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情提示:如果本网页打开太慢或显示不完整,请尝试鼠标右键“刷新”本网页!
富士康小说网 返回本书目录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我的书签 TXT全本下载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大宋燕王-第399部分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如果本书没有阅读完,想下次继续接着阅读,可使用上方 "收藏到我的浏览器" 功能 和 "加入书签" 功能!



    “是,将军。”

    统领说完,副将一招手,便带了六骑朝前边的树林方向赶去,他要亲自去探探虚实,查看林子里或是附近是否有潜伏进来的敌军。

    运输队伍仍然在缓缓向前移动,不管是驮马、战马,还是押运将士和平民,都有精疲力尽之感。

    两刻中后,副将查探完前方的树林回来禀报说前方无敌情。

    统领随即一声令下,队伍在前边树林里休息一个时辰。

    能休息一会儿,对普通士兵和平民来说就是好事,这几天他们可是吃了大亏,冻的不行,又吃不上热饭。

    队伍很快进入树林,驮马背上的物资被一一取了下来,将士、平民要休息,驮马也要休息。

    物资放好,马匹拴好,有人去找枯枝枯木生火,有人架灶支锅,有人喂马,有人取雪,当然也有一部分人直接找好地方,坐下休息,等待烧好的热水。

    不多时,一堆堆篝火在林中燃起,烧水烤火,两不耽搁。

    雪在迅速烧热的铁锅中融化,化成有些浑浊的水,锅中冒出腾腾热气。

    水烧开,众人轮流灌满随身竹筒,而后就着热水,啃着硬邦邦的干粮,行军在外,也只能如此,征战多年的将士们早已习惯,平民有的吃就行,也不会有多少挑剔。

    就在众人享受着难得的轻松与温暖之时,忽然有人高喊一声:“敌人!敌人来了!”

    毫无准备的众人顿时大惊,纷纷起身。

    统领闻言腾然起身,转身四顾,很快就发现林外北边有一队身份不明的人马正迅速朝他们所在的方向冲来,奔跑的马匹,扬起片片白雪,而马背上的人全都举着明晃晃的刀枪武器,看那一身装扮绝不是宋人。

    “敌军来袭,全军备战!守住树林,保护物资!”瞬息之间,统领大喝一声。

    将令一下,将士们丢下手里的干粮热水,拿起身旁的武器,迅速在林中结阵。

    片刻,以火为单位,将士们在林中结成阵势,将物资和平民挡在军队身后,准备迎战敌人。

    不多时,林外不明身份的马队便冲至林边三十丈之内,他们的身份便一目了然,关外异族!

    “放箭!”

    既然是敌人,无需多言,迎接他们的是劈头盖脸的利箭。

    然而对方策马而来,速度极快,三轮箭过,他们付出几十人落马的代价便冲进林内,与大宋将士短兵相接。

    瞬间,生死力战,血肉横飞,白雪之上留下殷殷热血。

    林外还有多少敌人,大宋将士并不知晓,将令一下,他们便只知道拼死力战,不死不休。

    在他们身后的平民何曾亲身经历血肉纷飞的大战,血腥气一起,便恶心欲呕,加上心里害怕,那里还敢停留,纷纷趁乱朝树林深处逃去。

    将士们此时只顾拼杀眼前的敌人,哪里还顾得上身后的平民,转瞬间,上百平民几乎尽数逃的不见踪影。

    树林外的敌人似乎源源不断,不管倒下多少,面前总有敌人前仆后继的往上拥。

    因为是押运物资,这次带出来的兵力并不多,若双方死拼对耗,他们绝对不占优势。

    激战几刻钟后,随着越来越的将士倒下,先前匆忙结下的阵势逐渐崩乱,敌人突破前方防线,冲进阵线里面。

    防线一破,将士们只能依靠小阵各自为战,再难结成统一的战线,身后堆放的物资便暴露在敌人眼前。

    “将军!敌人太多了,怎么办?撤吧,不然我们也要交代在这儿!”副将眼见士兵一个个倒下,敌人突破防线,看着物资暴露在敌人眼前,焦急万分。

    “不能撤!这批物资是从几千里外的济南府运来的,即使我们死在这儿,这些东西也不能丢!传令下去,谁再言退,杀!”

    统领说完,提枪上前,一枪将一挥刀敌兵刺穿,加入已经开始混乱的战团。

    将令已下,副将还能说什么。

    “传令,死战!”

    副将说完,也迅速提枪冲进敌军之中,连挑两人落马,枪影翻飞,大杀特杀。

    将令传开,大宋将士便愈加英勇,悍不畏死。

    因为他们知道,今天可能很难活下来了,但能在死前杀一个敌人就不亏,多杀一个就赚了!

    这支大宋将士拼死力战,从没想过要去求援,不是他们不想,而是没有必要。

    此地距离最近的崞县有五十余里,雪地里马跑的再快,也要三个时辰才能赶过去,等援兵赶来,也是一天以后的事情,如今与敌人短兵相接,混战一团,根本不可能坚持一天,除非敌人自己退走。

    然而敌人怎么会轻易退走,他们好不容易才来到关内,就是来搞破坏的,趁着大雪封路,粮道是他们的首选袭击目标。

    在他们看来,只要切断宋军粮道,或是骚扰宋军运粮,得不到粮草补给,各处要塞的宋军便无法继续坚守,随着更寒冷的严冬到来,他们只能乖乖撤退,到时候金军就能轻易夺下北方各处关隘、要塞。

    这是他们第二次袭击运粮队,并且专门选在他们之前没有出现过,距离前后城池驻军都有五六十里远,宋军难以支援的地方。

    这支宋军运输队他们前后盯了两天,等的就是今天这个机会,不管运输队会不会在这里休息,他们都要拦下这批物资,并且也能拦得下来,因为他们集合的兵力超过运输队,个个都是关外精锐勇士,以一当十!

    运输队不会有援军,他们完全有信心有能力,将对方连人带物资全部吃下,连渣都不给宋军剩,是以他们的进攻并不算迅猛,毕竟孤军入关,要保存兵力,少一人就损一分实力。

    树林内的宋军没有援军,有重要物资在身后,他们只能拼命力战,能多杀一个敌人便要多杀一个敌人,誓死都要护住远道而来送往边关的物资。

    而林外的敌人虽然源源不断在往树林里冲,但他们事实上并不着急,他们完全有时间以更小的代价消灭这支运粮队,所以他们选择了轮战,轮番进入树林厮杀,而不是一股脑全冲进去,只要能保证林子里的宋军歇不下来、跑不了,这场胜利最终便属于他们。

    半个时辰过去,树林里惨烈的战斗依然在继续。

    如果一切按敌人谋划预想发展,宋军运输队要灭,宋军的物资也会变成他们的物资。

    然而,事实上,任何事都有变数。

    将近一个时辰过去之后,敌人最不愿意看到的变数出现了。

    东边雁门县方向一支军队出现在他们视野里!

    那支军队人数不是很多,但看到他们之后,便加快速度,催马直冲过来,好似他们身后有万马千军,气势惊人!

    敌人一见变数出现,立马命令树林外的人马调整方向,摆开阵势,准备迎战,探探对方的虚实,毕竟在这支运输队面前,他们已经有了不小的损失,轻易撤退,自然不行!

    不多时,那支数百人的宋军骑兵部队便来到四五十丈开外,冲击速度丝毫不减,一往无前。

    就在骑兵队全力向敌阵冲击途中,只听队伍中传来一声高喝:“速去报将军,前方三里发现小股敌人!”

    命令传出,当即有一宋兵从骑兵队中脱离,掉转马头向雁门县方向疾驰而去。
………………………………

第745章 金军疑惑

    “撤!马上撤退!”

    敌将听得懂汉话,不然也不会率孤军翻越群山峻岭入关中,宋军骑兵队里的军令清清楚楚的传到他耳中,脑筋急转之下,瞬息之间便做出决定。

    命令一下,敌将便毫不犹豫,调转马头就走,当先向北边撤去。

    其余敌人原本还想大战一场,转眼便见统兵官撤走,随之军令入耳,他们自然不会抗命,纷纷拨转马头,追着统兵官撤走。

    等宋军骑兵队冲至敌军阵前,看到的只有对方大部队背影,几十丈的距离拍马难及,只能张弓搭箭,看看能不能射杀几人。

    他们并不擅长骑射,一轮箭下去,射中敌兵者寥寥无几。

    树林外的敌军大部队率先撤了,树林里还在轮战的敌军却没来得及接到任何撤退命令,仍然在树林里与宋军运输队厮杀不休。

    就在他们正杀的起劲时,忽听身后传来宋军喊“杀”声,很多人还没等搞清状况便被前后夹击,死于乱军之中。

    树林里的敌军只有两三百人,随着支援而来的宋军骑兵队冲入林内,很快便由优势地位转为绝对劣势,恐慌、疑惑迅速蔓延,战斗力大大衰减。

    而运输队见林外突然出现大宋援军,经过长时间战斗,早已精疲力竭的将士们忽然焕发出强烈的斗志,对敌人展开了猛烈的反击。

    一正一反,一增一减,敌人很快溃败。

    敌人见面分外眼红,大宋将士又怎么会放走区区数百溃败的敌人!

    一场追杀围杀在林内迅速展开。

    两刻中后,战斗结束,除了少数敌兵凭借超强的个人能力和运气逃走,其余敌兵全被斩杀在树林之内。

    这场战斗得胜侥幸,两军相会,简述身份来历之后,便不顾将士疲劳伤痛,马上将物资架上马背,朝雁门县方向继续前进。

    三里之外并没有大宋军队,这数百援军便是从雁门关出发,特地前来接应运送冬装的队伍。

    冬装对雁门关将士坚守关隘实在太过重要,方才情急之下,只能用身后有大军吓唬敌人,未曾想到敌人果然上当,但敌人也许很快就会反应过来,因此他们不得不迅速出发,马不停蹄的朝雁门县前进。

    这一走,从白天到黑夜,运输队没有半刻停歇,就连驮马要吃的豆豉草料,也是边走边喂。

    提心吊胆,一夜行军,终于在天明时分,物资运输队在雁门关骑兵小队护卫下抵达雁门县城下,直到这时,所有人才松了一口气。

    其实幸好他们选择连夜行军,不然就难逃敌军追击。

    当时敌军统兵官情急之下来不及细想,便下令撤退,一口气撤退二十多里。

    等他冷静下来细细一想,便发现其中的蹊跷,当即又率部队返回追击,追回双方交战的树林一看,发现宋军连战死的士兵都没收敛,当下更加确信自己被欺骗。

    于是迅速率领部队往雁门县方向追击,势要将宋军运输队和骑兵队消灭。

    在他们追出二十多里后,天便黑了,抬眼远望不过三两丈远的视线,由于担心被宋军埋伏,只能原路撤退。

    其实当时敌军只要再追五里,便能追上宋军运输队,也亏得他们害怕中埋伏选择撤退,不然等待他们的真就是宋军的埋伏陷阱。

    两天后,从太原府送来的冬装及少量其他物资,经由雁门县短暂停留,顺利送达雁门关。

    当天,雁门关全军将士便穿上了从济南府送来的厚厚的棉衣。

    第二天便无惧寒风,在校场上拉开操练。

    全军底气十足的呼喝,声穿数里,落入关外金军耳中,金军不由得的心下起疑。

    宋军因为抵不住寒冷,每日操练中断了半个多月,为何此时大雪尚未融化,就能顶着寒风连续操练一两个时辰?莫不是在施疑兵之计,有什么阴谋?

    金军很快派出探子,登上雁门关左右两侧的高山,从高处远望关隘内的校场,看他们到底是虚张声势,还是真在操练。

    结果那些探子费尽力气爬上高山,冒着寒风在山上望了半天,只看到模糊的看到城关上确实有数不清的宋军在操练,一个半时辰左右,便会换一拨人操练。

    消息带回金军大营,金军统帅不解,宋兵不怕冷了?能连续操练一个半时辰?

    寒风积雪中,北方的金军将士身着暖和的皮袄都不能坚持训练一个时辰,南方没经历过严寒的宋军怎么可能抵得住寒冷,肯定是宋军使用了什么诡计,探子没有看清。

    于是金军统帅命令属下继续探查,查明宋军在搞什么阴谋为止。

    然而一连几天,经受寒冷摧残,冒雪爬上高山探子,带回去的都是一样的消息,宋军确实是在实打实的操练,校场上的人影虽然模糊,但做不得假。

    即便如此,金军统帅依然不愿相信,始终怀疑属下并未探查清楚。

    因为宋军不可能比金军勇士更耐寒冷,何况半个月前他们就是因为抵不住寒冷才停止每日操练。

    难道宋军识破了金军打算在下一个更寒冷的日子发动攻击的计谋,方才强行重启每日操练,训练士兵耐寒能力?

    金军统帅越想越觉得这种可能性最大,因为宋军里面聪明人不少,要识破金军计谋并不算太难。

    但寒冷不是靠短期训练,身体就能适应的,不然人在冬天又何需穿皮袄,人人训练耐寒能力不就行了。

    金军统帅知道,宋军强行重启操练,训练士兵耐寒能力,并不会有任何效果,只能让士兵进一步冻伤,等天气越加严寒,冻伤的人得不到治疗都会在这个寒冬死去。

    如果宋军真是如此作为,那么等到更冷的寒冬到来,金军夺取雁门关将不费吹灰之力!

    为了验证自己的猜想,金军统帅再次派遣探子上山观察打探。

    雁门关对面雪山上,金军探子冻的手脚麻木,瑟瑟发抖,鼻涕直流,连一句完整的话都说不清楚。

    但统帅有令,他们只能冒着呼啸的寒风蹲在雪地之中,远远眺望雁门关校场,看对方操练,听对方呼喝震山。

    “我。。。。我。。。。我们。。。。回。。。。回。。。。回。。。。回去。。。。吧。。。。太。。。。太。。。。太。。。。太。。。。太冷。。。。冷。。。。冷。。。。冷了。”其中一金人探子结结巴巴的说道。

    “不。。。。不。。。。不。。。。不行。。。。太。。。。太。。。。太。。。。太。。。。太早。。。。早。。。。早了。。。。回。。。。回。。。。回。。。。回。。。。回去。。。。要。。。。要。。。。要受。。。。受。。。。。受罚。”另一探子同样口吃不清,结结巴巴、哆哆嗦嗦的回道。

    “我。。。。我。。。。我。。。。我受。。。。受。。。。受。。。。受不。。。。了。。。。了。。。。了。。。。了了。。。。快。。。。快。。。。快。。。。快冻。。。。冻。。。。冻。。。。冻。。。。冻死。。。。死。。。。死。。。。死。。。。死了。”对方搓着僵硬的手,费了好大的力气才将他的意思表达清楚。

    “我。。。。我。。。。我。。。。我也。。。。也。。。。也。。。。也冷。。。。可。。。。可。。。。可这。。。。这。。。。这。。。。这。。。。这样不。。。。不。。。。不。。。。不。。。。不。。。。不行。。。。得。。。。得。。。。得。。。。得想。。。。想。。。。想。。。。办。。。。办。。。。法。。。。不。。。。不。。。。不。。。。不。。。。然。。。。然。。。。然。。。。明。。。。明。。。。明。。。。天。。。。天。。。。还。。。。还。。。。。还要。。。。要。。。。要。。。。要。。。。来。”探子费了老大的劲儿,方才表明了他心中的顾虑。

    一连探查了好几天了,上官还不满意,还以为他们没有查探清楚,今天没探查到新东西,就这么回去,明天肯定还要爬到山上来吹风受冻,昨天遭的罪,今天遭的罪,明天还得继续遭。

    “那。。。。那。。。。那。。。。那。。。。怎。。。。怎。。。。怎。。。。怎。。。。怎么。。。。办?”这确实是一个大问题,他们探知的情报不是上官想要的,统帅不满意,他们就要无休止的受罪。

    “我。。。。我。。。。我。。。。有。。。。有。。。。有个。。。。想。。。。想。。。。想。。。。想法。”

    “说。。。。说。。。。说。。。。说。。。。说说。”

    随后那探子费了九牛二虎之力,花了好长时间方才将心里的想法表达了出来。

    原来他知道上官和统帅不相信宋兵能在寒风里坚持操练一个半时辰,不信宋兵比金兵还能挨冻,于是便想把情报重新编一下,就说他们经过几天仔细观察,发现宋兵并不是同一拨士兵连续操练一个半时辰,而是在一个半时辰内悄悄换了五六拨人,也就是说宋军校场上每隔一段时间就在悄悄换人,一个半时辰集中休整一次。

    如果这个情报为真,那就说明宋军是在故弄玄虚,虚张声势,误导金军,同时说明宋军士兵确实不耐严寒,只是装作耐寒而已。

    这不是正和上官、统帅心意,又解了他们心里的疑惑吗?

    统帅的疑惑解除,他们探知敌情又立了功,不用再上山受冻不说,甚至还能得到统帅封赏。

    两个探子结巴着,费了很大劲儿将编造的探明的敌情梳理一番,觉得没有漏洞,方才决定马上下山,回营向统帅禀报最新发现的敌情。

    编造敌情要是被发现怎么办?

    二人早已想清楚,若是真被发现,可以用距离远,视野模糊,可能当时没看清楚,来搪塞过去。

    如果真要追查,也很难查证他们是否编了假话,因为雁门关附近山头很多,高低远近不同,视野便有不同。

    其实他们给统帅探查到了解开疑惑的合情合理的敌情,统帅又何需再让其他人去查证,如果不是这样,还能是宋军得鬼神相助不成?

    宋军当然不可能有鬼神相助,探子带回来的敌情,完美解答了金军统帅的疑问。

    金军统帅心下大定,宋军弄这些虚头巴脑的有啥用,不耐严寒就是不耐严寒,不可能骗得了人。

    不过,宋军这么轮换操练,日久天长,会不会真的提高宋兵耐寒能力?

    心里疑问一起,两个立了功的探子马上又有了新任务。

    金军统帅让他们从明天起,盯着宋军,看看他们是不是一直都是操练一个半时辰,士兵悄悄轮换五六次!

    千算万算,两个倒霉的探子还是出了纰漏,终究难逃在雪山上挨冻的结局。
………………………………

第746章 灵丘雁门

    雁门关外金军裁撤兵力的动作和忻州出现的小股金军,让河东帅府警觉起来。

    北伐军绝大部分都没在北方驻留过,更没经历过北方寒冬,根本难以适应严寒。

    随着天气越发寒冷,连基本的每日操练都已经中断,在这种情况下,即使雁门关能守住,金军也可能翻山越岭,或从其他小道,一批批进入河东。

    金军聚少成多,趁北伐军冬天难以动弹支援,杀人放火,大肆破坏,河东将会面临前所未有的混乱和灾难。

    若河东不稳,北伐军想出关取云中就是妄想,更别说向东给真定府和燕京威压。

    如今潜进忻州的金军粮草补给困难,只能靠劫掠,所有人数有限,不超千人,可若是他们从雁门关抽调兵力,转而借道其他地方,进入忻州,麻烦就大了,除了几座大城,其他小城小县都会重新陷入金人之手。

    辛弃疾与北返太原府的薛望商议河东局势,认为最有可能被金人趁大雪封山之机突破的地方是灵丘。

    辛弃疾认为,若金军从广灵借道灵丘,而后西进河东,避开北伐军严防死守雁门关,那么他们成功的机会将会非常大。

    以河东目前的局势,小股金军尚可应付,若是超过万人进入河东,忻州、太原必乱成一团,所以断绝金人从忻州东面进入忻州的念想至关重要,只要熬过这个寒冬,待到暖春到来,北伐军不惧任何金军。

    来河东之前,杨丛义给过辛弃疾一份河东和关外地图,河东关于金国的谍报也多数交在他的手中,所以对局势和敌情的判断,辛弃疾作为副帅比薛望还要清晰准确。

    薛望从军多年,有些情况他多少还是了解的,大宋朝廷不论怎么变,放给武将的权力再多,始终都不会放松对武将的全部控制,至少军需粮草、后勤供应和驻地政务,都还基本要掌握在文臣手中。

    即使是杨丛义如日中天的时候,军政大权一人独揽,一般也是不出半个月,很快就会将政务和后勤供应之权交给文臣文吏督办,武将只有守规矩,才能有机会统兵打仗,不然丢掉的不仅仅是权力。

    薛望跟随杨丛义二十多年,耳濡目染,这些道理他是明白的。

    对于年轻的副帅辛弃疾,薛望极少反对他的建议,因为他知道辛弃疾是受杨丛义和朝廷之命来的河东,况且辛弃疾本身并不是毛头小子、无能之辈。

    先前攻占太原、忻州、平阳府的整个战略是辛弃疾和他一起谋划,那时薛望就已经看出辛弃疾有打仗的才能,还有聪明的头脑,更有一腔热血和北复燕云的抱负。

    既然杨丛义和朝廷给辛弃疾机会,薛望自然不会反对。

    至少从目前河东的结果来看,杨丛义和朝廷看对了辛弃疾,他确实有非凡的治军、统军能力和谋划能力。

    辛弃疾很快说服薛望派遣三千精锐由忻州东面进山,偷袭灵丘。

    半个月后,偷袭灵丘的北伐军传回消息,他们经由小路翻越高山,突然出现在灵丘城附近,在内应配合下,一举攻占灵丘城,一千多金人守军无一逃脱!

    消息传回,太原府立刻再次发兵三千人,携带大批粮草物资,经忻州、雁门县、繁峙县东进灵丘县。

    与大军同时东进灵丘的,还有辛弃疾亲自挑选的数名官吏。

    在北伐军统帅府看来,既然金人有可能经灵丘进攻关内河东,北伐军为何不能以灵丘为跳板进攻关外云中?

    如果时机到来,北伐军兵分两路,从雁门、灵丘一东一西同时进攻云中,夺取云中的机会当能增加不少,因此派人经营灵丘便十分重要。

    广灵至灵丘有高山相阻隔,平
返回目录 上一页 下一页 回到顶部 0 0
快捷操作: 按键盘上方向键 ← 或 → 可快速上下翻页 按键盘上的 Enter 键可回到本书目录页 按键盘上方向键 ↑ 可回到本页顶部!
温馨提示: 温看小说的同时发表评论,说出自己的看法和其它小伙伴们分享也不错哦!发表书评还可以获得积分和经验奖励,认真写原创书评 被采纳为精评可以获得大量金币、积分和经验奖励哦!