冻伤了手脚,回营用碳火一烤,奇痒难耐,别说有多难受。
因为寒冬,雁门关北伐军基本失去持久作战能力,就连值岗放哨都是艰难维持。
好在关外敌军在入冬之后,不知出于什么原因,逐渐减弱了对雁门关的攻势,兵力也将近有一半撤走。如此,北伐军才能以地利高城优势,守住关隘,至今未丢。
不过,如果敌军再次组织三万大军昼夜不停、连续进攻,以现在这种北伐军战斗力削弱十分严重的情况,雁门关必定受不住。
雁门关能不能守住,关系到整个河东,甚至是关中。
守住雁门关的重要性,关上的北伐军将士从上到下无人不懂,可如今军备物资供应不足,难以支撑他们在北方严寒中作战,这对将士们的士气打击很大。
随着深冬到来,身着秋装的北伐军将士,更难抵御寒冷。
都统制袁华深知越冬衣装对镇守雁门关的重要性,已经数次派人回太原府向帅府催要军备,可每次得到的答复都是越冬军备已经在路上,马上就到。
半个月了,说好马上就到,到今天依然没到,甚至都还没到太原府,这让袁华非常担心。
如果越冬军备能赶紧送到,他就有信心守住雁门关,还能降低将士伤亡人数。
如果送不到,或是没有,即使将士们这次拼死守住关口,下一场大雪降临,关上将士即便拼个全军覆没,也不一定能守得住了。
各军将官每天几次催问保暖军备何时能到,袁华给不了任何确定的答复,只能告诉他们,朝廷已经筹备好,正在往雁门关运送。
次次如此,时间一长,将官们便要闹脾气,毕竟挨冻的都是跟自己一起出生入死多年的兄弟,得给他们一个确定的答复。
每到这个时候,袁华只能劝慰他们,让他们相信杨大人和副帅,以前每次打仗作战,不管补给多么艰难,杨大人何时让大家断粮挨饿,这次也是一样。
既然朝廷筹备多年方才发动北伐,应当早就考虑到了北方寒冷气候对将士们作战镇守不利的问题,只是从中原入河东道路崎岖难行,粮草运输困难,先顾了几万将士们肚子吃饭问题,保暖就只能先往后放一放,告诉他们再坚持坚持,相信防寒冬装马上就会送到。
北伐将官很多都是从当年由长江北上淮河、黄河的大军中提拔起来的,几乎都在杨丛义统帅下打过仗,在后勤补给问题上,他们经历颇多,还是很清楚的。
当年他们还是普通士兵的时候,将官有吃的,他们就有吃的,即使在最艰难的时候,忍饥挨饿的时间也不多,所以他们还是相信杨丛义的,虽然他们再也没有机会见到他本人。
可将士们的御寒问题不解决,袁华始终悬着心。
一有时间,他便会不由自主的走到雁门关城南,望向那条通往忻州方向河谷通道,每次都希望能看到满载货物驮马队入山,然而视野里白茫茫一片,什么也没有。
今天,傍晚,天色已经昏暗,袁华再次走出营房,先在城北四下巡视了一番,而后便又走向城南。
城南,那条通往雁门山外的古道被厚厚的白雪完全覆盖,茫茫然,什么也不能看见。
今天依然是没有消息的一天,袁华不由的暗叹。
抬眼在昏昏夜色中远望南方群山,他心生悲凉。
明天还得面对将官们的责问,还得耐心跟他们解释,抚慰他们的情绪,谁让他是都统制,是他们的上官,谁让他们镇守的是至关重要的雁门关!
上了年纪,身体大不如前,城上站了片刻,便觉寒气入体,有些承受不住,便转身朝城北走去。
他是雁门关统帅,别人可以倒下,但他不能,因为雁门关实在太重。
就在他刚刚离开十多丈距离,耳中隐隐约约似乎听到安静的城关附近传来叫关的声音,顿时停下脚步,转头朝关门方向望去。
细细一听,发现确实有叫关的声音。
不等袁华发话,一名亲卫会意,立马快步朝关门附近跑去。
片刻之后,近卫飞步赶来汇报:“大人,好消息!太原府来人,冬装到了!”
袁华一听此话,顿时难掩心中喜悦之情,只是脸已冻的麻木,只能看到他放光的双目。
等不及对方来禀报了,袁华迫不及待的快步朝关门走去。
关门内,两人四马,马背上驮着包裹,两匹马多,另外两匹马少。
不等询问,一校尉军官马上禀报,两万套冬装已经运抵太原府,帅府正在组织往雁门关运送,他们先到一步,送来五十套冬装样品,稳定军心。
禀报间,袁华便发现此校尉军官身上衣着明显与他们不同,浑身上下整整粗了一大圈,脖子、双手也被其他东西完全包裹住。
看着对方鼻尖冒汗,不由得感叹,这身装备才叫御寒啊!
………………………………
第744章 林中遇袭
当晚城关上值岗的将士便换上了太原府提前送来的冬装。
换上冬装的将士在寒风中昂头挺胸,腰杆笔直,再也不惧寒风,浑身火热,后背隐隐都有汗珠。
往常值岗半个时辰就得冻僵,不得不轮换,现在值岗一个时辰,也无半点寒意入体。
冬装的到来让整个雁门关将官和士兵士气大增,特别是了解到这批冬装的防寒能力之后,守住关隘的信心顿时大增。
听说六千套冬装已经在送来的路上,四五天之后就能送到,将士们兴奋的难以入睡,无不想早日穿上御寒冬装。
第二天,雁门关派出一队精兵回忻州相迎。
说是相迎,更多的是想确保冬装安全,毕竟雁门关能阻挡住金国大军入关,但阻止不了小股敌人从关外翻山越岭入河东,杀人放火搞破坏,送来雁门关的冬装不容有失,亲自派精锐去接应较为妥当。
崞县北,茫茫雪地里驮马队在一队大宋将士护送下,缓缓向北行进,艰难跋涉,他们正是给雁门关将士运送物资的部队。
从太原城离开后,他们马不停蹄,半日不敢停歇,一心只想早日将军备送至雁门关,因为副帅下达了严令,五日之内必须送到。
连日来,这支部队在雪中行军,体力精力消耗极大,但也只有在驮马都累的走不动的时候,他们才敢临时歇息。
这支部队的主将是一名统领,由于打仗作风硬朗,较为熟悉忻州情况,所以才被副帅辛弃疾点带队护送这批重要物资。
身下的战马大口喘气,统领环首四顾,整个队伍中的驮马步履缓慢,有气无力。
“将军,歇歇吧,人走不动了,马也快倒下了。”身旁一名副将哈着气提议。
统领抬眼四下望了望,四周白茫茫一片,视野开阔,方圆数里之内根本藏不住敌人。
“风大,到前边那片林子看看,在那儿休息一个时辰,烧些热水,让大家都暖暖身子。”
“是,将军。”
统领说完,副将一招手,便带了六骑朝前边的树林方向赶去,他要亲自去探探虚实,查看林子里或是附近是否有潜伏进来的敌军。
运输队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